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有个动漫贴手机膜在浴室里贴,说这样更好贴,这个动漫名字是什么?

“求问ENTP女×INFJ男的相处模式”。“ENTP,等待INTJ领养”。如果不能读懂这些由MBTI(一种心理学人格测试,又称16型人格测试)而产生的纷乱字母,在当代的互联网社交中,可能“举步维艰”。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项编制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格评估工具近期四次冲上微博热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人格测试,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交指引——根据测试结果按图索骥交友。

MBTI是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被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该心理测量表大致分为四个维度八个类型,注意力方向(精力来源)、认知方式(如何搜集信息)、判断方式(如何做决定)、生活方式(如何应对外部世界)四个维度如同四把标尺,外倾、内倾、实感、直觉、理智、情感、判断、理解八个类型则相当于每个维度的端点。模型假设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哪个端点,就意味着有哪方面的偏好。如在注意力方向这个维度,个体的性格靠近外倾这一端,就偏外倾,而且越接近端点,偏好越强。

据悉,这项人格评估工具最早应用于职业测试。据报道,2018年,《财富》榜100强公司有89家在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性格评估。我国许多高校也向学生介绍MBTI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辅助进行职业教育。

而MBTI近年来逐渐成为认识自我和社交的工具,其爱好者也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圈子。

北青报记者体验发现,MBTI测试需要花费大约20分钟时间,完成93道测试题。测试者根据测试结果从每个维度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人格类型,而后将四种特质组合在一起,就是完整人格特质。

模型给出了16种人格特质。一家人格类型测试网站介绍,“提倡者人格类型(INFJ)的人非常稀少,只有不到1%的人口属于这种类型”。但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国内网友的测试中,最为常见的人格类型就是提倡者型人格,该类人格的特征被描述为“具有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和道德感,但他们不是懒散的空想家,而是能脚踏实地完成目标,留下深远的积极影响”。

在年轻人聚集的豆瓣网上,豆瓣小组“INFJ的奇幻之旅”创建于2008年,组长yellow当时仍在读研,出于对MBTI的兴趣和“一些职业和就业的困惑”,他在豆瓣上搜索后加入了这个小组。

数据显示,2020年来该小组成员迅速增长。2019年,小组每月新增成员为500人左右。到2021年,每月新增人数平均为2000人以上。最近一个月,“INFJ的奇幻之旅”迎来了7304名新旅客,新增讨论777个,新增回应20559条。

目前,小组成员已经达到了78382人。小组组长说,“14年来,我完全没有进行过运营,只是让小组成员自然增长。”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该小组内讨论的话题包括婚恋、求职、交友等。成员们对自己所属的人格类型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春节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大三在读学生袁润和另一名朋友被拉进了一个MBTI的聊天群,但由于两个的“社恐属性”,袁润和朋友总是不敢发言。面对这样的情况,她们希望能创建一个匿名的聊天空间,让每一条信息都尽可能地被看到和回应。今年2月,袁润和两位朋友一起创建了“MBTI脑电波接收站”,仅5天,文档内聊天字数便突破了10万字。

该聊天文档以16种人格为分区,袁润认为,“MBTI分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类型的人会有共鸣,他们推荐的歌很多时候也都是我喜欢的。”

MBTI为什么会火?袁润认为是“破除刻板印象的结果”。

袁润说,“以前大家都会觉得外向就是好,而内向是一种缺点,但MBTI说,内向和外向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是倾向性不同而已。”

“我自己的人格类型是提倡者型人格,从小成长经历有些磕磕绊绊,和别人格格不入,有很长时间陷入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觉得是不是我的问题?但通过MBTI人格测试,我了解到我不是不正常,只是不一样而已。”

也有网友表示,相较于其他人格测试,MBTI最受欢迎的一点是,无论测试者属于哪种人格,“解释都是相对积极的”。

MBTI是新型星座迷信?

