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微信朋友圈,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前段时间,8.0有不少大动作,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更新是个人主页增加了一个状态功能,即用户可以点击 “+状态” 添加自己的当前状态,该状态如果没有手动结束的话,会自动在24h后结束,添加状态后,还可以看到有多少个好友和你在同一个状态,并查看他们状态的详情。

因此本篇我们来聊一聊微信状态。

看微信状态目前可以发布的内容,无论是关于分享心情,关于运动,关于工作和学习的内容,都让人感觉是会发布在朋友圈的内容。除此之外,二者都可以选择内容公开范围,都可以添加位置,都可以添加照片,让人不禁联想这二者背后的关系。

在有朋友圈且朋友圈这个功能如此成功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做出微信状态这样一个功能呢,在大哥的光环下,微信状态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呢。一个产品/功能的出现要么解决一个问题,要么满足一个需求,那么微信状态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一、既生瑜(朋友圈)何生亮(微信状态)

从竞品分析的角度而言,微信状态存活下去的根本是解决其竞品即朋友圈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讨论的焦点变成了,现在的朋友圈有什么问题?

朋友圈本身没啥问题,满足了高效的维护社交关系的需求,打开朋友圈可以快速浏览所有好朋友的近期更新一一查阅点赞,戳开看大图,这个朋友胖了没,那个小姐妹最近又换了新发型等等。

但是随着好友数逐渐增加,朋友圈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也看不完。

为了更快的看完,很多信息直接略过,仿佛刷朋友圈成为了一种任务,忘记了自己刷朋友圈的初心是为了关心朋友们的近况,而是变成了让我康康最近又有哪些微信好友有新的作品参与本王朋友圈的凡尔赛大赏。

随着大家的好友数目不断增加,在这些好友中有多少人是每天都会联系的,有多少人是其实没见过面但是朋友圈偶尔见过的点赞之交,还有多少人加完好友之后就成了僵尸好友,既不发朋友圈,也从来不说话,硬生生的也没什么交集,这个好友可能再过一阵子你都不记得这个人是从哪里加的。

如果这些人的日常分享都能平等的拿到一张你朋友圈大赏的入场券成为热闹广场的一部分,带来的就是你真正关心的朋友的有效信息密度被稀释,刷朋友圈的时间被无限延长。

朋友圈日益增长的内容和每天有限的24小时时间就成为当代人用微信朋友圈的主要矛盾,所以,有一部分人提出了诉求,能不能出个筛选机制,只看指定好友的朋友圈/不看部分人的朋友圈。

事实上,这个功能已经有了,在申请好友和添加好友的时候我们就能对这个好友的朋友圈权限进行分类,是仅朋友还是不看他。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除非是非常明确的觉得这个人是微商,他提供的内容对我毫无价值,或者说我和这个人就是这会加个微信转账付钱,以后都不会再有任何交集,否则大概率本着损失规避的原则都不会屏蔽其朋友圈,顶多自己的朋友圈对其不可见。

这背后根本的原因在于随着微信好友的泛化,朋友圈已经从好友之间社交分享的工具变成了一个信息获取的工具,有瓜朋友圈先吃,有合照朋友圈先看。

我们和某些人成为了微信好友,是为了订阅其朋友圈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和他做朋友,微商跟我们加好友,不是为了和亲亲你成为朋友,是为了获得你朋友圈广场的一个稳定曝光机会。

所以,无论怎么样给朋友圈加筛选和分类的机制,朋友圈的定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如果朋友圈本身不再是为了刷好友的动态的话,被稀释的社交关系就不再是问题,用朋友圈实现当代年轻人的松圈社交就变得合理了,维系超过500+的点赞之交。

松圈社交,是“90后”的专属交际定义。是指对圈子若即若离。既不亲近,也不疏离。利用圈子的优势,包括归宿感、安全感等,同时绝不接受圈子的束缚。

那么朋友圈原本的定位,关注好友的近况的重任就落到了小弟弟身上——微信状态。

二、Hey~朋友,最近怎么样

500+微信好友里面,总归有几个人是你的贴心好友,总归有几个人是曾经在一段旅程一起打拼过的战友,想起来的时候想说好久没见了,不知道他/她最近过的怎么样,很久没聊过天了一时间也不知道聊点什么,就会先打开朋友圈看看近况,然后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聊的话题。

比如,诶你国庆来北京了呀,哇你和男朋友已经领证了巴拉巴拉的。但是用朋友圈去了解近况维系关系有几个显著的问题:

