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贷款五万是一家只能一个人贷吗

  日前,青海省进入采挖虫草季。在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囊谦县支行,东坝乡吉赛村村支书落义像往年一样,将一摞红色的小本子交到了行长伍荣手上,这些小本子是吉赛村所有村民的“农牧户信用证”,上面写明了村民的家庭人口、贷款种类、信用等级、贷款额度等信息,作为农业银行在批贷时的重要依据。

  根据调研,今年囊谦农行通过农户小额扶贫贷款,针对吉赛村593户村民放贷270万元。吉赛村是囊谦县37个“信用村”之一,经过连续数年的努力,囊谦县已经摸索出一整套培育农牧民信用意识的金融扶贫措施,为创建省级“信用县”以及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破解“两难”扶贫助困

  囊谦县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国家级贫困县,农牧民贷款有两大难:贷款难,担保难。在每年农牧民最需要用钱的时候,家用紧缺的牧民就该着急了。为期50天的虫草采集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要进山挖虫草,必须准备衣物、食物和交通工具,必要的开销只能靠借。囊谦县的民间借贷比较活跃,农牧民长期习惯于通过熟人借贷,利息高达30%。

  6月13日,记者走进吉赛村村民查多家,“我们村今年继续从农行贷款,分到我们家的有3万多元,为准备采挖虫草花了2万多。”查多说。他所说的贷款,就是囊谦农行推出的小额贷款,首先吉赛村以村集体为单位整体贷款,村拿到钱后分到社,社分到组,组再分给村民。

  今年,囊谦县扶贫开发局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进行基准利率贴息补助,贫困户只需要在来年偿还本金即可,这样的优惠力度使贫困农牧民远离高利贷。

  如何解决担保问题?囊谦农行决定以县支农担保基金为保障,村委会为承贷主体,“整村包贷,统贷统还”,充分利用农牧民各种补助资金,在村民向村委会授权同意的情况下,当个人无法偿还贷款时,由村委会负责扣除补助资金,偿还借款人的农户小额贷款。

  这样,整村农牧民群众在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能够低成本获得融资,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对农牧户贷款覆盖面不广、农牧户因未及时获取融资造成返贫率高的问题。

  培养农牧民的“信用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去年,囊谦县政府成立了“信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欧格担任组长。

  囊谦县农行以东坝乡吉赛村为试点所打造的“东坝模式”,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面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囊谦农行直接参与了农牧民信用贷款调查摸底、资信评估、贷款发放和收回的全过程,“为了简化贷款办理流程,我们客户经理要走村入户调查,深入村、社收集资料,办理贷款不收任何费用。”伍荣行长介绍道,“同时为了用款更灵活,我们规定在核定最高额度和最长期限内,借款人可随借随还。”

  以“东坝模式”为基础,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囊谦农行累计创评8806户“信用户”、37个“信用村”、6个“信用乡镇”。截至今年6月,囊谦农行连续7年贷款不良率为零,即每年给农牧民放出去的贷款,都按时归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中国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助理经济师旦周嘉措评价道。

  囊谦县副县长普措格来向记者表示:“在‘信用县’创建过程中,最大的成果就是让农牧民群众有了信用意识,勇于贷款,积极还款,少了等靠要的思想。”(本报记者 蒋新军)

发布时间: 13:38:44 | 来源:甘肃日报 | 作者:邹海林 杨世智 伏润之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定西市,横梁乡,金融资源,金融产品,扶贫贷款

原标题:【三年决战奔小康】发挥金融力量 助推精准扶贫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我省古浪县、临夏县、陇西县等地以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着力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助力贫困户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

古浪县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特别是居住在南部山区海拔2500米以上的贫困群众,成为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多亏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资金支持,让我顺利脱了贫。”古浪县为民新村社区群众买天亨告诉记者,2016年6月,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在政策的帮扶下,获得了两年免息期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万元,用于发展蔬菜大棚。

“早就想发展产业,但一直苦于资金不足。”买天亨说,以前在山区的时候,仅有的12亩旱地都是“看天吃饭”,十种九不收。

“贷款发放后,我当年就种植了两座蔬菜棚,半年收入近两万元。”说起收入,买天亨由衷地高兴。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蔬菜棚的收入约为4万元,今年前半年也将有两万元收入,截至2018年6月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到期前,这笔贷款在两年间为他带来了8万元的收入,让他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在古浪县,搭上惠农贷款致富快车的,不只买天亨一家。

