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驼音乐可以测唱歌水平吗?

这个地方让你心动,就打包出发吧

一年四季,都是旅行的好时节。

现在正是赏樱的时候,无论是去同济大学的樱花大道走上两圈,还是在武汉大学的人群里拍上两张花树,或是干脆飞去日本追着樱花前线看上一个月的樱吹雪,想想都有些心痒难耐。

尤其是,每天只能日复一日挤着地铁、或是开车堵在高架上的你,看着路上行人春衫渐薄,办公楼下柳树萌出新芽,而白色玉兰花树开得寡淡无味,这些都让人想要丢下一切,去到别处、去走走、去动,去野。

有的人裸辞也要去旅行,无非是要离开久住的环境,去体验另一种人生。说走就走不是件特别容易的事,我们整理了一个应用清单,在旅行的每一个环节,它们也许会让你的旅途更容易。

是什么让你最终做了旅行的决定?我曾经在一个阴天的下午,在咖啡馆里旁听了邻座两个女孩子关于旅行的讨论,她们对着电脑,打开各种旅行折扣网站,比对哪一个目的地提供的机票酒店套餐最为划算。最后她们选了哪里我没有注意,重点是她们做决定的中心思想:哪里便宜去哪里。

这当然是最实际的办法,此外,还有一些旅游服务提供商,希望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决策动力。

你那里现在是几点钟?天气怎么样?这些都不影响你说走就走。最近,,根据你想带些什么在行李里,或是想要穿什么样,为你推荐最佳旅行的目的地。

比如,如果像下面这样,打包了游戏机、宝丽来相机、衬衫、牛仔裤以及草编礼帽,也许此刻纽约的阳光就是为你准备的。

尽管这个互动网站只是航空公司为了促销而上线的,但是看着地球另一端的建筑、食物与日常生活,心动了就出发吧。旅行不就是从一个人待腻的地方出发,到别人待腻的地方走走看看么。

理论上来说,此刻的每分每秒,都是打包出行的最佳时机。

最美路线,从私人定制的目的地开始

大多数人的旅行计划往往只停留在“好想去 xxx”的愿望那里,因为从看游记、查攻略、办签证、订酒店、排行程到最后出发成行,中间一定会有无数个环节让去往某地的梦想噎死在手机的备忘录里。

如果环球旅行只是一直停留在你的愿望清单而不是 To-do list 上,也许数年过去,你还是没有踏出去往毛里求斯的第一步。

那些别人拍下的迷人照片也许只会在朋友圈里留下一条分享状态:“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以色列。”而当你因为一张照片爱上另一个目的地的时候,也许那些行动力强的行者们已经从你的心仪之地归来,开始准备下一个目的地的行程了。

是为注重效率的旅行爱好者设计的免费应用,目前只有 。每天,你会在最美路线中看到一条新的精选路线,而每一条路线在被阅读后的三分钟之内都会消失。

想要收藏阅读过的路线有两种方法:点击分享按钮,将这条路线分享到微博、微信或者朋友圈,都可以收藏这条你还想再看一次的路线,而另一种方法则是立刻点击“私人定制”,留下手机号码,旅行顾问会立刻联系跟进,帮你在旅行目的地把这条路线真正走一遍。

收藏再多别人的路线、攻略并没有什么意义,最美路线鼓励的是“即时分享、即时行动”。它们希望在目的地介绍、旅行攻略之外,帮用户快速做好旅行计划和决策,为那些深度拖延症患者或者追求旅行效率的人士提供服务和支持,让你想去就“去啊!”。

和你一样在路上的人,还有许多

, 2014 年,中国出境游已经突破了 1 亿人次,人们在出境旅游花的钱也越来越多,2014 年可能达到 1400 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在出境游这事儿上花钱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2014 年内地公民出境游的目的地中亚洲占 89.5%,其中港澳台占 70.4%。

用户满意度最高的 10 个境外目的地也全部都在亚洲:这些境外目的地分别是台湾、香港、首尔、马尔代夫、普吉岛、新加坡、巴厘岛、清迈、济州岛、澳门。

这意味着,在任意一个黄金周去往这些地方,你都可以享受到在南京东路和西直门的一样儿一样儿的、被同胞热情包围的待遇。

在别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旅行,事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必修课,比如有什么名胜古迹、节日庆典等等;去国外旅行还要知道当地的安全、天气、交通、语言等等信息,只有做好准备功课,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体验另一种生活。

有的人喜欢拿着一本《孤单星球》或是《DK 旅游指南》走天下,不可否认 的是,那些指南书籍给到的信息都很全,也有人喜欢在背包客栈、穷游论坛或是问答社区里寻找更私人化的旅行体验。然而,如果要查阅准确、及时并且携带方便的攻略,我们还是推荐在手机里多下几个应用。

蚂蜂窝&穷游:走别人走过的路

蚂蜂窝旅游攻略是一款相对实用的中文旅行攻略应用。它以城市为中心,为用户提供该地旅行的必要信息。除了城市概况外,还有其它用户撰写的成百上千条关于该地的游记。一个景点究竟值不值得去,可以参考更私人的评价。

此外,无论是官方导览,还是私人游记,用户都可以通过应用离线储存到手机上。对于多国旅行,常常没有稳定网络的穷游人士,这功能实在太贴心了。

至于热门国外目的地,我更推荐穷游锦囊。

在穷游还没有推出移动应用的时候,就有无数游客拿着打印好的城市锦囊,在陌生的城市里按图索骥。按照在这个城市停留时间的长短,你可以选择锦囊里一日游、两日游或者三日游的推荐线路。

这样的好处是,你应该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打卡”热门景点,不然去了一趟巴黎,亲朋好友问起“荣军院了吗,奥赛博物馆去了吗,蒙马特高地去了吗?”时,如果一问三不知,听起来就有点像白去了。

