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 广东省江门市市 广东省江门市北街特色建筑 有哪些 急用

“蓬江上河图”再现十里繁华长街江门长堤码头北街规划
摘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蓬江河一带渐渐变成旧城区,繁华渐逝。然而不管如何变迁,江门人对这条“流淌”着城市发展脉络的“城中河”有着特殊感情。住在长堤边上的人仍然记得,这里曾被封闭改造为步行 ...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蓬江河一带渐渐变成旧城区,繁华渐逝。然而不管如何变迁,江门人对这条“流淌”着城市发展脉络的“城中河”有着特殊感情。住在长堤边上的人仍然记得,这里曾被封闭改造为步行街,但重新开放好景不长;这里曾有过水上观光游船,但只是昙花一现……正因为数十年的“纠葛”,当日前规划部门出台《蓬江河“一河两岸”景观规划草案》进行公示后,旋即引发热议、关注。草案提出,拟于2020年对蓬江河沿岸进行整治和改建,并以“蓬江上河图,十里繁华长街”为主题“复兴蓬江河”。有人说,这值得期待;也有人觉得,已不可能恢复当年繁华。复兴蓬江河,最大难题在哪里?专题策划/统筹:詹雨鑫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陈春花见习记者 潘伟珊专题摄影:见习记者 潘伟珊规划解读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塑造蓬江十景据了解,《蓬江河一河两岸景观规划》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担纲,花费79万元设计完成,耗时6个月(注:有专家建议将“蓬江河”称呼改为“江门河”,但因本文写作时仍未收到官方定论,故本期文章沿用“蓬江河”)。该方案针对东起北街水闸,南至南环路的蓬江河全线进行规划,规划河流总长约21公里,两岸纵深范围为20米至300米,总规划面积约544公顷。按计划,改造期限从2013年至2020年,分两期进行,近期为年,远期为2015年至2020年。该规划目标是复兴蓬江河,主题定为“重现蓬江上河图,打造十里繁华长街”。规划提到,参考广州市亚运整治与荔枝湾涌升级改造的成功经验,进行“四位一体”全方位升级改造,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系统,岸线改造、绿化植物、配套设施、建筑界面等。从长远来看,规划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景观塑造,提升周边土地价值,而最大动作的是景点的打造。规划中,沿河两岸从北到南设置了24个景点,并将景观结构定为“一廊四段十节点”,其中“一廊”为生态长廊、生活长廊、人文长廊和黄金走廊,“四段”为起(北街雄关)、承(榕堤魅影)、转(五邑印记)、合(绿野仙踪),“十节点”就是“新蓬江十景”。这“十景”包括由滨江公园与旧的海关历史建筑整合的门户公园“北街雄关”,由古榕树堤岸改造后的滨江休闲带“榕影画堤”,由水泥厂改造后的白水带服务区“侨光山房”,现正建设的演艺中心“五邑风华”,江门铁桥异地重建后的步行天桥“白水飞虹”,由旧村改造后的文化村“仰贤名村”,由旧船厂和造纸厂改造后的工业遗址与创意产业园“蓬江印记”,以及骑楼风貌街“长堤风韵”,由改造之后的“江咀码头”、农耕景观节点“桑基鱼塘”。打造旅游亮点“夜游蓬江”设计慢行系统规划还有一大重点,即交通整治。规划提出,结合上层次绿道规划,将区域内绿色网进行优化与细化,同时考虑与城市交通体系的接驳,“形成具有特色的绿色慢行系”并将以绿道建设为本底,“实现绿色出行和绿色环境的完美结合”。另外,对于沿岸的码头也将进行改造,其中改造北街、堤东、江南等8个码头,新滨江、胜利两个码头。最后结合码头改造升级,开通水上游线路。届时,江门有望将开通夜游蓬江线路。为打造具有特色的水上游赏系统,线路中将重点打造“一桥一景”。据悉,由于目前横跨蓬江河的桥梁基本满足交通通行要求,其中车行桥梁较为完善,且形象较佳,因此“只需令景观升级”。按计划,拟增加两座步行桥梁,完善步行过江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江门人行铁桥也在此次规划中。由此看来,此前改造备受争议的江门铁桥最后决定采取异地重建,从规划示意图看到,新桥将重建在胜利大桥与蓬江大桥之间,注明为“新江门铁桥”。延伸保护历史街区丰富“长堤风韵”在蓬江河景观打造公示的同时,规划局也发布了《江门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更新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公示》。作为蓬江河岸景观的内容之一,江门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也备受关注。