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别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图

下图为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59---60题。  59.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形区,按其平均海拔高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A.①④③②B.④①③②C...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下图为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59---60题。   59.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形区,按其平均海拔高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 )A.① ④ ③ ②
B.④ ① ③ ② C.① ④ ② ③ D.④ ③ ② ①60.对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降水量最大的是甲地
B.可能有河流流经的是乙地 C.年均温最高的是丙地
D.最适合开挖窑洞的是丁地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59.B 60.B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⑴.①__________(河流) ②__________(山脉)
③__________(山脉) ④__________(湖泊)
⑵.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建库______;种草放牧______;平整土地______;修筑梯田______。
⑶.图中甲、乙、丙三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图中④处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⑴.黄河;太行山;秦岭;青海湖
⑵.d;b;a;c
⑶丙处;丙处与甲处相比,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冬季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处与乙处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
⑸草场退化、湖泊姜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答出两点即可) %可圈可点组卷网coo*
根据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可判断出a处为塬面上,b为陡坡,c为缓坡,d为沟谷,缓坡上修梯田田埂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方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窑洞的选址要充分考虑背风避寒的要求。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答案,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答案搜索功能。
用户评论纠错:
&&&&&&暂无评论
我来说几句:
备课中心教案课件试卷下载当前位置:
>>>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
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
2006年黄土高原实施4779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宜在a、b、 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下列治理措施与这四处相适应的分别是(填字母):打坝建库____;种草护坡____;平整土地____ ;修筑梯田____。
题型:材料分析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d;b;a;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主要考查你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脆弱的环境: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生产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秤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水土流失现状: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表现为三个特点:1、面积大,范围广。根据遥感调查,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2%。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km2,占全国的2.6%;中部地区51.15万km2,占全国的14.3%;西部地区296.65万km2,占全国的83.1%。2、强度大,侵蚀重。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约占全球土壤侵蚀总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为每平方公里3400多吨,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万吨,相当于每年2.3cm厚的表层土壤流失。全国侵蚀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的面积达112万km2。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以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225个、海河71个、松辽河44个,分别占41.0%、34.9%、11.0%和6.8%。从省级行政区来看,水土流失严重县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个;其次是山西省,84个;然后依次是陕西省63个,内蒙古自治区52个,甘肃省50个。3、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全国几个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情况各有不同:①东北黑土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等省区,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这一地区地形多为漫岗长坡,在顺坡耕作的情况下,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经测定,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cm,初垦时黑土层厚度一般在80cm左右,垦殖40年后减至50~60cm。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黑土层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层黄土,当地称为“破皮黄”。②北方土石山区:分布于北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市。大部分地区土层浅薄,岩石裸露。土层厚度不足30cm的土地面积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76.3%。③黄土高原区:分布于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及青海等省区。区内土层深厚疏松、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这一区域是我国土壤侵蚀量最高的区域,有11.5万km2的土地侵蚀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④北方农牧交错区:分布于长城沿线的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由于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植被覆盖度低,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交替发生。⑤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重庆、陕西、甘肃及西藏等省区市。地质构造复杂而活跃,山高坡陡,人地矛盾突出,坡耕地比重大。耕作层薄于30cm的耕地占18.8%。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强降雨作用,滑坡、泥石流多发。⑥西南岩溶区: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土层瘠薄,降雨强度大,坡耕地普遍,耕作层薄于30cm的耕地占42%。有的地区土层甚至消失殆尽,石漠化面积达8.80万km2。⑦南方红壤区:分布于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岩层风化壳深厚,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崩岗侵蚀。⑧西部草原区: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由于干旱少雨,超载过牧,过度开垦,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严重。治理对策措施及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总的思路应该是:努力不欠新账,加快清还老债。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各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对历史上已经形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要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治理进程。(一)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坚决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将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为此,应当加强预防保护工作。一是加强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资源保护。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需要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有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切实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二是依法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应当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加强跟踪检查,做好验收把关,保证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同时,需要在法律中严格有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处罚措施,使水土保持违法案件能够得到查处,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三是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的社会监督。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强化群众监督,唤起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力营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自觉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四是需要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占用破坏,谁恢复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同时,对于水土流失区的水电、采矿等工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二)大力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为非常成功、有效的一条技术路线,应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在当前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生态建设应尽快改变偏重单项措施的做法,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特别是应把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优先解决群众生计问题,实现综合效益,以弥补以往建设的不足。
实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一举多得,一是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对下游起到缓洪减沙的作用;二是能够改善当地的基本生产条件,解决山丘区群众基本口粮等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粮食单产一般可以翻一番,黄土高原坝地的单产一般为坡地的4倍;三是可以增强山丘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奠定基础;四是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减轻对土地的蚕食,为守住国家18亿亩耕地的红线做出贡献,保障粮食安全。坡耕地和侵蚀沟整治是目前我国建设基本农田最具潜力的一个途径。
