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康熙大帝陈道明来了(一个青春作家的成长之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像一棵树,是慢慢长大的。有些人,则不然。是经历了一些苦难之后,瞬间长大的。(一)电影《希布》是一部约旦的冒险剧情片。曾经获得2014年威尼斯影展地平线最佳导演奖。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时长100分钟。上映时间是2014年9月4日。可,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16年。距离现在已过去了100多年。故事发生在沙漠。准确的说是瓦迪拉姆沙漠,那里有约旦最壮丽的沙漠景观。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有一个部落,是贝都因。贝都因部落中的老酋长已然去世。继任酋长是老酋长的大儿子。老酋长一共三个儿子。老二是哈赛因,老三是希布。这个故事,主角就是希布。电影开始,就来了一个面部特写。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希布,他歪着头,盯着看什么。然后,镜头推远,我们观众看到,希布在盯着看一块石头上刻画的图案。那是一个朴素的三角形。也是希布所在贝都因部落的图腾。然后,出现的第二个人物,就是哥哥哈赛因。他经常教希布各种生活技能,甚至教希布打枪。看似平静的生活,因为黑夜里两个人的到来,被彻底打断。真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人,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阿拉伯随从。他们要去沙漠中找一口“罗马井”,完成一件神秘任务。他们需要向导,请求帮助。一般情况下,有些任务,可以不接。帮是情分,不帮,也很正常。可,这个贝都因部落有一个传统美德。只要有人来到你的部落,请求你的支援。都不会拒绝。电影在这个时间点,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客人坐下来时,给客人送上来的,不是开水,不是茶水。当然,也不是可口可乐。而是,咖啡。比一般的酒杯大一点的杯子来盛。追溯咖啡历史,就知道。最早,咖啡就是从麦加的穆斯林地区开始流行。咖啡也被称为“穆斯林的酒”。这个有意思的细节,其实,一来说明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同时也说明导演纳吉·阿布·诺瓦,拍这部电影是用了功,四年的时间,功课扎实。纳吉·阿布·诺瓦是在英国出生,在英国读书长大。但,他的祖籍在约旦。因为心中存着一个电影梦。后,他回到约旦拍电影。这部电影,是他的成名作。除了“穆斯林的酒”咖啡外,为招待远方客人,部落还宰羊款待。宰羊任务,由哥哥哈赛因来完成。为了锻炼弟弟希布。他把刀子递给了希布。可,希布听着羊羊惨叫,不忍心,下不了手。他还是一个胆怯的没有长大的孩子。因为哈赛因熟悉地形,了解民风。第二天,酋长就派哈赛因去带路。我们知道,在沙漠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没有骆驼,也走不出沙漠,也进不了沙漠。骆驼有单峰驼,也有双峰驼。在约旦瓦迪拉姆沙漠生活的一般都是单峰驼。比如,电影中,希布们骑乘的骆驼,都是单峰驼。我生活在大西北,我们这里也有骆驼,不过,都是双峰驼。当地人养的骆驼,一般用来在月牙泉景区供游人骑乘。在旅游旺季,别的地方堵车,我们这里“堵”骆驼,说的就是游人扎堆骑骆驼的状况。当哈赛因骑着骆驼和两个客人走了之后,希布待不住了。他骑着小毛驴悄悄跟了过去。他根据骆驼“脚踪”。追上了哥哥和客人。希布只想着和哥哥在一起,他不知道的是,此次任务会要命,此次旅程危险丛生。(二)记得,谁说过,美女就如同胡椒面儿,哪里人气不旺,哪里就要撒一点。尤其是电影,很少没有美女的。我看了很多电影,这是唯一一部没有出现女性角色的电影。也没有宏大场面,没有多重线索,没有复杂人物关系,只是讲了一段悲怆的故事,讲了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之旅。