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立方游泳馆在哪里?

我用真心来写,你用真情来读。好吗。
    “纽约、纽约,我的纽约”
    纽约生活故事,
    真实纽约生活故事,
    留学生的真实纽约生活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纽约应该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不仅因为我在那里持续生活了很长时间、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并获得我的学士学位。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教会了我什么叫做生存,以及如何生存。
    不久前,有个曾经是特种兵的朋友对我说,他们都经受过常人想象不到的魔鬼训练,可以在任何地方,甚至是没有人的地方生存下去。我说:我和你相反,我能在任何有人的地方生存下去,不管当地是什么肤色、说什么语言、是什么风俗,因为我在纽约生活过。你所经受过的训练是如何对待自然的挑战,我在纽约学到的是如何在社会中幸存下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从哪种角度解释留学,最后无非集中并收尾在两个字上:生存。生存啊生存,难道不是人生最难学的一课吗?
    非常怀念那些在纽约的日日夜夜,也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纽约的系列短文,和大家聊聊我在这个大都市中的4年,谈谈自己对留学的真正认识、谈谈对学好英语的一些粗浅见解;或者介绍一下我的学校、说说我的英文作文课、我的各种打工经历、如何买车、我被打劫的过程、我是如何智斗美国教授的,讲讲一个普通中国留学生眼中关于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写作之前,总要先把文章的标题定下来,想了很多非常大气的,但都不能表现出我对纽约最真实、最发自内心的感情。最后想想,既然文章是关于我在纽约的经历,我对纽约的印象、是我的关于纽约的故事,就叫“纽约、纽约,我的纽约”吧。
    纽约是一个具有一千种面孔的城市,你可以说他安全而又危险,也可以说他残酷而又温柔,还可以说他繁华而又荒凉;你可以叫它Big Apple(大苹果),也可以称它为The City Never Sleeps(不夜城);就象“北京人在纽约”里面说的:纽约是天堂,也是地狱;或者同时两种都是。
    既然是“我的纽约”,当然是以我的经历,从我的角度,用我的方式来写,所以,我写的可能有偏见、有错误、有我自己对人和事的对比和评判。你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反对,或者补充,但有一点,就是不能骂脏话。还是那句老话,我们可以不赞成彼此的观点,但我们必须维护彼此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用生命去维护。所谓民主,也无非简单如此吧。
    既然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想“真实”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我所写的,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以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见的,可能有些人名有些修改(隐私缘故),可能某些情节在文字上修饰一下,可能有些不如教科书上的全面和有条理,但展示的都是我所知道的事情的本来面貌。总结一下,就是:我可以不说,但说出来的必须是真话。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至少对我和我的故事非常重要。因为我不是靠编故事为生的职业作家,所以如果离开了真实二字,我的故事将分文不值。
    写这样一个系列,可以有很多种叙事方法,比如说按时间顺序,按故事类型,或者按照小时候作文课上老师教的,来个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结果等等。4年应该是不算短的一段时间了,四年的生活中,有很多是重复的,比如吃饭、睡觉、上学,总不能写今天上了高等数学的第一课,明天上了第二课吧,这样写,没等写完就被骂死了。当然,四年时间也不算短,总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吧,想来想去,把四年浓缩成一年应该差不多,争取写三百六十五天吧(Day1,Day2,…Day365),只讲有意思的、有代表性的,不写重复的。
