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航运媒体?

伴随改革开放孕育而生的中国财经媒体,已经走过了36年的道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媒体作用,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上世纪80年代:与改革同行

  新时期财经媒体的先声是1979年10月1日创刊、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报》,其创始人、《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是值得仰视的高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岗看到建设将成为新的时代旋律,申请创办《报》,宗旨是“维护秩序,提供商情商机”。这份一周出版三期的彩色胶印报纸风行一时。安岗还排除困难,让它成为新时期最早刊登广告的报纸之一。

  1982年,64岁的安岗在《中国财贸报》基础上筹办《日报》。1983年1月1日,《日报》面世。当时安岗构想了一个包括系列报刊、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教育、政策咨询在内的媒体格局,雄心勃勃。1984年9月的全国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影响深远的“莫干山会议”,《日报》是重要的主办方。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大量的工作指导类报刊特别是系统和行业报刊纷纷问世。印象颇深的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消费时报》,周二报,1985年初问世。在这些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里,涌现出很多优质的行业报纸。

  1987年,中国还诞生了新时期第一份以股份制形式创办的媒体——《时报》,8家机构出资,中国人民银行主管。

  在地方,各地的类报纸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1985年的广东,先行一步进行商品改革。1月1日,《粤港信息日报》创刊。4月,在许士杰、叶选平的关心下,“改革开放的窗口,沟通理解的桥梁”——《南风窗》杂志诞生。广州《信息时报》也在这一年问世。

  在上海,市经委主办的《上海工业报》1985年1月3日创刊,这份后来更名为《上海报》的报纸,2004年又更名为《第一财经日报》——这是后话。

  上世纪80年代,报道也是中央各大媒体的主阵地。范敬宜,后来的《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1979年在《辽宁日报》工作时,写出了《莫把开头当过头》的名作,很快被《人民日报》加编者按转载。该文针对三中全会后落实队自主权,却被一些人看成“强调自主权过头”、“下面‘不听指挥’,‘乱了套’”等现象,鲜明提出,尊重和保护队自主权的工作,现在只能说刚刚开头,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是保证队自主权正确行使的关键。艾丰,《人民日报》的部主任,1986年采访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这是朱镕基第一次在中央机关报亮相,而且提出了要重视“宏观调控”的思想。孙玉胜,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拓荒者,1984年从吉林大学系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他的第一条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报道也是新闻。1987年,孙玉胜和辽宁电视台记者合作了《一条马路隔断了两个企业的产需联系》的新闻,反映计划体制下的两个国有大企业沈阳冶炼厂和沈阳电缆厂,虽然只有一路之隔,产需关系却衔接不上的窘境。

  上世纪90年代:化的探索

  谈到上世纪90年代,在前半期,财经媒体圈有一句口头禅,“北有《中华工商时报》,南有《粤港信息日报》”。

  创刊于1989年10月6日的《中华工商时报》,全国工商联主管主办,创始人为丁望。他在63岁创办的这张报纸,靠着“不做机关报,要办综合性大报”、“把计划让别的报纸去做吧,我们来搞”、“商味、民味、海味”等理念团聚了一大批业内精英,比如胡舒立、彭波(后来担任过《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何力(《观察报》创刊总编辑)、刘坚(《观察报》社长)、王长田(光线传媒创始人)、吕平波(《华夏时报》总编辑)、杨大明(担任过《财经时报》总编辑)、杜民(担任过北青传媒总经理)等等。

  1991年元旦,《中华工商时报》头版用一个整版刊登邓小平的照片以示敬意,鼓动改革开放的新浪潮。那是在邓小平视察南方13个月之前。

  南方的《粤港信息日报》有着更多一些“粤味”,以及“百万移民下珠江”、洗脚上田办工厂的奋斗气息。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时任副总编的林力博的领导下,这份报纸进入影响力的快车道。1991年10月,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王志纲和田炳信的对话录《珠江三角洲启示录》在该报发表,因为太受欢迎,十天后又重印了一次。从《粤港信息日报》走出了很多媒体人,《第一财经日报》创办时的三位重要成员翁宝、王长春、周健工都是“粤港人”。

  那时的广东,“粤港”之外,《中国金报》、《粤港企业家报》、《亚太时报》、《华商时报》、《医药报》、《广东商报》、《周末画报》不胜枚举,都和紧密相关。特别值得一提的,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广州《现代人报》,以观念鲜活著称,后来由香港企业家于品海投资介入,1994年停刊;二是1995年由深圳《投资导报》开办的《财源》周刊(CASH),以“为中产阶级服务”为口号。因为有瑞士荣格出版集团的参与,《财源》无论是版式还是风格,都给国内报纸媒体带来新冲击,它全是横排版式,不吝版面使用大照片,对热点财经故事进行细致挖掘,堪称一份充满现代和国际气息的财经周报。两年多后,《投资导报》的主办单位从深圳工业区变为深圳特区报,荣格集团退出。《投资导报》社长兼总编辑于绍文转去创办了《经理人》杂志。

  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另一个大类的财经媒体,是随着中国资本诞生而创建的证券类媒体。1990年前后,上海《新闻报》开股市报道之先河,贺宛男于1990年7月开出了中国媒体第一个证券专栏。1991年7月1日,《上海证券报》创刊,最早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办,后来转为新华社下属报刊。1992年6月,《中国证券报》创刊,由新华社主办。1993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证券时报》在深圳问世。“三大报”就此形成,它们在证券的发展中具有重要舆论地位。同时,因为拥有信息披露权,这类媒体(后来扩展为“七报一刊”)特别是三大报在经营方面,可以说高枕无忧。但“三大报”对中国财经报道的意义远不止于信息披露,它们在公司治理、、上市公司报道乃至宏观报道和评论方面,都开辟了广阔空间。90年代初北京的《证券周刊》、深圳的《股市动态分析》等杂志红火时发行几十万份,对散户影响很大。

  证券类媒体对于整个财经媒体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人才,后来很多财经商业报纸的骨干成员都有证券类媒体的从业经验。比如《第一财经日报》目前的执行总编辑杨宇东就是早期《上海证券报》的成员。

  除了证券类媒体,IT类媒体在上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虽然早在1980年《计算机世界》周报已经创办(该报也是美国IDG公司与中方合资的首份报刊),《中国计算机报》的前身《信息快报》1985年也已创办,但IT媒体影响力的爆发是在90年代。PC的普及、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以及中外厂商的竞争,还有。com时代的来临,使得IT领域的公司站在商业最前沿,其管理和谋略都带有浓厚的财经色彩。刘九如、刘韧、胡泳、胡延平、方兴东、姜奇平这些名字深深刻在那个时代的IT报道与评论上。IT和管理、财经的融合,在1998年3月创刊的《IT经理世界》杂志那里更为明显,该刊的定位就是“专门讨论信息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新闻杂志”。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企业家》杂志和《中国经营报》的改版,标志着商业方向报刊的自觉。刘东华提出“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他和牛文文等把1985年创刊,但缺乏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进行了“二次创业”,改版之初,方向明撰写的“研究失败”的系列封面报道一炮而红。《中国企业家》与其后来开启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02年开始)的影响于今不绝。

  而《中国经营报》在1996年从一个对开8版的周二刊黑白报改为对开16版彩色周报,加大商战新闻、管理实务和企业家报道,并迅速赢得的实践,为后来《21世纪报道》、《观察报》的诞生,提供了借鉴。在1998年,深圳《证券时报/财经周刊》面世,模仿香港《南华早报》版式风格,借鉴《投资导报/财源》栏目设计,同样引起关注。从《财源》到《财经周刊》,中国大型财经周报的时代越来越近了。

