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感染力到底有多强?

如今单一视觉感官的体验已很难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感知阈值。越来越多的产品会在设计中加入触觉体验与声音元素。连Google都在今年5月的开发者大会公布的设计规范更新版增加了「声音设计语言指南」。通常UX设计里涉及「声音」「音乐」与「语音」三种类型的声音元素应用,它的应用场景多且灵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些细节案例来对此做个粗略的归纳。

在产品里建立「反馈机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清晰且及时的反馈设计,才能帮助用户随时感知系统的状态和动作执行的进度。只有减少不确定性体验,才能让用户的控制感得到满足从而消减负面情绪提升愉悦感。在合适使用场景的反馈设计里加入声音元素,能增添反馈动作的趣味性,让产品形象变得生动有温度。

比如「喜马拉雅FM」不仅会在App网络状态出现变更时暂停播放并呼出弹窗提醒,还会在WIFI断开时出现很温柔的女声提示「WIFI已断开」。 声音元素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反馈体验,及时表明了系统的状态;还很好体现了产品的电台属性强化了平台特性。

项目管理工具「Trello」则是将它的吉祥物哈士奇Taco的形象藏在了页面下方作为彩蛋。当用户滑动页面至底部看见Taco时,点击小哈士奇的形象就会听到汪汪的叫声。声音互动让交互体验变得有趣,发出叫声与用户互动的设计也恰好与其所在的「开始对话」这个版块功能属性相契合。

声音特别是语音比文字内容的接收更加直观,对于人的感知和情绪刺激也更加强烈。因此,将声音素材与UI设计里的控件元素相关联,既能展示产品个性、强化品牌形象为其增加特色记忆点,还能通过情感化的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的使用体验。

不同于一般App在启屏页的视觉方面大下功夫,身为声音平台的「猫耳FM」另辟蹊径将设计亮点放在了可个性化设置的启屏页声音上。在「我的」个人主页里可找到「启动音」的设置入口。可随机设置App启动音,也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动漫CV做个性化启动音设置。十分具有二次元平台特色的功能设计,一下就能抓住该群体用户的心。

除了个性化的「启屏音」设计,「猫耳FM」还为用户提供自定义「个人中心」页的头像声音服务。个人中心的信息展示是我们在虚拟网络世界的第二张脸,习惯了从视觉层面展示自我形象,给自己的头像录制声音通过听觉表达个性也不失为一种新鲜有趣的与来访用户互动的方式。

「超级星饭团」作为一款专为粉丝打造的追星服务应用,设计了明星动态语音的功能,让粉丝用户在收到自己关注爱豆的动态消息推送时,伴随消息框的弹出还能听见该明星亲自录制的语音提示(如「hello~我来咯」)。此外,动态语音的消息推送还会结合早安、晚安等各类场景的植入,突出情感化的设计。让作为粉丝的用户能感受到与爱豆更加亲近的距离,体验感也更加沉浸。

音乐在UX设计中的应用虽然没有单纯的声音和语音这么多,但也并非不常见。比如我们熟悉的Windows的开机音乐,还有iPhone的启动音等等。而在App的设计里,音乐的应用时常是用来制造情绪共鸣以及增添用户的愉悦感。

比如在QQ上与人聊天时,可开启「一起来听歌」的功能,实现在聊天中与对方共听一首同步播放歌曲的效果。营造与线下聊天场景一样的体验,在交流时共听一首歌曲当背景音乐不仅能避免冷场活跃气氛,还能通过制造情绪的共鸣拉近双方距离,甚至通过音乐分享传情达意。

还有一个对音乐元素有趣的使用方向是类似「Spot」App开发的「音乐表情包 」功能。当传统的图片表情包已无法表达年轻用户丰富的内心情感,音乐表情包的出现就给大家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聊天体验。比如产生尬聊时,发一个音乐表情包就能立马活跃气氛,激发继续社交的欲望。这种有趣的聊天过招新方式,打破了长久以来略显单一的斗图型社交,为追求新鲜感的年轻用户创造出了另一种有活力的聊天方式。当90后还在研究用什么表情包斗图时,00后可能已经开始用「音乐表情包 」在线battle了!

相同的信息分别通过语音和文本来传达,其传递出的信息的表现力是不尽相同的。将语音运用在UX的设计中,不仅可以更直接清晰地传达复杂的信息,还能丰富交互的体验甚至以此开拓付费增值服务。而能双向沟通的语音机器人如Siri,则更是能直接通过与用户进行对话交互来服务用户。

「支付宝」的「花呗语音提醒」就是以个性语音为卖点,开拓的一项付费提醒服务。只需花费不到1元钱,就可开通诸如「王一博陪你还花呗」的主题语音提醒。每月还款日前3天,会收到王一博录制的花呗来电视频来提醒你还款时间。如果没有及时接听,还会在还款日当天再收到一次提醒。(同理购买其他语音包主题的用户,会收到相应人物的语音提醒视频)

