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较好的营销公司都有哪些呢,风向标传媒这家公司如何呢?

娃哈哈延伸的成功与派克延伸的失败不仅证明了核心价值是品牌延伸决策的中心,还再一次证明了相关论只是一个表象。因为派克只是从高档笔延伸到低档笔,无论高档低档都还是笔,无疑是关联度很高的延伸,按照相关论应该是成功的,结果派克是失败的,而娃哈哈所延伸的系列产品之间的相关性比派克低,结果却是成功的。 前面谈到过,关联度高只是表象,关联度高导致消费者会因为同样或类似的理由而认可并购买某一个品牌才是实质,可以说,这是品牌核心价值派生出来的考虑因素。除众所周知的同行业产品外,关联度高的表现形式还有:伴侣产品(如雀巢的咖啡与伴侣、牙刷与牙膏、打印机与墨粉):产品之间有相似的成分、共同的技术;相同的目标消费群(如日本的康贝爱、国内的好孩子延伸到婴儿童车、纸尿裤、童装都很成功);相同的营销通路与服务(如各种电脑耗材)。 个性化、感性化的产品不宜 当品牌的质量保证是消费者与客户购买产品的主要原因的时候,品牌可延伸于这一系列产品,如电器、工业用品;但是,可细分、个性化、感性化和细腻化的产品很难与别的产品共用同一品牌。   南韩乐喜-金星的LG品牌用于所有的电器、手机、显示器、零部件乃至电梯、乳胶漆、幕墙玻璃,而化妆品却用蝶)皮(Debon)品牌。因为用户选择电器、手机、乳胶漆、幕墙玻璃等产品品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品牌的品质有所认同。 LG作为国际大品牌,无疑能给人踏实感和品质有保证的感觉;而化妆品是极其感性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品牌名、包装、设计、广告、文化内涵能否获得消费者的审美认同是成功的关键,光靠硬梆梆的品质保证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厚爱。因此,化妆品的品牌名、包装、广告要富有女性化色彩、给人以柔和、浪漫的感觉和美的遐想。LG公司不得不给化妆品专门推一个新品牌"蝶妆-DEBON". 财力、品牌推广力弱的企业适宜 有的理论家曾举出汽车公司推多品牌来抨击国内一些企业的品牌延伸,如只一个通用就有凯迪拉克、别克、欧宝等十多个品牌。其实这是两回事,首先汽车是一个差异性很大的产品,可以明显细分出不同的市场,需要多个个性化的产品品牌来吸引不同的消费群。同时,我们还不能忽视汽车的价值很高,支撑得起推多品牌的巨额成本开支。瑞士的许多名表厂推多品牌,如欧米茄、雷达都属于同一个公司,也是因为产品价值较高。故汽车业与名表行业推多品牌有其特殊性,丝毫也不能藉此断定其它行业品牌延伸是错误的。  P&G较少进行品牌延伸,一方面是因为行业与产品易于细分化,可以通过性格迥异的多个品牌来增加对不同消费群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因为P&G拥有雄厚财力和很强的品牌营销能力。有些文章言必宝洁、通用。但国内的企业与它们比实在是差异性太大,大都应通过品牌延伸来迅速状大自己。即使像通用这样财大气粗、富可敌国的公司也感到推多品牌的艰辛,开始是从几十个品牌中挑出几个重点品牌加以培养,主要推凯迪拉克、欧宝、雪佛莱、别克。 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与企业产品的市场容量也会影响品牌决策,有时甚至会起决定性作用。台湾企业是运用品牌延伸策略最频繁的,连许多不应该延伸的行业也是一竿子到底,同一个品牌用于各种产品,这与其成长的市场环境有关。在发展初期,由于缺乏拓展岛外市场的实力。几乎所有台湾企业的目标市场都局限在岛内。消费品的市场容量是以人口数量为基础的,而岛内人口基数仅为2000多万,任何一个行业的市场容量都十分有限,也许营业额还不够成功推广一个品牌所需的费用。所以更多的是采用"一牌多品"策略,如:台湾的统一、味全公司的奶粉、汽水、茶、饮料、果汁、方便面一概冠以"统一"、"味全"的品牌名。 统一集团甚至把统一品牌延伸用于蓄电池。统一蓄电池因为很少被汽车业以外的人士所认知,故不会对统一的方便面、饮料的销售带来不良影响。同时汽车业专业人士又会很自然地想到,统一怎么说也是一个大企业,对蓄电池的投资不是小打小闹,在资本上足以保证获取优秀的人力资源、先进的技术及精良的设备,故其品质是有保证的。统一公司用统一品牌既能以较低的成本推广蓄电池,也能加快被业内人士的接受,同时对主业的副作用也十分有限。   随着台湾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应该会有些企业减少品牌延伸策略,采用"一牌一品"或"一品多牌"策略。 模仿竞争者的品牌策略   很多品牌延伸尽管新产品在成名品牌的强力拉动下起来了,但原产品的销售却下降了。即产生了"翘翘板效应".娃哈哈的品牌延伸之所以基本未出现此类现象,除娃哈哈品牌核心价值能包容新老产品外,其在儿童乳酸奶行业"半斤八两"的对手乐百氏也在搞类似的品牌延伸也是重要因素。康师傅、统一这些竞争品牌之间的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且都在延伸。各自的风险就随之降低。 明确发展新产品的目的   如果企业发展新产品的目的仅仅是发挥成功品牌的市场促销力,搭便车卖一点儿。那