1. 内容本身偏离真实

迫于朋友圈的社交压力,由于朋友圈的广场性质,以及每个人都想建立一个有正面标签的人设的想法,内容逐渐由日常变得凡尔赛,变成了分享我的吃喝玩乐,秀出我*好看的照片,分享我做过的*牛逼的事情。所以看朋友圈,大概率觉得每个人都过的很不错。

体现在两个方面,近况不够近,内容门槛高导致的信息滞后。

点开朋友圈查看近况的话,运气好的时候能看到近三天更新的朋友圈,运气差的话,打开朋友圈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有一条六个月之前的动态,在抱怨自己加班,过去了这么久,可能都未必还在那家公司了,不是我们想要了解的近况。

此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就是明明你和好友去了同一个演唱会,但是由于目前大家发朋友圈的流程都是看到值得分享的东西,先拍照,然后之后有空了回家精修图,再琢磨一个文案,考虑好分组之后,朋友圈发出来已经是第二天了。

当你发现你们俩在一个演唱会有机会偶遇的时候,已经各自回家了。比如你在北京,看到朋友发了一个故宫的游客照,等你问他要不要来找你玩的时候,他说是上周来拍的,只是这周才把图发出来。

除了少数真正热爱发朋友圈的人以外,大部分人都不会频繁的发朋友圈,或者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在凡尔赛广场分享,有一些朋友甚至从来不发朋友圈。

这就导致毕业之后这个人就好像消失了一样,你无从了解他的近况,班上人也没人知道他的近况,虽然当初一起刷过夜考过研,但是你只能看着这段关系渐行渐远。

很多时候,我们打开朋友圈,什么新的内容都没有,或者只有一条三天可见的横线。所以微信状态相比朋友圈做了几个改动,去改善这些问题。

1)内容回归真实的日常

用五个分类下的28个子类去概括你真实的日常,与朋友圈的自命题小作文相比,微信状态是命题式作文,指定模块的好处在于有了结构化的分类,比如说你可以迅速根据共同分类关注到和你在一个状态的好友(“x个好友也在喝酒”)。

微信状态24h后失效,通过这样的产品设计教育用户,这个是一个短期的状态,或者说活动,只代表当下以及未来几个小时内你的状态,不能把它当作你未来很久的状态来设置,那它就不是状态了,而是微信签名,或者个人主页的朋友圈。

类似于“手机换号码了”“考研中”这类不是微信所定义的状态(如果你愿意每天去更新一遍也不是不行)。状态功能定时结束代表的也是你这个状态的开始和结束,当一个东西具有时效性的时候,鲜度越高也就越有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多个好友在一个状态的时候,排序按照时序进行倒序了。

此外,朋友圈和微信状态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不同就是:比起朋友圈的稳定入口,微信状态的使用路径可太长了。

你需要找到你这个好友,点开其个人主页,才能看到当前的状态及详情,而且微信状态目前没有入口直接一键查看所有朋友的状态,只支持单点的查看单个好友的状态,使用效率是非常低的。

一个衍生问题是为什么目前没有统一的查看状态的入口?

因为看所有人的状态就是一个伪诉求,否则就相当于在朋友圈开出一个新tab叫做状态。

但实际上我连某些人的朋友圈发什么都不关心,我怎么会关心他们的状态,朋友圈的朋友未必是真的朋友,我想看的状态我自己主动去看就好了,和我在一个状态的好朋友也值得关注,除此之外,其他人在什么状态对我来说就是信息噪声。

有些事情,慢一点会比较好,如果把朋友圈比作海王式交友的话,那么微信状态就是希望通过降低使用效率,提高操作门槛来提醒你,把稀缺的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关注的人身上。

三、我为什么要更新状态

刚刚关于朋友圈现存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即更新频次不够高的问题,微信状态能解决吗?那些不更新朋友圈的用户会更新状态嘛?

