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画灌篮高手,与山王一战的漫画的画风与前几册,为什么不一样了?

本文约10000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前言:日本动漫产业的源头还是漫画,我们在【读书】日本动画产业系列研究之科普篇写过日本动画有60%是改编自原版漫画,且与原著重合度较高。要研究日本漫画产业则离不开研究以《周刊少年Sunday》《周刊少年Magazine》《周刊少年JUMP》为核心的漫画周刊发展历程。说起这三本杂志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龙珠》《足球小将》《灌篮高手》《海贼王》《棒球英豪》等神作皆出自这三本杂志,是不是就完全不同了。本期,我们将回顾日本漫画周刊三大金刚过去60年的发展历史,穿越历史见真知。

小总结一下前期对日本动漫产业研究:

【读书】日本动漫“教父”手冢治虫的创作方法论:开天辟地,厚积薄发,顺水推舟

【读书】日本动画产业系列研究之内容篇:穿越历史见真知

【读书】日本动画产业系列研究之科普篇

书籍:《日本漫画杂志争霸史》作者王新禧。这是一本豆瓣读书连载的书,从2014年开始写到2020年3月结,总共写了6年,作者曾经出过一本纸质书叫《日漫那些事儿》(节选一部分),但后来因为销量不佳没有后续。据作者说最近完整版纸质书快推出了,小期待一下。这本书比较详尽的展现了1950年代开始日本漫画周刊杂志从崛起-鼎盛-没落的全周期,着重对漫画作品分析,拥有海量高清图片,是一本了解日本漫画历史不错的作品。

前漫画周刊时代:从赤本漫画到贷本漫画

赤本漫画时代:1945年战后的日本,纸张是紧缺产品,主要用来印刷新闻报纸和大出版社严肃出版作品。这时,一批不入流的出版社模仿“赤本小说”的形式用粗糙的纸张大量印制漫画,使得日本漫画开始低成本迅速扩张,进入“赤本漫画”时代。当是时,赤本漫画纸张厚薄不均,内容低劣,盗印美国英雄漫画是当时的主力。另一方面,这些漫画却成为当时孩童美好童年的回忆。

手冢的新宝岛成为赤本漫画划时代作品:时代的造就需要巨人来推动,手冢毫无疑问就是,而手冢的《新宝岛》为赤本漫画带来了吸收了美漫和迪士尼分镜头概念的原创优质漫画,激励了后一代日本漫画作家。藤子不二雄中的藤本弘就曾经花了一个月临摹了一遍《新宝岛》。关于《新宝岛》更多可以看这篇【读书】日本动漫“教父”手冢治虫的创作方法论:开天辟地,厚积薄发,顺水推舟,本篇就不在赘述了。

赤本漫画在1950年代达到高潮:赤本漫画以低廉的价格,有趣的内容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市场,据统计1956年,赤本漫画已达900余部,总销量以百万计。出版社利润也十分可观,以批发价35日元的一本作品(64页)若能够销量超过1万本,则出版商利润达到18万日元。而当时销量最高的《少年王者》达到50万册,超越了手冢的《新宝岛》

之后就是盛极必衰:原因很简单,成也内容,败也内容。随着手冢等一批优质漫画家推出优质的作品驱动赤本漫画市场增长,而随着市场走向鼎盛,主导市场中小出版商开始展现唯利是图的本性,一时间抄袭成风,很快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市场态势。再加上日本税务署开始对暴利行业赤本漫画开始征税,到1956年,赤本漫画逐步退出市场舞台。

贷本漫画时代:赤本漫画衰败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政府战后开启印钞机,导致通货膨胀,好处是降低债务负担,坏处则是老百姓手里的钱开始贬值,导致赤本漫画都消费不起,被迫消费降级,进入了贷本漫画时代。顾名思义,贷本漫画就是租漫画看的时代。相比于赤本一本(200-300页)130-200日元,贷本漫画租一次10-20日元,门槛显著降低,到50年代后期,日本有2万家贷本屋(租漫画的地方)。