MBTI不仅是认识自我的工具,部分网友也根据不同的人格特点去寻找交友对象。

“INTJ女,智性恋,99年巨蟹。”

“我的感觉就是,遇到INTJ一定要和他结婚!!!”

主打年轻群体陌生人社交的社交软件soul直接将MBTI借鉴为产品内的固定机制“灵魂测试”。每位用户在使用之初都需要答6道选择题,其将根据用户的作答结果将用户在“外向/内向”“抽象/具体”“判断/直觉”“理性/感性”四个维度进行定位,并根据定位计算出和其他用户的匹配度。

袁润也观察到目前MBTI圈中出现了鄙视链和刻板印象。“可能有人为了节省自己的认知资源,就会把人往刻板印象里面套。而且现在还有人对人格有歧视链和优越感,觉得自己是INTP或者INTJ,智商就比别人高。”

事实上,MBTI不是万能钥匙,人类不可能只分成16种人格,而且每个人格内部也存在差异。

也有网友对MBTI的专业性提出质疑,有网友评论称,“几乎每一道题都想反驳出题者,有歧义,不严谨”。还有网友表示,“MBTI不就是新型星座迷信吗?废话不少,干货没有。”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朱娜娜已经做过三四次MBTI测试。“不止一门课的老师曾经在课上介绍过MBTI测试,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把它当做人格测试工具,由此来看职业匹配度”。朱娜娜说,“但老师也说对于MBTI不能完全相信,我自己测过三四次,每次结果都不一样。”

许多网友也在微博上表示,“测了好几次MBTI,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同。”

心理学界如何看待MBTI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材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人格心理学》中介绍,MBTI表面效度高,而容易作伪,且MBTI中文版的跨文化效度也未得到验证。

牛津大学研究者米尔维·艾姆蕾在其2018年出版的《性格经纪人:迈尔斯·布里格斯的奇怪历史及性格训练的起源》中梳理了MBTI的发明、发展史。她在研究中发现MBTI扮演了一个非常温和的角色,由于MBTI所给出的评价都为积极正向的话语,MBTI“使员工相信,雇主正在寻求他们的最佳利益,或者对他们的自我实现感兴趣,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没有。”

MBTI测试是否利于社交和就业?

对于MBTI,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也提出了她的看法。

王芳表示,MBTI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测验”,大量应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以及个人成长等领域,全球每年约有超过200万人参与测试,它在商业推广上相当成功。MBTI因为具有可以把人快速分类的功能,在这个快速变化、讲究效率的时代里,当大家亮出这个具有一定“共识性”的标签,可以起到让人们迅速对一个陌生人有所了解并形成第一印象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类型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群体,人们都会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产生好感,这四个字母有一种“对暗号”找到“自己人”的感觉。此外有几个被认定为较为稀少和独特的类型,人们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我确认和归属感。正因为具有这些功能,MBTI从一种单纯的人格测量工具进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性,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交工具。这就跟星座的道理类似,不过MBTI是个心理学界的工具,听上去也更为科学,传播和接受的合法性会更高一些。再加上玩梗、模仿的流行等使之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火爆。

MBTI测验必须二选一

北青报:心理学的人格测试量表有很多种,MBTI相比其他测试的优缺点在哪?

王芳:要评价MBTI,需要先说说心理测量的一些基本知识。编制这种基于自我报告的问卷式的测验,首先要对要测量的对象进行定义。之后要确定要测量的这个对象的结构维度,也就是这个心理构念到底表现在哪里。有两种方法可以知道心理构念的维度,一种是大五人格词汇学研究的模式,自下而上,根据对词汇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五个特质,再进一步根据这五个特质的特征去编制相应的测验题目;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基于某种理论已经提示好的结构维度来编制题目,MBTI就是这一种。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从而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付诸实践。

一个测验具有理论基础是值得赞赏的。但荣格的理论已经比较久远了,而且是基于临床观察和内省提出来的。换句话说,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实荣格一开始提的8种或后来扩展到的16种类型真实存在,以及它们到底代表着什么。

