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小调有哪些近关系调?

摘 要:舒伯特的即兴曲D.935创作于舒伯特逝世前一年,是其晚期音乐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以D.935中的四首即兴曲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艺术特征和演绎风格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在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舒伯特即兴曲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舒伯特 即兴曲 艺术特征 演绎风格

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用音乐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大门,创造出一种竭力突破古典主义作品结构约束的音乐,一种深入表达人的内在情感的音乐,一种因适应内容的要求而产生许多新体裁的音乐。其中,即兴曲在舒伯特的器乐音乐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与“音乐瞬间”一同揭开了浪漫主义钢琴小品的创作风潮。

舒伯特创作了八首即兴曲,本文的研究对象作品D.935在音乐结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术上相较于第一组而言均取得了较大突破,通过对这组作品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探知舒伯特的音乐理念,也能对作品的演绎产生更加贴切的理解。

一、即兴曲D.935创作背景

舒伯特第二组即兴曲D.935(Op.142)创作完成于1827年12月,其中包含的四首乐曲全部采用降号调写成,相对第一组而言,这一组即兴曲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而由于技术问题,这组即兴曲在出版时曾遭遇退稿,直至作曲家去世后才得以出版。

值得注意的是,捷克钢琴家卡尔·玛丽亚·博克莱(Karl Maria von Bocklet,1810~1881)对该时期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既是舒伯特的演奏家朋友,又是作曲家本人的二重奏合作伙伴,还曾多次为舒伯特的钢琴新作负责首演。直到1827年的最后一个月,两人不管是从个人交情还是从职业需要上,都维持着相当亲密的关系。因此,受博克莱钢琴演奏技术的潜在影响,舒伯特在第二组即兴曲的演奏难度上有所增强。

此外,和他同期创作的《音乐瞬间》(op.94)1一样,《即兴曲》中的每首乐曲都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篇幅短小,有较强的即兴性,且极富音乐表现力,歌曲大师的旋律艺术也在这些作品中一展无遗。

二、即兴曲D.935的艺术特征

第二组即兴曲(D.935)的第一首是《f小调即兴曲》,此调在舒伯特的音乐中常用来表达热情洋溢的情感。乐曲的基本形式及调性布局与第一组即兴曲(D.899)中的第一首较为相似,三个主要主题先后出现,形成了七个较为长大的段落,被认为是由两个带再现的四部曲式以套叠的形式结合而成。这种曲式结构是作曲家打破传统曲式常规的一个创新之处,与第一组即兴曲的相比,这首的即兴曲的结构形式显然更加复杂。

乐曲的第一个主题形象动力性十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主题转到降A大调,右手保持快速走句音型,左手则相对平衡、稍加跳动,在后续发展中成为使整个段落统一连贯的主导动机因素。第三个主题的特点是所有的材料与织体完全统一,但性格鲜明而迥异,为这首乐曲的发展带来戏剧性的冲突。

2.《降A大调即兴曲》

即兴曲D.935中的第二首是《降A大调即兴曲》,采用带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写成。起始旋律极为优美动听,如同低吟浅唱,但与此同时,不断向上攀升的主题仿佛晨钟敲响,唤醒听众的思绪,也对后续的音乐发展起到隐喻作用。事实上,音乐情绪在乐曲发展中逐渐变得热烈而激动,在调性转至主调的远关系调降g小调时,演奏的力度也随之变得更强(ff)。

Trio中段建立在降D大调上,三连音节奏型持续进行。在演奏中,如果能把速度从慢逐渐变快处理得稍自由些,乐曲的风格便会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在即兴曲的演奏中,演奏者相对自由地进行速度掌控,无疑会使音乐效果更富情趣。

3.《降B大调即兴曲》

第三首建立在降B大调上,这是一首由一个单二部曲式的主题及主题变奏手法所写成的变奏曲,包括一个主题和五个变奏。主题仍然是一段极富歌唱性的旋律,曲调来源于舒伯特的歌剧作品《罗莎蒙德》。(谱例1)

变奏一被分为清晰有度的四个层次,如同复调音乐织体,各个层次相互独立又彼此交织。接下来,变奏二采用旋律加花与伴奏式变奏的方式;变奏三则转为同主音小调降b小调,织体上采用三连音伴奏织体与主题旋律相结合,同时也与主题原型之间产生较大的对比。这一变奏感染力十足,其感情充沛、气质奔放,需要演奏者全情的投入。(谱例2)

变奏四的调性移至降G大调。在这一变奏中,左手的节奏型重复贯穿,乐曲的情绪变得活泼起来。主題旋律不停在左右手间游移,有如一问一答的对话。在该变奏的结尾,主题旋律的节奏被放大、拉宽,并且演奏的力度也逐渐减弱,引出第五次变奏。变奏五回归到降B大调,主题旋律的骨干音结合六连音音型,在长气息中上下游走。

