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80后才知道的老歌,就记得是一群人坐在一艘大船上吉他弹唱,好像是首钢工人?

榆树下的望中文版(第一次修改版)


榆树下的欲望 第一幕 场景一 (农舍外景:一八五零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夕阳西下,没有风,一切都是静止的。屋顶上面的天空呈深红色,榆树绿荫正浓,树阴底下那栋素色的农舍被夕照和绿荫衬托得格外醒目。 门开了。伊本凯勃特从屋内走出。他走到游廊的一端,站住,朝右手的大路望去,他手里拿着一只很大的铃,机械的摇着,发出刺耳的叮当声。他将两手垂下,凝视着天空,迷惘而敬畏的叹了口气,情不自禁地赞美起落日的景致来。) 伊本 天哪!多美啊! (他眼睛转而低视,皱眉,环顾自己的周围。他二十五岁,高大,健壮。脸长的很端正、俊俏,但眉际却露出一股愤愤不平的怨气。一双带有挑衅的黑眼睛使人联想起一头被困的野兽。每天对他都是一个牢笼,他发现自己被困在里面,却不甘屈服。他身上带有着一股凶猛的,被压抑的力量。他的头发是乌黑的,上鬓和稀疏的鬓须也是黑的,穿的是一身粗布织成的衣服。他厌恶地朝地上啐了一口,转身入屋内。西蒙和彼得从田里干活回来。两人个子都很高,年纪比他们的异母兄弟要大得多(西蒙三十九,彼得三十七岁)。他们属于更诚实更单纯的类型,胖墩墩的身材,脸上有一种更为朴实的神情,显得更精明能干。由于长年干农活,他们的肩膀有点佝偻了,脚上穿的是粘满泥巴的笨重的厚底靴,走起路来绊绊磕磕的,显得十分沉重。他们的衣服、脸、手头颈和光着的膀子上都沾着泥巴,一看就是地道的庄稼汉。) (随着西蒙和彼得的前进布景翻转变化,灯光由黄昏渐变为黑夜) 彼得 (讥讽地苦笑)可这儿——地上堆满石头——石头上面还是石头——咱们用这些石头垒起了墙——一年又一年——他,和你,我,还有伊本——咱们造了一堵墙让他来把咱们死死围在里面! 西蒙 咱们替他干活,出了力气,浪费了青春,这些都被犁进泥里——腐烂了——给他的庄稼当肥料!哎——这农场倒真的越搞越兴旺了。 彼得 要是咱们在加利福尼亚犁地,在犁出的垅沟里咱们一定能找到好多好多金子! 西蒙 加利福尼亚路很远,差不多在地球的另一头,咱们得合计合计…… 彼得 施压,在哪儿是会遇到困难的,抛弃了咱们在这儿用汗水转来的东西。 西蒙 是啊,也许——他很快就会上西天的。 彼得 也许。也可能他即将要取来一个女人而农场的一切东西都迟早该归她! 伊本 你们对父亲可真孝顺!我但愿他早死。晚饭准备好了。 西蒙 我可真饿啦。 彼得 我闻到熏肉的香味了! 西蒙 熏肉可好吃呢! 彼得 熏肉到底是熏肉! 场景二 (落日的余晖褪尽,天际出现闪烁的星星。可以见到厨房的内景:中央是一长松木桌子,右后角有个炉子,另有四把粗陋的木椅,桌上摆着一盏牛脂油灯,后墙中央贴着一张很大的广告画,上面画着一艘扬帆的大船和大写的"加利福尼亚"几个字。厨房用具都挂在钉头上,一切都很整洁,有条不紊,但给人感觉与其说是一个家庭的厨房倒不如说是一个男人的露宿帐篷里的炊事房) (桌上摆起三个人的餐具。伊本在炉上煮土豆和熏肉,他将食物端到桌上,还放上面包和一罐水。西蒙和彼得走了进来,一声不响的往椅子里一坐。伊本也坐过来,三人默默的吃了一会,两兄弟象牧场上的牲口一般肆无忌惮的大嚼起来,伊本毫无胃口的拣着菜,强忍住厌恶的心情望着眼前的食物。) 西蒙 你呀!你刚才不该说那个话,伊本! 彼得 那话说的不对头。 伊本 什么话? 西蒙 你说最好让他死。 伊本 是的——你们就不希望他死吗? 彼得 他是咱们的爹啊。 伊本 不是我的! 西蒙 要是人家这样讲你妈,你可不答应了,哈! 伊本 我意思是说——我不是他的——我不像他——他也不像我! 彼得 等你到了他那个年纪在说这话吧! 伊本 我是我母亲的——每一滴血都是她的! 彼得 他待西蒙和我都很好,是个好继母。 西蒙 她待每个人都很好。 伊本 谢谢你们。我是她的……她的继承人。 彼得 她就是待老头子也很好。 伊本 可他却害死了她!这就是对她好心的报答! 彼得 谁也没有害死谁,有一样东西,它才是凶手。 伊本 是的,是有一样东西。他把我妈逼死的时候,你们为什么不站出来帮她说句话——她待你们这么好,你们就不想报答她一点? 西蒙 嗯——可咱们得给牲口喝水呀。 彼得 还得种树。 西蒙 还得耕地。 彼得 还得晒干草。 西蒙 还得往田里撒肥。 彼得 还得除草。 西蒙 还得修树枝。 彼得 还得挤牛奶。 伊本 还得造围墙——石头上堆石头,不停地累着石墙——一直到咱们的心也像石头一样冷了,硬了,墙越垒越高,咱们也被围在里面出不去了! 西蒙 不要那么激动,有些东西已经改变了,难道你没听到什么风声吗? 彼得 给你带消息来了!哈!(猝然挖苦地大笑) 西蒙 (忍不住)他这次出去又结婚了! 伊本 (不可置信的)你说的不是那个老……? 西蒙 他勾搭上了一个三十五岁的女人,听人家说还很漂亮呢。 伊本 (猛地站起,拳头落在桌上)他妈的胡说! 彼得