话说回来,旅行并不是去给别人看的,要想玩得好,还是要融入本地。我个人的经验是,在下火车/飞机之后,在导览中心要一份地图,走进一家当地人较多的咖啡馆或者餐厅,慢慢喝一杯咖啡,顺便和老板娘搭两句话,请他们帮忙标注一下预订好的酒店该怎么去。

再问问当地人常去的餐厅,常去散步的林荫路,顺便 check 一下,攻略上五星推荐的景点究竟值不值得一去,还有,有没有什么“装得像个本地人”的实用方言、短语或者动作。

不过,随着手机的普及,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那些过去的经验有时候是会跟不上时代。

比如在去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我按照惯例满火车站找游客中心,想要一份地图,准备顺着地图开始一天的“暴走”。

这时候旅伴已经拿出了手机,从下好的几个阿姆斯特丹导览应用中选择了 I am Amsterdam 打开,城市地图、必去景点介绍以及热门的艺文活动,甚至是免费 Wi-Fi 站点都可以自由查看。

再见了,那些在火车站、飞机场收集的旅行小册子。如今,再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晃荡一天两天,我的打包过程一定是从 App Store 里搜寻对应城市推出的导览应用,捣鼓捣鼓,攻略基本上也做完了。

有时候,除了官方推荐的必去景点,我们也能在那些不起眼的应用中发现特别的地方。比如,有些城市邀请了当地的文化名人或是志愿者录制城市漫游语音导览,你可以一边顺着他们的指导,寻找这个人最喜欢的一条路走走,就如同拥有了一位不会随便带你走进购物点的随身导游。

走在路上,不就是机票、火车和搭车

以“哪里机票便宜,就去哪里旅行”的方式选定旅行目的地,现在已经越来越普遍了。据说 Google 为此做过调查,。

去啊:订票应用基本上就是你旅行的第一站

订国内航班,是可以任选其一使用的搜索引擎。它们和携程、酷讯、艺龙,以及各家航空公司自己的官方网站不同,它们并不直接销售机票,而是帮你搜索和比价。所以,这两个站可以提供几乎所有能找得到的特价机票。

在最近几次比较中,“去啊”上提供的机票价格总是更优惠。尽管去哪儿的首页价格显示更低,实际上提供的却是打包销售的服务,比如接送机+机票,所以总体价格并不便宜。“去啊”的缺陷则在于收录的代理商目录比去哪儿更少,所以从选择上来说是去哪儿更全,如果想做对比可以上去啊上再搜索一次。

两个搜索引擎都提供低价提醒,你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段,在最近出现低于平均价格的出价时,应用会自动向你发送推送通知。当然,如果你放心,选择一键下单也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价格低,决定了你要跟老板请哪几天假。

如果是预订国际航班,同类搜索引擎可以选择和。卡雅的总部设在美国,而天巡的总部在英国,这两家旅行比价搜索引擎都有完善的中文页面,比较适合对英文操作页面尚属苦恼的用户。

如果你对跨语言操作没有障碍,并且有一张可以美元支付的信用卡,选择就更多一些。如 、 等网站都是这一类别里常用的网站。

Rail Planner:你知道从维也纳到米兰有多少种换乘方法吗?

我不知道,但是 知道。在欧洲旅行,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交通规划应用。在 Trip Planner 里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它会像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一样,详细地列出每一种换乘方法。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 Timetable 的分类里查看从某一个特定的火车站出发的所有列车时刻。

如果在欧洲旅行,并且你恰巧拥有一张欧铁通票,准备将火车作为主要的城际交通方式。相信我,Rail Planner 是真正的神器,它让你再也不用排着长队去问询处,请工作人员帮你打印换乘方案,也不需要在站台上盯着密密麻麻的时刻表看上许久。

我们曾经从南欧一直坐火车玩到了北欧,全靠它。

租车:当地有什么就用什么

我喜欢的当地游览方式有三种:暴走、公共交通以及租车。

在大城市,我们推荐多多利用公共交通,这样可以避开拥堵,顺便,你也可以通过公共汽车和地铁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而租车则让时间更能为自己掌控。

国内比较常用的是和,在一些旅行搜索网站上,也可以直接找到大大小小的租车服务商。但有些时候,旅行目的地可能是偏远的小城,目前国内大部分租车应用覆盖的主要是一、二线大城市,找不到你要去的小乡村也是很常见的情况。如果这样,只能等到达当地拨打 12580 查询,或者咨询当地人办理租车。

Uber:漂洋过海无缝衔接的专车服务

如果出国旅行,以前没用过但是现在可以尝试的是 Uber。

有了 Uber,一个明显地改变是,原本需要去机场接机的德国朋友以及美国朋友,现在可以自己找到路去酒店了。反正 Uber 用得是同一套系统。

如果你使用 Uber 在国内消费,只要不是用支付宝付款,银联卡和信用卡都享受境外消费 3 倍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来购买航空里程或者享受酒店折扣。Uber 不仅可以帮你叫到比当地出租车更便宜、干净的车,还可以帮你记录旅行行程。通过信用卡付款的方式也能减少在陌生国家携带现金的风险。

另外,如果你就是不想花钱

那么在一些经常遇到搭车客的地区,学会一些搭顺风车的技巧,既可以作为打不到车时的应急办法,也可以令行程更丰富。

这里我们只是做个提醒,别忘了这种交通方式。至于搭车技术究竟是挥手臂还是举大拇指,搭车时如何穿着可以增加搭上车的概率,怎样做个好乘客等等问题,可以参考这个。

不过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没有安全合格证的车辆、时间太晚、或者遇到不合适的司机的时候,还是不要选择搭车强行前进了吧。