    当初没有记日记,所以严格按时间顺序可能会出错。按故事类型呢,比如说买车、找房、打工,一次只能讲一个类型,又太单调。我是一个自由散漫惯了家伙,所以决定不按常理出牌了,干脆形式上按时间(第1天、第2天、第N天…第365天);内容上吗,大概遵循时间的顺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实录我所经历过的,谈谈我对这些经历的看法,对比过去和现在、此国和彼国的差距,发泄我的牢骚和不满,甚至说说写这个故事时候的一些感触和想法。这种方式给了我很大自由,但有些故事的发生时间可能有些出入,我想只要不是太出格就成了,读者应该可以谅解的。
    今夜,我将梦回纽约。愿意与我同行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5张 | 添加到话题 |

    第一次在街上找工作以彻底的失败而收场。我们大概走了几十条街道,问了几十个中餐馆,都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而惨遭拒绝。现在想想,人家可能从第一眼看见我就不想用我,因为刚到美国,满眼都是好奇,一看就不是能吃苦的样子。后来,当我变成一个纽约客以后,也从很多后来者眼中和脸上看到当初的我,那是一种非常难形容的表情和气质,暂且把它叫非常“大陆”吧。
    既然是来念书的,当然要去学校看看了。次日一早,我们从新泽西出发,前往学校。我的学校的全称是Queens College of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译成中文的话,叫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坐落于纽约的皇后区(Queens)。纽约城市大学简称CUNY,由十几个学院组成。不象其它的大学有一个或几个集中的校园,CUNY的十几个学院遍布纽约的各个区,而Queens College是这些学院中校园最大的。后来才知道,CUNY中有几个学院根本没有校园,例如Hunter College,出了教学楼就是纽约的大街了(好像也蛮拽的哦)。
    从新泽西到皇后区有几条路可以走,为了让我开开眼,表哥特意选了穿过曼哈顿的一条路,一路经过第六大道、第五大道、时代广场(Times Square)等地。
    时代广场是由百老汇街与第七大道切割出来的三角形畸零地,这是纽约剧院最密集的区域, 1920 年开始时代广场五光十色的年代,现在从 44 街至 51 街约有30 间主要的剧院,时代广场的名称是因为美国举足轻重的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而命名,之前,这里称为长亩广场 (Longacre Square) ,是马商、铁匠、马厩的集散地,当然不乏鸡鸣狗盗之辈横行, 20 世纪初,在歌舞剧盛行的带动下,百老汇一时冠盖云集。
    出国前就听说过时代广场,主要是知道每年新年,有很多人聚集于此,等着那个巨大的灯球落下来,一起喊“十、九、八、….、三、二、一”,当灯球落到底的时候,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个场景从电视里面看很激动人心,后来也曾动过亲临现场的念头,但当知道要在下午就到那里在凛冽的寒风里面等10个小时左右(否则根本挤不进去),而且基本找不到上厕所的地方,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以后又多次在电视里面看到时代广场迎新年的场面,心里只是充满了对那些在现场的家伙们的敬佩。
    我第一次经过时代广场是在白天,说实话,远没有我想向中那么宏伟气派,面积也比我们的天安门广场差远了(简直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但那份车水马龙和喧嚣,却依然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以后每次在电影里或电视里看到时代广场,心中都会涌出一种莫明其妙的激动,总会的寻找着我吃过快餐的那家麦当劳和我驻足过的地方。
    曼哈顿是一个基本南北方向的狭长的岛子,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短。东侧与皇后区一水相隔(这一水叫东河,East River),西边和新泽西隔哈德逊河相望,东南方向是斯塔腾岛,而那个由法国人送给纽约的巨大雕像-自由女神像,则位于曼哈顿的西南。
