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舞龙队有几个教练员

徐州工程学院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

徐工院委发〔2020〕42号

各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党委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2.目标任务。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特色鲜明、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3.加强政治引领。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予以抵制。一是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开展理论教育培训,打造示范课堂,充分运用各种载体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工作。二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师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持续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开展师生爱校教育。三是建立健全学校、部处、院系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班级、联系学生制度,推动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课堂、宿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主题宣讲、互动对话、理论阐释活动,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牵头单位: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马院

4.厚植爱国情怀。一是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坚定全校师生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二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构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三是持续打造“红色文学”“红色话剧”“红色馆藏”思政育人特色,构建“三个红色”思政育人体系,传承地方红色文化基因。

牵头单位:学工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艺术学院、马院

5.强化价值引导。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研究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行为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开展教书育人楷模、辅导员年度人物、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和推选活动。

牵头单位:宣传部、人事处、学工部、团委

6.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一是探索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日常思想政治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孵化平台。二是进一步构建完善“三平台三融通”教学模式,打造思政“金课”。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课堂平台、实践平台、网络平台,实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面融合贯通。三是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开发线下线上互动、课内课外结合、理论实践交融的课程形态。四是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多方参与、协同推进,打造育人共同体。抓住新生入学和毕业离校等关键节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关口前移和拓展延伸,探索分层次、分阶段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牵头单位:马院、教务处、学工部

7.全面推进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一是成立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的管理体制。二是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四位一体”,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弘扬爱国精神,崇尚专业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通识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按照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根据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不同课程类别特点,围绕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三要素,积极探索适合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内容和方法,增强课程思政针对性和亲和力。三是探索通识课与专业课育人模式,创新育人手段。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实现课堂主渠道功能的最大化。四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规范选用工作。认真落实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完善选用标准和程序,健全备案制度和审读制度,严把政治关,对教材编写、出版做好内容审查,规范涉外出版合作。

牵头单位:教务处、马院、宣传部

8.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一是加强科研作风建设,营造科研诚信氛围。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遏制学术研究的不良倾向。二是加强科研育人体系建设,积极促进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加强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发挥身边典型示范作用,培养选树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牵头单位:科技处、人事处

9.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一是继续深入推进大学生素养提升“五个一工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开发系列特色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二是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空间、学科技能赛事、素养提升活动”四大实践育人渠道。打造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品牌,形成富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优秀社会实践成果,通过课程、活动等载体,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掌握社会实践的科学方法,建立完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三是探索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双导师制”,每个社会实践团队配备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2位导师,完善“多方协同、全员参与”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牵头单位:团委、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10.繁荣校园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一是培育大学精神,彰显文化个性。深入凝练学校精神文化,倡导师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增强师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加强专业文化建设。继续推进专业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增进学生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专业适应与职业发展能力。三是丰富文化活动载体,精心设计文化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继续打造桥牌、舞龙舞狮等特色项目,建设文化传承基地,发挥大学生艺术团、管乐团等艺术团体的带动作用,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进师生。办好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推动实现校园景观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提升环境育人功能。

牵头单位:宣传部、教务处、团委、非遗中心、体育学院、团委

11.加强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一是探索建设校园思政类公众号,推选展示校园网络名站名栏,进一步加强校园新媒体矩阵建设,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和吸引力。二是丰富网络内容,继续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强网络文明志愿者、网络宣传员等教育培训工作。三是强化经费保障,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设立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

牵头单位:宣传部、财务处、团委、信息化中心、马院

12.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完善管理岗位育人职责,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制度育人环境。一是坚持依法治校,完善管理职责。研究梳理管理岗位育人元素,明确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容和路径。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推进学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增强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团委具体管理的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指导教师,突出分类指导,支持社团发展。三是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依托学生公寓“两站”建设,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把校院两级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将公寓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建设、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现代化综合园地。

牵头单位:党办、院办、机关党委、学工部、团委、工会

13.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一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手段,以奖、助学金为激励方式,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专项补贴等为辅助措施的多元化、分层次、全覆盖的资助工作机制。二是以教育引领为核心,把资助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做好思想价值引领。

牵头单位:学工部、教育发展基金会

14.促进心理健康。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是夯实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设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延伸工作触角,强化教育效果。二是完善医校合作模式,畅通心理异常学生转介专科医院的绿色通道,有效加强心理异常学生的监管和干预工作。三是完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排查制度,充分利用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严格落实日常筛查、反馈及周报月报制度。四是创新教育活动模式。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心理健康宣传节点,创新活动载体,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活动影响力和有效性。五是进一步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文件要求,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牵头单位:学工部、后勤处、人事处

15.强化高校政治安全。进一步加强高校政治安全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一是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年度任务清单,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管理,严格实行审批制度。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渗透,防范校园传教活动。二是持续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把集中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国家安全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牵头单位:党办、宣传部、保卫处、学工部

16.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责任到岗的原则,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工作责任网络。一是严格落实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要求,切实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强化安全基础建设,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二是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落实高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完善相应协调和会商机制,强化一岗双责,落实预警预防、综合研判、应急处置、督查报告、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

17.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一是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轮训、实践锻炼等制度。完善教师评聘考核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二是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建立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强化教学效果评价,使课程思政成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格局,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加强对海外归国和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失德教师的惩戒力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牵头单位: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宣传部

18.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一是按要求配足辅导员队伍,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探索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严格落实专职辅导员人事管理政策,按规定签订聘用合同。二是积极选聘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完善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三是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有计划、分层次地对思政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进行相关培训,安排思政骨干参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国家示范培训,遴选骨干队伍参加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出版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打造思政精品项目,全面提升思政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

牵头单位:组织部、学工部、人事处、宣传部、马院

19.加大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力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建设水平,加快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二是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集中教育培训和后续跟踪培养。

牵头单位:马院、教务处、人事处、团委

20.构建科学测评体系。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一是完善推进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事业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二是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探索推动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并纳入政治巡察和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三是健全督导问责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对履职尽责不力、不及时的,加大追责力度。实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纳入党纪监督检查范围。

牵头单位:宣传部、纪委办

九、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

21.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推动构建我校“七大育人体系”。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构建各牵头部门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各二级党组织具体实施、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2.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优化支部设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强党支部书记队伍。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强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做好推优入党工作。

23.注重宣传引导。按照面向基层、面向师生、覆盖全体的要求,大力宣传“七大育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凝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共识。大力宣传我校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特色举措、主要成果和重要影响。及时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宣传我校推进“七大育人体系”构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特色做法、亮点活动、典型人物,营造全校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良好氛围。

中共徐州工程学院委员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州工程学院南校区地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