规划:总之就是什么都别落下

行前准备的清单,有些人喜欢在 Evernote 里排好,再打印出来一份带在身边,还有些人(比如我)干脆就写在手帐上,整整齐齐,有一种仪式感。

当然,有的时候行囊越轻越好,能装在手机里的,就别拿在手上吧。

出发吧:爱旅行就不要在乎别人的游记

,它集中解决了“如何高效的安排旅游路线”这个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旅行只是它的场景,它更多的还是一款效率类产品。

“出发吧”的使用并不复杂,用户只需选择目的地,就能够获得几条线路。你可以选择直接将线路复制,跟着走,也可以在景点库里挑选需要补充进去的景点。排好行程之后,“出发吧”还能够按照地图上的位置,帮你将游览顺序做一下优化。

在内容方面,“出发吧”没有直接从网上扒,他们目前实行的模式是,从网上抓取简单的单个景点数据,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撰写旅行计划。

步步行程助手:打包行程单、旅行备忘和好心情

出发吧目前支持的城市还不是太多。也多以国内的城市为主。如果是制定出国旅行的行程,我还是更推荐穷游助手。在使用穷游锦囊做攻略的时候,就可以将想去的景点放入行程规划,再手动将 Rail Planner 里查到的火车方案以及航班信息导入,一份完整的行程就可以分享给同行的每一个人了。

最近登上 App Store 推荐榜单的则是把备忘录、机票行程、打包清单、酒店订单、景点列表都集合在一起,方便离线使用。同时,也包括了导航、记账、一键分享行程等常用功能。

理论上来说,如果这个应用投了你的眼缘,那么用这一个做规划也就够了。不排斥使用全英文界面的话,我们的一位同事推荐了 ,给专攻国外旅行的大拿使用。

而我仍然倾向于在 TN(Traveler's Notebook)上手写,厚厚的笔记本跟着我漂流了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旅行的一部分。

而在用来打钩的打包清单最后,别忘了加上好心情这个选项。

玩途:不爱做攻略的同学看这里

如果你不喜欢做旅行攻略,或者去了一场说走就走没计划的旅行,这里还有 Last Minute 的解决方案。

玩途是由前携程员工做的旅行产品,你可以点击这里来看到他们的。比起提前两三个月去决定旅行某一天你要做些什么,这个产品会令你更加有安全感——有城市的交通工具的旅行通票、景点门票、酒店预定功能。玩途将这些票都打包起来,如果你不爱做攻略,可以直接参考他们提供的当地 tips,例如在新加坡怎样玩转圣淘沙。

在东南亚国家,你可以做到在玩途上购买了通票产品,他们马上就提供电子票,然后进驻景区。玩途目前支持全球 60 个旅行地点的通票和预定产品,懒得做攻略或者纯粹把旅行当做度假的同学们适用。

买买买,从 SIM 卡和地图开始

为了哪里不懂能够点哪里,你(也许)需要一张 SIM 卡。

现在,国内各地方之间的漫游费用已经基本被抹平了,但是不同国家之间还没有通行的电话卡。如果你在国外旅行,如何保证通信和数据使用是一定要关心的问题。

没 SIM 卡也能旅行,这里是蹭网指南

随时随地获得网络、和朋友通信已经成了一种基本需求,外出旅行的时候它还关系到你是不是能按时吃上饭、回酒店的时候能不能搭上车。

最省钱的办法是把“蹭网”发挥到极致。国外大部分餐厅,星巴克门店,机场都有免费 Wifi 可以使用。在前往目的地之前,建议先查一下当地运营商的资费。也可以将国内的手机号提前开通国际漫游,用于应急联络。

在任何短暂停留的地点都打开 Wifi 搜索。此外,提前一天计划好行程,把地图、攻略之类能离线的都离线了,那么即使不办当地 SIM 卡,也能旅行。

我有一些朋友,爱好收集外交部发来的“XX 国旅行提醒”短信,反正,就是靠着一张国内的手机卡,他们也攒了好几十条短信,走过了不少地方。

花钱买来的流量是另一种感受

不过如果你想随心所欲使用数据流量,那么在当地办一张预付费的 SIM 卡也不会花掉多少钱。这类 SIM 卡没有月租费用,资费标准按照套餐外通话费用收取,流量也可以打包购买。

不过它通常会要求你预存固定数额的花费,并且未使用完的花费不能退回。还好,这类 SIM 卡支持多次使用,如果你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还可以留着下次再用。

另外,还有一些运营商针对国际游客推出了特别版 SIM 卡。比如中国联通的樱花卡,以及百度最近。这七天中,中国游客可以每天使用 100 MB  3G 或 4G 流量,同时以当地价格拨打日本国内电话。电话卡的售价是 159 人民币左右,听起来也很划算。

地图,千万万万要提前准备

Google 一下,你确实可以知道。不过像地图这样以吃流量为生的应用一定记得提前做些准备。

Google Map 有一个隐藏的离线地图功能。召唤的口令和 Google Glass 一样,只要输入“ok maps”就能调出窗口。它最方便的是通过搜索确定离线地图的范围。比如输入洛杉矶,Google 会把你带到洛杉矶的全景上,在这里你可以进行简单的范围调整,然后输入那句咒语.....开始下载屏幕范围内的地图,并保存为离线。

PeakFinder:带你看看附近的山川河流么

地图的功能不只是为你导航而已。它还能带你见识身边的另外一个世界,比如由山峰和河谷组成的世界。

。它通过数据库和你的位置信息,建立周围环境的 360 度全景素描,通过对比海拔高度、经纬度、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你可以一边玩耍,一边叫出每个山峰的名字。专业一点的功能还包括调节太阳阴影,和打印山峰视野图。

