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当好记者呢?

  写好人、做好人,好记者赤胆忠诚,侠骨柔肠。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1】

  我是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舆论监督栏目的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0年了。我想做个好记者,我一直对自己有个承诺,那就是——在现场。这个承诺让我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在追踪地沟油黑加工点的现场被刀逼胸口,在拍摄违建别墅的现场被打得头破血流,在记录“梅花”台风导致溃坝的现场险些被卷入海里。每个现场都考验着我对记者职责的承诺。

  2001年春天,大连的西山水库备用水源地,有人夜间排放医疗垃圾,晚上10点单位派我去采访。拍摄完现场,我跟随排渣车去了装车的工地。不料,有两个人将我扑倒,薅着头发,架着胳膊,推搡到一个黑屋子里,一个大胡子对着我的脸就是一拳,当时我的鼻子流血不止。一个叫“六哥”的人威胁我说:“你要是敢给我报出去,我就整死你。”我说:“你整死我,你就是嫌犯,我就是烈士,我已经向派出所报案了。”他们害怕了,把一盆脏水泼在我的头上,强行用抹布擦掉我脸上的血迹,把我架到工地的大门外。我带伤回到台里,制作完节目天都亮了。节目播出后,在执法部门的监督下,这家土石方公司清除了排放在水源地的医疗垃圾。

  2006年12月中旬,台里派我去关注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儿。

  工地在山上,那天下着雨,当我找到民工时,看见他们蜷缩在一个塑料布搭建的小棚子里,等待发工钱回家过年,可包工头却携款跑了。34个民工,有条件的下山投亲靠友。没有出路的,被撵出工棚,一天只吃一顿饭。其中一个姓谷的民工感冒发高烧,连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我开车下山买了感冒药和两箱方便面,帮助民工找干柴、烧开水,让他们吃上热饭。然后我敲开了工地的大门,面对负责人,我愤怒地说:“你出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过的,如果他们是你的兄弟你也会这么忍心吗?”那个负责人却说:“你要是想管闲事 ,那就是找死。” 我没有惧怕,开车去找金州区政府、找劳动监察大队、找发包单位,到第二天下午三点,34名民工拿到了自己辛苦了一年赚得的血汗钱。

  2010年7月16号晚上6点多钟,我正在和30多年没见面的同学聚餐,还没等开餐,我接到电话,说新港石油管道 爆炸起火了。我迅速向台里通报了情况后,开车直奔现场。我把车停到了距离新港一公里外的桥头,扛着三脚架、提着摄像机就往起火点跑,6点20分,我在离起火点最近的地方做了出镜报道。此后,火越来越大,到了晚8点,港区附近的`人开始疏散,我在拍摄疏散队伍时,感觉到事态的严重,就把拍摄完的两本带子放在了车里,然后又返回了火场。

  晚上9点,装有10万吨的104号储油罐发生爆炸。大火冲天,带着火的石油流进了下水井,爆炸声不断,被炸飞的井盖满天飞,随时可能殃及生命。我在火场里奔跑、拍摄,每呼吸一次都十分困难。我只好扒开草皮,深吸一口气,然后再起身拍摄。由于离火场太近,我麦克风上的海绵罩都被烤化了,头发、衣服上粘满了石油。滚烫的石油流淌火距离化学灌区不足50米,装着液氨、二甲苯的罐体一旦燃爆,附近所有的人将在瞬间毙命。

  一位20来岁的消防战士跑过来对我说:“你是记者吗?我想说句话。”他冲着镜头大声说:“爸妈,我爱你们。”说完消失在浓烟里 。一位叫许志友的消防队长给妻子打电话说:“我在火场指挥 ,可能是回不去了,你和孩子要好好生活。”听完他的电话,我才感觉到死亡的威胁。我赶紧给台里同事打电话说:“有两本拍摄完的带子我放在车里了。”然后,我给妻子和孩子发了一条短信:我在火场采访,如果我死了,我会在天堂保佑你们。

  就这样,我在火场苦战到了天亮,一共拍摄了6本录像带,真实记录了500多辆消防车,几千名消防官兵在大火中鏖战的场面。

  这场大火之后,我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二等功,我拿着这个奖状跟我爱人开玩笑说:“那天如果我死了,这个奖状或许是一等功。”我爱人说:“我什么奖状都不想看,只想你多给家里一点时间。”

  这些年我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疤,有的是在恶劣的新闻现场留下的,但更多的是被曝光对象留下的。每道伤疤、每次生死都是职业良心的见证。有人说在舆论监督栏目干的时间越长,自己在社会上的路子会越窄。但我想,只要你胸怀职业的神圣,心里装着老百姓,为人民做事,党和人民给你的信任和荣誉比什么路子都宽。我今年已经53岁了,仍然为我热爱的新闻事业,为寻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战斗在新闻第一线,即使有一天我再也跑不动了,但是我的精神也不会退缩,这就是我对记者这份职业的坚守和热爱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2】

  33年前选择了记者,23年前选择了光明日报,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这条路很艰辛,但也很纯粹。

  20年前,我陪孔繁森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14天,我问他:“孔书记,你为什么要二进西藏?”他笑了笑说:“艰苦地区更需要人呐!”