    曼哈顿的马路可以用横平竖直来形容,南北方向长的街道叫大道(Avenue),从东侧的第一大道一直到西边的第十二大道,其中最著名的有第五、第六大道;东西方向短的马路叫街(Street),从南边的第一街一直往北排,记得我骑车到过二百九十多街,最大数是多少就没有考证过了,这些街道中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那个四十二街了。其实,第一街并不是紧靠着岛的最南端,在第一街和曼哈顿最南头之间,还有一些街道,这部分街道不是用数字来标明的,而且走向不完全是正东正西。那两座被拉登同志一头撞塌的大楼 - 世贸中心,就在这部分街道里面鹤立鸡群。
    穿过曼哈顿往东就来到了皇后区(Queens),我的Queens College就位于一个叫Flushing的地方,中文叫法拉盛,是纽约几个著名的华人聚居地之一。Queens College是1937年建的,我知道这点是因为1997年是她的建校六十周年,学校搞了很多活动,校园里面挂了很多彩旗,当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时间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涌过一道感慨:“当年我们用汉阳造、红缨枪和大刀打日本的时候,人家竟然在这里安安静静的搞高等教育。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啊。”

  Day 5 移民局,社会安全局
    对于美国政府,世界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评论。对于生活在美国的人来说(包括外国人),美国政府的各个底层职能部门给你的基本感觉就是,这是一个给你提供帮助的地方。作为一个留学生,我在美国接触过不同的政府部门,例如警察局、交通局、市政府、以及社会安全局等等,每个地方的办事人员都很有礼貌,非常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地尽其所能解决问题。但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移民局。
    美国的移民局是一个让外国人爱恨交加的地方。说它可爱是因为外国人出入境、转身份、办绿卡都离不开这里,在你办正常手续的时候,接到移民局的来信很可能就是说明你的案子有进展了。说它可恨是因为这个衙门太牛了,简直就是大爷,拿谁都不当人,看你稍微不顺眼就给脸子看,给你找点错就能耽误你一辈子,你不服或者发火还都没用。
    因为我入境的时候没把学校发的I-20带在身上,所以拿到的是暂时的I-94卡,必须在入境后2周内换到长期的,否则连学都上不成。这个事情实在耽误不得,所以落地以后刚一安顿下来接着就是跑这件事。
    纽约的移民局在曼哈顿,具体地址忘了,记得是在下城。那天起了个大早,带齐证件坐地铁来到移民局。本来以为自己6点多钟来(移民局8点开始办公),应该是排在前面了,谁知道到了地方一看,一条队伍已经在移民局前面的广场上绕了几个圈,队尾已经排到了旁边的街道里面。就这样一路排下来,直到11点才到门口,又经过了极为严格的安全检查才进到楼里面,在楼里又等了半个小时左右才排到窗口前。人家一看我的情况,说这个窗口不办这个事,要上楼上的一个办公室。七拐八拐到了楼上还不错,不用排队,人家看了看我的I-94,问明了情况,加盖一个章就完事。当时这个气呀,排了5个小时就为这个章,后来遇到听到的多了,才觉得那天运气还不错,起码章是盖上了。要是运气不好,人家找个理由不给盖就麻烦大了。
    换了I-94以后,下一件事就是申请社会安全号。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就象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只不过作用更大。社会安全号是一人一号,这个号码在美国跟着你走一辈子。有了这个号码,才能开银行账户、申请信用卡、申请驾照。通过这个号码,一个人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查到,例如贷款信息、工作历史、上学历史、犯罪记录等等。和国内不同的是,美国人视社会安全号为高度隐私,社会安全卡一般都收在保险的地方,号码也不告诉别人。
    因为开始是住在新泽西的表哥家,所以就近在新泽西的一个社会安全号办公室申请的。印象里是一所大的平房,没人排队。进去以后说明了来意,递交相应的证件,人家态度很好的帮你复印,过了几周社会安全卡(其实就是一张小纸片,印着社会安全号)就寄过来了。后来陪朋友去过纽约办社会安全号的地方,人山人海,一等就是半天。现在好像情况又有了大的变化,很多在美国念书的朋友反映,留学生好像不能申请社会安全号。如果是真的的话,无形中会给生活的很多方面带来麻烦,最好能赶早到学校的外国学生办公室把这件事儿先问清楚了。

