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与生俱来,绝情被逼无奈最绝情最狠心的星座女,你善我善,你恶我更恶--处女座

● 引论部分● 人们关注伦理学的两个缘由:● 一、出自知识的兴趣● 二、出自实践的焦虑● 人们对待道德问题的两种态度:● 一种是反省的态度● 一种是不反省的态度,有时由于一种思想上的懒惰或惰性● 伦理学的定义:● 道德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关于道德的哲学● 通常,我们可以把伦理学定义为研究道德问题的学问● 东西方关于伦理学的渊源(了解即可)● 在中国,“伦”:有类别、顺序等含义,可以被引申为不同辈分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最早指玉石上的条纹,据有条理、治理的意义。● 在西方,“伦理”一词源于希腊文“ethos”,含有风俗、习惯、气质和性格等意思● 伦理学的类型● 划分依据:研究方式不同,区分不同● 1.描述伦理学● 任务:是对道德行为和道德信仰加以如实的描述● 目的:在于描述或解释道德现象或提出与伦理问题有关系的人的本性理论● 作用:为伦理学研究提供活生生的经验材料和课题,对规范伦理学提出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合理性进行实践的检验与印证,提高规范伦理学干预生活的能力● 2.元伦理学● 定义:是一种运用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的道德哲学理论● 任务:是对人的行为、思想和语言中规范的道德成分之意义和性质进行分析● 分类:可以分为认识主义和非认识主义(是否能记述实在的意义)● 意义● 拓展了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对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有益于伦理道德分析的概念严密与认识深化● 就总体而言,只局限于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专注于解释道德术语、判断的意义,主张对任何道德信念和规范体系保持中立,因而脱离了活生生的道德实践,不能指导人们应当如何行动和生活。● 3.规范伦理学● 定义:研究道德上的是非善恶标准,确立道德规范和论证道德判断,探讨道德规范和判断对人类的行为、品质、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 中心问题:判断行为在道德上对错的标准是什么?涉及:● 什么样品质是恶?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 辨认道德现象的两个形式要件:● 首先,一般是关涉到他人,关涉到社会的● 其次,还必须是以一种外在的、实际可见的、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行为方式关涉● 分类:义务论和目的论● 4.应用伦理学● 定义:把规范伦理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道德问题的学问● 关注:以其关注实践、干预生活、直接回答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道德问题见长,显示出生气勃勃的生命力● 伦理学的任务● 有人认为,是研究人生目的的学问,是研究善与恶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道德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是研究理性原则和规律的科学;研究道德语言的科学● 大多数伦理学家都认为,伦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和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伦理学任务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积极汲取人类以往一切有益的道德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把道德作为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现象进行研究,全面地总结和揭示了人们对道德的真理性认识● 是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统一,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的伦理学的基本任务:5点● 1、揭示和论证道德的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2、概括和阐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 3、应用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般价值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规范,具体地研究和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大量实践问题。 ● 4、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道德文明成果,积极汲取当代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全面提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水准。 ● 5、探讨当代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品质的构成,总结社会主义新人的道德成长规律●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 中国先秦之后,“道德”一词逐步具有了确定的涵义,意指做人的品质、精神境界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西方,道德是人类 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现象,是最终由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生命体等的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非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别● 第一章 伦理学的历史●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概述●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特点:● 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天人合一● 明显倾向:● 一方面,肯定人在自然天地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人与自然天地存在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天人合一、合德”●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5、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 中国历史上看,关于“义利之辨”,主要有三种观点● “义利统一”论颜元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说法● “利重义轻”论主要以法家为代表,如韩非子注重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利害关系,有利才行义,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臣尽力以事主● “重义轻利”论主要以儒家为代表,——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力”● 二、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现代启示● 1.