  6年前,我第一个写了汶川大地震英雄机长邱光华,我问他:“你已经退居二线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飞?”他说:“我是周总理钦点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这么危难的时候,我不飞,行吗?”

  也是在6年前汶川大地震中,我见到一位父亲,他被通知来认领女儿遗体时,没有痛哭,也没有责怪,他把尸体绑在带来的木板上,背上肩就往家走,40分钟的车程,竟然足足走了13个小时。走走停停,哭哭笑笑,他要把一肚子酸甜苦辣都讲给女儿听。望着父女俩的背影,看着山路弯弯,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吗?

  今年8月,我带着5个学生到连云港开山岛上住了5天。这个岛离最近的海岸还有12海里,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没有淡水,没有电,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一对叫王继才、王仕花的夫妇在这个岛上,一守就是28年。每天清晨,两人扛着旗到后山。王继才升旗,王仕花敬礼。王仕花个子矮,敬礼的姿势并不标准,但在我这个老兵看来,却美得叫人掉泪。我问,没人要求,也没人看,为什么还要天天升旗?王继才拉着我的手,指着东边说:“当年日本鬼子侵略连云港,就是在开山岛歇的脚,如果当时我们有人在,鬼子就上不来。”

  28年,10220天,夫妻俩每天重复着同一天的日子,每年仅收入3000多块钱。28年,夫妻俩用坏了170多面国旗,听坏了19台收音机,听到激动的地方,就在树上刻字:“今天是祖国生日”……王继才大女儿结婚的时候,化了五次妆都被泪水打湿,父母迟迟没有来。进礼堂的时候,姑娘一步三回头,说:“我走得慢点,或许爸妈就能赶上了。”这个时候,王继才夫妇在岛上望着台风肆虐的大海,心里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啊?“可这就是职责。”王继才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我在想,我们国家还有多少无人值守的小岛啊!

  4年前,我写了江苏科技大学的教授景荣春,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当骨癌扩散到背部,他左手按着后背,右手板书讲课,将六件汗衫都按出了鸡蛋大的洞。这使我想起了肝癌晚期的焦裕禄,这不就是活着的焦裕禄吗?

  临终前一天,景荣春贴在我耳边说:“我一个放牛娃能免费上大学,多亏了共产党,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入党。”次日,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在病房举行,当领誓人讲到最后一句:“永不叛党”时,景荣春举起的右拳还未放下,就闭上了眼睛,两颗泪珠顺颊而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0年8月5日中午12点40分。48个小时后,他的遗体被盖上鲜红的党旗,推进了火化室。那一年,景荣春64岁。

  回想这一辈子,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遗憾。父亲去世时,我在全国“两会”采访,回去时他的坟头已长出青青小草。我的第一个儿子在新疆意外死亡,当时我在南沙群岛采访,没能送他最后一程。

  半辈子写好人,还是没有写完;立志一辈子做好记者,但依然在路上。我们山西老家有句古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我老了,但有人正年轻着。算起来,我在岗位工作的时间还剩5年,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做人的时间依然很长很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fuwuba@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sb/9226.html

不负春光,正当其时。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作为一名从业20多年的县级融媒体记者,从外行到专家,从单面手到多面手,一期期成功宣传报道的背后,无不折射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三牛”精神。同理,缺乏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为民服务的孺子牛,根本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记者。笔者就多年的从业实践,谈谈对这“三牛”精神粗浅的理解和感悟。