2021年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9周年。因为詹姆斯·卡梅隆执导1997年上映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观众记住了这艘大船上的浪漫爱情故事,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海难中,船上竟有8名中国人,其中6人生还。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幸存的700多人,每个人都有详细的资料记载,唯独这6位中国幸存者的经历却消失在历史长河,不但世人从未得知他们获救后的去向,他们还曾遭到西方媒体的诋毁报道。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海报。

由罗飞执导,詹姆斯·卡梅隆监制,首席研究员施万克讲述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以下简称《六人》)于4月16日全国上映,影片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揭开泰坦尼克号上6位中国幸存者不为人知的历史,折射出百年华人在国外的曾经血泪史。

导演罗飞和寻找6位中国幸存者的首席研究员施万克,分别来自英国和美国,两人在中国生活都超过25年,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都能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之前都做过电影记者。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时,施万克当时就是美联社驻中国记者。《六人》中插入了一些当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时观众排队买票的镜头,施万克隐约记得,有的照片应该就是同事在当时某天晚上拍的。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该片导演罗飞、首席研究员施万克、制片人罗彤以及剪辑师之一王仰贤,揭开这部纪录片创作的幕后故事。

你知道当年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吗?

2013年,罗飞和施万克合作完成了一部关于海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海神号事件》,讲述1931年一艘意外沉没在中国沿海的英国潜艇的故事,该片拍摄前后历时6年时间。两人合作比较愉快默契,他们希望再找一个题材继续合作。施万克一直对海洋历史比较感兴趣,之前就听说过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这个信息,船上有8位中国乘客,最后有6位是幸存者。作为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外国人,这个幸存率非常高。这引起施万克的强烈兴趣,当时已经过了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会不会有幸存中国人的后代出来发声?施万克找了当年的新闻,没有发现任何消息。“难道这6位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到纽约后又上了一个货船,就消失了,从来没有结婚,没有跟亲戚朋友说过这个事情吗?”施万克不相信,他决定拍一部纪录片,挖出真相。