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 3.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4.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 第二节 西方传统伦理思想概述●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中心命题:“美德即知识”● 道德依赖于知识,知识是道德的充分必要条件● 首先,任何行为只有受德性知识指导,才可能是善的● 其次,要具备有关的道德知识,人们就必然会作善的事情● 犬儒学派● 美德是关于如何抑制自己欲望的知识,能够自制的人就是有德的人● 崇尚自然,把自然和社会绝对对立起来,人应该回到原始自然状态中去,反对现实社会的一切规范束缚● 斯多葛学派● 依照自然(本性)而生活● 把“自然”、“理性”提升为道德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原则,这就提出了理性与感性的问题。● 反对把感性快乐当作善或道德的标准,其理由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因为快乐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另一方面,获得快乐的手段,既可以是合乎道德的,也可以是违背道德的。● 强调理性、道义,而全盘否定人们的感官欲望和情感活动,因而在理论上具有禁欲主义的色彩● 追求快乐学派● 昔勒尼学派代表人物:阿里斯提卜● 肉体的快乐比精神的快乐更迫切,更强烈,所以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 他强调现实的、眼前的、感性肉体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要“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 伊壁鸠鲁学派● 幸福生活是天生的最高的善,而快乐又是幸福生活的具体内容和目的,所以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这种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就快乐的内容而言,包括身体快乐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 其中精神的快乐高于肉体快乐,是持久的、稳定的、深刻的,使人享受心灵的愉快和幸福● 肉体快乐是必要的、合乎自然的、但它是暂时的、不稳定的、浅薄的● 德谟克里特● 快乐和不适决定了有利和有害之间的界限● 不排斥肉体、感官快乐,并认为是应该满足的同时强调精神的幸福,这里的幸福主要指的是灵魂的安宁,精神不为任何恐惧、迷信与其他感情所干扰;为了获得(灵魂的)安宁,强调行为的“节制”与“适度” ● “和谐派”(自己瞎编)代表人物:Plato、Aristotle● 柏拉图● 善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混合的生活,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快乐与智慧混合的生活,是“密泉”加“清凉剂”的生活● 在混合的生活中,理性必须居指导地位,而置快乐于服从乃至禁绝的地位(三要素说)● 亚里士多德● 提倡一种理性的生活,但是对感想欲望也不排斥德性是适度的形式,遵守中道● 人生就是为了追求至善和幸福,但幸福是一个和谐的结构● 以中道为原则● 师徒分道扬镳处柏拉图从“善本体”即理念世界不依赖于具体的善的观点 出发,将理想与现实割裂,认为在世俗生活中人不可能达到真 善美的境界,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而亚里士多德则从至善不 能摆脱具体的善的观点出发,认为至善由各个具体的善积累而 成,并且能够通过现实生活实现。这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可以 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完人境界。亚里士多德是个乐观主义者。● 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中世纪的伦理思想的实质是基督教的伦理思想,人与神的 关系是其基本内容● 奥古斯丁● 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是我们一切善的事物和理论的善的尽善尽美的化身 ,人性本恶,原罪上帝至善,按照他意志创造出来的万事万物也必定善,“万物无不善” 人类始祖偷吃禁果,从而使其道德败坏,血统遗传罪恶本性 ● 上帝伟大、善,人渺小、恶,只有把人生的目的即幸福生活,置于基督教信仰之上,依附上帝人们才能得到拯救追随上帝就是追求幸福 ● 必须恪守基督教的道德规范,七主德● 强调信仰而贬斥理性,把人的意志、理性看作人的堕落之源● 三、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伦理思想近代西方伦理思想的人本传统大致有三条线索● (一)以感性主义为特征,从本质上看,它们以利己为核心,强调人性中的感性层面,试图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将个体与整体及他人利益统一起来● 1.公开的利己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是霍布斯与曼德威尔● 霍布斯● 人的行为都是趋乐避苦的,因而是自私的、利己的,此即“人对人像狼”(细节补充见讲稿)● 曼德威尔● 提出“私恶即公利”,人本性极端利己,人行善无非是两类:出于自我保存,一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荣誉感● 2.合理利己主义● 爱尔维修● 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价值的唯一而不变的标准,人本性自爱● 另一方面,又把社会公众利益看作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公共利益的促进也是个人利益的促进他所首肯的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必须有一个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 ●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伦理学被称为”完全的合理利己主义“● 人的本性必然是利己的,利己主义与人的生命共存亡● 追求个人利益只是一个人的权力,而承认别人的利己主义的合法性是一个人的义务● 3.功利主义● 边沁● 强调”苦”与“乐”是人类的主人,是功利主义原则的基础,功利原则就是看行为增加或减少当事者的幸福为标准● 通过强弱度、持续性等七条标准,计算出最七种快乐,从而去追求最大的幸福除此之外还指出,功利原则除了求得最大幸福外,还要考虑受益人的人数,越多越好,因此,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穆勒● 重申了边沁的最大幸福主义,但他又对此理论进行补充,以弥补边沁体系的明显漏洞。这主要是:● 1.指出快乐不仅有数量上的区别,而且还有质量上的差异● 2.肯定自我牺牲的美德是必要的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可能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幸福,不得不牺牲个人利益● 3.提出了规则功利主义根据功利目的制定道德规范,人们依次而行,就能达到最大幸福● 4.