一、发扬“老黄牛”精神,埋头苦干“使牛劲”。有些人认为记者是“无冕之王”,到那里都管吃喝,别人高看一等,其实不然。单说顶风冒雨、爬山过河、跑动跑西采访而付出的体力劳动,就让人吃不消,这还不算什么苦。想说的就是在后期写稿过程中,面对一大堆繁琐的素材、如何筛选、提炼主题,如何谋篇布局、有机串联……这些无形的压力,真的是让人吃不下、睡不着。尤其是刚入职的新手,没有采写经验,往往抓不住重点,稿子不知得重写多少遍,甚至还需重新到实地补采访,不吃苦中苦、不掉几斤肉很难成为行家里手。上世纪90年代,通过公开招聘,我调到涉县电视台工作,那时我孩子还小,白天在外采访,所以写稿的时间只能放在晚上。由于当时住房紧张,全家人挤一个屋子,能趁热打铁开灯熬夜写完稿件,这对我而言就是求之不得的恩赐,可是需要哄孩子睡觉。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所以我也不得不关灯上床,貌似睡觉,其实心头像压着块儿石头,根本无法入睡,一宿都是在琢磨怎么写,这种脑力劳动比白天的体力消耗更累。随着经验的不断总结积累,工作中,我做到了不走弯路直奔主题去采写,但不提前了解相关背景资料,深入不下去,那么采写的文稿肯定华而不实,无法打动受众。好文章都是提前下苦功做足功课,用心用情用力采写出来的。比如:为写好《民法典“典”亮新生活》这篇报道,我一夜没睡通读了《民法典》相关章节,这才有了底气有了目标去采写,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本抓不住亮点,抓不住典型人事,干瘪瘪写些外行话、俗套话,让人看了不明不白,没啥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写文章需要天赋,更需要发扬老黄牛默默付出、埋头苦干的精神,天赋+吃苦,一定会苦尽甘来,写出鼓舞人心、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好作品。

二、发扬“拓荒牛”精神,创新发展“发牛力”。当前,社会资讯多渠道,生活方式多样化,受众学识修养快速提高,导致了受众新闻“口味”的变化。对此我们必须创新新闻报道的方式、内容等等,这样才能留住受众。而要创新新闻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新"字。如何使一篇稿件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给受众留下深刻影响呢,前提是必须得有扎实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练好“四力”,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新闻记者的殷殷期许。长期以来,百姓对民生新闻喜闻乐见、比较关注,而对一些会议新闻则不爱看、不爱听,影响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可是会议年年开、月月开、天天开,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空洞乏味的会议新闻出新出彩,留住受众,可以说各级媒体都在改革创新想办法。对于创新会议报道,我也经过一番的探索,总结出几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是我会细心捕捉,寻找会议上亮点、看点,跳出会议写新闻。比如表彰会,我会对受到表彰的单位、个人进行补充采访报道;对工作部署会,我则会挑选一个行动快、落实好的典型单位进行采访,把会议精神有机融合进去,同样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二是我从民生角度报道会议新闻,从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入。总而言之,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不下气力去精雕细琢,一步一步加以改进,很难打造出与时俱进的新闻报道精品。

三、发扬“孺子牛”精神,奉献作为“做牛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认为基层融媒节目定位,必须始终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微宗旨,在反映民生、传达民意、为党和政府分忧解愁、为百姓排忧解难方面架好桥梁、当好纽带,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民生工作。要坚持“为民呐喊是责、为民分忧是喜、为民吃苦是乐、助民发财是福”,用朴素的感情和饱满的热情关心“民生”、关注“民生”、宣传“民生”、服务“民生”。要突出地方文化、本土特色,从身边普通人写起,从寻常事切入,探访田间地头,走进百姓人家,以民生视角关注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说家乡的好事喜事、为难事气愤事,反映家乡的发展成果和典型经验。并要把党的政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把技术送到群众的手中,把信息传到群众的耳里,把致富路铺到群众的脚下。这样,才可在网络互联互通、大台挤压、人财缺乏的夹缝中占得一席市场。

为党代言,为民解难。工作中,我始终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走基层的报道”,积极传达党的政策、反映社情民意,争做“孺子牛”为群众多办实事。农村四好公路的修建、太行山高速的全线贯通、以及本地优越的营商环境、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等,通过我的宣传报道,引来了众多外地客人前来投资创业、观光旅游;而本地物美价廉、封闭滞销的土特产品,通过我的大力宣传推介,也摇身变成了城市商场、超市的紧俏货。心中的爱、手中的笔、“平视”的镜头,让一些失学儿童重返了校园、孤寡老人吃上了低保、弱势群体找到了工作、贫困乡村拓宽了富路……一想起这些,我倍感开心自豪,所有的苦和累顿时烟消云散。

心有山河万顷,眼有春光无限。2021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讲好家乡故事,打造最美名片,件件都需要埋头苦干,桩桩都需要创新奉献。我将继续以“三牛精神”,主动作为,勇开新局,用笔头记录充满温暖与力量的发展步伐,用镜头记录铿锵与豪迈的高光时刻,在宣传推介家乡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作者单位:河北涉县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当好组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