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舞剧院可以转舞协么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当代舞蹈已走过70个年头。70年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第一阶段,舞蹈艺术创作的起步;第二阶段,“中国芭蕾风范”的建立;第三阶段,个性化艺术追求的充分展开;第四阶段,大展宏图的繁荣时代。不同时期呈现出的面貌和特征共同构成共和国舞蹈艺术的精彩风景。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一、舞蹈艺术创作的起步

  中国当代舞蹈事业的顺利起步,与此前业已展开舞蹈活动的一代舞蹈大家吴晓邦和戴爱莲直接相关。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迈入新时代的吴晓邦和戴爱莲等舞蹈家群体为新社会的到来欢呼鼓舞。他们始终为人民而舞,发现并弘扬民族舞蹈艺术,一刻都未曾停歇地积极为新中国舞蹈艺术的砥砺前行而努力,同时也以他们的艺术主张和实践,探索了社会主义舞蹈事业创作的主流路径。实际上,在二位先贤开始他们在中国的舞蹈活动之前,在我们脚下这方土地上,独立的舞蹈艺术传统并未形成,因此,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撒新舞蹈艺术的种子便成为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在他们的推动和引导下,20世纪初期舶来的新兴舞蹈艺术形式,渐渐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的舞蹈艺术建设中登堂入室,最终成为中国当代主流舞蹈审美样式。

  (一)舞蹈事业的建制初步完善与活力迸发

  1949年7月2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戴爱莲代表舞蹈界做了《舞蹈工作发言》的汇报。7月21日,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戴爱莲任主席,吴晓邦任副主席,全国委员会成员包括戴爱莲、吴晓邦、胡果刚、李伯钊、梁伦、赵郓哥、贾作光、陈锦清、盛婕、徐胡沙、赵得贤、田雨、隆征丘、叶宁等人[1]。以舞蹈家社会组织的建立为先导,新中国的舞蹈管理和研究机构迅速建立,为舞蹈艺术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各类专业舞蹈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解放军文工团、战地综合宣传团等逐步向专业歌舞团体转轨,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人才资源。国家级舞蹈团体开始出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于1951年成立;中央歌舞团于1952年成立;中央民族歌舞团于1954年成立;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于1955年成立(1963年改名为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中央芭蕾舞团于1959年成立(先后用名: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和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东方歌舞团于1962年成立。同时,部队各军区和各兵种,地方各行业和遍布全国各地的歌舞团体也都纷纷建立起来[2]。

  在这样一套建制化的组织机构保障下,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找到了最佳的用武之地。崭新的艺术气象辉映着崭新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段,不但让中国舞蹈佳作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同时也为中国舞人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提供了一方绝佳的展示平台。依托当年中央歌舞团的艺术平台,戴爱莲相继推出了女子群舞《荷花舞》(1953)和女子双人舞《飞天》(又名《长绸舞》,1954)。这位历经旧中国种种磨难的国际化舞者以她清新脱俗的审美气质和富有灵性的艺术创想,为新中国舞蹈艺术树立了标杆式的创作榜样和审美理想。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交融立刻让中国舞人的作品在新的历史空间中飞速驰骋,走向国际,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这个国际舞台上很快便见到了中国舞人的风采和荣光。

  这一时期,一大批拥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舞蹈精品纷纷涌现,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极大喜爱,以戴爱莲、贾作光等一批优秀的舞蹈家为代表,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鄂尔多斯》(1954),《孔雀舞》(1956),《花鼓灯》(1959),《春江花月夜》(1957),《红绸舞》(1950),《摘葡萄》(1959),《快乐的啰嗦》(1959),《洗衣歌》(1964),《丰收歌》(1964),等等,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呈现出来的崭新风貌,热爱和平、追求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进步理想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艺术形象定格在历史的舞台上。

  (二)舞蹈教育事业的起步

  为了尽快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中国舞蹈从业者,让中国的专业舞蹈教育踏上征程,无论是“舞运班”[3]“舞研班”[4],还是1954年成立的由戴爱莲任首任校长的北京舞蹈学校,都为中国舞蹈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贾作光、白淑湘、崔美善、徐杰、资华筠、赵青、陈爱莲、崔善玉、阿依吐拉、莫德格玛、刀美兰等德才兼备的舞者相继登上舞台,新中国的舞蹈事业迅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队伍。

  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帮助,使得尚处在白手起家阶段的中国舞蹈无论在创作观念还是艺术方法上,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和启发。1953年底,文化部邀请苏联舞蹈专家伊莉娜来华,讨论北京舞蹈学校建校方案等议题。该校成立之后,1955年和1958年开办的两期舞蹈编导训练班也都有苏联专家的亲自教授。查普林和古雪夫两位芭蕾舞艺术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舞蹈编导人才,在新中国的舞蹈史上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5]。在新中国舞蹈事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境遇下,来自苏联的帮助不啻雪中送炭。

