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年风控商城风控那几集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定下了我国银行业贷款“五级分类”的风险管理原则,将后三类贷款合并计算为不良贷款,使得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有了明晰的统计方式。十年来,根据这一口径,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行走在“双降”通道,不良率不断创出新低:从10年前的将近20%,降低至2011年底的1.0%。

  然而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首现反弹。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二季度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4564亿元人民币,为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上升。外界对银行资金安全的担忧再起。

  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再次趋弱了吗?来自金融业的观点认为,银行本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根据各自的风控理念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对不良率降至趋零的要求本身并不专业;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下行时,银行的不良数据虽有上升却仍稳健,说明银行的经营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中国银行业已技术性破产。”说起不良资产,这句十年前的知名论断已被时间验证了它的短视。十年后,中国工商银行坐上了全球银行市值排名的头把交椅,在市值排名前十位中,中资银行占了4席。

  “在财务上,中资银行通过冲销、剥离、注资等,把埋在身体里的不良资产定时炸弹卸载,充实资本金,使其成功股改,获得后续长远发展。”

  资料显示,1999年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后至2001年底中国入世,中国政府对四大行进行了第一轮救助,共注资2700亿元、剥离1.3万亿元不良资产。

  某大行总行人士称,不良率并非越低越好,而是要在盈利与风险间找到适合银行自身策略的动态平衡点——一个匹配收益的风险承受点。“在利率逐步市场化之下,各家银行对平衡点的选取差异会越来越大,银行将不再同质化。”

  2004年,建行、中行再次相继剥离不良资产共计逾2000亿元,助力两大行不良率双双降至5%以下,提前符合当时监管部门对于银行股改上市的不良率要求;2005年,工行宣布股改方案后再次进行不良剥离,以直接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与划归财政部和工行共管账户并举的方式,处理不良贷款逾7000亿元;2008年,农行在股改前夕财务重组时剥离处置不良资产8156.95亿元,使其当年不良贷款率下降19.25个百分点。

  改革使银行重生。刘振发说:“银行排出了有毒资产,有利于维持正常的运作,获得新的放贷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底,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8%;2004年底,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分别为17176亿元和13.21%。2005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分别为13133.6亿元和8.61%;这组数据在2006年底缩减至12549.2亿元和7.09%,在2007年底缩减至12684.2亿元和6.17%,在2008年底缩减至5602.5亿元和2.42%,在2009年底缩减至4973.3亿元和1.58%,在2010年底缩减至4293.0亿元和1.14%;而到去年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降至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0%。

  不过,中国特色的银行不良剥离处置方式也引起隐忧。刘振发称,国内银行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还过于单一,“不良资产虽然被排出银行体系,但‘毒素’仍留在经济系统里”。他认为,某种程度上,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都是国有,因此不良处置“就像是国家左手倒右手,换了一个主管单位而已”。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相对缺乏统计资料,较难观察,所以很难统计出转移后的不良资产后续变动。”他说。

  综合国际经验,刘振发称,将不良资产出售给民间企业,或是借助民间股本合资共同处置不良资产,以及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模式,都有借鉴价值。他认为,随着市场的开放和成熟,未来银行业将出现更强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政府逐步放手或意味着民营资本逐渐进入银行业,而经营不善的银行也将面临被兼并甚至倒闭,而非由政府一次次埋单。

  国际经验给予中国银行业的另一大推动是旨在防范系统风险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的建立。2004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当前,银监会建立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健全,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杠杆率、大额风险集中度比例控制、流动性比率等。

  在此框架下,银行业从根本上建立了资产业务扩张背后的约束机制和调节机制,建立长期资本补充规划。数据显示,目前大型银行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融资补充资本的比例分别约占60%和40%,并积极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利用上升周期的经营成果核销不良资产,并根据潜在风险变化调整计提拨备。

  2003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3%;今年二季度末,银监会数据显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已升至12.9%。

  不良反弹下的“求平衡”

  习惯了用指标数据来衡量银行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市场人士,不免在今年不良终止“双降”的数据前错愕。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微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对此解释称,不良反弹与经济周期的变化,与此前信贷投放增长有关。

  “一个地方每年贷款增长20%~30%,不良贷款在此后的3到5年都会出现,我们正在这个不良出现的时间区间里。”刘利刚说,“此前不良率不断走低的原因,部分也因资产规模增速太大,分母不断变大,不良率就下降了。”