泰坦尼克号上的6位中国幸存者。

但导演罗飞起初对这个题材本身没有太大兴趣,因为他们刚刚花了6年时间拍了一部历史纪录片,难道还要再拍一部吗?罗飞最想拍与当下有联系的题材,他喜欢跟拍,因为真实,但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的故事,显然不适合跟拍。就在罗飞纠结要不要拍的时候,他问了身边很多中国朋友,“你知道当年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吗?”本来以为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得到的答案却都是否定的。甚至有朋友反问:“你是重新写一个虚构的故事吗?”这逐渐勾起了罗飞的兴趣。

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但里面却有一个“黑洞”,是很模糊的,而这恰好与中国有关系,与种族主义和历史偏见有关系,罗飞发现了这个故事背后更为丰富的内容,最终决定和施万克一起拍摄这部纪录片。

2015年开始,施万克做调查研究,罗飞跟拍,两人带着机器全世界跑,去寻找关于泰坦尼克号上幸存中国人的线索。做了两年之后,罗飞和施万克觉得,光靠两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如果只有两个人做的话,可能要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做完”,必须扩大团队。

大部分纪录片走两条路,一条是传统路线,与电视台或者视频平台合作,最初罗飞和施万克也试图找过电视台,但对方拒绝了。另一条便是独立制片,但拍纪录片比较费钱,投资又是个问题。最后,与罗飞之前有过合作的制片人罗彤带着团队加入了进来。

罗彤对于泰坦尼克号本身不太感兴趣,吸引她的是故事背后的东西。纪录片一开始把焦点更多放在寻找线索上,6位中国人是怎么在船难中幸存的,最后去了哪里,分析他们的路线。后面则折射出关于生存、种族、人权问题的思考。“我比较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一开始我们就不去管它最后会怎么样,有没有人看好,先把片子给拍出来”。

拍这部纪录片就像是在探案

施万克一开始把《六人》这个项目想简单了,没想到延伸的范围会那么大“一说泰坦尼克就是巨大的意思,这个项目也变成了泰坦尼克,也是一个巨大的故事,巨大的工作量该片的研究员从最初的两人发展到20多人的团队,基地在上海,另外成员还分布在北京、英国、美国东西部、加拿大。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剧照。

施万克作为首席研究员,给每位研究员分好工,每人对应一位幸存者,去寻找资料,让他们成为专家。施万克就可以统揽全局,把6位幸存者的信息全装在脑子里。对施万克来说,最难的是选择什么时候放弃。因为有时候再多花三个月时间去找资料,未必会有更多发现,这时候就要做出选择放弃。

比如,片中有位幸存者去了印度之后,就没有消息了。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员去查了当时印度船员名单,并没有发现这位幸存者的记录,确实比较难找,所以到了那里之后,施万克就决定放弃:好吧,他的故事就到这里。

在制作这部纪录片前,很多人都对导演罗飞说,你不会找到这6位幸存者的。罗飞没有理睬他们,他觉得只要这6人存在过,肯定会找到。施万克同样怀揣着信心做这部纪录片,“我们从头一直相信会找到,不一定会找到每一个人的整个故事,但我们就一直相信这些文件,这些证据是存在的,我们必须去寻找。”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工作照。

制片人罗彤说,拍这部纪录片像是一个探案的过程“你认为这个人就是当年的幸存者,但你怎么去支撑你的论点。这个人本来是这个名字,后来为什么改名字了?他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到了美国,但入境证上又是另外一个记录。其实我们很多研究工作都是在找支撑它的证据。后来才发现,那些研究表面上看只是在找人,但找人的背后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原因,他为什么消失,为什么他们会被污蔑,这就涉及排华法案、种族歧视”。