  Day 6 第一次购物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就接触到Big Shopping这个词,从字面就很好理解意思-大大的买。不知是平时没有时间购物还是喜欢一次买很多东西,美国人好像对Big Shopping情有独钟。有时候看着美国人的一个家庭购物简直有种恐怖的感觉,一家人推几辆大个儿的购物车(Shopping Cart)在超市里面转,吃的用的一率大包装的,一次买够一周甚至二周的日常用品。我认为,这种购物方式会从某种程度上刺激SUV(多功能越野车)和Mini Van(7人坐的面包车)一类中大型车的销售,因为我后来的小车是无论如何也塞不进那么多东西的。
    我在美国的第一次购物是在新泽西的一家普通大型超市,名字早就忘记了,只记得灯火通明,门口一个超大的停车场(Parking Lot),当然是免费的(看看国内那些收费的,觉得中国的消费者简直太老实、太好蒙了。)。
    进了Super Market,第一感觉就是转向了。也许是我见识少,反正那个时候是看什么都新鲜。再加上美国人的面子工程极好,有包装的搞的花花绿绿,没包装的水果个个干干净净,鲜艳欲滴,蔬菜柜台上面有喷水雾的喷头,定时喷水,让每一个菜叶都水灵灵的。总之,让人一看见就喜欢(现在我们国内好像也没到这个水平),挑逗着让你花钱。让我最开眼的还是蔬菜水果的柜台,从来没见过,也没想到蔬菜水果能被种的这么大。柿子椒比我的拳头还要大2圈,而且有红的、绿的、黄的多种颜色;芹菜比我的两根手指合起来还粗;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不知道名字,也从未见过的。后来住的久了,才了解最绝的是这些蔬菜中绝大部分都是生吃的,而且口感、味道极佳,营养也好,难怪人家老美一个个都精精神神、人高马大的。说到生吃蔬菜,就免不了提到酱料。美国蔬菜蘸着吃的酱料林林总总能有几十种,什么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涩的,大概我能想出来的口味人家都有,最受欢迎的应该还是千岛酱(Thousand Island),甜酸口味,我的最爱。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想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是否和我们的千岛湖有什么联系。
    既然是购物,就涉及到价格。美国人的价格很少有整数结尾的,通常都是有整有零,以九毛九结尾。比如,橙子不写2元一斤,偏来个/)。那么今天先介绍其它几种。
  表哥的汽车是一辆福特的小车,好像是Escort,手排档,相当省油,因为保养好的关系,一直没什么故障。就是这辆车从机场接的我,并第一次带我去曼哈顿,第一次带我去学校,第一次见窦大哥。在这辆车前,表哥开的是一辆很破的二手车,在我出国前一年因为经常出故障送旧车场了,简单的说,就是扔了,然后买的这辆新车。当我们在国内听到这个消息时都惊呆了(那时候我们的自行车刚普及,有钱的来个摩托也就很牛了),天啊,扔了一辆汽车啊。然后纷纷口诛笔伐(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旧车也是车啊,怎么能扔呢?不能修修吗?等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才知道当初的我有多么幼稚。在美国,修车通常都不便宜,如果经常修一辆车,估计很快修车的钱就能买辆新车了。所以,车旧到一定程度,干脆处理了。
  表哥的车被人偷过一次,当然不是全部,是被偷了一个轮子。在纽约,有几个偷车的几个比较著名的区,例如Jackson Hights, Flushing等等。据说那些偷车贼的技术极为高超,能在1分钟内搞定一辆车的警报器,并把车开走。最牛的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有一家人有2辆车,都停在自己家的车道上,车道是个死胡同,两边都是墙。为了保险起见,这家人把新车停在里面,旧车停在外面,挡着新车。有一天早晨起来,发现旧车还在原地,新车不翼而飞了。原来是偷车贼想偷新车,于是先把旧车拖出来,然后偷走新车,最后再把旧车拖回原地。没想到还有服务态度这么好的偷车的,牛啊。
  整个在美国期间,只坐过不超过5次公共汽车,都是在纽约。之所以坐的次数少,是因为没钱的时候光骑车了,刚有点钱以后就一步到位,直接改汽车了。虽然坐的次数少,但对纽约的公共汽车还是印象颇深的。和我们的BUS比较起来(比如说北京的),首先是人家的车好,在我开始看见的上个世纪末就已经一水儿的空调大巴了,而且是那种比较豪华的。其次是人家的车有准,几点几分到那个站,基本没什么大出入,所以你只要记住时间表,提起个几分钟去就行了,不用傻傻的很早到,然后一直等着。车好,时间有普,更重要的是人家的服务态度,别管司机是什么肤色,一个个都彬彬有礼,该等的等,该停的停,也没见过象茨叨三孙子似的茨叨过乘客。这些年总在中央台看见一个公益广告,好像是濮存昕演的,大概是宣传文明礼貌,其中有一小段就是宣传一个公交司机等一个老年人。在我看来,这种事情应该是常识啊,想想如果是你开车,你会不等你妈妈吗?或者让你爸爸很跑几步赶你的车?不会吧。我们的老祖宗就说过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怎么纽约的司机不用宣传也懂,我们的司机宣传了好像也没用呢?我真的有点糊涂了。
