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什么读书越读越傻真的会变傻吗?真的会!

原标题:这或许是2020年最全的走心文案录

请不要把它看作一份榜单,这只是一份走心的回忆清单。

2020疫情打得我们措手不及,没有烟火的春节,没有人气的街道,让人快要窒息,可正是因为这样,爱才变得更有意义,而路上偶遇的好创意与好文案,更是我们最好的氧气。

一、瞎花钱的熊孩子,以后可能没钱花

金融产品一向给人严肃的印象,不是西装革履就是金山银山。

可京东白条却不按常理出牌,通过萌系的画风,软萌的手法圈了一波粉,借着萌系经济的红利,打了一手可爱的如意算盘。

“礼物送得对,心意不白费。”


二、吃面前喜欢先闻一闻的人,他们喜欢爱在心里口不开

还是那家面馆,那样的人来人往,还是那个调调,那样的热气腾腾,喜欢这家面馆故事的人,一定有着和味道有关的故事。

不如就让我们用一碗面的时间,来了解一个人。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吃饭习惯会让自己的个性暴露出来。

“我的心事,懂的人才尝得出。”



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我们相信,热爱生活的人,不会只存在于这两分钟的影像里,他们就在你我身边,自信而可爱,积极而努力。他们,也会因热爱生活,注定被生活所铭记。”

“你对生活的热爱,很可爱。”


好了,2020年的文案录到此就结束了,这是文案收藏夹连续第5年发布此系列,这些年来,承蒙各位小伙伴的厚爱,搬主任在这里向各位新老粉丝比个心了,如果还漏了哪些,那就交给你帮我补全吧~

作者公众号:文案收藏夹(ID:bettersave)
这里除了文案,一无所有。

请收藏甚至丧心病狂地“添加到桌面”

时而严肃时而笑岔气的干货Bing

带你鸡娃并客观认知这个世界

胖友们,最近微信公众号大改版,不按时间顺序而是按照阅读频来推送了。

之前我们说吴签案里面那个两头骗的奇才,有读者留言说:

看到这个观点还挺受欢迎的,就想出来818,高等教育,是不是就把聪明人读傻了?

读书把人读傻,这是一个很有市场的说法。

首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比如经常有:

的新闻,让自己不处于高学历圈的人,产生一种“高分必然低能”的赶脚。

同时我们身边也听说过很多“小学文化小老板,本科生给他打工”的case。

于是得出结论:读书无用。

可见“刷学历=变傻”是“学历无用论”的一个变种分支。

其实,读书无用论,已经被我们澄清过很多次了。

那么“刷学历=变傻”,这种刻板印象是怎么得出的呢?

Book smart更偏向系统知识,相对陈腐,大家说的“读书读傻”指的就是这类。

这类人,比较适合做学术研究,在社会上尤其商业社会会相对弱势。

而Street smart,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相对灵活。

他直指目的,简单粗暴。这类人更适应规则不明确,需要灵活思维的商业社会。

有人两者都有,有人两者都没有。

前者表现为:既能读书,又能挣钱。

后者则是:读书不行,钱也没有。

但并不是只有Book smart的人能读书。

有些Street smart的人不但可以很好地读书,而且可以使用技巧把考试当做问题一样灵活解决。

我讲一个比较印象深刻的例子。

Bing公诊所找实习医生,因为德国医生紧缺,来应征的都是外国人。都是读了医学博士的,通过了德国资质考试的,可以算高学历人才了吧。

首要问题,当然都是德语。

A、N个多月都没法写出一个独立的诊断,德语太烂,一边查书籍一边拼拼凑凑,每次都要Bing公重新修改。

因为写得实在太渣,基本需要bing公重写了。过了三个月没有任何进展,劝退结束。

B、一开始也是写不出来,和A一样烂。但过了没多久开始就OK了,两个月后基本不怎么需要修改了。

因为和A对比太强烈,Bing公就问怎么做到的。

他说,很简单,因为基本也就那么几类疾病,他就花了一周时间,把德国同事写得诊断过了一遍,分门别类记录下来。

每种类型诊断的用语,做成一个用语宝典(用他的话,word block),之后写诊断的时候翻查调用就行了。

这个人是医学的,居然学会了我们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调用”这些概念了!

聪明人啊,脑瓜子好使啊!