「百度地图」在语音导航的个性化情感化设计方面很用心,甚至提供了个人语音的定制服务。用户只需 选择性别、跟随系统朗读20断小文字后,即可通过AI算法技术将用户朗读时的音色、韵律、情感进行加工,再自动生成用户专属的语音包供导航时播报路况使用。此外,平台还会时常根据实时热点上线特别主题语音包。如《流浪地球》热映期间上线了电影官方授权的MOSS原声语音包供用户做导航,为交互体验增添了故事性,趣味十足。

在UX设计里融入声音元素,可以增强信息的表现力,丰富产品与用户交互场景的体验层次;声音还能为产品提供超越视觉空间维度的情绪感染力和记忆点,是另一种更能表达情感与情绪的连接用户的方式。可以预见,多感官体验会是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而声音作为除视觉与触觉外最重要的交互语言会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

歌曲《女人的选择》,歌声感染力太强了,大叔你都经历了些什么?

音乐,我们最为熟悉的艺术形式。

孩提时我们通过母亲的歌谣,感受生命的欢喜和愉悦,青壮年时我们通过各种音乐曲调,抒发生命的美丽和愁苦,年老时我们还是通过乐曲,回忆生命的美满和遗憾,即使到达生命的终点,我们最后还是通过哀乐或者安魂曲,表达对于生命的感叹,留恋。

自始至终,音乐都贯穿着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它参与了我们生命的点点滴滴,是我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感悟生命的普遍形式。于是欣赏、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尊重、关爱生命的过程。

这个道理,正如古人所述:三籁之音,能启心智,涤灵魂,昂斗志,获新生。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乐文化”。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如果说“礼”是通过社会成员之间共有价值观的映射,形成理性的、统一的,外在的行为规范,那么“乐”就是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感情纽带,组成感性的、多元的,内在审美结构。

“乐”的内容,主要就是音乐,之所以选择音乐作为审美的主要形式,就是因为音乐具有激发感情、引人思索,最终起到教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音乐之所以具备如此威力,皆因音乐自身魅力使然:它循循善诱,与“礼”相比,更具有自发性;它简单易懂,比“礼”更具亲和力。于是音乐,不仅是奠定中华民族情感基调的重要基石,更是中华民族深邃情感可以绵延千年的动力。

西方更是如此,音乐的作用甚至更加重要。西方的音乐起源于宗教仪式,它是宗教在西方世界展开、发展的动力之一。比如拜占庭的音乐,被认为是延续古希腊音乐文化的正宗,于是拜占庭音乐的传播性,大大优于和快于拜占庭经济、军事的影响力,它最终成为基督教是否正统的标志:如果没有拜占庭的音乐出现,就不算真正的基督教。

抛开东西方具体的差异,如果聚焦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就会发现,音乐的出现远远早于文字、绘画、雕塑等等艺术形式问世的时代,所以音乐是人类最为原生的艺术,更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证据之一。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全面接管我们的生活以来,音乐常常被忽略、被边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关音乐的内容和主旨,开始被戏仿、被改写。

有人认为音乐就是放松心情,表达情绪的普通手段,无需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还有人认为音乐好听就行,无需做内容方面的高下之分。

的确,音乐并非阳光空气和水,完全可以在生命之中剔除掉,音乐也并非灵丹妙药,更是可以在生命中彻底缺席。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雕塑艺术、影像艺术去弥补这一短板。

但音乐作为欣赏门槛最低的艺术都被取消,上述艺术形式的生存状态,也必将会岌岌可危。最为关键的是,音乐艺术的传播方式最简单,速度也快,音乐艺术尚且被忽略,其他艺术形式的弥补效果,必将更难被更多的人认同和接受。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审美能力日益退化,而有什么样的审美能力,就会决定什么样的生命形态,没有了音乐的慰藉和引导,未来人们有关生命的认识和实践,必将会流于肤浅,愈发狭隘。

大众:请重视音乐的共鸣性

对于音乐的作用,《国语·周语下》中这样阐述:可使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人民和利,神是以宁,民是以听。即是说音乐是万物共同的律动,是人类情感的基础,所以好的音乐可以使得万物调和,人与神产生良性感应,人与人处在和谐状态。

这固然是”天、神、人”陈旧观念的古老遗存,但主旨在于表达了音乐可以整合与世间万物、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正如《国语》后来对于音乐作用的总结:乐从和,乐从平,乐从心,音乐从本质上说,正是通过诠释人的普遍而隐秘的情感,以达到追求社会秩序、万物和谐状态的艺术形式。

《芬兰颂》,西贝柳斯的著名作品,该作品曾在多个国家上演,收到了空前的反响。但《芬兰颂》的受众人群,不仅是懂得艺术、了解音乐的艺术家或者知识分子,更多的是普通的劳动者和目不识丁的百姓。