最后,乐曲的尾声变得宁静而庄重,像是一则故事在娓娓道来后落下的帷幕。主题原型音调多次反复,主题材料再次被集中凝练。同时,舒伯特在变奏曲式中融入了三部曲式的特性,打破了不同曲式结构之间的界限,使得乐曲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首即兴曲是《f小调即兴曲》,舒伯特在这首乐曲中对他的朋友,即捷克钢琴家博克莱致以特别的敬意。该乐曲是以三拍子的舞曲形式开始,无论是旋律本身还是节奏形态都带有强烈的波西米亚人的个性及特点。(谱例3)

旋律声部除第二部分不反复外都较为相似,因此,这首乐曲的发展显得相当连贯和统一。这首乐曲是舒伯特全部八首即兴曲中的最后一首,尽管每首即兴曲都作为独立存在的音乐作品,但在这最后一首的音乐表述中似乎带有某种总结性倾向,使乐曲具备一种完结的意味。

三、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演绎风格

舒伯特的钢琴作品素有“声乐化的器乐曲”之称,揭示出其钢琴音乐在旋律写作上的歌唱性特征。而舒伯特对歌唱性的追求不同于其他作曲家,他曾采用歌曲主题创作钢琴作品,最著名就是采用了同名歌曲主题而创作的《流浪者幻想曲》。即兴曲在声乐化追求上也不例外,首先表现在歌曲般的主题呈述上,其次体现在乐曲的结构形式上,特别是频繁采用的三部曲式与歌曲的结构产生相通之处。因此,如果钢琴作品的演绎能以其声乐演唱为切入点,必将融会贯通。

舒伯特的音乐语言中,民间歌曲和舞蹈是其重要素材之一,在他的大多数作品里均能发现德奥民族民间音乐的潜在身影。而在他的第二组第四首即兴曲中,匈牙利吉普赛舞蹈特点的舞曲素材显而易见,这种来源于民间音乐素材的创作手法在舒伯特其它作品也会看到。因此,在即兴曲的演奏过程中,应对相关民间音乐风格有着足够的了解,能够准确的识别与传达相应的风格特征。

舒伯特的情感世界几多波折,乃至最后的死因成迷,快乐、悲伤、彷徨……他的作品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对现实的逃避、对生活的美好幻想。他的音乐似乎在美妙旋律的背后更会让人对严酷现实有了深刻的体会。

即兴曲虽名为即兴,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却并非简单的随意挥洒,而是经过细致的考量,倾注着作曲家的内在情感。作为舒伯特晚期阶段的作品,每首即兴曲都是作曲家对人生感怀的深刻表达。因此,演奏者不仅要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去体悟作曲家的内心世界,才能令音乐的演绎形神合一。

舒伯特对于即兴曲音色的要求近乎苛刻,使得音响色彩的变换成为后世演奏者的重要追求。但是,应该正视的是,虽然舒伯特即兴曲的音色中带有幻想和抒情的成分,但是还没有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人那么浓烈,特别是在平稳和重复的音乐段落中,因而不能将音色的处理简单化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舒伯特善于使用力度的变化来揭示其独特的构思,因此在演奏中,应该以指触的改变来突出音色的对比,不能一味的依赖乐谱上标出的强弱记号。当然,力度变化的范围扩展在即兴曲中是循序渐进的,微妙的变化体现出音乐的层次感,细腻的声音处理在演奏中显得尤为重要。演奏者应寻找乐谱中没有标明的乐句变化点,依靠分句中力度的细微变化来捕捉作曲家的思路。

浪漫主义的辉煌已经远去,舒伯特用自己的天才和苦难开创了这个时代,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音乐的饕餮盛宴,更是心灵上的净化和震撼。从他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大师内心的生机和活力,感受人文历史中那一段不可替代的回忆。舒伯特的即兴曲如小溪潺潺流水,如一支悠然的歌曲缓缓飘来,成为浪漫主义极度繁荣的钢琴音乐中的一抹亮色。

笔者认为,对于作曲家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和相关史实的研究是帮助演奏者深入理解作品的前提,而对其他相关作品的掌握也是诠释音乐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我们还应该在后续研究中纵览浪漫主义时期的其他作曲家,如舒曼、肖邦等人创作的即兴曲,与之进行横向比较,相信必定会给演奏者演绎舒伯特的即兴曲带来新的启发。

{1}六首《音乐瞬间》和8首《即兴曲》在钢琴文献中的重要性等于利德之于声乐文献。——引自《西方音乐史》,[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2}贝多芬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也采用此调性。

{3}参见杨贤忠,《论舒伯特钢琴(op.142第一首)结构上的突破与创新》,《乐府新声》,2003年第1期第13页。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李云洁.舒伯特即兴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与教学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6.

