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物流?

【内容摘要】2017年1月12日,到家正式宣布将于2月10日关停上门服务,即“上门服务”这一类目将彻底从产品端消失。

京东到家将于2月10日关停上门服务的消息已经坐实,其内部也已开始同提供上门服务的商家对接解除合作的相关事宜。

消息一出,立刻就有危言耸听者迫不及待地开始为京东到家撰写讣告,宣告“京东到家已死”。事实上,京东到家在2月10日关闭的是“上门服务类目”,并非全面停运。急着赚京东到家“死人钱”的这帮老兄,一开始就进入了错误的逻辑序列,要么属于外行看热闹,要么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理性给博眼球让了路。

一、看懂京东到家的3个时间节点

1、2015年4月进入O2O,赶了个晚集

京东到家于2015年4月成立,被东寄予厚望,称之为“另一个京东”。此时,O2O的概念仍在席卷着神州大地,相关创投空前活跃,补贴、烧钱还在不停地为O2O打着鸡血。

事实上,早在2012年,国内第一批O2O概念的公司已经出现,而京东到家作为京东B2C电商业务向更高频次商品领域的延伸,2015年上半年才开始进入O2O领域,毫无疑问是“赶了个晚集”。

2、经历020泡沫破灭,2016年4月“卖”给达达

时间进入2015年下半年,O2O的风向急转直下。更可怕的是,在此之前,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风向的转变。

有机构统计,仅2015年下半年就有超过300家、16个领域的O2O平台相继倒闭。O2O泡沫说破就破,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2016年4月15日,京东宣布“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新达达),京东以京东到家的业务、京东集团的业务资源以及两亿美元现金换取新公司约47.4%的股份并成为单一的最大股东。此时,京东到家已经逐渐拓展了花店、药店、家政、洗衣、美业等O2O服务类目,转化为综合生活服务平台。

3、从合并上门服务类目,到2017年1月放弃上门服务

与达达合并之后,京东到家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版,将之前家政、洗衣、按摩、美甲等相互独立的上门服务类目进行合并,统一于“上门服务”类目之下。

这次改版事实上表明,京东到家已经开始削弱上门服务在整个产品体系里的权重,同时也为之后变故埋下了伏笔。

2017年1月12日,京东到家正式宣布将于2月10日关停上门服务,即“上门服务”这一类目将彻底从产品端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放弃上门服务类目并不是说京东到家这一产品会从此停止运营。至少目前为止,与京东到家合作的商超、生鲜、鲜花等商家并没有收到任何来自京东到家的通知。某些“曝出”京东到家已经倒闭的自媒体,如此做法,实在不敢恭维。

二、绝不会让京东到家倒下的3个理由

1、合作效应未达成,京东到家仍肩负使命

从2015年开始,京东费尽心机地与线下传统商超建立合作,其名单上也不乏沃尔玛、永辉、乐天、世纪联华、华冠等传统商超巨头。

合作也好,被合作也罢,京东与线下商超的合作里统统都有一条,XX超市入驻京东到家。对下线商超来说,吃了几年电商的亏,现在满脑子想得都是如何去拥抱线上,而京东到家能够带来线上流量,还包配送,这对他们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目前,京东与各大商超的合作已经建立,而线下商超所期望的增值效应却还没凸显。这个时候,刘强东是一定不会让京东到家不明不白地倒下,否则以后出去还怎么见人?即便是京东到家实际的运营者新达达有任何小心思,京东也一定会以“单一最大股东”的角色站出来教育他,要大局。

此番京东到家关闭“上门服务”类目,应当是新达达在推动,原因在于:新达达作为一个众包物流企业,需要的是零售型订单流量,而家政、洗衣、美甲等上门类服务完全不在他的经营范围内,自己的团队即便是有劲儿也无处使。而且上门服务类业务在京东到家中的订单量实在少得可怜,新达达自然不愿再去负担这样的“鸡肋业务”。好在,关闭上门服务类目并未触及到京东与其合作伙伴的核心利益,京东方面便也予以默许。