事实上,不排除有一些人就是不需要社交,也没有分享的欲望,无论是状态还是朋友圈他都不想发。但还有一批用户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发朋友圈,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我不是不想分享,而是我真的没什么可分享的,少数人的生活每天都那么精彩,有名媛下午茶,有吃吃喝喝,有各种展可以看,有各种演唱会,各种活动可以参加。

真实的日常是上班、下班、加班、睡觉,哪一个拿出来都没法参加朋友圈大赏,似乎和其他人的生活格格不入,虽然这才是大多数人大多数生活的常态。

朋友圈人太多了,每个文案要考虑老板会不会看到,同事看到会怎么想,同学看到会不会觉得我很矫情之类的,当下想要分享喜悦和想要吐槽的情绪,在思考完应该对哪些人可见之后就逐渐趋于冷静,想想还是算了。

1)解决了发什么的问题,状态降低了分享的成本

你不需要在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你只需要选一个符合你当前的状态就行,不需要凡尔赛的文案,也不需要精修过的照片。

你可以真正的分享你的当下,普普通通的日常,大部分人的日常都能涵盖在那28个子类中,吃饭、睡觉、上班。

即使没有被包含,也可以选择未知状态,然后自己备注文字,如果你买了最新款的iphone,拿到了梦寐以求的offer,状态没有对应的tab,也不会有对应的tab,这些状态可以直接在朋友圈分享。

2)状态解决了社交压力的问题

看状态的路径足够深,足够排他,保证了看到的人有限,要么是和你在同一个状态的朋友,要么是真的很关心你的人,聊天被置顶或者最近有过聊天,或者特意点进主页看你的状态。

它是一个情绪分享的入口,不用担心被谁看到会如何,因为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根本不会看到。

从文案上也可以看出区别,编辑状态时,文案为“就这样”,而不是“发布”,从文案的角度,微信在教育用户这是一个聚焦于你自己的状态,不用担心发布出去谁会看到,发布出去会收获几个赞,专注于分享自己就好,就这样,工作日摸鱼是我的态度,深夜喝酒是我的态度,早上七点去运动也是我的态度。

发朋友圈的快乐是收获各种点赞和评论,那发布微信状态会获得什么样的反馈呢,如果没有反馈的话大概率很难真的每天去更新状态和看状态,毕竟效率确实很低。

当然有,发布完状态之后,可能会有以下两类反馈(信号),作为发布状态的奖赏:

“你不是一个人”——每次发布完状态之后,就可以看到几个好友和你在一个状态,而且可以列表查看全部详情。你会发现,即使是普通的不能普通的日常,其实也有很多普通人和你一样在默默努力,你不是一个人,也不用自暴自弃,普通才是常态,忙碌才是常态。

比如说深夜更新一个状态,忙,发现12个好友也在忙,深夜更新一个喝酒,发现18个好友在喝酒,其中还有不怎么会喝酒的老同学,于是话匣子就打开了,知道有人和自己一样也能感受到连接感,自己不是一个人,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

“你的日常有人关心”——别人关心你飞的高不高,有人关心你累不累。比如pdd的案例,表面大厂工作,光鲜亮丽,朋友圈转发着公司的招聘贴还有单休时和同事出去狂欢喝酒的照片,但是实际上每天上个厕所都排队,每天的日常生活幸福感极低,无处诉说。

微信状态作为一个情绪出口,表达了你*真实的情绪和状态,真正关心你的人见到了点个赞表示支持和鼓励或者基于状态和你发起对话的话,你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节奏中,也有人在悄悄关注和关心你。状态的定位就是更新你的日常,让关心你的人了解到你的日常。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微信状态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想起某个好朋友-找到他-点开个人主页-查看状态-发起一段对话。

微信状态相比朋友圈只支持点赞不支持评论的原因就在这了,点赞表示你对他近况的关心,如果真的有什么想说的,请打开对话框,直接告诉他。

微信状态的正确打开方式

例如:突然想起好久不见的老朋友,我来看看你,最近在干嘛,最近还好吗,看到状态上写着“最近刚刚分手”, sorry to hear about that,那就打开聊天窗口好好聊一聊:刚看到你的状态,你还好吗,有什么想要和我聊聊的吗,要不要一起出来吃个饭?