  (三)舞种结构的成形与舞剧的勃兴

  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社会,从内陆到边疆,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在毛泽东“双百”方针和“普及与提高”等精神指导下获得持续发展。政府不断地推出种种举措,华夏大地上一时间舞蹈会演、节庆、赛事、活动此起彼伏,新中国舞蹈艺术从萌发到勃兴,经历了一个不断开掘、锤炼、提升和超越的过程,中国独有的舞种结构在这种热潮中也渐渐成形,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芭蕾舞的三足鼎立,在中国舞坛上形成了遥相呼应、相映生辉的互动竞放态势,各个舞种都出现了大面积的丰收,其格局也正体现了中西交融、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舞剧作为新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代表获得了历史性的开拓和发展,从早期的《和平鸽》(1950)到后来的《宝莲灯》(1957)、《小刀会》(1959)、《五朵红云》(1959)、《鱼美人》(1959)等,在不断探索中见证了中国舞剧编导的集体努力和智慧。

  1964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年前夕,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横空出世,并于当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东方红》歌舞的形式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这部由我国著名诗人、音乐家、舞蹈家、舞台美术家集体创作,三千多名专业和业余音乐舞蹈工作者联合演出的作品,成为一部检验中国音乐舞蹈事业建设和发展水平的里程碑式的艺术巨制,成功地践行了“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的“三化”方针。在这样一种精神鼓舞下,艺术家们用他们的激情为共和国谱写了一曲时代的赞歌,不少舞作都毫无争议地成为新中国舞蹈事业获得良好发展的最有力例证。

  二、“中国芭蕾风范”的建立与影响

  1966年之后,《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这两部“革命芭蕾舞剧”让舞蹈艺术获得了扩散传衍的空间。《红色娘子军》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于1964年首演,李承祥、王希贤、蒋祖慧担任编导,主要演员有白淑湘、刘庆棠等。《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并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奇迹。《白毛女》依据1945年创作的同名歌剧改编、创作,1965年6月由上海舞蹈学校首演于上海,编导有胡蓉蓉、付艾棣、程代辉、林泱泱,主要演员有茅惠芳、石钟琴等。该作品同样是在芭蕾基本技巧中大量融入中国民间舞、古典舞的动作,成为新中国芭蕾舞的典范之作,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一时间,遍及全国的“洪常青”“吴清华”和“喜儿”“大春”成为街头巷尾不绝于目的舞蹈奇观,不经意间让舞蹈的根芽也在社会的经纬纵横间悄然生发。这两部在日后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之作”的舞剧作品历经了一段十分离奇的命运。但实际上,对于中国芭蕾舞人而言,这两部作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中央芭蕾舞团于1959年成立,5年之后便在国家领导人的直接指示下创作出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芭蕾舞剧目,明确的探索意识和建立“中国芭蕾风范”的初衷显而易见。这样一个梦想让中国芭蕾艺术从一开始便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和任务,从题材的选择到各具体环节的实施,建立“中国芭蕾风范”的信念在每一个创作参与者的心中不断生根发芽。两部舞剧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完整而适当的结构、切题而流畅的音乐以及质朴而大方的舞美,体现出中国芭蕾舞人所特有的才识和功力,为世界芭蕾舞艺术贡献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在艺术上的成功建树让一“红”一“白”两部芭蕾舞剧在中国芭蕾史上各领风骚,足以让每代中国舞人为之自豪。

  从艺术上来判断,《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虽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之路,但自身的艺术光芒历经岁月的峥嵘,穿透历史的迷障,让世人看到了它们所含有的艺术价值,看到了中国芭蕾舞人的创作活力。中国芭蕾舞走出了一条历经淬火而百炼成钢的自我成长之路,时代选择和自我实践终于让这两部作品在抖落身上的尘埃之后列入史册。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过去,它们仍然继续装点着我们的艺术版图,为人民群众不断奉献着独有的艺术营养。

  三、新时期:个性化艺术追求的充分展开

  1978年,全国上下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中国舞协与各地方舞协纷纷恢复工作,老中青舞蹈家重上舞台,大量中外经典剧目不断重新上演,中国舞蹈事业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一)中国舞剧创作活力的迸发