订酒店、订门票,总之到了下订单的时候了

选择哪种住宿总是能看出你的旅行方式。

订三星酒店可能是一种商务需要,一般这类旅行会提前计划,按照城市旅行攻略走访名胜古迹。在国内预订酒店,去哪儿、艺龙和携程可能是最重要的三个。艺龙最开始就是以酒店业务起家,对它来说最重要的依然是酒店业务。在艺龙预订酒店常常会有一定的返现,相当于付款时按照原价付款,入住后几天可以从账户中提取返回的现金。

从去哪儿预订酒店,实际上转入的很可能是一个你再也用不上的第三方网站。所以很多时候你可以从客户端上挑选酒店,在入住时和商家商量享受优惠。通常商家也会乐意接受这样的提议,因为艺龙、去哪儿要在每笔交易上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用。

Airbnb:像当地人一样居住

如果你要小住一段时间,时间可能从半个月到一个月,像当地居民一样生活,那么短租一个公寓会特别适合你。这种旅行方式已经越来越流行,去哪儿和艺龙都把公寓这个选项放在了首页上。

当然你拥有的选择远远不止这些。Airbnb 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寻找民宿线上平台。选择这样的旅行方式,你可以住在一个有房东的房子里,在旅行中获得房东的旅行建议,也更方便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目前 Airbnb 在国内一线城市覆盖得更好。如果是在诸如阿尔山这样的偏僻小城镇旅行,又想找民宿,那么携程和艺龙都不如去哪儿上的房源最丰富。

预订门票,为了不让旅行在排队中度过

世界上有些博物馆是只接受预约游客的,比如意大利的梵蒂冈博物馆,提前预约就可以免去在门口排上几个小时长队等待入场。而展出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的米兰 ,甚至需要提前两个月才能预约到参观席位。

即使大多数景点和博物馆都可以即时买票,我们还是建议在出行前,上博物馆官方网站,查看是否接受预订。如果两天的周末,把一半的时间用在交通堵塞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排队,那么醒着的时间只有不到八小时被真正有效利用了。

说不定,上个网定个票,就一点都不麻烦了呢。

急救、保平安以及理财,这些都和安全有关

我们祝愿你的旅途一切顺利,但是准备好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才更令人放心。

但愿下面这些应急的状况,你永远不会遇上。

如今看地图这项技能已经没那么重要,因为你可以跟着导航一直走,不用管东南西北。而仍然不可替代的是急救技能,比如旅行中难免的磕磕碰碰,学会一些针对外伤、过敏、心脏病以及中风的处理措施,其实是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得上但是一旦用上就很管用”的事。

在这里,我们推荐各位同学,提前学习。哪怕你不出门旅行,CPR 之类的技能也是居家通勤必备。另外,随身携带一些治疗腹泻、创口、伤风、蚊虫叮咬之类的药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有能力做到“不袖手旁观”,其实是件幸福的事。

如何更有效率地报平安?

其实是一款位置分享应用。你可以持续更新自己的位置信息,定时把它传送给特定的联系人。

这样一来,持续跟爸妈、朋友、七大姑八大姨反复发同一条信息报平安的时间就省去了,到达新的城市,可以安安心心地拍照、吃饭、盖纪念章,而不用令亲友担心“这孩子这么久没消息是不是丢了”。

此外,在分享位置的时候,你也可以设置信息分享的“有效时间”,就不用考虑太多隐私安全不保的可能。

随手记& Pennies:别到最后山穷水尽才想起来记账

旅行回来,常常发现预算超标怎么办?为了防止这种乐极生悲的结果,你需要一款记账软件。我想,随手记应该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你是随手记的老用户,希望为某趟旅行单独开辟帐目,那么另外添加一个旅行账本就可以了。添加账本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设置预算金额,例如 15000 人民币;不要担心出国旅行时的汇率问题,随手记内置了汇率转换功能。

其次就是要添加现金、金融、信用卡等等账户,例如你带了 500 欧元,就可以建立一个 500 欧元的现金账户,日常用度就从这个账户里面扣除。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要保持随手记,出门在外花费零钱的地方很多,一旦错过很难想起来。另外每天晚上歇息前对对账,量入为出的旅行才玩的没有压力嘛。

如果能够使用全英文的界面,我们推荐更耐用的 Pennies,它的优势是能根据昨天的花费来安排今天的开支。几乎全部依靠手势进行操作,用颜色警示花销速度,数字足够突出明显,因此经济情况可以一目了然。

Pennies 提供多币种记账,因而适合有多国旅行需要的用户,目前只有 可以下载使用。

建立预算以后,只需要在产生开支的时候,在 Pennies 上记下一笔,Pennies 会自动跟踪你花钱的速度。

长辈们常说“穷家富路”。出门在外,规划好预算和支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得注意随身物品和财产安全。尤其是在巴塞罗那、罗马、巴黎这些抢劫、盗窃多发的目的地城市,看好护照,在身上的不同位置留一点应急钱,也是挺重要的。

找旅伴是件……怎么说呢,随缘的事。

跟同事、朋友或者家人同行有其方便之处,有些时候也会因为旅途放大一些矛盾,导致一肚子不开心。常常,约好一起旅行也会有临时状况发生,比如六个月前就约好一起旅行的闺蜜,在最后时刻没有赶上飞往集合地的航班。

又或者四人租车比较划算,而一行只有三人的时候,你会需要捡一个旅伴,或者“被捡”。意思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陌生人,和他/她搭伴走一段。无论是为了省钱、省力还是显得不那么寂寞,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找个人一起走,也可以放在行前准备的清单上。

你也许有过在青年旅舍的公告板上挑选合适的“被捡”告示的经历,如今,有一些社交软件试图将“结伴”变得更简单、也更有效率。

,就是这样一款旅游社交软件。如今,捡人覆盖了国内外 1000 多个旅行目的地,无论是旅行前结伴旅游,还是旅行中走到哪“捡”到哪,亦或者提前联系生活在目的地的当地人,捡人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这类社交软件相对来说更适合自驾、包车或者摄影主题的旅行,“捡人”这事和搭顺风车一样,安全第一,顺心第二,我们并不保证每次都能“捡到”对的人。