贷本漫画时代双雄:贷本漫画时代两大漫画家一个是白土三平,代表作品是《忍者武艺帐》(全17卷,1962年完篇),讲述了日本战国时代,大名、武士、等和农民频繁爆发矛盾冲突的故事。要知道,日本60年代其实也发生过和我国类似的“运动”,所以,这个作品是很契合时代背景的,有一大批青年读者。另一位则是水木茂,其代表作是妖怪漫画,《咯咯咯鬼太郎》系列在之前【读书】日本动画产业系列研究之科普篇有过介绍。

日本漫画出现了剧画风格(视觉清晰度提升):1957年,日本漫画出现了剧画风格,指的是画风更细腻,故事情节更写实,供成年人阅读的漫画。以日本关西为主要据点的剧画作家开始打入市场。需要指出的是,其实剧画和之前少年漫画的风格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周刊少年杂志诸多作品也使用类似剧画的画风。

剧画风格对比传统少年漫画

贷本漫画衰败:1950-60年代,日本掀起了对漫画的大规模讨伐活动,大量被认为“有害漫画”在校园中被收缴,焚毁,逐步增加舆论压力为贷本漫画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进入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开始走向正规,文化消费展现出“消费升级”的态势,随着日本小学馆、讲谈社等大出版社进军漫画领域,贷本漫画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漫画周刊发芽期:《Sunday》和《Magazine》创刊,周刊时代到来

《漫画少年》成为周刊的鼻祖:1947年,由知名编辑加藤谦一主导,学童社出版了日本战后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漫画月刊杂志《漫画少年》,这本杂志我们在【读书】日本动漫“教父”手冢治虫的创作方法论:开天辟地,厚积薄发,顺水推舟曾经详细介绍过,其对于推出神作《新宝岛》后的手冢开始了狂热的追逐,也就是在这一段时期,手冢先后推出了《阿童木》《缎带骑士》《火鸟》《森林大帝》,史称“四大名著”。另一方面,过渡性质的赤本漫画和贷本漫画虽然昙花一现,但却培养了大批有梦想有实力的漫画家(主力是常盘庄时期的一众漫画家,自手冢以下),为下一阶段打了了坚实基础。《漫画少年》并没有坚持太久,随着加藤谦一1955回归讲谈社,其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冒险王》创刊,却误判产业发展趋势:秋田书店在1956年推出了漫画月刊《冒险王》,其以《漫画少年》为目标,开出高薪吸引当时著名的漫画家。第一部推出的《沙漠魔王》,讲述的以沙漠为舞台,讲述少年波普与香炉中出现的巨大魔王一起冒险的故事。以全彩,大胆构图,宏大世界观,异国风情,很是让“没见过世面”的日本孩子疯狂了一把,其中就包括少年的宫崎骏。此外,《冒险王》还拉拢手冢刊登长篇作品,代表作如《我的孙悟空》。然而,《冒险王》最大路线失误在于仍然坚持认为“绘物语”(类似连环画,以文字为主形式)为主流,却没抓住新漫画的发展趋势(以绘画为主),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三大社正式进军漫画杂志,一统江湖:漫画产业不断发展,起步时候主要是中小出版商在倒腾,但自然也吸引了日本三大社讲谈社、小学馆、集英社的注意力,开始一统江湖。首先,三大社采用“铁桶阵”的集群战术,即针对每个年级都拥有对应的杂志,从幼儿园到中学,这种极致细分的打法后来证明了威力(开始还有人认为经营成本过高)。

其中,讲谈社成立于1909年,1956年起一口气编发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8本漫画月刊,此外还有2本《我们》和《朋友》全年龄段的月刊,构成了战斗集群。此外,小学馆成立于1922年,顾名思义其在儿童出版领域成绩斐然。小学馆出版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漫画月刊,之后又出版7本中学漫画月刊,此外还有幼儿园专属和女生专属月刊,月刊集群可以排满一桌,蔚为壮观。反观后来称为漫画王者的集英社其实是起步最晚,也是当时实力最弱的,其成立于1926年,最开始只是小学馆下面的一个娱乐杂志部门。然而从1949年到1968年《周刊少年JUMP》推出,集英社从未有一本自编的漫画杂志,仅作为渠道发行一批漫画刊物。从这,也可以看出内容领域后来者居上从来都不是罕见的现象。