2020,充满变数的一年,疫情让本不好做的生意雪上加霜。

营销为何越来越难?好产品为何卖不掉?新创品牌还有哪些机会……面对一系列灵魂考问,创始人江南春解读如下:

品牌出人头地,为什么越来越难?

有一个快消品公司的老板曾经问我一个问题,他问十几年来对他的公司所做的广告怎么看?

我说十几年之前当你有10亿广告的时候,打开电视机经常看到你的广告。后来六七年之前 PC互联网起来了之后,你把广告一部分放在互联网上,一部分放在电视上,就不是特别注意看到你的广告了,现在十几年之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基本上没看到你的广告,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可能广告量涨了7倍,但是移动互联网崛起,信息流涨了70倍,所以你可以发现你又被稀释掉了。  

以前在纯电视时代,我们好像住在地球上,后来PC互联网时代我们就住进了太阳系,移动互联网就像银河系,每个品牌发出的声音都会越来越有限和微弱,而且不可控。

产品很好,为什么卖不掉?

做好了产品,铺好了渠道,但依旧卖不掉,因为你都在管企业内部,而真正消费决策在外部,在消费者心智当中。 

当你做的产品优势不能转化为消费者的认知优势,就是卖不掉。 

当你在消费者心智中不具备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品牌心智认知,那么陷入价格战、促销战、流量战只是时间问题。  

品牌广告打下去的都是成本,很难见效?

因为你根本没有找到消费者心智的开关,优秀的品牌战略既体现了产品的优势点,又是你与竞品的重大差异点,更是消费者需求的痛点,因此才能引发关注与消费者达成共鸣。 

例如,“王老吉凉茶”以前只是一个地区性产品卖好多年只有一两个亿,去上海调研上海人认为凉茶是隔夜茶,到北京调研北京人认为凉茶是喝了会肚子痛的茶,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全国大卖,但后来定位【怕上火,喝王老吉】,冲出去饱和攻击,第一年全国12亿,第二年25亿,十几年后一年250亿,在中国卖100亿,卖170亿,而一罐凉茶不怎么解渴卖250亿,这还有天理吗?核心就是找到了消费者心智的开关。 

许多人都把品牌广告作为成本项看待,那是没做对广告,广告的本质是挣钱的。 

如果你做了广告没挣钱,那是没做对广告。 

打品牌见效慢不如搞促销搞流量比较快?

拉流量,搞促销都是短期见效的,但解决不了你长期的生意发展。  

品牌广告的确不是一两周或者一个月见效的,定位正确的品牌广告投放时也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拐点有时候两三个月有时候长达六个月到一年。 

许多人宣称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质,而我觉得品牌赢得人心才是生意的根本。流量只是品牌赢得人心的结果,我们要避免本末倒置。 

你要买最体现尊贵身份的汽车找奔驰;你要最有驾驶乐趣的汽车找宝马;你要买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找沃尔沃;你要买卖二手车找谁?瓜子二手车,因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就是消费者心智端的条件反射,化为不假思索的选择。 

同行业中,一个大品牌和一个普通品牌,花费同样的价格买一个相同点位,所得到的点击率和转化率也天差地别。 

所以说,只有品牌深入人心才是持续免费的流量,品牌力才能提升流量的转化率,品牌势能才能带来产品的溢价能力。

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如何合一? 

现在这个市场上有很多人讲品效合一,我自己对这个词不太赞同。  

我觉得品牌广告就是品牌广告,效果广告就是效果广告,品效能够协同,但不见得能合一。 

因为品牌广告是长效机制的,它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认知,比如瓜子二手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消费者记住了,但是他不见得现在就有二手车,但是今天如果在座各位有一辆二手车要卖,你找谁?你的大脑会第一时间告诉你找瓜子二手车!所以你可以看出广告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形成了非常清晰的条件反射,这叫品牌。 

品牌是长效机制的,效果广告往往是短效机制。所以我觉得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很难同时合一,我认为它们应该是协同,我们要让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能够产生作用的时间变得更短。 

中小公司预算有限怎么办?如何引爆品牌?

