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鸡肋吗,有用过的使用感受分享吗?

1)工具产品具体分为哪几类

2)工具产品具体分类以及代表

1)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

2)工具产品的目前的商业化现状;

3)工具产品的发展趋势、商业探索趋势;

3、各个典型工具产品的发展近况

1)支付宝为什么不折腾就会死

2)搜狗输入法推出智慧搜索背后王小川的「工具搭建服务场景」的理念

3) UC 浏览器、墨迹天气等一大批工具产品为什么做内容、资讯?

4)前几天上市的美图为什么一直宣扬「不只是工具」?

5)Keep 、大姨妈等为什么选择社区、电商的商业路径,有什么先要条件?

4、音乐、视频、内容产业带动起来的付费意识对于环境的改善和具体措施

5、工具产品领域的信息过载


1)工具产品具体分为哪几类

首先我得为大家纠正一下观念,我们经常听到甚至亲自谈论工具产品,但是可能很少人去想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工具产品?

张小龙说微信是工具、很多人说百度是工具、更有人说整个互联网都是工具。其实他们说的都算对,工具的范围可以很大,但是我们这次主题的谈论范围显然没有这么宏大,所以我必须在交流前告诉大家什么才是工具,或者说确定我们本次的谈论范畴。

理论上讲所有互联网产品都是工具,无论是浏览器、电商、社交、游戏等等,只要你想在后面加“工具”二字,用户也都能接受。

但是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出现更准确的词汇来描述、代表各个细分领域的特性,比如QQ、微信是社交工具,淘宝、京东是电商工具,网易新闻、今日头条是资讯工具等等。慢慢的大家在讨论这些产品的时候默认不再在后面添加“工具”,而只说“社交”、“电商”、“社区、“新闻”。这就更能概括领域特性,让用户看到后马上明白这个玩意儿究竟是干什么的。

发展至今,当我们在说“淘宝是工具”、“微信是工具”时就会觉得不准确,但我们在说“美图是工具”、“墨迹天气是工具”时就会非常自然。我们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互联网产品的初始分类:微信是社交、淘宝是电商、网易新闻是媒体等等。

那么在用户心中美图是什么?墨迹天气又是什么?

你会发现在给这些产品进行官方定义过程中,除了以“图片修理工具”、“天气应用”结尾能够让大众更加理解外,别无选择。这些领域太小,没有能力进行市场教育让大众知道“图片修理”、“天气”是和“电商”、“社交”同等级的互联网领域,而只能被统一归入“工具”。

这样粗暴、没有明确标准的分类当然有极大问题,依据这样的分类而得到的结论自然也不靠谱。我尝试用我的理解来定义“纯工具产品”。

1)工具产品解决的需求单一

我们尝试想一下:用户通过微信到底想达到什么效果(颗粒度要细分,不能直接说“与人沟通”)?

可能是和亲人联系,也可能是和同事联系,也可能是和朋友联系,如果再细分到“具体联系人”,那么场景就会非常多,其背后所解决的需求极其复杂。

但是美图、墨迹天气这样的工具产品不同:所有用户使用这些产品所期望的效果极其雷同或者一致。

美图用户期望图片更加漂亮,墨迹用户只是希望得知天气信息,就算功能点相对更加复杂的PS,用户使用它的原因也都是一致的。

2)工具产品使用场景单一

这点其实和“需求单一”相关联:因为如果解决的问题单一,那么实现的最优路径也就那么几条,所以使用场景也非常单一。

那么可能你们会疑惑我为什么会“重复一遍”。

其实这条主要是排除O2O,以上门按摩为例:用户对于上门按摩所想达到的效果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叫个人给自己按摩。对吧,这个时候对于用户来讲,需求是一致的,但是使用场景就很复杂:比如团队按摩、个人按摩、在家按摩、在公司按摩,最重要的是服务提供方是不确定的,如果没有稳定关系链,两者相乘所得到的使用场景就会极其复杂。

用人话总结就是:纯工具产品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解决用户与使用场景的矛盾”,比如美图解决“用户与图片美化的矛盾”,墨迹天气解决“用户无法衡量天气的矛盾”。

除纯工具产品外,其他互联网产品无不在对接“用户与服务、内容、人”。

微信等社交产品是“链接用户与人”,由于“人”以及“链接场景”太多,所以不符合需求、使用场景单一限制;百度链接“人与内容”,由于“内容”太多,所以也不是工具产品;滴滴链接“人与服务”,也不算工具产品(由于服务概念特别广阔,所以浏览器等也算此类,就看你怎么看服务)。

我们可以看到,除工具产品以外的互联网产品由于所链接的对象太多或者解决的场景太多而都超脱工具产品范畴成为相对大的分类,其余天气应用、摄影产品、日程、日历等工具产品解决的需求非常单一、使用场景单一而成为纯工具产品典型。

我们接下来的讨论全部都说的是我刚才所定义范畴内的工具产品。我们经常会听到许多互联网分析师在谈论工具产品领域的时候,都说到以下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 4、没有成熟商业模式。

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严谨,事实上许多工具产品做的非常棒,我个人讲整个工具产品分了分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

1、第一类是以支付宝、搜狗输入法为代表的成功延伸服务场景的工具

支付宝在没做“余额宝”和“信用体系”前,符合我所说的“解决用户与使用场景”矛盾的定义,它出现的契机就是让人们更便捷地进行网上支付。

但是自从出来余额宝和芝麻信用后,支付宝就顺利链接“人与服务”,网上的个人理财和社会底层信用体系又一片空白,所以支付宝凭借巨大优势轻而易举占领了后面的想象空间,从而造就了当下六百多亿美元估值。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余额宝刚出来时的场景:千万用户都很自然的认同了一个支付工具为大家提供理财服务。从这个角度思考,众多工具产品都可以尝试纵向延伸适合的服务来提升本身价值实现商业化。

另一个例子就是搜狗输入法。

其实场景服务的说法最开始就是王小川提出来的,他在极客公园的大会上根据自己做搜狗输入法以来的惨痛教训总结:工具产品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从工具切换到服务”。为了便于理解,我举个例子:

他认为扳手在互联网时代不能仅仅只承担“拧螺丝”的需求,扳手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施工人员可能会抱怨太磨手(假设市面上还没有手套),这时候扳手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具体使用场景做手套,更好的满足用户使用场景。搜狗浏览器、智慧搜索都是源于这个思想,然后利用搜狗输入法把它们串起来。

我们先抛去用户体验方面的争议,我本人是认同他的理念,当然不代表认同他的一切做法,原因我们稍后讲。

支付宝和搜狗输入法都是工具产品顺利连接服务的代表,并且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工具产品领域里面第一等分类。

2、第二类是以美图、Keep这样聚集一批用户特点鲜明的工具产品

美图、Keep这种工具产品是非常幸运地,因为它们的用户特点极其鲜明,你只要聚集起来一批特性鲜明的群体,然后思考:用已有工具建立起来的品牌认知来做这群人都需要的服务,就会顺利的找到盈利方向。

美图用户的群体特征非常明显:年轻、女性。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现在所有的探索方向都在围绕这两个因素展开:服务女性的美颜手机、年轻人用的闪聊、还有直播。

我都猜想后面美图在探索如何让女性变美这件事上会做美容院和化妆品。我不是开玩笑啊,现在美图的探索方面就是这样,有庞大用户群体、有契合的品牌认知、有资金,美图是最适合做美容院和化妆品的互联网公司。

Keep的用户群体特征是:健身。其实Keep非常幸运,它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顺利成为移动时代整个健身行业的网上代名词。然后就非常自然的延伸出内容、课程、电商、社交。Keep起初以工具属性面世要比一开始就以内容、课程、电商、社交面世更容易活下来,也更容易发展,而后几乎成为整个健身领域的代名词。这非常难得,后期整个健身领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各个方面市场份额大头利润都会属于Keep。

当然群体特征不能太泛,也不能太过鸡肋,比如大姨妈这种工具应用的用户群体特征明显就很鸡肋,能够顺利延伸的服务、产品太少,商业化空间有限。

3、第三类是以dropbox为代表顺利进入企业服务领域的工具

dropbox作为To C的个人网盘工具,现在出了文件管理协作的paper。国内也有这方面的代表,我几年前还真没注意到To B和To C功能并存的工具,现在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有道云笔记、云表格、金数据,当然还有我们日事清。

服务企业提升收入从我们切身体验来讲比单纯的To C工具要活的更好一点。当然也是相对而言,中国企业服务环境老实讲虽然现在在快速改善,但是底子太差,现状也不容乐观。

4、除去以上三类,其他工具产品都属于第四类

墨迹天气就属于这类,它延伸的场景太少,市场规模、利润空间还都小,如果它早期能有服务理念切入空气净化器市场,那么状态肯定要比现在好。

但是那时候他们可能用天气的数据也格外关心天气数据,但是能够突破思维去提供后续服务还真得需要很大魄力和技术积累,他们一直停留在空气果这样提供空气检测服务的思考上。

上面我说了一堆相对枯燥的理论和我自己的理解,其目的就是要抵消大家以前对于工具产品收到的舆论影响。可能你在外面看工具产品领域的分析,互联网分析师一写文章都在表达一个意思: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由于工具产品的商业模式还没有被实例证明,就好像全部都是骗局。

