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支持线上智能验配的助听器品牌?

随着老龄化趋势加深,听力损失总现患率还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尤其是上年纪的人听力受损后,其生活品质和社交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些人群可能久而久之更不愿和别人交流,在社会上也可能受到歧视。

其实不止老年人,很多听力受损的人都被建议佩戴助听设备改善听力。据有关调查,助听器作为听力损失者康复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的佩戴率不足5%,远不及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30%甚至更高。不过你如果在电商平台搜索“助听器”,可能发现低至几十块钱,多至几千上万的产品都有,难道真是越贵越好?

恰好笔者前工作就是在科研单位做助听器的研发,深知一款专业助听器其实是难在两方面:一是如何做到准确采样外界音微弱频信号加以信噪区分;二是后期的验配需要复杂的算法和信号处理。

最近有幸测评到科大讯飞最新的一款智能助听器,售价也很亲民,那么究竟好不好用?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在外观上,和传统助听器的样子大不相同,讯飞智能助听器采用了有市面上常见的TWS蓝牙耳机的造型,一个电池仓,内置两个左右声道的耳机。实际上很多听力受损的用户因为隐私和面子问题,都不大愿意让别人看出自己佩戴了助听设备,讯飞这款助听器设计成普通蓝牙耳机的样子,能充分保护佩带者的自尊心,大大方方出入各种场合不显尴尬,这点我觉得非常可取。而且老年人戴一个TWS蓝牙耳机上街,给人一种潮流、时尚的感觉,一举多得。

在细节设计上,讯飞智能助听器包装盒内置了大中小三套耳塞和两个耳撑,可充分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耳塞长时间佩戴很容易藏污纳垢、繁殖病菌,讯飞这款助听器的耳塞上还添加了银离子抗菌剂,通过了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安全性认证,可持久有效抗菌,抗菌率高达99.9%,保证了用户长时间佩戴的卫生安全。

关于音量调节和接听电话方面,很多蓝牙耳机都是触控式操作,但老年人使用滑动触控和双击触控等操作显得会过于复杂、不友好、容易误操作,这点上,讯飞智能助听器的耳机上设计了接听电话和调节音量的实体按键,我认为对于助听器设备来讲,实体按键的友好度要更高一些。

在技术方面,一款音频设备通道数越多说明信号的采集精准度就更高,成本也越高。讯飞智能助听器采用了讯飞自研16通道WDRC技术,对听损患者各频段听力损失量身定制补偿方案,16通道独立调节,实现更精准的言语理解度和更佳的听感舒适度,沟通顺畅无阻。

一款合格的助听器,降噪非常重要,把周围需要放大的声音,比如人声进行放大,而滤掉不需要听到的噪音,而不是所有外界声音统统放大,这样用户就会觉得很吵,效果不好。讯飞智能助听器采用了双麦波束成形算法,可精准聚焦于前方语音,更适合专注于和人面对面交流,对于坐在沙发看电视听声音也很有效。

第一次使用需要先连接手机APP。APP提供了智能验配功能。这里来简要介绍一下助听器的验配功能。这有点类似于近视患者去配眼镜的过程,需要眼光、测量瞳距、计算轴心等等步骤,才能配到最适合自己的眼镜。

助听器的验配第一步是听力检测,验配师会要求被检查者坐在测听室内,通过播放数个不同频率的纯音,以及被检查者对于声音的反馈描绘出个人的听力图,从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听力状况。

以笔者之前工作内容来介绍,早些年的专业助听器往往需要验配者到指定的验配中心(例如有专业的声信号采集系统的实验室)去戴着助听器进行多个纯音的听力检测,耗时又费力,更关键的是验配人员门槛较高,需要懂得操作负责的软硬件设备,甚至还需要有一定的声学基础。

近来随着AI智能和芯片算力的进步,像是科大讯飞智能助听器,只需要佩戴者自己戴好耳机,用智能手机APP即可在家根据提示自行验配,不得不感叹:这是科技进步的力量!

整个验配过程十分友好、高效,你只需要在噪音低于60dB的环境里即可进行验配,系统会陆续播放多个纯音进行多轮测试,最终完成两个耳朵的验配。

以下是笔者(左)和家里老人(右侧)分别进行验配的实拍图。

验配的结果分别如上图左右两侧,笔者的听力正常,显示左右耳听阈值分别24和21,而家里父母因为年纪大有耳背,听力被判断为重度听力障碍。全程大概5分钟即可搞定,效率很高。

