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社区创建自治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师范市做了哪些工作个共同体理念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近的陆上通道,彝、佤、傣、汉等12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共御外辱、同赴国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家园、同守边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各族人民新时代的幸福之歌在这里激情唱响。

高位推动  强化保障
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临沧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殷切嘱托,自觉履行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从政治高度、全局视野和特色优势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创建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级成立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市直各部门、各县(区)对照成立领导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建言资政、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宗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2017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推进会议,量化分解落实创建测评指标体系,使创建工作有专人抓专人管、落地见效。先后制定出台《临沧市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施意见》《临沧市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临沧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十进”活动方案》等文件,为创建全国示范市提供了政策法规和制度支撑。
  以业务培训为抓手,加强民族工作与干部人才培养有效结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临沧市人才工作的意见》《2018年—2022年临沧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文件,每年开展领导干部民族宗教工作理论培训,培养出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同时,市、县(区)将创建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各级各部门积极整合资金,加大对辖区单位和行业管辖单位创建经费补助和支持力度,确保创建工作高效推进。特别是今年以来,临沧先后多次研究部署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特别强化以党建为引领,注重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夯实边疆党建阵地,旗帜鲜明讲政治,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深入人心。

勠力同心  共守边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34年,英国侵略者进入临沧阿佤山。面对外敌入侵,班洪总王胡玉山毅然召集17部落王共商抗英大计,率领佤族人民拿起长矛、弓弩英勇反抗入侵,先后在龙头山、南滚河等战役中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在持续了4个多月的战斗中,44位佤族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1年,英国趁当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面临的危急,以关闭滇缅公路为胁迫,胁迫国民政府划定“1941年线”,把班老等地划归缅甸,遭到保卫国、胡玉堂等佤族头人坚决反对。新中国成立后,与缅甸政府进行了长达6年的边界谈判,党中央高度重视边疆人民强烈的回归决心,在中缅友好谈判中尽最大努力争取协商。最终,双方达成关于边境问题的平等友好协议,历时66年多的中、缅边界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班老、班洪等地顺利回归中国。
  “我们一直坚守着‘佤族汉族都是一家人、九老九代不丢伴’的团结誓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谢共产党带领我们从贫穷走到了富裕,我们不会忘记共产党的恩泽。”胡玉堂后人胡志辉说,今天的阿佤人民永记铭记党恩。
  在临沧这片热土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同赴国难、共守边关的故事一直被书写——
  数万条鲜活的生命倒在支援滇缅铁路建设的伟大工程上;
  “滇红”茶产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下了“一吨滇红换回十吨钢板”的出口佳绩;
  张从顺、张子权“一门两忠烈、英雄父子兵”忠肝义胆,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戍边英雄的时代赞歌;
  中缅边境上的“活界桩”毕世华,在经历9次手术后,又拄着拐杖开始巡边;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边疆临沧成为防疫“最前沿”,临沧各族儿女坚决响应祖国号召,全市上下把疫情防控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深入贯彻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意志,扛实“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责任制,落实“五道”防线措施,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各族儿女勠力同心,忠诚履行祖国“戍边人”使命。2020年9月,临沧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支部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临沧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建成11个民族团结主题教育馆以及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抗英”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举行“学回信  感党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同时,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网上宣传、社会宣讲、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宣教体系,深入挖掘好、宣传好历史事件中孕育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讲好新时代临沧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故事;制定了临沧市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发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倡议,推出了多首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民族歌曲。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成为临沧各族干部群众最广泛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思想带动  共同发力
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临翔区玉龙社区积极探索“智慧党建+智慧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推动建立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进城的各族群众能创业、能融入、留得住,实现了“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问题在网格化解”,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这是临沧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进”工作的一个缩影。
  临沧在开展示范创建“十进”工作中,进机关突出部门主责主业,切实在项目、资金、技术上落实创建工作;在进企业中,突出企业“反哺”社会责任,由工商联、工信等部门牵头,建立“国企民企共抓”机制,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进企业专题推进会议,让企业积极“反哺”社会,讲好“共谋发展、共同富裕”的故事;进社区突出社区服务功能,搭建干群交流平台,创造城市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进乡(镇、街道)突出解决干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架起党和政府紧密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进学校突出围绕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课,落实学校负责人带头开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学第一课”责任,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启蒙教育;进医院以建设医共体总医院为载体,突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进服务窗口突出解决进城农民工、各族群众对政策不了解、诉求不通畅、办事多头跑的问题,讲好“便民高效”故事;进景区突出优秀的中华文化符号,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团结故事,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军(警)营突出军民共建美好和谐家园的目标,创造和谐社会环境;进宗教活动场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通过“十进”工作的开展,逐渐形成“群众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创建格局。仅今年以来,全市命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3个、示范乡镇14个、示范单位119个、教育基地8个;推荐上报省级示范县示范单位17个、教育基地3个。
  临沧市把尊重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双百”工程项目,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提升民族文化活动知名度。加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28个村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耿马芒团村获得“中华傣族造纸第一村”的美誉。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项、传承人43人。《我的乡村》等作品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宏仲嘎光》《菩仿》分别获第八届、第九届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陶趣》获第十届优秀组织奖,《魔巴的新房》等民族题材微电影先后在亚洲微电影艺术节获奖。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生动反映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唱响新时代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是临沧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临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批示精神,心怀“国之大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将“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深入根植于党员干部心中、根植于干事创业全过程,持续保持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
  “十三五”期间,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的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6%,投资增速连续五年排在全省前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市9.4万户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百年来困扰边疆人民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全市高考成绩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综合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一举结束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一跃成为全省第四个同时拥有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的州市;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迈出坚实步伐,特色资源转化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加快;主动承担共建“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临沧责任,积极以“四个先行”推动对缅开放“五通”,对缅开放持续深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教育各族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临沧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之际,抓紧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创新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以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张清单”破局开篇,率先开启乡村振兴的“临沧实践”。组织市内2.64万名临沧籍公职人员回到农村,对城市、乡(镇)集镇规划建设范围以外的6511个自然村进行全覆盖规划,编制形成了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临沧全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基础;加快打造以孟定为龙头的沿边城市带,把孟定打造成为沿边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要求,加快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千方百计提升强边固防能力,强化五级书记抓边防意识,持续严打整治跨境违法犯罪,全力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在临沧大地上,各族群众正在党的光辉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参与并见证着边疆安宁、祖国繁盛的时代巨变。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临沧各族儿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边疆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歌。

为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日前印发了《广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实施方案》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实施方案》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加强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教育、革命历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等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大力宣传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梦、繁荣发展梦,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加大民族文化作品创作,打造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影响的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作品,并加强优秀作品的宣传推介。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要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网络学习、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做到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方式。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宣传载体,继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要推进创造相互交融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促进从空间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进一步交融,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要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要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增进各民族间感情交流。办好“民族节庆”和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等庆祝活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风俗,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要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增进民生福祉。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重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优势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工程的投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让同一区域的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和工作力度,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群体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在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传承、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

《实施方案》还就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分工配合、强化政策保障以及考核运用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