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间店铺装修买了东西,听说可以全部送到一个集合站...

妖孽兵王全集未删节txt下载,妖孽兵王,妖孽兵王漫画免费阅读 - 雁峰小说网
当前位置: &
& 妖孽兵王
最新章节:
内容简介:
特种兵王重回都市,本想安逸地给美女老板娘打工,却不想卷进了地下世界势力倾轧之中,为了保护身边众美,他再战江湖,用铁拳和医术,在白道和地下一路横扫,纵横无忌!
是男人,当显本色――窝边草就得照吃不误,当然,窝外草更是要尝上一尝!
徐云座右铭:窈窕淑女先欣赏,火辣爆妞得泡上,苦学三年隋杨广,就为大被共大床……
【新书,求支持!】
【让我们共建兵痞军团!】
【妖孽兵王1群:千人群】
雁峰小说网提醒您:
①如果您发现,而本站又没有更新,请提醒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②我们不保证,妖孽兵王未删节,妖孽兵王txt下载,妖孽兵王有声小说,妖孽兵王漫画,类似妖孽兵王的小说,妖孽兵王免费阅读。
③ 如果您发现本书《妖孽兵王》错误章节,请及时,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在突然对入门级机械表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之后,我回过头来想想最初那个让我买表的理由,除了 G-SHOCK 这种不讲道理的功能装备之外,我发现我已经拥有的,或者还在 wish list 上的腕表都多多少少有一个共同点——美好,不在乎它是否电池永久,也不在乎它有多为人所知(甚至恰恰相反吧),我们都习惯了用手机看时间,要让手上多出这样一个功能性并不强的物件,“美好”才是唯一的理由。那么,这次来说说我自己心里“小而美”的腕表选项好了。nendo by | n&draftsmen 001在我们报道当中出镜率最高的设计团队之一,高产的 nendo 在手表方面也插了一脚,严谨的绘图员工作是 nendo“draftsmen”系列腕表的灵感来源。在首款单品 Scale 中,nendo 将直尺工具与计时功能联系起来,就像是测量物体长度般,借腕表计量出时光流逝的长度。颇有些份量的不锈钢表盘搭配小羊皮表带,毫无任何花俏之处,就像是兢兢业业的绘图员般朴实而可靠。draftsmen Scale 系列腕表一共有黑、白、棕三种颜色,也有 36mm 和 28mm 直径的表盘区分,整体算小巧可爱型。类似的设计过去在 MUJI、瑞士铁道钟和早期的博朗(后面会说到)上也有过,不过 nendo 的设计现代并且保留了足够俏皮的细节,比如&Scale 的计时刻度都印在玻璃上而非表盘,以及那个不在传统位置上的表冠,都很可能成为一些人选择它的理由。参考价格:20520 日元(约合人民币 1100 元)购买渠道:荣汉斯 MAXBILL 系列&027/4700说两个一直在我 wish list 上的表吧。首先是荣汉斯,特别是“马贝”MAXBILL 系列相当美好,第一次知道这个系列好像是在杂志上看到配图,事实上整个马贝系列都相当“上相”,表盘清爽的同时工业味十足,包豪斯风格现存的代表之一。不论是血统纯正的朗格,还是来自瑞士沙夫豪森的远亲 IWC,都暗藏着一股利落而内敛的“德味”,而这个特点在荣汉斯和当家的马贝系列身上更是表露无疑,曾得到包豪斯流派传人、乌尔姆设计学院首任院长 Max Bill 的亲自加持算是个理由吧。如果要买经典的话,设计稳定和延续就很重要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到现在,这个系列的表盘几乎没任何修改,在小众表当中辨识度极高。而细节上以 027/4700 表型为例,微微隆起的弧形玻璃表镜带来极佳的视觉感受。而当表盘上的品牌 logo 被去掉,你会发现数字间距、字体大小,乃至分针和时针之间的比例都达到一个黄金分割点,并且表盘数字均经过独立设计。这些都是马贝系列腕表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极简,但却趋向完美的重要原因。▲表背印有大师签名,也是漂亮的小细节。参考价格:7546 元购买渠道:NOMOS Tangente 33 123另一个 wish list 上的腕表来自 NOMOS(或者说整个品牌都是心头好)。与朗格一样,NOMOS 同样诞生于德国制表业的中心格拉苏蒂(Glashütte),如同香槟区产的起泡酒才叫香槟一样,只有在格拉苏蒂地区生产超过 50% 机芯的公司才有资格把 Glashütte 用在腕表上,NOMOS 正是其中之一。同样是受包豪斯风格影响,NOMOS 在德式作风之外,更融入了一丝古典韵味。入门款 Tangente 33 123 上的指针与刻度便是简练设计的最佳代表,背透的 Alpha 手动上链机芯在镀铑黄铜夹板上,点缀着鲜艳的红宝石以及宝蓝色螺丝,展示出优雅复杂的机械美。