  1976年由甘肃省歌舞团在兰州首演,刘少雄、张强、朱江、许琪等编导,贺燕云、张丽等主演的舞剧《丝路花雨》便是一声春雷后诞生的春之使者,成为新时期中国舞蹈新生命的代表。这部民族舞剧在艺术样式上的探索创新和艺术表现上的精彩呈示,为新时期舞蹈生命带来的催生动力和效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这部舞剧的问世,一种日后被称之为“敦煌舞”的崭新舞蹈样式得以呈现于中国舞台之上。

  此后,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的舞剧作品承接起新中国诞生以来所积蓄的创作经验和探索意识,体现出中国舞人在新时期焕发出的巨大创造力。1979年,在国庆30年献礼演出之际,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民族舞剧《文成公主》。此后又陆续有《凤鸣岐山》《半屏山》《岳飞》《铜雀伎》《珍珠湖》《祝福》《无字碑》等作品不断上演,中国舞剧事业进入了创作的迸发期。

  创作于1988年的芭蕾舞剧《兰花花》,根据著名陕北民歌《兰花花》的立意改编、创作,是运用西洋芭蕾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国人形象的又一次新的探索,由中央芭蕾舞团于天桥剧场首演。全剧结构完整、风格清新,把芭蕾舞、中国民间舞、现代舞融为一体,打造了一部优美的民歌式的作品。1992年民族舞剧《阿诗玛》上演,为民族舞剧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为排演此剧,编导者们深入彝族地区进行长时间的采风,和彝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断搜集积累素材,整理加工,运用彝族独特的舞蹈语汇、风俗、衣饰、音乐等第一手材料,倾注真情实感,反复思考谋划,创作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彝族文化艺术的特有魅力。

  (二)以比赛促创作

  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在大连举行。这个由文化部和中国舞协联袂举行的全国性舞蹈大赛,唤醒了沉睡已久的舞蹈大地,一批技艺精湛的舞者用他们忘我的表现,为中国舞坛撒下春之甘露,也让一批佳作跃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再见吧!妈妈》《金山战鼓》《水》等作品拨开了仍笼罩于人们脑海中的迷茫,唤醒了人们对于新时期舞蹈发展的巨大渴求,让中国舞蹈界振奋精神,找准了艺术发展的时空定位。随着这次舞蹈大赛的成功举办,舞蹈界已呈花红柳绿、春意盎然之势。

  在1986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又一批佳作涌现出来。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双人舞《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男子群舞《奔腾》《黄河魂》《海燕》等作品再一次让社会看到了舞蹈界的飞速进步和中国舞人的理想。

  1985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文化部主办的首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举行。该舞蹈比赛始终本着检阅我国舞蹈教学成果,总结舞蹈教学及创作经验,提高舞蹈教学素质和表演水平,繁荣舞蹈剧目创作,发现选拔优秀舞蹈人才的宗旨,成为国内规格最高的青少年舞蹈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为推动我国舞蹈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个性化舞蹈语言的开启

  在1986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杨丽萍带着《雀之灵》翩然而至。这位来自西南边陲的天生舞者,凭着她独立于世的舞动,逐渐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当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发展之路,其在观念层面和表演方式上形成的成功经验,已经为国人所瞩目,但杨丽萍以她十分独立的姿态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发挥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杨丽萍在《雀之灵》中打造并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艺术精灵,确立了她在中国舞坛上的地位。此后,她又在舞蹈艺术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连续创作了《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孔雀》《十面埋伏》等作品,以独特的舞蹈意象带给观众深刻的艺术感受。在新时期个性化主导的舞蹈实践中,杨丽萍将民族艺术与现代意识完美结合,开拓出新的舞蹈创作道路。

  1986年,张继钢编导的民间舞蹈《元宵夜》获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奖,为山西省赢得历史上第一块国家级舞蹈奖牌。《元宵夜》成功后,1987年张继钢与人合作完成舞蹈诗作品《黄河儿女情》,开创“黄河派”舞蹈,轰动海内外。1991年,由他创作的舞蹈晚会《献给俺爹娘》不仅造就了新时期舞蹈艺术的难得高度,同时也让舞蹈艺术拥有了艺术表达上的思想深度。伴随着当时文化“寻根”的热潮,张继钢充分调动了他在故乡山西的生活感悟及在北京舞蹈学院求学时积累起来的丰沛艺术涵养,从文化角度切入,让舞蹈作品拥有了哲理思考和人文理念,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典范。

