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相反的数字是什么移动是数字几?

左移指的是位移动,左移就是将数据位向左移动,例如十进制10。二进制为0000 1010。左移4位后得到1010 0000,转为十进制后为160。如果是左移5位,那么超出部分被丢弃得到的就是0100 0000,即十进制的60。但如果是2个字节保存的数据,则有16个位,左移5位后得到0000 0001 0100 0000,则结果为320。右移右移就是将数据位向右移动,例如十进制10。二进制为0000 1010。右移4位后超出的部分被丢弃得到0000 0000,转为十进制后为0。左移右移的计算逻辑左移:目标数 * 2^左移位数右移:目标数 / 2^右移位数例如,在两个字节的情况下,可以有如下结果10 << 1 = 10 * 2^1 = 2010 << 4 = 10 * 2^4 = 10 * 16 = 16010 << 8 = 10 * 2^8 = 10 * 256 = 256010 >> 1 = 10 / 2^1 = 510 >> 2 = 10 / 2^2 = 210 >> 3 = 10 / 2^3 = 110 >> 4 = 10 / 2^4 = 0需要注意的是,左移和右移均返回一个整数。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  教学要求:  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和复名数改写说的方法,巩固已学过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思路,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提高计算能力。  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更加明确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方法;及其解题的关键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名数的改写  3。2吨=()千克5厘米=()米  3吨50千克=()吨3。5吨=()吨()千克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2、做期初复习第7题。  三、复习解方程和混合运算  1、做期初复习第8题。  2、做期初复习第9题。  提问:按照运算顺序,这里的4道题要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四、复习应用题  1、做期初复习第10题。  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比较恰当?为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你能列方程解答吗?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做期初复习第11、12题。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做,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每一步表示什么。  五、作业  期初复习第9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2  一、教学内容:102页―109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微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笔算加法 笔算减法笔算加减混合 估算  2、教师: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3、练习: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  42、3654、29  4、教师:笔算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计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师:估算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方法?  练习:一本8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他大约看了()页,大约还剩()页没有看。  二、综合练习。  1、计算比赛:105页第1题。  2、先估算,再笔算:105页第4题。  第二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 ,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  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厘米1米=100厘米线段  角和直角  角直角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 ) 橡皮长2( )  小明身高1( ) 课桌宽60( )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  (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规范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和省略乘号的写法,认识a ,理解a 的意义。  2.在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渗透不完全归纳思想和代数思想,培养符号化意识,提高笼统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引入新课  1.出现“杭老师来自D市的H学校。”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事物名称。  2.出现“华南实验学校占地约90000平方米,有宽敞明亮的大礼堂,能容纳800人,还有丹阳市首屈一指的学校图书馆,藏书W万册。”体会字母也可以表示数。  3.引导同学举出生活中见到的用字母表示事物名称或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4.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操作??做抓小棒的游戏。  1. 明确操作要求:同学们每次抓的小棒根数要比老师抓的多2根。  2. 教师分别抓1根、3根、7根小棒,同学抓出相应的根数。  在此基础上提问:怎样求出你应抓的根数?  教师板书出师生抓小棒相对应的根数。  3. 老师抓一大把时,问:这时每个同学又该抓几根呢?  (1)引导同学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师生抓小棒的根数。  (2)体会用字母不只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3)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当a等于60时,每个同学抓几根?当a等于200时呢?  (4)理解同一个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二)根据直观图形用字母表示数  1. 摆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3个、4个呢?  (2)假如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a)根,a表示什么?这儿的a可以是哪些数?  (3)当a等于6时,就是摆了几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当a等于20时呢?  2. 摆正方形用小棒的根数。  (1)摆a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这儿的a表示什么?  (2)出示另一个正方形,用a表示边长,问这时的a表示什么?分别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和面积计算公式。  (3)体会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  (三)教学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1)自学课本P106的最后3行。  (2)师生交流,结合具体例子分别说明字母和数、字母和字母相乘的简写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的1。  (1)在同学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反馈矫正。  (2)比较2和 的不同点,根据的值,分别求出2和 的值。  2.做想想做做的3。  出示线段图,理解图意,自主提出问题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3. 想想做做的4。  四、师生小结,积极评价  在师生一起小结的基础上,介绍“用字母表示数”的发明人――韦达,积极评价,激发同学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1.08÷3.3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课后小记:  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这道题能除尽吗?  2、为什么它除不尽?为  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  4、什么是循环小数?  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  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如:2。