此规划中范围南临堤中路至蓬江,北至蓬莱路,西至胜利路,东至跃进路,包括石湾社区、墟顶社区等多个社区。该规划区用地总面积77.77公顷,其中核心区用地面积36.89公顷,当中现存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占地达265600平方米,是市区内历史风貌最为完整、历史建筑最为集中、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重点保护区域。实际上,这一带在10年前曾提出开发改造,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停了下来。此次规划明确,将其作为江门市重要的生态人文区域和历史文化遗产地进行保护,实现对以历史街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规划将这片街区划分为骑楼风貌区、石湾历史风貌区、墟顶居住风貌区及近代地产风貌区四个风貌分区,以及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保护建筑类型。同时以“两区两带一轴一点双核心”为特征进行功能布局,其中两区为历史传统特色区及现代商住发展区,两带为滨水休闲旅游带和城市公共活动带,一点为青年广场,双核心为启明里文化核心及常安路商业核心,一轴为旧城更新发展轴。在此方案中,江门提出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打通部分断头路和丁字路、重新划定街区内的道路等级及适当拓宽局部道路,以加强界区内支路网密度和南北向交通连接,在保证有效保护传统街巷肌理的前提下提高区内的交通通达性和安全性。观点碰撞复兴文化VS难改现状近日,“复兴蓬江河”规划出台后,引起各界关注。记者留意到,不管是民间还是网上,声音皆呈现两边倒。赞成:蓬江河是江门历史文化沉淀“好期待啊”、“看着不错”。消息在微博传出后,很多网友表示期待。“蓬江河被称作母亲河,江门的老百姓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当时江门的辉煌集中在蓬江河沿岸,它见证着江门的历史。只有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才能给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蓬江河是向外地人和新江门人展示江门的好景点。”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卫忠赞成这一改造复兴规划。他认为,随着城市中心的北移,蓬江河沿岸的商业功能已经弱化,因此,在打造这一片区是应该侧重凸显它的历史感、文化感,将休闲、历史、文化等因素融入其中,做好文化的规划。“当然,也不能完全抛弃商业功能,商业能够给这一片区域带来人气,但商业应倾向于文化创意和融合侨乡特色文化的产品,突出地方特色,保留文化底蕴,这是规划中需要注意之处”。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高级建筑师余榕,也看好规划。他说,用蓬江河一河两岸景观规划打造“蓬江上河图”的理念,不仅可以将已有的传统文化遗产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富有江门侨乡特色的城市名片,更重要的是此举从提升江门作为全国第一侨乡的城市定位来看,会给沿岸周边乃至整个地区带来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机会,如文化及配套产业、土地与商业价值、旅游与饮食业等等,带来巨大的连动效应。“蓬江河水道沿岸及周边地区承载了江门由一个小墟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对外开埠的商旅重镇的主要记忆,也是江门名称的发源地,无论是北街近代历史建筑群还是长堤历史街区,均成为江门本地重要的城市"符号"。质疑:环境已变难再复兴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质疑声中,多数人认为环境污染、水质恶化、交通方式的改变是无法突破的瓶颈。“要复兴,我估计很难。现在水上作业人没这么多,而且建了桥之后,大客船都过不去。”疍家人陈福胜一听说要复兴,随即质疑,“早在4年前,整条河的水都不行”,“很黑,像可乐水”,这几年水质干净了很多,但是陆续建起的大桥不是很高,限制了很多大吨位船的通过。“像开通客船,给钱渔民也不敢做,因为这与平时出渔船不同性质,是需要担起很大安全责任。”“现在是根本没有办法恢复过去的繁华。”江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李超奇分析说,以前蓬江河之所以繁华,一是因为航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五六十年代,当时长堤这条路是最宽的,有很多码头,而且是客运的”,再加上贸易,人流量比较多。