有研究者将大五人格测验和MBTI放在一起施测,发现二者在维度层面存在关联,但MBTI没有涉及到和神经质有关的内容。这一结果说明,在维度层面上,MBTI测量的内容可以为大五所覆盖,同时这个研究也专门提到,没有证据证明16种类型的划分是合理的,因为维度与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几乎都不显著。

然后涉及到编题,大家做的大五人格测验,就是看完那句描述的话之后你要在一个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7点量尺上打分。在这种方式里,反应是一个等距的连续体,因为多数人都不是极端的是或否、同意或不同意,允许受测者比较精细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

而MBTI测验是必须二选一的迫选反应方式,就是计0或1,只要你外向的总分超过内向的总分,就会被归为外向。不管超过了10分还是只多了1分,结果都是一样的。

北青报:从专业的角度如何看待MBTI测试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王芳:一个测验的质量怎么样,关键是看两个指标:信度和效度。信度里最常用的是重测信度,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内多次测量的结果要一致。MBTI的重测信度的确经常受到质疑,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它是强行把人分类的,那么下次做的时候只要有几个题你改了答案,从A换成B了,最后结果就可能被归到另外一类去了,特别是那些本来就处于中间的人。

此外,目前来说,MBTI的效度证据也是不够明确的。

北青报:一些年轻人测试MBTI后,用测试结论来进行社交,被认为是“人格标签化”,这种方式是否可取?

王芳:近几年我也常会在别人递过来的名片上,甚至报考硕博士学生的简历上看到四个字母,代表着他们的MBTI类型,就像盖章一样。网络的某些群组里也能看到,某一类型的人会热烈地聚在一起,不停讨论“我们这个类型的人怎样怎样”。

这个过程会导致群体极化,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那个标签贴得更紧更深。

但荣格主张,如果你是某一种类型,只不过意味着这一种在你的外显行为表现上占据了上风,而跟它对立的另一种则潜藏在潜意识中,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要达到他所说的“自性化”,就要去了解和发展另一面,以让二者获得平衡。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分类让人们形成不同的群体,对于标签的深信不疑让人们自我固化,这又要如何去接触和发展另一面呢?

不鼓励将其作为绩效预测指标

北青报:MBTI测试对于年轻人的社交、就业、婚恋是否会有帮助?

王芳:所有的科学的人格测验都可以帮助了解自己,但都是“仅供参考”。

有研究者分析了不同职业中每种MBTI类型的占比,发现全都接近于随机抽样人口中的类型占比。另外,MBTI类型与各种工作表现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弱,而在MBTI的使用手册中,也明确不鼓励将其作为工作绩效的预测指标,并且由于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

人格测验得出的只是此时此刻的你,不代表未来的你,而且工作本身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格。

总之,人格测验不是水晶球。尽管人们总是期待经由探索自己的人格,引导自己在特定的职业或者生活领域中获益,但接受人格测验并不能替代自我体验与反省。

2022年5月15日,“扁豆看电影”的B站粉丝数定格在96.2万,离百万一步之遥。

讲起这个何自强有点失落,他是扁豆看电影的创始人,团队在春节的时候就定下来了三个月破百万的目标,可惜没有达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粉丝过百万的UP在月活2.9亿的B站,也不过只有910个。

除了B站,扁豆看电影的公众号粉丝也近百万,抖音500多万,在全网累计千万粉丝,算是小有成绩。

何自强除了电影解说UP主之外,还有很多身份。

他是导演,只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影片上过院线。

他是创业者,公司做电影、纪录片、动漫、短视频。

他还是北漂的一员,为了生活,拍过宣传片、广告片,甚至是婚礼纪实。

只是今年,有了一些不同,他人生中第一部院线电影《刿心剑》即将登陆大银幕,一部古装武侠片,讲述的是明朝反腐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

电影梦应该是最容易去做,但最难实现的一个梦,看电影的时候,人人都会点评,都觉得片子拍的傻X,自己可以做的更好,但一拍就发现,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儿,高门槛,大投入,实现很难,这决定了这个行业很多人只是做梦,更多人清醒后离开。

而何自强,这个梦一做就将近20年。

中间自然经历过太多故事,失败过,痛苦过,崩塌过,清醒过,但是他,依然没有离开,坚持到了登陆大荧幕的这一天。

他的这些多重身份,就是这一路走来的注解。

北漂:我不是天才,但普通人,就不能有电影梦吗?

