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去世心愿之旅 张生荣:强渡大渡河我吹冲锋号

千块军表捐赠毛泽东同志纪念馆&(2)
日10:40&&&来源:
E-mail推荐:
  参观军表,缅怀历史。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戴在手臂雕塑上的“巨无霸”表――和平号军表王。该表由将军亲自设计,直径28厘米,重57.8公斤,表盘正中为一支展翅飞翔的和平鸽,表链和时间刻度均由子弹模型组成,寓意和平的来之不易和中国军人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在一幅写有“时间就是胜利”的书法下,一块表面有些斑驳的军表令人注目,那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为17勇士吹响强渡大渡河冲锋号的老红军张生荣曾经戴过的表。  看着这块手表,92岁高龄的表主人张生荣在参观现场激动地给观众讲起了当年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他说:“当年强渡大渡河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行进中克服困难,争分夺秒,抢占了先机。因此说,时间就是胜利。”在一块时间定格为10时10分的军表前,讲解员介绍,这是被追授为“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烈士在'98抗洪中英勇牺牲时所带过的手表,后来由烈士父亲转赠给黄明开将军。为了纪念烈士,将军特意将手表的指钟定格在10时10分--英雄献出宝贵生命的时刻。看着一块块背后蕴藏感人故事的军表,来自武警韶山中队的战士张强说:“通过了解这些军表的背景,我仿佛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省军区领导和老同志张永大、杨忠民、张中湘、万建华、魏永景、李兰田、刘新、黄祖示、彭楚政出席捐赠仪式并参观展览。(记者&刘文韬&通讯员&吴义国&卓健&杨庆怀)&&
(责任编辑:董宇)
我要发表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您所在的位置: &
& 图片滚动 & 正文
张生荣:为大渡河勇士吹响冲锋号[图]
日20:36  
  张生荣老人在吹冲锋号(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壮志 摄
  张生荣:为大渡河勇士吹响冲锋号 马也知冲锋隐蔽
城管捕杀流浪狗
林志玲被曝曾拍裸胸光碟
球星糜烂生活大曝光
垃圾车中突现碎尸块
俄罗斯帮伊朗保卫核电站
青藏高原“云海奇观”
海南胖美人大赛进入决赛
日军里的外籍侵略军团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稀物种
醉酒后的丑态百出
少女遭父毒打后坠楼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张生荣:强渡大渡河的冲锋号手
中国网-中国视窗
| 发布时间 14:50:02
在省军区东湖干休所,张生荣老两口安享着晚年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刘银艳 摄
人物小档案
张生荣,江西于都人,1919年7月出生,1931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师职。历任勤务员、司号员、班长、副指导员、连长、股长、华北补训兵团副营长、营长、团副参谋长、团参谋长、165医院副院长兼物资保证处处长、浏阳县兵役局长、岳阳县人武部长和吉首军分区后勤部长等职。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一枚,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58年晋升为中校军衔,1965年8月离休。
在记者采访的老红军中,94岁的张生荣是最年轻的一个,但又是最有故事的一个,他的故事全被他一笔一画记在笔记本里,厚厚3大本。从9岁到94岁,他的革命生涯跨度,够长。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没有少走一里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陆定一的长征组诗第一首,是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的真实写照。而3月23日,老红军张生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再念起这首诗时,却有着无尽的怀念,那里是他3次报名参加红军,最终达成心愿的家乡。
“我是于都县平安村人,父亲是村苏维埃主席,当时村里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和儿童团,我9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张老说,在儿童团,他当过班长和排长,背上自己做的小木枪,在村周围的路口站岗放哨、查路条。“当时在江西,有革命苏区,也布满了敌人的土围子和反动武装,斗争形势很复杂。”
“红军经过村里时,儿童团员们要列队欢迎,唱红军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唱着唱着,张生荣也萌生了要当红军的想法。在父亲主持召开参军动员大会时,他也跑去报名,母亲心疼他体弱多病,不同意,可等到张生荣第三次报名时,母亲哭着开了口:“你实在要去,就去一次吧。”
“1931年10月,正好村里的同学张复清在中央红军独立第3师8团团部当文书,他把我带到了8团团部,让我当了团长的勤务兵。”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具体点是中央红军的基本行程,我可以说是扎扎实实走完了全程,没少走一里。”张老告诉记者,长征期间,先后有4支红军部队进行战略转移,由于起始的时间、地点不同,行程也大不一样,只有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到达陕西的吴起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1934年8月间,已调到红22师教导队任司号员的张生荣和战友们接到一个任务,掩护在广东从事地下工作的何长工返回瑞金,他们负责的那一段往返80多公里,这一趟跑下来,年少的张生荣脚肿得跟萝卜似的,下地都要人搀扶,休息了3天才消肿。“没过多久,部队首长对大家说,部队要出发,要打到白区去。实际上从此就开始了长征,那一年我15岁。”
张生荣跟着部队从江西会昌青塘村向广东边境进发,后又突破湘江封锁线,日夜行军打仗,疲劳得要命。“有时候好不容易休息一小时吃饭待命,米刚下锅,敌人又来了,只好每人盛一碗半生不熟的米汤边走边喝。”张生荣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起那时,真的是千难万难,没有一点毅力,我是走不完二万五千里的。”张生荣回忆道,长征期间,体弱的他几次突然生病,差点掉队,都是憋着一口气赶上了队伍。
1935年4月,部队过金沙江前夕,张生荣得了一种奇怪的头痛病,吃什么药也止不住疼。那时部队都是急行军,张生荣咬牙跟着队伍,疼得实在忍不住了,就在路边找个树荫睡一下,稍有好转就快步追赶部队。可即便这样,他离队伍也越来越远了,非常焦急。这时他碰到了红一师某营的一个号兵,两个人结伴跟着红二师渡过了金沙江,又坚持走了一整天,快黄昏时,他们遇到一个卖杂货的小铺子,那个号兵问老板还要不要帮工,老板说要,号兵就决定不走了。“他问我还走不走,我说我走,我要赶部队。”张生荣说,他摸黑继续前进,也不知道害怕,第二天下午4点多,终于追上了队伍。
