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的重难点和炼字运用的写作有何相同之处?

  语文的学习在于长期的积累,学习的方法很重要。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想学好语文,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的练习要到位。下面,沪江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词的复习资料,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

  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例2:“生”和“入” 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机情趣。

  例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

  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7、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本诗是韩愈写给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诗中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2、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两个典型特征,写出早春景色和初见春色的欣喜,生动传神。

  3、风雨是春天的使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本诗中与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给人以美感,把该句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走近细看时,小草似乎又悄悄躲起来,让人看不清什么颜色。

  5、“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景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家更新的欣欣生气之景,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7、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早春的认识,请你把这一认识运用到所有事物就会得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

  一切美好事物,最好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8、“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9、结合诗的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春回的淡淡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指来势凶猛的敌军。全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在诗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3、全诗按时间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争南面,后四句写夜间战斗的情景。

  4、请你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这首诗描写边塞的战斗场面,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选用黑、金、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压、摧、凝等动词烘托了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6、在诗中,描写了兵临城下战争形势危急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7、李贺在诗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

  8、从本诗中产生的成语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其意思是:形容敌人的气焰嚣张和局势的危急。

  9、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给人以悲壮的情绪,这主要是“易水”一词的意象引起的。请你说说“易水”作为“悲壮”意象的典故。

  战国时,燕国壮士荆轲在刺秦前,在易水河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遂成为悲壮之意象。

  10、历代诗评家认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和“开”字用得极佳。请你分别赏析。

  “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开”字是“依次排开”之意,形象地展示出战士们饱满的情绪,现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与“摧”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五、《天净沙 秋思》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试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2)全诗仅28个字,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出色的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3、全曲中暗指题中“秋”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4、“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马瘦,实际上是暗喻人消瘦,表达了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

  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两幅画面是否矛盾?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吗?

  (1)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画面。(2)句描写了悲凉肃杀的场面。两者不矛盾,将哀景与乐景入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愁绪。

  6、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例1: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例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动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7、本诗抒情的基调是:凄凉愁苦。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8、诗中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的情绪。

  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信极其珍贵,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含义: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情怀。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运用互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诗人移情于景,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13、试谈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的社会现实。

  1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饱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山河破碎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可谓用语传神,请体会它们的妙处。

  见到可娱之物,听到可娱之音,不是高兴,而是“溅泪”“惊心”。“溅”“惊”从程度上突出了感时伤怀之情,久别思家之苦。

  16、展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二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杂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17、请再写出古诗词中忧国思乡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本诗结构: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气候之奇。中间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接着四句写军中的情境和差别宴会的场面。最后四句写雪地送别。

  2、写边地风光的名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以春景喻冬雪,堪称“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红白相映,从视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运用夸张、对偶、拟人描写沙漠,突出边地奇寒和行路难及作者的豪放情怀,惆怅之情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通过写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烘托雪大寒冷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运用互文,侧面描写雪天奇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8、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形象,联想新奇,萧条肃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内心的温暖与喜悦,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9、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句最传神的是哪个字?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这两句情景交融,蕴含深挚的依依惜别之情。“空留”二字将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使送别的惆怅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之情。

  11、本诗的主旨是: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夸张。勾勒出瑰奇壮丽,气势磅礴的边塞雪景,为送别创设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衬托友人长途跋涉是无比艰辛,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13、本诗的主要内容是送别,为什么“咏雪”?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满天,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

  要想学好语文,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语文是一门靠长期积累的课程,除了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以外,课文知识也要多积累。丰富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谈谈诗词创作的形象思维

    今天来和大家谈谈诗词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对于诗词创作来说,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搞不清这个问题,就很难进行诗词写作,甚至可以说就搞不了诗词写作。