  上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视察南方后,社会主义体制在中国得到确立,“管理兴国”也成为一个潮流。在此背景下,本土商业杂志纷纷冒出,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同在1994年创刊的《商界》和《与》。《商界》至今仍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杂志,当年它和《与》、《中国经营报》占据了招商广告的相当大部分。

  境外的财经商业媒体(俗称“外媒”)也开始进入内地。最早是《商业周刊中文版》,创刊于1986年,由中国商务出版社与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合作,刊期为月刊。但外媒中真正形成影响力的,则是B2B媒体公司“环球资源”在1992年创办的《世界经理人文摘》,而外媒影响力的高峰是1999年在上海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中国香港《信报》、《日报》,中国台湾《日报》、《工商时报》、《天下》、《商业周刊》,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时报》等等,通过进口方式成为一部分专业读者的食粮。

  也是在1999年,安达信公司雇员胡润业余时间排出了中国第一份和国际接轨的财富排行榜(50人),后来以《福布斯》富豪榜的名义发布。外媒的品牌化运作和经营手法让中国媒体人开了眼界,也促生了中国财经媒体在运营上的不断革新和飞跃。如果要推选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财经领域的活动品牌,1992年起步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应该当然不让。

  财经商业媒体的活跃激起了一些主力报业集团的关注。在南方报业集团,《南方周末》成立了部,刘洲伟是首任主任,1999年《南方周末》创立“新”板块,李戎、李甬(后曾任《环球企业家》和网易总编辑)、杨福(曾任《环球企业家》总编辑)都是早期的成员。他们在未来都开创了更重要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财经媒体历史上的重要标志物——《财经》杂志问世。这座丰碑式的媒体于1998年4月创办,主办方是对中国证券有深远影响的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杂志的名字最初为《证券周刊Money》,后更名为《证券周刊月末财经版》,直到2000年10月正式以《财经》刊名出版。《财经》凭借“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大量有分量的监督报道,以及高度的专业性,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不能忘记,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所办的内部报刊中,有一些水准颇高,且不乏社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万科周刊》。这份1992年创刊的杂志被称为国内第一本企业内刊。大开本不定期的《华为文摘》也曾风靡一时。

  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财经媒体开始向着更加专业化、更注重微观企业和企业家的方向发展,虽然改革和政策仍旧是重要的命题。但从未来来看,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门户网站以及其所代表的互联网趋势,是更具长远性的影响因素。从1997年到1998年,网易、搜狐、新浪、腾讯诞生了,《电脑报》这样的IT媒体的网站成立了,虽然新闻门户特征明显的只是新浪,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它对传统媒体的深刻影响,从此变得不可逆了。

  如果要举出21世纪头十年,对中国财经媒体影响最大的唯一事件,那一定是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在1978年底确立以建设为中心、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体制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它掀起了要不要和全球及其规则接轨、如何接轨的持续性的大启蒙、大讨论。“以开放促改革”、“与狼共舞”,已经成为大众话语。

  中央电视台2000年7月推出的《对话》是“入世”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深度交流的电视节目。王利芬是《对话》的主要推手之一。电视巨大而独特的影响力使财经事件和商业明星家喻户晓,“财经”不再小众。从《对话》到2006年春的《赢在中国》,从《大国崛起》到《公司的力量》和《互联网时代》,从CCTV年度人物评选到“3·15”晚会,以及类似2008年美国危机后央视频道长达3个多月的《直击华尔街风暴》的大型连续报道,走进21世纪之后,央视财经对于让财经内容大众化,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众多企业家、财经官员、学家正是通过央视变成公众人物。

  2001年9月,中信出版社引进的一本小书《谁动了我的奶酪?》(WhoMovedMyCheese?),因为呼应了中国“入世”求变的背景,尤其是生动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的道理,成为现象级畅销书。“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中信出版社凭这一理念,极大地开拓了财经出版的空间。从那时起,包括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湛庐、梁晶工作室、蓝狮子等在内的以财经出版见长的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和财经相关的书籍,构成了中国图书的一道风景线,各地航站楼书店的财经图书气息一直都非常浓厚。中信出版社的王斌、华章的周中华、湛庐的陈晓辉、人民大学的梁晶、蓝狮子的吴晓波,他们在中国财经出版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和中国“入世”的背景同样密不可分的,是两份重要的财经商业周报在2000年、2001年的启航。“与加入WTO后的中国一起成长”,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21世纪报道》在2000年秋天开始试刊(随《南方周末》在零售摊点赠阅),2001年1月1日正式创刊,复星集团参与了投资。这张报纸每份零售价为2元,是零售报纸中最贵的。

  《21世纪报道》经过2003年的“周二报”、2006年的“周三报”,到2008年改为每周出版五期。这份报纸对于整个财经媒体的面貌都有深远影响,比如政经、财经、产经的类别划分,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对仗性强的长标题、注重区域记者布局的区域中心制、每年年终的大,等等。从“21世纪系”后来还孕育出《21世纪环球报道》、《理财周报》、《21世纪商业评论》、《商务旅行》、21世纪网、《快公司》等媒体。21世纪系还为财经媒体提供了大量人才。今天许多重要的财经阵地,比如吴晓鹏创立的新媒体“华尔街见闻”、王海明担任秘书长的中国40人论坛,都和21世纪系的人才息息相关。

  机会从来不会只给予单个媒体。在《21世纪报道》正式创立3个月后,由赵力、何力、刘坚、张忠、李清飞等发起的《观察报》于2001年4月创刊。这份报纸以橙色新闻纸和“理性、建设性”的口号,以及以许知远为代表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思辨性观察,形成了不同于《21世纪报道》的差异化风格。该报的投资人是山东三联集团,多年后将股权转给了泛海集团。

  2003到2004年,财经媒体的热点到了要建设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上海。先是2003年7月7日,原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东方广播电台财经频率合并为第一财经,开始了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全媒体化的探索。第一财经电视作为国内最专业的财经电视,一直保持着高水准。2009年到2012年,第一财经借助宁夏卫视的上星探索,也是地方频道全国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接着,到2004年11月和12月,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社、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一财经日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每日新闻》,这两份一周出版五期的日报相继问世。

  2004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的发刊词上有这样的段落,“成为一张和中国的未来相匹配,和《华尔街日报》、《时报》等世界级报纸相对应的百年大报,这是本报的愿景和‘第一推动力’……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一张权威主流的财经商业日报——中国需要它!”

  比《第一财经日报》晚20多天诞生的《每日新闻》,由于投入不足,且主要针对上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创办一段时间后休刊,总部迁回成都,改由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单独主办。在《成都商报》副总编雷萍的领导下,这张报纸于2008年5月12日再生,并通过一系列硬朗的调查报道(如对胜景山河IPO涉嫌造假的报道),建立起在资本的影响力。

  2005年6月初,上证综指跌至998点。中国资本面临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带动下,资本在2006和2007年走出一波浩浩荡荡的牛市,上证综指至2007年10月16日创下6124点的高点。此轮大牛市不仅带动了化财经报纸的发展,也使《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等证券报纸收获满满。关文自2004年12月起任上海证券报社长后,采取了抢占机场赠阅点、建立“中央厨房”式的多媒体机制、推出“上证早知道”等收费资讯产品等许多新做法,使“上证”焕发了新活力。郑颂在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期间,依托强有力的背景,构建了以全景网、巨潮资讯网、《新财富》杂志、交易日系列电视节目为载体的传媒平台。承载其电视内容的财富天下数字财经频道2008年1月18日开播,通过机顶盒、清流频道等拥有千万级用户。