穆勒既强调功利,又重视道德原则,表现出试图统一义利的趋向和努力,这是对功利主义的一大发展● (二)以理性主义为特征,强调乃至夸大人性结构中理性要素的地位,并 把代表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康德● 理性是康德伦理学赖以建立的基础,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理性,人的意志之所以是自由的,就在于它的本质是理性● 唯动机论者,具备善良意志后行为即善,只有当动机是为义务而义 务的时候,一种行为才具有道德性● 只有形式——成为普遍立法的形式本身,才是道德律令的最高原理,立法形式成了道德律令本身,舍弃了所有道德原理所具有的经验性质和感官内容。而只有排除了利益、幸福的存在形式的道德,才能具有崇高的价值和巨大精神力量道德愈是在纯粹形式下,它在人心上就愈有鼓舞力量● 黑格尔● 他的伦理思想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大环节,即抽象法阶段、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国家”在这个伦理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地位● 指出义务本身并不是终极标准,义务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和内容● 试图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行为的道德价值一个人的行为,不可以单就其外表的直接性去加以评论,而须从行为者内心去考察,既要考察它的动机,又要看到外在行为与效果的重要性● (三)以情感主义为特征,强调人的本质非感官的感受性,又非理智的思辨性,而是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基础● 沙夫茨伯里● 强调道德行为和行为主体不仅要符合于“公众利益”,而且要出于对公众利益的 “情感”● 首创了“道德感官”,以自己和他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为感受的对象,能自发地对之进行辨别判断,并能在这种认识过程中得到享受与满足人可能有一种“道德感官”专司道德价值判断● 赫起逊系统化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感理论● 他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知觉,一种是“道德上善与恶的直觉”,另一种是“对自然界的善和自然界的利益的直觉”把接受道德上的善与恶的知觉能力称为道德感,是个人与人类之间的“秘密纽带”,凭借这种道德感,我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爱远古时代人们的善良、忠诚和仁爱,斥责恶劣、虚伪和冷酷● 在考察人类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时, 归结为情感问题任何道德行为,都是由于某种感情● 休谟情感主义人本传统,在休谟那里达到了理论高峰● 理性是情感的奴隶情感是道德的标准,是道德的动因● 自私和人性不可分离,并从自爱中引出对他人的爱,对他人的爱只不过是自爱的补充和延申● 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共同性、广泛性、能直接产生出柔顺、慷慨等自然美德,而正义等认为美德也离不开同情● 第二章 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一、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一)道德起源说诉诸外在的、神秘的力量● 1.道德观的神启论● 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是由“神”、“上帝”直接颁布或间接启示而产生的● 2.道德观的天赋论● 不是诉诸外在的、神秘的力量,而是求助人的主观心灵能力● 孟子说:人具有先天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道德良知、良能,有所谓“四端”,这“四端”作为道德良知的萌芽是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四德就是由“四端”发展而形成的● 仁的道德观念并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道德观的自然论● 道德观念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戴震提出,四德皆出自人的欲望,“圣贤所谓仁义礼智, 不求于所谓欲之外”● 西方思想史上,从伊壁鸠鲁,到近代 的霍布斯、洛克、爱尔维修、费尔巴哈等人,也都着力否定任何神启或天赋的作用,而把人的怀生畏死、 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经验看作道德观念由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4.道德观的进化论● 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达尔文认为,人的行为与动物行为有某种共同性,某些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社会性”本能,人在进化过程中继承了这种本能,并逐渐发展为社会生活的道德观念● 斯宾塞提出道德发生与发展中的“最适者生存”思想,道德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的生物本性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渐进过程● 5.道德观的社会根源论● 马恩:一切以往的道德观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观念根源于人们进行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关系的客观需要● (二)道德观发生的历史前提● 1.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2.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 (三)道德的演变● 1.原始道德观念● 定义:是人类道德观念发展史中出现的第一种历史形态,与原始社会中人的意识发展水平的低下状况相适应●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没有理论色彩,较少有抽象的道德观念,而是由具体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加以表述。是一种由代代相袭、约定俗成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禁忌、习俗和规范所构成的简单朴素的观念● 特征:● 首先,原始道德观念的核心内涵是原始集体主义观念。● 其次,身体的强壮和意志的坚强、勇敢是重要的美德。● 第三,平等是原始道德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结论:原始道德观念并不是人类最完美的道德,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原始道德既具有统一性、纯朴性、实用性特点,又具有个体性、狭隘性和粗陋性特点● 2.奴隶社会的道德观● 首先,道德观念的分化,是奴隶社会的道德观不同于原始道德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剥削者的道德观和被剥削者的道德观)● 其次,从内容上看,奴隶社会道德观打破了原始道德观中的平等内涵,代之以对不平等的等级关系的公开维护。●