我认为企业都是从小做起的,小企业不可能到全国去投放两个亿广告,你可以找到现在终端布局最好的样板地区,可以先做一个省的饱和攻击,或者一个城市,做不了上海可以做苏州,甚至预算不够可能先只做透苏州一个区,做局部的引爆,先把样板地区打起来。  

还有一种就是想做全国,但是受众比较有限,你可以通过精准性的方法进行投放。

例如部分做家居建材的品牌,他其实主要是卖给房地产商,装修公司的。我们就给他一套解决方案,我们全中国的写字楼里面哪些写字楼是有公司、装修公司、设计师事务所,可能你就想打这些人,可能这只占我们所有楼的5%,你就只打这5%的楼精准打击就好了。 

精准化可以有效降低引爆成本。 

新品牌想通过一个IP来引爆,选择什么比较好?

广告的本质在于重复,受众的本质在于遗忘。你通过反复的触达,在消费者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住宅公寓和写字楼的电梯是城市主流人群每天必经的一个场景,分众电梯媒体能够对消费者形成一个高频、强制性的有效触达,消费者对分众上的广告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认知。 

所以我觉得一个新创品牌,如果到电视里面或者网络综艺当中去搞个IP,比如说你冠名赞助一个什么样的栏目,首先这么多的栏目你能选准会火爆的栏目吗,真正有可能带动品牌的是最火爆的头部栏目,比如说以前加多宝-中国好声音、伊利-爸爸去哪儿。 

现在绝大多数的节目冠名商基本上记不起来,偶尔有头部节目,也被华为、OPPO、vivo、蒙牛、伊利这些成熟的大牌拿走,一般起步都是两三亿人民币,对新创公司这不是特别适合。  

我认为成熟品牌适合IP化、内容化、娱乐化,因为它品牌知名度已经很高了,需要的是创造热度、新鲜度,而新创品牌,建议你首先要帮自己的品牌做一个清晰的定位,然后借助分众等核心媒体进行品牌的引曝,通过高频的饱和攻击,先让大家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所代表的差异化价值,而不是去搞一个IP节目。 

这几年我基本上没看到过靠赞助一个lP节目而引爆的新品牌。

网红品牌做到了近三亿营收就做不上去了,怎么突破? 

我碰到过不少产品,起步的时候通过明星网红“种草”,做到两三个亿营收之后就碰到瓶颈,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你要从一个网红品牌,尽快地突破成为一个公众品牌,成为一个明星品牌。  

比如小仙炖,开创了鲜炖燕窝这个品类,也非常重视产品和品质的打造,起步的时候他们抓住了小红书的红利,通过网红种草明星的推荐,做到了两三亿营收,然后销量就遇到了瓶颈。所以去年小鲜炖在北京、上海、杭州的分众电梯媒体上尝试了品牌引爆,迅速从2亿涨到8亿。

首先小仙炖的产品质量很好,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差异化价值,迅速在小范围当中火起来了。但再想扩大火势就很难,分众品牌广告的作用就好像一桶油浇上去,这把火很快就漫山遍野的烧开来。 

很多的网红品牌起来很可能吃到了或抓住了一个事件或一个流量洼地,但事件和流量洼地都会过去的,重要的问题是你要通过这些机会迅速完成了原始的积累,从而有机会能够到大媒体平台上进行品牌的引爆。
网红品牌如果不能够抓住时间窗口进行引爆从而成为公众品牌和明星品牌,那最终随着新的网红的产生就很可能被掩盖掉。 

为什么你总是讲产品升级、主流人群?

我建议大家还是产品升级,走到中高端市场来,走到消费升级的浪潮当中来。因为中国的确在当年有非常多的大众化产品成功了,比如美的就成功了,格兰仕也成功了。但是他们今天已经成功了,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在自己的家电领域拥有巨大的规模优势,你怎么干得过他们呢?  

中国已经有2.25亿的中产阶级,2025年中国会出现5亿新中产,这个人口已经大于了美国的总人口,所以我觉得未来要成功的品牌,其实应该牢牢的锁定和去影响这些城市的主流消费者。因为这些人是意见领袖和口碑冠军,他是中国消费的风向标人群,他们定义了品牌,引领了潮流。你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整个中国市场。 

如果你是个利润非常薄的大众化产品,走性价比道路的产品,终端赚不了多少钱,经销商同样投一笔钱去经销你的产品也很难赚钱,利润很薄,他为什么要去做呢? 