  这一轮牛市,加上楼市的火爆和反复的调控,还有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掀起了全民对投资理财的热忱追逐。除了新浪财经、搜狐财经、腾讯财经、网易财经、凤凰财经这样的门户财经,大量从事投资理财服务的专业网站(如和讯网、界、证券之星)、财经信息平台(如东方财富网)、数据终端(如万得、聚源)、移动财经资讯(如同花顺、大智慧)等纷纷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财经媒体的互联网化从此进入了加速期,虽然传统财媒仍在增长——一直到2012年前后增长结束。

  上海的三家和财经相关的民营软件与互联网公司在这一轮牛市中脱颖而出。万得资讯作为1994年就开始提供财经电子信息的公司,到2005年发布Wind资讯信息终端和Wind资讯理财终端,终于找到了“做中国的彭博”的模式,从此牢牢占据了终端的最大份额;2004年3月上线的东方财富网从最初的财经证券门户网站,到通过“股吧”形成社区,几年后就跃居财经网站前列。东方财富网的下一个高点是在2015年的牛市中,此时它已经是创业板公司(2010年4月6日上市),业务也从互联网+资讯、基金代销拓展至证券相关业务,力争成为“一站式互联网大平台”。通过“互联网+服务”的稀缺概念以及收购香港券商宝华世纪证券和同信证券等举措,东方财富网的市值一度达到1500亿元;大智慧是2000年12月成立的证券信息平台,也是抓住牛市机遇,通过提供上证所Level-2行情,得到了迅速成长。2011年1月28日,大智慧在上证所上市。

  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这三家公司,是因为它们开始用和传统媒体不同的方式与传播财经内容。万得通讯社以机器搜索加上人工干预的方式,每天可以为终端以及移动端数千条财经新闻,大智慧旗下的阿思达克通讯社基于移动端实时发布财经新闻,东方财富网则是专业财经资讯的大超市。基于,它们在探索一种新的财经内容生成与传播模式,包括万得聚合的研报和万得在线会议等等。这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分别是陆风、沈军和张长虹。

  互联网为国外财经媒体进入中国也创造了新的通路,以往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在中国进行定点,发展的订户也不多。创办中文网站成为它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其中特别成功的是英国时报旗下的FT中文网,它于2005年创立,发展至今已经有超过230万的注册用户,移动产品也覆盖了安卓、iOS和Windows终端平台。FT中文网2012年推出的教育类付费产品FT中文网商学院iPad应用程序,入选了中国苹果应用商店年度精选。福布斯中文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日经中文网、路透中文网等等也都拥有鲜明的定位和受众群。同时,一些外媒凭借品牌和版权优势,以版权输出的方式继续寻找进入中国的路径。其中比较成功的,一是2009年美国福布斯与复星传媒合作,《福布斯中文版》改版,二是2012年《哈佛商业评论》和财讯集团(SEEC)合作后推出《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至此可以看到,基于互联网的财经内容供应已蔚然成势。不过,传统财经媒体依然在努力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以超越自我。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2月25日创刊的《第一财经周刊》,它聚焦80、90后阅读群体和TMT等创新行业,不仅专业有内涵而且阅读轻松,文风清新,可视化程度高,迅速成为最受年轻人喜欢的商业杂志,创造了一个期刊界的奇迹。在2012年最高峰时,这本周刊的利润超过了5500万元。《第一财经周刊》的创始总编辑为何力,但最重要的推手是接任者伊险峰。

  在《第一财经周刊》之后,新华社在2009年12月28日推出《财经国家周刊》,人民日报社的《中国周刊》改版亮相。2011年11月,《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以半月刊形式改版面世。除了这些新闻性明显的杂志,还有一些财经杂志以服务见长,比如2004年创刊的《浙商杂志》在朱仁华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深耕浙商圈子的办刊与服务相结合之路,宋立新领导的《英才》杂志则在央企报道上独树一帜。

  当很多人都认为传统财经类媒体的格局似乎已经不变的时候,某些戏剧性事件会带来改变。2009年11月9日,《财经》杂志创始人、主编胡舒立辞职,《财经》采编174人中有147人选择追随她而去,包括几乎全部的采编管理干部,如王烁、杨大明、张进、张继伟、凌华薇等等。胡舒立辞职的根本原因是和主办方、投资方“联办”间无法就长期利益安排达成一致,她离开后创办了财新传媒,通过财新网、《财新新世纪周刊》(后改名《财新周刊》)、《中国改革》杂志等建立起新的事业平台。

  胡舒立的辞职不是个案。大概从2008年开始,财经媒体人辞职创业不断。

  2008年,《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牛文文辞职,于8月创办了《创业家》杂志。今天创业家旗下有上万人深度参与的黑马社群,有杂志、网站、微信微博联盟,还有黑马学院、黑马大赛、黑马基金和牛投众筹等等。

  2010年,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利芬辞职,于3月创办优米网,打造为创业者服务的在线视频学习平台。

  2010年12月,《中国企业家》社长刘东华辞职,创办正和岛,定位为中国商界第一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

  传统体制财经媒体人的“民营化创业”,改变着财经媒体的格局,虽然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演化期。

  更深入的化、更多元的探索方式,以及互联网化程度的加强,构成了21世纪头十年中国财经媒体的基本图谱。财经媒体不仅让国家的政策走向了千家万户,成为各行各业商业创新以及各种投资的信息传播者,而且也以“看门狗”的姿态维护着秩序和投资者、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它们还通过评选、论坛、会议等多种方式参与“议题设置”,与社会互动。无法想象,离开了财经媒体的参与,博鳌亚洲论坛、达沃斯会议、陆家嘴论坛、亚布力论坛等会是什么模样。

  2011之后:移动互联网化

  之所以将2011年前后作为财经媒体的一个分水岭,不是“逢十为重”的原因,而是2011年大致可以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元年。2011年前后,移动互联已经成为从电信运营商到终端厂商的最重要,苹果“iPhone+AppStore”模式的成功带动了手机应用商店的兴起,安卓系统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Facebook宣告了社交时代来临,2009年上线的微博风头仍劲,2011年上线的微信却在昭示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小米手机也是在2011年上市。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2011年前后是决定性的时刻。如果说PC时代并没有动摇传统媒体根基、PC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尚能并行发展的话,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是根本性和颠覆性的。2011年之后,传统媒体从报纸、杂志到电视,渐次进入收入和利润的拐点。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起步的财经媒体,有着许多鲜明特色。因为这些特色,财经媒体更多具有了互联网行业的属性,而不只是传统媒体的属性。

  一是移动化,即把移动端作为产品的第一载体,而不再是以传统介质为主要载体。其最典型的产品形式是APP、手机网和微信公号。手机成为最主要的财经内容消费入口。

  二是资本化,即凸显资本价值,将资源进行资本化,与VC和PE对接。

  三是高度重视技术,技术在实现用户体验和进行数据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器、算法、数据挖掘、搜索聚合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机器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而人不行。

  四是社交化,整个内容充分互动和通过用户产生,而不只是依赖采编。同时,内容的分发越来越依靠社交(英国学人的报道目前也是先在Facebook上发布再在自己的网站发布,因为Facebook能带来更多流量)。

  五是个性化,通过个性化定制、推送以及让个体参与讨论,实现让每个人享有不同的内容服务的目标。

  六是服务化,通过信息服务、社交服务、线下服务、交易服务等新的商业模式,而不只是基于传统的广告模式。

  七是垂直化,不再是“大而全”的定位,而是要争取在某个领域、某个人群、某种服务上做到极致。

  八是产品化,产品不是某个内容或者,而是通过某种具体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整个结构与表现方式。衡量产品的标准是,超过用户预期才有口碑。