对于不同的听力验配结果(通道补偿方案)可以分别保留,并以不同的名称保存,方便后续随时读取,这有点像游戏存档,可以存多个帐户的游戏进度,需要的时候提取,十分方便。

据家人表示,这款助听器戴着比之前丹麦的一款助听器戴起来要方便很多,而且已经可以人面对面交流没问题了,声音也清楚很多。

这里还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啸叫”这个问题。笔者之前在实验室研发的时候经常遇到助听器的啸叫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助听器的听筒发出的声音被拾音器(即麦克风)采集到后没有效过滤而进行放大,放大后的声音又从听筒发出再进入拾音器被采集,形成一种“自激”,从而发出非常刺耳的尖叫声,这种情况比如你在KTV或者教室用麦克风说话的时候如果麦克风和音箱距离很近的话就很容易发生,一是让人耳朵受不了,二是啸叫的能量巨大容易损坏功放和发声设备。

在这点上,讯飞智能助听器采用AiClear啸叫抑制算法,全时追踪啸叫信号,结合避震管消除动铁震动,用结构和算法两者耦合抑制啸叫;同时配有独立入耳检测传感器,实时判断助听器佩戴开关状态,整个过程完全没有啸叫发生,这确实是个技术活。

讯飞智能助听器可在APP上切换场景,这也是采用了讯飞自研的AiScene场景识别系统,可实时追踪用户所在环境,均衡通道降噪调节,自动调节环境噪声抑制方案。

我又对APP的字幕助听功能进行了体验,我试着快速念了一遍上面一段话,其中还有几段读错字磕碰的情况,讯飞的实时语音识别转写功能基本还是能令我满意的。

最后总结来看,讯飞智能助听器在设计和功能方面都非常成熟,家里有听力受损的父母也表示听的很清楚,效果不错,没有杂音,而且他们还惊叹的说:国产助听器效果居然也这么好!看来讯飞的技术和实力还是值得放心的。

助听器是舶来品,20世纪90年代起涌入中国。过去20多年里,跨国企业逐步完成中国本土化布局,包括丹麦瑞声达、瑞士峰力、德国西门子、丹麦奥迪康、丹麦唯听以及美国斯达克在内的六家国际巨头,把控着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着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加大,如今全球助听器市场每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这一赛道也涌现出不少国内新兴玩家,推出单只售价在元区间的中端产品,迫使国际品牌推出一些低价产品。

然而,偶尔把助听器拉下高价“神坛”是远远不够的。外界能够看到的是,国际品牌主流型号产品的价格丝毫未受影响,仍在节节攀升。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差距不仅仅在于核心技术,还包括销售渠道的开拓、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品牌的沉淀。尤其在中高端市场,洋品牌占据鳌头,国产品牌可谓夹缝中求生。

国产品牌的突围无疑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技术与产品的漫长斗争中,他们能否争得同台竞技的机会?

一、助听器行业发展现状

世界上第一台助听器由美国科学家Bell在1878年发明,是一种炭精式助听器,是由炭精传声器、耳机、电池、电线等部件组装而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助听器领域经历多次技术变革,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携带已非常方便。

助听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耳内式、耳背式、盒式、眼镜式、发卡式、钢笔式、无线式等多种形状,助听效果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患者的需求。

中国需求方面,自2013年来,中国助听器行业需求量逐年递增,到2018年达到1124.9万个,同比增长10.1%;2019年中国助听器需求量达到1249.2万个,同比增长11.05%;2020年中国助听器需求量增至1363.4万个,同比增长9.14%。

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听力受损人数达15亿人,可以看出助听器市场是一个需求量非常大的市场,众多听力受损的人群需要助听、辅听设备进行支持。从产业链来看,助听器行业上游为原材料市场,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芯片和合成树脂等;中游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下游为医院、经销商和终端消费者。在助听器市场被开发扩大之后,这些产业链上的厂商也都迎来新的机遇。

目前全球助听器市场由五大厂商垄断把持,在美国,助听器的平均价格为 4700 美元(约合人民币32955元),只有约五分之一的人能用得上昂贵的助听器,这也是美国FDA发布OTC助听器提案的主要原因之一,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规则引入更多厂商,增强助听器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力,使助听器价格得到下沉,让更多有听力损伤的人都能用得上助听器。

近几年来,陆续有国际知名厂商布局助听器市场,在2021年5月份和6月份,Bose和Jabra先后推出助听器产品,助听器市场将会被逐步开发扩大。

二、国际巨头主导定价权

由于受众市场小,助听器行业尚没有本土巨头进入,缺少“鲶鱼”,几大国际品牌牢牢把控着助听器的定价权。

为了提高品牌溢价,跨国企业利用中国制造的优势,设立制造基地,在技术和服务上控制成本。比如,GN集团旗下的瑞声达选择在厦门设厂,而索诺瓦集团旗下的峰力、优利康选择在苏州设厂。其中斯达克位于苏州的工厂,更是涉及核心芯片的生产,销售范围辐射到亚太地区。

