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有能力举办无人机足球这项体育赛事运动?

延迟11分钟,“跳伞”都能这么准?

在航行了203天,穿越4.72亿公里后,北京时间2月19日凌晨4点55分,NASA耗资27亿美元的“毅力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



准确地说,早在这个时间之前,毅力号就已经在火星上“坐等”人们确认它平稳着陆的消息。因为此时此刻,火星距离地球大约2亿多公里,因此存在11分钟的通讯延迟。毅力号第一时间回传了从火星拍摄的照片。



这是NASA成功送上火星的第五个火星车,即便是吸取了前面几位老前辈的种种经验,但它成功着陆的可能性其实也只有40%——不过还好,成功了。今天极果君就带各位小伙伴来了解一下,这台NASA史上最重、最先进、还带了“无人机”的火星车,都有哪些黑科技。

在火星成功“软着陆”绝非容易的事情,毅力号冲击火星大气层时的时速达20000km/h左右,从模拟动画中可以看出,带着火星车的耐热碳纤维仓就像一颗流星,飞速冲向火星。



进入火星大气层后的4分钟左右,直径达21.5米的超音速降落伞展开,此时的高度约为11公里。巨大的降落伞能把速度从1500km/h降至320km/h左右。



随后,地形相对导航系统将会对火星地面进行探测,避开障碍,选择更加合适的着陆地点。



而在稀薄的火星大气层中,降落伞无法进一步降低下降速度,因此NASA的这项动力下降黑科技——空中吊车,便显得尤为重要。在2100米处的高空中,空中吊车便会带着火星车离开降落伞,进入最终着陆状态。



这项技术其实早在2012年的好奇号火星车上就已得以应用,而这次更是经过改良。空中吊车共有8个发动机,来进行进一步减速。随后进入最终阶段,距离地面还有20米左右时,空中吊车将会放出一段约6米长的线缆,缓慢着陆,一旦检测到火星车接触到地面,空中吊车将会迅速切断线缆,飞向远方,它的使命也就此完成。



这套着陆流程蕴含着很多重要的“黑科技”,即便如此,着陆成功率还只有40%,因此,着陆的这短短7分钟被称为“恐怖七分钟”。在这七分钟里,地球上的人无能为力,因为通讯所需的时间都大于7分钟……。



以前的火星车放在气囊内来达到保护目的,这种方法成功的将精神号和机会号送上了火星地表。


此前火星车着陆所使用的保护气囊


但空中吊车可以进行进一步机动,因此可以从下图看出,2012年使用了空中吊车的好奇号的着陆范围和以前的火星车相比,要小得多。


而着陆,只是保证这27亿美元不会打水漂的第一步,接下来才是开始。

七大仪器+无人机揭秘火星

毅力号是NASA历来最重的火星车,达1026千克。它上面除了各种探测装置外,还带了一架“无人机”。


首先,先带大家看看毅力号上的七项科学仪器。

Mastcam-Z相机是一个安装在桅杆上的摄像头系统,拥有两个摄像头的它可以拍摄全景、立体图像及视频,像素200万。它作为火星车的“眼睛”,能挑选出合适的岩石以及寻找水。其变焦能力可以从苍蝇到足球场都看得清清楚楚。



火星环境动态分析仪(MEDA)则类似于“气象站”,可以测量风、温度、尘埃以及辐射量等多项信息,并且可以预测天气,以保证火星车的安全。



火星氧气 ISRU 实验仪(MOXIE)将尝试从火星的二氧化碳中产生氧气,就像是一棵树一样。它正是在为以后人类登上火星做准备。同时,氧气还能成为从火星“回家”的燃料。



X射线岩石化学行星仪(PIXL)将装在火星车的机器手臂上,利用X射线测量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用它来发现火星的岩石与土壤中,古代微生物留下的痕迹。它的体积只有21.5 x 27 x 23cm这么大,重量也只有4.3kg。



火星地下实验雷达成像仪(RIMFAX)用于对火星的地下进行探测,可以检测到地面下10米以上存在的水或冰。这是NASA首次将雷达工具送到火星表面。



拉曼荧光光谱仪(SHERLOC)可以利用相机、光谱仪与激光来进行探测有机物及矿物质。这对于发现生命生存过的痕迹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则是超级相机(SuperCam),它配备2台激光器和4台光谱仪,能分析出7米外铅笔尖一样小的目标的化学和矿物成分。它将会对火星上的粉尘进行分析,以了解它们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除此之外,这次毅力号还有一项创新突破,就是它居然带了一架“无人机”上火星!这架无人直升机名为“机智号”,重量仅1.8千克,搭载太阳能电池板存储动力,可在稀薄的大气层中飞行。飞行高度最高5米,飞行范围300米。