可现在跟过去完全不一样,是以汽车交通、轨道交通为主。二来现在河岸交通道已经不能满足出行的需求,汽车进去没地方停,使该区域很难发展大规模高档次商业;再者,目前江门的商业布局往北拓,“商业中心的变化搬迁是有它的客观规律,市场的形成自有它的规律”,“总的来说,我认为他们看不到市场。因为这是政府规划,规划到底还是商铺要投资去发展带动,能不能繁荣主要看他们这些经营户,市场也不是政府开拓的,而是他们去开拓的。”争议焦点夜游蓬江看什么?记者走访发现,此次规划中提到的“夜游蓬江”、“水上巴士”最受争议。“蓬江夜游、水上巴士看什么呢?我不看好,河床淤泥没清理,岸两边的风光也没多大看点。”住在北街的一位老居民说道,规划中的新景点名字很宏观大气,但是没什么风景,“河两边的遗址所剩无几,也许要沿河去到新会才会有值得一看的古迹”。“我记得90年代蓬江河上也曾有游船,但昙花一现。发展水上巴士必须要沿河两岸有特色才能吸引人,现在蓬江河两岸没什么可看的风景,长堤只有一段有灯光,北街的景点都隐藏在里面,夜游看不到,河对岸更没什么景点。打造水上巴士可以在船上讲陈白沙的故事,而且设置驿站,让游客可以在驿站停下上岸看景点,听一听、看一看才有意思。”家住水南路的崔姨认为,现在江门开通的观光公交就是“鸡肋”,无“光”可观,比普通公交车速度慢且价格贵,水上巴士应避免出现同一问题。对此,收藏家罗达全提议,将水上巴士的路线延长至滨江新区,游客除了可以感受长堤的历史韵味,也可以游览新区,体验时光交错,“桥下可做一些雕刻,水上巴士经过时游客可以观赏,陆上的商铺可以对江门的特色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将带有江门特色的非遗项目展现在本地和外地人眼前,更好地宣传江门文化,也可以将江门的特色美食容纳进来,做成真正有江门特色的风貌街。此外,在北街修建新宁铁路车站广场,模拟旧时的火车,以儿童游园车的形式活跃广场,也可以间接将新宁铁路的历史教于后代。”建议先解决交通与环境整治问题打造景观先满足当地居民需求对于复兴蓬江河一河两岸的规划,众多受访者几乎呼吁解决同一个难题:进出该区域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不少市民反映,该片区常年堵车,尤其是上下班高峰,赶时间的人常常堵在路中挤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李卫忠也认为,解决交通拥堵是当前的关键,部分道路过于狭窄,行车不便,需重新规划。对于停车难问题,“老江门”崔姨提出自己的设想,建议在长堤前后兴建停车场,“可以考虑在现旧保健院后到中华酒店之间建停车场,北街则可以将古猿洲利用起来,安置好车辆。”此外,李卫忠还指出,近年河道污染、上游渔船挖沙已导致河床变浅,河水浑浊,意欲恢复原貌,需对河床河道进行清理。江门旅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伍峰在谈及改造的重难点时也提出相近的观点,“目前一河两岸的环境还不太协调,要充分让两岸景观绿化、美化和亮化起来,还需要花大力气整治。”伍峰认为,改造蓬江河的重难点包括三方面,河面和两岸环境的整治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是沿岸景观的塑造与功能的错位。“广州珠江夜游主要是看现代化的城市面貌;而荔枝湾河涌河道不宽,景观比较集中,相对容易改造。从规划图件上来看,蓬江河两岸景观的营造和改造注意了以上问题,但仍需进一步细化。”再者是氛围的营造。“要让岸上的商贸活动热闹纷呈、文娱活动丰富多彩,这样才能聚人流,呈现出"蓬江上河图"的景象。”此外,他还补充道:“政府按照"蓬江上河图,十里繁华长街"的主题建设后,还需考虑其后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让市场在其今后的运营、管理、维护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余榕也参加了该规划的专家评审会,他表示,就目前的规划来看,蓬江河沿岸发展的重点首先要做好沿岸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的控制性指引,明确需要保护与未来景观设计的控制范围,同时对于沿岸的开发要有统筹安排,对沿岸城市建筑体量要有综合的考虑。下一步还要重视景观通廊的设计,将沿岸景观与周边自然山景与水系呼应起来。同时,也应增加市民对景观节点的可达性,确实做到提升城市形象又方便市民使用,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我们保护的是历史街区的整体形态,改造只是微调,但有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旧区形式可以保留,但其中的内容要与现代生活接轨。