33mm 直径、6.55mm 的表壳厚度和棕色翻毛马皮表带即便对女士手腕而言都十分友好,同时这个型号也在价格上保持了合适的距离,不至于和普通人过于遥远(追求高价的话,NOMOS 能给的选择同样相当多)。参考价格:13950 元购买渠道:博朗&Classic 系列 BN0024WHBKG说到我拥有的了。首先是博朗的基本款,也许是目前我们能拥有的最便宜的&Dieter Rams(迪特·拉姆斯)的设计之一(准确地说是和 Dietrich Lubs 合作的,不过&Dieter Rams 名号实在太大了,对后代们的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美好的设计,深泽直人、乔布斯、Jony Ive 这帮人都是著名的 Dieter Rams 粉丝),老博朗在上世纪 70 年代推出钟表系列,后来也被认为是“Less is More”的代表产品之一,基本没啥可挑剔的小三针,矿物质玻璃表面和表带都中规中矩,不追求高档材质,就是耐看和实用,想想现在很多特殊的设计得让人揣测时间,多少违背了钟表的本意。忘了第一次看到是在什么情况下,总之后来经常想到,但当时国内找不到(现在京东和亚马逊陆续都有了),以为已经失传了,几年前在日本的时候偶然遇到,马上拿下,折合人民币不到 1000 元。参考价格:1999 元购买渠道:三宅一生 TWELVE SILAP002三宅一生一直坚持找设计师合作腕表这件事真是非常棒!虽然其它时装品牌也做自己的表,但去买三宅一生的表一定有自己的追求(好像在夸自己了)。深泽直人给三宅一生设计的“12”系列已经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中间经历过几次追加新款,也可见表款的吸引力,我自己买的是其中最基本的黑框黑表带版,其它款包括银色金属的边框、棕色的表带或者带有三眼小指针的表盘等等,但“12”系列的本意其实是用 12 个棱角来代表 12 个时钟数字,从而舍弃了传统表盘上的刻度,简约的同时保持功能性,这也是深泽直人一直以来的风格,当然也应该是选择这款表的理由。不过,就像前面说过的“揣测时间”的问题,TWELVE 虽然有优美的设计,从设计师的出发点其实也保留了功能,但通过棱角来分辨时间毕竟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长期使用会让人担心看错,这是一点不足,它算是这里我们介绍的“小而美”腕表当中实用性最差的——但是,我自己是愿意收藏一块深泽直人的啦。▲和同样是深泽直人设计的 LAMY noto 在一起。参考价格:2865 元购买渠道:STOCK S001B除了大师或者老经典,尤其到最近几年,新兴设计师加入到腕表设计行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设计 STOCK 腕表的墨尔本人 David Tatangelo 本身也是一位钟表爱好者和收藏家,他从个人收藏及日常穿着风格中获得启发,在 2013 年 7 月推出了这些“轻量级”的计时腕表,微妙而简洁的复古设计和瑞士产 Ronda 763 石英机芯,既保证了审美品位,也拥有精准的计时功能。STOCK 旗下的两组产品依据表盘的厚度不同,分为 S001 系列及 S002 系列,我们这里介绍的 S001B 腕表采用了 316L 拉丝不锈钢锻造,表盘直径为 36mm,7mm 的厚度比 S002 系列更贴合手腕。略微泛黄的表盘与棕色的意大利产皮革表带颇为投契。为保持极简风格,Tatangelo 舍弃了所有数字和产品商标,仅用 logo 上的变形“O”字来代表 12 点(多少让人想到深泽直人的&±0 呢),品牌身份则默默隐藏在表背和表带内侧,让人好感倍增。参考价格:2080 元购买渠道:Kitmen Keung&Long Distance Classic其实现在两地时间的表需求量还蛮大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太多的表都把两地时设计当成“炫技”,太多装饰意义却不好用,所以看到香港设计师 Kitmen Keung 的 Long Distance Classic 腕表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样就对了”,其实它只是很简单地把两套时钟放在 39mm 直径的表盘上,左右两个表冠对称排布,各自负责一套时钟调校,这样就很好了不是么?此外,它还特别适合天秤座,以及……你不觉得这和罗永浩的锤子手机 T1 很类似嘛(虽然这个比方也许不会对这块表有什么帮助呢)。参考价格:2998 元购买渠道:Daniel Wellington Classic Sheffield放在最后的,也许是这次我们推荐的表款里面最不“小而美”的……反写的“DW”火爆程度早就不限于 Instagram 了(不过&Instagram 上你随便找找,就能看到超过 26 万张带 #DanielWellington 话题的照片,真是可怕,大众的表牌子也不会这么火爆啊),好吧,就算“大而美”吧。▲图片来自 Instagram 上的。