大家可能都知道,形象思维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主要思维方法。旧体诗词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最高雅的样式和品类,其创作过程自然更离不开形象思维这一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这一观点,大家恐怕不会有不同的意见。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相当多的诗友来说,承认形象思维是一回事,而能否运用好形象思维又是另一回事。因而,反映在一部分诗友的作品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诸如政治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缺乏具象、议论过多、贴标签、顺口溜、大白话等等非诗化现象。这类作品自然缺乏优美的意境,高雅的情趣,清新的语言。这种现象,也是当前传统诗词写作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我们进一步弘扬传统诗词文化、普及繁荣新时期诗词创作所必须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今天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学习心得和肤浅认识,以期引起诗词同仁们的重视。

    先讲第一个问题,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什么是形象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叫逻辑思维,一种叫形象思维。1857年,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首次论及了人类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不同思维方式,他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的时候,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告诉人们,作为会思维的人类的思维活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认识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专有的思维方式,另一种则是“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思维方式。前一种思维方式是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后来人们把它定义为逻辑思维方式;后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根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它在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撇开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最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论证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原因、发展规律及其弊端和罪恶,以及它最终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用的就是逻辑思维方式。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同样也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黑暗和罪恶的,用的则是形象思维方式,书中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其中不乏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想象、虚构乃至夸张的成分,完全不同于《资本论》严谨地论证、说理、推理和判断。

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要思维方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借助于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运用典型化以及想象、联想乃至幻想的方法,来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逻辑思维则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法,来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形象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中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获得审美愉悦。比如杭州西湖是个很美的地方,一般人去了以后可能会说:“西湖有山有水,风光秀丽,真是个好地方。”而苏轼却写道:“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显然,前者用的是逻辑思维方式,而后者写到了阳光下潋滟的湖光,空濛山色中的雨景,甚至由西湖联想到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古代美女西施,并以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用的则是典型的形象思维方式。有人也写了一首赞美西湖的诗,诗是这样写的:“西湖山水美如画,全国人民喜欢它。发展旅游经济活,风光锦上更添花。”从形式上、格律上看,这篇东西完全合辙押韵,没有问题,但它是不是诗呢?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不是诗,而是概念词语的堆砌,空洞的推理判断和直白的议论说教,用的基本是逻辑思维方法,而不是形象思维方法。

同逻辑思维相比,形象思维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感性材料。形象思维要求作家或诗人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要具有丰富深厚的社会生活积累。第二,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思维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这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手段。高尔基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第三,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这三个特点的有机统一,便构成了形象思维的全部内涵。请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短短28个字的七言绝句中,借助“黄鹤楼”、“长江”、“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江流”等等具体的、可感可见可触摸到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象,并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主观想象和联想,了了几笔,便勾勒出一幅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江边送友、依依惜别的生动画面。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李白与友人孟浩然江边作别时的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两位诗人之间真挚纯朴的友情,以及依依难舍、情如江流滚滚东去的一丝愁绪。这是一种细腻、纯真而又复杂微妙的感情,读来感人至深。

下面再看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政治上很不得意,在朝廷中受到排斥,被派往大西北边塞去,名义上是去慰劳守边将士,实际上是排挤他,因此他心知肚明,很不痛快。在这首五言律诗中,诗人采用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借用“征蓬”、“归雁”两个具体物象自喻,表现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情怀。特别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既写出了塞北大漠壮丽、辽阔而又荒凉、苍茫的自然景色,同时又非常恰当、贴切地表现了诗人由于政治上失意而单车出使塞外、孤寂怅茫、意无着落的心情。其中的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大戈壁的壮丽景象,而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8回里有一段描写香菱学诗时说的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似又太俗。合了书一想,倒象似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两个来。”又说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实际上也是曹雪芹借香菱之口,对王维这首诗高超艺术技巧的精当评价,表现了作家的诗论观和美学思想,也说明了诗词创作中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和美妙之处。可以说,只有形象思维才能达到这样无与伦比的艺术境界,舍此则无他法。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这种借助客观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联想乃至幻想的方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展示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表达思想感情的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形象思维方式。

    再讲第二个问题,诗词创作为什么要用形象思维?