  九是自媒体化,微信时代真正开启了自媒体时代。

  十是平台化,微信公号,微博,腾讯、优土和爱奇艺视频,喜马拉雅电台和蜻蜓,以及百度、搜狐、今日头条等平台,都成为财经自媒体的渠道。

  十一是圈地化,例如腾讯对益盟的投资和拿下BI(BusinessInsider)的中文版权,还有阿里对第一财经以及其他财经报刊的投资,这些巨型互联网公司都在财经领域圈地布局。

  在财经媒体的移动互联网革命中,雪球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成立于2010年3月的雪球,2011年获得红杉资本2000万元A轮融资,2013年5月雪球获得晨兴资本、红杉中国的1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4年9月完成4000万美元C轮融资,人人集团领投,晨兴资本跟投。雪球从最早偏重资讯的“i美股”网站,到后来作为一款解决“股票买什么好”问题的手机炒股应用和投资者社区,再到今天的组合交易平台,发展成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移动互联网财经平台。这里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定制化公司新闻、公告,定制化的投资者讨论),用户在内容(UGC)而不是工作者(PPC),利用算法不断优化内容(比如通过“信息-人-股票”的链接,将有用的信息筛选留存在用户个人页和个股页上)。雪球的创始人方三文曾说,“简单来说雪球做了两件事:当用户访问别人的个人页时,他能迅速看到这名用户最擅长讨论哪些股票;当他浏览一只股票的个股页面时,他能迅速看到关于这家公司最热门、最精华的讨论是什么。”

  2010年11月,“华尔街见闻”作为资讯提供商首次现身互联网。创始人吴晓鹏作为《21世纪报道》驻纽约记者,工作中掌握了大量华尔街的有价值的信息,但很多无法见报,于是他以个人博客形式创立了“华尔街见闻”网站,并邀请几位朋友兼职帮助。2012年8月,吴晓鹏辞职从纽约回到上海,全职从事“华尔街见闻”的工作,并在2013年5月获得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的天使投资。

  2010年12月8日,在中科院读研的刘成城和一些网友兼职筹备的36氪网站(36kr.com)上线。36氪的报道紧跟全球最前沿的科技产品,让创业者耳目一新。今天,36氪已经发展为包括创业媒体36氪、创业投资平台“氪加”及线下创业空间“氪空间”三大业务在内的互联网创业入口级服务商。

  传统的财经媒体人也成批涌进互联网创业者当中。《中国企业家》前执行总编李岷于2012年5月创立了个性化商业资讯网站虎嗅网,网站内容由编辑和用户共同筛选,然后再精要加工,走个性化与社会化结合的路线。在多家财经媒体工作过的赵何娟创办了钛媒体(TechMediaTelecom的谐音),于2012年12月上线,并逐步从偏重TMT行业转型为专为职场公司人打造的一站式服务平台。《IT经理世界》和《商业价值》杂志的张鹏2010年创办了创新者社区“极客公园”,并在2013年12月卸任《商业价值》主编后,专心打造“极客公园”的活动、视频、观察等板块,力图打造一个聚焦互联网产品的线下沙龙及线上社区。2014年,《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伊险峰创办的“好奇心日报”上线。

  2012年后,微信公号作为一个最大的自媒体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媒体、个人与机构进驻,并在第一时间直接发布信息。到2014年,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创办了“吴晓波频道”的公号和视频节目。他说,吴晓波频道之所以端出来,只是因为,“我觉得‘天’变得比想象的快,纸质媒体及传统新闻门户正在迅速式微,我所依赖的传播平台在塌陷,而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当智能手机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受众体验,传统媒体的用户根基就真的被动摇了。用户最终需要的是内容,但这种内容现在必须考虑到移动端的需要。向互联网转型,向新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必然的选择。

  然而,无论是全媒体转型,融合转型,向付费模式转型,向服务转型(如、终端业务),总体而言,传统媒体的转型效果还差强人意。虽然传统的财经媒体仍然是财经新闻最主要的供应者,但这种优势越来越被互联网财经媒体侵蚀。

  传统媒体的价值链有四个基本环节,即“特许的内容权——基于传统介质的分销与传播——一次——二次”,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权泛众化了(不仅人人都是者,而且还有像“知乎”这样的专业问答社区),传统介质被移动端蚕食,用户的时间变成争夺的焦点,广告主跟随用户而去。这是一种更快速、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新传播模式对旧模式的冲击。以“今日头条”为例,表面看是资讯APP,实质是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为用户推荐有价值的、个性化的信息。它于2012年8月发布第一个版本,截至2015年5月累计激活用户数达2.5亿,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当用户使用微博、QQ等社交账号登录今日头条时,它能5秒钟内通过算法解读使用者的兴趣DNA,用户每次动作后,10秒更新用户模型,越用越懂用户,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让每个人拥有专属自己的媒体,这已经不是想象。

  传统媒体仍然有独特的优势,比如集体、采访权利、品牌背书、公共信用、专业主义。但这些因素如果不能和用户触达、互动、牵动、吸引、转发,那么其价值会越来越低。而限于多种约束,传统媒体要实现自身再造,困难重重。

  传统媒体集团的一些有价值的尝试,比如上海报业集团联手弘毅投资、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小米科技、奇虎360、卓尔传媒等推出的“界面”,就完全跳出了传统介质,完全为互联网,陆续推出了界面新闻、摩尔、电商产品“尤物”等产品,并准备进军职场社交平台。

  全球财经媒体正在深刻的变革之中。日本新闻社收购《时报》时说,“和FT一起,我们可以做出独一无二的商业新闻报道,并成为全球商业不可或缺的力量”。的确,财经媒体和商业报道是全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的发展,财经媒体在中国有着远大的未来。变而通,通则久。

  回顾新时期中国财经媒体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有如下启示:

  1。传统财经媒体必须通过对资本、技术资本和制度资本的更好配置,才能在数字化移动时代的转型中实现突破。转型的最大障碍是昔日的成功和对过去的路径依赖。

  2。优质的内容永远都是竞争的关键。IP的价值会越来越显现。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是优质内容的前提。

  3。形势比人强。智能化(如将人工智能与编辑智慧结合,出相关性更强的财经资讯与数据产品)、数据化、社交化、平台化的趋势不可动摇。

  4。资本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自媒体的人格化特征以及和可信赖人格(如意见领袖、主持人)相关联的社群经营方兴未艾。

  5。垂直细分有着大量服务空间,广告之外有大量新商业模式可以挖掘,比如交易、O2O、电商、智库,等等。但前提是要有精准的用户,得用户者得天下。

  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知识管理的能力、数字化的能力、产品化与商业化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财经媒体更新的天地和光明的前景。

《财富》(中文版)-- 精神层面和个人魅力的层面固然重要,不过更加重要的是领导公司获得优秀业绩,证明商业价值的能力。过去的一年是去边界的一年,跨界竞争、合作比比皆是;同时,也是整合的一年,很多行业领先者被迫合体,以获得上下游更强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我们这次选出的50人,很多都具有跨界的思维与合纵连横的格局观。同时,我们发现无论起步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今天他们都在寻找新的工具、渠道、管理方式,以提升效率和产品、服务体验,助力公司在地理和时间的坐标轴上走得更远。——本刊编辑部

>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科技行业的瞬息万变永远让人着迷:2015年9月,腾讯公司的市值首次超越阿里巴巴,成为了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这也让马化腾成为了去年我们最关注的商界领袖之一。