  最后一点关于BUS的是,不管什么天气,有多少人等车,大家都规规矩矩的排队,不像某些地方,轰轰烈烈的搞个什么排队日,来一大帮志愿者帮忙管教着,然后第二天大家照样你推我搡。办什么事有前有后,大家排队挨个来应该是一种常识,为什么纽约人民懂,有些地方的人民就不懂呢?我又糊涂了。
  纽约最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应该是地铁了。关于地铁,要写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我们放在后面单独的一天里面,还是先聊聊我的交通工具吧,自行车。
  我一直认为自行车就是一种交通工具,从小到大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有些人不这么认为,比如说美国人。自行车在美国是什么呢?是一种健身工具,或者是一种体育比赛用品,反正不是交通工具。这也许就是我在美国一直没有发现自行车道的原因。
  我的第一辆自行车是表哥给的,拿过来自己拾掇拾掇也就能用了。后来因为带被扎了,自己又花了几块钱买了补带的工具和气门心。每次有什么毛病自己修。这辆车是个变速的跑车,车带非常窄,骑起来很轻松。车上有好几条铁链子,好几把锁。根据前辈们的经验,存车的时候需要把前轮、后轮、以及车架都分别锁上,否则后果很严重。第一辆车只骑了不到2个月就丢了,因为我没听话,在去一个地方的时候,因为只离开车几分钟,所以只锁了一道锁,回来就傻眼了,地上只剩下一把被卡断的锁,车没了。这是我第一亲身感觉到什么叫纽约的贼多。没有了交通工具当然不行,但新车都一百多块,所以只能来旧的了。在我开始住的地方,Jackson Hights的附件,是一个西班牙人的社区,说是西班牙人,其实就是那些从南美过来的人,比如说红都拉丝,委内瑞拉,墨西哥等等,都说西班牙语。在西班牙语里面,朋友的发音是“阿米够”,所以大家习惯上把这些南美人都叫“阿米够”。纽约的“阿米够”们一般文化水平都不高,大多数也就做做工,或者开个小买卖什么的,里面不乏买旧电器,旧家具和旧自行车的。看了几家店,终于搞了一辆价廉物美的二手车,然后不惜血本又买了3把锁。从那以后,纽约人民就经常看到一个骑车的矫健身影穿梭在Queens的大街小巷。

  Day 12 莫妮卡和她的妈妈
  首先声明,这个莫妮卡不是和克林顿那个的那个莫妮卡。那个莫妮卡是白宫的一个小助理,凭着机遇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以及克林顿总统的特别赏识,一举加入世界名人之列。我说这个莫妮卡是纽约Queens一家小诊所的秘书,人很好,而且是个工作狂。莫妮卡和她的妈妈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个洋人朋友,更确切的说,是Family friend,她们给了我从零距离观察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机会。当然,我的英语也顺便长进了不少。
  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认识莫妮卡的,而且客观的说,这个机会是我创造的,这一点再次证明了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多年以前,当我的高中政治老师给我解释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就从来没及格过。但经过这个案例,我已经吃透了这个原理,具体的说就是,能够到美国是物质,自己能不能多交一些美国朋友是意识,到不了美国什么都别说了,到了美国不客观努力也不行,汉堡包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莫妮卡一家吧。那应该是刚和窦大哥住到一起不久后的一天下午,因为想多找几份工作多挣点钱,所以骑着我的自行车漫无目的的在附件溜达。要说纽约的街道,按照我的见识来说应该是世界排名靠前的了,横平竖直,每一条街道以及没一座房子都有编号,写在明显的位置,十分好找。我慢慢悠悠骑车转了几条街,看见马路对面的一座房子前面有个洋人在干活,具体来讲是在油漆前面的一个木制露天回廊。看样子他刚开始干,只刷了一点点,而且从动作上看,是个生手。这个时候,我的意识又开始对物质起能动作用了,既然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自己找活了,而且活就在眼前。
