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利集团与京东达成的战略合作都会在哪些方面进行合作建设呀?

作为在上海生活了刚好10年、长三角生活了14年的人来聊一下。

在我看来,未来上海互联网是大有可为的,而且上海互联网的方向非常清晰,那就是「脱虚向实」。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上海的支柱产业不仅仅是金融,制造业同样是上海的重要支柱产业;上海的互联网并非不发达,不能因为没有诞生BAT这样的巨无霸就认为上海的互联网很弱。实际上,得益于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上海的互联网并不落后

比较了不同城市的互联网行业发展情况。

在说互联网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制造业和金融。实际上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工业增加值(能查到的数据最新到2017年),上海2017年的人均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4710元,与几个主要的竞争对手相比,略高于广东的31598元,远高于北京的19687元。而如果比较人均金融增加值,上海市约为22045元,略高于北京的21443元,远高于广东的6136元。也就是说,上海的经济是「水桶经济」,各个方面似乎都有强有力的竞争者,但是也没有明显的短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上海的工业和金融能够并驾齐驱,两手发展?我是搞经济学的,经济学的一个根本逻辑是,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时,需要先思考其合理性,找到逻辑支撑,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深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把握。

我们先来看金融,实际上很多人对于金融有非常大的偏见,认为金融就是搞「虚」的,就是追求资产增值,仅此而已。但是,就像 大佬曾经对我说的那样,金融是服务业,这意味着你必须为其他人提供服务才能在市场上稳定持续的赚钱。金融背后的逻辑是服务。

那么金融服务于谁呢?两个方面:首先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投资、融资等活动都是金融业在支持的,没有银行、券商这些服务商,以及基金、私募这些资金的提供方;其次才是服务于家庭、个人。那么金融的发展就需要两个支撑:大量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以及可以供给大量资金的家庭。

而上海,背靠的正是我国自古以来经济最繁荣的地区:长三角。实际上,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就生产了我国20%的GDP,也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地区。经济繁荣来源于大量有活力的企业,同时富裕的家庭又有投资需求,这才诞生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很多人说北京才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这也是事实。但是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更多是政策性的:因为监管机构都在北京,所以多数巨型金融机构的总部都在北京,那么最终利润归属等等很大程度上归属北京。然而实际上,从具体业务而言,北京及其周围的实体经济不足以支撑金融的持续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总部都在北京,但是上海的金融从总量上仍然可以打得过北京的道理。

那么工业呢?前面已经分析,正是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实体经济才造就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交通便利,所以贸易发达;自古以来长三角地区农业剩余富足,促进了手工业进而工业生产的发展。

更难能可贵的是,上海并没有走上香港、纽约等金融中心的「产业空心化」老路,相反,上海一直在推动「高端制造」,特别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这些高精尖行业的发展。实际上,从规模以上研发投入来看,上海的研发强度略低于广东,但是仍然远高于北京。在可见的未来,上海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发展将是长三角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那么互联网呢?其实互联网的逻辑跟金融是一样的:作为服务业,互联网提供的是信息服务,而信息服务的需求方同样是企业和家庭,背靠经济中心的上海,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依赖于背后的这一大块市场。

在互联网发展之初,我们称之为「虚拟经济」,因而这个「经济」存在于一个虚拟的网络中,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所熟知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是从「虚拟经济」时期就诞生的巨头,在那个时期,互联网不需要太多的实体经济背景,仅仅是提供信息就可以赚钱。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早已不能完全称为「虚拟经济」。比如电商的崛起,背后严重依赖产品的生产制造、物流,进而是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再到后来的生鲜、网约车、外卖等等,都需要线上和线下的结合。

到现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者成为了紧密关联的三个「flow」。而上海很大程度上是全国的物流、资金流的中心,以物流、资金流带动信息流(互联网)的发展,用信息流服务于物流、资金流,是上海发展互联网的出路

几年前有篇文章——《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被刷屏,上海有错过互联网的「那些年」吗?当然有,阿里巴巴没有诞生在上海是上海的遗憾。但是反过来,现在的阿里巴巴也不会放弃上海,不信你看看阿里巴巴旗下的企业,比如盒马鲜生,不也放在上海吗?甚至淘宝的竞争对手拼多多也诞生在上海。上海也许错过了互联网的爆发期,但是发展到现在,上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不会缺席互联网盛宴。

那么同样是长三角,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杭州、苏州、南京、宁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上海相较于其他城市的护城河是什么?或者说,上海有什么不可复制的特别之处?

著名的管理学家波特曾经提出了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问题,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使用他的框架分析城市和区域。

生产要素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需要什么生产要素呢?人才,和资本。资本这点毋庸置疑,上海具有巨大优势,那么人才呢?