中国很多的问题是商业生态负循环,不断的促销最终不促不销,经销商终端都没利润,没有积极性,整个货就卖不下去。 

所以要尽量去做中高端市场,建立商业正循环。 

我相信中国在未来十年还是非常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并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发生改变。 

五年之后我们来回看这次疫情,应该是中国经济的一次分水岭。消费市场将加速二级分化,企业也将加速度的分化。 

还在每天想价格战,在中低端市场血拼的企业,利润会加速下滑,每年生意会越来越难,而那些锁定中国4亿中等以上收入阶层,用匠心品质和创新理念开创差异化价值,并把握住时间窗口引爆品牌,引领了潮流的企业一定会改变市场格局,赢得定价权利,主导市场标准,主导市场份额。 

所有人的机会就不是机会,所有人的危机就不是危机。 

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危机中更要踩油门,而不是踩刹车。

导读:财联社9月27日投资避雷针,近日,A股及海外市场潜在风险事件如下。国内经济信息方面包括:1)私募节前开启防御模式,仓位再度跌破80%关口;2)8月期货公司总体净利润7.75亿元,环比减少20.20%;公司方面重点关注包括:1)合众思壮失去对两家子公司实控权,加拿大半球及美国半球将出表;2)ST澄星全资子公司受限电影响9月26日起开始减产;海外市场重点关注包括:1)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油气、贵金属板块跌幅居前;2)欧洲天然气价格跌破1700美元/千立方米,系两个月来首次。

1、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9.60%,时隔四周后再度跌破80%关口。其中,百亿规模级别的私募更是大幅减仓,仓位指数降至76.08%,环比此前一周下降4.62个百分点。据了解,近期触及预警线和平仓线的私募产品数量有所增加,这让不少私募的投资压力显著加大。整体来看,相当一部分私募对短期市场仍持谨慎态度;部分私募则逢低布局,认为市场估值已处于底部区域,期待四季度的行情回暖。

2、作为传统的集运旺季,今年集运市场呈现出旺季不旺的特征,即期价格持续下跌。9月23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为2475.97点,较上期(2022年9月16日)下降5.1%,集装箱运价指数已连续多周下跌。

3、中期协数据显示,2022年8月期货行业交易额49.04万亿元,环比减少3.48%,同比减少5.89%,交易量6.42亿手,环比减少6.38%,同比增加3.98%,营业收入31.16亿元,环比减少13.57%,同比减少29.77%,净利润7.75亿元,环比减少20.20%,同比减少42.28%。

4、 近日,国内民用液化气现货一改前期偏强态势价格出现回落,以山东地区为例相比月内高位,价差已超400元每吨。此轮走跌,出货不畅导致库存累积是主要原因:由于相关替代货源充足且价格低位,分流民用气消费份额,导致高价气源出货遇阻,库存不断累积下价格被迫下调。东吴期货表示,预计国庆假期前现货端维持弱势将对LPG期价形成压制,待节后补货需求推动,期现价格有望出现一定反弹。

1、合众思壮:失去对两家子公司实控权,加拿大半球及美国半球将出表。

2、ST澄星:全资子公司受限电影响9月26日起开始减产。

3、复星医药:郭广昌近两个月已减持958万股复星医药A股。

4、若羽臣:持股12.33%股东朗姿股份拟减持不超6%股份。

5、海天股份:和邦集团拟减持不超过6%。

6、宝钢包装:两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4.86%股份。

7、华中数控:华科资产拟减持公司不超4%股份。

8、每日互动:鼎鹿中原拟减持不超2.94%。

9、普莱柯:持股5%以上股东孙进忠拟减持不超200万股。

10、山河智能:高管龙居才拟减持不超6万股。

11、中国黄金:中信证券投资拟减持公司不超2%股份。

12、迅游科技:董事鲁锦减持到期未减持,拟继续减持不超0.5%股份。

13、美年健康:因公司实控人之一致行动人世纪长河拟减持公司部分股份,撤回公司2021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文件。

14、华康股份:股东ST海越拟择机减持公司股票。

15、同兴环保:公司收关注函,要求核查是否存在配合股东减持情形。

16、ST广田:新增逾期本金合计2.935亿元。

17、*ST西发:子公司拉萨啤酒实施停工停产并实行居家办公。

18、恒银科技:购买的信托产品逾期兑付。

1、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道指跌1.1%,纳指跌0.6%,标普500指数跌1.02%创2020年12月以来新低。油气、贵金属板块跌幅居前,MAG Silver跌超7%,卡隆石油跌超5%、巴西石油公司跌超3%。航空股走低,西空航空、捷蓝航空跌超4%。大型科技股涨跌不一,Meta Platforms跌近3%,英伟达、英特尔跌超2%,亚马逊涨超1%。

2、根据伦敦洲际交易所的数据,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之称的基准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在本周第一个交易日跌破每千立方米1700美元,系两个月来首次。

3、英国央行发布声明后,未来一周的英国利率掉期下跌,暗示英国央行紧急加息的可能性降低。

4、理想汽车称预计第三季度车辆交付量约为25,500辆,此前交付量预期为27,000至29,000辆。理想汽车称该更新主要由供应链限制所导致,公司车辆的潜在需求仍然保持强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前手机排行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