旧区的人口密度需逐步降低,以缓解配套压力,关键是产业模式要更新换代,不能完全重走老路。对于旧建筑的改造要看其内部功能的活化与再利用,外部形式也可以在大体量与装饰细部传统化的同时植入现代理念,灵活处理形似与神似的关系。”余榕认为,旧区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对于城市特色的塑造,既要有现代化的新区,也要有富于地方特色的旧区。因为市民生活需要多种类型的文化体验,这就好比一个健康的肌体需要多种微量元素一样。要塑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难度非常大,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政策的强大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参与,持之以恒,方可见效”。伍峰也指出,历史街区在旅游保护上有“修旧如旧”的原则,但并非不可以开发。“一方面我们对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的建筑可以划定核心区以保护为主,周边建筑可以作为缓冲区和活动区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处理好建筑与街道、建筑与建筑以及建筑内部的保护与开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好旧街区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我建议在景观打造方面,应该考虑的是满足当地人居住生活去处,像建江边公园等比较休闲的地方。不一定要大兴土木,因为那样投资太大了。如果以为这样就能吸引外来游客,这种想法就太天真了。”李超奇说,对于两岸景观的改造,要以方便和满足当地居民为原则,环境搞得好一点,让住在那一带的人有个休闲的好去处就可以。“要吸引来外来游客,人造的东西是很难实现的”。对于规划的“一桥一景”中涉及的异地重建江门铁桥,李超奇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那个桥完全没有价值。建筑的格调、外形都是很普通的,没什么艺术可言。它建成的主要的功能是方便两岸的人们过河,现在这一功能已经没用了。”忆当年:“小广州”商贾云集货如轮转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江门亦如此。蓬江河,是江门的发祥地,穿城而过,将市区分成河北、河南两部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蓬江沿河设有20多个码头,是粤中乃至粤西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重要交通枢纽,这里曾经货如轮转,商贾云集。随人流、物流兴旺,沿岸旅馆、酒店、剧院、商店等纷纷涌现,使蓬江河边的长堤边成为集购物、消费、娱乐的“天堂”,有“小广州”之美称。直到上世纪90年代,沿河经济、文化环境随着交通方式改变以及城市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繁华落尽,喧嚣褪去。见证着蓬江河上当年的繁忙,只剩河畔独具岭南特色的骑楼群以及骑楼外墙模糊的老商号。当然,还有老江门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影像。交通红星客船承载着儿时美好回忆江门地处西江下游,西江从江门东北境流过,进入市区形成蓬江河,两河交汇于北街,使得江门水路交通发达。由于水运优势突出,在陆地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江门成为连通粤西与省港澳的中枢纽带。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江门港逐渐繁忙和兴旺起来。随之江门靠着蓬江河水运迅速发展起来。据悉,蓬江河道船只拥挤的程度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内河航运中是罕见的,许多满载粮食、生果、蔬菜、物资和赶集人的船只从各地来到这里。“以前码头按号码编排的。”住在北街花园地的“卷毛”叔年轻时在江门航运公司工作,他说,蓬江河最兴旺时,岸边上分布大大小小的码头20多个,其中大型的是七八十年代建的。年轻时在航运公司做业务的他,主要负责船开出去和到港时的登记。“船从江门开出去,要登记,然后到港监报开航。港监要审证的,有牌照才能行驶。货船也要有这样的联络,有时到了要交接的码头,需要提货时就要登记”。他还清晰地记得沿河几大码头的主要功能:江咀那边的码头以前是卸煤的;人人乐后面的那个码头是粮仓码头;早前最大的客运码头,是在长堤广场。