  和老外打招呼,当然是先Hello一下。对方是个30岁左右的男性白人,再多英俊一点就快赶上我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了一下,然后开门见山告诉他,我想替他把门廊刷了,只要他付我钱。对方稍微迟疑了一下,叫我等一下,然后就进了屋。大约2分钟以后,莫妮卡,我们今天的女一号,出现在我眼前。莫妮卡是地道的美国白人,大概23、4岁左右,眼睛很大,一张娃娃脸。她家里情况很简单,只有她、她妈(mam)、她妈的妈(grandma,也就是她姥姥)。祖孙三代住一套二室一厅的单元。她妈的妈(grandma)行动不便,靠福利过日子,她妈也已经退休了,有退休金,只有莫妮卡一个人工作,在这家诊所做秘书。刚才在门口刷油漆的那位叫Grag,是一个刚从好像是希腊来的白人,好像有点要追莫妮卡的意思(所以先考验考验?让他干点力气活?)。
  莫妮卡出来看了看我,问我以前刷没刷过。那咱肯定得说刷过了,而且是熟手。其实在国内也就看过人家刷,但对于天资聪慧的我来说,看过就等于干过。于是莫妮卡就问我想要多少钱。这可是个让我动脑筋的问题。要多了吧,人家不给,没准儿这个活就吹了;要少了吧,这活起码要干1个半小时,要少了对不起自己。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耗时大约/cgi-bin/experience/lamer_discuss.cgi?gid=17102&s_type=3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的4个学分的化学课也来了个开门红,一个A+。这个A+的含金量应该是相当高的,每次作业的成绩都是满分,除了一次测验以外,其它大考小考都是满分。唯一的一次测验不是满分是因为看错了一个单词,试卷上问酸的反面(anti-acid)是什么,Anti是“反”或者“对立”的意思,要是中文就没什么了,当然是碱了。偏偏我那个时候有点轻敌,随便扫了一眼,把Anti看成Ant(蚂蚁)了,既然是蚂蚁和酸,应该就是蚁酸了吧,那就是酸了。就这么一疏忽,第一次测验来了个98分。估计老师盘卷时候也的纳闷,这么个好学生,多少难题都如履平地了,怎么这么个最简单的倒不会,难道是故意买个破绽?

  我昨天做梦,有一张请帖样的纸上写着,你嫁给美国州的州长吧,今天就遇到了你,啊,难道,我要嫁给你吗?怎么可能,天方夜谭!

    我昨天做梦,有一张请帖样的纸上写着,你嫁给美国州的州长吧,今天就遇到了你,啊,难道,我要嫁给你吗?怎么可能,天方夜谭!
  =============================
  可是有一个问题啊,我不是美国州的州长啊。

  ============================

  按照语法来说,“留学生活”这个词组应该写的是生活,而且更确切的说是写留学的生活。那么既然是写留学生活的回忆录,还应该在内容上多向关于留学的信息靠拢,多介绍关于学习中碰到的事情。其它的可以写,但应该是配角、是陪衬,否则不是写成纽约地理,就是纽约历史,或者纽约交通等等,而写这些并不是我的本意。这是我的理解。
  美国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个词是GPA。比如说大家谈起彼此学习成绩的好坏,一般就问你的GPA是多少;申请学校的时候,你要告诉人家你上一个学位的GPA是什么,或者学校会告诉你人家要求申请者的GPA最少是多少;找工作的时候,很多雇主也会搂一眼你的GPA,从而考查你的学习成绩如何(当然,多数雇主只会把GPA做为一个参考,人家更注重的是你能干什么,是你的经验)。我本科的GPA应该算比较一般,只得了个3.2,所以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对我帮助不大;但我研究生的GPA还是很拿得出手的,3.93。因此我写履历的时候,总是特意把这个GPA写在开头,让行家对我从一开始就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觉得咱至少是个好学生,然后由此类推,当然会是个好雇员了;最后的结果是,雇用我。
  既然GPA这么重要,那么GPA到底是什么呢?又该如何计算呢?我听到过几个版本,好像是不同的国家对GPA还真有不同的算法。我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不同算法之间的换算,还是简单谈谈我所知道的美国GPA吧。

    我在纽约就是住在Queens College南面的公寓楼里,当时周末基本是步行到法拉盛在那的图书馆里度过,经常吃的是3.99元的四菜一汤和一家肉饼好像是东北的一个名字。911那年回的国。纽约是一个让人值得回忆和思念的地方。