01212……学生除到2。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特别是P28页下方的‘你知道吗”其中有关循环节的介绍及“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应让所有学生掌握。小学数学教案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小学数学教案设计6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二)]  ⊙回顾与整理  1.构建比例知识网。  通过课前的复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我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生2:我知道了解比例的方法。  生3:我掌握了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4:我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且能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5:我了解了比与比例的区别以及正、反比例的区别。  ……  2.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明确:  ①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都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看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外项之积。  3.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k(一定)  (2)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关系式:x×y=k(一定)小学数学教案设计7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图的知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听老师提几个问题,想一想是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XX同学的左面是谁?我们教室的后面是什么?学校在邮局的什么方向?  生:方向与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述方向与位置的词语都有哪些?如何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整理复习学过的方位词。  (1)学生小组交流学过的方位词。  (2)学生汇报交流。  学过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请大家观察所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方位词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概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表示方法吗?  2.梳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位置: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梳理用方向加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  (1)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2)确定方向和角度。  (3)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4.课件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星期日,奇思去动物园游玩,在大门口看到了动物园的示意图。他想先去百鸟园,你能帮他确定百鸟园相对大门的位置吗?  (1)学生探究确定百鸟园位置的方法。  (2)小组汇报。  预设  组1汇报:  生1:  我们组是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百鸟园的位置的。我把大门看作参照点,按照正东方向和正北方向组成直角坐标。(如下图,教师可以课件出示)  我是这样做的:小学数学教案设计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5-3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创设情境,借助小数点搬家的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小数,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没有太大的难度。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小数点搬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过程,体验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卡,数字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数点搬家”。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你看,它的快餐一份卖0.01元。开张之后,生意非常火爆。可是过几天蚂蚁一算账就郁闷了:不但没有赚钱,反而是亏了很多钱。小数点也很不高兴,心想:我办搬搬家吧!于是,它向右轻轻一跳,快餐一份就变成了0.10元。  客人虽然少了很多,可是蚂蚁一算账很开心,因为赚了一些钱。小数点也很高兴,心想:这肯定是我搬家的功劳,我再搬搬家吧,让你发大财。于是,它又向右轻轻跳了一下,这时候快餐的价格就变成了0.01元。这下可糟糕了,一个客人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蚂蚁快餐店”的情境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一、讲授新课  (一)小数点向右移动:  1.师:同学们,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客人会越来越少呢?  生:因为快餐价格越来越贵。  师: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贵?  生:因为小数点在向右搬家。  师:小数点向右搬家,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做“小数点向右移动”。  2.(ppt出示快餐的三个价格:0.01元→0.10元→1.00元)  师:这是快餐的三个价格。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10,0.1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1.00,从0.01到1.00小数点一共向右移动了两位。  【设计意图:由“快餐价格”的变化的观察来理清图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小数点移动一位、两位,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通过预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0.01到0.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从0.01到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呢?请你拿出预习卡,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验证结论的方法  预设:  (1)改写为以元角分为单位  因为0.01元=1分,0.10元=1角=10分,1.00元=10角=100分,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验证了结论。  (2)利用数位顺序表。  0.01、0.10、1.00,这三个数的计数单位都是0.01,所以0.10中有10,个0.01,1.00中有100个0.01,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  (3)利用面积模型进行说明  0.01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1是0.01的100倍;0.1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  (4)其他方法(如有学生改写为以米、分米、厘米为单位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最终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方法,说明了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两个规律。  (ppt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规律。  师:要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呢?  生: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ppt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用了省略号,我省略了什么?  生:按照这个规律往下推导还有很多。  