“蓬江河一带在八九十年代是最繁忙的。当时江门有客货轮去广州、梧州、香港、澳门等。”在他的记忆里,蓬江河上的繁华情景是30年前的事。那时蓬江河的客运码头停泊着很多红星船。红星205、206等客船走港澳、广西梧州线为主。“这些红星船大到可以容下200多名客人”。到了90年代末,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这些客船逐渐从人们的视野消失。“自从没有客运之后,码头也渐渐被拆了。”“卷毛”叔说,现在蓬江河岸基本找不到旧式码头的痕迹,剩下些货运码头的遗址,也只能从河堤下面的水泥阶梯辨认。“现在没有水陆运输了,而河上虽还有船但也不多,所以码头也是没有用的”。他说小时候还曾到蓬江河装水回家用,但设了北街水闸后,无法再直接用,“水流没这么流畅,水质也开始变差”。工业造纸厂甘化厂见证制造业辉煌蓬江河作为交通枢纽迅速带动了江门经济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沿河的工厂的建立带动工业腾飞,这里有江门第一家机械化造纸厂,还有上世纪50年代亚洲最大的糖厂甘化厂等。今天,甘化工厂里曾经轰隆隆的机器,已经停止运转。寻迹去到这个“城中厂”,只见工厂大门紧闭,四周一片寂寥。而甘化厂职工生活区内,还保留着一座新宁铁路终点站的候车大楼,这是目前新宁铁路唯一保存下来的车站遗址。年近六旬的疍家陈福胜说,万没有想到这么大的工厂“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在他的印象里,到90年代,蓬江河都还是很旺的,甘化厂渐渐停止生产后,繁忙的蓬江河随之安静下来。据介绍,在北街附近,像他这样的疍家有很多,是属于北街渔业社,后来蓬江河面船越来越少,渔民都陆续上了岸,“现在还在水上只有十几家,年轻的没什么人能在水面熬得下去的,只有我们这些老一辈的还在撑着”。站在新海关大楼门口附近,陈福胜指着前面双行道说,以前这里就是港澳码头。七十年代建起来的,后来码头搬到外海,原来码头旧址也被拆了。他知道,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这一切改变都是理解当然,但是还忍不住感叹:“这码头拆了太可惜,有三层高,如果现在拿来做停车场都好,路面交通就不用这么拥挤”。同是在蓬江河边上,见证江门工业发展的历史的还有火柴厂、机床厂、纸厂等。其中近百年的历史的江门纸厂,开创了广东近代造纸业和采用股份制发展工业的先河。无数运载着纸货船从蓬江河上驶过,“纸厂都是用拖轮顶货船或者尾拖货船运纸的。”曾在水上作业的黄先生说,后来蓬江河上面陆续建起来的大桥桥墩过低,已经不容许超过300吨的货船经过。如今,蓬江河上,偶尔还能看到几辆往来的小货船,缓缓从河面上行驶而过。而河两岸一个个荒废的旧厂址卸下光芒后,在荒草丛生中纪念着江门这个老工业基地昔日的辉煌。商业“阿爷那一代”车水马龙甚是繁华“江门居南路要冲,又为四邑两阳交通之咽喉,实幸会著名巨埠。全市成长方形,前临河渎,后枕冈陵,面积约四万七千余井,人民约有二万五千余口,每人所占面积,未及二井,地狭人稠,求过于供,非拓市区,不足以资容纳……”这是编于民国廿年十一月的书册《展筑江门市区及筹建县府之商榷》中对江门市区的描述。该书册是民间收藏家罗达全近期在无意中收集到的,他介绍说:“这本书册是当时新会计划在江门筹建县府的计划书,封面题词者吴凤声是当时新会县县长。”该计划书中透露了江门当时的面积、人口、商贸活跃等相关信息,由于当时新会县府狭小,因而计划选址白沙公园的东面筹建新的县府,书中还对填地、街道、渠道、码头、墟市如何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可见长堤是当时的经济、政治要地。如今走在风貌街,沿路不少骑楼已经粉刷一新,斑驳的历史沧桑已被现代的多彩粉漆覆盖。尽管如此,墙缝中挣扎生存下来的杂草向人们暗示着建筑的历史久远。抬头望去,大部分的二楼三楼均门窗紧闭,仅看到几户的阳台中有衣服晾晒在外。据了解,住在其中的人也早已非原住民,而是低价租赁的外来打工者。部分骑楼外墙面还保留着牌匾,从中可分辨出当年店铺经营的内容,如一家叫“元元”的店铺,在其左右分别还有“海味”“糖油”二词、“中华酒店”两侧也写着“花筵夜菜大小总会”、“商仕待招房厅洁雅”。在众多骑楼中,有一间瓦檐红墙的小店铺特立独行,其门上写着“钓台故址”,下面的招牌也十分显眼,叫“想当年”,其下还有一块牌,写着“阿爷那一代”,该店是收卖钟表和古玩字画的。店中里面摆放着各式颇有历史的钟表,有火车造型的欧式时钟,有一米多高的古式摆钟,还有各种各样的老手表,店里光线不太足,但刚好与这些时代久远的宝贝相映成趣,置身店中,仿佛时间停滞了。69岁的老板关灼华是开平人,1954年即搬到江门,在漫长的60年间,他从一个小小的孩童变成逗孙为乐的老人,时间带走了他的青春,也带走了长堤的繁荣喧闹。他长叹:“以前这里被人称作"小广州"、"小澳门",如今早已今不如昔!”“以前陆路不发达,江门作为很多地方前往广州的枢纽站,梧州、肇庆等地的船都必须在这里中转。”