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念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奴隶对奴隶主和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和服从。奴隶社会不平等道德观念的另一表现形式,就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第三,从表现形式而言,奴隶社会的道德观念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并且开始形成比较精致系统的理论体系。● 结论:尽管奴隶社会道德观念在维护一种最直接最残酷的社会奴役形式时,产生了一定的道德观的堕落,但是较之原始道德观念,仍然体现着文明的历史性进步● 3.封建社会的道德观● (1)不仅继承了奴隶社会道德观中的不平等内涵,而且在君臣关系、男女地位以及对待劳动的态度上进一步发展了尊卑贵贱的不平等意识● (2)封建社会道德观作为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就是与政治和宗教神学集合在一起,使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3)封建社会道德观念与政治、宗教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推动了道德理论本身的发展,形成了更完备的思想体系● 农民阶级的道德观念反映了专制制度下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就是反对宗教等级观念和封建礼教,要求社会平等,尊重平民道德和人格。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养成了勤劳、节俭、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和团结互助、善良 纯朴的道德品质●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 (1)在反对教会统治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 (2)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私有制和满足私欲基础上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道德观,内容上看,有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抨击封建专制社会的种种不道德现象的同时,积极地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捍卫个体的幸福和权利,具有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又以金钱和资本的奴役重新禁锢束缚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 (3)从理论形态上说,资产阶级道德观对历史上以往各统治阶级道德观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因而具有更严格的理论形式和宣传优势● 二、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的一般本质● 就是指道德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既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 神的意志。道德的本质蕴藏在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 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 关系的制约。● (二)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 (2)道德规范得以贯彻的力量和手段是非强制性●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2.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作为特殊的实践精神,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来评价事物,并倡导前者、贬斥后者,从而使社会关系不断协调,使人格及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三)道德与政治、法律、宗教、文艺的关系(略)● 1.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1)道德与政治相互联系:● 第一,政治在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 第二,道德也积极地影响政治● 第三,政治和道德在个人实践中相互影响● (2)道德与政治相互区别:● 第一,道德与政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及趋势不同● 第二,道德与政治反映人们关系的角度不同● 第三,道德与政治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形式不同● 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第一,道德与法律产生的实践和历史条件不同● 第二,道德与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 第三,道德与法律调整的对象和作用的范围不同● 第四,道德和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要求程度不同● 第五,道德和法律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 (2)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第一,道德与法律在起源和发展上相互联系● 第二,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直接重合● 第三,道德和法律在发挥作用上相互凭借● 3.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1) 道德和宗教的联系:● 第一,以宗教为基础建立道德信用及道德规范体系● 第二,道德与宗教都宣扬对个体欲望的节制● 第三,宗教也宣扬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具有一定的劝善作用●
(2)道德与宗教的区别:● 第一,道德与宗教调节生活的力量不同。● 第二,道德与宗教在塑造人的灵魂的手段上不同● 第三,道德与宗教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 4.道德与艺术的关系● (1)道德与文艺的区别:● 第一,道德与文艺反映的对象不同● 第二,道德与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不同● 第三,道德与文艺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同● (2)道德与文艺的联系● 第一,文艺以道德为重要内容,道德以文艺为重要传播手段● 第二,道德影响文艺的社会价值,文艺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 三、道德的作用和功能● 1.道德的作用● 关于道德的作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有两种错误观点:● 一种是“道德决定论”● 另一种是“道德无用论”或“非道德主义”● 作用:● 第一,道德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第三,道德对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有重要作用● 第四,道德既是陶冶人们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人的自尊和尊严的有效途径● 2.