“洋品牌擅长打概念牌。”张明朔透露,洋品牌每上市一款“迭代升级”产品,都会在上一代产品基础上加价10%-20%。

从业16年、开展助听器相关研究工作的周维,也通晓这一领域的“沟沟壑壑”。周维指出,助听器的研发和从业门槛较高,线下经营成本高企,最终分摊到产品的市场价格上。跨国企业把助听器当奢侈品卖,这也是单只产品大多售价1万元以上的原因。

“进口助听器的高价似乎只针对中国市场。”周维表示,同样型号的产品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地卖2000美金,进入中国后售价就可能高出30%-50%,甚至更高。譬如,官网上售价为3500美金的一款助听器,国外消费者可以通过医疗保险报销掉大部分,自己只要承担很小一部分。但是到了中国,进口助听器价格最便宜的都要卖两三万元,最高甚至能卖到八九万元一对,“相当于买一辆车的钱”。

如果要普及到国内大多数消费者,周维认为中位数助听器双耳价格5000元-8000元是比较合理的范围。他的理由是,国外一只助听器的价格,仅相当于当地人一个月的收入水平。

三、核心技术“卡脖子”

进口助听器为什么能卖那么贵?江显全道出一个尴尬现实:助听器制造存在极大的技术壁垒,并不容易被复制或超越。现阶段,中国助听器产品的核心技术依然是“卡脖子”状态,授话器、麦克风和芯片等零部件多掌握在跨国集团手中。

芯片,是决定助听器音质和性能的重中之重。江显全指出,新产品的“新”主要在于芯片的运算速度,以及对不同环境中噪音的处理方法。可以说,助听器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降噪。噪声这一块的难度在于,如何根据不同环境来定义并抑制噪声,增强语音,考验着助听器的运算能力。目前,博音听力是采用“进口通用芯片+自有算法”的模式来组装助听器。

这里所说的算法,主要指声学处理的能力,关乎助听器各个方面。余仕湖指出,国产中端品牌助听器厂家,一般采用进口的通用芯片,或是在通用芯片中叠加自有的助听算法。产品质量和音质表现,和国际品牌助听器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

进口芯片主要是美国两家企业在生产,价格区间在50元-300元。这些生产厂家有着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多年来不断优化噪声处理、蓝牙技术、芯片大小等核心技术。当然国内也有生产芯片的厂家,芯片价格区间为10元-20元。

“国产芯片可以做到64纳米左右,进口芯片最小可以做到40纳米左右,芯片的大小意味着运算速度也会有变化。”江显全表示,虽然芯片越来越小,但上面的晶体管越来越多,它对声音反应的速度越来越快,处理速度也越来越快,使用者就会听得更清楚。

供职于某助听器生产厂家的赵立星表示,“进口芯片要12美金,我们自己用空芯片加算法,成本只要3美金。”简单来说,想要更好的功能,就需要好的芯片和技术,就要加钱。

另有业内人士透露,往年芯片交期在4周左右,受“贸易战”和疫情影响,2020年芯片交期长达12周,时间延期了3倍。加之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每一笔订单的价格也在变化。

除了技术壁垒高耸、消费者教育缺位,人才和资金短缺也加重了国产助听器企业的危机感。

外界很难想象,助听器行业发展到今天,国内还只有寥寥几家企业有声学工程师“坐镇”。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为数不多、被企业“像宝贝一样供着”的声学工程师,对助听器似乎也提供不了多少技术加持。

“国内声学工程师学到的基本都是书本理论常识,大多数学生也是应试能力强,自研能力较弱。”周维表示,助听器研发真正用于实战的东西远不止于书本内容。他认为国产品牌最理想的发展状态,是能够打通和大专院校的基础研究合作。毕竟大量基础性研究的成本,不是一般初创企业可以承担的。如有条件,甚至是像华为那样招揽国际人才,获取底层算法的研发经验,打通与专业学校的科研合作。

而人才招揽和技术突破,嗅起来都是金钱的味道。很多时候科研失败占大多数,初创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承担所有的失败。余仕湖也感慨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新声建设一个面积仅有4平方米的消音室,就花费20多万元。

让业内人士遗憾的是,做大消费的国内巨头估计很难看上助听器的市场容量。另一方面,即使国内有些厂商想要投资,相比较花费几年时间来消化国外的技术,他们更希望收益能够立竿见影,而不愿去做长远投资。

渠道壁垒是本土玩家们另一危机感的来源。“中国助听器行业虽然已经发展20多年,但如果通过专业渠道去做助听器,你很难跟跨国企业竞争。”余仕湖表示,这不是产品本身性能和价格决定的,是整个文化决定的。跨国企业建成了较完整的销售渠道,在消费文化和教育体系上都打造了护城河。

在中国,助听器主要销售渠道是零售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跨国企业的销售据点。数据显示,全国有8000多家助听器门店,贡献80%以上的市场销售额,另外20%来自政府采购、医院、药店以及逐步增长的线上销售。