微信状态回答了一个问题,你在干嘛(现在到未来的24h内)。想了解和关心你近况的人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走近你,和你聊天的人可以基于这个明确被回复的预期。

所以这个微信状态和QQ的状态的区别是,qq用户一定有一个状态,或是在线或是离线,你在任何场景都可以看到它的状态,他是一个基础属性。而微信状态是一个附加属性,有的用户有有的用户没有,且只在特定场景透出,用于亲密关系社交,而不是扩列和破圈。

例如在群聊中,并没有在名称后面带上状态标签,搜索时也不会默认带上状态标签,因此状态并没有扩列的功能,不会在非好友之间基于状态去实现破圈。

事实上,这也符合常理,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大概率也不会和陌生人去分享你的日常,不会因为同在一个状态就决定要一起。

比如你去食堂的时候会和好朋友一起去,好朋友不去的话你去食堂遇到了其他也是去吃饭的人不会说这么巧呀,你也是来吃饭的,那我们一起吃饭吧,然后选择和陌生人坐在一桌吃饭。好朋友不去的话,大概率就是一个人坐着吃饭。

最后,某种程度上,状态想实现的是朋友圈当初想实现的事情,用一种更曲折的方式实现了。回答本文最初提出的问题,微信状态解决了什么问题?

它解决的是:随着好友数增加,朋友圈作为一款高效社交的工具逐渐向信息获取的工具转变后,人们缺乏真正的情绪和状态分享出口,缺乏一个维系深度关系工具的问题。

因此,通过精简掉其他人的状态信息(只看和自己同一状态的好友信息),以及提高查看状态的门槛,强制失效的产品规则,保证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真正关心的内容,看到我们内容的人都是真正关心我们的人。

基于这个状态,我们能够了解真正的朋友的近况,基于近况发起一段高质量的对话,双方都能被高质量关系所治愈,充满了面对生活的动力。

  今天,是微信朋友圈功能上线十周年。

  十年间,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朋友圈中分享生活琐碎、日常点滴,朋友圈也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

  在这个颇具“回忆杀”的一天,小编找到网友,邀请他们分享了自己的首条朋友圈故事。

  01 七年长跑,我们要结婚了

  网友@Xiao:这条朋友圈,是和男朋友刚在一起的那天晚上发布的。当时就希望,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能好好的。兜兜转转,眨眼间七年过去了,我们一起经历过生活琐碎的磨合,也经历过像疫情这样的大事。现在,我们就快要结婚啦!希望以后也一直好好的,一直幸福下去。

02 曾经一起疯闹的朋友,还好没走散

  网友@Elaine:发这条朋友圈的时候,我才高二。那会,刚从滑盖手机换成智能手机,就和好朋友在学校走廊偷偷拍照,拍完又在她的“威逼利诱”下发了出来。没过多久,我们搬去了新校区,这栋楼也被重新粉刷,换进了新的学弟学妹。如今快十年了,离开老家的我俩现在又定居在了同一城市,地方变了,但拍照的人还在。

  03 九年过去,家里的小子都能打酱油了

  网友@夏天:这是我的第一条朋友圈,也是我第一次当奶爸后发布的朋友圈。当这样一个小生命降临到家庭,我感到很幸福,但也深感作为一名新手奶爸的手忙脚乱。快9年啦,家里的小子都能自己打酱油了,真的很感慨。

04 北方人在南方的“痛”

  网友@缄默:北方人来南方上大学,体会到了南方蚊子的生猛。那时,是自己来到南方经历的第一个夏天,不仅被蚊子“欺负”地抓狂,夏天闷热潮湿的天气也让自己感到十分不适应,像“蒸包子”一样。如今我来成都快十年了,完成学业后留在成都工作,越来越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也喜欢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度。

  05 时间在变,不变的是对詹姆斯的热爱

  网友@为了明天!加油:现在回看13年的NBA总决赛,感觉那个时候的詹姆斯真的太牛了!激动!现在的你虽然到了职业生涯的末年,但是你依然那么强!永远喜欢你比赛的样子,加油!再拿一座总冠军!

 06  一块车贴唤起了地震那年的记忆

  网友@朗壹:车上的车贴,是08年汶川地震后成都当地媒体发起的“正常生活运动”活动车贴,我曾经是这个项目的执行负责人。那次活动就是为了消除地震的消极影响,鼓励市民从地震阴霾中走出来迎接正常生活而发起的公益行动,当时面向社会发放了很多这种车贴,意在传递正常生活理念。多年后还能看到留在车窗上的车贴,让人回想起关于汶川地震的深刻记忆,也感慨自己作为媒体人在岁月中留下的痕迹。

  07 很庆幸:我还是我自己

  网友@到底要爪子嘛:当时,很喜欢顾城的两句诗——“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所以,发这条朋友圈是希望自己能保持动物世界里的那份简单和纯粹,守住本性。今天重看朋友圈,很庆幸能在九年后对自己说:我还是我自己。