何自强已经来到北京15年了。

来北京,就是为了拍电影。

没有人会怀疑何自强对电影的坚持。

一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四时可以花一年时间,拍一部长片。

长沙的冬天冷,因为拍这个片子,他发现,这里冬天能一个月没有阳光。

到了临近毕业,身边的同学开始实习、面试、跑招聘会,他还在做他的长片,从没有投过一份简历。

毕业后,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毛坯房,500元一个月,后期一做就是半年。

就是这部片子,他踏出了电影梦的第一步。

片子是一个围绕学校展开的青春爱情故事,他意气风发的找到校领导,希望能有放映机会,没想到获得了支持。在学校的礼堂放映时,他和朋友卖票、做海报宣传单,号召同学来看,效果还不错,3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甚至过道都是人。后来,他们还在阶梯教室加播了一场,依然是爆满。

这给了何自强极大的信心。他和朋友一起来到了北京。他要当导演。

后来的经历,当然是波折的。

电影的门槛很高,圈子又很封闭。

不是科班出身,没有人脉,也没有过人的作品,何自强先找了一份拍摄的活,然后做宣传片、广告、甚至去拍婚礼,就这样攒了一笔钱,根据自己写的小剧本,他拍了一个短片。

这个痛苦的经历他没有细说,他只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拍出来一塌糊涂,什么都不是。”

他说,他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天才。他回想那部大学时给了他莫大勇气和信心的长片,里面有同学们熟悉的图书馆,学校的一草一木,能引发反响,或许不是片子的功劳,一切都是亲切感带来的热情。

那是自信心幻灭的时刻,支撑的信念轰然倒塌。“那一刻我才发现,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他说。

求不得,又放不下,生活还是要继续,他选择过逃离。

有过几年,何自强不再碰剧情片,就只接宣传片、广告片。那段时间的确快乐,赚着和同龄上班族差不多的钱,但有更自由的时间,每年年底都能痛快的去玩一个月。

但这样的日子很快让他厌倦。服务甲方,一年得出不低于100个方案,甲方认可的寥寥无几,这让他身心俱疲。一个问题脑海里反复盘旋:来北京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做这些吗?

一次,他从朋友手里接过一个给地产公司做宣传片的活儿。在路上,朋友开着车,聊着天,他告诉朋友,以后这些活不干了。朋友很惊讶,“有钱不挣?宣传片多稳定啊?”

他要在拍电影的路上继续努力。

UP主:做不了电影,也想做离电影更近的事

一个想拍电影的人,怎么就做了电影解说UP主呢?

影视圈是有鄙视链的,拍院线的看不上拍电视剧的,拍电视剧的看不上做网络的,拍长视频的看不起做短视频的。

短视频门槛确实低,一个人,一台手机,就可以开干了。

但这并没有给何自强带来困扰。

在碰壁之后,他想得很清楚,拍电影,是一个长期行为。

需要不断地积累,学习,进步,这个周期甚至可能是10年,20年。

这时候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在北京,如何活下去。

在电影行业挣生活费?还是继续做宣传片广告?或者另谋生路?

“我不想靠电影挣钱,我想做赚钱的电影。就是不想拍电影挣点制作费、导演费,养活自己,而是想拍出的片子能得到观众喜欢,受市场认可,能给投资人赚钱”,何自强解释。“我本来就是因为喜欢才做这个行业,如果做了太多自己不喜欢的片子,会一点点消磨掉对电影的热情,如果有一天,拍东西毫无激情,只是为了混口饭吃,那可能是我最大的悲哀!”