  《黄土黄》《俺从黄河来》《一个扭秧歌的人》《好大的风》等,每一个作品都呈现出深刻的表现力度。《黄土黄》的结尾处,众生沉浸在乐观而入狂的安塞腰鼓舞动之中,巨大的黄土地背景缓缓下落,映衬着黄土地上的民众不断升高,这时,一位汉子匍匐在大地上,捧起一掬黄土拥在胸前,贴在脸上,又奋力抛向天宇。这样一个场景总令人无法忘却,那份“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根之意识,那份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的道理,直指人心。张继钢用他的舞蹈讴歌了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华夏土地之上的芸芸众生,也为舞蹈所能达到的表现深度揭开了不凡的一页。从张继钢的创作中,除了能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还可以看到创作水平的日益进步,大量新鲜的创作手法和细节被他用来演绎自己的思想,而这份新鲜的舞动体验却也是中国舞蹈在新领域不断取得进步的良好体现。

  (四)现代舞的粉墨登场

  20世纪80年代末期,广东舞蹈学校开启了系统的现代舞教学,吸引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舞蹈学子。这个成立于1959年的舞蹈学校,在1987年开设了国内第一个现代舞专业,成为中国现代舞的摇篮。随着现代舞教学班的不断成长,现代舞的种子开始在学生们身上慢慢发芽,其中一位学子就是后来在中国舞坛上拥有无数追随者的中国现代舞开垦者、北京舞蹈学院的王玫。

  王玫早年曾学过芭蕾、民族民间舞,但却对现代舞情有独钟。她以一种常人无法领会的冷峻和严谨让现代舞成了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舞蹈在她的眼里已经俨然成为一个具有超高价值的试验品。拥有哲人般对问题刨根究底的执念和对身与心交融化一的追索,让她开始了自己迥异于人的舞蹈探险,创作出一大批现代舞作品,如《雷和雨》《天鹅湖记》《流行歌曲浮世绘》《洛神赋》,等等。王玫以其大胆的创新和积极的进取让现代舞成为中国舞台上的一个新舞种。同时,在这样一种舞蹈创作氛围下,当代舞一跃成为中国舞坛的主流舞种之一,《刑场上的婚礼》《走·跑·跳》《天边的红云》《那年剪短发》《士兵与枪》《穿越》《士兵兄弟》等作品以当代的审美品质和意气风发的昂扬意趣,成为展示当代人心怀的最佳途径。不久这个舞种进入了全国舞蹈比赛的系统之中,从机制层面上保证了它的不断落地和持续走高,进而为中国舞坛带来强劲的活力。当代舞与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以及芭蕾舞并驾齐驱,在通向新世纪的赛道上展开了良性的互动和竞跑,为新时期的舞蹈画卷勾勒出不尽的审美意象。

  四、大展宏图的繁荣时代

  世纪之交,万象更新。新的千年开启了又一个让中国舞人大展宏图的时代,积蓄已久的力量获得了再次迸发。2002年,文化部主办“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优秀舞剧作品如《红梅赞》《大红灯笼高高挂》《风中少林》《大梦敦煌》《一把酸枣》等,这批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成长起来的舞剧作品,让舞蹈界气势大振。不但像门文元这样的老将风头不减,一大批中青年编导也开始挑起舞剧创作的大梁,陈维亚、张继钢、杨威、张弋、刘小荷等代表性人物,让中国舞坛上大型舞作出现了崛起态势。从创作角度来审度,这一时期的舞剧作品无论在选材还是在创作上,都具有较好的呈现效果。

  2013年底诞生的国家艺术基金为中国舞蹈创作增加了推动力量。这个国家级的基金每年以巨额资金资助中国的艺术创作,就舞蹈领域而言,每年都会有十几部大型舞剧和一批舞蹈作品获得资助。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强力支持下,出现了一批内容和形式堪称不俗的佳作,如《沙湾往事》《泥人的事》《长风啸》《青衣》《十面埋伏》《朱鹮》《戈壁青春》《库布齐》《浮生》《风筝》《莲花》《草原英雄小姐妹》《哈姆雷特》《李白》《杜甫》《记忆深处》《雪域天路》《天路》《天之路》《井冈·井冈》《尘埃落定》等。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中国舞蹈的面貌整体上出现向好的态势,从院团到院校,新生力量不断成长,新的作品不断出现,与世界舞剧业的寒风萧瑟形成强烈对比。

  院校的舞蹈教育事业更加积极地加入创作行列并成为推动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力量,让舞蹈界获得了又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开辟出一方崭新的天地,一大批呈现出时代光芒的作品不断从校园跃入世人的眼界。东北师范大学作为“领头羊”,佳作连连,其中的女子群舞《中国妈妈》让人们看到了她们攀登艺术高峰的努力。