(三) 加大封禁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项有效措施。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地区,可以采取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封轮牧等措施,推广沼气池、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等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把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范围高标准的人工治理,增加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人工草场,解决农牧民的吃饭、花钱问题,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条件。
(四)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确定防治目标和关键措施
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类指导,分别确定当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目标和关键措施。黄土高原区,应以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为重点,将多沙粗沙区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措施配置应以坡面梯田和沟道淤地坝为主,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荒山荒坡和退耕的陡坡地开展生态自然修复,或营造以适生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重点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溪河沿岸及山脚建设基本农田,在山腰建设茶叶、柑桔等经果林带,在山顶营造水源涵养林,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东北黑土区,应有效控制黑土流失或退化的趋势,使黑土层厚度不再变薄,生产力不再下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措施应以改变耕作方式、控制沟道侵蚀为重点。西南岩溶区,重点是抢救土地资源,维护群众基本的生存条件。应紧紧抓住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关键,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提高环境承载力。西北草原区,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对已经退化的草地实施轮封轮牧,有条件的建设人工草场,科学合理地确定单位面积的载畜量。对主要风沙源区实施重点治理。
(五) 加强领导,强化地方政府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
水土流失是一个综合的自然与社会经济问题,水土保持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政府层面确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落实防治责任,研究防治的重大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综合防治当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和长江上游等地有相当比例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已经流失殆尽,母质基岩裸露,彻底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根据这次科学考察,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丧失殆尽;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增加一倍。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削弱河道行洪和湖库调蓄能力。黄河水患的症结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年下游河道又淤积泥沙92亿吨,致使河床普遍抬高2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陡峭的地形、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高强度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植被破坏、陡坡开荒、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弃等不合理活动都会导致径流增加,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重危害程度。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赣南15个老区县中,有10个是水土流失严重县;陕北老区县25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同时,我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7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水土流失还导致草场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这次科学考察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3.5%。
发现相似题
与“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417622968491161968669363490784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0103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等高线所表示的景观是
[&&&& ]A、小溪B、平原 C、沙滩 D、梯田 2、该景观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江南丘陵 C、黄土高原 D、四川盆地 3、下列农作物在该区大面积种植的是
[&&&& ]A、青稞 B、谷子 C、甜菜 D、甘蔗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陕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干流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3.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368 m& &&&&& B.488 m
C.678 m& &&&&& D.708 m
科目:高中地理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 C.图中河流①~②段从西北流向东南 &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3.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 & A.368 m&&&&&&& B.488 m&&&&&&&& C.678 m&&&&&&&&&&& D.708 m
科目:高中地理
题型:单选题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C.图中河流干流从西北流向东南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3.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368 mB.488 mC.678 mD.708 m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专项题
题型:单选题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既近水又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①B.②C.③D.④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C.图中干流的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3、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368mB.488mC.678mD.708m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福建省模拟题
题型:单选题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既近水又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干流的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3、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368mB、488m C、678m D、708m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江西省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1.若图中三个圆圈表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值分布图,a、b、c表示气压值,且a>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点中表示近地面的是①④点。
B.①②③④点中表示高空的是②③点
C.若①②③④点形成热力环流圈,则气流方向可能为③→②→④→①
D.①③③④点中,气温最高的点为②点
2.若图中三个圆圈表示某地等太阳高度线,则a=0°,b=30°,C=60°,P=20°S,
N=20°W,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上海夕阳西下&&&&
B.巴西高原草原一片枯黄
C.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区正值小麦种植业的忙碌季节
D.摩尔曼斯克有可能出现极夜现象
3.如上题所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点自转线速度大于②点&&&&&&&&&&&&&&&&&&&&&&&&
B.①、③点位于大陆上
C.6月 22日①、③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为①=③&&&&
D.④处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科目:高中地理
读“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 000,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拟在A、B、C、D四处建设水坝,最佳位置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支流C与支流D相比,流速较大的是     。
(3)拟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a、b、c、d四条备选线路中,合理的线路是     。说明其理由。
(4)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甲村和乙村之间沿c线路的地形剖面图。(水平比例尺与原图一致)
(5)把下面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E     ,F     ,G     ,I     。
科目:高中地理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字母E表示的地形区类型是___________。(1分)
(2)图中a、b两条支流,水流较湍急的________,(1分)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_。(1分)
(3)从地形考虑本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应以____________为主。(1分)
(4)该地区计划建一个小型水库,从图中条件分析,建在何处较合适?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2分)同时指出,水库的建设中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烟台市2010年高三年级诊断性测试地理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以下3题。
1.从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村庄a、b、
c、d中发展种植业最具有优势的是 (&&& )
&&& A.a村&&
&& B.b村&& &&
&&& C.c村&&
&& D.d村
2.为发展经济,计划在村庄甲、乙之间修一条
公路,最合理的走向是经过&&&&&& (&&&

&&& A.b村&&
&& B.c村&&&
&
&&& C.d村&&
&& D.e村
3.图示区域最有特色的经济作物是&& (&&& )
&&& A.油菜、棉花&&& && B.茶叶、柑橘
&&& C.茶叶、甘蔗&& &&& D.棉花、甜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等高线地形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