在做研究过程中,施万克团队在一些档案馆中找到的资料,说幸存的中国人是化装成女人,躲在救援船里的座位下才幸免于难。为了求证这个消息的真伪,剧组还找到泰坦尼克号的专家,根据当年救援船的图纸,试图1:1复制一艘救援船。正好有一个学校的老师很支持这个项目,就给学校土木工程小组的同学们安排了一个作业,按照图纸要求,每周来敲敲打打,最终花了一年时间造了一艘船。学生坐在船上,还原当年的场景,亲身去体验一下当时情况,从船上乘客的真实视角来看,证明了原来的那些报道全都是心怀叵测的胡编乱写。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由历史学家组成的研究泰坦尼克号的群体,有些他们认为非常权威的,铁打不动的资料,这一次也被《六人》制作团队给推翻了。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剧照。

卡梅隆、“杰克和罗丝”都特别支持

刚开始制作《六人》这部纪录片时,团队就已经考虑可能会用到当年卡梅隆拍摄《泰坦尼克号》的影像。在导演罗飞看来,中国观众都是通过这部电影了解了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在讲述泰坦尼克号中国幸存者的纪录片中插入之前电影的画面,是最好的致敬方式。

然而,联系到卡梅隆谈何容易。制片人罗彤说,因为各种各样保护卡梅隆不受打扰的关卡太多了,一层一层的经纪公司,一层一层的律师挡在他们面前,找了很久一直没有突破。最后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将罗飞导演的一封电子邮件传送到卡梅隆其中一位律师手里,这才与卡梅隆联系上了,卡梅隆对这部纪录片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剧照。

2017年,罗飞和施万克飞到新西兰采访卡梅隆,问了很多问题。1997年卡梅隆在拍摄《泰坦尼克号》之前,就已经很熟悉中国幸存者之一方荣山的故事。方荣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后最后一个被救出的人,当时他趴在一块漂浮的木板上得以生还。卡梅隆还专门拍摄了方荣山被救的段落,但最后成片被剪掉了,因为与结尾罗丝趴在木板上被救的场景有点重复。并且,卡梅隆还亲口证实,罗丝被救的灵感就是从幸存中国人方荣山那里来的。

之后,卡梅隆成为《六人》的监制之一,除了无偿出镜之外,他还说服福斯公司将《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些影像素材,以及方荣山被救的删减画面用在《六人》中,而那个删减镜头是首次在大银幕上披露。制片人罗彤十分感谢卡梅隆,因为一部面向观众售票的院线电影,要用《泰坦尼克号》的素材,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可以,那种天价的版权费也不是一个纪录片团队可以承担的。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剧照。

得到福斯公司的授权后,并非万事大吉。因为福斯与演员之间有一个协议,凡是演员出现的电影里面,被另外影视作品采用的话,这些影视作品方必须也要得到画面中演员本人的授权。也就是说,《六人》想要用《泰坦尼克号》的影像资料,必须得到每个画面中出现的演员的授权。

有特写镜头的演员就不必说了,而有些大场面的全景镜头,背景足足有上百人,制片人罗彤通过福斯,找到了当年电影的选角导演,上百人逐个确认可不可以用,中间来来回回沟通很多次,最终全部确认了下来,拿到了授权。删减片段中,那个饰演方荣山的中国人也找到了,他现在在美国,他其实不是演员,当年拍电影时,他是剧组工作人员,正好有这样一个华人角色,卡梅隆就让他来演。

制片人罗彤还提到,福斯给的《泰坦尼克号》素材里,音乐属于单独的版权,要找作曲授权。那场删减片段里,有一段背景声音很轻的音乐,因为是剪掉的素材,没有做对话和音乐的分轨文件,没法将音乐去掉。通过福斯,花了很多周折才找到那位作曲家,获得了授权。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剧照。

最后需要授权的是《泰坦尼克号》的两位主演“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罗丝”凯特·温斯莱特。很多人对导演说,不要浪费时间了,没办法跟他们联系的。有天晚上,导演罗飞给两位分别写了两封电子邮件,第二天,莱昂纳多回复了,说随便用。过了几个小时,凯特也回复了,表示支持这个好项目,但有一个问题:莱昂纳多同意吗?罗飞回复,他同意了。很快,他也收到了凯特的回复:好,我也同意。