“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就是我们吹的冲锋号”
“我当过勤务兵,野战医院的服务员,后来才被介绍到独立三师司令部司号排学吹号,长征时,我就是一名司号员了。”说起吹号,这位从司号员一直做到司号长、司号连长的老人,至今仍然清晰记得每一种号谱的音律。
譬如“嘀嗒嗒嘀嘀嘀-嘀嗒嗒嘀嘀嘀”,这是冲锋号:“嗒哩嗒嗒嗒嗒嗒哩-嗒哩嗒嗒嗒嗒嗒嗒”,这是前进号,还有起床号、休息号、吃饭号、疏散号、紧急集合号……号令多达上百种,“驻扎在一个村里,没有司号员吹吹号,就显得这个队伍很不生动不活跃;行军作战时,司号员又是指挥员的左右手。”
“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就是我们吹的冲锋号。”回想当司号员的经历,这是让张老最引以为荣的事。
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北上抵达石棉县安顺场大渡河渡口。蒋介石欲凭借大渡河天险,歼灭红军于大渡河南岸,红军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北岸渡口。“5月25日,占领了安顺场的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红一团,组织18名勇士强渡大渡河,站在南岸河边,我和全师的号手一起吹响了冲锋号。”
张生荣还记得,当时红军只找到了一艘小船,勇士们便分两批过的河,“十八勇士,每人佩一把大刀,背一把冲锋枪、一支短枪,还带了五六个手榴弹,在我们吹响冲锋号的一刹那,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十八勇士渡河。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勇士们迎着川军的枪弹炮火,冒死向北岸突击。”
川军对红军突击队员展开反扑,战斗危急时,在南岸配合作战的刘伯承急令炮火掩护,4发炮弹全部打到反扑的队伍当中,川军大乱,红军突击队员拼死冲锋,川军溃不成军,四处逃散。十八勇士击溃敌人一个营,占领了北岸渡口。后来突击队员又找来了几艘小船接送南岸的队伍,强渡大渡河成功。
1943年4月,已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当司号长的张生荣,在晋察冀抗大二分校学了一年的军事后,组织上准备安排他去一分区政治部任指导员,可张生荣想上战场去打仗。要打仗就只能当副排长,张生荣想得开,“副排长就副排长,我不图官,不图名,当了那么多年号兵,还是想跟敌人真刀真枪干一场。”于是,他成了晋察冀一分区20团3连1排的副排长。
“他这辈子做了不少的傻事,不当指导员去当副排长,后来又放着警备股长不当,去当通讯副股长,等到解放后他任浏阳兵役局长时,还只是个团级,比起跟他一起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落后了一截。”张老的老伴赵贺勋告诉记者。
全体司号员为白求恩大夫吹响了哀调
1937年8月,张生荣所在的红一师改编为115师独立团,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随后部队乘火车北上,火车开到太原郊区车站时,成群结队的群众和学生列队欢迎,挑来很多花生、红枣一个劲地往车厢里倒。“我们感受到了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激情,火车开动时,团长杨成武命令我吹响前进号,战士们唱起前进歌曲,心中升腾起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
在火热的抗日前线,115师独立团为配合平型关战役,阻击了敌人援军三天三夜。平型关大捷后,他们又在灵广线一带活动,经常打击和阻击敌人,部队也得到了壮大,为以后成立军分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8年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张生荣成了一分区司令部司号长兼司号连长。在这里,他见到了把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的白求恩大夫。
张生荣记得,1938年底,白求恩来到晋察冀一分区,帮助部队提高医疗水平,在司令部为他准备的欢迎会上,他首先装老人,衰弱得腰都直不起来,随即又把背挺直了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我才40几岁,是个正当年的外国人。”他的乐观与幽默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乐了。
张生荣说,白求恩是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是伟大的反法西斯国际主义战士,他在1937年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就向毛主席提出到晋察冀军区的抗日最前线。“在晋察冀,他工作了两年,他的医疗技术高超,战士们都说,有了白求恩大夫,打鬼子负伤也不怕。”
可不幸总是来得那么突然,日,白求恩大夫在医治伤员时因手术感染败血症在河北唐县去世。17日,晋察冀军区党政军领导和驻地群众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上级命令我带着一分区司令部司号连的全体司号员去参加葬礼,我们是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去的。在葬礼上,全体司号员吹响了哀调,大家都沉浸在无限的哀思中。”
只有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离休后的张老,经常发挥余热,到工厂、学校、机关作报告,讲长征精神,讲革命传统,讲白求恩大夫的事迹。(本报记者 刘银艳 通讯员 袁建凡 刘骄男)
来源: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单春静
》相关新闻
中国网中国视窗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网中国视窗”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网中国视窗,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网中国视窗)”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 有关新闻稿件版权事宜请联系:010— 邮箱:sc@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 法律顾问:王宏伟 律师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17007 | 对外服务:张生荣:为大渡河勇士吹响冲锋号 马也知冲锋隐蔽_国内时政更多新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 正文
24小时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红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