毫无疑问,马化腾的成功得益于微信在社交领域的强大背书。时至今日,微信拥有超过6.5亿的活跃用户数,几乎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并且该数值还在不断增长。

借助巨大的微信红利,腾讯可以进入更多的领域。腾讯的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5年9月,微信支付和QQ钱包累计绑卡用户数已经超过2亿,腾讯在微信中嵌入了更多的O2O产品,也在培育新的用户体验和生态系统。

尽管如此,马化腾依旧在思考未来有什么可以颠覆微信。在去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说:“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是每20年,终端的演变会对整个信息业态甚至对整个经济业态产生一个重大转变。”他认为,可能我们未来会带上眼镜通过视网膜投射,我们可以跟人、服务、设备连接,不需要像现在使用手机,而是通过视网膜沟通。

> 华为首席执行官

咨询公司Gartner的调查显示,华为在过去一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强劲增长让其最终成为了历史上第四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过亿的公司,比肩诺基亚、三星和苹果。同时,任正非在内部会议上要求华为手机业务收入在五年之内要超越1,000亿美元。作为参照,华为2015年作为世界500强公司的年收入不到468亿美元。

我们很好奇任正非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机遇?有分析指出,他预见到了“全场景体验连接”的商业机会。全场景涵盖了包括生活和工作在内的所有场景,从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车联网,到将要火爆的虚拟现实技术等等。不过这意味着靠B2B业务起家的华为要彻底让自己的公司能力转向适应最终用户的市场。

同时,这个量级的收入增长意味着公司还要足够快地抓住全球市场机遇。对于一家狼性文化的公司,短期的基因突变完全有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关于这家公司的努力程度,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组华为全球范围内差旅的大数据:公司一年近十万人出差的距离总和可以“往返火星两趟”。

> 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

身处两个“夕阳产业”,张士平却拥有惊人的赚钱能力。去年,他所领导的中国宏桥集团有限公司被高盛集团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铝业公司—它拥有最先进的工厂和最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虽然并未将“世界铝王”的头衔保持太久,但宏桥集团仍然是铝价重挫之际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铝业公司。与此同时,张士平的纺织帝国适度收缩以求利润不减,在这个更加糟糕的行业里,魏桥纺织依然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多年来张士平深居山东农村,用最简朴的经济学单枪匹马战胜了时代、对手,甚至他自己。

他早期的成功来源于自己对于效率管理的深刻理解和严格执行,把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让他人感到棘手的政商关系,对于张士平来说并不是什么阻碍,他总能够找到两方最切实的需求,并且将它们统一起来,但他的确不会总是对官员言听计从;张士平懂得拒绝诱惑,他发誓此生不会跨入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行业,绝不染指其可以轻易进入的期货交易,并且对金融和互联网态度冷淡;他明白自己所知有限,并且坚持量力而行,正是这种自知之明,将真正的智者与只是自以为聪明之辈区分开来。这些独特的企业家精神对于当今躁动的中国商界显得弥足珍贵。

>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在过去的一年,尽管马云饱受假货问题的困扰,但是这并不影响阿里巴巴的成长速度。2015年第四季度的公司收入为345.43亿元,同比增长32%。

马云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在于农村。在致阿里巴巴股东的公开信里,马云称阿里巴巴正在加大为农村消费者提供购买和快递服务。再加上极具弹性的中产阶级,有助于阿里巴巴充分利用中国从以“大烟囱”工业促增长向依靠消费来提振增长的模式转变。此外,在云计算、O2O等领域,阿里巴巴均成绩不菲。

>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

任建新与其他执掌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高管们看上去不太一样。他表现得更为自信和开放,有时会主动选择见记者。在商业层面,任建新于1984年朝政府借了1万元,创办了一家工业清洗公司。接下来的20年里,他的创业公司中国蓝星(Bluestar)收购或者合并了逾100家国有企业。很快他就被官方媒体称为“并购王”。在中国化工于2004年正式成立之后,任建新开始了另一轮大举收购,这一次是走向海外,抢购澳大利亚、法国和以色列的农业与化工企业。

去年,中国化工以73亿欧元收购了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新春伊始,中国化工宣布以440亿美元全现金收购瑞士农业综合企业巨头先正达(Syngenta),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最大的一桩海外收购。

>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在全球和国内经济走低的状况下,2015年万达集团的收入为2,901.6亿元,同比增长19.1%;预计净利润也同比大幅增长。2015年万达的服务业收入占集团收入达到43%,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商业租金增幅超过30%,利润占比预计超过35%,轻资产战略通过合作万达广场的方式进一步拓展。

成立仅仅三年的万达文化集团的每年收入都以百亿数量级增长,2015年万达文化集团的收入是行业第2名到第10名的总和。2015年1月,万达院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院线第一股,至年底股价涨了10.2倍,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院线,入选沪深300成份指数。截至2015年12月30日,万达集团的海外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50亿美元,王健林的万达海外版图也将在2016年继续拓展。

> 平安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2016年的元旦贺词当中,马明哲表示,2015年平安保险集团的综合金融与互联网并重发展模式已渐趋成熟。集团2015年的总市值名列全球上市保险公司的第2位。互联网金融业务成为平安2015年的突出亮点。全年平安互联网业务累计用户超过2亿。陆金所的注册用户突破1,800万,累计交易量突破1.6万亿,成为了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线上金融资产交易平台,P2P交易量跃居世界首位。

>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

2015年京东集团的收入约为280亿美元,同比增长58%,但是净亏损也高达14亿美元左右。在电商领域之外,刘强东并未停下脚步。京东金融新一轮融资之后,子集团的估值为466.5亿元。刘强东表示,未来京东集团将打造至少两家上市公司,京东金融将是其中之一。对于传统电商业务,刘强东和马云一样,也把目光瞄准中国广大农村。他透露,2015年京东集团有3,544个京东站点,覆盖2,400个区县和40万个村镇。

> 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彦宏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移动搜索与线下更好地结合。他的尝试从2015年6月底开始。当时,李彦宏宣布百度将拿出200亿元投资糯米,并且强调了百度发力O2O、连接人与服务的战略转型。时至今日,根据百度的第四季度财报显示,由百度糯米、百度外卖、百度钱包、百度直达号和巴西O2O服务商Peixe Urbano共同构成的电商化交易总额同比增幅达397%。但不可否认的是,百度在O2O领域里依旧有美团大众点评这个异常强大的对手。

> 滴滴出行首席执行官

在程维的带领下,滴滴出行用三年时间成为了中国最具成长性的科技公司。目前,滴滴出行有注册用户2.5亿,日均呼叫超过1,000万次,覆盖400个城市,公司的估值也高达165亿美元。

但是在此光环之下,程维依旧忧心忡忡。2015年,在面对与来自于国际的对手Uber的竞争当中,程维毫不示弱,通过本土化优势和坚决的执行力,滴滴拿下了80%的市场份额。

程维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我们依然在一个复杂的局面里,有很大的机会,也有很多的挑战。我们应该始终具备一个高速发展的创业公司心态。”

>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

2015年,董明珠带领格力与阿里天猫、京东达成合作关系,把互联网销售做上了规模。早在2014年,格力就与国美破局合作。最近,该公司又传出了将与老对头苏宁联手。在库存高企的压力之下,公司之间的关系正在迅速转化。董明珠的公司目前需要利用所有快速出货的重要渠道,而苏宁正好拥有三四级市场的强大批发渠道网络。如果能够甩掉库存包袱,董明珠很快要面对的将是产品端的考验。现在,了解格力历史的人都在想一个问题:创始人朱江洪的工业精神和技术基因能否被她继承下来,推出赢得消费者青睐的爆款产品?对董明珠来说,这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