  《中国妈妈》是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于2009年创作并首演的。编导王舸、韩真;主要演员王玉、胡晓旭、张佳雯等。该作品用一个短小的篇幅挖掘了极为动人的深刻主题,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国妈妈抚养日本遗孤长大成人的故事,将中国母亲拥有的博大胸怀和宽厚品性通过这个具体可感的舞蹈形式表现了出来。作品以炽烈的情感讴歌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操,其深刻的含义和高超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一段时间以来舞蹈界不多见的优秀作品。

  与此同时,中国舞坛上一大批新生代编导相继亮相,为新时代的舞蹈图册平添几分热闹的影像。邓林《泥人的事》、佟睿睿《水月洛神》、苏自红《牛背摇篮》、李楠《弦歌悠悠》、田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王佳敏《踩云彩》、张云峰《再别康桥》、赵小刚《爱莲说》、胡岩《少年聂耳》、王媛媛《惊梦》、孔德辛《孔子》、傅小青《喜鹊喳喳喳》、谢飞《南京·亮》、赵梁《警幻觉》、韩宝全《李白》、格日南加《阿嘎人》等大量佳作出现,显示了舞蹈界活跃的创造力。多元的艺术触角和探索,新颖的观念和手法展现了“这一代”编导的审美旨趣和艺术偏好。

  此外,中国艺术节中的“文华大奖”和“群星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荷花奖等大型舞蹈节庆和赛事,都助推中国舞蹈舞剧作品从高原向高峰的不断攀登。毫无疑问,这些高水平的展示和竞技平台成为世人关注中国舞蹈进程的重要视角。

  中国当代舞蹈70年的历程,恰似一条浩荡的大河,它在永不停息的流淌中泛起了朵朵富于时代特征的浪花。这些飞跃而闪亮的浪花,凝聚着70年来一代代中国舞人的期许和汗水,凝结成中国舞蹈历史纪年的基本表征。回望70年,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中国舞蹈艺术的景致未曾有过缺席,它始终以优秀的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始终以美的内涵和美的姿容丰富着中国人民的生活。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舞蹈界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用优秀的舞蹈艺术创作去热切奔向艺术的高峰,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 1953—1954年,该会改组为“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1960年又改名为“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为今名“中国舞蹈家协会”。参见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177,217、254、353页。

  [2]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第182—183页。

  [3]“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简称“舞运班”),由中央戏剧学院于1951年3月在北京设立,吴晓邦担任班主任。

  [4]“崔承喜舞蹈研究班”(简称“舞研班”),由中央戏剧学院于1951年3月在北京设立,朝鲜舞蹈家崔承喜担任班主任。

  [5]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第205页,第208—209页。

大家好,我是谭老,一个10岁已经学了6年舞蹈女儿的爸爸,一个80后专注舞蹈领域的媒体人,关注舞蹈,就看谭老谈,在开始我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之前,记得右上角点关注哟。

少儿舞蹈考级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才是对的!就好比我对我女儿的了解分析,走专业是不可能,身体条件有限,但是,我们这里评个区三好学生都是看你的比赛证书,各种特长等级证书,而区级三好学生又是小升初的加分项,我当然会觉得考级有用!目前我女儿考了北舞的6级。

所以,谭老看来 “ 有没有用?”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舞蹈考级对于普及舞蹈艺术素养肯定是有用,但不见得对所有人都有用。那么,舞蹈考级对哪些人有用,对哪些人而言没用呢?

1.考级本身是一套科学体系,对少儿学习舞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强的指导性,所以从其本身就很有用。

2.对于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学校,需要考生提供专业等级证书,而且在小升初,初升高等阶段,这些都是加分项可以有所帮助。

主要是针对走专业舞蹈的学生而言,因为舞蹈考级是大众的,而考艺校或者舞蹈团体,他们根本不看等级证书,看的是你的真才实学,你的一招一式就可以知道你的功底。

也就是有的答友所说,【考级对于抹杀孩子的兴趣倒是有很大的作用。现在的考级机构五花八门,正规的不正规的。不过都是商业利益驱动的结果。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走专业道路,坚持学下去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想走专业道路,你告诉人家,我考多少级,人家根本不认可呢?!走专业道路,就给孩子找最好的专业老师,接受最专业的训练。】

最后,谭老还是赞成考级,一是有科学指引,女儿可以合理学习;二是有个目标压力可以不至于放弃,人都是逼出来的;三是升学加分!




只要孩子能力允许,我认为是有用的!

