听说数之联在泛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做的很好,想知道分别都有哪些应用?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1970年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52年来,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在浩瀚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近日,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太空出差三人组”历时半年圆满完成任务顺利凯旋。神十三的归来,是新的起点,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决胜关键点,也是献给“中国航天日”最好的礼物。

神十三归来的同一天,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还发射了一枚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卫星入轨后,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气象、农业农村等领域遥感应用。

近几年,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中国遥感卫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气象、海洋、陆地资源和科学试验等遥感卫星系统。如今,遥感卫星无疑是人类从太空中观测地球的“千里眼”,在800公里的太空中俯视着地球上的一街一城、一草一木、山河湖泊、城市变迁。

在对地观测的领域,遥感卫星主要分为了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

探测地球资源与环境的人造地球卫星。主要用于地球陆地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应用极为广泛,是对地遥感卫星中的主要类型。具有获取信息范围广,观测对象多且精细,对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要求较高的特点。

从太空对地球及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主要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台风监测,洪涝灾害监测等。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

针对地球海洋表面进行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温度场,海流、海浪、海盐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对遥感的光谱分辨率要求较高。

目前,我国遥感卫星的数量越来越多,呈现出了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三高”特征。

高分辨率卫星能够高清地为我们展现这个世界上很多角落的细节,例如巴西的森林大火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新冠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中国速度?深圳建区四十年究竟有什么样的时空变迁史?

遥感卫星30多年前就已发射,但卫星遥感技术真正推广应用并取得效益还主要在近10多年。随着卫星遥感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遥感卫星及其应用技术与服务也在不断创新发展。遥感数据可以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

国土资源监测与变化检测应用

国家自然资源部每年都会开展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有效保障国土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准确性。近年来遥感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应用AI、大数据技术对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智能解译,通过对历史监测成果的比对,可实现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实现重点项目监督及土地变化监测。

建筑房屋、道路、绿地等变化情况

毁林开荒、随意改变林地用途、盗伐滥伐林木等行为时有发生。长期依赖人工地面巡查,费时费力,难以全面、及时发现破坏森林资源的事件。通过AI+卫星遥感,可以实现高效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森林资源调查工作。

森林资源智能监测平台示例

传统农业看天看地看作物,而现在越来越智能的技术正逐步应用到农业中。遥感影像可实时记录作物不同阶段的生长状况,也可以通过遥感快速、准确识别各种农作物类型,监测农作物种植面积,开展农作物生产水平评估。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发达,通过遥感影像可全方位呈现河湖水资源情况,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此分析,帮助治理部门全方位掌握河湖量分布情况、水质污染情况及污染演变趋势。还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AI识别等技术,将日常巡查、监管与科技手段相融合,丰富完善河湖监管手段。

河湖量分布情况、水质污染情况及污染演变趋势

赴九天,问苍穹,中国航天人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心怀向往,步履不停,数之联将持续用前沿技术推动我国农林监管、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数字化、智慧化和精细化管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资源包括哪些方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