其实情况不是这样,工具产品中其实有非常多的优秀案例,wifi万能钥匙这种都是非常优秀的代表,后面的发展我也很看好。

1)、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

工具产品被分析师看衰也不是毫无道理,我在上面也罗列了分析师看衰的原因,都是工具产品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分析师比较的对象是社交产品、娱乐产品、资讯产品,这种比较语态下,工具产品当然不可能占优势。我试着分析一下工具产品相较于其他产品到底差在哪里:

门槛低,导致的结果是市面上竞争者众多

工具产品所解决的需求很单一,用户痛点强烈,然后一个机会出现,往往是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大公司一拥而上。这就导致了同质化严重,因为解决一个痛点的路径往往就那么几条,比如解决看天气的问题,就算再有创新精神、做的再炫,你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还是告诉用户天气状况。每个工具产品成为该领域的领先者都经过了剧烈竞争。

绝大多数工具产品的用户迁移成本是非常低的,用户不爽马上换个新的,它们无法形成自己的账号体系和建立竞争壁垒。

比如日历、天气、清理等等,用户说换就换,成本非常低。

百度在BAT里面最难建立账号体系就是因为它的工具属性最强,用户搜索行为根本不用账号,但是腾讯这样社交关系、淘宝这样的购物关系都需要账号体系、个人资料作为基本。

但是也不是每个工具产品的迁移成本都很低,比如笔记、日程、记账等等,这些能够沉淀用户资料的工具产品,迁移成本都很高。

不过现在用户要求都非常多,许多笔记产品,比如印象笔记这种,都为用户提供一键导出、一键录入功能,这样其实也在降低其产品的迁移成本。这两个功能其实企业都不愿意做,你做得越好,用户走起来就越爽。

但是没办法,整个行业都在追求用户体验,你不做用户就要喷你。

上面我讲了工具产品分为四类,其实也是工具产品现在商业化所探索的方向。工具产品商业化不顺利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在美上市的猎豹还是在香港上市的美图,亦或者披露上市的墨迹天气。

都是过亿的用户体量,几千万的月活用户,但是市值相比腾讯、淘宝、百度、陌陌来讲都非常低,单个用户价值明显低于BAT,现在更别提和直播、O2O这样的火热行业比单个用户价值。

单个用户价值太低,这也是互联网分析师抨击工具产品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这个行业,行业内人士形成的观念就是有用户等于有流量,有流量等于赚钱。所以当这个逻辑在工具产品身上不适用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个骗局。

工具产品确实不像新闻等内容领域有很高的广告价值,也不像微信、陌陌这样的社交产品有很强的开拓性,更比不上淘宝、京东等电商网站的商业价值。现在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工具产品领域,盈利能力不一定和用户数量呈正相关。

换成人话就是用户量越大,不代表你能成比例的赚越多的钱。

总结而言,工具产品被看衰就是因为这三个原因:门槛低、用户易流失、没有验证后的商业模式。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工具产品目前的商业化现状。

2)、工具产品商业化现状

只要分析过猎豹这种典型工具产品上市公司的财报就可以看出来,现在工具产品规模性盈利的方式主要是靠:广告。

猎豹就是靠接入facebook的广告系统赚钱。

考虑到可能有对广告系统不是太了解的听众,我简单说下广告这个行当。

广告一直是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的支柱变现路径,几乎每个大型互联网公司都有广告业务,甚至众多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个人开发者完全靠广告盈利。

大型互联网公司比如腾讯、阿里、百度、facebook、google等都有自己广告系统,并且还都自建团队销售自己的广告服务。

但是中小型企业不具备这种实力,它们没有能力自建团队或者找代理公司售卖广告业务,所以就需要参与进大型互联网公司开发的广告平台中,通过广告联盟把流量变现。

中国最著名的广告平台肯定是百度网盟,国外就是google、facebook开发的广告平台。模式就是中小型企业通过广告平台售卖流量,然后从广告平台分成变现。

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在延续这种模式,百度、腾讯、360等等大型公司为了方便开发者变现,都有针对的广告平台。

猎豹就是在facebook的广告平台售卖流量,然后赚广告费,因为它的主要用户都是海外。

当然猎豹也有自营、招代理的模式卖广告。

前段时间,根据墨迹天气披露的上市申请来看,它们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广告,甚至比例之大,都能叫唯一盈利模式了。

猎豹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表明,广告及相关业务收入为9.864亿元,占总收入的82%,也能看出来广告对于工具产品变现的重要性。

工具产品除了广告变现外,还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变现途径:增值服务。当然也有其他的变现途径,比如猎豹的软件授权收入、网络安全收入、美图的智能硬件收入等等类型。

但是这些变现路径多少转了几个弯,并不是适用于每个工具产品。

这时候你大概就能明白:在当下,工具产品还没有走出具有普适性商业变现路径前,广告简直就是支柱,现金流的生死线。

广告收入对于工具产品如此重要,但是工具产品相对社交产品、资讯产品而言天生缺乏竞争力:

广告收入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有效流量,有效流量是广告行业的事,不能再展开细讲,大家可以简化成:流量就是“用户数和用户使用时长”的乘积。虽然工具产品拥有不属于社交、内容的用户数,但是用户的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都有天差地别的距离。

你一天看新闻的时间可能是一个小时,这时候新闻app完全可以为你展示几条广告,但是许多工具产品你可能三天采用一次,一次使用一分钟,它最多给你展示一条广告。

而且大家对工具产品的容忍度是最低的,用的不爽马上就要换。

3)、工具产品的发展趋势、商业探索趋势

这就是目前工具产品商业化现状,在低成本获取用户的时候,后期变现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坑。无数人都看到这个问题,所以原本以工具产品为主的公司也都在谋求转变。接下来我们就说现在这些典型公司现在的发展趋势和商业探索。

第一条发展趋势就是扩展产品边界,期望链接内容、人

比如大姨妈做社区,以前我还在知乎看到一个讨论说:工具产品是不是都要做个社区。不过众多工具产品确实都有社区功能,美图、Keep都做过。

做社区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提升用户使用频次、用户使用时长和用户粘性,因为这三个指标都能够直接影响商业价值。

我们以前也想做社区,但是你在没有充沛流量的基础下,根本做不成,做社区可比做工具更难获得用户。

当然还有很多工具做内容,比如众多炒股工具,比如墨迹天气。

做内容也是为了提升使用频次、使用时长和用户粘性,当然就能直接提升广告价值。

但是大家可能存在偏见,认为工具产品做社区、做内容就是为了多做广告多赚钱。这个怎么说呢,我只能说有部分确实不是出于这个目的,而是用户真的有这个需求。

我们开始做社区前就是因为有用户想要一个关于自我提升主题的交流论坛,我原本想要在豆瓣小组、贴吧找一个,但是放到第三方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定制,所以我们就开了个社区,有段时间我们还开了个自我提升小组积分比赛的功能,就是要让人聚集起来相互监督来自我提升。

刚开始做的时候确实不是为了商业化,就是用户需求到这,对我们来说也不难。

同时很多以前著名的炒股工具软件也有资讯,而且还能受到用户欢迎。

所以我后来想:你按照用户真实需求来做,去做那些比现在互联网服务更好的体验就会受到欢迎。但是如果你一心为了商业化增加社区、内容,那只能伤害用户体验。墨迹天气就是典型。

第二个发展趋势是深入用户场景,链接服务

支付宝做余额宝为用户提供理财服务就很受用户欢迎,另一个有争议的例子就是搜狗输入法的智慧搜索。

我知道大家应该对现在众多工具产品不安本分有很多的意见,我也不完全同意许多不好的尝试,不过大家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工具产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是不是为了让大家生活的更加方便?是不是让大家在解决场景矛盾时有更好、更快的体验?

如果大家认同这点,那么工具产品深入到具体使用场景,然后纵向思考具体场景,来查找可以优化的空间就是适合的。

大家可能会反驳说:我用你就只是为了做好这一个事,别的麻烦我会选其他的。

这样想没错,但是你会拒绝余额宝吗?当你在炒股时需要查具体公司资料时,炒股工具直接为你提供聚合的内容这不是大大提升用户体验吗?

所以至少在我看来,如果真是根据用户真实需求走,那么提供针对性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用户应该是欢迎的,并且也能得到相应收益。大家反感的是那些乱提供功能强奸用户体验的工具,你非得在日历里面加社交这不符合用户预期。

第三个发展趋势就是出走海外

现在互联网企业出走海外好像是趋势,大家都在说。事实上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方式,大多都是工具产品开头,阿里、腾讯这种土豪都是直接投资买公司。百度的国际事业部开发了一系列工具产品。

猎豹和原360副总裁李涛也是凭借一系列工具成功出海。中国互联网相比其他国家确实很厉害。

但是我今天说的这个发展趋势和大公司出海策略并不一样,我观察到的工具产品出海也可以说是被中国恶劣环境逼得。

把用户付费作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工具产品现在几乎都在做海外市场,比如番茄土豆,他们的付费会员中就有很大比例来源于海外。

当然也有工具产品出海还在打着“用户等于流量,流量等于钱”的逻辑进行,出海就是为了获取用户,然后加广告获利。

第四个发展趋势就是进入To B市场

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Dropbox等等团队都有企业服务的商业模式,同时也有一开始就横跨To B和To C市场的产品,比如云表格、石墨,当然还有我们日事清等等。

在工具产品中,有一类还是相对特殊:比如笔记背后所代表的文件处理系统,不仅个人需要,团队也需要;比如日程背后所代表的团队协作系统,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团队,还有调研工具、安全产品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工具产品公司都延伸出企业业务。