笔者家有一个学中国舞的孩子,从三级开始一路考来。当年也曾困惑过,让孩子学舞蹈,本意是想塑造孩子的形体、培养孩子的气质、教给孩子一门艺术欣赏的“语言”,不走专业,考级岂不是太流于形式?况且舞蹈考级每个等级对应相应的年龄,必须每年一考,每次只可报考一级,除却每周的一节课,每年暑假前期也全都奔走在加课上,个中的辛苦与绑负真是苦不堪言。但是,在这年年的考级过程中,我和孩子却收获了许多的东西,也慢慢明白了考级的意义。

考级就相当于每学期孩子必须面对的期末考试,是对孩子一年来舞蹈学习情况和老师教学成果一次检验过程,因为考级,孩子和老师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师生一齐努力,其实是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业余舞蹈班,除了每周上课,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孩子会像学钢琴一样,每天晚上自己在家再练习动作或基本功,所以,如果再没有考级这一紧箍咒,孩子态度会如沙一样散。

因为喜欢,也因为想一次次拿到更高一级的证书,舞蹈就这么一直学下来了。通过这么多年舞蹈的学习,孩子也懂得了坚持就有收获,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压腿的撕裂痛,都是凤凰涅槃的浴火重生,孩子在镜中看到舞动的轻盈的自己,那份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因为舞蹈,孩子出落的高挑挺拔、自信淡雅,这是考级额外的馈赠。

近年,国家和各重点大学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越来越重视艺术考级特长生,拥有高级别考级证书的孩子会在以后冲刺时更占优势。2016年教育部颁发相关通知,全国53所高校率先响应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一般艺术特长生可以在一本线上、学校投档线下20分进行录取。比如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艺术特长生,舞蹈类考生要求获得中国舞蹈家协会10级、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普及型教材10级、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9级、中国歌剧舞剧院少儿舞蹈考级10级(包含青年考级)及以上等级。证书就又成了孩子以后高考加分的桥梁了。

所以,就把考级当成舞蹈学习的一个附赠品吧,而这个赠品也许在未来某一天就会为孩子人生的成功添砖加瓦。




对于舞蹈考级这件事,我想先谈一下我女儿学舞蹈的历程。在幼儿园上学的时候,她就表现得爱唱爱跳,舞感特别好,幼儿教师说她是个舞蹈好苗子,于是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让她在艺术培训学校学舞。别的孩子老师在压腿时大多是哇哇大哭,而她总是一声不吭的配合着,下腰、劈叉什么的都是轻松完成。她很喜欢跳舞,平时不管在人前人后,动不动就翩翩起舞。从不害羞和怯场。看到的人们都说这个孩子有艺术天赋,学校每次文艺汇演她都是领舞。就这样学到大概10岁,差不多学了有四年多的时间,期间从来没有参加过考级。外婆和爸爸说看孩子练功太残酷了,怕对身体有害。就这样,在家人的反对中,女儿也不得不听从我们的安排停止了跳舞。改学古筝,我们认为古筝不伤身体,音色优美动听并且易学。女儿也认真地跟着古筝老师学习,戴着长长的指甲,优雅地坐在古筝边拨弄琴弦,听着那些行云流水般的曲子咚咚地响起,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每周末孩子都要去琴行学习,学了大概两三年,老师安排她去考级了两次,第一次考六级,第二次考九级,都是一次性通过了。一本很大的考级证书,上面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字体,当时感觉很高大上啊!逢人就炫耀女儿古筝已过九级了。结果有一次学校举行文艺汇演,女儿理所当然地报名了古筝演奏,我满怀期待的在操场上观看。女儿穿着漂亮的中式旗袍连衣裙,亭亭玉立地坐在琴边,琴声悠悠响起,却没有想象中行云流水般的优美动听,曲子弹得不是很流畅,女儿勉强地弹完了。我有点失望,这是古筝九级的水平吗?不知道是不是从这次开始,女儿不太爱学古筝了,练琴也没有以前那样热情。后来进入初中,随着学习的任务加重,以及每天都有大量作业要做,古筝学习渐渐的减少,再加上她的古筝老师因为住在外地,不方便每周过来上课,结果古筝学习也就搁置下来了。初中毕