  说白了,GPA就是你所有修过的课程的平均分数。美国教授打分是按A、B、C、D、F来打的。一般来说,100-90得A,89-80得B,79-70得C,69-60得D,再低了就只能得F,也就是不及格(Fail)。除了特别注明以外(比如说重要的专业课至少要得C或者B),如果你一门课的分数落在ABCD里面,那你就算通过这门课了;如果不幸得了F,那就只能重修一次了。有的教授打分好像更仔细一些,有时候要搞个特别的,例如我的微积分得了个A+,有的课来了个B-,但计算GPA时,A+就是A,B-就是B,这些加减号对于GPA的计算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计算GPA的第一步就是搞清你的课得的是什么分。除了这个ABCDF以外,起作用的就是每门课的学分。本科阶段的课程一般是3个学分一门课。前面我们提过了,3个学分通常意味着你一星期要上3个小时的课(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想拿A,一般每星期课外要花6个小时在这门课上)。但有些课程比较难,每星期的课时数比较多,比如我的微积分课,每星期上4个小时的课,那么这门课的学分就是4。对我比较有利的是,这种4个学分的课一般都是数学、物理、化学课,而我继承了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在这些课上基本都是A,所以对我的GPA非常有利,不是一般的有利,是大大的有利。
  知道了以上2点,我们就可以开始计算GPA了。现在以我第一学期的成绩为例,来做一个计算GPA的练习。我第一学期一共修了4门课,学分和成绩分别是:微积分,4个学分,A;地质课,3个学分,A;化学课,4个学分,A;写作课,2个学分,B。这样看来,我的GPA应该是这样算出来的(x代表乘号, /代表除号):(Ax4+Ax3+Ax4+Bx2)/总学时数,在上面公式中,总学时数是13,即4+3+4+2。好像可以了,但学过基本四则运算的人马上就会看出来,除非我们知道了上面公式中的A和B的具体数值,否则是得不出一个具体的数字的。现在来说说ABCDF所代表的具体数值:A是4,B是3,C是2,D是1,F是0。把这些具体数值代入上面的式子中,就可以得出我第一学期的GPA是3.85。到第二学期结束时,把我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所学的所有课的课时和成绩代入上述公式中,就能算出到第二学期结束时,我的GPA了。如果有一门课第一次修的成绩不好,比如说是C,为了你的GPA,你也可以重修,重修后GPA会按第二次的成绩计算,不受第一次的影响。
  当我学士毕业时,我最后的GPA就是所学的40几门课经过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从上面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门学分高的课,如果能拿好成绩,那么对于GPA的帮助是很好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如果课程很多的话,很少的几门好成绩或者坏成绩不足以对GPA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这点看,GPA应该是一种比较公正、合理的算法了。当然,这种公正和合理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诚信。如果在一种体制下,你送几条好烟给学校的某个人,然后他就能随便让你自己写个成绩单并给你盖章,那这种GPA就无异于儿戏了。

  回想当初出国的时候,考虑出去以后什么都要用美金买(那时候似乎美金还是奢侈品),带的各种东西可谓无所不有。衣服从里到外四季都有,怕自己上学跟不上,关于专业的辅导书买了十几本,各种字典几本,加上毛巾、牙膏、香皂等日常用品,硬是塞了满满几大箱(为此托运行李时候还多付了钱)。尤其是文具,不但钢笔、铅笔、圆珠笔一大把,而且白纸、信纸、各种尺寸的笔记本一大摞,以为这样就能在国外把美金省下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犯了一回傻,因为很多东西都没用,或者说,很多东西美国的要比中国的便宜,并且质量要好的多。
  在上述的这些东西中,最没价值的就是书和文具。就像前面介绍过的,人家是每个老师决定自己所用的教材。我带的工具书不但内容和学校要求的不符,而且全是中文的。有本技术字典吧也是摆设,上课老师给你讲明白了,你回去用英语记住就行了,反正是第一次学,记个陌生的中文词和英文词应该没太大的区别。考试也是用英文考,何苦要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往回翻呢?况且也没时间什么都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所以说对于我的专业-CS来说,技术字典完全不用带。当然一般的字典还是需要的,但也不用太多,一本大而全的加一本能随身携带的就足够了。