师:同学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要是我想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这时候要怎么办?  生: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比如0.01×10,这时候,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0.1就是0.01×10的积。  类似方法教学0.01×100=,0.01×1000=(强调数位不够,添0补位)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归纳,学生对知识更加清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按照规律类推出新知识。】  5.及时练习:  口答:  (1)把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 )倍。  (2)把1.04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到104.5,扩大到原数的( )倍。  你会算吗?  0.78×1 0 = 0 .35×100 = 0.82×100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二)小数点向左移动: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比原数扩大了;要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可能是?  生:缩小了。  2.师:同学们来看,这是1,1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1的右下角。  (ppt出示:《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1是怎么得到0.1和0.01的。  生: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1,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1。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我们得到重要的规律,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同桌说一说。  3.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预设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预设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0倍;  (此时师纠正:缩小10倍、100倍的说法缺乏科学性,我们应该说缩小到1/10,1/100)  4.小老师上台解释: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结合面积模型大致做如下解释:  《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补充:把1平均分成10份列式应该是:1÷10。缩小到原数的1/10,其实就是1÷10.  师:如果想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比如1÷10=,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商?  生: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师:(结合ppt演示讲解)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整数部分空着怎么办?  生:添0补齐数位。  5.类似讲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并利用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探索、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6.及时练习:  口答:  (1)把5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 ),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 )  (2)把54.2缩小到原来的1/1000是( )  你会算吗?  12.6÷1 0 = 40.1÷100 = 70.5÷1000 =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小学数学教案设计9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设计思路。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四)活动四:忆中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教学反思〗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0  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稍带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笔画“一”。  难点:分辨“入”和“八”。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歌谣,初步感受课文的景色美。  2、认识笔画“一”和田字格,会写“一”。  【课时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写生字“一”,写好笔画“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音节tín?èryāntái liùjiājiǔhuāshízu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经过开学到现在一个多月的学习,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掌握一把通往知识宝殿的金钥匙,那就是汉语拼音,有了这些拼音朋友的带领,我们将很快地进入识字王国,在那儿我们会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你们高兴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借助拼音,初读感知。  1、咦?这是什么地方?不急,你将会从这首古诗中找到答案。知道什么是古诗吗?想读吗?  2、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自己借助拼音读读这首诗,不会读的音节可以画一画。(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或者和同桌一起读两遍。  4、指名读:请会读一句的小朋友读一读,请会读两句的小朋友读一读,请全都会读的小朋友读一读。  5、用铅笔圈出这首诗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记一记。  6、出示生字卡片齐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7、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诗中再读一读,齐读诗歌。  8、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自由说)  三、借助画面,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听师范读。刚才脑海里出现这幅画的小朋友请起立,掌声表扬自己。你们不仅会读课文,而且读懂了课文,多能干呀!  2、看图。师:中国有句话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们能读着诗看到画,能不能看着画读出诗呢?  老师指着行走的孩子,学生读“一去二三里”  老师指着炊烟袅袅的房屋,学生读“烟村四五家”  老师指着亭子,学生读“亭台六七座”  老师指着路边的花,学生读“八九十枝花”  老师指着整幅画学生读整首诗。要求读流利、读正确。  3、情趣练读,读出节奏感。  老师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一学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另一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4、当小诗人,有感情的读一读。试背。  四、巩固生字。  1、全班交流: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自主识字的学生)  2、打乱顺序开火车巩固生字。  3、给生字排排队。(一至十是数字,去和里不是)  五、认识田字格,学习田字格歌  1、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拼音的家在四线格,那汉字的家在哪儿呢?这就是生字的家(出示田字格),就是这样四方方的,中间有横中线和竖中线分割成四个一样大小的小格。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  2、了解作用:有了它们就知道笔画的位置了,可以帮助小朋友把字写工整、写匀称,  3、读儿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六、指导书写“一”:先师范写,生描红  1、写字姿势歌。  写字时要注意,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脚踏实。还要做到三个一……  2、指导写字。  介绍笔画名称:“一”由一笔组成,这个笔画叫横,生书空。  