  而当前,激增的信贷正集中进入偿还期。“至于不良出现多少,将和经济增速有很大关系。只要经济保持稳定,不良并不会激增。”刘利刚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表示,银行是一个顺周期的行业,而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周期与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升时,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不断有新的信贷投放,即使有坏账,也会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来弥补,坏账余额不容易上升;但是一旦投资减缓,坏账就会显现出来。

  对于眼下银行业整体不良的温和反弹,更成熟的观点则认为“在情理之中”。鲁政委称,连续十年双降后,中国银行业的不良已经到了“降无可降”的地步。

  某大行总行相关人士则对本报记者说:“不良反弹的真实数据显现,其实是银行的经营理念正变得成熟专业,并非一味追求低风险。”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市场对于不良率的认识和指标参照系也需与时俱进。”浦发银行副行长穆矢在近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呼吁,随着中国的银行业务逐步国际化、多元化,对不良率的认识也应有所变化,比如金融市场成熟的国家,优秀银行的不良率一般在1%~2%。

  前述大行总行人士则称,不良率并非越低越好,而是要在盈利与风险间找到适合银行自身策略的动态平衡点——一个匹配收益的风险承受点。“在利率逐步市场化之下,各家银行对平衡点的选取差异会越来越大,银行将不再同质化。”

  对于银行更趋灵活的风险管理,德勤中国全球金融服务行业领导合伙人王鹏程日前还从微观操作层面提出建议,称银行应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品执行不同的不良容忍率要求,而不是一味地降低不良率。

  在他看来,在一些不良率较低的地方,银行仍然可以增加信贷的投入,适当放大不良容忍度,这样能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银行需要执行区别化的不良率,以更好地平衡资产风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雷锋网报道,近日蚂蚁金服在成都举办的蚂蚁开放日上称,整合互联网资源帮助线下商业升级将成为下一个创业风口,并宣布面向本地创业者开放支付、信用、营销、风控等互联网技术能力。其中,风控环节的服务为推出品牌“蚁盾”。

据介绍,蚁盾是一项拥有完整风控体系的服务,目前主要在金融和互联网新型行业进行布局。其中,作为蚂蚁金服移动智慧城市压轴技术环节,蚁盾多应用于消费金融、医院、出行、共享经济等行业领域。

瞄准风控市场,开放技术储备

蚂蚁金服这个时候入局风控市场,策略也很有阿里的风格。自从去年人工智能概念兴起,智能风控的概念和企业也开始为人熟知。更有甚者,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到目前为止号称要输出风控技术的也层出不穷。一下子,智能风控成为红红火火的市场。

就消费金融领域来说,招商银行副行长刘建军31日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培育与发展,消费金融已成长为金融业一个重要‘风口’,相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消费金融规模将突破8万亿元,每年获客增长率超过20%。”

而目前而言,消费金融市场有着明显的分层,一方面,银行和互联网巨头分别依靠资金成本,或者是数据和场景的优势,主打低息模式,面向优质客群。相对而言,高息模式下的玩家,面向次级类用户——主要是各类分期平台和P2P平台,用利率覆盖风险。就风险成本而言,用利率覆盖风险获取收益是大家逐鹿的市场。毕竟,这其中的技术门槛造就了竞争空间。

除此之外,作为第三方支付企业,蚂蚁金服格外关注新兴行业,例如出行、新型电商等,这些新兴行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通过优惠和福利补贴的形式吸引新用户。这时候,识别、预警、监控等反欺诈技术对于保护商家利益,安全开展新业务来说变得极为重要。

据介绍,依据十多年的业务积累,蚂蚁金服沉淀出一套对商业活动有十多年跟踪、观察、分析经验的风控技术体系,在支付、营销、信用等一系列能力开放的同时,为其提供完整的风控解决方案,如今也作为智能商业的压轴环节一并开放。蚁盾产品负责人卓燃笑称,“这是我们压箱底的技术了!”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主动风险识别

蚁盾产品负责人卓燃向雷锋网介绍道,蚁盾总结下来主要是有三个能力:

  • 第一,是强大的算法和计算的能力,以我们内部的业务为例,风控技术实现了0.1秒的时间完成判断和决策,并支持12万每秒的并发。

  • 第二,有一个全球风险网络。蚁盾构建了一个跨国家地域、多行业的风险维度,类比来说是一张巨大的网络,可以把黑产和欺诈者识别出来。

  • 第三,是反欺诈云,云上的反欺诈服务。整个风险的过程分为三部分——识别,决策,管控。基于云计算开展智能风控,可以针对多种特定场景定制模型,快速计算和决策反应,提供流畅而不失精准的风控。

根据卓燃的介绍,蚁盾风控体系的运作包括几个过程:

  • 首先识别是指,一个用户(设备)进来的时候,去判断这个设备有没有风险。包括验证设备ID,验证是否有地址篡改等。这是数据化服务的开始。

  • 第二步是决策。当判断出这个设备有风险时,可以开始做个性化决策,比如增加短信验证步骤,或者常用信息选择的验证。或者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其他方案,比如当用户在国外,接收信息不方便时,可以启用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识别的决策。

  • 最后是管控,这是一个整体的链路。基于反欺诈云的反欺诈解决方案,能够实时监测风险,商户可以把精力专注于业务发展。

但实话实说,这套逻辑,是任何一家大数据风控都懂得的说辞。固然,背靠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的数据量优势显而易见,但是从技术上说,究其实际,蚁盾又会有何不同?是什么给了它这样的自信开放出来支持各商业领域?

面对这样的质疑,卓燃解释称,蚂蚁金服十年来的风控技术经过了几代的升级,现在第三代模型则更多强调了无监督学习进行识别预判的作用。“欺诈案件无法单依靠历史数据来识别风险,我们更重要是知道如何去感知风险,然后进行风险管控。像AlphaGo自我博弈一样,我们也要训练系统自学习识别风险的过程。”

卓燃指出,做风险的识别,传统的方式其实更多是一种有监督的算法,这是说,根据已经发生的风险——系统上积累了一些黑环境,黑设备,黑名单,然后去找类似的人。“然后在做风险防控的时候,通过这种关联性来发现风险,这是有一定漏洞的。”所以,蚂蚁金服现在尝试,让整个风险的防控是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端的话更多的是主动发现这些风险。

“蚂蚁(金服)的体系已经非常大,光靠被动地把控风险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更加主动地去看这个体系里面的用户,也就是说我们会对用户风险进行分层,并根据用户每天发生的行为来实时修正风险评级。”

十年的商业运营,“了解黑产的套路”

“支付宝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钱包,每天都有人想对其发起攻击。我们的算法模型每天都与这些黑产和欺诈行为进行博弈。”卓燃说道,而除了数据、模型和算法这个缺一不可的技术体系,“做好风控十分重要的,是十年来对风控的运营。”

卓燃介绍称,蚂蚁金服内部对每一起案件都进行分析,拆解案件的起因、风控体系的作用与不足等。“日积月累,我们对黑产作案手法异常了解。”比如,众所周知,黑产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简单说分上游信息盗取、中游制作黑产工具、下游作案和销赃。但是,欺诈攻击中,每一起案件手法各不一样,而且,被曝光的手法往往是过时的手法。这时,欺诈行为的蛛丝马迹,需要基于数据的分析来预警。

“刚才提到,我们与黑产是一种不断博弈的过程。我们内部还有一个安全大脑,实现智能化、立体化和自动化的安全防控,”卓燃向雷锋网表示,“一边是AI主动风险识别,一边是动态风险网络,加上人机结合的智能运营,三方协作来防控风险,这是蚁盾风控服务赋能生态的核心竞争力。”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媒体朋友们:

欢迎大家参加“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二场:云南省国资国企社会责任专场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省国资委相关领导为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国资国企履行社会责任工作情况及所获成效,并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谢曙光先生;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成志先生;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洪国正先生;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夏丽坤女士。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谢曙光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谢曙光发布新闻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 谢曙光: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在全党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借省委隆重举办“云南这十年”新闻发布会这一大好时机。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黄小荣同志委托,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十年来国资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相关情况。并代表省国资委,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云南国资国企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国资系统和国有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坚决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云南发展规划,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在做优主业、规范治理、协同发展、科技创新、海外履责、安全管理、环境保护、乡村振兴、风险管控、疫情防控、责任管理等诸多方面全情投入、担当作为,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向社会各界发布如下:

一、这十年,国资国企聚焦主业,做优做强,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主业主责,先后实施国企改革攻坚战和两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国有资产大幅增值。2012年至2021年,云南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9602.5亿元增长至63976.99亿元,其中,省属企业从6471.36亿元增长至29494.4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4.46%和18.36%;云南省国有企业净资产从2530.82亿元增长至22250.26亿元,其中,省属企业从1882.08亿元增长至8583.2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7.32%和18.37%;云南省国有企业营业收入从3929.61亿元增长至9850.72亿元,其中,省属企业从3541.47亿元增长至7575.96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5%和11.94%;云南省国有企业利润从88.30亿元增长至106.58亿元,其中,省属企业从33.22亿元增长至91.67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和8.12%;云南省国有企业利税总额由235.08亿元上升至423.36亿元,其中,省属企业由162.79亿元上升至328.61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76%和8.12%;云南省国有企业上交税费总额由221.72亿元上升至373.39亿元,其中,省属企业由165.91亿元上升至301.92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6%和6.88%。国有企业在全省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引领发展、服务社会的本领能力持续提高,为区域社会繁荣、经济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彰显全省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责任担当。

二、这十年,国资国企苦练内功,强筋锻骨,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我们在深化改革总体进程中,多管齐下、内外兼修,不断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管理建设,使治理结构更加科学、机制更加顺畅、制度更加完善、监管更加到位,持续向着“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发展方向不断迈进。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每年制定印发省属企业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等重要工作清单,督导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过程中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截至目前,党组织关系由省国资委党委管理企业共计75户,基层党组织9797个,党员132788名;省属企业1619个公司完成“党建入章”,完成率99.87%;513个党委制定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完成率100%。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外部董事选派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力度,目前,已有12户省属企业实现集团层面外部董事占多数,各级子企业有879户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占比99.09%;经理层成员实现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市场化选聘占比达99.73%。治理主体全面建立权责清单和议事规则,切实落实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权责划分和职能分工,基本建成有效规范的决策和制衡机制。产权管理与交易方面,充分运用产权登记系统,更好发挥产权信息和数据在国资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国资产权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云南产权交易所成立以来,已顺利完成云植药业引入贵州百灵增资项目、省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转让昆明嘉丽泽公司80%股权项目等众多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项目,充分引导、调动各类社会机构参与存量资产交易,提升交易效率、提高标的竞价、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加强监督方面,建立完善监督制度,省国资委制定出台《关于健全完善省属企业监督机制暂行办法》《省属企业常态化监督闭环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办法,从企业管理、业务操作、国资监管三大角度深层次构建合规经营制度体系;切实推动巡视审计整改,省属企业巡视发现问题整改率达92%以上,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达95%以上;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不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先后组织开展境外腐败治理专项整治、制度执行专项整治、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损失责任追究专项整治,以及工程建设领域“潜规则”问题和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整治等专题行动,以更严的监督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护航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这十年,国资国企协同发展,厚植民生,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我们在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切实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尽己所能、回馈社会、合作共赢,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努力打造“和谐国资”。2012至2021年,省属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547.58亿元增至1718.7亿元,年均增长率13.55%;社会贡献总额从670.11亿元增长至1372.81亿元,年均增长率8.29%,取得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末,省属企业共投资参建我省21个铁路项目,建成通车16个,通车里程4740公里,累计撬动全省铁路建设投资超过1400亿元;新建成高速公路6700余公里,总投资额11280余亿元,助力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大关,从西部第5位跃居全国第2位;总长755.44公里的滇中引水工程正在提速建设,建成后年引水量34.03亿立方米,惠及全省6个州(市)34个县(市、区),受益国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12万,解决工程沿线群众就业岗位4400余个。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积极应对冬季煤炭供应吃紧难题,2021年完成电煤供应443.89万吨,为省内7家火电企业能源电力保供作出积极贡献;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每年保障1000万吨肥料稳价供应,助力满足全国5亿亩耕地用肥需要;航空产业着力构建省内蛛网型航线网络,开通省内环飞航线27条,货运航线18条,货邮吞吐量等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长;严格执行国家“绿通”、节假日、货车通行费优惠等减免政策,累计减免车辆通行费279.31亿元,进一步推动全省物流业降本增效。稳就业促民生方面,坚持将稳步推进就业作为缓解社会矛盾、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不断扩大招聘纳新规模,持续稳定国有企业就业基本盘,切实提高社会总体就业率。2012年至2021年,省属企业职工年平均人数达25.89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5.51万元增长到11万元,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共接收大学毕业生、社会人员等超12万人。