机智号无人直升机将放在火星车的腹部,等待时机成熟时升空。这次主要是实验性质,如果能成功飞行,将是人类首次实现飞行器在其他星球的受控飞行。



无人直升机可以提供火星车及卫星所无法提供的独特视角,此外还可以为火星车提供地形上的侦查。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没有发觉,这台火星车好像少了点什么?

不靠太阳,过亿美刀核动力驱动

相比其他的太空探测设备,我们发现这台火星车上似乎没有太阳能板。因为它采用了核动力。



毅力号上的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MMRTG)采用钚-238作为燃料,通过其自然衰变可以产生功率110瓦的电力,在电力过剩时,将为车上两块锂电池充电以保存电力。使用寿命长达14年。据了解,MMRTG的制造成本能达到1亿美元以上。


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MMRTG)

核动力将不受天气与昼夜的影响,且工作时限长。有些小伙伴可能会觉得,太阳能会不会更加“持久”?其实在火星上还面临着另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火星沙尘。不断堆积的沙尘将会对太阳能面板产生影响,降低太阳能面板的效率,直至无法使用。下面这张洞察号的对比图便可看出火星沙尘的威力。



不过,目前来看,太阳能板仍是外太空探索的主流,我国的天问一号也将会采用太阳能驱动,并且针对沙尘问题采取了全新的电除尘技术。

毅力号费这么大的功夫上了火星,主要目的是啥,那只有一个,就是寻找生命以及生命曾经存在过的迹象。



它着陆的杰泽罗火山口,便是可能寻找到生命的地点之一。科学家对该地点进行了两年的研究调查,认为这一地区曾被洪水淹没,是一块古老的三角洲,可能寻找到生命的迹象。



此外,已经可以确定的是,地球绝对不会成为人类“永远的家”,早晚也有不得不走的那一天——当然,那还很远,但确实要早做打算。

火星作为我们可能性最大的“移民候选地”之一,各国对于火星的探索也越来越多。今年5月到6月,我国的天问一号也会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希望无论是毅力号、天问一号,还是其他的探测器,都能为我们带来好消息。

5月15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深圳市代市长覃伟中在开幕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对标先行示范区建设 " 五个率先 " 的重点任务,《报告》提出了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目标,其中体育方面目标内容为: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到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报告》在 " 未来五年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 " 中提到:新建80个以上便民利民健身场所,办好深圳国际马拉松、深圳市第十届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15%。

4月27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深圳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其中在 "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 " 中提到: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打造著名体育城市。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巡视员王志强介绍,经初步测算,预计2020年深圳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达1060亿元,同比增长3.1%,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415亿元。他表示,深圳将铆足劲头,按照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思路,从六大方面发力,向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2020年深圳体育产业保持正增长

2020年3月,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深圳体育产业发展总目标:到202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8%;到2035年,成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体育创新能力、体育综合竞争力世界领先,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体育产业高度发达城市行列,成为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王志强介绍,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体育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广东省体育产业总产出与增加值较2019年分别下降4.68%和7.47%。在此情况下,深圳体育产业仍能保持正增长,保持良好的恢复势头,正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圳体育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2020年,深圳成功获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举办了首届体育消费节;组织两批次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扶持52个项目,下发扶持资金1.824亿元;组织开展体育产业园区和基地申报,评定1家体育产业示范园区、17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8个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目前,已有17家职业体育俱乐部进驻深圳。

王志强表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与城市品牌的构建、城市文化的积淀以及城市名片的打造息息相关,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展现。六大方面举措可以激发深圳的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 " 国际著名体育城市 " 建设真正落地。

积聚体育资源 打造国际化本土品牌

为实现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王志强表示,深圳应从产业布局、高端赛事、职业体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运动环境六大方面推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产业布局方面,深圳将推动国际体育资源集聚,吸引国际知名体育组织和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落地;鼓励促进体育科技创新,有效提升体育装备、用品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建立高效运作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类大平台;挖掘新兴时尚体育项目,联合打造国际性、区域性体育赛事品牌;助力体育企业 " 走出去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自主体育品牌;积极培育 " 体育 +" 和 "+ 体育 " 的新业态,推动体育产业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一体化,联合打造一流的场馆体系和国际性、区域性体育品牌,鼓励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展会落户深圳。