因为这个理念,何自强在努力往电影迈进的同时,也在寻找一个生存之道。

2015年,短视频兴起,小时候勾起他电影兴趣的《第十放映室》,让他想到,很多经典电影,因为节奏慢,时间久远,年轻人很少看。如果把这些好片,讲解出来推荐给年轻的观众们,也很有意义。如果未来片库越来越大,那么盈利应该也很可观。

而且做电影解说,要看很多电影,拉片分析,对自己也很有帮助,”即使做不了电影,也想做离电影更近的事情”,何自强说。

他搭建了三四个人的团队,起初费用靠自掏腰包,后面慢慢的有了一些平台补贴、流量分成,也开始有一些起色。

最开始,他在解说视频里对经典电影娓娓道来,会加上自己的影评分析。2017年,做解说视频的越来越多,娱乐化风格席卷,他们流量上拼不过,就改版做了扁豆看电影,对内容进行了精简。但干着干着他发现,他们还是想对观众做更深度的呈现,内容越做越长,都到了二三十分钟的长度。

而这些努力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B站粉丝接近百万,全网粉丝近千万。

扁豆看电影矩阵部分账号

因为要求高,所以更新慢,被疯狂催更,辛苦但快乐着。

就这样,何自强做了七年短视频。

他靠做UP主养活了自己,不再去接那些拼创意的宣传广告,保护了自己的热情,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做出好故事,去学习进步。

成为UP主后,给何自强带来的帮助是,他会更愿意思考用户的喜好。“要一个东西受关注,首先最重要的是选题,有了之后,要从里面提炼出一句话,它是B站的标题,是抖音的前五秒,是一个钩子,一切要围绕钩子展开”,他说。

但长短视频叙事方式还是不同。“长视频给人带来的,是内啡肽带来的价值,短视频是多巴胺带来的价值,兴奋、娱乐,就没有了”,何自强还是想要拍电影,毕竟“长视频才能给观众更深度的情绪价值”。

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他在大学时看了很多电影,有些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也有一些想对世界说的话,想要打动观众。“当有个观众过来感谢你,说在年轻时候看了你的电影,因此改变了人生轨迹,那真的太美好了”,何自强的语气难得的轻盈起来。

这就是电影对于创作者的魅力,也是让一个“普通人”,能坚持电影梦20年的原因。

导演:拍出一个有真实底色的故事

”何导“这个称谓已经陪伴了何自强近20年,从他大学拍摄第一支短片开始,所有的同学都开始叫他”何导“,他知道这个称呼中,有一丝戏谑的意味。

来到北京,拍小广告,宣传片,依然是被称作何导。

即使做了UP主,大家依然这么叫他,这已成为熟人称呼他的一个习惯方式。

“我一直觉得有愧于这个称呼”,何自强说。“还没有拍出一部能配得上这个称呼的影片”。

这是这份愧疚,折射出他对电影的敬畏和热情,其实在做UP的这些年里,何自强并没有闲着,平时的看片拉片学习之外,他也不断地拍一些小片练手,提高自己,但都是一些小片,离一部真正院线还有距离。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导演何自强(左二)在电影《刿心剑》拍摄现场

2020年的冬天的一个夜晚,制片人杨明找到了何自强,给了他一个剧本,叫《刿心剑》。

他看完后,辗转反侧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想拒绝,因为他并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

所幸制片人留了足够的空间,于是他和编剧一起,在原剧本基础上,改成了一个能让自己兴奋的故事。

所以,和传统架空的江湖世界里,常出现的逆天改命故事不同,这部电影的底色更接近《绣春刀》,“《刿心剑》是在以历史背景,写现代人的价值观”,何自强说,电影里有着他的表达。