如果你能够克服一个人暴走没人帮你拍照、想上厕所没人帮忙看包之类的窘境,那么一个人旅行,也没什么大不了。

没人同行你可以干点别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你最终选择(或是只能)独自一人旅行。

旅途无聊并不是一个问题,缺少旅伴意味着,这一路遇见的每一个陌生人都与你同行。

当然,我们还有别的推荐,让你的旅行更充实。

曾经,我常常苦恼一点:带了喜欢的书出门,读完了之后,一路背回家太重,而随意丢弃在火车/飞机/咖啡馆又有些对不起作者。

还好有了 Kindle,它够轻,并且装得下许多书。甚至,如果连 Kindle 都不想带的话,在手机里装上 Kindle 应用也一样可以在云端读书。从此出门前再也不用犹豫是带上毛姆还是放弃艾略特。带上平时没有精力读完的大部头《追忆似水年华》(即使是在旅途我也没有读完)、搭配下午茶时间的《文明与野蛮》、适合随时翻开读一章的《红楼梦》,以及打发零碎时间的网络小说。相信我,你绝对不会无聊。

如果打包的时候仍在犹豫该塞些什么书,我们准备过一些推荐清单,、、。

在手机上听音乐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手机不能提供最好的音质,也不能提供浸入式的聆听环境。然而,在旅途中,你想听点什么的时候立刻就能来点什么,就是手机音乐平台的意义。

会根据你说了什么,迅速给你放些什么来听。只要你的中文/英文还算字正腔圆,从“给姐来首摇滚”、“老子想听个爵士”到 “You raise me up”都能准确的识别,并为你推送相应的歌曲。

于是你可以不用准备“旅途专用播放列表”,乐流的打开方式就是你的想法,你只需要说出你想听的曲风、歌手、歌名,或是此刻的天气。

在开始的时候,它推送的也许不一定是你最爱听的,但是它播放的曲目说不定能让你会心一笑。比如说,我说“夏天”,它给我放了许久没想起来听的老歌“一样的夏天”,感觉略微戳到了心里的痒。

Sticher:在你的耳边,在你的心中

一个人旅行难免感到一些孤单,有时候听到应景的音乐甚至会将这种情绪渲染得更强烈。

这时候你需要的是有人在耳边说话,而不是吟唱。这就是为什么,就算大多数人不再购买收音机,。从调频时代到 Podcast 时代,那些娓娓诉说的声音多多少少曾经落入你的心。

一般来说,在 iPhone 自带的 Podcast 里订阅各种播客也就够用了,此外,荔枝 FM 和喜马拉雅上也已经聚集了一批有声自媒体人,无论你是爱听新闻、故事、脱口秀、还是电影评论,都能找到对应的播客。一些热门的播客也推出了自己的应用,比如糖蒜广播。

如果你不想费脑筋订阅,也可以选择 Stitcher 这种流媒体播客服务,它能够根据你的喜好为你推荐播客,就像那些音乐服务一样。

反正,声音不停,旅途不寂寞。

让旅途不寂寞还有一种方法:为你的旅行设计一个主题。

比如,你可以跟着电影去旅行。奥黛丽·赫本和丹·布朗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罗马,如果选择《罗马假日》主题,罗马最重要的景点也许就是科士美敦的圣母教堂,因为人人都在排队将手放入“真理之口”,而换了是《天使与魔鬼》主题,电影中“光明之路”的终点圣天使堡就成为了非去不可的打卡地。

前段时间大热的应用鼓励你“像电影一样去生活”,除了在时间流里浏览他人的照片,旅途中,你还可以根据照片的地理位置,发现各种新奇的地点。比如,在这个你刚刚落地的城市里,哪些地方曾被影视剧取过景。

如果你用追随一部电影的方式来规划旅行,可以用“足记”的画中画功能,将剧照和实景拼在一起。我们推荐你几个地点,比如《音乐之声》里的萨尔兹堡,《茜茜公主》的新天鹅堡,《爱在日落黄昏时》里的莎士比亚书店,或者,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维罗纳……

沟通、食物还有博物馆,还有什么比它们更重要?

Yelp:在国外,找吃的可不能用大众点评

我有一个朋友,她旅行的目的就是换一个地方继续吃。而在国外找餐馆,你需要再安装几个当地的应用。

餐馆点评大全 Yelp( | ) 以及餐馆和经典推荐应用 TripAdvisor( | )应该是你必下的应用了,原因跟你手机上一定会装一个大众点评类似,因为他们信息最大最全,而且上面有真实陌生的吃客点评。

另外一个稍微小众的选择是 Foursquare。这个本来做基于地理位置签到的应用,现在也在做餐馆点评的服务。和 Yelp 等服务不一样的时,Foursquare 有大量的用户 Tips 可以参考——“这家店的奶茶好喝”“菜单上没有但是你可以让店主给你做点蛋卷”。在国外,它的用户数量级依然不错。

爱博物馆,就多看看它们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那么美,可是机票太贵,年假太少,凡尔赛的镜廊里永远塞满了游客。没关系,Google 的线上博物馆正在纳入越来越多的藏品。

没有机会拜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的时候,是你的好朋友,然而,如果你真的走进那些博物馆,抓紧机会好好看看这些展品,你会发现,身临其境站在名画面前,同在电脑前用鼠标滚轮放大、缩小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

许多知名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应用,无论是、 还是大都会博物馆的应用都很值得一看。

比较起来,MoMA 的应用较为轻量,比较注重语音导览,而卢浮宫的应用则偏向于精品藏品的展示,比起那个馆内提供的 3DS 语音导览,手机应用操作要便捷得多,但是真心想多了解一些藏品的话,还是更推荐去租那个不太好用的导览器。

此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旗下的应用数量相当多,除了总览型的 The Met,用 12 种语言展出 100 件艺术作品的

总之,如果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是你旅行中必去的一站,提前查查有没有相关的应用,做些功课,那么在实际的游览中,更能体会到“不虚此行”。

Google Translate:与人沟通,靠翻译软件、比划,还有微笑

当只懂中文和英文的你,遇到一位只会说德语的公寓管理员,要怎么告诉他,“我需要换一个房间?”