电视的普及实质上利好了漫画:这点似乎很难理解,但每日新闻社1950年代做过一个调查,看杂志的小学生,年龄越大,漫画杂志看的越少,到高中阶段还看漫画杂志的基本没有。背后主要原因是一到高年级,大家就要回归铅字文化了。然而,1960年代电视的普及,提升了图像(早期电视清晰度很低,充其量算得上图像)在大家获取信息维度中重要性占比,反而使得漫画迎来自身的大发展。(类比于当今时代,短视频等应用成为新时代的文本,哪些行业会受益?——视频化传递信息的方式)

《漫画少年Sunday》(以下简称“Sunday”)《漫画少年Magazine》(以下简称“Magazine”)推出:1960年代,日本文艺期刊,娱乐杂志,电视节目等都不约而同进入“周更”时代。另一方面,市场对于漫画的需求不断提升,小学馆和讲谈社都在谋划推出一本定位为周刊的助力漫画杂志。在这种背景下,《漫画少年Sunday》(小学馆)《漫画少年Magazine》(讲谈社)孕育而生,关于首期推出时间,两大社还明争暗斗,最终sunday于1959年3月17号创刊,magazine则于3月26日创刊,几乎同时推出。

第一战——《Sunday》胜出:起初,杂志中漫画比重还不大,保留了新闻、体育内容等其他综合型内容,以适配更多儿童的需求。《Sunday》的主编主动登门拜访,使得手冢治虫、藤子不二雄、寺田博雄等名家的作品登录自家杂志。后来,《Magzine》的主编也去请,但因为被抢先,没有得到常盘庄这些漫画作家资源。首战,《Sunday》销量达到30万册,《Magazine》销量仅20.5万册(定价40日元,比前者贵10日元),前者凭借优质内容更胜一筹。

《Magazine》反扑——热血运动漫画:起源在于杂志的主编发现了一个叫梶原一骑的编故事高手,而《Magazine》落后核心就是故事性不如《Sunday》。1966年,《Magazine》推出由其撰写脚本,川崎伸作画的棒球漫画《巨人之星》,一炮走红。要知道,棒球是日本当时“国球”级别的运动,《巨人之星》将棒球类漫画带上了顶峰,将《Magazine》销量一下带到了50万册。1968年,《Magazine》又推出了拳击漫画神作《明日之丈》(在日本动画研究中提到过),两部神作推出后,《Magazine》销量在1968年底达到84万4千册,反超《Sunday》15万册。多说一句,《Magazine》请梶原一骑当脚本促成后来其将“脚本”和“绘画”分开分工的先例。

《JUMP》创刊,漫画周刊时代全面崛起

王者《少年JUMP》创刊:正如前文所言,集英社起初是小学馆旗下一个娱乐杂志部门,高大上小学馆做的文化、教育类出版,看不起“三俗”的集英社,集英社后者1926年独立出来。20世纪60年代,眼看两本漫画周刊杂志激战正酣,集英社也想有所建树,然而创刊过程却非一帆风顺。由于前期集英社漫画杂志《少年Book》一直被《Sunday》压制,1968年推出的集英社漫画周刊《少年JUMP》(以下简称“JUMP”)连印刷厂都不想接(量太小),最后通过编辑长野规利用集英社另外一本杂志《玛格丽特》(当时接近60万册销量)关系才把创刊号印出来。

《JUMP》初期面临不利的发展局面:最大的不利在于优秀的作者资源都被别家杂志瓜分完了,JUMP只能自行“造神”,以原有《少年BOOK》的作者班底,外加新人招募充稿。此外,《JUMP》还首创了整本杂志都用来刊登漫画的先例,其定价为90日元(当时可以买5瓶牛奶),显著高于当时普通杂志60日元,编辑西村解释说高定价主要是为了初期漫画杂志能活下来,后期还可以降价(弥补销量小的损失,对比当今的价格战,当时商业环境真好)。