其实中国的企业市场也不好做,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相比纯To C而言,这些延伸出企业服务的产品都活的更滋润一点。

第五个发展趋势就是涉足硬件

前段时间王兴提出的“互联网下半场”很热,以前纯线上企业确实优化了社会各方面的效率、信息流通,但是在这个节点下,如果互联网再发展的话肯定要深入到各行各业,而不是简单地来做线上服务。

就工具产品而言,现在也有许多公司尝试涉足硬件尝试变现路径,最典型的就是美图出的美颜手机,当然还有墨迹天气出的天气果,这个出货量很小。

其实这个逻辑在企业服务领域很常见,我们企业服务领域有个历史很长久的职位叫:用户成功经理。不仅要卖软件,还要提供培训等一系列延伸服务,让企业用户能够成功用起来。这个职位的理念就是:帮助企业客户成功,然后让企业用户持久的为公司贡献价值。

工具产品涉足硬件也是一个逻辑:当线上用户需求都被满足的差不多的时候,再看看线下还有没有未满足的地方。

企业服务领域是让企业客户成功,工具产品的目的就是让用户更爽,然后探索盈利模式。

3、各个典型工具产品的发展近况

刚才都是从大范围来讲整个工具产品目前的状况以及现在的尝试,下面我们就各个著名产品来具体分析:

1)、支付宝为什么不折腾就会死

我写这个标题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为支付宝正名。如果要明白为什么支付宝现在一直折腾做社交的话,就要先明白它或者蚂蚁金服的愿景是什么。

它不止像做个简单的支付工具,他还想成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他拿到每个用户的消费明细、资产状况就可以做好风控、信贷等一系列金融服务。

事实上蚂蚁花呗、芝麻信用这些产品都是为了这个长期愿景所做的阶段性产品,他要是能够做好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那么前景会非常广大。

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懂为什么支付宝一定要和微信支付正面竞争,To C的支付服务是它愿景的基石。

同时我也不认为支付宝毫无胜算,如果大家去过武汉的话,就知道在武汉的线下支付场景中,支付宝占有绝对优势。微信支付强在社交支付场景的高频和用户基数,就看支付宝能不能打赢线下支付这场仗了。

另外蚂蚁金融现在估值六百多亿美元,你没有一个日活用户过亿的应用支撑,很难支撑起这么高的估值。

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竞争这件事上,我想大家可以看出来一个工具产品的缺陷:微信等社交产品现在延伸出什么使用场景都让人感觉很顺畅,但是工具产品往往在延伸的过程中就会遭遇用户抵制。

所以我经常说工具产品天生带有原罪,这个原罪就是用户认知,用户会把工具产品局限在一个固定场景中。

2)、搜狗输入法推出智慧搜索背后王小川的「工具搭建服务场景」的理念

搜狗输入法推出智慧搜索这件事我在前面也有提到,王小川的根本理念就是“工具不能只是工具,它得是服务”。

这个经验当然是从搜狗输入法的案例中得到的,王小川说过:像搜狗输入法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用户量和不错粘性与活跃度的产品,但在过去创造的商业价值却非常不匹配

当然我前面也说了态度:如果工具产品能够根据真实的用户需求做到比现有互联网产品更好地体验,那么用户是能够很顺畅接受的。

王小川之所以一直在延伸服务场景,他所依据的就是这个理念。

我也看到很多人反对搜狗的做法,但是可能是同为这个领域创业者的缘故,我更能理解王小川的动机。

说实话:如果空有用户而不能商业变现的话,那还不如牺牲一部分用户体验增强变现能力。

3)、 UC 浏览器、墨迹天气等一大批工具产品为什么做内容、资讯?

墨迹天气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为了提升用户使用频次、用户使用时长和用户粘性,进一步提升商业价值。

UC浏览器其实不符合我刚才对于工具产品的定义,但是也可以讲讲。现在手机浏览器都在谋求改变,如果你留意过国内主流浏览器的话基本上都在开始做自有、独特内容。

UC浏览器、QQ浏览器资讯化,百度浏览器甚至都加上了直播。

浏览器面对的形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碎片化,大家都在用各个独立的app,而不是浏览器。PC时代浏览器是整个互联网的入口,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并且还要面对手机厂商自带浏览器的竞争。所以他们不转型建立自有内容的话其实后面生存会越来越难。

4)、前几天上市的美图为什么一直宣扬「不只是工具」?

美图上市后,我看他们的财报,其实我很惊讶:我真的没想到美图的手机盈利占比那么高,2015年营收95%居然来源于硬件,我原本的猜想也应该是广告收入占比最大。

然后我看相关媒体报道和行业分析,读着读着我就觉得不对味,他们在说事实的同时也把读者往坑里带了:

1)美图之所以市值能到360亿港元,肯定不是手机营收,手机出货量还不到百万,营收规模才8亿,怎么可能源于硬件;

2)美图是互联网公司,它最核心的资产就是4.46亿的月活用户,撑起估值的原因在于此,资本市场是按照互联网公司估值模式衡量的。

媒体还是不明白美图为什么涉足硬件做手机,它的逻辑不完全甚至很少为了营收考虑。美图做手机的原因更多的是从用户出发:如果给美图用户贴标签,“女性”、“爱美”这两个标签肯定是最醒目的。

你可以仔细想想这两个标签,然后结合实际我们不妨列一下美图这些年做过的尝试:

3)做美拍,涉足视频内容;

4)做闪聊,尝试社交。

我敢很肯定的说美图的尝试肯定不止于此,它可能都尝试过美容、电商、游戏业务,但是这四个方向是外界得知的消息,其他可能尝试过便暂时放弃了(看吧,美图后面肯定还会有更多商业化尝试)。

美图新业务尝试的情景外界无法准确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美图自己在做的时候都是怀着“谁知道哪个林子有鸟”的心态来测试新业务。

原因非常简单:美图是“美化工具”细分领域的领路者,它没有可参照对象,新业务、商业化路径只能自己尝试。由于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拥有如此规模用户、用户特征明显的产品可以参照,美图所有的商业化路径只能自己尝试。

至于为什么只有硬件尝试实现营收,原因也很简单:不小心打中鸟了呗。非要听郑经分析就是:美图拥有如此庞大用户量和品牌溢价,它成功的通过硬件收费尝试释放了一部分价值,让其变现。

未来美图可能会一如既往的把这个商业路径加强、优化,但是“硬件盈利”的逻辑肯定不是主旋律,那样美图巨大用户量的价值并没有完全释放,更重要的是无法撑起估值,所以接下来几年美图还是会各个林子打打鸟,比如推出美拍涉足直播。

李开复老师接收媒体采访时说“不应该把美图单纯当做一个修图工具”。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1)美图集团现在拥有美图手机、美拍、闪聊,肯定不只是工具,就像腾讯不只是微信、QQ一样;

2)虽然美图这个品牌因美图秀秀被用户熟知,但是这个品牌现在已经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包括非常非常多的含义,比如社交、直播、游戏、手机等等。

这两方面的理解虽然可着一样,但是逻辑不同:如果从美图集团层面理解,那么是把现下美图所有的产品线、新业务拆分,美拍只是美拍,一个直播应用,闪聊只是闪聊,一个社交产品。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美图集团的估值就是“各个产品线估值相加”,这样在资本市场是不会受到青睐的。

如果从品牌角度理解,那么美图就有无限的包容性,依托品牌优势、用户规模可以尝试非常多的新业务、商业模式,让市场认可“美图品牌从工具到社交、直播等的转变”,具有非常强的抗风险、商业前景。

李开复老师的意思肯定是后一个逻辑,就像现在QQ不仅仅是通讯工具一样,它还包括QQ音乐、QQ游戏等等,未来美图也会依照QQ的发展路径不断推出新的业务,比如美图游戏、美图美容等等。

其实李开复透露的这个点非常重要,这基本可以看出未来美图商业化路径,然后大家按照用户特性切分,从年龄特征切分出面向零零后的闪聊,从性别特征切分出面向爱美女性的美图手机,大家把“爱美女性”、“零零后”等特征标签列出来查看其具体生活就可以猜一猜未来美图商业化尝试到底从哪几方面入手。

5)、Keep 、大姨妈等为什么选择社区、电商的商业路径,有什么先要条件?

这个先要条件就是:用户群体特性鲜明。

Keep用户是健身,大姨妈用户是女性,群体鲜明的时候,就会有共同的话题,然后就有交流需求,所以成立社区,然后为了商业化而做电商。

这个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工具产品中你的用户群体特性越聚焦你所能提供的针对性服务就越有价值,当然也就更容易商业化。

4、音乐、视频、内容产业带动起来的付费意识对于环境的改善和具体措施

中国的网上付费环境其实很差,我在做live之前和时间块的开发者安妮老师聊天。她告诉我一个事:

时间块曾被AppStore官方推荐,在AppStore第一页的第一位,300多万浏览量,才带来300个下载,当时的价格是12元。

更别提中国互联网上面关于盗版软件横行了。

公正地讲,造成现在困境的原因并不完全来自于用户,还包括从业者和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穷和不良氛围,这个原因和主题无关就不展开讲。

从业者既是免费模式的获利者,又是受害者。中国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和免费模式密不可分,工具型产品得益于大背景的繁荣也得到蓬勃发展,并且在流量红利中能够以相对而言更低成本的获取用户,这是从业者应该感恩的地方。

但是互联网发展迅速、免费模式横行的恶果是:用户默认互联网服务都应该是免费的,付费反而是不道德现象。你能想象我们在刚开始让用户尝试付费时候还怀着“愧疚”心理的现象吗?