2、阿里没做的,京东就一定会继续做

即便京东双11的业绩完全无法与天猫相抗衡,它也一定会去全力参战双11。因为,京东始终在强化“我是阿里唯一的竞争对手”这一定位。

回到O2O。除了重金招饿了么,阿里始终在通过支付去切这一领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联合线下商户,送货到家”这可能是阿里为数不多没怎么涉及,也做得不够好的领域。这个情况,相信京东也一定看在眼里。

京东到家身上其实也肩负着为京东突破阿里包围的重任。所以,即便是O2O的命题万夫所指,刘强东也会坚持让京东到家活着。

3、物流公司本就不该去做上门服务

京东到家诞生的原动力无非是两个,一是实体商业要去往线上的趋势,二是京东对高频品类的无限渴望。

我们现在再看这个初心,实体商业的信息化、电商化完成了吗?没有。京东到能够实现高频消费的品类了吗?也没有。除了切入快消品、生鲜等传统商超根深蒂固的品类,京东还有其他找到高频品类的办法吗?还是没有。

基于上述三个“没有”,那么京东到家对整个京东集团来说就还有价值。关停京东到家的上门服务不过一个“物流公司”不做家政、美甲和上门按摩了,而是向着“物流”的回归,并不能代表说这个物流公司要倒闭了。

三、不吹不黑,O2O是真的不行了吗?

两三年之前,O2O概念最火热的时候无论是创业者、合作人,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在极力热捧“线上+线下”的魔力。时过境迁,当O2O的泡沫烧成了一地残渣,只看到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黑O2O已经成为当下绝对的政治正确。

其实,O2O所做的事情很简单:一是送货上门,二是送人上门,本质都是提高服务抵达的效率,节省用户的时间。

现在大家在讨论O2O时都会提到一个词“高频”,普遍认为只有足够高频的服务才具备在O2O商业模式内活下来的可能性,比如外卖、打车。

很多人认为O2O行业无法快速地降低边际成本,因为随着每一笔订单,成本投入仍在增加。但是,O2O的成本来自于平台“解耦的成本”,即O2O平台为解开商品或服务到达用户的这一过程中所有耦合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信息耦合、空间耦合和时间耦合。

以外卖O2O为例,主要收入来自每笔并不高的客单价抽成,而解耦的成本却包括平台运营、送餐员、物流硬件等等。所以,只有拥有足够多的客流量和足够高的消费频次才有可能“吃掉”解耦的成本。同样,一批批倒下的O2O公司,死掉的原因基本都是由于解耦的空间成本太高或是时间成本太高。

换句话说,如果在O2O商业模型中,有其他降低解耦成本的方式(比如无人车、无人机等空间解耦方式;利用社区门店直接配送上门等时间解耦方式),或者收入远高于解耦成本,那么这种模型也将是成立的,O2O也就并不完全局限于“高频”。

但目前的情况是,耦合客观存在,市场存量基本固定,各类O2O服务的疆域也基本被饿了么、、滴滴、58等大公司所划分完毕。

所以说,并不是O2O不行了,而是无法低成本解耦的O2O,或是跟风杀入红海市场的O2O不行了。如果有人能用新的,低成本的方式解开“货到人、服务到人”中间的耦合,提高信息流和物流的效率,那么这样的O2O仍然拥有机会。

京东物流为什么能创造全球最高运营效率

  引导语:京东有今天是因为敢打敢拼、肯干“傻大黑粗”的活,一不小心将其他电商企业不愿意碰的物流配送做成了京东“前端用户体验、后端成本效率”的核心竞争力。——刘强东

  50座城市建仓,用空间换时间

  “早上在京东上给千里之外的父亲买两瓶二锅头,老人家中午就喝上了。”这就是消费者口中的“京东速度”。

  事实上,直到现在还有人将京东自建物流视为一场豪赌。2007年京东决定自建仓储配送,给业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疯了”,因为物流配送行业的高度分散、复杂,对于刚刚崭露头角的京东来说,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2007年,京东的年营业收入只有不到5亿元人民币。如今,京东配送条线的员工已经发展到60000人,京东也拥有了宏伟的总部大楼,这让许多质疑者认识随之转变。

  “在京东之前,网络购物从下单到收到货,等个十天半个月是很正常的事,消费者的速度预期并不强烈,更没有用户体验的概念。”京东配送体系的一位高管回忆当年的情景还不禁感叹,当时很多人都为京东自建物流捏了一把汗。