>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杨元庆在2015年饱受争议。联想集团连续第11个季度占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第一位,全球市场份额21.6%。此外,2015年也是联想集团“消化”摩托罗拉的关键一年。联想方面称,公司的移动业务已经扭亏为盈,兑现了此前杨元庆高调提出的、在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的4至6个季度扭亏的承诺。

> 蚂蚁金融服务首席执行官,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

2015年尽管受到了微信支付的冲击,但是支付宝仍然占据了70%以上的移动支付份额。外界对蚂蚁金服的估值也高达450亿美元以上。12年间,支付宝从最初仅仅服务于电商行业,拓展到如今的支付、理财、保险、小微贷款、信用等金融服务业务。在有可能成为另外一个庞然大物的前夜,彭蕾却表现得越来越谦卑与谨慎。她不止一次地公开强调:“外界可能会认为,小蚂蚁胃口很大,但其实蚂蚁并不会变大象。”她指出,蚂蚁金服始终坚持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做小确幸的普惠金融。

>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在这位“金融老兵”看来,互联网金融趋势让银行的信贷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风险管控场景比任何时候都复杂。2015年,在姜建清的规划下,工行通过旗下的“融e行”“融e联”“融e购”三大平台全面整合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实现了“互联网工行”的蓝图。如今,万科等众多大型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完成了跨渠道、跨市场的渗透。在姜建清看来,挑战银行的永远是风险,能够长久走下去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回归金融的本源。

>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去年郭台铭大胆押注印度,他所领导的富士康将在未来五年投资约50亿美元,在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造一座大型制造工厂,这是印度企业史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交易之一。此外,郭台铭计划未来在印度新建10多家制造工厂,雇佣多达100万名工人。他当时说:“或许在十年之内,我们会在每个邦拥有一家工厂。”这家苹果公司的代工制造商在去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已经上升至第31位,它是中国最大的私营雇主。最近,郭台铭对日本百年老店夏普公司的收购战画上句号,他以59亿美元完成了这宗外资对日本消费电子集团的历史最大交易,并且承诺在三年之内让这家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电池和液晶显示屏(LCD)公司起死回生。

> 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

这家20世纪80年代由海南省政府筹建的企业,去年7月以超过25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首次被纳入《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2015年,海航开展大举的海外收购行动。它入股了巴西低成本航空公司蓝色航空(Azul)近24%的股权,成为最新一家利用巴西雷亚尔大幅贬值和公司估值下滑的机会,投资于拉美最大经济体的公司。最近,海航已经同意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信息技术企业英迈(Ingram Micro),创下中国企业收购美国IT集团的最高纪录。这些令人瞩目的大手笔都与一个人密不可分,这就是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尽管早已退居更高的职位,他却在“玄之又玄”的管理哲学上脚不停歇。在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有记者试图窥探他此轮大举收购的真实意图,他却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自己琢磨吧。”

>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董事长

最近宋志平在《人民日报》刊登了自己的分析,解读如何化解水泥行业过剩的困局。他指出,中国是全球水泥大国,也积累了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沉疴顽疾。他执掌下的中国建材在过去的几年里重组了4亿多吨的水泥产能,使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从18%提高到了现在的53%。

然而,去年全国的水泥销量为23.5亿吨,25年来首次下降,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宋志平指出,水泥行业今年就可能面临全行业亏损,甚至比现在的钢铁、煤炭行业更加困难,而供给侧改革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唯一选择。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他建言的第一条依然是:由大公司整合市场。

> 中集集团总裁

不满足于集装箱产业世界领先的定位,麦伯良执掌的中集集团未来要致力于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实现“制造+服务”的价值链升级和全球化营运。在中集的各个业务领域里,投入30亿元的中集海工业务因为持续亏损而备受压力,七年之后终于在2014年实现了盈利,而且在2015年实现了进一步突破。2015年7月,中集建造的“中海油服兴旺号”在中国南海开钻。中集来福士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半潜钻井平台建造基地。

>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当今的中国商界里,陈春花属于一个越来越稀有的类型:她是一位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探究者,与那种或是圆滑、或是教条的企业家和学者截然不同。陈春花之所以引人注意,不是因为她是一位大学教授,而是因为她已经两次以临时操盘手的身份神奇般地带领所在的公司实现了逆转。另外,她还是一位女性,也是一位作家。

陈春花在刚刚过去的三年任期内领导了一场近些年来少有而精彩的企业复兴。今日的新希望六和公司已经是业绩最好的多元化农牧业企业之一。2014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再次突破了700亿元,重回上升势头;公司目前的股价是2013年低潮时的两倍以上,2015年其市值曾经高达550亿元。一位竞争对手公司的高管说:“陈春花把新希望六和重新变成了一家增长强劲的公司。”

>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雷军领导下的小米生态帝国已经初步显现。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全年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3%,突破4.38亿部。其中,中国手机厂商小米公司以15%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一位置。

而手机只是雷军小米帝国的“连接器”。雷军表示,智能手机其实是物联网世界的中心,可以连接所有的设备,一系列的产品,例如电视,都有机会成为手机的显示器。在过去两年里,小米生态链投资的公司超过50家。

> 吉利控股董事长

当李书福将沃尔沃收入囊中之时,市场充满着质疑。如今,沃尔沃2015年全球销量突破50万辆,创造了自品牌诞生88年以来的历史性销量纪录。这种带动战略,也使公司的自主品牌汽车获益,各个车型的全年销量增长20%,净利润增长50%~60%。在李书福看来,更远大的目标是将吉利控股集团打造成为全球前10大汽车工业集团。为此,他发布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蓝色吉利行动”,希望将电气化、轻量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转化为竞争优势。

> 苏宁云商董事长

最近,张近东因为接手江苏足球而备受外界关注。资料显示,苏宁在购买球员这一项上就花掉了7亿多元,投入力度甚至超过了去年的亚洲冠军广州恒大淘宝队。横向看,同业竞争者阿里已经入股广州恒大;京东则早就是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主赞助商。足球成为了互联网零售行业巨擘争夺消费端人气的战场。不过对于张近东的苏宁来说,他们介入的不是一场游戏,而是战略的执行。

苏宁解释自己的战略中一些暗含的逻辑,比如家电具有品牌集中度和标准化的品类;另外两个有相似基因的品类是:母婴和体育用品。张近东和他的高管们图谋利用家电基因去获得最容易成功的“增量”机会。而2016年是他们自我证明和逆袭的一年。

>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最近,海尔集团与通用电气在美国签署合作意向之后,《财富》杂志的编辑杰夫·科尔文当天就撰写了一篇评论。作为最了解海尔和张瑞敏的外国记者,科尔文最后的评价认为海尔并不是要做中国的通用电气,而是希望让对方成为美国的海尔。

也有评论认为,和当年联想与IBM的交易一样,这次的合作将助力海尔进一步进入美国市场,并且为其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科尔文则指出张瑞敏试图让海尔家电不再仅限于产品制造,而是进化为一个网络平台,其他人甚至可以为其产品开发应用程序。从公司透露的数字来看:截至2015年年底,海尔平台上诞生了1,160多个项目。作为对比,海尔自己的在册员工从最高峰时的11万人减少到了6万人。

> 恒大地产董事局主席

恒大2015年实现销售额2,013亿元,较2014年大增53.1%。目前,恒大在全国170多个主要城市里拥有大型项目400多个。而实现从千亿向两千亿的跨越,恒大仅用了两年时间。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白银时代,马太效应日渐明显:大型房企优势继续扩大。在横向对比之下,恒大的“现金为王”战略是其胜出的一大因素。