这种观念太深入人心了!

现在的工具型产品从业者某种程度上是被这种趋势绑架了:不得不这样做,如果违反规则只有死路一条。

就像互联网音乐产业被百度弄的盗版资源害惨了一样,现在整个音乐产业都在补偿百度时代盗版横行的恶果。宅男们可以再想想被盗版网文害惨的起点。

不过中国的网络付费环境又确确实实在改善。

比如现在各大视频网站公布的付费会员数都在持续上涨、我看到网络音乐产业也在不断探索付费模式,知乎、微博、公众号都有了赞赏。

中国的用户已经开始接受为网络内容付费,当这个付费意识真正成为主流后,也会对为网络服务付费产生积极影响。所以我对于未来的工具产品收费环境会越来越乐观。

就在live前我看了看日事清的付费数据,我们的个人用户付费意愿明显在提升。而且我在和用户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感觉到关于付费态度的改善。

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的,几年前一说你要收费,用户肯定转头就走。

5、工具产品领域的信息过载

我在live也和为知笔记创始人李峻老师交流过,我就问他对现状的看法,他给我说:信息过载。

这个观点我真的是第一次听说,然后我就一直琢磨这个观点,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我把这段时间的思考写出来。

信息过载的特征是什么?

我们从时间花费角度定义信息过载,那么信息过载就是人们一天24小时的时间都无法消费完这24小时内生产的信息。信息的生产速度远超过信息消费的速度。

这里的信息并不是泛指,而是和你有直接关系、你所关心的信息,比如娱乐、政治、专业、职场、学业等等。这些范围内信息和你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它的生产速度实在太快,导致你根本消费不掉,所以“信息过载”的论调才会一直火热。

那么除去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娱乐内容外,其实我们很多领域的信息也过载了,比如现在同质化的网站,比如竞争日益激烈的淘宝同类卖家。当选择严重超出范围时,我们在决策时也就更加艰难,这也是信息过载。

由此推论,其实工具产品也存在信息过载的特征:生产的作品太多,远远超出正常用户的消费范围,而用户尝鲜的范围是恒定的,所以导致整个工具产品集体下滑。

更直白讲: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总量趋于恒定,假设每个用户都要用3个工具产品,那么市场最佳状态是100个工具产品瓜分市场,然而现在却是1000个工具产品在瓜分市场。

工具产品的泛滥不一定会带来竞争激烈的场景,因为很多工具都没有竞争力,但是会影响用户对于整个工具产品领域的感知,导致整个市场整体下滑。

除去从整体范围来讲,其实我个人实践中对此观点也有一定感触:日事清的表现主题虽然是工具,但是它背后代表的是“GTD+重要四象限”的时间管理理念和“PDCA”的自我提升理念。

但是时间管理理念除去GTD、重要四象限外,还有番茄工作法、时间消费记录、吃掉那只青蛙等等,由这些理念而来的工具也非常多,比如这次发放给听众会员码的番茄土豆、时间块等等。用户在选择一个工具时,也代表选择了一种时间管理理念,更别提跨界、没有明确理念的时间管理工具。

时间管理、自我提升是开放性话题,解决方案、理念千千万,用户真的顾不过来这么多的时间理念。这也是信息过载在工具产品领域典型的场景。

当然这是李峻老师的观点,这个观点适用于一定范围,比如李老师做的个人笔记市场,但是并不能解释全部现象,比如为什么在“图片美化”领域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美图盈利也如此艰难?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没有浪费您的时间。


本文由PMCAFF会员  原创发布于PMCAFF产品社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应对魔都空气质量问题——MI 小米空气净化器 开箱》的片段:

有传闻小米的空气净化器数值是吹牛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实际的

     今天上海的空气不错,这点从空气净化器和app上都反映出来了,第三方的和米家的都保持了高度一致。

 实际使用来看,中度污染的情况下,到达优大概需要40分钟以上的净化。

自动学习模式鸡肋,晚上11点的时候莫名其妙的自动关闭了,说这是我的习惯。

灯光可调很使用,可以选择正常、微光、关闭模式。

设置里面可以开启Turbo模式,启动以后按住最爱,弹出净化风量选择。比正常的情况多出三分之一的风量。一旦开启最高的风量。。。呵呵,简直要起飞了。噪音非常大。但是同时也能非常明显的感到空气流动。

正常情况下自动模式就可以了,睡眠模式的噪音非常低。几乎不可察。

性价比之选,如果没有特别苛刻的净化需求,小米空气净化器2是值得入手的。

跟着大家买爆款商品,吃网红餐厅,住热门酒店,可能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排除掉无良商家刷单的情况),但我总觉得有一种被社交信息裹挟的感觉,时间久了,习惯于不再独立思考,甚至没有了自己的喜好和想法。突然有一天,我开始有了尝试新鲜生活的勇气,也开始了东风标致508L的长期测试,说不好这款不那么热门的车更适合自己呢!

- 好看的皮囊与有趣的灵魂?

  大家好!我是汽车之家科技编辑夏志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有任何想了解的问题,欢迎随时在评论区和我的编辑博客留言,对这款车感兴趣的朋友也请持续关注汽车之家长期测试节目,我会用半年时间来好好聊聊508L的故事。

  差不多的价钱你可以买到同级别车型里更为畅销的凯美瑞、雅阁、天籁、迈腾等等,毫无疑问它们在中国有着更广泛的用户基础、更多的口碑。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过标致508L这台法系轿车,或许是因为对它不够了解,今后我会借着编辑部里的长测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它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

  我拿到这辆长测车的时候,作为媒体试驾车的它已经有了2000公里左右的行驶里程,虽然不是全新车,但发动机和底盘的状态都很正常,轮胎磨损程度也不大。这款508L为烈火红颜色的顶配车型,基础售价是22.57万元,并额外配全了4个选装包,所以要多加3万元!

  多掏3万元让这款508L的科技感倍增,当然这些钱花得值不值,我会在之后的文章里一一说说这些功能配置的使用感受,以便给大家一些参考。

  今天先来聊聊我对这款法系车的初印象,未来会用每三周更新一次的频率(共8期文章),对它的实际用车感受做综合的评价,比如市区/郊区驾驶体验、ADAS驾驶辅助功能解读、保养过程等等,还会谈到亲朋好友对这台车的看法,以及各位网友或车主关心的话题。

- 当我提了一辆东风标致508L后

  买车的人越来越年轻化,如今开中型车的人很多不再是“商务范”大叔,所以车企们设计的新车也越来越偏向于年轻人的喜好。标致508L的造型设计切中了我的喜好,它够“骚”够靓,同时法系车的气质也让它在大街上与众不同,这一点很重要!

  长长的“獠牙式”LED日间行车灯非常抢戏,它还兼具了转向灯功能,“骚气十足”又透露出一点不好惹的气质。


  每次当你拿着钥匙解锁车辆的时候,它车头的“獠牙式”日间行车灯和“狮爪式”尾灯都会闪烁多次,好像在远远的欢迎主人到来。很多车型会用设计独特的进气格栅让人记住它的脸,而标致508L用的是LED日间行车灯和尾灯。



   “L”代表了标致508L是中国专属的长轴距版车型,它相比海外版508轴距长了60mm,不要小看这60mm,它决定了这款车的整体定位。海外版508定位于轿跑车型,而国内的508L则定位于传统三厢轿车。海外版采用了溜背式设计、无框车门,更加偏向于运动化,竞争对手也是大众CC(海外称为Arteon)这类车型。


  溜背设计和无框车门虽然帅气十足,但在空间性和成本上将会让很多人敬而远之,所以东风标致采用了更为保险的方式,让508L变得更实用和经济一些,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当然,也期待着未来东风标致能把标准轴距的508引进来,让喜欢这款车的人获得更极致的体验。

  环绕508L一周,我觉得最好看的角度从斜后方45度看过去,这款中型车的线条动感流畅而又有自己的独特的气质。它没有采用贯穿式的尾灯组,但“熏黑”的灯罩与中间的装饰板连接在一起,也有着类似贯穿式尾灯的设计(熟悉标致4008、5008的朋友相信对这一点并不会陌生)。

- 很有设计感的内饰!

  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和大胆在508L的内饰设计上体现更明显,在同级别竞争对手中,你几乎找不到比它更有科幻感的案例。仪表台、中控屏再加上小巧且上下平头的方向盘,让你仿佛置身于战斗机座舱里,508L的坐姿可以调到很低,更低的坐姿会让你更像是驾驶一架战斗机


  设计确实炫酷,但我还是担心它中看不中用,所以一上车我就开始一顿操作,体验车内的各类功能和人机工程。



  有些网友反映方向盘会挡住驾驶员看仪表盘的视野,其实你调整一下坐姿和方向盘的高低位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508L仪表盘的位置设计的要比一般的车高一些,所以驾驶员在看仪表信息时,基本不用低头,从而也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508L的仪表盘设计位置较高,这有点类似于HUD的人机工程学逻辑,驾驶员不用透过方向盘的空档来观察行车信息,减少了因低头看仪表而带来的事故风险。




- 开起来的感受怎么样?