四、这十年,国资国企加大投入,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我们着力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做功用力,充分给予国有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减免、灵活性考核、中长期激励等优惠条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强企步伐。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在贵金属新材料领域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9个国家级、10个省部级研发平台,以及7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专家工作站;涉农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成国家、省部级认定的科技创新平台38个;在9省建立25个作物种植“科技小院”,培训行业骨干近1.5万人次。积极搭建“学科+科研+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推动形成模式多样、功能完善、布局优化的研发创新体系,取得丰硕成果。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钢铁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全国产化EB炉,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锡冶炼突破既往技术瓶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褐煤高效直接气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取得新成果,国内首个油气联产项目投产运营,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贵金属领域长期承担国家80%以上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十年来研发投入32亿元,获得省部级奖励27项,制定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148项,为国防、航天、信息、5G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工程提供诸多关键技术支撑;“高性能共聚甲醛成套工业制备”技术有新突破,打破国际垄断;机场大型双跑道地面运行管理、高原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内交通行业创新奖项。数字化转型方面,全面打造“数字国资”,深入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金融云、智慧官渡、智慧丽江等项目建设,承建“医保云”平台,惠及13万余家参保单位、4600多万参保人;一家本土主板IT上市公司跻身全国42家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序列;创新打造“云上营家”供应链平台,开启建材采供领域“数据先行”模式;实施“2+4+N”数字金融工程,全力打造“线上富滇”;搭建智慧高速平台,实现2万余路监控视频全省联网,达成高速公路预警、养护、收费、应急“一张图”管理、“一体化”监测,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项87项。

五、这十年,国资国企积极拓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开创新局

我们紧紧围绕将云南建设成为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重大战略定位,积极走出国门,拓展越、老、缅、泰等周边国家和其他海外市场,争当“一带一路”建设先行者。截至2021年末,省属企业在境外21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100余家,完成投资额74.61亿美元。投资合作方面,省属企业积极“走出去”承接实施海外项目,业务遍及27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承建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荣获全国“安全发展共享繁荣”海外优秀项目;参与投资建设的中老铁路已如期建成通车,柬埔寨吴哥国际机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赞比亚烟草复烤厂、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海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设的民爆物品生产项目被列入中哈两国元首亲自见证的51个重点项目之一;与老挝合作建设的色拉龙一级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跨境贸易方面,共同构建跨境交通“物联网”体系和“智慧物流”平台,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物流公共信息体系,实现区域内物理信息互联互通;与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德国等20余个国家建立了双向贸易及跨境物流服务;全力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向东南亚、南亚、中东国家出口花卉、咖啡、蔬菜、苹果、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积极开拓海外绿色食品市场。资源共享方面,加大境外锡矿等重点项目合作力度,参与国际行业标准制定、产能合作和技术交流;深化与老挝、缅甸等国家在天然橡胶种植、加工方面的合作,确保战略资源安全有效供给,同时,扩大罂粟替代种植,为国际禁毒事业作出贡献。跨境金融方面,在老挝合资设立“老中银行”,使本省城商行成为全国唯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泰铢直接交易的“做市商”城商行,也是全国首家直接从老挝陆路调运基普现钞到国内的银行,跨境金融实现长足发展。

六、这十年,国资国企以人为本,夯实基础,安全管理持续加强

我们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始终将安全责任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紧密相连,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努力建设“平安国资”。2012至2021年,省属企业在硬件设施、应急演练、日常监控、日常监测、风险评估、宣传教育、人员保障、新技术研发等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累计投入224.33亿元,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监督管理方面,制定出台《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指导监督全省国有企业全面落实安全责任,着力打造“平安国资”,省国资委连续12年获评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生产管理方面,建立煤炭产业“三位一体”安全管理机制,原煤生产百万吨事故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民用爆炸物产业领域投入约11亿元,开展生产线自动化、信息化技术革新,连续9年未发生爆炸亡人事故。防灾救灾方面,积极开展抗震建筑设计研究,全力参与震后避难疏导、房屋安全评估、应急供水抢险、抗灾志愿服务等工作,承担省内多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为灾民重建美好家园做出了努力;在公路管理上年均协助处置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9200余起,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组建国家级区域性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积极承担我省及周边省份重特大、复杂矿山事故及相关灾害的应急救援任务。质量保障方面,在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先后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47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4项、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3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95项。