> 双汇集团董事长

他是当今中国依然坚守在第一线的企业家当中的年纪最长者。去年年底,其位于河南郑州双汇工业园的全新美式肉制品工厂正式投产,这是万隆在两年前斥资74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之后,两家公司整合的最新进展—带着美国星条旗图案包装的双汇香肠已经在今年春节摆上了中国超市的货架。这位极具个性而且又心怀梦想的企业家,对于产业细节了如指掌,内部管理喜欢用数据说话,看结果评判。万隆所信奉的价值观在于一生只做一件事情。他最近仍然对媒体表示:“我只是一个标准的杀猪卖肉的屠夫。我什么事儿都不干,就干这一件,其他什么事我也干不了。”

>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2015年,万科继续向着万亿目标前进,全年以2,627亿元的销售金额名列行业榜首,平均每天销售逾7亿元。在核心业务之外,万科涉足了物业服务、物流地产、教育营地、长租公寓及海外等新业务,并且联结上下游企业以及社会上的创业者,形成了围绕万科业务的生态系统。

相比之下,公司的动荡仿佛是一语成谶。在2014年年末,郁亮曾经在年终述职会上说:万科转型要乱三年,以此预示万科未来在业务层面即将发生的剧变。2015年,万科股权结构面临的控制权争夺更为急切。相似的局面,不同的敌人。时移世易,王石、郁亮以及万科不得不再次解答这个难题,但是这次或许会有新的答案。

> 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陈东升还在进一步实现他“从摇篮到天堂”全产业链服务的梦想。2015年,陈东升执掌的泰康人寿在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布局养老社区,位于北京昌平区的高端养老社区项目泰康之家·燕园开始运营。首批300位居民业已入住,更因为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卖房入住的新闻而吸引了巨大的关注。同年11月,泰康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作为获得互联网保险牌照的四家公司之一,泰康在线是国内首家由中国大型保险企业发起成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而看线下,泰康人寿也拥有4,200个网点和3,000多万名有效客户的强大基础。

>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2015年是沈南鹏掌舵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立十周年,本年度它的投资成绩依然出色。这一年红杉中国团队先后有阿里巴巴、陌陌、快乐购、万达院线和赶集网五个项目成功退出,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10倍以上。10月O2O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强强合并,作为双方投资方的红杉中国被视为重要推手。2015年年初,红杉资本还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成立了清水湾基金,主要关注机器人行业的早期投资。

> 顺丰速运创始人兼总裁

中国快递业早已度过“草莽时期”,精益竞争和资本逐利,正在迫使一向低调务实的王卫登上前台。2015年,王卫将顺丰速递原有业务板块划分为五个业务事业群进行独立运营,并且投资布局了无人机物流。组织构架的变革虽然符合快递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人力梯队、运营流程、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掣肘,仍不免滞后;早期布局的生鲜电商、跨境电商、O2O等板块也面临着裁员、亏损等运营压力。在转型为综合物流商的道路上,王卫正在试图利用资本杠杆,撬动差异化品牌定位带来的行业优势。他很清楚,面对行业利润率下降的现实,谁能够尽快摆脱粗放式发展,谁就将领跑下一赛程。

> 长城汽车董事长

长城汽车是自主品牌里鲜有的领导者和颠覆者。从皮卡开始打拼,逐渐涉足SUV、轿车,直至长城SUV突破20万元的价格天花板。2015年,长城汽车共计实现销售逾85万辆,完成年初制定的销量目标。但是长城的高端车型却迟迟未能够达到销售预期,在SUV市场上的王者地位并非一劳永逸。在智能化等行业趋势挑战企业固有价值链的情况下,魏建军需要尽快形成一个未来利润增长的关键点。按照规划,长城汽车预计到2025年才能够形成多个新能源车平台,既拥有传统能源车,又拥有轻混、强混、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电动车。对于魏建军来说,这段空档期的挑战显然更大。

> 美高梅中国主席、信德集团董事总经理

何超琼生而不凡,她的父亲是传奇的“澳门赌王”何鸿關。在众多子女当中,何超琼如今担任着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主席、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的董事和信德集团的董事总经理,这让她处于其父亲商业帝国的中心地位。如今,何超琼正在缔造属于自己的传奇。她33岁便开始介入家族生意,在接管了部分博彩业务以外,她还挽救了父亲创建的航运和地产公司。事实上,包括博彩在内的这些传统产业都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何超琼一直试图将它们改造得更加适应当下以及未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全球化挑战日趋加剧、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和港澳商界普遍陷入失落迷茫之中,何超琼的尝试如果成功,她将无可厚非地超越父辈。这一点可能比中国如今再诞生几家互联网界的独角兽重要得多。

>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

在今年2月的亚布力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演讲中,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坦言金融业这几年面临“活着”的问题:“银行的压力实际上是巨大的。”这和他2011年12月在“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的言论“银行利润那么高,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洪崎接任董事长的一年里面经历了巨大的行业压力和挑战。今年1月,民生银行发布的2015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015全年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44.2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1.11亿元,同比增长仅3.51%。在银行业严峻的经营形势下,直销银行成为了民生银行去年的经营亮点。自从2014年2月全国率先上线直销银行之后,两年内民生直销银行已经累计客户突破300万,金融资产余额近400亿元。

> 伊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

身为全球乳业10强的领导者,潘刚并不满足于现状。2015年,伊利集团的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双项持续增长,并且稳居行业第一。同时,伊利看重互联网生态圈等创新发展模式的尝试:除了进一步加大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合作,还与宝宝树、春雨医生、苏宁等新兴垂直类互联网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在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婴儿潮消费红利下,伊利集团的表现更加值得期待。

> 乐视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贾跃亭及其乐视生态一直伴随着质疑。尽管如此,他仍然以“蒙眼狂奔”的速度进军云生态、手机、体育、汽车、互联网金融等垂直领域。2015年,乐视生态经济成效初现,总付费会员数达到2,000多万,成为单会员价值最高的互联网企业,集团总收入超过200亿元,生态总估值突破3,000亿元。贾跃亭坚信自己的模式代表着未来,并且开启了“乐视生态全球化元年”。他将全球化视为其下一步战略重点,立志成为“全球价值领先的互联网生态企业”。

> 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国军一直具有变革者的敏锐嗅觉。在实体零售业意识到严峻经济形势压力和电商激烈竞争的双重危机之前,银泰早已着手进行经营上的转型和整合。继2014年3月接受阿里巴巴53.7亿港元对银泰商业的战略投资之后,2015年6月沈国军继续进行股权调整,阿里成为银泰行业单一最大股东。阿里与银泰加速了线上线下的业务融合,开发了“喵街”、“喵货”和“喵客”等一系列零售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产品。

>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方洪波是传统制造业的坚守者,他认定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方洪波同时也是一位变革者,他试图从管理思维、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商业模式等多方面为美的集团注入新的发展基因。2015年,美的集团是三大白电上市公司当中唯一一家收入、利润双增长的企业,跻身《财富》中国500强第32名,位居家电行业第一。

> 合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5年,优酷土豆集团正式更名为“合一集团”。这表明了古永锵的野心,他希望公司成为基于互联网的泛娱乐帝国。

同时,2015年合一集团收到了阿里巴巴的私有化要约,45亿美元的价格远远领先于其竞争对手。古永锵认为,在私有化后,公司不再有资本市场的束缚,对合一集团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2016年古永锵提出“超越纽约”的口号,其中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合一集团会走向全球;其次,未来集团在付费用户和访问时间有机会超越Netflix + YouTube的综合体。