  在聊它的驾驶感受前,我还是按照常规介绍一下它的动力总成。东风标致508L有1.6T和1.8T两个发动机版本,1.6T匹配6AT变速箱,1.8T匹配8AT变速箱。如果大家有多一点的预算可以买1.8T发动机+8AT变速箱的版本,它不仅有更强的动力,高速行驶其燃油经济性也会更好。

  1.8T版本的508L都符合国六排放标准,而1.6T版本则分为国五和国六两种,显然国六是未来趋势,还是建议大家直接买国六版本(况且国五版本的508L也不便宜)。



  508L有5种驾驶模式(经济、运动、标准、手动、舒适),当然我一般不会来回切换这么多驾驶模式,更常用的是它的“i-Cockpit唯我座舱”功能,其包括“舒适模式”和“动感模式”2种。


  虽然我理解不了法国人为什么称之为“i-Cockpit”,但我喜欢每天早晨上班途中选择“动感模式”,这时候508L会自动切到运动模式,动力响应更快,悬架变硬,底盘更运动;下班路上会切换到“舒适模式”,驾驶模式为标准,座椅按摩启动,身体放松下来,舒舒服服地回家。

  提车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大概记录了一下东风标致508L的油耗情况。日常驾驶加92号燃油,没有刻意“省油踩”,空调也基本在常开状态,因此用车油耗偏高。随着我对508L越来越熟悉,油耗从刚提车时的9.9L/100km降到了在8.3L/100km左右。


  相比国内畅销的德系车和日系车,法系品牌的产品在大街上的能见度低不少,但并不代表东风标致508L没有它的优势。它有着法国人脑洞大开的造型设计,外观有特点,辨识度高;内饰更是让人爱不释手,战斗机版的驾驶座舱让我感到非常有新意;以及它身上还加持了各种各样的配置,功能很全面。就像是认识一位有趣的朋友,它身上还有很多意思的点还没有被我挖掘出来,没关系,我们下一期再继续聊吧~(文/图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 当我拿到这辆东风标致508L到现在,对它的好感一直在攀升,但为了让长期测试报告不至于太过主观,我决定让身边的亲朋好友来评价评价,从不同人的视角看看这台法系中型车到底有什么优缺点?


  上一次我聊了聊对这款东风标致508L的初印象。这一期内容我找来了女朋友和两位同事,他们对汽车的认知和需求都不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人群的观点。508L能否得到身边亲友的好评?我们马上去看看。

1号体验官:女朋友小糖

  女朋友小糖是一个几乎不懂车的人,分不清市面上这么多汽车品牌,就像我记不住那些化妆品一样,但她总能靠直觉(可能是瞎蒙的)猜到哪个车好哪个车不好。

  曾经我问过小糖,她是怎么分清楚大街上哪个车贵哪个车便宜呢?答曰:“看车漆就好啦!”仔细想想似乎有那么一些道理,豪华车与廉价车的涂装质量和色泽往往是能看出来的。


  毕竟大多数女生都搞不懂什么是发动机、什么是变速箱,小糖对这些机械结构也不感兴趣,只能让她来聊聊这些外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外表来看,508L整体上并没有让她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她眼里这就是一台普普通通的三厢轿车,顶多是一些细节让她觉得有点意思。



  对于副驾驶席的乘坐感受她是最有发言权的,总的来说她给出了好评。这台高配车型使用了红色的“NAPPA真皮”座椅,坐垫、靠垫设计出了很好的包裹性,舒适度和支撑性都挺不错,而且副驾驶席有关爱女性的座椅加热功能(主驾驶席的待遇更好,座椅加热/通风/按摩都配齐了)。



  从触感的角度来看,508L的内饰用料绝对不会给你廉价的感觉,仪表台和车门饰板的蒙皮基本都软的。很多人上车后第一感觉,以为仿碳纤维的饰板会是硬邦邦的,其实手触摸上去就会发现也是软的。

  当然,她也吐槽了对508L不满意的点,比如储物空间表现一般,手套箱和中央扶手箱尺寸不大,出门时想带个化妆包或者洗漱包只能是仍在后座上。哦对了,关于空间方面的评价,下面这位体验官想说的话更多!

2号体验官:奶爸杨PP

  杨鹏,绰号杨PP,一位90后准奶爸(宝宝即将出世),电子产品玩家,目前开紧凑型车,有升级换车的需求。如果您是汽车之家游记节目的老朋友,那么可能您在《》那篇日本游记里看过他,关于动漫、游戏、二次元,他能跟你聊三天三夜不带重样的。


  要当父亲了的PP确实不一样了,尤其是在宝宝将要进入自己的生活中,他对媳妇的关心无微不至,每天车接车送,鞍前马后、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后面的成语是我编的哈哈),总之在用车、买车方面开始为家庭着想。


  杨PP认为508L的车载互联系统并不是太好用,软件功能不多,语音识别率一般,导航系统由高德提供信息服务,但显示效果和中控触摸屏感受都不够好,总之还是无法替代用手机导航的体验过程。而且还有个小问题,如果中控屏散热效果一般,尤其是在这样的夏季会发烫。



  合资品牌确实在本地化信息服务上很难和中国品牌来PK,但好在508L的车机系统支持苹果CarPlay和百度CarLife。连接CarPlay的使用体验不错,它能默认记住你使用的CarPlay,下一次插上手机就能直接启动。


   作为电子设备玩家,他还分享了一个CarPlay小功能:在苹果手机的设置列表里,开启“嘿Siri”唤醒功能,就能在开车时候更便捷地用语音控制打电话或者导航,不用触碰手机,甚至在锁屏状态下也可以识别语音。

  杨PP习惯一上车就连接CarPlay,听歌或者导航,CarPlay内置的Siri语音识别能够满足他大部分操作需求。Siri语音识别能力已经做到了很高的水平,足够弥补本身车机语音识别的短板。



  总之,杨PP对508L的车内功能配置、车机系统和驾驶辅助是表示肯定的,但508L的车内空间表现并没有让他太满意,虽然能够满足他三口之家的使用需求,但还是略微低于他的期望值。

3号体验官:技术宅晓阳同学

  冷晓阳,汽车之家资讯中心原创内容-技术小组编辑,车辆工程专业毕业,没有他解答不了的汽车技术问题,总之关于“这是什么”、“什么原理”、“哪个更强”等等问题找他就对了。


  想得到冷晓阳的好评并不容易,因为他对汽车的了解比较深刻,而且测评过无数款新车,他不会被虚头巴脑的品牌调性和营销理念所左右,对机械结构和车辆配置功能有着更客观的视角。

  晓阳曾实际感受过主动紧急制动AEB功能发挥作用,有一次开车时走神,没有及时注意到前方车减速,在即将追尾前车的时候,AEB系统激活,车辆自动大力刹车,让他躲过了一场事故。之后,他真正意识到了这些功能的必要性,所以一见到508L,就问我有没有这项功能。

  508L通过前风挡玻璃上的摄像头、前包围上的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来对前方道路进行检测,它们就像车辆的眼睛,一旦预计有危险情况发生,汽车首先会对驾驶员进行报警音和仪表盘图像提醒,如果提醒被忽视,便会控制刹车系统进行减速。



  提到安全性,晓阳还发现了这台车上的一个少见的功能:主动式发动机舱盖升起技术。这在豪华品牌较高端车型搭载的相对多一些,它是在发生行人碰撞事故时,瞬间提升发动机舱盖,让人体(尤其是头部)有更多的缓冲空间,减少对行人的碰撞伤害。

  “主动式发动机舱盖升起技术很少应该在这个级别的车型上,一般都是较高端的车型才会用的”,晓阳对这个技术的搭载比较惊讶,当然也提出了后期维修的成本问题,由于它是靠两根“小雷管”起爆来快速顶起及仓管,所以属于一次性作用,发生碰撞后,需要整体更换,而且机舱盖也很可能发生钢板变形,维修成本是比较贵的。



  晓阳同学在这台508L上发现了很多同级别竞争没有的技术,比如夜视系统、主动式发动机舱盖升起技术、主动可调悬架、独特的玻璃水喷射方式等等,所以让这位技术宅很欣喜,觉得它是一台很有意思的、值得研究的车。


  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可能更在乎外观设计,女朋友小糖很喜欢这台508L的车漆颜色,同时座椅舒适性在她看来也很不错;奶爸杨PP认为空间和储物能力没有达到他的理想水平;技术宅晓阳喜欢508L身上有意思的技术配置。三人的角度和看法让我对508L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后我们再继续挖掘它身上那些长期使用后才会发觉的优缺点,感兴趣的朋友持续关注我们吧!