在基本弄清什么是形象思维,以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根本区别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搞清楚,为什么诗词创作主要要用形象思维方式而不是逻辑思维方式。当然,诗词写作如同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一样,它并不完全排斥逻辑思维方式的运用,但必须说明的是,逻辑思维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的运用,主要作用于作家和诗人在观察体验生活、认识和概括客观事物本质特征,以及构思作品时的谋篇布局、结构段落、安排顺序层次等等方面,这个过程在整个创作思维活动中仅仅起到辅助的、次要的作用,而形象思维方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始终处于主导和主要的地位和作用。形象思维的这种主导地位和作用,是由文学艺术自身的性质和创作规律所决定的,而不是靠什么人硬性规定要这么做的。早在古希腊时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意识到了人类的思维有不同的形式,他指出:“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维方式……19世纪俄国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别林斯基也曾说过:“诗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他相当中肯地分析了人类两种思维方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虽然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被统计材料武装着,诉诸读者和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某一阶级的状况……诗人被生动而鲜明的现实武装着,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里显示社会某一阶级的状况……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再这里,别林斯基对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功能作用讲的是再清楚不过的了。由于文学艺术作品是靠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和审美价值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爱憎褒贬的思想感情的,而且这种典型化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和审美价值的构建和塑造,只能运用典型化和源于生活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的方法,而不可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法,议论和说理论证的方法。归根到底,文学艺术作品是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的精神产品,而不能像写议论文章那样靠大量枯燥的统计数字,靠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地来证明事理,以理服人。即使是政治色彩很强的文学作品,例如政治抒情诗,也都必须遵循这个普遍的创作规律。明清人评价唐宋诗,说唐诗言情,宋诗言理,言情是用形象思维的,而言理就不完全是形象思维了。所以,毛主席在《致陈毅》的信里也说:“又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

那么,怎样来评判和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一首诗词作品的形象思维水平呢?就个人体会而言,笔者以为是不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评析、鉴赏。第一,要看作品有没有勾勒出一定的艺术画面;第二,要看作品有没有抒发出属于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诗情画意”。一首诗词作品如果兼备了“情”和“画”这两点,或者是很鲜明地具备了其中的一点,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用了形象思维的方法。当然,形象思维的运用,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作者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文学艺术修养积累的厚薄,诗词格律、声韵、修辞掌握的熟练程度,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深浅,以及作者思想道德、人品人格的优劣等等,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现仅就“诗情画意”体现形象思维问题再举几个诗例进一步探讨如下。

    1、描写自然风光、山川之美以借景抒情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前三句都是写景,都是“画”,是实写,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壮丽秀美的庐山飞瀑图。只有最后一句才是议论,是虚写,写作者当时被震撼的心境和大胆地联想、想象。从而油然而生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歌颂、赞美和热爱之情。

    四句都是景语,都是画,都是实写,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川江春色图,表现了诗人当时虽寄人篱下,但毕竟远离中原地区安史之乱而过上了比较安闲舒适生活的自然恬适的心境,同时最后一句也隐含着诗人渴望朝廷尽快平息叛乱以实现早日东归中原故里的愿望。

    2、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如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前两句是“画”,是实写;后两句是说,是议论,是虚写。诗人借助梅花清香、高洁的特性、气质,表现自己耿介自守、蔑视功名富贵的操守和志趣。

    再如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的题画诗《竹石》:

    通篇既是画,又是说,虚实结合,融情与景。诗人借竹子的高风亮节,抒发了个人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狂放不羁、图新变革的情操和精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的上片,作者面对刚刚停下的萧萧大雨,凭栏远眺,但见半壁大好河山沦陷,徽、钦二帝被掳,人民饱尝战火,生灵涂炭,不由得不“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接着便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理想、抱负,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下片进一步写出了要为朝廷报仇雪恨、为国家坚决抗战到底、驱除金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抒发了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通篇字字凝练,句句落实,毫无空洞、虚浮、夸饰之感。