答案其实挺简单的, 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出门在外,科技的发展确实让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容易了不少。

前年被 Google 收购的 WordLens 能够直接在图片上进行翻译,比如当你拿手机摄像头对准一份英文菜单时,它就可以立刻将菜单内容翻译成你所使用的语言。如今,这一功能很快就会被整合到 Google Translate 的新版本里。

2014 年底,,目前,我还不能告诉你微软和 Google 的翻译软件哪一个更好用,因为或多或少在实战中它们都会遇到盲区,尤其是要跟操着严重德语腔的老奶奶说英文的时候,也只有加上手舞足蹈和心有灵犀技能点才能完成有效沟通。

但是,只要脸皮够厚,不怕被拒绝,加上大开脑洞,带上翻译应用,走到哪里都不用害怕会走丢。

蓝芝士:专门帮你翻译菜单

如果你没有能看懂英文菜单所需要的巨型词汇量,却又想吃的明白、吃的好点。那么 应该适合你。

它的主页面是一个带有选取框的菜单,用户需要将要翻译的菜品框进这个框里,然后按照需求缩放或者打开灯光,最后点一下页面里的那个“拍照”键。之后,屏幕的左下角就会出现那个单词的中文注释。按照这个应用的初衷,你再点一下这个中文注释,就会出现这个食材更多的信息。

不过,遗憾的是,蓝芝士的食物词条库还在扩充当中,也就是说,在许多偏僻的地方,看菜单还是要靠翻译软件一个一个单词的查,或者纯猜。

所以,我们觉得,你可能需要找个当地人,一一为你讲解菜单上的食物。或者干脆,闭上眼睛,纯靠味觉感受一切,管它端上来的是羊驼肉、生牛肉还是别的什么。

拍照、修图、分享,给别人看的旅行不就那么回事

好像是一夜之间的事,所有人的旅行都只剩下了拍照这一件事。智能手机让千里万里传递图像、声音、视频变得越来越容易,于是一个人出门旅行,往往有许多人可以跟着他/她的社交网络看直播。

B612:自拍的终极解决方案

,拯救了那么多只有一张脸充满整个取景框的“到此一游”照片。

而为了拍出看起来更美(背景到底清不清楚并不重要)的#Selfie,《好奇心日报》女性记者们诚意为你。

它没有快门声,没有复杂的功能选择,你只需要拍、拍、拍,直到满意为止。更换滤镜轻松容易,只需右滑即可,单手触摸屏幕任意位置即可按下快门,在按下快门之后你会有几秒的时间调整表情,B612 自带的人脸识别会让焦点集中在脸上,营造出浅景深效果。

比起拥有 400 多种滤镜的 AnalogFilm,只有 43 款滤镜的 B612 也毫不逊色,因为它更懂自拍者的心。

清明节假期即将出门的朋友们,如果只允许我推荐一个应用的话,毫无疑问,一定是 B612。

好时光那么短,请让它再美一些,更美一些。

三五好友甚至是一个班级同行的毕业旅行,最遗憾的往往是团体照总得有一个人站在镜头的后面,路上随便抓来帮忙拍照的路人甲乙丙丁水平则往往不那么稳定。

我见过在旅途中把相机固定在垃圾桶上一拍几十张的达人,也看到过用无人机遥控自拍的婚礼新人,而,《好奇心日报》团队内的自拍爱好者们纷纷期待着自拍神器的终结。看起来则更为实用:这是一个不需要担心“固定在哪儿”的摄像头,想粘在哪里,就粘在哪里。

Priime&EyeEm:要获得更多赞,还需要摄影师帮你好好修图

,你会怀疑,同样是旅行,你们真的去过同一个地方吗?

除了掌握构图、对焦、曝光这些摄影的基本技能之外,用好 Instagram、VSCO、Snapseed 等应用编辑照片也是挺重要的,不然,眼前看到的风景和拍出来的照片之间的区别,可能就像淘宝卖家图和买家秀。

有一些应用能够让你瞬间摄影师附体,绝不辜负旅途中遇见的美景。

有一个Open Edit 功能,你可以看到摄影师们如何调整相片的后期参数,包括滤镜、曝光、饱和度……更棒的是,你可以直接把他们的参数调整作为“模板”用在你的图片上。

此外,智能为你推荐滤镜的 也邀请到了大牌摄影师来拯救你的相片。

应用内的每一款滤镜都是由大牌摄影师设计,在每一个滤镜界面,除了摄影师的介绍和作品集,摄影师还贴心地列出了这个滤镜适用的场景,比如摄影师 Adrienne Pitts 以温暖夏日和金色调光线为灵感设计的 cozy 滤镜,就适合为“有大片留白的静物照片”增加暖色调。

面包旅行:随手记录,写游记的负担没那么大

每次踏上旅程之前,都有一个好好写几篇游记的美好愿景。带着晒出来的雀斑和满满的相机存储卡回到家里之后,游记就成为一个缥缈的背影,写游记的计划就像是九寨沟机场的航班——“十次九黄”。来不及整理的照片堆在手机和相机里,有时会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去过那些地方。

旅行本身比永远写不完的游记重要的多,即时上传照片,自动定位照片拍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时间,会让返途后的整理更为便捷。