举办高端国际赛事 开展深圳特色项目

高端赛事方面,深圳每年将举办不少于30场高端国际赛事,培育5至10项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国际体育精品赛事;构建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兼具深圳特色的高端体育赛事体系:加快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影响力大的高端体育赛事战略布局;围绕国家 " 北冰南展西扩东进 " 战略和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促进冰球、帆船、赛艇等运动项目的发展;培育网球、高尔夫球、无人机等新兴时尚、产业链条长的运动项目;发展马拉松、五人足球、三人篮球、国际象棋、围棋和象棋等普及性广、基础好的运动项目;培育一批适合深圳城市特质和产业优势的运动项目。同时,创新促进赛事发展的服务管理机制和安保机制。

立足职业体育高地 创建智力运动之城

深圳正在打造国内职业体育高地,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种类、数量和名次均达到全国最前列。

截至目前,进驻深圳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为17家,涵盖国家所有职业体育项目。其中,足篮排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和三个棋类项目都有职业俱乐部在全国最高水平联赛征战。在网球、高尔夫球、帆船帆板、篮球、足球等重点项目上,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较大影响的俱乐部、精品赛事和体育明星。

职业体育方面,深圳将拓展市场化程度高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加快基地建设,加强优秀教练和运动员的引进、培养;大幅提升国家队训练基地数量,继续运营好中国国家田径队深圳龙岗训练基地和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深圳龙岗训练基地,积极布局建设篮球、乒乓球、冰球等11个国家队训练基地;创建智力运动之城,依托智力运动项目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培育稳定的观众和粉丝群体,发展独具深圳特色的项目文化,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体系完善的电子竞技、棋类等高水平职业赛事。

建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引导消费潜力

体育消费方面,深圳要创建全国首批体育消费示范城市,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鼓励体育消费模式和业态创新,推动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要推进休闲运动之城建设,积极拓展山地户外、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高尔夫、击剑、马术、极限运动、汽车露营等时尚、亲民又具有消费潜力的健身休闲项目;要持续举办体育消费节,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引导消费者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助力企业拓宽体育消费营销渠道,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扶持企业 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市场主体方面,深圳将支持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十四五期间认定3至5家市级体育产业园区,30家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50个市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要培育龙头企业,力争培育5家以上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体育上市企业;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入驻市级以上体育产业园区、基地发展,鼓励各区级产业园吸引体育企业入驻,构建体育产业生态。

新建80个以上便民利民健身场所

运动环境方面,深圳正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运动城市,将新建80个以上便民利民健身场所:整合 " 千园之城 " 公园资源,将绿道、自行车道和公园整合联通;创新土地节约化利用,合理利用江河湖泊滩涂用地、闲置用地、城市绿地兼容建设;发挥清洁能源、智慧场馆技术优势,翻新改造体育场馆,降低能耗,打造低碳运动场所;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在全市推广建设一批智慧健身设施,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R、VR 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应用创新,提升体育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优先部署第五代移动(5G)网络,提升消费体验。

政协委员、企业家建言献策

5月14日,深圳市政协第七届一次会议进行分组讨论,体育界别市政协委员为建设深圳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弘金地体育产业有限公司CEO刘丰宁提出建议。体育场馆利用方面,他建议公立中小学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开设特色体育课程,提升社会体育设施和学校场馆的使用率。人才培养方面,鼓励并支持社会机构开设体育类职业教育学校,为市场输送更多专业体育服务人才。体育赛事方面,建议打造特色体育赛事体系,打通国际顶级赛事——全国赛事——城市赛事——青少年赛事——业余赛事协同链条,深化深圳特色体育赛事品牌。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佳华表示,深圳要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及学校体育的培训,学生运动的习惯养成,以及学校体育比赛赛事的推广。这样可以让青少年从学生开始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热爱健身,让他们从小养成很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总经理周松建议,编写冬奥会知识相关的教材或读本,在全市大中小学开设冬奥会宣讲课程,试点学校开展冰雪运动,并进行冰雪运动类型的特色学校认定。开展适应大中小学生参加的 " 体彩杯 " 花样滑冰、冰球、冰壶等具有鲜明冬奥特色的冰雪运动赛事。