《JUMP》的核心价值观友情、努力、胜利:在前身《少年Book》上,编辑长野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高年级小学生对杂志刊登内容想法,50个关键词里面有3个是最喜欢的:友情——最令人觉得内心温暖的词;努力——最重要的词;胜利——最令人开心的词。就是这次调研,这三个词成为《JUMP》永久的核心价值观。

《JUMP》靠“非常规武器”获取市场:自己造星也好,核心价值观也好,说的漂亮,但其实有点被迫无奈的选择,《JUMP》靠什么争取的市场?所谓非常规武器,其实就是“三俗”路线,对于集英社来说,这实在没什么,《JUMP》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一批“泛色情”“三俗”题材的漫画迅速席卷漫画市场,《JUMP》的市场份额应运而生。

1968年,《无耻学园》推出迅速引爆成为全国话题,男主角和女主角对抗大反派过程引发一连串的搞笑故事,但整个学园却沉浸在一股激荡、暧昧、荒谬的氛围中,这部作品是日本漫画历史上有名的“问题作品”,其作者是永井豪,其后来作品还有机器人动画鼻祖《魔神Z》。这部作品在《JUMP》创刊号上登载,但因为导向不良只登一期就休载了。谁知道,3个月后,恢复连载,其在日本传统压抑的学校氛围中,获得了大批受众。这部作品在日本中老年家长中也掀起了波澜,许多地区发起了拒绝《JUMP》的运动,然而《JUMP》做法历来是只违背道德,不触犯法律,所以也没人能把他们怎么着。就这样连载到1972年,政府实在看不下去了,命令集英社连载如此有害的校园漫画,《JUMP》考虑其价值也利用殆尽,就真的结束了。永井豪为了表示不满,在最终会设置在一场校园大屠杀,将反对者画进了最终回,并让他们全部惨死,用以泄愤。

同期,《JUMP》的“非常规”作品还包括《小鬼当大将》,类似日本版古惑仔,其与《明日之丈》等热血漫画不同的是,《小鬼》纯粹就是不良漫画,主题就是比谁更坏更狠更能打。此漫画连载期间日本全国校园内打架和暴利事件激增,同样引来各方一致批评然而,另一方面,这部漫画也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其拥趸大多来自当时底下阶层,对于日本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贫富差距有诸多不满,漫画里的放荡不羁,叛逆恰好契合了这种底层的共鸣点。

连载《无耻学园》和《小鬼当大将》的封面

《JUMP》腾飞背后的两大制度保障:说完了《JUMP》似乎不那么光彩但有效的发家历史,再说说日后漫画王者背后的成因,须知道“”非常规“路线可以短时间获取市场,但要有可持续竞争力,很明显是不行的。实际上,《JUMP》在利用《无耻学园》等几部作品打开市场后,也已经准备洗白上岸了,其连续推出了三大制度保障了后续作品供应,解决了生产侧的长期持续性问题:

  • 作家专属制度:70年代的日本漫画界,知名漫画家都会被不同杂志约稿,这样的制度导致头部作者忙死(例如手冢开挂模式),而底层漫画家则很难出头。《JUMP》由于起步较晚,家底又不厚,被逼着另辟蹊径走自己培养作家路线,其推出了专属契约制度:即作家只能为《JUMP》一家供稿,相对其能够得到《JUMP》集中推广资源和除了稿费之外的签约费和专属费。“专属作家”制度,一方面对新人有很强吸引力,一方面也保障了作家精力,集中精力画好一部漫画,精益求精。此外,只有在《JUMP》能够看到某位作家的作品也能够进一步培养用户忠诚度,打造漫画杂志品牌。整体而言,在那个时代,这项制度其实是杂志和作家新人共同成长,同命运的制度。此后,《JUMP》把本宫宏志树立成了漫画专属制度的showcase,令本宫收入节节升高,吸引力众多新人漫画家加入。