电影中故事叙述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从男孩随哥哥走进沙漠,到最后,他在强盗的帮助下,走出沙漠。背景,基本上都是沙漠,是峡谷,是重山复岭,淡淡地赭红色的山岩,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看着沙漠浩瀚荒凉的风景。我忽然,想到了那个叫张贤亮的作家。他因为“贩卖”荒凉,成了富翁。约旦的这个瓦迪拉姆沙漠,那么壮观的大漠风光。也完全可以“贩卖”荒凉与苍茫之美。电影大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剧情发生急转。因为遇到强盗,希布的哥哥哈赛因,那个英国人以及阿拉伯随从都被强盗打死。黑夜中,掉在水井中的希布,侥幸活了下来。他悲伤的掩埋了自己的哥哥,并且在哥哥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画着贝都因部落的图腾。当恐惧,饥饿,惊吓,忧虑与野兽的嚎叫一起传来时,希布血液中的“勇敢”被逐渐唤醒。他听从哥哥的话,等在水井边。然而,他等来的不是亲人,也不是朋友。而是,强盗。那个曾经杀死他哥哥的强盗。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希布和强盗的相处,彼此周旋,试探,防备,利用。在那个特殊的地方特殊时期,强盗和希布只能互相依赖。否则,谁都走不出沙漠。(三)当,我们说一部电影好,一定是讲了一个好故事。好故事的特征之一,就是主角命运的变化。这部电影中,希布惊心动魄的遭遇,也总是牵动着观众的心。从开始连羊都不敢杀,到最后,希布面不改色开枪杀人。希布的变化最大,面对残酷的现实,似乎瞬间就长大了。社会也是一本教科书。这本书会以更血腥的方式,教育你。好故事的第二个特征是,故事中的“坏人”要发表临终演讲。这部电影中,强盗就是最大的反派。在一个点着篝火的晚上,他给希布讲了他的故事。在他的诉说中,观众可以看到,他为什么会变坏。从一个朝圣路上的向导,变成强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从侧面,也反映了奥斯曼帝国在沙漠建铁路,导致很多人失业。为了活着,不得已成了强盗。希布可以理解强盗为了活着到处抢劫。可,希布不能容忍强盗把英国人的东西(起爆器)拿去和奥斯曼帝国的军人换钱。那么,英国人要去完成的神秘任务是什么呢,就是给当地游击队送起爆器。这个起爆器,就是为了炸毁铁路。在这部电影开始,就是一个人的独白。其中有一句:及冠之年,要成为正义的帮手。为了正义,也为了给哥哥报仇,希布把枪口对准强盗……在贝都因文化中,希布的意思,也是狼。狼在这部电影中,有凶狠之意,也有勇敢之意。电影最后,希布一个人骑着骆驼,走向沙漠深处。羊都是群居,而,狼都是孤独的。那个远去的背影,不是落寞,而有王者之风。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我也想起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派和孟加拉虎,希布和强盗,境况有点相似。都是历练,都是成长,是灵魂蜕变。豆瓣评分7.5分,也算很高了。主人公希布从头到尾就穿一件白色袍子,光着脚丫子。也没有美食,吃的是烤焦的馕饼。朴素真实,且,有很强带入感。或许,这部电影无敌精彩,就在于它的朴实无华。评分如此之高,一定有原因。故,诚挚推荐。
薛涛是一个不断挑战写作的可能性,丰富自我创作面貌的作家。如《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女孩》中诸多佳篇对短篇艺术营构的探索,《满山打鬼子》《小城池》对战争与现实的深度关切与表达,《砂粒与星尘》对苍茫沙地的展现。薛涛孜孜以求、不断拓展儿童文学成长书写的疆域,将成长与纵深的历史、当下现实境遇、辽阔的野地与自然融合,展现成长多维度写作的可能性与独特的语调。新近出版的《桦皮船》可谓集大成的探索之作,融汇了薛涛对儿童文学写作的多重思考,是一部富有野心和想法的作品。在浪漫的还乡之旅中,作家将孩子放在更为宏阔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自在、自然的山林乡野的背景中,予以历练。