距离“想当年”店铺50米左右的另一家手表收藏店即是当时的客运站,现在该店也由关灼华租下经营,“晚上6点钟左右,这里很热闹,十几部客车都停在这里,很多从湛江来的人从这里坐10个小时的船到广州,晚上坐船,天亮就到,白天一大早又会有一拨从广州下湛江的人坐船下来,再从这里坐车离开,当时叫作"水陆联运"。”据关灼华介绍,这一热闹的水陆联运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后,随着陆路交通逐渐发达,江门的水上枢纽作用逐渐弱化,客运站车水马龙的现象不复再现,后来他便向政府租下旧址,开起了钟表收藏店。由于当时江门的水运发达,人流量大,因而带动了长堤一带的商贸十分活跃。“当时江门港仅亚于广州港,蓬江大桥以下,起码有25个码头,但存留至今的还不到5个。”在关灼华记忆中,蓬江河一边全是山,一边是人声鼎沸的商业街,“整条街都很旺,卖吃的用的什么都有,百花齐放,当时没有电灯,烧的都是煤气灯,那儿就是灯光夜市,很旺很旺!”他站在“想当年”店铺门口指着10多米外的一处地方说,直到1996年,灯光夜市才被撤。娱乐长堤边看戏喝艇仔粥的休闲时光“1950年,我从广州回到江门,那时因为父亲在广州,经常坐船往来于江门和广州间,在那个时期,长堤码头林立,蓬江河上停靠着很多船。”崔姨小时候便住在水南片区,尽管家在郊区,但每天早上她都可以听到从蓬江河上传来的船笛声,“堤西路的码头以货运为主,从铁桥到江门大桥则主要是客运,那时很多粮油船停泊在蓬江大桥到白沙之间,现在堤西路很多粮油店也是从那时延续下来的。”“从铁桥到现在的长堤广场一带停靠着很多小艇,有的疍家在船里煲粥,如果岸上的人想喝艇仔粥,要踩过一条小木板到船里尝鲜。后来有些疍家会在岸边摆几张凳子,把粥拿上来卖。说起旧时的美味,崔姨嘴角上扬,语气中有着难以压抑的兴奋。崔姨说,长堤最旺的时期是在七八十年代,晚上最是热闹。“以前长堤一带有三个戏院,一个是在常安路到胜利大桥之间,叫中华戏院,我小时候偶尔会去那里看看戏。另一个在常安路中,叫解放戏院,还有一个在现在的长堤广场,叫长堤戏院,这个出现得比较晚。”据崔姨回忆,当时的常安路还有常安百货、文具店、新华书店等,“还有很多旅店,以前有一家叫中央酒家,那时能到那里喝一次茶是很神气的事。”可见中央酒家在当时当属高端酒楼,并非寻常百姓消费得起的。“在现在的旧保健院停车场到工人文化宫之间有一个溜冰场,那时候我们晚上出门会特意穿上木屐,经过那儿的时候特意踢得很响。当时有溜冰场已经很了不起,不像现在一点都不稀奇。”物资匮乏的时期,生活的乐趣总是特别简单,当年的天真的小女孩如今也成了需要戴着老花镜才能看清文图的奶奶。随着城市中心逐渐偏离长堤,那一带开始迅速地衰退。为了拓宽道路,蓬江河面被填窄了,很多旧楼、旧房也逐渐拆了,禁止车辆进入后,长堤人流急剧减少,配套不完善让越来越少的人到那里购物消费了。[河流穿过的历史]从北街到江咀,蓬江河蜿蜒数十公里。历史上,江门市靠蓬江河水运发展起来,因此这条河承载着江门的历史文化。沿河行走,寻找到钓台故址、北街火车站、江门海关楼、仁济医院、北街天主教堂等建筑。江门最初发展就是沿着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向东西延伸,因此两岸分布着很多旧码头、仓库、工厂。后来,因沿河工业区与周围的商业、居住区功能混杂,污染环境,水质恶化,老城区人居环境质量整体下降。1998年起,江门市对河水污染日趋严重的蓬江河进行了以治水、造绿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并邀请了有关专家教授进行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沿岸绿化、防洪建设等的整体规划。1999年开始,江门市政府斥资5000多万元在老城区长堤路一带进行了一项城市改造工程。2004年1月,蓬江河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至今,横跨蓬江河上有蓬江大桥、江门大桥、江门铁桥、北街桥、江礼大桥、新礼大桥、胜利大桥、东华大桥等。而蓬江两岸有长堤风貌街、釜山公园、江滨公园、海傍街休闲平台、堤东路平台、沿岸市政园林等景观设施。&&&&
上一篇:下一篇:
本站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之内容只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本网站纯粹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转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联系方式:电子邮箱)。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江门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