道德的功能● 调节功能●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约束功能● 激励功能●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一、当代中国道德现状和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理论探讨● (一)当代中国的道德现状● (二)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探讨● 第一种观点,认为现阶段道德领域中发生的种种问题,说明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滑坡,社会道德水平正在下降● 第二种观点,反对把市场经济和道德进步看作相互拒斥或“二律背反”● 第三种观点,主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的流变做双重评价,其中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退步或滑坡的一面● 第四种观点,是“划界说”●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流变的基本趋向详情见第二章ppt第25页● 金钱观的伦理审视● 一、金钱观● 内涵: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和态度● 构成:在内涵结构上,金钱观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对金钱价值的理解(金钱价值观)● 谋取金钱的手段(致富观)● 安排金钱的方式(消费观)● 金钱观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西方社会对金钱观的伦理审视● 中国传统社会对金钱观的伦理审视● 1.强调德性的儒家金钱观● 主张重义轻利● 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强调自食其力,挣得钱财● 主张“利济苍生”,“利在惠民”● 主张适度消费而不浪费,以家喻国, 家国一体● 2.重视功利的金钱观● 主要特点● 认为利益重于道义,把获取金钱利益的“利”的问题作为社会的基础● 西方社会对金钱观的伦理审视● 早期哲学家们● 快乐主义强调追求金钱满足人的欲望的重要性● 德性主义强调品德的重要性● 中世纪的宗教金钱观● “守贫”被基督教视为美德,“贪婪”被视为罪恶人类“原罪”,宣扬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上帝是美德的体现和最高价值标准,推行禁欲主义生活方式● 文艺复兴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观念● 文艺复兴时期:现世的幸福高于一切,人应该大胆追求生活满足,鼓励追求物质财富,甚至不择手段● 随着商品经济发达,欧洲资本主义金钱观得到极大发展,人们追逐金钱和私利,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形成并风靡一时过分追求个性解放,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导致人性中诸多恶的方面无束缚,因此带有放纵和堕落色彩●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金钱观的伦理审视● 从货币本质出发,才能说明货币为什么具有普遍接受性●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两个基本特征:● 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对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 对货币拜物教的全面剖析和批判(第二章PPT 第40页)● 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是资本的本性资本惧怕没有利润和利 润过于微少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 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 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 ,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 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四、新型金钱观的构建● 错误金钱观对社会强烈冲击● 藏富现象● 炫富现象● 仇富现象● 方法:● 1.克服两级对立的思维方式,辨证考察金钱与道德的关系● 2.将对金钱的谋求纳入到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中● 3.将对金钱的分配置于社会正义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下● 4.将对金钱的消费构建于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上● 建构新型金钱观的基本内容● 勤劳、诚信的致富观●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观● 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建构新型金钱观的基本措施● 1.全面建构培育正确金钱观的思想教育机制● 2.全面建构培育正确金钱观的社会舆论引导机制● 3.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严惩金钱犯罪● 第三章 伦理学与人生● 第一节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一、什么是人生及人生观的基本派别● 什么是人生?● 人生就是活动● 人生观的基本派别● 自然主义人生观● 基本特征:就是将人生置于自然的舞台上,强调崇尚自然,追求顺从自然的本性老庄哲学及第欧根尼为代表的犬儒学派则为中西方自然主义早期代表● 德性主义人生观● 根本特征:就是将人的道德生活看成是人生的根本内容,道德既是人生的基本规范,又是全部人生的实质和意义。在我国,德性主义人生观的主要代表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功利主义人生观● 基本特征:把人生的快乐、幸福、道德等建立在是否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和效果上,把功利作为人生的基本价值判断和追求墨子● 宗教人生观● 视宗教为人生的根本指导,以宗教信仰作为人生的根本支柱,并以宗教服务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 科学人生观● 是对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生规律的正确反映,有利于促进人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基本特征:● 客观性,即必须客观地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生实践,正确把握人生的本质和人生发展的主流● 发展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种正确认识、对待、选择、把握人生的思想方法,因而它是随人生实践的丰富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开放体系● 实践性,既是一定历史阶段人生实践的反映,又必须是人生实践的现实指南● 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概念,从哲学角度来看,是主体同满足主题需要的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表现这种客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产物● 人生的价值:个人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个人与个人的活动之间,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运动之间,相互满足需要的关系的表现,就是人生的价值● 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寻● (一)正确认识人生真谛是人生价值的前提● 1.