  业内认为,京东自建物流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消费者对配送速度与服务的认识,让“用户体验”一词在电商和快递行业切实可感。

  2010年,自建仓储配送启动仅仅3年后,京东开始在部分城市具备当日达、211限时达能力(上午11点前下单,当天收到;晚上11点前下单,可在次日下午3点前收到),次日达、隔日达能力开始全面铺开。受其带动,速度成为电商的一个共同追求目标。

  2015年底,京东仓储配送已经可以满足大约98%的京东自营商品配送,其中超过85%的订单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配送,京东的配送服务实现的211、夜间配(晚上7点至10点配送)、极速达(2小时内送达)、当日达、次日达、隔日达等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种时效需求。第三方调查机构所做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京东送货速度的满意度领先行业整体近20个百分点。

  在“京东速度”的背后,是大量的基础建设和资金投入,规模在当时的快递行业属于天量投资。但这种巨额投入并非盲目的扩大地盘。与顺丰、“四通一达”等企业网状式的结构不同,京东的仓储配送体系是轮轴式,自控力强。京东将全中国分为7个大区,建立7个物流中心,每个大仓有自己的服务半径。“用空间换时间,都是京东自己做,完成供应链体系搭建,成为客户体验最优的电商物流履约平台。”京东集团配送部副总裁王辉说。

  截至2015年12月31日,京东已经在50座城市运营213个大型仓库,6个“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仓储设施占地约400万平方米,全国拥有5367个配送站和自提点。京东的物流体系已经覆盖全国2356个区县。在这9年中,京东的年营业收入增长了近400倍。期间京东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

  4月12日,刘强东对前来视察的国家邮政总局局长马军胜表示,京东正在全国中小件和大件两个物流网的基础上,建设第三张冷链生鲜物流网,发力生鲜快递。下一步将更好地促进电商和快递渠道下沉,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工业品进农村战略、农村金融战略和生鲜电商战略,同时走出国门,推进海外仓建设。

  驱动“京东速度”靠技术

  在京东极速扩张的情况下,保证快而不乱是“京东速度”的骄傲之处。

  2007年京东日处理订单只有3000多个,2016年日均订单近400万个,天量的增长不仅没有影响物流配送的速度,用户体验反而越来越好。

  其中,技术驱动在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外界还在对京东自建物流配送持怀疑态度时,京东已悄然变身“技术控”。很容易理解的一个道理:对亿元级的企业,单纯挖掘人的潜力或许能不断提高效率,但面对数千亿级的庞然大物,人的力量显然已难以掌控局面。

  京东从成立之初起就一直在自主研发数据系统,十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京东称之为“青龙物流配送系统”,简称“青龙系统”,这是京东高效物流配送背后的核心支撑。

  据了解,青龙系统让传统的等单送货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京东可以预测订单,提前调配力量。预测订单就是根据大数据模型,判断某个地域中某类商品直至某个商品未来一段时间的销量,以便于精准备货。目标是一方面有效缩短库存周转率,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不会让用户遭受缺货的困扰。

  京东的物流网络的核心要素包括仓库、分拣中心、配送站、配送员等几个方面,这个网络则由青龙系统来驱动。到目前为止,青龙系统已经实现了两次升级,从1.0升级到了3.0,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具体来说,青龙系统1.0完成了对海量信息处理,满足日常海量数据处理的能力,对原有系统进行了重构,使得分拣系统与配送系统达到了全方位的提升。而在2.0阶段,京东推出了自提柜系统,用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经过不断的更新,自提柜的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水电缴费、一卡通充值、社区O2O、冷藏/冷冻,生鲜自提、WIFI热点等诸多功能将会逐步实现。

  2014年青龙系统迈向了3.0时代,这一阶段“对外开放,构建生态系统”成为了重要的战略方向。至此青龙的业务模式也开始从京东内部物流系统转变为社会化物流。消费者在京东购物的流程从下单开始,每个点击动作之后都是一套复杂的计算程序,系统分拣模块会将货物根据订单地址进行区分,分配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地点的仓库。