书写要领:师范写,边写边讲述,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有一点向上斜,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  字的位置:“一”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生字,背诵歌谣。  2、会写生字“二、三”。  【课时重难点】  背诵歌谣,会写生字“二、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唱对数歌。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  生:你说一,我对一,小猫最爱把脸洗。  师: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  生:你说二,我对二,孔雀开屏像把扇。  师: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  生:你说三,我对三,骆驼驮着两座山。  师: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  生:你说四,我对四,刺猬满身都是刺。  师: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  生:你说五,我对五,小鹿头上长小树。  师: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  生:你说六,我对六,鸭子爱在水里游。  师: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  生:你说七,我对七,公鸡叫人早早起。  师: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  生:你说八,我对八,青蛙唱歌呱呱呱。  师: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  生:你说九,我对九,海狮会用头顶球。  师: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  生:你说十,我对十,鹦鹉学话有本事。  2、你能把他们与数学数字一一对起来吗?师出示卡片,再板书1-10,让学生连线。  12345678910  四五一三二七九六八十  3、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汉字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辨析字形:九―几,去―云,八―入  4、读一读《咏雪诗》;与书里的诗有哪些地方相似。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二、朗读课文,试背。  1、小朋友们生字学的真好,那课文更要读得既有感情又有韵律。  2、自由读、同桌读  3、指名读、全班读。  三、书写指导  1、“二”:观察字形,发现什么?横的长短,田字格的位置。  两横上短下长,先写上横后写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  师范写,生描红  2、“三”;第三横长,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稍短  ,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  3、师范写,学生描红,再在田字格上练写。  4、把优秀作业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看,并加星。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投影仪、三角板、红领巾、扇子、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上面的角。  (1)出示大三角板,教师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面上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  (2)出示红领巾,学生说出红领巾上面的角。  (3)用投影仪出示扇子的图,指名学生指出扇子上面的角。  (4)教师拿出教具钟面,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小角就小,张开得大角就大。(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不要再作进一步说明)  2、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把钟面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的三个大小不同的角(锐角、直角、钝角)描画在黑板上。  (2)教师以锐角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大小不同的角有什么共同点,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总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国旗上面有角,少先队队旗上面有角,房屋的山墙上面有角,教室的窗上面有角,家里的防盗门上面有许许多多的角)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什么东要的面上有角。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的情况,把有代表性的实物利用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4、教学角的画法。  (1)在投影仪上分三步显示出画角的步骤,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画角的方法。  (2)教师示范:画角时强调先点一个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让学生照教师的画法画出几个角。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指点,例如,有的两条边没有接上,有的第二条边没有从第一条边的端点画起等。  二、巩固  1、做教科书第113页的说说做做。  第1题,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角的知识独立进行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第二、第四个图形不是角,第一、第三两个图形都是角。  第2题,师生一起把硬纸拉成大小不同的角,并说明两根纸条张开得小,所形成的角小;张开得大,所形成的角大。  第3题,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依照教科书第113页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可以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的学生。  2、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第13题。  三、小结  教师先说明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接着要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画角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2、在操作、观察、思考、辨析等活动中,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在比较辨析中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数  1、你们都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  把你知道的分数知识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预设:(1)分数有分母、分子、分数线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取一份就是1/2  (3)分数的比较大小  2、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1)分数加减法  (2)约分、通分  看来大家的求知欲很强,今天咱们就继续研究分数  二、实践操作,研究新知  (一)认识单位1  出示:1/4  1、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把它画下来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先完成的同学再举举其他的例子  3、汇报交流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预设:  (1)我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块蛋糕的1/4  板书:平均分  强调:是谁的1/4  (2)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3)我把一米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一米的1/4  (4)我把四根小棒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四根小棒的)1/4  这一份是谁的1/4啊?(这四根小棒的)  也就是说把这四根小棒看成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这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你们知道这个整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这一份就是(单位1)的1/4  上面这些图中,把谁看做单位1?