    这首诗前三联六句都是实写,写了个人身世、山河破碎、家国沦落的悲惨情景以及诗人当时的悲苦心境,只有第四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议论,是虚写。表现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视死如归、慷慨赴义、誓与祖国共存亡的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以上这两首古代民族英雄的诗词作品,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忧国忧民、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抒情主人公顶天地而泣鬼神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这种体现在作品中的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思想、道德、情操、风范与作品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在作品中的完美结合和有机统一,没有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是很难达到这种高超的艺术境界的。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看看他老人家是怎样运用形象思维写作这首词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的主题是借咏雪颂景,批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主义,指出中国的未来必然属于新兴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气象宏伟,意境高远。作者运用了传统的赋、比、兴的手法,上片写雪景,下片写人事,通篇基本用的都是形象化的语言,议论性的语言仅在关键字句上出现,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无论是自然雪景还是历史人物,其形象都是鲜明生动、可感可触的(具体分析略)。

    为了加深对形象思维的理解,下面再举一首毛主席的律诗《七律答友人》:

这首诗的主题是写作者对家乡湖南的怀念和祝愿。诗题中的友人即周士钊,作者在长沙师范读书时的同学,时任湖南省副省长。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湖南的美丽传说、壮美山河和政通人和的社会风貌,四联八句中有七句都是写景,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象生动、鲜明、典型,只有尾联的出句是虚写,带有主观议论的色彩。

    以上所举诗例,都说明了形象思维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作为我们广大的诗词爱好者和写作者,要想写好诗词,欣赏好别人的诗词,就不但要懂得形象思维,而且还要学会运用形象思维。

    第三,也就是最后一个问题,就如何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诗词写作,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这里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在诗词写作乃至整个文艺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在诗人和作家头脑中的形成和流动过程。作家或者诗人的创作过程,一般都是先用自己的感官(包括眼、耳、口、舌、鼻、身)接受或感受到外界客观的人、事、景等事物的具体物象信息,再由感官将这些具体的、可感可触的信息材料传递到大脑,使大脑受到触动、碰撞、甚至震撼,引起反映,激发出某种情绪、兴趣、情结,产生某种要表现、要宣泄的欲望,从而引发出某种创作的灵感和冲动;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作家或诗人大脑的想象、联想乃至幻想,将客观事物(人、事、景)进一步加工锤炼,使之理想化,并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形成一种经过艺术了的呼之欲出的的具体意象;最后,再由作家或诗人把这些在脑海意念中孕育、加工的具体意象,通过鲜明生动、恰到好处的语言符号——文字,记录表述出来,就形成了作品中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其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比如音乐家用音乐符号组成音乐旋律来塑造自己的音乐艺术形象,舞蹈艺术家用舞蹈动作、表演技巧构成的舞蹈语汇来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等等。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如下:

    客观具体物象→脑中具体意象→作品艺术形象

    可以说,无论何种样式的艺术作品,也无论作品的长短、大小,从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到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其作者的创作构思过程莫不遵循着这样一种简单明了的三段式形象思维流程,只不过在量的多少、质的高低有所差别而已。

当然,对于一位作家或者诗人来说,认识和懂得形象思维并不是一件难事,而要运用形象思维于创作实践之中,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尤其是对于大多数古典诗词爱好者来说,学会并熟练运用形象思维于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的确需要一番刻苦地学习与实践。本人体会,至少要从一下5个方面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修养。

1、要学会细心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提高分析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尽量做到不用概念、判断类的语言、词汇写诗,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物象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事物本质,表现主题思想。下力气做到写什么像什么,言之有物,语言新鲜生动,形象鲜明逼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首小令,寥寥数语,尤其是“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鲜明,色泽明亮,形象逼真,情趣优雅,表现了女词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体验是何等的细致入微,信手拈来,妙笔生花。