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为一款游记应用,正如创始人彭韬介绍的那样,好的旅行应用应该能够让用户从不同的维度切入“旅行”这件事。面包旅行提供假日专题供用户发现旅行灵感,你也可以用行程助手直接制定旅行计划,分享给同行的旅伴,或是从旅行达人那里获得目的地攻略。

我自己最喜欢的功能则是景点“动态”的部分,每一个想去的地方都有一个小小的互动社区,轻轻一刷,就知道夜市上哪家店正在大排长龙,哪个著名摊档还没出摊,而那个二十分钟前在这里吃上同款牛肉面的他,也许适合下一段旅程结伴而行。

heyday:自动生成的图片日记

“我很少在日记上写什么。只是拍拍照。甚至拍照都是很随意的。”那你和我一样,h 会是理想的日记工具。

Heyday 是一款日记应用,深度依赖你的相册,让你用照片“写”日记,目前仅支持 iPhone。

如果只是记录给自己看,那么旅途中随手拍下的照片,在 heyday 中自动生成的日记也就够用了。不费任何额外的力气。heyday 的逻辑是:我帮你先做好,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关闭一些功能,换一些照片,再添加一些文字记录。

在用 heyday 之前,我曾经很喜欢用一款韩国公司开发的相机应用 ,它会自动将你拍过的照片排列在地图上。虽然位置不那么精确,但是在一整张世界地图上,它能够直观地显示出那些走过的足迹。

和 heyday 的问题一样,如果换了手机、迁移了数据,这些地理位置、拍照时间的信息同步起来就不那么愉快。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舍不得换掉旧的手机。嗨,谁会相信我就是为了一张照片地图就非得守着卡得要命的手机一直用呢?

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归类的 tips

作为一群爱旅行的人,我们攒了一些絮絮叨叨的小心机,在这里一并说给你听。

提前把行程告诉他们,讲解清楚,比把行程装进手机里更重要。

方便的话,最好能把做好的行程完整地打印一份出来,这样,爸妈就不会反复的问你“这是哪儿”、“明天去哪”、“下一站去哪儿”之类的问题。

有的时候,他们也不是不放心你的组织能力,只不过和你一样,想要参与到旅行的某一个环节。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和“懵懂型”旅伴一起出行的你,除了塞给他/她一份行程说明之外,还得多一些耐心,在他/她发出“人生终极三问”之前,告诉他/她我们身在何处,将去向哪里,以及上一站我们刚刚经过了哪里。

旅行是神奇的场域,它能放大微妙的情意,让暧昧的情愫酝酿出结果。

同样地,它也能放大微小的缝隙。在日本有这么一种社会现象,蜜月旅行的两个人,在旅途中吵得不可开交,一回国到了成田机场就可以办理离婚手续了。

这种神奇也许是因为突然之间朝夕相处,却又不得不共同面对陌生世界的种种未知。

说实话,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建议。

如果说它是一块试金石。我们只能祝你好运。愿旅途的辛苦不会掩盖相处的甜蜜,愿此刻即使不成为永远,也不被将来的磨难所代替。

如果你是辞去工作,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也为你准备了一。让你痛痛快快出去玩,回来同样意气风发走上新岗位。

任何将所谓古典音乐欣赏视为“高雅”代名词的人一定忘记了:在“高雅音乐”最为鼎盛的时代观众是如何哄笑,如何喝倒彩甚至在剧院里发动一场战争的。

应该说,当古典音乐或是严肃音乐被人们从精英主义所垄断的环境下解放出来时,作曲家和演奏家与听众的关系就完全不同了。音乐与其它所有的艺术一样,都需要依托社会而存在,而社会的变化导致艺术的范式或审美的改变。

曾经的音乐家身份低微,服务于权贵,他们的收入极度依赖当时的贵族或是其他买票的听众与乐谱出版。因此当时的作曲家倾向写出能满足这类人群喜好,至少音乐表现“美”的目的是比之后的现代音乐要强烈的多。

以及,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对古典音乐会礼仪的普及也变得多了起来。例如上世纪著名音乐教育家Aaron Copland写的那本《如何听懂音乐》。而英国音乐评论家Byron Belt发表的《音乐会礼节》中,喝倒彩(原文是“因乏味而叹气”)和提前退场是被禁止的行为。剧院管理者者或者演奏家在音乐会开场前讲解音乐会礼仪现在也是很常见的行为了。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拿到的第一张音乐会节目单背后就印着音乐会礼仪,上面还讲了音乐会是一种社交场所,你需要着什么服装提前XX分钟入场能有更好的效果之类的...我觉得有点道理,可能我运气不太好,聊上的基本都是大爷....要么隔壁坐的被家长带来的熊孩子...只有一次邻座是个很元气的小姐姐,然而人家快开场了才到并没有找到机会交流....

大众文化与流行音乐的兴起使得现代人们去音乐厅观赏一场古典音乐会的目的更近乎是一种仪式。唱片与数字音乐行业如此发达,去听现场还要面对无法预料到的干扰,迟到的观众,不安分的儿童,无数的咳嗽声,快门声与闪光灯,网上不乏“拒绝现场”的纯唱片党。

我在这里稍微引入一点来自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的观点,我无法判断这个观点是否足够解释题主的问题。

阿多诺是认为流行音乐的出现(可以从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开始的现代音乐算起,也包括爵士乐的兴起)是降低了听众对音乐的思考能力的

严肃音乐中,最简单的也需要努力才能立即听明白,而不是模糊地按照模式化的规则概括它,模式化的规则只能产生模式化的效果。否则音乐就无法被理解。然而,制作流行音乐的方式是计划好把特别转化成准则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在制作中实现这一过程。乐曲的聆听由听者决定。流行音乐就是这样剥夺了听者的自发性,而鼓励有条件的反应。流行音乐不仅不要求听者的努力来听懂具体的音乐,而且给听者提供了模式,任何具体的细节都在这样的模式中被归类。模式化的发展控制听者聆听的方式,听者听的同时不需要做任何努力。