  关于东风标致508L,不知道这三位体验官有没有和您有类似的需求或者看法,如果您还有一些想问的话题,可以随时在留言区或者里留言。这一期的内容就聊到这里,三周后我们再见。(文/图 汽车之家 夏志猛 )

让人厌倦的7月份,烈日与渗透T恤的汗水总伴随着繁忙的工作。谁不想丢掉一切,像个孩子一样冲进大海,享受一下悠闲的海岛时光,哪怕是一天也好。工作、家庭里的琐事或者昂贵的机票等等总有一万个理由让你默默关掉海岛游攻略的网页。又是一个周末来了,不想再慵懒度日的朋友(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看过来,我和508L找到了一片让你放松的海滩,从北京开车只需要三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很久没有看见大海了,看到朋友圈里各种海岛游的晒图,什么仙本那、普吉岛、帕劳……很是羡慕!有钱有闲真好!不过各有各的活法,低成本也能寻到一样的快乐。 提到离北京比较近的海滩,大家肯定会想到秦皇岛北戴河,但听上去就像“下饺子”一样拥挤的景点,很多人便打了退堂鼓。


  预算决定行程。在网上搜了一下阿那亚景区的酒店,贵得简直惊人,也因为没有提前预定,所以稍微经济一点酒店也都定完了。最后两天的行程变成了:第一天,北戴河吃海鲜+住宿;第二天游玩阿那亚。 




  之前我们介绍过,它的ACC能够在全速域下工作,即便是城市低速、拥挤的路况下也适用。长途驾驶是它更好的用武之地,在高速上自动巡航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司机的驾驶疲劳。 



  在跟随的前车减速时,ACC系统能控制508L比较缓和地刹车,让车速慢慢降下来,平顺性不错。虽然如今的ACC技术和L2级自动驾驶已经比较成熟可靠,但我还是建议长途驾驶的司机朋友们,要时不时地接管一下车辆的控制,这样有助于保持行车警惕性,避免长时间丢失注意力。


  开车超过一个小时,我习惯打开508L的座椅按摩,显然它无法学会按摩师傅的手法,但是能稍微放松一下身体的。




  东风标致508L并不算是火热的车型,但还是有一群支持者存在的。正如检车站的交警小哥哥也好奇地询问了几句508L,正在考虑提车,想了解了解油耗和动力的事。

  第一天在市区内吃吃喝喝休息整顿了一下,第二天才是行程的重点。周日一早我们就来到了阿那亚,门票100元赠送两个孤独图书馆和艺术中心的参观券。划重点:阿那亚有自己的App客户端,想要来玩的朋友其实可以在上面提前预约,这样可以免票进入景区。




  阿那亚非常适合非常情侣、亲子以及单身的文艺青年来度假旅行,是一个极具欧洲风情的度假小镇,内部沙滩、亲子乐园、艺术馆、体育场应有尽有,甚至周末还经常会有国内外的乐队来此演出。最后附上几张在景区内拍到的照片吧。




  阿那亚景区内的建筑大多属于欧式风格,园区内也很干净整洁,很后悔没多花钱把508L开进来,拍几张美美的照片。也许在某一个角落里的它,仿佛置身于万里之外的法兰西故乡。有遗憾才是最好的结果,完美留给下一次吧。


  这一次秦皇岛阿那亚之旅是我驾驶508L最长的一次,两天开了将近700公里,对508L长途驾驶有了更多的感受。座椅通风和按摩两项配置让我非常享受,ACC自适应巡航系统也很好用,开长途多的朋友建议选装上。508L高速行驶时车内的噪音控制得当,车速120km/h时不会影响你听收音机或者音乐。总的来说,这一次阿那亚长途自驾游体验非常不错~(文/图 汽车之家 夏志猛)

看了前几期网友们在评论区的留言,发现大家对508L的内饰还是比较认可的,尤其是中控台的造型设计非常养眼。都说法国人优雅而浪漫,那么这套内饰设计承载的人机交互和车载互联系统体验怎么样?今天我来给大家实锤一下。 


  在触摸式中控屏刚刚出现在汽车里的时候,很多人质疑触控屏操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如今谁也不能否认这早已成为趋势。液晶屏幕技术越来越先进,而且随着全球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变化,谁也离不开手机、平板等等设备上的触控屏,这些液晶屏承载了我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因此,今天在汽车内饰设计中屏幕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近些年很多新车比起来,508L的10英寸中控屏幕尺寸不算大,尤其是很多新晋纯电动品牌的产品,动不动12.8英寸起的大屏悬在中控台上,甚至还出现了旋转屏、多屏联动等新趋势。总之在屏幕硬件这部分,508L表现的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闪光点。 

  另外,屏幕发热也是一个小问题,例如平日里用这块屏幕导航时间久了,再用手触摸它的话会明显感觉到略烫的温度。 

- 自带的地图导航好不好用? 

  随着汽车上导航系统的逐渐升级,其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以至于很多人出门在外都离不开导航。508L内置的导航数据来自于高德,但UI设计实在是不够友好,除了导航配色比较“复古”外,界面显示不够简洁明快,地图上的位置信息也相对较少。

  508L内置的导航系统没有给我太好的印象,除了其本身功能和信息比较简单,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操作显示界面让我感觉像是十年前的导航系统,相比平时手机上熟悉的百度、高德等导航软件来说,在UI界面的简洁程度、美观度、操作逻辑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再来聊聊语音交互功能,车机系统自带的语音识别率不高,一定概率下它不能准确地识别你说的话(我普通话水平还算及格吧),总的来说更像是加入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而已。  

- 倒车影像够不够清晰?

  前面我对508L的屏幕操作、语音交互、手写输入以及导航系统都没有给太高的评价,因为这确实是很多车企都不擅长的东西,尤其是本地化的车联网功能更是合资车企的短板,不过好在508L同时支持CarPlay和CarLife手机映射。无论是苹果用户还是安卓用户都能够兼容,手机映射能够很好地弥补自带车机系统的不完善。




  关于Siri的语音识别能力在这里就不必多介绍了吧,相信用过苹果手机的朋友都了解,它的对语音、语义的识别准确度还是很高的,基本上日常驾车用到的功能都没有太大问题。




  既然聊到了音乐,我们就再多介绍一下508L的音响系统。我平时开车习惯一上车就把手机接上USB,充电的同时也能体验到CarPlay和CarLife的便利性,收听的音频偶尔是手机内存储的歌曲,偶尔是FM收音机,所以我会经常来回切换音源。




  我们这一期不单单体验了508L的多媒体系统,还对它的人机交互系统、车载互联功能进行了评价。自带的车机系统有很多不够符合当今国内消费者使用习惯的设计,但好在508L支持CarPlay和CarLife,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车载互联方面的使用体验,不管是安卓还是苹果用户都能够实现手机映射。

  作为一个508L的长期使用者,我的感受是仪表台上那块10英寸的中控屏幕给不了你iPad般的高清、流畅的用户体验,和人机系统更优秀的品牌(如特斯拉、“BBA”以及长安、蔚来、荣威等)比起来有一定的差距,但它能够满足日常驾车的使用需求,不会出现死机、卡顿的问题这就足够了。(文/图 汽车之家 夏志猛)

“悬架系统故障:限速90km/h”……在前不久一次底盘拍摄之后,从举升机下来的508L行驶了没多久,仪表盘上就报出了这个故障。这让我突然觉得,平时对它实在不够怜惜,不仅家用而且偶尔还会当做工作车。现在也是时候解决一下它的小问题,再保养保养了。


- 悬架系统出故障了?

  由于这台508L偶尔会兼职工作车使用,在一次在线讲解底盘技术时,将它用举升机举了起来。之后就出问题了,仪表盘显示“悬架系统故障:限速90km/h”……不知道是放在举升机上的时间过长,还是轮胎受到了什么冲击,总之就一直出现“系统故障”。



  将车开到4S店后,我和维修师傅讲了一下车辆的故障情况,师傅也怀疑是车身水平高度传感器的问题,所以把车再一次举升了起来。

  OBD也就是“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n Board Diagnostics的缩写,一般在驾驶员侧的仪表台内设置有OBD接口,通过外接电脑或其他设备能够读取行车电脑信息,例如发动机状态、变速箱状态、电子电器故障信息等等。

  维修师傅读取了行车电脑信息,查看到多个故障码,关于悬架系统报故障,师傅猜测可能是左右车轮受到了不平衡的力所致,但不能完全确认。好在检测后的结果不是硬件问题,经过手动消除故障代码后,悬架系统和大灯高度调节系统故障都消失了。  


  另外,师傅还一并解决了508L泊车雷达的问题。在刚刚接到508L时,可能是媒体试驾车的原因,泊车雷达一直存在故障。师傅给出的结论是“电磁干扰”,同样也是连外接电脑,通过软件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

- 小保养更换机油、机滤

  通过对行车电脑进行故障码消除后,维修师傅在4S店周围试驾了一圈,来确保问题都不会再复现。既然来了一趟4S店,恰好508L的行驶里程也达到了7500公里,也就顺便给它做了一次小保养。整个服务体验还是很不错的,时间快而且保养费用也比较便宜,只花费了648元。

  虽然是长期试驾车,4S店经理也进行了标准的保养流程,服务态度特别好,而且店里还可以免费饮用咖啡和奶茶。也由于508L上市不算太久,很多维修师傅还没有保养过508L,所以整个过程师傅也是更加仔细和认真。




  机油滤芯也是一个耗损件,更换全新滤芯的零件成本是49元,同时要一并更换新的密封圈和放油塞垫片,所以再加21元,总共花费70元搞定。

  4S店里都是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维修师傅,所以前面的保养过程很快。更换完机油、机滤,师傅还把底盘升起来,对车底进行了一番检测。




  随着测试里程的增多,最近一段时间发现508L的油耗有降低的趋势,平日里市区和高速的行驶公里数差不多是相当的,实测的油耗在8.1~8.2左右,总的来说这个油耗水准在同级别车型里成绩还是不错的。

  东风标致508L的保养体验不错,而且小保养的费用也比较经济,只需要648元。开了超过五千公里后,我对508L的各方面性能和配置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做一个小预告,下一期我们聊聊508L的哪些功能更实用,哪个配置更值得买,想要换车的朋友不妨期待一下啦!(文/图 汽车之家 夏志猛)

继续和大家聊东风标致508L,看过前面内容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开的这款车是最顶配车型,指导价23.57万元,目前行驶里程超过了1万公里。作为一款中型轿车,它的动力、底盘和乘坐舒适性都给我很不错的体验,当然外观、内饰设计也是吸引很多人的关键。

  不过毕竟是顶配车型,要啥有啥,参考性可能并不适合大多数朋友,今天来聊点实际的购买建议,哪些配置鸡肋?哪个车型配置最值得选? 