[4]姬永利.初探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演奏要点[J].音乐探索,2015(4).

[5]依丽莎白·诺曼·玛凯,郑雪梅.舒伯特的即兴曲[J].钢琴艺术,1997(5).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附中

西方宗教是西方音乐艺术生命发展的土壤之一,它孕育了各式各样与宗教信仰有关的音乐形式。宗教音乐创作实践催生出了复调音乐创作手法,而复调音乐写作技术的发展也反过来推动了宗教音乐的前进。可以说,复调音乐或复调音乐创作手法,在西方宗教音乐能够更为美感、更为广泛地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弥撒曲,经文歌等宗教音乐形式中清晰地看到复调发展的历史轨迹。本文以分析一首十九世纪弥撒作品为视窗,从基督教音乐文化的多个侧面深入分析复调创作手法与西方基督教宗教音乐作品之互动关系。虽然国内关于十九世纪之前的复调音乐和宗教音乐之关系的专题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研究十九世纪之后复调音乐与宗教音乐之间关系却不多,特别是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研究,例如布鲁克纳f小调弥撒曲,至今尚未见到国内有相关的专著论述。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布鲁克纳在其第三弥撒曲中的复调创作手法特征的论述,初探十九世纪西方宗教音乐的创作状态,并着重讨论十九世纪及其后的宗教音乐与复 

复调结构是服务于作品主题的待解话语,通过非复调阐释,可以获得其确切新意。首先整合复调结构,获得其表现特征,用于与语境匹配。然后找出用于匹配的两类语境:主题语...  (本文共11页)

于苏贤先生的《复调音乐教程》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之一,该教材主要适用于专业音乐院校作曲系本科生。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学习,并运用这本教材进行教学实践,对...  (本文共10页)

复调风格有三个重要时期,分别出现在法国、意大利以及德奥;其中,法国是初创时期,意大利是严格对位时期,而对近世艺术音乐来说最...  (本文共9页)

2021年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招聘/考编制(入编)考试历年真题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德沃夏克是【】作曲家。A. 印象派B. 古典乐派C...

1.德沃夏克是【】作曲家。

2.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并综合戏剧、音乐、美术等要素来提示主题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下列剧目中不属于我国经典舞剧的是【】

3.中国原始社会出土乐器中数量最多、分布面最广的吹奏乐器是【】

4.中国西北山歌的主要形式有【】

A. 陕北信天游,青海花儿,内蒙古西部的爬山调,山西西北部的山曲

B. 陕北信天游,安塞腰鼓,内蒙古的长调,山西西北部的山曲

C. 安塞腰鼓,青海花儿,内蒙古西部的爬山调,山西西北部的山曲

D. 青海花儿,新疆木卡姆,内蒙古西部的爬山调,山西西北部的山曲

5.课堂教学的核心及主要实施阶段是【】

6.下列不属于元代四大南戏的是【】

7.下列音乐体裁形式属于室内乐范畴的是【】

8.不是京剧唱段的选项是【】

B. 《儿行千里母担忧》

C. 《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

D.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9.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分【】层次对课程总目标进行了描述。

10.多尼采蒂的歌剧《爱的甘醇》首演于________年,是一部________作品。【】

11.下列选项中,D大调的近关系调是【】

12.越剧基本唱腔有【】腔、弦下调腔和四工调腔等三种。

13.发源于欧洲中世纪的爱情歌曲,通常在黄昏或夜晚演唱,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上述文字描述的体裁是【】

14.《五月蝉虫唱得好》是【】民歌。

15.【】的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


参考答案更多资料请联系微信:

推荐会员套餐复习资料:

3.真题系列及强化练习更新(电子版)

4.笔记及考点归纳整理(电子版)

音乐教师招聘编制考试工作8年以上,总结和整理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音乐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和资料,该资料来自各地的音乐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历年真题考试试卷中,再加上我们老师团队的整理和各种渠道得来的资料。内容可以说十分精炼,可谓是一份不可多得珍贵的教师招聘考试宝典资料,所有资料含有答案。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出现率非常高,适合教师招聘、编制、特岗、进城、职称等考试。如果需要可以联系本人微信:

你可知道——别人用这个资料就考过关了!

你可知道——整理这个资料需要花多少精力!

你可知道——可以为你节约多少时间!

你可知道——有了这个资料可能给你带来什么!

你可知道——没这个资料你可能失去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小调和f大调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