  在这一系列环节的高效运转首先给了“京东速度”以保障,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京东仓库的人效。以上海“亚洲一号”(一期)在2014年双十一期间的表现为例,该仓库员工仅500人,在双十一当天发货10万件。据京东统计数据,同样体量的分拣和出库,另一家服装物流公司雇佣了3000多人花了7天才完成。而2015年双十一当天,投产不到半年的广州“亚洲一号”完成单仓50万单的生产,创下了纪录。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目前固安分拣中心正在测试智能手环和智能中控系统,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能通过大屏幕查看配送车间的动态,流程中每个差错都会显示在中控屏幕上,同时出错点上的工人能在其所佩戴的智能手环上收到错误提示。

  商品出库后的传站和配送环节,也依据京东大数据的支撑,对运输和配送路线进行优化,使得配送员的配送效率得到了提高。2015年双十一期间,京东配送员将总重约8万吨的货物及时送到了用户的手中。京东内部的运营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每一辆车、每一位配送员所处的位置和任务完成的情况,对于任何异常的发生都可以第一时间及时反应、迅速调配力量支援。

  京东在仓储配送领域的技术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研发,这一块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标杆。京东仓储的另一个标杆就是“亚洲一号”,2014年京东第一个位于上海的“亚洲一号”仓库一期投入使用,这座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高智能化大型仓库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仓库,此后两年间,沈阳、武汉、广州、贵阳的亚洲一号都陆续投入使用。而现在,京东的物流配送“飞”起来了。2016年初,京东开始测试无人机送货,未来无人机送货将覆盖大量乡村。

  “最后一公里”的价值

  京东商城页面的主色调是红色,京东配送员的工作服也是红色,这些配送小哥们被消费者亲切地称为“京东红”。

  随着京东业务的快速增长,“京东红”已经覆盖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如今偏远的山区、海岛、沙漠都有“京东红”。

  在京东,很多配送员将公司当作了自己的家,将配送做成了终身职业。京东配送从2007年正式开始运营,最早只有10名员工,来自安徽的徐文义就是其中之一。此后徐文义一直在京东做配送员,他的兄弟、连襟、儿子也都成了京东配送员。徐文义的儿子1993年出生,17岁就开始做配送员,现在23岁,已经在北京的一个配送站做了两年站长了。儿子跟着自己在京东工作,徐文义觉得心里踏实。

  刘强东有和一线员工把酒言欢的习惯,2012年8月17日徐文义第一次和刘强东当面说话,也喝了酒。当天是京东五周年员工宴会,刘强东和到场的72名老员工挨个喝了酒。徐文义觉得刘强东是个正直、重视承诺的人,不会亏待一线干活的员工。像徐文义这样一家多人在京东干配送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人在京东的共同感觉就是稳定、温暖,只要用心工作,就会有回报。他透露说,京东从来没有拖欠过一线员工的工资,即便是在资金链紧绷的时刻,刘强东宁可压缩其他开支,也绝不亏待一线员工。

  京东鼓励多劳多得,2007年京东配送员的基本工资是1500元,2016年京东北京配送员平时人均月工资是7000多元,销售高峰期,部分配送员收入在万元以上,大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此外,京东还为不同地区的配送员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补贴。

  据介绍,在京东,配送员可以通过学习圆自己的大学梦,也可以通过努力走向管理岗位。2015年京东启动县级服务中心,许多乡村主管就来自一线配送员。华北配送固安分拣中心负责人岳广权加盟京东之前是在其他配送公司工作,谈起差别,他说,“京东追求快更追求用户体验。”

  在刘强东看来,加盟制的快递模式中间环节太多,无法保证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更无法确保“最后一公里”的良好体验。因此京东选择自建。

  京东仓储物流副总裁傅兵认为,物流快递是相对基础性的行业,要保证各环节的高效衔接和“最后一公里”的通畅,一定要“强运营”,分散的加盟式快递模式很难做到。

  “强运营”在京东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共同实现的,京东配送员在国内率先使用POS机,这个POS机带有青龙系统,有定位功能,系统能监控到所有包裹的运行轨迹,如果出现异常,可调取数据,质控人员马上能发现哪些包裹不合规。系统能自动生成报表,配送系统副总裁、总监、片区经理、站长,每一层管理层都能对下属的工作情况、绩效一目了然。

  京东要啃好自己的“甘蔗”

  京东的物流设计的核心是减少物品的流动次数,通过大数据,在产品还在生产的时候就告诉供应商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