  • 调查表至上(唯收视率论):推出专属作家制度后,新人投稿纷纷涌来,如何选择刊登哪一部呢?《JUMP》又推出了调查表至上制度,即决定一部作品生死的只有作品受欢迎程度。每部漫画连载到第五话时,如果调查表中人气上升,则可以连载。如果人气下降,那么连载到第十话就会被强行终止。排在最后的作品,如果连续六周没有回涨,作品终止。调查表至上制度对作者十分残酷,其必须绞尽脑汁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连载。另一方面,而对于观众喜爱的作品,即使作者想结束,《JUMP》也会想尽办法延续它的寿命,例如后来《龙珠》。总之,市场导向做到极致。

实际上,《JUMP》的两大制度是其后来成为漫画王者的基石,但对于作者来说则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其专属作家一般有三个特点:1)无限迎合市场,可能失去自己风格;2)做作品总数少,例如尾田荣一郎的《海贼王》,一辈子专注一部作品;3)创意容易枯竭(挖掘的太狠了),比如鸟山明,在《龙珠》完结后,基本就废掉了。

《周刊少年Champion》和《周刊少年King》:需要指出,除三大周刊外,还有两本漫画周刊也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前者《Champion》是由秋田书店1969年7月创刊的漫画周刊,后者《King》是1963年由少年画报社推出漫画周刊,两者一直也是行业重要参与者,也推出过众多佳作,但始终未能缩短与前三甲的距离,故本文不多描述。

70年代:《Sunday》和《Magazine》扔出佳作,《JUMP》开始迅速崛起

《Magazine》走向剧画画风,走差异化路线:1960年代,日本社会同样骚动,针对其背后主力大学生漫画开始走红,与《Sunday》仍然坚持原有少年漫画路线相比,《magazine》决定走差异化路线,其开始走向剧画路线,内容更加硬核的,成人向漫画。《Magazine》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脚本”和“绘画”两大工种进行分工,这里主要原因是要推出成人向漫画,靠漫画家自己在家空想深度肯定不够(漫画家社会经历不够),必须引入专业的文学家编写漫画脚本,这种体制下,漫画家变身为了“匠人”,仅对漫画画面负责,当时以手冢为首的常盘庄漫画家对这种路线嗤之以鼻。当时,《magazine》主要脚本作家依然是梶原一骑,小池一夫等,主要作品类型还是运动漫画,其支撑了杂志三分之二的销量。这期间,《Magazine》代表作品包括《爱与诚》(梶原一骑,一部纯爱情漫画),搞笑经典漫画《好小子》(千叶彻弥),其最开始走得诙谐路线,后来转向热血竞技路线。

《Sunday》铁壁坚守既定路线:小学馆旗下《Sunday》在行业竞争激烈背景下,选择坚定原有内容路线和“漫画家本位”制度,同样与时俱进加入了运动、恐怖、黑道等元素推出了不少佳作,其中包括恐怖漫画《漂流教室》(1972年刊载,为恐怖漫画鼻祖),黑道漫画《男组》(讲中国武术的漫画,受李小龙影响);《柔道赞歌》(1972年推出运动漫画);《无能老爸》(1970年推出家庭搞笑漫画)。

《JUMP》的冲击:一切都在孕育中。针对当时火热的运动漫画,《JUMP》推出了《阿斯特罗球队》,同属棒球漫画,但脚本作者远琦深知自己不如梶原一骑,无法表现出赛场逼真紧张的感觉,其索性改走夸张路线,九名身上带有棒球胎记的年轻人降生人间,励志成为世界最强棒球球队。整篇漫画充满了《少林足球》的感觉和欢乐,反而凭借趣味性收获不少受众。此外,这一时期,《JUMP》还推出了日本第一部美食漫画《厨师味平》;推出结合周边产品商业模式的赛车漫画《赛车之狼》;推出史上寿命最长的漫画《乌龙派出所》,这部讲述派出所里发生轶事的漫画从1976年连载到2016年,单行本共200卷,总销售量超过一亿五千万本以上,创造了连载回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后,《JUMP》还推出了机器人漫画的鼻祖《魔神Z》,作者是《无耻学园》作者永井豪,其独创了人操纵巨型机器人模式,漫画上市仅俩月动画就开播,收视率奇高,很快掀起了机器人浪潮。

1970年代,《JUMP》销量节节高升,1971年突破100万册,到1974年上升到165万册,超过了《Magazine》成为冠军,1978年销量更是突破210万,势不可挡,后两者在150万左右。