> 鼎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总裁

焦震在新世纪初期对蒙牛的投资案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作风,为他赢得了中国投资界罕见人才的声誉:说话开门见山,不留情面,但是在应对媒体方面时常展现出朴实的幽默;对在中国如何做生意相当内行;习惯坚持独立判断,而且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受压力。这些素质使50岁的焦震能够进入中国顶级投资圈,并且独树一帜。就目前而言,焦震在很大程度上以直接和务实被外人所知,尤其是他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正因为如此,一些人称他为“快刀手”。

> 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

张颖全面负责经纬中国在中国的运营,在博纳影业、猎豹、理邦仪器、陌陌等一系列的新投资案例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他本人推动了许多重要上市公司合作与下一轮融资,被称为是中国VC界对A股市场理解最深的人之一。

2014年,他分析了过去20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与美国GNP相除的比率数据,并且籍此预言资本寒冬。过去一年,中国资本市场的确发生了剧烈变化,除了大量O2O项目倒闭之外,也有很多行业前两位的公司进行了合并。这几乎成为了一种系统性的现象。不过,经纬中国在张颖的带领下依然帮助所投公司完成了超过70亿美元的新融资,最终投了95个项目。

在微博上,张颖有超过770万粉丝,他很乐于和他们“低调分享”,内容从他读的书、看的纪录片、到他骑摩托车环游冰岛的旅行照片以及他的行业见解。

>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行坚持把自己定位成一位实业家。在跨领域经营农业、重化工业的过程当中,他试图为这两个极为贴近自然环境的产业,找到共同的发展密码:“顺势而不随流,明道却非常路”的发展模式。在刘永行看来,竭尽全力创造企业的相对优势,才能够确保战略定力;而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说了算,企业必须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尽全力满足消费者持续苛刻的要求。

> 厦门建发集团董事长

吴小敏执掌厦门建发已经近两年时间。她本人也于去年首次入选本刊的“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女性”榜单。建发集团位居2015中国企业500强第116名、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第44名。身处厦门,吴小敏认为当地虽然有资源优势,但是需要整合。她最近指出,作为当地的大公司,建议吸引全国范围内的、愿意推动厦门时尚产业发展的企业、设计机构、设计人员、创客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想象力和才华,构建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 美团大众点评网首席执行官

凭借狼性,2015年王兴终于将老对手“大众点评”合并。新成立的美团大众点评网估值高达180亿美元,成为中国O2O领域里最具实力的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生活服务业电子商务平台,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美团大众点评网的用户近6亿,年度活跃买家2亿,合作商家达300万户,覆盖中国1,200多个城市,2015年全年交易额超1,700亿元。王兴称,美团大众点评要和吃喝玩乐各行各业一起合作,少谈一些颠覆,多谈一些创新。但是和所有的O2O公司一样,王兴需要面对的是整个行业依旧处于烧钱状态下的盈利挑战。

>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

2015年,59岁的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带领绿地登陆A股,成为上海国企混改的成功范本,助力公司进一步发展多元化业务。他在采访当中指出,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拐点已经到来,而且不可逆转。体制内出身的张玉良曾经担任上海市农委住宅办主任,1992年张玉良拿着上海市政府划拨的2,000万元成立了绿地开发总公司。绿地集团现在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面对整体经济形式严峻,饮料行业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宗庆后对2015年娃哈哈总体表现的评价是“不能说满意,但至少走得比较稳当”。他坦言2015年娃哈哈主要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未开发出好的产品,二是受到网络谣言冲击疲于灭火。这家国内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饮料消费主体泛90后消费习惯的改变对销售和盈利的冲击,正在积极寻求销售渠道和方式的改进。

> 中国中化集团董事长

去年的最后一天,宁高宁被调离工作了11年的中粮集团。在他掌舵期间,中粮从一家谷物进出口商转型成一家综合性食品和乳品企业。

现在,宁高宁已经被任命为中化集团的董事长。一些人预计宁高宁将在新公司的国际和国内市场领导一轮大刀阔斧的并购。他曾经被人称作“中国的红色摩根”,但是他自己说:“我的角色是职业经理人,是央企的‘放牛娃’。”熟悉他的人对宁高宁的评价是:“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候主动跳出来代表一个群体发言,有点堂·吉诃德的气质。”无论如何,外界希望宁高宁可以再走一程,利用他的国际化经验交出新的答卷。

> 平安银行行长

金融业是审慎为先的行业,经常被跨域竞争者批评过于保守和迟钝。而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在这方面却是一个“异类”。最近,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为现场的100多名天使投资人、新兴企业主以及商学院的师生,讲授了一堂关于物联网以及物联网金融的“未来之课”。他认为物联网是工业革命4.0和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的交汇点。

2014年,平安银行首先看上了汽车领域,通过引入感知卡,实现对汽车的智能监管。2015年,平安银行将物联网智能监管拓展到钢铁行业当中:通过引入感知罩、感知箱等物联网传感设备,实现对钢材的智能化管理。在金融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邵平是一位值得关注的跨界变革者。

> 华润集团董事长

自从2014年4月接任被免职的宋林以来,傅育宁一直稳健低调地掌舵着这个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的央企航母。启用原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接手华润,与其在招商局集团多年的职业经验直接相关。这位拥有海洋工程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型经理人”偏向稳妥的职业风格,也是华润面临经营和人才双重动荡的状况下的合理选择。

2015年4月,港交所上市的华润创业剥离非啤酒业务,是傅育宁执掌华润以来的最大动作。同月,华润集团旗下的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华润双鹤也宣布以37亿元收购华润赛科。剥离资产和收购重组,被视为华润对旗下业务进行整理的标志。2015年,公司在《财富》世界500强的排名由2014年的第143位提升至第115位。

> 中粮集团总裁

继2014年联合厚朴、淡马锡等跨国投资团,斥资30多亿美元先后收购了荷兰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Nidera的51%股权,和香港来宝集团旗下的来宝农业(Noble Agri)的51%股权之后,中粮集团在2015年继续推进国际扩张。12月22日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国际有限公司以7.5亿美元收购了来宝农业剩余49%的股权。至此中粮将来宝农业全数收入囊中,成为全球第三大粮商。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表示,中粮国际是中粮的投资平台,此前投资Nidera和来宝农业均是通过这个平台,中粮集团希望在2019年之前将中粮原有的粮油糖资产注入中粮国际,实现三方资产的整合和整体上市。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去年年底,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的大型客机C919在多次延期之后宣布下线,并且计划在2016年实现首飞,最快于2018年交付给客户。这是一种158座的双引擎窄体飞机,它试图与当下全球最热销的喷气客机—波音737和空客A320展开竞争,并打破这个双寡头垄断了过久的行业格局。即便这看上去很难实现,不过目前C919预定用户的数量已经增加到21家,总订单数达到了517架。金壮龙作为这个项目的实际领导者,其背负的期望和压力可以想象。两年之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以前曾经在中国的卫星和航天器行业工作的金壮龙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承认,中国的飞机制造业存在差距,他说:“商飞必须先学会走,再去跑。”

> 比亚迪董事会主席兼总裁

虽然新能源汽车业仍然在梦境和现实之间苦苦挣扎,但王传福依然是除了埃隆·穆斯克(Elon Musk)以外的最大赢家。去年,其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秦”蝉联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冠军,并且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受到了热捧。该公司还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之际,在伦敦展示了全球第一款电动双层巴士。此前,比亚迪还与苏格兰制造商亚历山大·丹尼斯有限公司(ADL)签署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合资协议,为英国打造零排放的公交车队。最近,该公司称其斩获了迄今为止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市场的最大订单。(财富中文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十大媒体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