  希腊神话中曾提到一架梦想中的梯子——雅各布天梯,它将人们从地面到天空的道路打通,据说雅各布就是在梦中沿着这架梯子上天取得了“圣火”。

  我国古代有一个关于“昆仑天梯”的神话:传说在高峻巍峨的昆仑山顶峰上,有一株大树叫作建木。这株树紫褐色的树干笔直地插向蓝天,在树顶上伸出无数枝条,向四周伸展,并长着万年常青的绿叶,开着千载不谢的花,结着永不枯落的金果。谁要是能沿着这棵大树攀登到顶,就能进入天庭,得道成仙。

  2015年大热的科幻小说《三体》也曾多次提及“太空电梯”。

  人类对外太空的向往,从古至今都有“执念”,一直设想着搭建“天梯”的种种可能。但经过上百年的开发与研究,这个梦想至今仍未能实现。不过,近年随着新材料科学的发展,“天梯”终于开始一步步走进现实。

  运输成本将缩减 可由每公斤2万美元降至500美元

  最早真正从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出发提出“天梯”概念的人,应该还是俄罗斯火箭专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他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得到灵感,在1895年时大胆地提出,可以在环地球的一个静止轨道上建设一个“太空城堡”,把城堡和地球表面用一根缆绳连接起来,就可以成为一架“天梯”。所谓“环地球的静止轨道”,其实就是从地球发射的航天器在环绕地球运行时,刚好与地球的自转同步,于是它的运行轨道就形成一个与地面相对静止的轨道。从地面上看,该航天器就像固定在地球上空某个位置一动不动。

  在当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想法只能是个设想,无法付诸实践。

  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想法吸引了无数科学家的目光,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高度、空间和极端环境医学中心创始人凯文·方曾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时说:“我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被太空电梯的概念吸引。如果我们能以廉价和安全的方式进入太空,整个太阳系都将会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

  的确,据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报告统计:一旦太空电梯建立,负载进入太空的成本可由每公斤20000美元下降至500美元。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运载火箭上,燃料需占80%的空间,14%的空间为火箭主要结构,其实只有6%可以载人与货物,而且火箭的发射以及回收成本都相当高。

  加拿大的托特技术公司也估算过,太空电梯如果能得以应用,航天飞机的太空飞行成本能节省大约三分之一,同时还能大大地提高人类造访太空的频率。

  为此,目前全球已有数个“天梯”项目正在积极进行中。

  建造材料仍高昂 一架“天梯”恐耗资70亿-100亿美元

  1991年,日本研究员意外地发现一种新型材料碳纳米管。它具有拉伸强度高、抗形变力强等极佳的力学性能,强度可达到钢铁的100倍以上,同时它的重量又很轻,同等体积的碳纳米管只有钢铁的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直径1毫米的碳纳米绳便可以承载60吨的重量,因此它迅速被科学家们公认为是“制作天梯的最理想材料”。然而这种材料非常昂贵,每克已价值500美元。而“天梯”的规模显然将远远超出人类目前能够建造的任何一种大型建筑或工业器件,使用的材料的规模也会极大。那么,就算材料质量已不成问题,一架“天梯”的造价也将非常惊人。

  1999年,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所的布拉德利·爱德华兹博士制订出“使用新型碳材料制造太空电梯”的方案,并发布了“用碳纳米管材料制作太空电梯”的可行性报告。他指出,一架这样的“天梯”成本应为70亿-100亿美元,这仍然会远远低于那些大型的太空项目。

  2005年3月23日,NASA宣布太空电梯已成为“世纪挑战”的首选项目,至今每年都会举行“机器人攀爬缆绳”和“测试缆绳强度”这两项赛事来检验实验成果。

X的快速评估研发团队发现,目前还没有人制造出超过一米的完美的碳纳米管链。而保守估计,搭好一架“天梯”需要上百万吨的纳米材料,长度达到3.6万米以上;不过同年9月,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又在《自然材料》上发表文章称:他们研发出超细、超坚固的纳米线,比之前发现的碳纳米管更坚固更牢靠,可以用于制造超级坚固的轻型绳索来搭建太空电梯。于是,“天梯”的项目很快又一次引起美国NASA与欧洲航天局(ESA)等研究机构的重视。