80年代:《JUMP》开始引领市场

Sunday的《福星小子》打响80年代第一枪。实际上,虽然《JUMP》销量开始在70年代蹿升到行业第一,但其上面作品仍然以新人为主,持续性很难保障。80年代初,漫画爆款打响第一枪的是《Sunday》的高桥留美子的《福星小子》,到80年代,观众们厌倦了打来打去,拯救地球的故事,恋爱风开始流行。《Sunday》历来是漫画家本位制(《Magazine》是脚本和绘画分开,很难迅速改变),于是最快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推出了《福星小子》,这部神作同样在日本动画系列中重点介绍过,不再赘述,总之1982年,凭借《福星小子》,《Sunday》的销量涨到228万(一部作品拯救杂志),恢复了往日的光芒,同时还招徕了数十万女性读者。

此外,80年代《Sunday》代表作还包括安达充的《TOUCH,棒球英豪》,这部作品同样在中国内地有很高知名度,不同于以往运动漫画强调热血,安达充善于表现青春细腻的感情,从而吸引一大批女粉丝。值得一提的是,本作品主角之一上杉和也的死来自观众投票,对此,男性粉丝纷纷表示“那个装X的弟弟终于领便当了”,而女性粉丝则称编辑部为“刽子手”,然而,这些争议将《Sunday》销量推到了新高的位置

然而,《Sunday》1980年代销量在1982年228万达到顶点,此后又徘徊在120-140万,显示了盛极而衰的态势。此外,未来的《柯南》之父青山刚昌也在《Sunday》开始连载《魔术快斗》(怪盗基德的故事)。

《JUMP》开始佳作频出——《足球小将》《阿拉蕾》《龙珠》等引领时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JUMP的几大制度虽然很难确保什么时候出成绩,但迟早会出成绩。进入80年代,后劲开始显现,打头阵的是来自片源乡下的“土仔”鸟山明,其1955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青州。1980年,其在《JUMP》上推出《阿拉蕾》,仅三期下来好评如潮,1981年改编成动画,收视率高达36.9%。之后,《JUMP》又推出了高桥阳的神作《足球小将》,这部作品不用介绍,相信各位看官小时候一定看过,这部作品牛逼之处在于它真的改变了一个国家的足球面貌(中国为啥没有),有70%的还在在看了本作后开始踢球。

80年代的《JUMP》可谓神作一个接一个: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这部作品不用过多介绍;鸟山明的后作《龙珠》(这部作品在《JUMP》最受欢迎漫画中,1000票获得了815票,是殿堂级作品,也是博主唯一完整看过的漫画作品);此外,原哲夫和无论尊合作的《北斗神拳》同样是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彼时,鸟山明,车田正美(圣斗士),高桥阳(足球小将)被称为《JUMP》三大台柱,1984年,《JUMP》的销量突破400万大关,逐步拉开了与其他杂志的差距。

漫画家的天价版税收入:鸟山明为例,有估算三十年来,《龙珠》创造的关联市场(单行本,动画片,手办,服装等衍生品)达到5000亿日元。在鸟山明如日中天的时候,每年版税收入约8亿日元(如下图),1995年《龙珠》封笔后,鸟山明收入暴涨至11亿400万日元,截止2014年有网友估算鸟山明个人财富达到400亿日元(除以15等于人民币)。实际上,鸟山明并不是孤例,众多漫画界凭借经典作品登顶富豪排行榜,漫画家惊人的收入代表漫画产业惊人造福能力,其也是不断有新人加入整体产业的根基。

90年代漫画市场盛极而衰:《JUMP》一家独大

《JUMP》一家独大,代表作有《幽游白书》《全职猎人》《灌篮高手》《海贼王》等。80年代可谓是日本漫画产业的顶点,一个产业越到后期,一家独大可能性则越大。到了90年代,《JUMP》代表作包括富坚义博(外号“富奸”)《幽游白书》和《全职猎人》,这位神奇的作家打破了《JUMP》必须周更的铁律(编辑也没办法),以惊人的休载率,粗糙的画风,却拥有这超高的人气,主要依赖于独特的故事构思和人物设计。