电影主人公是两名底层探案人员,皇帝要连根拔起贪腐集团,他们要调查涉及的人员名单,由此,兄弟俩开始了征途。“讲的是兄弟情谊,讲的是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挣扎,你一直追求的东西得到了,但你觉得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它超出了你付出的代价”,何自强介绍。

一开始,何自强就想拍出有真实底色的故事。这其实难度不小。“虚构真实,比呈现真实更难,因为这是在琐碎中提取的普遍真实,做到了最大公约数”,何自强说。

他用了两个例子来对比解释,“很多经典小说能流传于世,是靠读者跟主人公情感的共鸣,读者看的时候会觉得,哎呀,我也是这么想的,痛苦甚至都有相同。而生活里的真实,其实很多是个例。比如小偷被闪电击中,被劈死了,你放到故事里,就是离奇,观众不会信。”

诚实的说,《刿心剑》并不是一部大成本电影,想把真实底色做足还是挺难的。十几天的拍摄周期,演员上也各种人情,尽力请到了大众熟悉的面庞。对于还在成长期的创作者们来说,他们已经尽了全力。

导演何自强(左三)在拍摄现场

和何自强的从业经历一样,电影从开机到上映,也是一波三折。

2021年1月,他们就打算在横店开机,但因为疫情延期了很多次。何自强回忆,经常晚上做出决定,第二天就又推翻,人都来了,得开机,但又担心拍到一半遇上封闭管理,到底开不开机,犹豫了很多次。

曾出演过《爱情公寓》的女主角赵文琪,已经在横店隔离了十四天。“要不就拍吧,不管了”,何自强说,最后大家伙决定搏一把,幸而最后一切顺利。

好不容易到2022年1月,等来准许上映的龙标,也等来了疫情,电影的档期从3月推到4月又到5月,一推再推,最终定在了5月28日。眼下疫情又来了,电影院正在片荒,他们一咬牙,决定上映,拼了。

预告片上的字幕写着“殊死一搏”,是戏中主人公的宿命抉择,也是戏外主创团队的杀伐决断!

问起何自强自己的评价,他觉得并不完美。“让自己满意的影片永远是下一部,但这部影片至少让我觉得对的起何导这称谓”,他半开玩笑的说。“我必须让每一步都踏下去,不能用任何借口,为自己开脱,片子可能会暴露我能力的不足,但我必须要在改进这些不足中前进”,他给自己留了足够长的周期,院线电影有院线电影的玩法,一步一步的去走,一点一点的进步,下一部一定会更好的。

当笔者抛出的问题都聚焦在他身上,他绞尽脑汁回想过往的经历细节,希望能给出更生动的瞬间。他清醒的,甚至有些残忍的剖析自己。

他是这么描述自己当下的阶段。“初窥门径,刚刚一只脚抬起来,跨过一个坎,还没踩实”,他说。

何自强描绘生活的能力很强,他能记住很多生活里类似电影的瞬间。比如,大学拍摄那部长片的DV,是朋友没有缴学费买来的,6000多块,因此没有拿到毕业证。片子首映完,朋友回到家,反复纠结怎么跟当老师的爸妈说,心一横,一五一十说完,等待一场暴风雨,这时候厨房的壶开了,滋滋作响,“等一下,我去把火关了”,他爸说。

又比如,决定不再做宣传片,他在那段高速路上,告诉朋友,“这不是我想做的,我还是想拍电影”,身边汽车疾驰而过,那时,他已经毕业了五年,他的语气是坚定的,前路却也是茫然的。

这些或许有一天,都能出现在他的电影里,不过未来谁知道呢。

世界是勇敢者的游戏,也势必给勇敢者以勋章。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为心中所想坚持近20年,也不是每个人普通人,都能对自己如此诚实。

《扁豆看电影》即将到来的100万粉丝,是一枚勋章。

这部让何导觉得对得起这个称谓的《刿心剑》,也可以是一枚勋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浴室玻璃膜可以撕掉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