  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有预测认为中国将在2018年占据全球电子商务市场一半的份额,这对于竞争激烈的中国电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市场还在持续扩大,不断有创新的企业加入竞争,谁能持续做大做强,既是对商业模式的考验,也是对企业价值追求的考验。

  2015年,京东的营业收入达到1813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的B2C电商平台,也是中国收入规模第一名的互联网企业。如今,京东已经在积极参与“电商平台级竞争”。京东近几年一直在有序地向社会开放电商平台和物流配送系统,目前已经有99000家第三方商户进驻京东,极大地丰富了商品的种类。

  未来电商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等方面是各家角逐的重点,京东认为这正是其长处。京东的物流设计的核心是减少物品的流动次数,通过大数据,在产品还在生产的时候就告诉供应商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一次就搬到正确的库房,第二次就到了终端消费者手里。因为搬运次数少,所以成本低,这对于供应商和电商平台的利润获取都意义非凡。

  财务数据显示,京东的整体运营费用率大约在10%,单看电子产品的综合成本,京东不到8%,比同行低50%-60%。

  2015年京东供应商的平均账期是44.6天,即一年能周转8次,远高于其他电商平台。用高效的供应链为供应商服务,帮助更多商家实现“品质、品牌、品商”的水准,是京东未来的战略布局。刘强东针对消费品行业,提出了“十节甘蔗”理论,即零售、消费品行业的价值链分为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等十个环节,其中前5个归品牌商,后面5大环节则归像京东这样的零售商。京东在未来的开放平台竞争中要啃好后五节甘蔗。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京东所推崇的,也是刘强东提出要实现品质、品牌、品商的路径。这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实际上,京东已经开始认真地啃自己的“甘蔗”。2015年12月,京东与李宁[-0.73%]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李宁提供产品到门店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同时为李宁实施O2O战略提供物流供应链保障,此前京东已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帮助贝因美[-0.55% 资金 研报]、小牛电动等企业实现了仓配一体化。

  在与京东合作之前,上述某合作企业一度受到库存的困扰,京东的高效供应链解决了这家企业的库存“尴尬”。在京东物流的解决方案中,引入了“调拨”作为库存,提高需求稳定程度,将全国分成两个子网络,加倍主力商品在主力销售区域的备货量。京东利用在全国的200多个大型仓库,可以根据不同销量区域选择京东不同地区的仓库,省去转运环节,缩短了货品抵达用户手中的时间,在运输途中保证了产品安全抵达。与其他社会化物流相比,京东物流都是自营,仓配一体,不仅保证速度,也能保证安全。

  随着京东中小件、大件、冷链生鲜“三张大网”的建成和完善,加上京东日益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持续不断的运营创新,京东的物流配送体系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零售供应链平台,海量的商品将会在这个平台上快速流动。

【京东物流为什么能创造全球最高运营效率】相关文章: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几乎所有人都把希望放在了京东身上。

无论是保供应,还是平抑物价,

京东是全上海人最后的希望。

虽然京东在其网络上的到货日期一再延后,被上海市民起了不少的绰号,但是京东的确已经开始配送了,而且速度明显在加快。据京东方面介绍,4月15日,京东在上海完成配送的订单数量较上一日提升了67%,已达到疫情前日均量的43%,而一周前仅有疫情前日均量的20%。 预计17日,京东的订单配送量将恢复到疫情前的60%,本周将恢复到80%左右。

京东调集力量,紧急驰援上海

除了本就在上海和附近所建立的几个大仓外,京东初期还调运了包括约10吨紧缺药品在内大批量的医疗应急物资等通过包机航班、全货机的方式从北京空运到沪,满载民生物资的50余个铁路集装箱和200多辆大货车也已陆续从广州、武汉、成都出发抵达上海。后期,凭借完善的网络和体系力量,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上海。

京东除了向上海调集大量的物资外,目前上海最缺的就是能够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快递小哥。为此,京东从全国抽调超过3000名快递小哥进入上海市场。 最远的是来自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维族小哥吾斯曼·热介甫,他从于田县辗转汽车、飞机与大部队汇合,跨越5000多公里,可谓千里逆行。由于飞往上海的航班大部分被取消,因此大量的京东小哥坐飞机到杭州等上海周边城市,再统一坐大巴奔赴上海,队伍堪称浩浩荡荡。此外,京东还在积极和上海各个京东员工较为集中的小区沟通,希望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尽快将快递小哥解放出来,直接驰援第一线物品配送。