分别说一说  4、你还能把多少图形平均分,也能用1/4表示其中的一份?  (5)我把八根小棒平均分成了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八根小棒的1/4  这是把谁看成一个整体?(八根小棒),那么八根小棒就是(单位1)这样的一份就是(单位1)的1/4  (6)我把12根小棒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单位1的1/4  5、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操作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都是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意义相同  不同:单位1不同,有的是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有的是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分多个物体时,1/4一会表示1根,一会表示2根,一会表示3根  6、通过观察你现在认为1/4与它们所分的物体的(个数)无关,也就是与(单位1无关)。无论物体的个数是多少,1/4的分母4,始终表示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分子1始终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1/4表示  7、每一份出现数量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  8、如果把他们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两份呢?(2/4)  你能说说它表示的含义吗?三份呢?四份呢?  1、刚刚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用不同数量的物体找到了1/4,下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1)、把12个图形平均分一分,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2)、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思考有几种分法。  根据操作过程填写记录单。  说清每个分数的含义。  把()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是()的(),是()个图形。  记录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画图表示  用分数表示  ()  ()  ()  ()  ()  ()  ()  ()  与分数对应的`个数  2、小组汇报,根据汇报情况,学生质疑、解答。  结合表格或图说一说,每个分数中,分母表示的是什么?分子表示什么?这个分数表示什么含义?  2、教师:这样的2份、3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几个图形  那也就说既可以平均分成若干份,又可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3、归纳概念:  刚才大家开动脑筋,得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能结合刚才的学习活动,结合表格试着总结出什么叫分数吗?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它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究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三、简单应用,生活中解释意义  1、分数不仅在我们的课堂中,而且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占全球水资源的6/100,我国人均占有水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  学生自主阅读,结合具体情境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谈谈你读后有什么感受。(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2、用分数表示下面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3、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哪些收获?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老师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意义,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五朵花、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受  1、出示情境图,读懂图意。  2、模仿做一做,边说边做。  3、指名说一说一共有几支铅笔。  4、集体交流数“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方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清楚表达。  二、实物操作  1、出示熊猫图,说说图上讲的是什么故事?  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球,一共有几只熊猫?  2、用学具代替熊猫摆一摆,数一数。  3、和同桌说一说后集体交流,鼓励孩子认真倾听。  三、符号表达  1、小结:这两个数学故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出示算式:2+2=5  2、思考: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3、教师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  4、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5、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境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6、写一写算式。  7、摆一摆、算一算。说说加法算式在图中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  1、一共有多少?  引导学生完整说图意,重点说出“又开来一辆”“又飞来一只”  2、说一说。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1+4=5来表示?  (2)观察情境图,交流书中呈现的实例。  (3)让学生结合不同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  (4)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算式。  3、小结。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4、练一练,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总结,布置实践作业:在家里说说加法问题,并把算式记下来。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5  学习目标:  1、经历4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体验运用口诀的优越性;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4的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出得数,编制4的乘法口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找规律记忆口诀,使学生会用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难点: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谈话:小熊家的红果树丰收了,他要做成糖葫芦,一串4个,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小熊怎么也想不出来?谁能帮帮他?  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一串需要4个红果,两串需要多少个?3串、4串……呢?  学生一边数数一边填表。  2、能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制出口诀吗?  3、组织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全班汇报学生独立列式,编制口诀。教师板书  4、谈论总结熟记口诀方法。  三、实践应用。  “说一说”“连一连”  学生组内练习。  独立完成连线任务。  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红果有几串 123 456789  红果有几个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教学反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右相反的数字是什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