这个回答中提到的,人才供给方面,从优质大学(211、985、双一流)的角度,北京碾压上海,上海优于广东。但是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广东对于大学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花大价钱从全国各地挖学者,广东的教育进步神速。此外广东从湖北等教育大省大批量吸引人才,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可能正在逐渐缩小。

而就像我在之前的答案里面提到的,在上海,创业的机会成本是比较高的:一个高学历技术人才很容易找到待遇不错的工作,所以创业的激励不会像北京等地方那么强。好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天才」式的创业正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是资本一手扶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上海更加有利。

需求的角度来看,上海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前面我们提到,上海、浙江、江苏三个省市生产了我国20%的GDP,同时也组成了我国近20%的最终消费,北京、广东没有这样的战略纵深,可以说是我国最终消费需求最为旺盛的地区。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提出,这一优势还会继续加强。而相较于杭州、苏州的优势则在于上海还是国际贸易中心,内外需的同时拉动使得上海面临更多的机会。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一下政府治理能力的优势。特别是这次疫情,让我充分意识到了,即使在一个国家,政府治理能力也有天壤之别。我想上海在这次抗疫中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疫情之初的政府出面协调物资、疫情期间对于社区的管理以及疫情后期对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上海的政府虽然不能说做到满分,但是在全国来看表现是顶尖的。封城之前上海看起来极度危险,然而却是最早走出疫情的超大城市,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当然了,疫情之前

而政府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营商环境上。上海的规则意识强,即使不经营企业,作为上海市民,已经深刻感受到只要符合规则,没有12345解决不了的麻烦,这种服务意识是中国很多地方的政府做不到的。此外还有配合长三角一体化的长三角政务一体化,「一网通办」,可以说在以上环境上上海已经走到了全国最前列。

这些特点和优势也就解释了现在上海互联网企业的特点。

其中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大众点评、携程、盒马鲜生、易果生鲜、拼多多、饿了么等等都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长三角地区旺盛的需求以及完善的生产、物流体系有关。

这点就跟北京有很大差异,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咨询、娱乐类的企业设立在北京会非常有优势,毕竟纯「虚拟」经济不需要考虑地理上的便利。而经贸、生活类的互联网企业,上海就具有很大优势,毕竟市场大。

所以讲了这么多,上海的机会在哪里?综合上海的优势,「脱虚向实」的互联网发展路径是上海发展互联网的优势路径,比如:与生活相关的生鲜零售电商、出行与生活方式;与上海「高端制造」相配套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信息平台、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结合上海城市治理优势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发挥上海教育资源优势的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等,都是上海互联网发展的优势所在。

新华网堪培拉6月30日电(记者徐海静)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29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宣布正式启动京东“澳洲馆”,这是京东继“法国馆”、“韩国馆”、“日本馆”之后,在跨境电商方面的又一布局。刘强东认为,现在做跨境电商正值天时地利人和。

刘强东回忆说,2003年京东从线下走到线上,没有想到能在10年内取得年交易额4000亿人民币的成绩。而就在今年,京东在“全球购”旗下相继开设了“法国馆”、“韩国馆”等国家馆,并计划在年底前启动其他主要国家的国家馆。

刘强东说,现在的在线购物群体越来越成熟,网购消费者更看重品质和服务,这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外,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所使用的终端越来越多地从个人电脑转移到手机上,手机购物群体是个人电脑的二至三倍。中国中等收入阶层迅速崛起、关税逐步下降,以及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的鼓励,都为跨境电商发展创造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促成京东等中国电商企业纷纷进入跨境业务。

但刘强东也指出,不管是跨境电商还是传统的国内电商,最重要的还是前端的用户体验和后端的成本与效率。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京东利用规模优势降低国外商品进入中国的成本,同时利用自有的庞大物流网络,提高效率。而这些后端的努力为消费者带来更便宜的商品和更快捷的服务,提升了用户在京东购物的体验。

目前,京东全球购采取优质品牌商家入驻和自营海外直采模式,其中自营模式占30%。刘强东认为,自营模式是京东与其他电商的不同之处,因此他希望将自营模式比例提升至50%。

刘强东认为,在试水跨境电商初期,各平台的海外产品可能区别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自营模式能够降低购物链的成本。他的终极目标是用户分不出哪些是全球购,哪些是本地购,用户体验高度一致。

此外,京东还致力于搭建海外平台,把中国品牌卖到国外,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品牌”。

在启动“澳洲馆”的同时,京东与澳大利亚邮政达成了电商和物流方面的战略合作。澳大利亚邮政在澳全国有970万个投递点,年邮件投递量为53亿件。与澳大利亚邮政的合作,将帮助京东在澳建立强大的物流供应链。此前,京东已在俄罗斯开设出口平台“俄语站”。刘强东说,京东有计划逐步将出口平台拓展到印度、巴西、美国等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和公司战略合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