  先来介绍一则最新消息:9月11日,东风标致508L新推出了一款银翼灰色的车漆版本,这让大家的颜色选择多了一种。我觉得从视觉效果来看,508L的5种颜色中烈火红、珠光白和银翼灰3种其视觉效果更加年轻和时尚。

「上图来自于官网媒体网站」

- 哪个配置版本更值得推荐?

  最近我又打电话问了几家4S店的销售人员,目前508L的终端售价没有任何优惠,依然按厂商指导价销售,不过具体还要看各家店内的销售情况(比如老客户可能会有一些福利)。据销售人员称,目前卖得最好的是18.97万元的驾控版,也就是1.8T的低配车型。

   1.8T低配车型卖得好,同样也是我个人最推荐的配置版本。从几款配置来看,它比1.6T高配车型只贵了1.4万元,但获得的是一套更强劲的动力系统、更多挡位的自动变速箱以及如主动安全系统、真皮方向盘、倒车影像等多项功能配置。


  1.8T版本的0-100km/h实测加速成绩是8.04秒,这对于一款家用中型轿车来说很不错了。在同级别的车型里,它比雅阁(1.5T版本)和凯美瑞(2.5L版本)都要快一些。

  除了发动机、变速箱的区别,1.8T低配相比1.6T高配在多项配置上也是更有优势的,例如主动刹车系统、全车车窗一键升降、倒车影像等功能,总之这些都是售价多出1.4万元的理由。

  1.8T车型多了一套倒车影像系统,虽然它的摄像头和显示屏分辨率不算特别高,但清晰流畅地使用是没有问题的。由于508L车身较长,再加上我喜欢低矮的坐姿,所以在泊车入位时会有很大的盲区,倒车影像还是非常有用的。

  从性价比角度来看,驾控版(1.8T低配)车型更值得推荐,它有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多挡位的变速箱,但如果您的预算有限或者喜欢顶配车型更全面的配置,其它配置也同样可以选择。例如顶配508L上有更多更全的功能配置,也有多种选装包,关于这些细节的选择我们继续往下聊。

- 聊聊顶配车型的那些配置

  这款508L的顶配车型上有很多其他配置版本上没有的特有功能,例如感应后备厢、手机无线充电、真皮座椅、加热通风座椅(可以选装主驾驶座椅按摩)、10英寸屏幕(其它为8英寸)、车内氛围灯、前排隔音玻璃、后排独立空调以及四个“专属”选装包等等。这其中有一些非常好用的配置,也有一些不实用的功能,下面我来继续分享一下我的使用体验。

  首先给大家安利的是“ADAS 2.0智能选装包”,也就是一套达到L2级驾驶辅助的技术,选装费用是4000元,综合功能表现是比较有性价比的,但可惜的是只有在顶配车型上才能选装。

  拥挤的市区路段,插队加塞情况比较多的话,这套ACC系统还是不如人工操控来得自如,所以很多人不会在市区开启它,即便是车辆具备TJA交通拥堵辅助功能。真正让驾驶员感到舒服的是高速路段,ACC系统结合高速AEB、车道居中保持等系统,让508L实现L2级驾驶辅助,减缓了司机的驾驶疲劳。


  L2级驾驶辅助系统激活后,你可以松开加速和刹车踏板,车辆会自动根据你的速度设定来行驶,可以跟随前车行驶,也可以在前方无人的情况下自动行驶;双手只需要轻轻地搭在方向盘上即可,因为车道居中保持系统能够自动转动方向盘(弯道不是特别急的情况)。因此,长时间长途驾驶时这套系统非常实用,注意:驾驶员要时刻保持警惕,双手不离方向盘,随时接管车辆。 

  即便是在夜间的高速上行驶,这颗摄像头也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出车道线,所以L2级驾驶辅助系统在夜间也同样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508L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能够识别前方车辆和(车道线内)行人,但不能识别自行车、摩托车、动物等,而且需要车速在7km/h以上才能激活。总之,4000元的ADAS选装包是性价比很高的,购买顶配车型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哦。

不够实用的2个配置

   在顶配车型上有一个“科技驾控夜视套装”选装包,选装费用是8000元,如果您比较注重性价比的话,我并不是太推荐您加装。原因很简单,因为实用性不是特别高,而且有些情况下它并不能准确地识别出道路两旁的行人。


  除了少数几款车型外,夜视系统与行人AEB是没有联动的,所以夜晚的AEB系统很难识别车道两旁的行人在必要时进行紧急制动;而夜视系统也只是在识别出行人时进行图像和声音提醒,无法在必要时执行刹车操作。

   自动泊车辅助系统也是一项很炫酷的功能,但我认为实用性同样不高。这一部分原因在于本身这项技术存在一定的瓶颈,例如它对停车位的宽度有要求,太窄的车位很难完成自动泊车入位(很可能停不进去)。另外,车辆只能停在旁边有车的停车位,四周无人的停车场是不能准确停好的。


  在车里寻找到停车位时,需要松开方向盘、踩下制动踏板、挂入空挡、打开转向灯――这四步缺一不可,否则508L不会进行自动泊车。从多次试验来看,在停车位比较标准而且预留的宽度足够时,508L停车入位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下面是测试成功的小视频:



  包括508L在内的大多数搭载这一配置的车型,其由于摄像头和泊车雷达没有进行高度的信息融合,系统冗余性不够,所以泊车入位的条件会比较多,不能纯粹靠停车线完成自动泊车,且有一定概率停车失败。这些都导致了很多车主买车后对它的使用概率低,甚至从来不会相信这一功能。但未来的趋势是自动驾驶技术越来越成熟,相信有一天大家对它更加信赖吧。

  东风标致508L的几款配置中,我最推荐的是指导价18.97万元的驾控版,也就是1.8T的低配车型。它搭载了1.8T发动机和8AT变速箱,保证了这款中型车有足够的动力性。同时,它相比1.6T车型还多了主动刹车、倒车影像、真皮方向盘等配置,关键的是售价只高了1.4万元。喜欢508L的朋友可以多考虑一下这款配置哦!(文/图 汽车之家 夏志猛)

在我去给508L做小保养的那天,闲暇之余和一位标致4S销售小哥聊了起来,他和我说他的销售方式是:第一步先鼓励客户去试车,而不是详细讲解车的信息,因为他对标致车型的驾驶感受非常地自信。我猜他自信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于底盘吧!


―― 508L的底盘技术来自于16年前?

  稍微对标致雪铁龙集团(之后简称PSA)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可能会知道PSA在底盘技术方面有一些法系车的独到之处,或者说固执的地方――很多车型的后悬架都使用的是扭转梁式非独立悬架。

  以中国市场为例,目前与东风汽车合资打造的8款在售车型里,除了508L外其余7款都采用的是扭转梁结构。也许你会说,在小型车或者紧凑型车上使用扭转梁后悬架算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我们发现在5008这样的中型SUV上,它竟然也使用的是扭转梁后悬架。


  我们“不以结构论英雄”,因为结构并不能直接决定底盘性能,对悬架系统的设计和调校才是更加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正如标致打造了很多经典且底盘性能优异的车型,它们都采用了扭转梁非独立后悬架。

  虽然标致公司的扭转梁后悬架技术非常成熟,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个品牌在较大尺寸轿车上其实一直坚持着后独立悬架结构。


  从标致504开始,之后的505、406、407、508等轿车车型一直选用独立后悬架结构,即便是驱动形式从前置后驱(FR)改为了前置前驱(FF),独立后悬架的DNA一直延续到最新一代的508(508L)。

  独立悬架有很多形式,504上的单斜臂式只是早期最简单的一种,而如今更多的独立后悬架为多连杆式。标致508当然不是品牌历史上第一款配备后多连杆独立悬架的车型,508/508L采用的悬架技术可以追溯到2003年出现的标致407(2004年左右进口到国内市场)。

  508(508L)的老前辈曾经和宝马3系抢市场是有足够底气的,例如下面透视图中能够发现,407的前后车桥使用了大量轻量化的铝合金材质,轻巧的结构能够帮助407实现优秀的操稳性。


  并且,407前后均为独立悬架,前悬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悬架形式,它像是在本田Dual Axis Strut和凯迪拉克Hiper Strut结构基础上,还多加了一套上叉臂,这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悬架的横向刚度,让车辆侧倾支撑更优秀,而且还能减少前驱车的扭矩转向现象,总之这是一套非常追求运动操控性的结构。


  后期版本的标致407还加入了AMVAR电控可变悬架,即减振器具备了阻尼可调的功能,它能够每2.5毫秒改变一次阻尼系数,来适应驾驶过程中的不同工况。如今在最新一代508L上选装的AMVAR电控可变悬架便来自于早期的标致407。也许看到这里的你会发现,最新一代的标致508L的底盘技术和十几年前的407很相似。

―― 508L底盘静态/动态分析


   508L的前悬架采用的是传统的麦弗逊式独立悬架,没有使用407上那种非常追求操控性的形式,而且转向节材质也变为了更普通的钢材,这说明了当今汽车制造对成本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性能角度来说材质并不代表一切,但表面看还是当年的407车型用料更实在。