“目前助听器行业还是渠道为王,渠道供给方面利益导向明显,行业内存在恶性竞争。”赵立星透露,跨国企业财大气粗,获得了医疗行业诸多势力的支持,他们能更快打开销路。而国内助听器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去打通这个渠道,发展势必受阻。

赵立星解释称,这与国人的消费特性有关——如果购买超过5000元的医疗设备,人们大概率是听医生或专家的建议。如果没有政府和医院为品牌背书,消费者很难相信这个产品。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会长柏煜表示,如何在市场渠道、产品服务上更好地发力,成为现阶段国产企业亟需思考的问题。

在周维看来,国产品牌只要在性能和品质上做到跟进口品牌旗鼓相当,产品给经销商的让利也更胜一筹的话,其实很容易让这些经销商体系“倒戈”。当经销商体系的验配师都主动推荐国产品牌,国产品牌的市场会很快打开。“所以,核心还是在于国产产品的品质是否有机会和洋品牌同台竞技。就像国产手机、国产家电一样,一定是在性能和品质上缩小了与进口产品的差距,甚至于超越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实现国产替代。”

五、助听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从19世纪末的桌面大小到20世纪末的重量不足一克,助听器外型尺寸越来越小。尽管目前还未找到进一步大幅度减小助听器外型尺寸的有效方法,但作为趋势,助听器肯定会越做越小,越做越美观。微型助听器不仅是制造商的希望,更是广大助听器使用者的要求;

随着相关听力知识的普及,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听力,同时也会发现听力损失完全相同的听力障碍者极少,每个听障者的听力状况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为每个听障者个别定制助听器以保证使用效果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

要想进一步提高助听质量(比如清晰度)就必须使助听器具备记忆能力、重新编码能力等“智能”,比如抗噪声、声源定向定位、音质定位等各类类耳蜗性能。这一切,需要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智能化助听器已经开始受到广泛重视,但作为商品还远远没有成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特殊用户的需求。

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来源:财经新媒体,我爱音频网,华经情报网张寒

5月6日,人工智能公司科大讯飞首款医疗产品——讯飞智能助听器线上发售,999元起售(/02.html)。这款产品主打数字多通道、App自主验配、自适应场景识别等核心功能,包含悦享款和优享款两款不同型号。

数字16通道加持提供专业助听效果

对于助听器品类来说,通道越多代表音质越好。相比市面多数6通道模拟型产品,讯飞智能助听器悦享款支持数字16通道WDRC技术,并结合专业医疗验配计算,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实现更好的语言理解度和舒适度,实现更专业的助听效果。

讯飞智能助听器采用的数字16通道能够覆盖0Hz-8000Hz的语音区间,为听损患者带来更精准的言语理解度和更佳的听感舒适度,让沟通顺畅无阻。此外,讯飞智能助听器采用双麦阵列拾音配合软件算法,使得助听器在工作时能够精准聚焦于前方人声,去除周围环境噪音,让面对面交流更轻松。

App自主验配省去线下配机时间

讯飞智能助听器内置多个频点进行测听,配合高效易用的手机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完成听力检测,得到听力图后量身定制出适合不同听损患者的方案。

讯飞智能助听器还自研了AiScene场景识别系统,能够实时追踪用户所在环境,进行均衡通道降噪调节,最终得到完善的环境噪声抑制方案。

啸叫抑制+无感延迟旗舰级助听器配置

应对行业难点“啸叫抑制”,科大讯飞通过软硬件结合优化的方案,通过内置的AiClear啸叫抑制算法,全时追踪啸叫信号,结合避震管消除动铁震动,结构和算法两者耦合抑制啸叫。同时,机身配有独立入耳检测传感器,实时判断助听器佩戴开关状态,实现全程可靠的啸叫抑制效果。

数字助听器的音质通常会因为信号处理延迟导致实际音质受损,为针对性解决这一问题,科大讯飞通过全新技术将智能助听器的延迟缩短至6ms,远低于FDA延迟标准(<15毫秒),以此消除由延迟带来的音质失真。

高端TWS耳机形态舒适助听无负担

不同于传统助听器设备,讯飞智能助听器采用时下流行的真无线耳机造型,配合耳道贴合防掉设计,为听损用户带来更加时尚和舒适的佩戴体验,并在材质上,通过了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安全性认证,抗菌率高达99.9%。讯飞智能助听器配备充电收纳仓,单次充电支持连续使用14小时,配合充电仓则能够使用64小时,轻松应对一周的续航需求。

讯飞医疗此次推出智能助听器产品,是从听障人群“听不清”的痛点出发,致力于让更多人听到美好生活。5月6日起,讯飞智能助听器将上线科大讯飞各大官方电商平台,悦享款和优享款定价仅为1699元和999元,首发期间更有大额优惠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之声助听器连锁店正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