菜鸟Vs京东,只是创始人的一念之差

为什么之前上海市民会对京东寄予厚望呢? 因为作为国内电商两强,马云和刘强东有着一个理念上的差异:物流服务是不是电商服务的一部分。而这直接导致了京东和淘宝系在物流配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刘强东则始终觉得,物流服务是电商服务重要的一环。前期大笔资金投入,虽然导致了京东长时间的亏损,甚至让京东错过了不少其他风口发展的机会。但是从目前来看,京东的投入还是值得的,也成为了京东可以在激烈的电商平台中占据C位的关键所在。

所以和京东形成鲜明对比的阿里系,从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自建物流体系,阿里主导的轻资产加盟模式的阿里菜鸟网络,说到底是一个系统平台,通过接入“四通一达”或者其他快递物流公司,来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及派单。在这种情况下,天猫/淘宝物流的主导权依然被阿里所掌握,而快递公司只能沦落为打工者的身份,或者说就是从事一个跑腿的职能。它们甚至都不愿意提供最后100米的服务,需要客户到菜鸟驿站自取。这和京东提供的到家服务形成鲜明对比。还有,和四通一达相比,京东的物流并没有优势。相反京东为了给快递小哥提供更为稳定的社保和工资,其运营成本比很多由小超市甚至夫妻老婆店加盟的“四通一达”高了不少。

京东重资产的物流,到了可以收获的季节

虽然京东前期在物流上投入很多,成为京东盈利的一个比较大的包袱。但是京东凭借物流赢得了极高的口碑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京东规模的扩大以及体系的成熟,京东便开始逐步提升物流部分的效率,肯定需要想各种办法来降低物流成本,来实现物流部分自己的盈利。

目前,京东已经打造了华北、华东、华南、华西四大物流中心覆盖全国各大城市。为了保证物流速度,京东物流采取了从最近仓库出仓、货源配调、固定时间设定发货波次、夜间配送等诸多策略,使得京东物流的送达时间有口皆碑。此外,京东物流缩短了供应链,把产品从生产商直接运输到各地分布式的仓库里。也就是说,消费者所需的物品可以由京东仓库或门店发货,商品配送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而在京东智慧物流领域,通过智能分拣机和龙门架、AGA机器人等最大程度节省时间。还有就是京东利用大数据分析,会预判有多少人会买哪些热门商品,因此可以预先把货物放置在前置仓与本地仓。根据相关的算法, 一旦一个北京的客户选购商品,物流很有可能就变成了从北京到北京,当日送达就成为举手之劳。

京东通过十几年的投入,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东物流已经运营约120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仓储总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随着京东物流的上市以及对外开展的持续收购兼并,京东旗下仓库数量还在持续增加。目前, 京东几乎已经做到了县县有仓,被称为地表最强“地网”。而数十万计的京东快递小哥,不仅为社会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同时也成为京东高品质服务以及准时投送的最大保障。所以随着京东物流在香港的上市以及相关体系网络的搭建成熟,现在的京东物流已经到了可以收获的季节了,不仅为京东自营商品提供支撑,也可以成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其这次并没有像2020年那场疫情那样,通过快速和高效的物流成为支持上海这样大城市度过疫情的最坚实支撑。但是随着相关政策层面的打通,京东物流必然会逐步恢复。 当下,京东已从全国各地调集大批快递人员支持上海市场,并将快递人员分为14批来应对各地14天的隔离政策,其不惜一切代价保供上海的决心非常大。

京东之外,天猫、美团、饿了么也都在纷纷动员,也在尽力将自己困在小区内的快递员解放出来。谁能够向上海市民递送更多的物资,谁就能赢得全国的口碑。相信随着各个堵点的打通以及疫情情况的好转,困扰上海市民的物资配送问题将能够逐步缓解,并最终恢复正常。

顺丰1元签收确认费的背后

鲸吞德邦的京东物流,会掀起新一轮国内物流快递市场革命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东自建物流的根本出发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