08 做着感兴趣的事,我从小县城走向了世界

  网友@一帆:那一年18岁,应该是刚高中毕业,参加完高考,对于大学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很多期待。那个暑假是唯一一次没有作业的暑假,当时的心境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最做好的自己,追求爱好与梦想。上了大学之后,认认真真学好自己专业,后来成为了一名国际中文教师。从小县城走来,没想到自己能够通过奋斗看到了世界那么多的风景,认识了那么多国家的人,书写了那么多难忘的故事。

09 希望在赴十年之约时,早已变成更好的自己

  网友@ALIN:上学那会,特别喜欢看美剧,尤其爱看《生活大爆炸》。不记得熬了多少个晚上,越追越有劲,突然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泪目——所有人聚在一起回忆他们十年来的变化,很感动于这份未被时间打败的友谊,也暗自希望自己十年后,也能和主角们一样,成为更好的自己。加油吧!

  我们从当年留下的痕迹中

  不妨翻出当年自己的第一条朋友圈

  为它再发一条朋友圈吧

  (图片均来源于受访者供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一、你有一种笑容,可以照亮整个城市。

二、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谓惧的长大。

三、所谓爱,就是当感觉、热情和浪漫统统拿掉之后,你仍然珍惜对方。

四、成功没有快车道,幸福没有高速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不倦的努力和奔跑;所有幸福,都来自平凡的奋斗和坚持。

五、当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忍受一切。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

六、爱,是种责任,我不是碰不到更好的,而是因为已经有了你,我不想再碰到更好的。我不是不会对别人动心,而是因为已经有了你,我就觉得没必要再对其他人动心。

七、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八、我知道,我不必非要外表如何、做出什么成绩或是什么不凡的人物,才值得爱,我不必为此干什么。我知道,即使有人拒绝我,无情地对待我,甚至歧视我,依然没有人能否定我的这一价值:我是值得爱的。我不能丢掉这种价值。

九、下雨了,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同样地,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童鞋必须更加努力。

十、人生有两个方向很重要:一是出门,二是回家。

十一、试想有一个整天对着你微笑,彬彬有礼说客气话的女朋友你受得了吗?所以啊,要珍惜那个偶尔任性,对你发脾气,闹情绪的女孩,因为她才是真正爱你的。不做作,不掩饰,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只因你是她最亲密的人。

十二、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

十三、你离成功,只差一点点:我们常常在做了99%的努力以后,放弃了可以到达成功彼岸的那1%。失败和成功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也许我们很难知道,离成功究竟还有多远,但是我们十分清楚,自己到底还能撑多久。我们不一定能等到成功到来的那一刻,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坚持到自己的最后一刻。

十四、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十五、多数人认为勇气就是不害怕。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十六、好朋友就像是星星,你不一定总是能见到他们,但你知道,他们会一直在那里。

十七、某天母亲帮你洗衣服,不小心揉皱了你的衣领,为此你对着母亲不高兴了半天;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无足轻重的别人、小动物有一片爱心与宽容,却惟独刻薄了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人。因为是自己人,所以不遮不挡,错了,他们也会原谅。往往深爱你的人,也被你深深地伤害。

十八、流转的时光,照一脸沧桑。来不及遗忘,来不及细数。眉毛这样短,思念那么长。

十九、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有的人拿不起,也就无所谓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却放不下。拿不起,就会庸庸碌碌;放不下,就会疲惫不堪。人生有许多东西需要放下。只有放下那些无谓的负担,我们才能一路潇洒前行。

二十、这似乎是一条定律:每次决定放弃前再努力一下下,往往是惊喜出现的时候。

二十一、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人都只能靠自己。没什么背景,没遇到什么贵人,也没读什么好学校,这些都不碍事。关键是,你决心要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对自己的懒惰下黑手。

二十二、不要等到了一个笑容,才面露慈善;不要等被爱了,才去爱;不要等到寂寞了,才明白朋友的价值;不要等到一份最好的工作,才要开始工作;不要等拥有许多,才开始分享;不要等别人受伤了,才乞求原谅;不要等到分开了,才想到挽回。不要等待,因为,你不知道等待需要花费多少的时间。

二十三、用你的笑容去改变这个世界,别让这个世界改变了你的笑容。

二十四、亦舒:我们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求人们原谅。别人要误会,让他误会好了,何必在乎?假凡有人看不清楚事实,那纯粹是该人的损失,与我无关。别人看轻我,不要紧。一个人只需看重自己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朋友圈怎么一下子看到第一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