  新材料性能优异 1毫米直径细丝能吊450公斤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进程中,还出现了另一种“天梯”搭建材料——“柴隆”纤维。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发展航天航空事业而开发了一种复合材料用的增强纤维,化学成分叫作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它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物化性能,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防弹衣制造中。这种超轻纤维所做的1毫米直径的细丝就能吊起450公斤的重量,从力学、耐热、阻燃性能等各方面来看,它都具备了用来打造“天梯”缆绳的条件。相比于碳纳米绳,它在原料价格和加工成本上也低得多。所以,当日本东洋纺公司于2004年实现了PBO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并将它命名为“柴隆”后,它也被纳入了科学家们打造“天梯”的计划中。

  然而“柴隆”纤维有一个致命弱点——它降解得太快。而“天梯”的缆绳显然不像很多电梯的简单部件那样,可以在失效之前随时更换。

  看看各国科学家们的实践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天梯”真的按计划搭建成功,我们甚至可以在一日之内往返于地球表面与离地表至少10万公里的外太空,完成“太空一日游”。如果不算搭建成本,这一趟往返成本可能比我们现在乘坐一次长途客运飞机还要便宜。那时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或许这也是科学家们积极研发“天梯”的动力之一吧。

  美国的“月亮天梯”

  至少需5万公里长缆绳,一次可运送30名乘客

  据美国《今日宇宙》2011年7月26日报道,美国企业家迈克尔·莱恩在2003年成立了LiftPort公司,投入巨资研究从地球通往太空的“天梯”。目前他们的工作重心便是搭建从月亮到地球的“月亮天梯”。莱恩甚至宣称:“在5年到10年内,我们将实现‘月球天梯’的梦想。”

  其设想是这样的:用一条长长的缆绳,一端固定在地球上,另一端固定在与地球同步轨道的平衡飞行器上;而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若干“拉格朗日点”,利用它们与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是基本不变的这一特点,再从月球上固定长长的缆绳,与这些点连接;在引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相互作用下,这些缆绳都将被绷紧,成为可以运输的路线,电梯梯厢(或者可叫作太空轻轨车)可以利用太阳能或激光能沿缆绳上下运动;人们在地球上的登梯点上天梯,在到达与地球同步轨道的平衡飞行器上后,经过转乘,登上直达月球的电梯,就能顺利到达月球了。

  月球天梯至少需要长达5万公里的缆绳。而在正常情况下,太空梯可以一次运送30名乘客,在6个小时内就能抵达10万公里外的太空。如果搭建成功,每磅货物运输成本不过数百美元。这一计划也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高度重视。

  日本的“太空电梯”

  预计于2050年完成项目,缆线约有9.6万公里长

  日本大林建设公司2012年首次提出“天梯”计划,声称能在2025年开始建造一架太空电梯,预计在2050年便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建造项目,他们设计的太空电梯缆线全长将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4,约有9.6万公里。设计者称,该“天梯”的梯厢可乘坐30人,如果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运行,升到3.6万公里的高空要花去7天时间。对比之下,同样的距离,一架太空飞船只要一个多小时就走完了。

  加拿大的“塔状天梯”

  具有独立塔状结构,比迪拜塔还要高出20倍

  目前地球上运程最长的迪拜哈利法塔电梯已长达800多米。而2015年8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加拿大的托特公司正在计划建造一个高度约两万米的“塔状天梯”。该公司已获得一项美国专利权,用于建造独立塔状结构,可从地球表面向空中延伸至万米。如果真的建成,这个太空塔的高度将成为“全世界上最高建筑物”,比迪拜塔还要高出20倍。

  俄罗斯的“货运天梯”

  从太空舱将缆绳送回地球,巧妙完成运货

  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天梯”这个设想将在最近几年有突破性进展。受欧洲太空署委托,俄罗斯萨马拉太空大学的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建造这种可以把许多物品从国际空间站送回地球的装置。报道中称,俄罗斯科学家的该研究工作已进行到收尾阶段。这部“货运天梯”的主要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装有货物的太空舱将通过一根从太空站延伸出来的30公里长的特别牢固的缆绳送回地球。缆绳重量不会超过6公斤,自然需要用特别材料制成。当其进入大气层后,缆绳会燃烧,货物则接着依靠自带气球的托力,继续缓缓地落向地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人机定点清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