在这部长篇中,作家游刃有余地将还乡意识、家园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交流、当代童年生态、身份与文化认同、传统与现代等宏大命题、复杂元素融入其中,将错综复杂的可能性巧妙编织进故事,完成一场有难度的叙事挑战。作为一位有着自觉、自醒写作意识的作家,薛涛兼具铺排和驾驭故事、掌控叙事节奏的能力。作品一开始就精准地呈现了现实色彩浓郁的都市生活困境:奔波忙碌的父母、迷茫的孩子、无所适从的进城的老人。这样一种逼仄压抑的灰色现实与还乡后山林中自在、酣畅淋漓的绿意盎然形成鲜明对照,这也为作品定下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基调。故事从喧嚣躁动的城市生活起笔,借由桦皮船的牵引,爷爷托布和少年乌日逐渐走出封闭空间,经由铁路、公路的颠簸旅行,抵达呼玛河,回归到鄂伦春人的栖居地。这对刚开始有些不和谐的爷孙,因为桦皮船、因为还乡的传奇之旅,达成了深入的交流与理解。在这过程中,一批鲜活个性的形象跃然纸上,执拗本真的老人托布,不断感受、体验并收获成长喜悦的少年乌日,狡黠而醒悟的李阿哈,还有忠诚灵气的动物们。桦皮船不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意象,是鄂伦春历史文化的凝聚,同时也是推动情节发展、串联人物经历、寄托情感、承载文化底蕴的重要存在。托布放心下不呼玛河畔的老伙伴阿哈、红9,毅然决定返回故土。为了兑现约定,乌日带着桦皮船开始赶火车,遇到了曾经背井离乡、落魄的返乡人李阿哈。这是一个富有个性和意味人物,在这个饱满的形象身上,作家注入了很多关于时代的思考。乌日的旅程仿若一部公路电影,有某种内在的节奏与韵律,画面感很强,故事流畅生动。只是这一部分的叙事逻辑能否在故事中自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乌日与托布汇合,踏上回家的旅途,颇有些奇幻色彩,这也是全书最为激越高昂的叙事,是最为华彩、肆意奔放的篇章。这样一种返回山林的书写是以往创作中较少见到的。托布在故土的诸种壮举,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讲述,都与大兴安岭腹地的风土人情的妥帖展示相融合。少年乌日的还乡之旅,他与小狍子、与阿哈这些动物的感情建立,有对祖辈生活的切身体验与理解,有对故土情感的滋生。乌日的成长是审视鄂伦春过往与现在,文化的传统与承继的巧妙载体。《桦皮船》有对儿童成长与自然的灵动书写,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切关怀,可与《少年小树之歌》相媲美。但《桦皮船》又有某种超越,做到了一种自然自在而自有深意,在圆融的故事之外,在丰厚的博物知识与生存智慧的水到渠成地穿插,潜隐着作家的悲悯情怀:对生命个体和多元生存生态的尊重与敬畏。同时,《桦皮船》更具有时代感和问题意识,有对这片土地上看似粗粝实则诗意、万物平等的朴素生活和观念的礼赞与省思,有对人与自然的融洽书写,有历史与时代交融中个体生命的深入描摹,还有一种告别的挽歌,淡淡的忧伤。书中孩子与老人的回归,还传递出了不同意味的成长:还乡的孩子对祖辈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对语言和名字的理解;原本执拗的老人对变迁的接纳,成长为更加澄明与智慧的老者。桦皮船是过往生活的象征,是一种互相信任、自在精神的写照。在托木、乌日这两个主要人物和桦皮船这个主导意象之外,书中还有关于撮罗子、鹿哨儿等繁密的细节,这也是这部作品厚实的叙事密度和丰茂的用心所在。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现代与传统如何对话?《桦皮船》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了一种可能性的声音:对这片神奇土地和人们在时代潮流中变迁的坚守与包容,对故土的一种理想审视。这是一部有力量、有力度、有深度、有难度的儿童文学佳作,也是作家在传统与现代对话背景下的忧思、期待,是作家秉持博大胸襟与深切情怀的深度写作实践。原载《出版人》2022年第7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大帝陈道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