七、这十年,国资国企着力保护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我们深入服务云南“三个战略定位”,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12至2021年,省属企业在环保各方面累计投入275.96亿元,着力打造“绿色国资”,为将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而不懈奋斗。措施促进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国资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组四大绿色产业集团,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进一步向清洁、低碳、环保方向集中。低碳发展方面,着力打造省级“林长制”信息化平台,为碳中和交易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推进锡冶炼万元产值能耗持续下降,利用烟气余热进行发电,减少废气排放;大力推进水、风、光等电能项目建设,整合省内电力资源高效利用;研发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技术,填补18项行业空白,十年来助力温室气体减排约800万吨;昆明机场成为国内首个获得绿色三星设计、绿色三星运行“双认证”的机场;聚焦水务和固废处理产业,建成并运营亚洲最大危废处理企业及世界最大垃圾气化发电项目。高原河(湖)治理方面,成功发行云南首单绿色金融债券35亿元,为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泸沽湖保护治理工程累计提供授信支持159亿元;投建玉溪“智慧三湖”、丽江湖泊生态稳定及修复、环阳宗海综合治理、抚仙湖环湖2.8万人搬迁等项目;投入9亿余元治理洱海源头,环湖推广种植绿色水稻1万余亩。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深入开展亚洲象野外救助和繁育研究,全程跟踪保障2021年云南野生亚洲象群“北上南归”;致力滇金丝猴保护、繁育和科研,建设路域生物多样性科普示范园,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国企贡献。

八、这十年,国资国企倾力支持,接续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社会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主动融入全省工作大局,定制度、建机制,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聚焦产业扶贫、产业兴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投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省国资委及牵头联系的49户企业共帮助79个县(市、区)、109个村,68200余户,288600余人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领域累计投入资金35.14亿元,其中,产业扶贫资金投入超过8亿元,消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5亿元,实施扶贫及乡村振兴项目1464个,企业主要领导到挂钩联系点调研指导超过1500余人次,获得重要奖项200余个。推进产业扶贫方面,引投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探索产业扶贫新途径;投资近1500万元扶持昭通镇雄打造现代设施农业合作社,为贫困群众找到精准脱贫之路;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创新开展“富滇-格莱珉扶贫贷款”项目,获颁党中央、国务院“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投资近4000万元在曲靖宣威建设刺梨产业扶贫项目。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协助完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270.9亿元资金拨付,建成315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161268个贫困户;探索推进文山普者黑5A级景区与乡村融合发展之路。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方面,创新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增收;加强民族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大力发展普洱孟连等地区的橡胶产业,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九、这十年,国资国企协同用力,防风控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我们制定出台《省属企业债务管理办法》《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工作规定》等政策措施,与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银保监局、云南证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建立我省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协同监测预警机制。深化改革助力防风化债方面,着力构建“1+1+X”框架体系,先后完成云南省国有股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国有金融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两个“1”的组建,云南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若干“X”的组建;在云投、航产投稳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机制助力防风化债方面,建立健全投资风险防控机制,实施投资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负面清单,严控境外、金融、非主业等方向的投资,积极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主业、实业集中,扎实构建风险防控闭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量化评估体系,防范隐性债务、明股实债等虚假降杠杆行为;建立债务风险管理分级预警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实时动态预警;根据不同行业资产负债特征,实施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机制,定期开展债务风险排查,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加强境内外债券发行管理,完善债券应急机制,严防重大违约风险发生。