在搬到为民新村社区前,高峻一家居住在古浪县南部山区的横梁乡,资金紧缺就像大山一样,阻挡了他发家致富的梦想。

“想多养一些羊,但因为资金问题,养殖暖棚都建不起来,更别提扩大规模了。”高峻说。

对高峻而言,惠农贷款无异于“雪中送炭”。“有了贷款,我马上买了130只育肥羊,现在存栏480多只羊,将来想发展到1000只。”高峻告诉记者,5万元贷款一年下来差不多能带来近5万元的经济收入。

据了解,2012年以来,古浪县累计发放各项惠农贷款89.6亿元,惠及农户7万多户,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充分发挥了金融杠杆撬动作用,助推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以精准扶贫贷款支撑到户扶持项目,既解决了农户资金难题,又培育了各具特色的致富产业,激发了群众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达沙村是临夏县扶贫开发重点村,全村245户1000人中,有贫困户111户498人,贫困面达50%。2014年底,达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5元。

2015年和2016年,达沙村面向111户贫困户,发放到户精准扶贫贷款555万元,扶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餐饮服务业、加工业、经营及其他产业,取得良好效益。

达沙村一社贫困户马录退,母亲和妻子长期患病,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后顾之忧,家庭养殖有经验也有基础,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

精准扶贫贷款如雪中送炭,化解了马录退的忧愁。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获得5万元的自用发展型贷款,用于养牛、养羊。两年下来,牛养到了34头,羊养到了110只,累计收入达17万元。

七社贫困户马锁飞是个“田秀才”。前些年,他试种当归获得成功,一心想扩大种植规模增收致富,曾多次跑去银行营业点贷款,但因没有值钱的东西抵押而作罢。

“专项贷款送贷上门,不需实物抵押,也无繁杂手续,这是为我们贫困群众量身定制的好政策。”马锁飞用5万元贷款种了40亩当归,1亩纯收入5000元,总收入20万元。

“牛羊养殖有传统优势,中药材种植有地域优势,这两大产业适宜农户多,贷款面广,收益率高。餐饮服务业、加工业、经营及其他产业贷款也都因人因户投放,收到明显成效。”达沙村党支部书记马祎介绍,经过精准扶贫贷款“输血”,全村贷款户已取得收益130.5万元,“自我造血”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边贷款扶持贫困户,一边整村推进脱贫攻坚。两年多来,达沙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社会资金的集群效应,总投资2847.55万元改善基础条件,实现了村社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危旧房改造率、宽带网络入户率四个“百分百”。村里还成立牛羊养殖和当归种植两个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新建暖棚圈舍50户,修建养羊大棚6座,种植当归470多亩,初步形成以牛羊养殖、中药材种植为特色的农牧产业发展新格局,在边远山区贫困村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

在陇西县云田镇,二十铺村的农民朱虎平近两年从全村脱贫“老大难”一举成为“致富能手”。问起脱贫经验,他心怀感激地说:“如果没有扶贫贷款,哪来现在的蔬菜大棚和脱贫致富?说不定连孩子们上学都成问题。”

朱虎平妻子身体一直不好,干不了重活,两个孩子上大学,一家人全靠他就近打零工维持生计,年年“花的比挣的多”。他一直想盖一座温室大棚种蔬菜,但苦于没有前期资金投入只能“空想”。

2015年,在乡镇干部和驻村帮扶队的帮助下,他申请了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建起了两座蔬菜大棚,将自己从“粮农”变成了“菜农”,头一年就收入了4万元,摘掉了“穷帽子”。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的朱虎平拥有4座日光节能温室,2座塑料大棚。除了种植蔬菜,他还尝试种起了花卉。关于尝试,朱虎平解释说:“过去原地踏步,只能看清发展的第一步;现在前进了一步,就看清了发展的第二步甚至第三步。”

在云田镇,看清发展路子第二步的农民不只朱虎平一人。截至目前,全镇已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455户5342万元,贷款覆盖率95.2%,户年均增收5500元以上。

这是定西市金融参与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让更多农民看清并走出发展的第二步、第三步,定西市除了推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之外,还在陇西县积极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两权”抵押试点工作,并在全市范围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了财政资源配置与市政府金融奖考评结果挂钩机制,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探索创新符合当地产业特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精准扶贫。

目前,全市已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62笔2.37亿元,为93.8%的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八成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贫困户免息3年贷款10万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