流行音乐带给了听众更多的选择性,听众会自动忽略掉自己不喜欢的部分而只对喜欢的部分产生反应,这是流行音乐脱离严肃音乐的高度组织化结构化之后提供给听众更多的抽象化感受。

然后下面这段话是摘自《陈丹青音乐笔记》的,上面我说的两种因素都有些提及

忍不住又要说到消费文化。当今西方音乐,不论古典、流行,这样地繁荣昌盛,不是音乐文化使然,而是投资运作构建而成的艺术景观。“文化工业”走到今天,早已不是“为消费者而制造商品”,而是“针对商品而制造顾客”。捧角儿,争场子,古已有之,莫扎特小小年纪就戴着假发满欧洲“走穴”去了。问题是当年维也纳与巴黎伦敦的“听众”,和今日西方的“顾客”,有什么不同?当今顶尖的乐评“家”与音乐“人士”,和当年作为歌德音乐秘书的门德尔松,和亲手撰稿办刊物的舒曼,又有什么不同?
大陆有一出电视连续剧《武生泰斗》,讲的是民国时期的夜夜京剧,那时,军阀警察,市井无赖,都爱戏懂戏,一位长年“蹭戏”、站在过道暗角落里喝彩的清末遗民穷死了,老主角长叹一声:“您这一走,真懂戏的人可就没啦!”但戏班子上上下下还是没人敢轻忽:一句唱腔走板,半个筋斗翻错,台底下的倒彩,可就喝起来。九十年代的北京京戏看客中,懂得喝倒彩的爷们儿不敢说绝迹,但吉祥剧院一拆,便是在新场子里那么一喝,味道也异样。
你看西方的CD评语,全是说好话。乐评家、经纪人,有时只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年龄际遇中的权宜之计。古典音乐早已从宫廷沙龙里解放出来,还诸民众了。民众拿什么还给古典音乐?我看大概就是唱片行每年每月的利润吧。上当?消费者就是冲着上当来的。

这里涉及两个理论“文化工业”和“沉默的螺旋”

“文化工业”可以概括为流行音乐是用技术手段生产的,包含意识形态的,并非用于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而单纯为盈利的“产品”

“沉默的螺旋”在这里用来解释当人们看到评论家的赞美,持反对意见的人为了避免自己被孤立而倾向沉默,这样批评的声音就越来越少了。

最后,其实我本来想直接说下面这段的...那就是

实际上现在的古典音乐会上喝倒彩的也不少....包括不练琴上去直接断了片的李云迪

韩国News1报道:来自中国的钢琴家李云迪在与悉尼交响乐团以及指挥大卫·罗伯森的合作过程中,由于李云迪记忆严重错乱断在了舞台上,被迫停下来重弹。而他反将责任推卸给指挥,这种态度让现场观众们大失所望。

观众们对于李云迪的这种态度非常失望。第一乐章刚刚结束,一些观众直接要求退票。他们说:“我们应该给他喝倒彩,而不是掌声!”

还有谭盾的《卧虎藏龙》和“水乐”在法国音乐节上也是被喷的。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想大家更喜欢去社交媒体上(足够的匿名性)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不是在音乐会现场(没准还要被挂起来婊)。

唱歌是人们目前较为广泛的一个爱好之一,但是每天除了工作是没有时间去KTV唱歌的,所以说有用户想要歌曲伴奏app下载大全2022。这类型的应用带有较多的歌曲伴奏,可以帮助用户很好的体验唱歌的乐趣,一起来看好用的伴奏类软件前十名。

这款软件中自带的歌曲数量还是挺多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除此之外,还可以导入手中下载的音乐生成伴奏。唱歌之后还有修音的操作,体验很好的。

全民这款应用人气还是非常不错的,里面的歌曲种类以及歌手也是较多的。喜欢的歌曲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伴奏了,除了可以自己唱之外,还可以选择合唱哦。

酷我的伴奏质量是相当不错的,不过在体验的时候是没有录制的功能,所以说这款应用适合用来自娱自乐,想要发布作品的话还是选择其他的比较好。

这款应用中的曲库是相当强大的,用户只要进行一个简单的歌曲或者说歌手名字就可以搜索出来。歌曲可以切换原声以及伴奏,唱歌的体验是很好的。

5、《酷狗唱唱斗歌版》

酷狗这款应用是用来进行K歌的,在里面唱歌是有段位的一个设定。随着歌曲的评分提升,用户的段位也是会逐渐增加的。应用适合唱歌强者体验,可以试试看。

这款应用较为适合初学者来使用,因为在里面的歌曲都是一些相对简单的,唱歌的体验对于初学者还行,高手就有一点单调了。歌曲类型也不是很多,要注意。

这款应用可以很真实的体验出用户的唱歌水平,通过各种数据来让用户直观的了解到自己的歌唱的优点以及缺点。其中包含的歌曲也是有不少的,可以试试看。

8、《为你选歌学唱歌》

这款应用可以很好的根据用户的声音来选择歌曲,推荐出来的歌曲基本上都是相对适合用户声音音域的。在伴奏的质量上也是相当不错的,可以下载来体验一番。

这款应用属于多人唱歌互动的一个设定,在聊天室里面用户可以选择歌曲来演唱,也可以选择和好友来一起聊天。歌曲的伴奏还是有很多的,可以选择自己拿手的。

这款应用主打的就是一个对唱的玩法,所以说大部分的歌曲都是情歌。情歌的演唱对于情感和声音还是有一些要求的,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歌唱能力。

那么今天关于歌曲伴奏app下载大全2022的软件分享,就是这么多了。文中提到的都是带有歌曲伴奏能力的,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或者说要求来操作,体验都是相当不错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羊驼之歌歌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