  再来看后悬架的结构和材质,几乎和当年的407一模一样,大量铝合金打造的后桥非常有“PSA集团”的特点,虽然如今508(508L)更换了全新的EMP2平台,但这一零部件总成还是保留了下来。另外,我们发现上一代508其后副车架并没有采用407上的铝合金副车架,而到最新的508(508L)才将之前的技术拿回来应用。


  不管是最新海外的508还是国内的508L,都是来自于PSA集团近些年刚刚研发的EMP2车型平台,这一平台目前已经量产了多款雪铁龙、标致、DS、欧宝品牌车型,包括轿车、旅行车、MPV和SUV等种类。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这个EMP2平台技术,PSA耗费了大概63亿欧元,平台就像是汽车的摇篮,未来还会孕育出更多的新车型。东风标致第一代508到如今的第二代508L,平台发生了切换,同时车辆的底盘性能也有较大的改变。相比第一代508,全新的508L开起来更偏向于运动调校了。


  新一代的标致508其海外版是定位于一款轿跑车型,无框车门+大溜背式设计让它看起来非常动感。即便是进入国内的加长版本508L,也突出了其运动特质。在封闭的试验场里,我对508L进行了简单的麋鹿测试(ISO-3888-2)。

  通过传感器车辆能判断出全油门加速的工况,这时后轮减振器会自动调高阻尼系数,让508L后悬架刚度快速得到提升,因此车身前后晃动的幅度会小很多(同理,刹车时也能减小车身的俯仰)。



  上面说的是紧急情况或者说极限驾驶时的底盘感受,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日常驾驶。如果您在市区内正常代步,其实不管是舒适模式还是运动模式,在底盘方面其实感受不会有太大差异,而更多的是发动机响应速度和变速箱挡位控制逻辑的区别。



  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市区驾驶,508L给我的感受是一台非常好开的车,它有着中型车底盘的舒适性和平顺性;同时也是一台让你开上去不无聊、不犯困的车,它有着同级别车型中一流的操稳性。


  在20-30万元级别中型车的市场里,不缺少大众审美喜好的车,不缺少省油舒适的车,也不缺少给你足够面子和空间的车,但东风标致508L绝对是一台让你觉得与众不同的车,这不仅仅体现在外观造型上,开起来的驾驶质感同样也是。它延续了早期车型成熟的悬架技术,调校出更偏运动性和操控性的风格。如果让我来说它和谁很像,那么同级别同价位车型里或许只有马自达阿特兹了。(文/图 汽车之家 夏志猛)

  [汽车之家 ] 不知道点开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看过前几期的内容,想详细了解这款车的朋友可以回顾一下哦(),今天主要给大家总结一下508L的长期测试,聊聊6个月时间、超过1万公里的用车感受。关于这台东风标致的旗舰轿车,我有不少想分享的亮点和槽点。


  在东风标致508L长期测试的前七期内容中,我们介绍了车辆的外观、内饰、动力、空间的表现,以及亲朋好友对508L的评价、长途自驾体验、车机系统、首次保养过程、底盘科技等等,想要详细了解508L的朋友可以翻一下此前的文章。


―― 它的外表你喜欢吗?

   在刚刚拿到这款车的时候,说实话它给了我非常多的新鲜感,也许是身边的亲朋好友很少有开标致的。二十多万的轿车里我接触的更多是凯美瑞、雅阁、天籁、迈腾、帕萨特等等这些更畅销的中型车。开上一台最新款的法系车,周遭的目光似乎表达了新奇,我则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快感。

  它可能讨好不了每个人,但似乎这正是法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固执和傲娇。有句话是“让所有人都喜欢你,那你得有多平庸!”,显然508L不管从外观、内饰设计还是从产品定位上看都有自己的小个性。

  法国人追求外在的同时并没有丢弃实用性,通过我们此前对其大灯组的,发现508L的LED四透镜大灯照射范围较远,整体的灯光安全性不错,而且自动大灯、自适应远近光、弯道辅助照明灯等功能也配置齐全(高配)。

  侧面线条很简洁,甚至可以说没什么特别的亮点,但属于耐看型,远远望去低矮而修长的姿态很协调。由于这是一款中国市场的“特供加长轴距”车型,所以在车身B柱之后的部分与海外版508有很大的区别,省去了掀背式设计和无框车门,轴距加长了60mm,从轿跑变成了三厢轿车的姿态。

  总之,508L相比上一代车型来说,褪去了过去中庸沉稳的气质,披上了一件更加帅气的新衣,车身设计更加协调流畅(即便是轴距进行了加长)。而且,它长得足够有特点,没有千篇一律的“网红脸”,行驶在大街上的辨识度颇高。

―― 内饰设计绝对是亮点!

  标致的新一代内饰设计语言已经有几年时间了,但你不会觉得它过时,甚至在同级别车型里还更具科技感,这足以说明标致设计师在前瞻性研究的实力。它的屏幕并不算大,顶配车型为10英寸,在低配车型上只有8英寸,但内饰整体营造出了很强的科技感。

  另外,508L的仪表台的操控和中控显示屏区域微微地偏向于驾驶员一侧,突显了以驾驶员为中心的理念。对于常用的空调开关、座椅加热/通风、空气内外循环等保留了单独的触控按键。


  在这辆顶配车型上,你可以选装红色NAPPA皮质的座椅和中控扶手,视觉效果和触感会更好一些。不过选装费不菲――8000元,随之而来的还有主驾驶位置的按摩座椅,能够对背部和臀部分5种模式进行按摩。   

―― 后排空间和储物能力不是它的优势

  相信购买一台中型轿车的你肯定会关心508L的后排空间表现,尤其是作为国内的加长轴距车型,它到底有怎样的表现呢?



―― 动力性不错,但与变速箱的匹配有提升空间

  标致在品牌设计上往往是大胆和张扬的,从老款508到最新的508L,让人感觉到明显更加运动化和年轻化,一改前辈“中庸大叔”的形象,当然这并不仅体现在外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机械性能的调校也能看出来。


  在第6期内容里,我也推荐过大家如果追求性价比的话,建议选择1.8T版本的低配车型,也就是400THP PureTech驾控版,指导价18.97万元。


  发动机NVH方面,点火启动的瞬间,驾驶员能感受到振动稍微明显一些。怠速和加速的噪音控制都良好,尤其是中低速缓踩油门时,发动机的声音低沉其平顺,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另外,发动机的自动启停系统响应速度很快,而且很积极,在多数环境下等红绿灯停车时,发动机都会停机节油。


  高速行驶时的风噪、路噪都能够体现出中型轿车该有的水平。在120km/h速度巡航时,听歌和与车内人聊天都很轻松。从驾驶质感来说,508L在同级别车型里算是比较优秀的,1.8T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更顺畅。说到驾驶质感,我们不得不说说它的底盘功底。

―― 法系车的底盘操稳性

  在第7期内容里我们对508L的底盘进行了详细解读,总体来说底盘操稳性是一个它的优势。508L采用前麦弗逊式、后多连杆式的悬架结构,后副车架采用轻量化的铝合金材质,整体设计延续了此前车型的底盘基因。


  长期测试508L让我对中型车有了新的认知,因为它开起来不会让你觉得它身姿很修长,不会觉得底盘沉稳而无聊,更像是开着一台紧凑型车。它的加速、过弯动作都比我想象的敏捷不少,车身姿态控制很好,同时有一定的底盘滤振性,又不会让你的屁股感觉到很颠。转弯半径也很小,市区内掉头很方便。

―― L2级驾驶辅助好用,但只有顶配车可以选装

  如今评测一款新车我们不得不聊聊驾驶辅助功能了,因为这项技术已经有了普及趋势,更何况这台顶配508L还配置了L2级驾驶辅助(可惜其他配置版本不能选装),除了全速域的ACC自适应巡航,例如车道偏离预警、车道居中保持、AEB主动紧急制动、盲区监测以及自动泊车辅助等都配置齐全。


  在长途高速行驶时,我习惯把ACC和车道居中保持系统都打开,即便是在夜间,高速自动巡航都是让我放心的,它能够很大程度缓解驾驶疲劳。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虽然如今这些ACC系统都很靠谱,但大家还是要全神贯注地开车。长途行车建议时不时地关一下ACC自适应巡航,自己完全接管驾驶一阵,防止犯困。


  作为一款顶配车型,这台车也配备了自动泊车辅助系统,能够帮助你把车停到竖直方向和侧方车位里,实际体验后我发现它确实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但我并不喜欢这项功能,因为它并不是100%的靠谱,而且对车道线和两侧车辆的距离有比较多的要求,偶尔会有停不进去的情况。

  下面是半年来的油耗记录(实际行驶里程超过了1万公里,但部分里程未记录),大部分情况下它保持在了8-9L/100km,但这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因为每个人的用车环境和驾驶习惯不同。对于我这种不会刻意地用省油“脚法”开的人来说,能达到这样的成绩,总的来说搭1.8T发动机的这台508L并不算是费油了。


  你可以说东风标致508L不是一个全面的选手,因为在同级别的车型里看,它在品牌、空间、动力和节油性可能都不占优势,但它足够有个性的内外饰设计,足够优秀的底盘操稳性,会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型车。如果你过于看重品牌、面子和宽大的空间,你可以考虑其他车型;但如果你想买一台开着很爽的车,不想买激进的“小钢炮”车型,想兼顾家用需求,那么这台法系中型轿车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虽然这期是508L的长测结尾篇,但各位网友可以随时在我的博客里留言讨论这台车的一切,。(文/图 汽车之家 夏志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气净化器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