有幸存者后人参与拍摄很久后不想出镜

有一次,《六人》剧组在广东台山的海边拍摄纪念先人的一个仪式,拍摄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工作人员摸着黑从海滩边爬到树林里,回到车上。第二天导素材的时候,导演发现存有一些重要镜头的数据卡丢了。于是,剧组十几个人一起回到昨天晚上收工的地方,在沙滩上找一个两厘米大小的数据卡,找了两个小时,患有深度近视的罗飞导演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找到卡,大家都非常激动,认为这件事情是冥冥中注定的,一定要把这个片子给拍出来。

类似这种的小插曲,制片人罗彤能举出很多。但对她来说,如何控制预算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罗彤对于《六人》的制作要求挺高,硬件设备都用最好的。并且,《六人》跟那种非常独立的纪录片不一样,制作在一定水平线上,成本自然更大一些。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剧照。

因为是独立制片公司,罗彤的公司不像电视台那样的庞大机构,在使用素材时,可能跟对方有合作协议,可以随便用。《六人》中观众看到的很多视频、图片素材都得买,如果是视频素材的话,价格按秒数来算。如果是照片的话,价格按照张数以及在多少个国家,在怎样的媒体上面去用。

整部片子制作成本110万美元,人员的差旅费以及专家的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剧组足迹遍布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古巴5个国家的20多个城市,不过古巴那条线没有加入到影片中,因为在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线索,有时候跟到一半就断了,两个文件一对比,发现跟错了,前面所有的工夫全都白费,所有拍的内容都不能用。

还遇到一种情况,剧组在跟拍了一位幸存者的家人一段时间之后,对方还是决定不出镜了。罗彤说,之前邀请他们到剪辑房看素材样片,他们都看哭了,但最后家里的长辈觉得还是不便于把自己家里的事传出去。罗彤觉得,可能当年那些阴影对他们家庭造成的影响太大了,因为当年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被认为冒充女人才活了下来,有很多负面消息,家里的老人不愿意再提及那件事情。但罗彤也表示尊重,就把这条线索撤掉了。

华人获救的木板实物镜头遗憾删掉

2019年初,《六人》探访幸存者后代的部分已经拍完,只剩下一些研究员的采访,这时基本是一边剪辑一边采访。全片不算旧的影像素材,共有400多小时,超过20T的拍摄素材。最开始,有一个英国剪辑师帮忙剪片子,因为后期流程太长,故事线太复杂,做了一半就不做了。

王仰贤是《六人》的剪辑师之一,他之前在公司剪商业广告、商业纪录片多一些。对他而言,《六人》的剪辑算是很难的,因为讲述的人相对比较多,要在100分钟内讲述6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还要讲清楚,信息量特别大。并且,还要厘清思路,研究员找到的证据足不足以证明这个人就是我们需要找的人。在幕后,研究员找了很多信息,但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将这些信息全部展现给观众,所以就要思考,如何在合理的时间内把最有效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解释清楚这个人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剧照。

因为很早就参与到这个项目,在剪辑之前,王仰贤就经常问导演,现在找到了什么样的线索,为什么这个人是你确定要找的人。导演还告诉他,想把片子做成揭秘悬疑类的纪录片,所以对于这个纪录片的方向,整个团队没有走特别多的弯路,更多的是在纪录片整个结构上面,花了不少时间讨论。

在剪辑过程中,王仰贤会把所有拍摄过的内容都用便利贴,贴在一块板上,所有的研究员,还有三个剪辑师就会一起讨论,说这个故事应该怎么走,哪部分放在哪里更合适?这个结构上会怎么合适?哪些部分就不要了。

第一版初剪,有将近三个小时。王仰贤说,有蛮多内容,其实都挺可惜的,比如施万克去加拿大参观了一个博物馆,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木板,那就是方荣山获救时趴着的木板。当时摄制组过去跟拍,也剪了出来,觉得把这块木板展现给观众,比较有意义,但最后由于时长也没放进去,有些遗憾。

资深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卢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后必听的歌24首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