十、这十年,国资国企担当作为,有力应对,勇于迎战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

我们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迅速响应、积极行动,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开动生产线、提升服务力,在“六稳”“六保”各条战线全面出击,全力以赴抗击疫情,有力发挥了省属企业“顶梁柱”的关键作用,众志成城展现国资国企担当。物资支持方面,疫情暴发初期,省属企业累计采购343.1万只医用防护口罩,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9300余万元支援湖北抗疫。多户企业成为全国和云南省首批疫情防控物资重点保供单位,生产了全省第一件“大白”防护服,消毒液1000余吨。资金支持方面,发行首期20亿元疫情防控债;向疫区运送4200余吨云南特色农产品,开展“百千万”行动,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延期还本和免息降息优惠,减费让利达3.5亿元,运用金融工具支持抗疫复产大局。设施保障方面,仅用28天即设计建造完成昆明版“火神山”医院并交付使用;14天建成普洱孟连县防疫隔离安置点8个地块5113间7万余平方米的隔离板房和配套硬件,参建边境防护设施658公里;推进实施云南省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落地583个项目,完成瑞丽疾控中心、实验室和医院建设,建成云南省首个应急移动医院。服务保障方面,先后组建9支疫情防控梯队,支援武汉和瑞丽抗疫,组建应急核酸采样队、边疆支援队、机动疫苗接种队,全力保障全省疫情防控。承担昆明辖区范围内医疗废物和涉疫废弃物清运处置工作,为春城抗疫提供坚实保障;全省各机场取得了经机场出入滇人员测温扫码无遗漏、入国境人员全隔离、员工零感染的成绩,昆明机场党委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朋友们,十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工作,持续加强社会责任管理,统筹打造“责任国资”。制定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ESG)的意见》,形成编报“云南省国资国企年度社会责任蓝皮书”和“省属企业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长效机制,相关制度不断健全,信息披露日益完善,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强,云南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用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展望未来,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力争到2025年,云南省国资国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基本完善,社会责任战略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社会责任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考核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沟通能力和运营透明度显著增强,企业影响力和带动力显著提升,在不同行业领域培育出一批可持续发展方面优、对经济社会贡献大的优秀示范企业,进一步擦亮云南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品牌,树立国资国企新时代新形象。

我就做以上发布,谢谢大家!

谢谢谢曙光先生。十年硕果累累,在这些精准的数据和温暖的数字里我们看到了我省国资国企的担当和责任,也看到了他们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为他们点赞。

接下来,进入今天发布会的第二个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刚才,谢曙光副主任介绍云南数字化转型的情况,数字化转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据了解,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深入推进在线监管和国企数字化转型,请介绍一下云南省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谢谢。

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工作请刘成志副主任作回复。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成志答记者问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 刘成志:

感谢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针对提问,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第一,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围绕建设“数字云南”总体部署,全省国资国企抢抓机遇、积极投入,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资源数字化进程加速。省属企业围绕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数据整合与共享等重点,在能源、水利、地理信息等方面深入探索,优势资源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形成全省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底图、贵金属材料基因数据库、云能云、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库等一批资源数字化成果,数字化发展数据基础进一步夯实。二是数字产业化全面突破。聚焦大数据、云计算等重点领域,成功实现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如云投云上云·云南省信息化中心初步建成并面向省内党政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建投“云上营家”智慧供应链平台为跨境物流平台建设提供全天候、智慧化解决方案,南天信息自有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覆盖国内银行业务体系。三是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面向智慧服务、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方向,按照问题导向、应用牵引思路,积极布局,成功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数字化亮点应用,如“一部手机”系列产品成为行业标杆,为政务、金融、旅游等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大力投入建设智慧机场、智慧金融、5G智慧矿山、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等重点应用,机场能源管理平台、智能采矿选矿系统、民用爆炸物“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等项目已落地投产。四是数字化治理成效显著。省属企业深入应用数字化技术,全面推进企业内部治理、政府公共治理能力快速提升。部分省属企业集团层面已建立数字化企业管理平台,富滇银行建成“滇峰计划”数字化转型平台等;建成覆盖全省的“智慧党建”平台,创新了党建工作新模式。

第二,国资监管方式向数字化迈进。2020年起,云南省国资委正式启动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经过年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设完成包括数据管理平台、国资专网、综合展示中心、监管统一门户、涵盖财务、资金、投资、产权、债务等核心监管业务的11个系统综合一体化国资在线监管平台,实现了与国务院国资委,省属企业及州(市)国资委数据对接,财务、产权等部分业务系统实现了省属企业、州(市)国资企业全级次覆盖,截至今年6月,平台已产生基础数据3.8万余条。初步实现了服务于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服务于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其中,针对省属企业债务风险化解问题,重点打造智能化债务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债务困境模型梳理出需要关注的“4+3”大管理维度,通过“静态+动态”的阈值计算得出警示亮灯结果,实现提前提示、动态实时预警。完成了对国有企业融资合同的精准统计、全面覆盖,对企业风险完成全面量化评估和展示,初步实现了全流程掌控、全级次监控,提前风险预判、智能监管,进一步加强债务风险管控,有效防范风险,进一步提高了国资监管的系统性、及时性、规范性和精准性,充分发挥了信息系统在督促落实、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正在启动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二期建设,在年的二期建设计划完成后,系统将基本实现对省属各级企业、全面的“动态化、精准化、智能化、可视化”监管,实现大数据精细洞察企业、大数据监控内外风险、大数据驱动优化决策、大数据驱动精准监管的国资智慧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能力和政府服务能力,助力国有资本做优做强做大。