  美国的文具虽然要用美金买,但我认为换算过来还是比国内的便宜。拿笔来说,钢笔是绝对没机会用得上的,圆珠笔在文具店卖一块钱好几根。我有时候习惯用铅笔在书上写写画画,花一块钱买根自动铅笔够用几年的了。美国的所有文具中,最让我喜爱的还要算是纸。虽然这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并且从小到大不停的用,但只有到美国后,才知道纸原来可以造出这么多种,造的让人这么爱用。
  做为一个学生,常用的是活页纸,基本原因还是省钱。用活页纸的好处是用多少就往夹子里面夹多少,一个学期过去以后,夹子还可以下学期再用。当然各种规格的笔记本(纸本子)也是应有尽有,但价格相对贵一些,而且一个本子如果使不完,下个学期也不好接着使了,所以通常不用笔记本做笔记。活页纸的价格是极其便宜的,一些大的文具专卖店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都有特价促销,在这个时候去,通常花十几块美金就能把一个学期用的文具购置齐全了,当然是指比较节省的那种采购。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拜窦大哥所介绍,发现有一种八开大小,黄色带横格的本子也非常好用,主要是那种纸质非常好,摸起来厚厚实实,写起来非常顺笔,在这种纸上写字,怎么感觉都透着一种有学问的劲儿。
  等到快毕业的时候,对纸的认识就更一步加深了。为了帮助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学校里面每年都会安排一些专门的讲座,告诉你工作怎么找,履历怎么写,找工作的信怎么写等等。在这些介绍中,有一节就是专门讲纸的。老师告诉我们,对一些你认为非常适合你的工作,最好不要发电子邮件,因为显得不那么正规。要想搞得象那么回事儿,就要用传统的信寄过去。每封这样的信至少要包括3个部分:一封说明你多么适合这个工作的求职信,一份履历,一个信封。当然,如果你还能拿到某个教授热情洋溢的推荐信,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些信不能用一般的纸、信封和打印机来做。首先必须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因为喷墨的字的边缘不是那么Sharp;其次就是信纸和信封,老师要求我们去文具店买那种最好的信纸和信封,并一再强调在这个时候是不能小气的,因为任何一个公司的人事主管每天都要接到很多求职信,通常他们在筛选第一轮时,花在每封信上的时间可能也就十几秒钟,要想不在第一轮中落榜,除了履历内容上的一些技巧外,就是让你这封信与众不同,而用比别人好得多的纸就能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

  到文具店一看这些纸的价格就傻眼了,平均一张纸要5毛钱,一个信封要5毛钱,如果加上打印和邮票, 的成本就要一块五美金,简直是天价了(那时候国内寄平信好像才几毛钱人民的币)。但话说回来,那些纸和信封质量也真不含糊,厚度有普通打印纸的2倍,上面印着淡淡的花纹,对着光还能看出类似水印的纹路。这种纸别说打印普通人的履历,按我的意思拿来印国书也够格的。
  美国理科学生离不开的一件法宝就是他们的计算器。按照我的观念,计算器无非就是做个加减乘除,能乘个方、开个方就够用了,再有点记忆功能或者能算几个函数就被归入高档货了。再看看人家美国学生的计算器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了,原来人家那个上面有个大屏幕,能算微积分的。输入一个微积分的条件,计算器就能把数值或者需要的曲线、切线表示出来,太Cool了。计算器虽然好,但考试时候是不能用的,老师只是让大家把它做为一种验证自己答案的工具。很多美国学生不听,用计算器来做作业,结果是作业做的又快又好,可是一到考试就完蛋。刚开始很看不起这些美国学生,但工作以后观念逐渐有所转变了。比如说在工作中,如果有一些非常复杂的微积分问题,老板是不会关心你如何得到答案的,关键是你要最快的得到一个最正确的答案,中国可以自己算出来,美国学生保证会用计算器按出来,比中国学生又快又好。从这个角度看,有时候那种善于使用工具的懒也不全是坏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桥众达游泳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