再如元代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子小令宛如一幅古代深秋黄昏风俗画,作者为了表现游子流落异乡、羁旅难归的愁苦情肠,一口气连用了“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12个具体物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令人读之怆然,不由你不生出同情之感,被后人称作“秋思之祖”。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称赞作者“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如果没有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和积累,要写出这样的精品力作来是绝对不可能的。

2、要吐真情,抒实感。抒情言志是诗词的两大功能,一个人如果无志可言,或者无情可抒,那也就没有写诗填词的必要了。这里的关键是,写出来的东西要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言志要言作者之志,抒情要抒作者之情既不能搞“客里空”,也不能搞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更不能人云亦云,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做别人的感情俘虏。总之一句话,你写出的东西就要符合你的身份、志趣、爱好,符合你所处的时代、环境、生存空间,符合你的性格特点,具有你所应当具有的典型性,即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比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岳飞的《满江红》只有岳飞能写出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只能出自文天祥之手。毛泽东曾写过两首《沁园春》词,一首写在1925年,一首写在1936年,同是出自一人之手,但由于时代发生了变化,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诗人的身份、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抒发的思想感情就不尽一样,但这两首词又完全符合诗人当时当地的思想情感。中国诗人词家千千万,假如把这两首词放在谁人名下,肯定都不是那么回事。

    3、要学会选择物象,注意物象的典型性。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人事自然,变化无穷。诗人在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特点,选择最适合抒情言志需要的具体物象,并经过加工改造,使其与作者主观情感相吻合,做到情、境协调,有机统一。

4、要学会运用比、兴之法,力避平白直说。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是传统诗词最重要的写作方法,尤其是比、兴两法,历来为诗人所重视。“赋比兴”的观念最早由汉代人提出。汉代《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上面我们引用的毛主席1965年在写给陈毅的信中也谈到诗要用形象思维,并强调说:“所以比、兴之法是不能不用的。”说到底,比、兴之法实际上也就是形象思维之法。诗词写作运用比、兴之法,能够避免平白直说,造成一种含蓄、隽永、蕴藉的审美韵味和氛围。

5、要注意炼字、炼句、炼意,提高文字修养功夫和表情达意的能力。熟练掌握诗词格律是写作古典诗词的基本功,学会并善于炼字、炼句、炼意是写好古典诗词的关键环节。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篇幅短小,内容凝练,思想含蓄,立意高远,意蕴深邃,必然要求作者要惜字如金,用最精当、最少量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古人学诗都是把“三炼”功夫作为诗词写作的基本修养,许多诗人词家包括一些大家名流都把练好这门功夫作为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言,苦吟诗人贾岛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名句,他的“推、敲”(鸟宿林间树,僧敲月下门)故事更是流传中国诗坛锤字炼意的千古佳话。宋代大诗人王安石《船泊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一个“绿”字,据说诗人曾九易其稿,先用“到”,后用“过”,又用“满”、“遍”等,直到选用了“绿”字才算满意而止。“绿”字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即写活了当时江南春意盎然、一派生机的自然景象,又表现了作者因推行变法被罢相而又被朝廷重新启用的喜悦欢快的心情,同时也隐含着作者担心新政难行、空遭再贬而留恋风光明媚的江南故里的复杂微妙心境,可谓字、句、意皆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被后人作为写诗炼字的典范楷模。

6、要勤于向古人学习,向一切优秀诗人学习,特别是从古典名篇中吸取营养。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源远流长,大家群星灿烂,名著浩如烟海。这是我们学习提高诗艺水平和写作技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向古人学习,向别人的长处学习,是一条不可或缺的有益途径。建议一切有志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志于传统诗词写作的朋友,不妨痛下决心,摒除杂念,坐下来,钻进去,多读勤思,勇于实践,持之以恒,一定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收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雪的重难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