也就是说,读书不但不会把聪明人读傻,相反还能帮你融会贯通,提炼智慧。

一个Street smart 如果去读书搞科研刷学历,搞不好优势更大。

就拿我的感觉来说,聪明人,是懂得找捷径的人。他们的聪明劲儿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当然也能用来刷学历。

因此聪明才是读好书、做好学问的前提,并不是结果。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故事。

英国有个画家,叫大卫·霍克尼,在英国名气非常大,他不光会画画,还很擅长摄影。

1999 年的时候,大卫·霍克尼去看了个画展,然后就被震住了。

这个画展的主人是拿破仑的首席画师,叫安格尔,他的素描作品极其细腻、精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黑白照片。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画展上展出的整整一批肖像,全都是安格尔一天之内画出来的。

大卫·霍克尼直接就惊呆了,用常理来看,这根本就不可能啊。

后来才得知,他是利用了“暗箱”技术,也就是类似咱的“小孔成像”,透过一个凸透镜把图像投影在画布上,然后再临摹出来的,这样就简单多了。

大卫·霍克尼突然就想,那历史上那么多牛逼的大画家,会不会都有可能是利用暗箱技术,把图像投射到画纸上,再照着勾勒出素描稿呢?

之后他参加了了一次朋友聚会才得知,16世纪的那一批著名画家,比如拉斐尔、丢勒、米开朗琪罗,几乎都知道有暗箱的存在,甚至连达·芬奇,都在暗箱里看过蒙娜丽莎。

所以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隐秘的知识》(Secret Knowledge),书中整理了 500 年来几乎所有有点名气的画作和作品背后的秘密资料,同时也证明了“暗箱”在当年画家中的流行。

这本书的出版不光在画坛掀起轩然大波,还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大家开始讨论,原来每个大师,都有自己的“暗箱”啊!

以目的为导向来做事,不过分被规范的东西训诫,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的做法。

再说回咱们的话题:读书会不会把人读傻?

一个人如果专注于读书刷学历,确实会对他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但你读的书,就像是菜刀一样,你是拿它切菜还是拿它砍人,效果完全因人而异。

还有之前AlphaGo和李世石下棋,也是一个道理。

有些所谓的懂棋的人分析说,AlphaGo有些招数并不高明blabla。

但什么样的招数算好,这事儿的标准是什么,又是谁来定这个标准呢?

AlphaGo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赢棋,它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而不是以人类能看懂为导向。

同理,刷学历会让人变傻,“傻”的标准又是什么,又是什么人来定标准呢?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说这话的,大都是学历不咋高的人。。。

人类的智慧,是非常多样的。

被总结在书里的学问,是以最低成本就能获取的,为什么不读书呢?

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甚至会采取批判性学习汲取的方式,来修补自己思维的bug,开拓视野,实现降维打击,甚至改变命运。

因此,不是“读书读傻了”,而是越“傻”越要读书、越要学会正确读书。

其实也能明白,之所以有“书呆子”这种词儿,就是因为读书确实会对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一些改变。

比如,有的人接触社会少,对事物的认知依赖于书本,导致实践能力差,不懂人情世故;

有的人不善(或者不屑)交际与表达,显得很“呆”;

有的人喜欢掉书袋,说话不接地气,喜欢拽术语;

还有的人学理工科,学得越深入,人考虑问题就会越理性,甚至显得“冷漠”。

以上情况确实是有的,但这些都不是因为读书导致的,可能这人本来就很宅、不善交际,本来就理性。

话说钱钟书就是个典型的“书呆子”。

说聪明当然也是真聪明,据说他从来不做课堂笔记,经常带一本闲书去上课,老师在上面讲,他就在下面一边听讲一边看自己带的书,但考试却总是得第一。

1935年,钱钟书去英国留学,他看上的专业是文史类,在中国只招一个人,钱钟书一说自己打算报名,他的同学就赶紧选其他专业去了,因为他实在太厉害了。。。

但他却是个生活废柴,自理能力几乎为零;啥家务也不会干,家里东西坏了就找老婆修,吃东西也不挑拣,逮啥吞啥;老了老了,还会拿着竿子,去打林徽因家的猫。

你想想,钱钟书的“呆”,是因为读书太多吗?

当然更多是个性使然,因为他本身就不擅长家务,更不喜欢虚与委蛇,上下钻营。

“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当时读这句就觉得他内心犀利的像一把明晃晃的刀子。

“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这难道不是看透了人情世故才能写出的文字?

就算真的“呆”,不读书的他可能就只是个不学无术的“呆子”;

而读了书,最起码能当一个学识渊博的“呆子”,一个洞悉人情、藏着大智慧的“呆子”。

总之啊,咱们这个社会,对于高学历的人,天然的会更苛刻,喜欢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的确分聪明人和蠢人。

但稍微聪明点的人,都知道读书是风险最低成本最少的上升方法。最晚十一二岁还没意识到这点的,怎么能叫自己聪明呢?

当然那些家里不让,家里出事儿,晚开悟的除外,他们就沦为了低学历中的聪明人。

读书是给了傻人靠勤奋靠按部就班走上社会中层的机会。

但聪明人耍着各种花招,更是可以把学历拿下。

他们不但不会被学历玩傻,他们还能把学历的游戏玩坏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读书越读越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