理解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多样性与发杂兴,只有深刻理解人生的真谛,用深邃的眼光去洞察人生才会理解人生● 2.人生的形态决定人生的价值● 3.劳动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二)对待人生的良好心态是人生价值的保障● 1.乐观的心态● 2.战胜自己● 3.要心存希望● 4.心胸宽广● 5.直面缺陷● 6.正确认识人生的黑暗● (三)具备各种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第一,重视生命价值和珍惜时间● 第二,树立崇高理想和主宰自己命运● 崇高理想● 有坚定的信念● 主宰自己的人生● 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拿主意● 第三,良好的品格很重要● 1.人生的道路上要培养良好的性格● 2.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3.做人要谦虚● 4.做人要正直● 5.做人要有诚信● 6.做人要勤奋● 7.做人要有毅力● 8.做人要重视友谊● 第四,完美人生,贵在坚持和奋斗● 1.人生要懂得坚持,要善于把握机会● 2.人生再试一次,便多一次机会● 3.敢于奋斗,勇于冒险● (四)把握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秘诀● 1.摆脱定势思维与惯性,拒绝平庸● 2.勇于竞争,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优势● 3.创新出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4.丰富的想象力● 5.要居安思危,善于预见各种危险● 6.要善于将人生的压力转变为动力● 7.人妖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8.敢于冲破束缚● 9.人生要勤于思考● 10勇于探求● 11.敢于创新● 12.勇于挑战人生的障碍● 13.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拿主意● 14.人生要避免自高自大● 15.完美的人生中书籍是很重要的● 第二节 德性与幸福● 一、什么是幸福?● 幸福和主观感受密写相关,所以,对幸福定义和理解都是多种多样的● 二、德性和幸福是什么关系?● ...● 三、如何理解幸福?● 幸福不止是内在的快乐,也不止是外在的功利,当然,最好也不止是单纯精神的福祉● 我们确实有必要使我们的幸福观念变得较为宽广,较为多样。如此,幸福也才更有可能● 幸福常常是伴随着主观感受的快乐,幸福中已包含着快乐,但是不能说快乐就是幸福● 我们常说人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愿望和权利,但是,无 我们常说人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愿望和权利,但是,无论在心理学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人们越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快乐 自己的幸福快乐——尤其是当把这种幸福主要理解为由欲望的 尤其是当把这种幸福主要理解为由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的时候,那么,他们越是追求,却反而越是不容易得到快乐和幸福● 与其说道德学说是教人怎样谋求幸福,不如说它是教人怎样使自己配享幸福。也就是说,即便我们把伦理学当成一种幸福学说来处理,它也只是研究幸福的合理和必然的条件,而不是研究获致幸福的种种手段。 是研究获致幸福的种种手段● 幸福不会从天降,幸福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而且,有时候它恰恰需要不苦乐才能无意间得到。● 第三节 恋爱、婚姻和家庭道德● 恋爱的道德价值● 恋爱的概念(盛神说老师会考)● 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 础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了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男女双方培育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恋爱● 恋爱道德价值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怎样理解爱情和他在生活中的位置,应该按什么标准选择对象,应该怎样以文明方式培育爱情等等● (1)爱情必须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 (2)爱情必须专一● (3)恋爱方式要文明● (4)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要相互帮助,共同 )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要相互信任,相互谅解● 青年要正确对待恋爱问题● 1)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 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 。● 2)恋爱要讲道德,特别是要做到失恋不失志、不失德。 恋爱要讲道德,特别是要做到失恋不失志、不失德。● 3)正确区分友谊和爱情● 第一,这两种感情的性质不同。● 第二,友谊是广泛的,爱情则是在一对男女中间发生的。● 第三,友谊可能是暂时的,它的开始和终结是自然而然的。 第三,友谊可能是暂时的,它的开始和终结是自然而然的。● 第四,友谊自始至终主要承担道德义务,爱情在缔结婚姻后不仅承担道德义务,而且承担法律义务,婚姻和家庭受到法律保护。● 社会主义婚姻和家庭中的道德● (一)什么是婚姻和家庭●
婚姻定义:● 是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即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定义:● 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而发生的亲属间的社会生活组织。 会生活组织● 婚姻和家庭辩证关系:● 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结果,两者是统一的● (二)加强家庭婚姻道德建设● 第一,加强家庭婚姻道德建设有利于创造、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有利于在社会转型时期坚持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 第二,加强家庭婚姻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 第二,加强家庭婚姻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加强家庭婚姻道德建设有利于个体的完善 第三,加强家庭婚姻道德建设有利于个体的完善和人生的幸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绝情最狠心的星座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