近年来“富奸”的休刊率,越来越高甚至达到100%

《灌篮高手》这部1990年井上雄彦以高中篮球为题材的少年漫画开始一炮而红,也是众多80后男生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之一,那句三井寿的“教练,我想打篮球”至今仍有画面感,而主题曲《直到世界尽头》仍然是经典,此外这部作品选择了在高潮即时结束,不像《龙珠》等作品由烂尾的倾向也使得其更加特别。《灌篮高手》以31卷的中等体量,缔造了1亿3000万册的销量。

此外,《JUMP》1997还推出了神作《海贼王》,这部作品也无须赘述。总之,《JUMP》销量开始一家独大,1984年390万册,1987年450万册,到1991年达到615万册,到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653万册。其他周刊已经只能望其项背了。这期间,《Sunday》代表作包括《名侦探柯南》(童年的回忆,无须赘述),《犬夜叉》;《Magazine》的代表作包括《中华小当家》等。

结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之所以取这个标题,主要来自《JUMP》从初出茅庐,各方面不占优势,到培养新人推出相关制度保障,再到最后一家独大的一个完整周期给博主带来的冲击,是的,文化产业真的是需要时间孕育的产业。当然,到了后期,《JUMP》也一定有我们说的渠道效应,即规模大-投入大-优质资源-优质内容-规模更大的良性循环。此外我们仍然可以总结以下两个有意思的结论:

  1. 文化消费,男性市场做两头,女性市场做中间。这个结论得出基础是在阅读整个历史中博主一直有个问题,为什么占日本漫画核心地位周刊杂志会把核心目标受众定位少男,而不是少女?同期的少女主要在消费什么杂志?要知道,对比中国长视频,广大的少女饭圈用户才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啊。

    我在评论区问了作者,作者答复是少女有少女杂志,但我不满足这个答案。我想了一下,大概可能是心理早熟和晚熟的概念。要知道,我们所说的目标受众,其实本质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心理年龄。少女往往比较早熟,所以会很快到青年女生喜爱的精神世界里去;而少男们往往比较懵懂,热血运动、机器人等固定题材往往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他们也有很强衍生品消费能力。所以我的结论是男性消费者少男,和中年男市场比较大(同等心理共鸣点下,,实际上生理年龄跨度大),而女性消费者则是青年女(同等心理共鸣点下,实际生理年龄跨度大)。

  2. 从“好看-有趣-有用”的进化模型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这点从《JUMP》成长路径也能够清晰显现,其利用“泛色情”等非常规“好看”内容迅速建立市场壁垒,然后利用专属作家制度,调查表制度推行市场化改革深耕原创内容,打造明星作家,后期一系列丰富趣味的原创作品驱动《JUMP》登上行业第一的地位。最后,通过《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等经典作品,达到不仅娱乐大众还能激励大众的“有用”范畴(改变了一个国家的足球面貌,太有用了),树立自身品牌,培养用户忠诚度和粘性,一统江湖。

    这一点,其实与当下UGC内容平台演变路径惊人相似,初期,以所谓“低俗”内容发家;中期,培养趣味原创内容奠定行业地位;之后,开始提升价值,提升品牌调性和用户粘性。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因为所谓的“内容低俗”,而轻视一个平台未来的发展前景。


近日,韩国人气漫画家“金城模”新作漫画《高中生活记录簿》,被发现疑似抄袭《灌篮高手》而被粉丝声讨,最终漫画被迫下架。

据悉,金城模的新作漫画中,部分分镜与《灌篮高手》相似度十分之高,最终引发韩国媒体关注报道,时间经过发酵,漫画最终面临下架的局面。

而金城模本人也为此事公开道歉,他解释,因为自己非常喜欢《灌篮高手》,也描摹过这部作品,因而受到井上雄彦的画风影响,以后会注意不要再有类似事件发生。

至于《灌篮高手》这部作品,在韩国具有意义重大的影响,几乎改变了韩国的体育文化。所以也难免引起国民愤怒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灌篮高手后期人物画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