第三,踔厉前行,为“数字云南”贡献国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云南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数字云南”建设,加快国资监管智慧化、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既是促进“数字云南”驶入发展快车道的重要“先手棋”,也是云南在数字良机中抢占先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云南省国资委于2022年3月发布《云南省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建设云南“数字国资”的意见》,将围绕助力实现我省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省属企业数字化战略规划,支持国有资本向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国资云”平台,打造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智慧大脑”,以标杆企业创建,全力推动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智能化体系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打造产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实现以持续升级迭代数字经济生态为标志的“数字国资”。

谢谢刘成志先生。“智慧大脑”“数字国资”将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请介绍一下云南国资国企在保市场主体和助企纾困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谢谢。

这个问题请夏丽坤副主任作回复。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夏丽坤答记者问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 夏丽坤:

感谢新华网记者对云南国资国企的关心。就国资国企在保市场主体和助企纾困方面做的工作来讲,省国资委督促指导企业第一时间落实落地国家税收减免、金融服务实体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紧紧抓住服务业是吸纳就业和保住市场主体的关键。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影响,服务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尤为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领域助企纾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研究精准帮扶措施。为应对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国家在财税金融、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针对服务业行业面临的特定困难,积极回应市场主体的呼吁和关切,切实缓解服务业市场主体成本压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助企纾困决策部署,推动《若干政策》落实落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统筹安排,省国资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分类实施房租减免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实施细则》结合云南省国有企业实际,进一步细化了政策措施,明确了相关要求和工作程序,作为落实国有房屋租金减免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

上半年,省国资委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国有房屋租金减免。2020年至今,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累计已减免租金27.6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6.72万户,切实缓解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压力。其中,2022年上半年,共减免1.49万户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1.94亿元。

谢谢夏丽坤女士。助企纾困、精准帮扶,我们对渡过难关充满信心。由于时间关系,请记者朋友提最后一个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云南省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对“稳就业”提出严峻挑战。请介绍一下,云南国资国企在“保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谢谢。

稳就业方面的问题请洪国正副主任作回复。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洪国正答记者问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 洪国正:

感谢中国网记者的提问,感谢媒体朋友对云南国资国企工作的关心、支持。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招聘纳新的规模,是国有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和具体体现。下面,我作三个方面的情况介绍。

第一,积极拓岗稳岗,不断扩大稳定职工队伍,带动社会面就业。目前,省属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达到25.89万人,十年间,带动就业超过150万人,特别是年这三年,每年带动社会面的就业超过了20万人。在保就业、促民生方面有效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第二,鼓励支持企业适度扩大招聘规模,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及时调整工资总额“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管理政策,对新招聘人员实行工资单列管理,支持企业多招聘人员。十年来,累计吸纳大学毕业生、贫困家庭、退役军人、残疾人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超过12万人。其中,退役军人超过2500人,其他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就业人员超过1000人。

第三,认真落实收入分配向基层一线员工倾斜的政策,不断提高职工收入。特别是2015年以来,严格落实企业员工平均工资不增长,企业负责人薪酬也不能增长;企业集团层面工资平均增长不能高于整个企业平均值的增长幅度,这两个政策得到严格的执行。省属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从5.5万元达到现在的11万元,应该说这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谢谢洪国正先生。“保就业、促民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特别感谢台上四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和解答。

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国资国企在做优主业、规范治理、协同发展、科技创新、海外履责、安全管理、环境保护、乡村振兴、风险管控、疫情防控和责任管理等社会责任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应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新闻点多,希望各媒体记者朋友充分报道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深入挖掘我省国资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特色亮点,宣传好社会责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为推动云南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城风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