业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一所艺术学校招生,让女儿重新燃起了舞蹈的热爱,她对我说,还是喜欢跳舞,想专业的学习舞蹈。无奈之下,我只好支持了她。就这样兜兜转转又回到学舞的路。她进了专业的艺术中专学校,从此又开启了艰辛的练功历程。这时候她已经有13岁了,儿时学的一点舞蹈基础早就荒废了,身体的柔韧性和软开度都不好,并且所学的专业技能难度和要求都高,但是女儿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满腔的兴趣,一天天的进步很快,老师看到了她的勤奋和潜质,欣慰地对我说,让她学舞蹈这个决定是对的。在艺校学习三年,女儿找到了自信和乐趣!并且还协助老师举办策划了一场成功的毕业汇演。她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和愿望,那就是一定要考上大学!并且要报考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学院。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愿望,练功房里每天都有她挥汗如雨的身影,同学们下课在玩的时候,她都在用心学习,,并且利用一切机会,找老师帮忙指导练习。很快,她成了班上专业最好的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后,她以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被一所全国知名的艺术学院舞蹈系录取了。去年她又申请了德国一所知名的艺术大学,报考现化舞专业的硕士生。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是想告诉正在学舞蹈的孩子,其实舞蹈考级证书只是证明你学过舞蹈而已,不代表你的真正实力。如果报考专业艺术院校的话,十级证书是不值一提,对专业考试没有任何加分优势。但是如果你热爱舞蹈,不怕吃苦受累,就持之以恒的学下去,考级就当作是对自己的鼓舞和激励吧!对自己来说也增添一点成就感!将来不管是当作业余爱好,还是走专业路线也好,也算是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吧!最后,祝学舞蹈的所有孩子们快乐,学业有成!早日实现自己灿烂的艺术梦想!

我是橙妈,我喜欢、、喜欢与艺术有关的知识和话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希望大家多关注我,欢迎大家评论我的问答。




我女儿11岁,从5岁开始学的舞蹈,已经6年了,今年8月要考8级了。如果不是培训班安排考级,我可能都不会想。一来为了应付考级,上课的内容都是围绕考级转,考级的舞蹈都是固定的,死的,一节课下来,除了开头练了基本功,后面的全是考级内容,而且这些考级基本去了都会让过,不过是种圈钱的手段。二来当初送她学也只是想让她练下形体,女孩子嘛,学舞蹈能练个气质什么的。但是大势所趋呀,一个班的孩子,如果大家都报,上课都在学,你不报,孩子心里难免会有落差。当然考级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随着级别越来越高,孩子心里会有成就感,自信心也会提高。

不必太看重考级,现在的考级都没有什么含量,如果同个舞动班的孩子都有报,就跟着报,但是不必太较真,非要过个多少级




现在的孩子,报课外兴趣班的越来越多,舞蹈班、美术班,还有一些乐器(比如钢琴、电子琴等)都有考级的要求。

我觉得考级,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比如一个朋友的儿子,业余时间都是在上课下课的路上,报了各种班,除了文化课,还有电子琴等,也是一直在坚持考级。因为朋友想让儿子上心仪的初中,考级能够加分。

我女儿一直学舞蹈,今年也要考级了。孩子对考级也是挺上心的,除了苦练基本功,对考级课的内容也会经常练习。

考级一方面可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如何;另一方面,也能检验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如何。毕竟现在的培训机构太多了,让我们眼花缭乱,到底哪个机构的师资力量比较强,我们家长很难评估。但是考级是由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来主持,具备一定的权威,可以通过考级,让家长做到心里有数。相信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出成果来检验我们在时间、金钱上的付出。

最后,舞蹈的考级证书,还是有一定的含金量的。尤其最近教育部出台了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根据教育部最新通知,高考艺术特长生将享受加分政策,全国53所高校(名单附后)率先响应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要知道高考的时候,多少高生仅仅因为一分之差,名落孙山,要么只能复读一年,要么与自己心仪的高校擦肩而过,上普通的学校。

我是婷妈,一个七岁女孩的妈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努力践行不惩罚、不娇纵的有效管教孩子。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关注“婷妈聊正面管教”,一起聊聊孩子教育的那些事。



如果以后想走专业,应该没什么用。但是如果当做特长来学,我认为是有用的!

当然学舞蹈不应抱着为了考级的态度来学,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答主现在上大学,从小学过四五年的舞蹈,也考了八级证书。小时候压腿压腰的痛苦在我现在看来都是值得的,尽管这么多年了,我依然爱舞蹈。

首先,学习考级曲目对以后的帮助很大。

考级曲目虽然很简单,甚至现在发现小时候学的考级舞蹈现在根本就拿不出手。但不得不说就是这些简单的考级舞蹈,为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无论碰到什么舞蹈,都能很快的学会,并且自己可以把自己的动作纠正到位。

答主是工科女,招聘单位很少要女生。如果你与某女生并列,你简历上的舞蹈特长会为你加分。因为公司年会没人撑场面啊!