《芬兰颂》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在于该作品反应了沙皇统治的残酷,和每个弱小生命的艰辛、困惑和不屈。难怪《芬兰颂》在沙皇俄国仅上演一场,便遭封杀,其巨大的作用正如负责审查的警察局长所说:旋律有号召人民起来造反的嫌疑。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音乐不仅是促使感官愉悦的工具,更是表达内心、陶冶性情、塑造新情感的催化剂,音乐的旋律其实是生命节律的艺术化体现,音乐最大的逻辑就是情感逻辑。这个道理正如美学家苏珊.桑塔格所说:音乐是情感共鸣的深刻形式,音乐赋予个体生命更为高级,更为深刻的思考途径。

艺术家:请注重音乐的标准

既然音乐是情感的普遍形式,那么它就有普遍规律可循,这里的规律并非刻意制造音乐的方法,而是遵循呼唤深刻情感、引发深刻思考的标准。

对于音乐的标准,《左传》曾给予建议: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乐而不淫,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乐记》阐述音乐的标准是:满而不损溢,盈而不持则。

总结起来,两者多有共同之处,即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不可过分、不可偏执,更不能迎合观众,不能过分功利。

为何这样做?是因为过分和偏执的情感表达,有损于身心,而迎合观众过分功利,则会埋没音乐的价值。请别因为这是古人的关点,而感觉它过于教条或者落伍,因为千百年来凡是能作为经典存留的音乐作品,都在有意无意中之中,遵循并执行这一标准。

《高山流水》的旋律简单,音色简明,情绪也没有明显明显的高低起伏,但它是千古流传的精品,甚至可以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名词,与它齐名的《春江花月夜》,同样舒缓悠扬,但其传递的内容却身后广博,音乐家贺绿汀的评价该做品:具有宇宙意识,又不失童年的纯真。

外国的音乐作品也是一样,《如歌的行板》朴实无华、热情中不失细腻,托尔斯泰说它是“时代的脚步,受苦人民的灵魂”,因为该做本来自泥瓦匠们传唱的民谣小调,作者柴可夫斯基几乎没做太多变动,只是加入了序曲和结尾的旋律。

为何这些简单的、平实的、甚至是淡然的音乐,能够摆脱时间的束缚,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大概因为它们如实的反应了人类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

从时间的角度考量,大部分人的命运鲜有特殊和伟大之处,正如歌德所言:生活的实质,就是处在永恒的缩减和焦虑之中。但这并不代表人的情感不值得珍视,更不表明微小的个体不会拥有远大的抱负,而音乐正是通过简单的音符、有序的排列揭示平凡真正的意义:承认平凡,绝非甘于平庸,而是直面人生,用于改变。

这也是音乐具有标准的具体显现:表达情感时不过分、不偏执,正是尊重生活的普遍真相,而不迎合、不功利,则是尊重人的尊严,人性的可贵。

社会——请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的实质,是通过引发听觉,唤醒听众思想情感,传递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特殊艺术手段,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欣赏音乐艺术的门槛最低。它不需要文字艺术的知识储备,也不需要影像艺术的美学熏陶,只要有听觉存在,就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所以音乐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经过时代的催化,没有把音乐作为艺术力量,而是把音乐作为实用主义的工具,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音乐教育方面。

但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音乐教育在实际的传播中,常常受到不应有的冷落和慢待。比如在学校教育之中,音乐课同美术课境况类似,都是常常可以被侵占的科目,尤其是在重要的考试期间,音乐课第一个被彻底忽略。

社会上的音乐教育形态,同样不是太好,所谓的音乐教育,其实就是“升学的加分项”、“就业的敲门砖”,这些所谓的艺术培训中心,将音乐作为技术而不是艺术看待,在教授音乐之时总是一味重视“比赛是否可以夺得名次”、“演奏时的姿势如何,表情好不好。”

表面上,这是对音乐艺术的偏见和轻看;实质上,是对整个艺术教育、乃至人文教育的不公和蔑视。这种理念的实质,其实就是“功利化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功利化教育观“最恶劣的作用,是将教育行为扁平化、将受教育的人群物化。

于是音乐教育越多,音乐家反而越少、会演奏乐器的人越多、懂得音乐的人却越少,音乐的普遍性和艺术性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扩大和深刻,音乐快要变成一门技术,而不是艺术。所以从社会角度考量,重视音乐教育,才是重视音乐作用的最重要体现,即使人没有音乐也许不会过的不好,但人如果没有音乐,人的丰富性将会严重削弱,人不可能过的更好,社会更不可能更加进步。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音乐,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之中,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了人类精神的深刻意义,促进了人类社会可以不断进步,生生不息。

要完全发挥出音乐的作用,需要我们的观众重视并明白音乐的普遍意义,为音乐艺术奠定必要的生存基础;还需要艺术家们遵循音乐的内在标准,为音乐发展拓宽道路;更需要我们的社会,重视音乐教育本身,为音乐艺术转化为生命的力量提供必要的生存能量。

只有这样, 音乐才能与个体生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也只有这样,音乐才能继续成为表达人类可贵情感的形式、体现生命具有更高维度意义的艺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的感染力真强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