如果你会舞蹈,招聘简历上写一笔会跳舞,和写一笔会跳舞并获中国舞协X级证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舞蹈证书无疑是证明你舞蹈水平的有力证据。毕竟没有面试能让你现场跳上一段的吧。

最后。学都学了,也不差一个考级了~




个人认为没用。我女儿对画画有兴趣。大班第一学期时,老师建议去考级,说对以后升学有帮助(具体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意思吧。)我问老师我女儿能考到三级吗?老师说可能不行,可能只能过一级。我想这有什么用?后来在这个老师的帮助下找了一个绘画兴趣班上了。上个月,兴趣班的老师说,我女儿有一幅绘画作品得了一个什么“中国少儿摄影绘画大赛”优秀奖,如需纪念画册的请交60元。我想我女儿的画是照着老师的画一笔一笔画下来的,而不是她自己创作的作品,没意义。所以我也没要那画册。我让女儿学画,是想她以后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孤独时有一个消遣的去处!她能不能成为画家,无所谓。所以目前对这些针对幼儿进行的考级不感兴趣。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多才多艺是赢在起跑线上的证明,因此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舞蹈当然是80%以上家长的选择对象,报了舞蹈班还不满足,还要求孩子拼命考级,一定要成为同龄孩子里跳的最好的那个。

说实话,家长在孩子身上赋予的期望太高了,也太多了。考不考级取决于孩子自己的选择,有能力有兴趣考那就一定要鼓励孩子去考,如果孩子不情不愿,又实在是学不好,也不要态度太强硬了。过犹不及,你太严厉,孩子还给你的必然是反抗和叛逆。

我们都知道不论是舞蹈还是跆拳道、古筝,这些特长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考级,通过某一阶段的考试才能够说明你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就好比玩通关一样,永远不会有捷径,谁也不能够开挂让自己一下子就跳到最高级。即使有这种事情发生,这种成就也是不长久的。我认为,考级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式,他可以设定目标,并促进孩子主动努力,最终使得每次考级都成为学习的一项经历,既能够获得成就感,也能够获得扎实的知识。如果孩子愿意,可以鼓励他去考级。

考与不考取决于孩子自己的决定,优秀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你告诉他,如果你愿意,爸爸妈妈会无条件的支持你,如果你不愿意,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兴趣爱好,爸爸妈妈也不干涉你。如果将考级当成一种要挟孩子的手段,或者是把考级当成具有捆绑性质的枷锁,那么完全没有必要。这种方式去要求孩子,将来孩子会出现叛逆,同时也会与家长出现一定的嫌隙。




孩子学跳舞有没有必要考级呢,试问自己:你让孩子学跳舞的初衷是什么?然后再来思考要不要考级的问题。其实不光舞蹈如此,孩子其他的才艺,诸如钢琴、绘画、武术、外语等等都有相应的等级考试。那么,都要考级吗?其实一通百通,答案就在于父母的初衷。


回到正题,关于学跳舞,大家都知道,孩子从小学舞蹈的确有很多的好处:诸如锻炼身体的柔韧度、协调力、平衡力,提高身体节奏感,提高审美能力等等,当然还有最直观的一点就是跳舞的孩子更有气质,形体更优美,尤其对于女孩儿,


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是普通人,也不指望孩子长大以后拿舞蹈吃饭,或者成为舞蹈家,只是单纯为了给孩子培养点兴趣爱好或者单纯给孩子塑塑形。因为,太多父母自己小时候没有机会,当时也没有条件学舞蹈,长大后或多或少有一些形体上的毛病,比如含胸驼背、端肩溜肩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缺乏气质,穿衣服不好看,这个影响可是终身的。


至于要不要让孩子参加舞蹈类等级考试,相信每个为人父母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习惯了观望或者跟风。拿我自身来举个例子吧,其实我们家距离北京舞蹈学院也就步行5分钟,距离中央民族歌舞团走路也不到10分钟的时间,甚至楼下就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附近的各类舞蹈培训机构也是数不胜数,可以说周边艺术氛围是很浓厚的。


对于自己的孩子要不要学跳舞,答案是肯定的:学。那么孩子跳舞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和孩子爸爸的想法很一致:跳跳舞,塑塑形。就这么没出息,哈哈,有没有同款父母呀,举个手。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长相是父母给的,你可以长的不美,但是形体可以优美,这一点孩子学几年舞蹈还是可以实现的。


有不少朋友可能也知道,相对来说北京舞蹈学院(简称北舞)注重考级,中央民族歌舞团(简称民歌)注重表演,所以我们给孩子报了民族歌舞团的舞蹈班。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舞报名太火爆了,你不凌晨一两点排个几天队或者没点关系想进也进不去。


言归正传,还是那句话,我让孩子跳舞的初衷是塑形,就这么点儿出息,考证不考证的一边去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自己的,适合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切记,在的路上,不忘初心,不攀比,不跟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很纠结学北舞还是舞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