▲我的朋友 同学手上的一款 DW,你会发现这东西正在慢慢入侵你身边那些看起来原本不像是会戴表的家伙们。2011 年诞生于瑞典的 Daniel Wellington 并没有什么故事可言,它唯二特点便是北欧式的简洁表盘以及学院风格的可更换表带。品牌创始人 Filip Tysander 尽管不会设计,但在他的主导下,简洁的表盘、纤薄的表身与色彩丰富的表带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银色或玫瑰金的表壳搭配正装也毫不逊色。网络上常有人说给 Daniel Wellington 换了表带就跟拥有一块新表似的,可想而知,那些以英国地名命名的彩色条纹表带满足了多少人的“好变”心理,而拥有黑色皮革表带的 Classic Sheffield 也成为适配度最广的表款之一。凭着这些设计,Filip Tysander 把 Daniel Wellington 带到了美国高端百货商店 Bloomingdale,甚至是巴塞尔表展。尽管不能与其他名表平起平坐,但对于一款出身平凡、价格仅 200 美元的石英表来说,已经能算作业界奇迹了。参考价格:2660 元(男款)/ 2440 元(女款)购买渠道:/ 无论是经典设计的持续,还是在拥有无限传播潜力和众筹等新模式的互联网时代,让越来越多独立设计师追求自己的“小而美”产品成为可能,说到底,当计时功能的重要性减退,我们总是需要有新的理由去拥有它们——“小众”从来不是问题,不炫富不张扬、低调但有品质,使用时为自己的选择而暗自开心,这大概才是“小而美”腕表或者所有“小而美”产品带给我们的乐趣。
&請點擊看大圖。
從三年的小睡中甦醒,羅塞塔探測器釋放登陸器登上彗星,寫下歷史新頁。
在 1799 年發現的羅塞塔(Rosseta)石碑,讓研究學者得以解碼古老的象形文字,揭開昔日奧祕。現在,位於外太空的羅塞塔探測器也有著相同目標。羅塞塔任務是由 14 個歐洲國家與美國共同合作的太空探險計畫,是首個進入彗星軌道並釋放登陸器──菲萊號(Philae)──至彗星表面的探測器。科學家希望蒐集冰岩石成分的重要資訊,進一步了解太陽系形成。由於彗星是太陽系早期留下的殘骸,且幾乎未曾變動,這會是了解太陽形成初期狀況的最佳機會。
羅塞塔任務進一步的目標是確認彗星是否為地球播下生命的種子,由於彗星中有機分子含有的碳、氫、氧、氮與地球生命的基礎組成成分相當類似,羅塞塔任務將利用最先進的光譜儀和菲萊號上的分析工具,以前所未有的近距離研究彗星分子,為此論題揭開一線曙光。
羅塞塔號的目的地是直徑 4 公里的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P/Churyumov-Gerasimenko),這顆彗星目前正在火星與木星間的軌道繞行太陽。羅塞塔任務歷時十年,其中有三年因距離太陽太過遙遠,太陽能板產生的電力不足以供應全部儀器運作,重達 3000 公斤的太空船因此進入休眠狀態。整個任務最關鍵的時刻就在 2014 年 11 月,羅塞塔號在彗星上方以比步行還慢的速度釋放菲萊號登陸器,降落彗星表面。接著登陸器發射魚叉,將自己固定在彗星的適當位置,並且鑽探彗星,蒐集樣本,將資料傳回給地球上的科學家。 羅塞塔號是目前為止最有野心的彗星計畫,但菲萊號登陸時因魚叉故障,無法固定在原本預期的位置,之後又因缺乏日照電力不足,目前已進入休眠狀態。
請點擊看大圖。
2011 年 6 月 8 日,即使羅塞塔號配備長 14 公尺的革命性太陽能板,也無法從太陽獲得足夠能量供應全部儀器運作,因此科學家關閉了羅塞塔號和地球間的所有通訊,進入休眠狀 態,直到 2014 年 1 月 20 日,羅塞塔號才又傳送訊號到地球。太陽能板上有數十萬個矽電池, 根據與太陽的距離遠近不同,可以產生 400 至 8700 瓦不等的能量,太陽能板還能 180度旋轉, 以獲取最大量的陽光。這項科技讓羅塞塔號成為第一個僅使用太陽能在木星軌道附近運行的探測器。
本文節錄自第 06 期(2015 年 3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
&工程師發明了一款像變色龍般可以隨意變換顏色的「皮膚」。Credit: The Optical Society (OSA)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的工程師師法根據這個概念,創造出極輕的變色材質,只需要輕微施力就可以依需求改變顏色。這款材質開啟了許多應用的可能,如:全新顯示科技、偽裝,或偵測建築、橋梁、飛機中難以察覺的毀損。
研究發表在美國光學學會(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簡稱OSA)出版的《光學》(Optica)期刊。作者之一的常瑞華(Connie J. Chang-Hasnain)表示:「這是第一個任何人都能擁有,具彈性、只需彎曲就可以改變顏色的皮膚。」研究團隊在比髮絲還細一千倍的矽膜上,蝕刻上比光的波長還微小的紋理;還可以根據矽膜被彎曲和伸縮的程度,選擇材質可反射的顏色範圍。
與眾不同的新材質
根據物體成色的原理,可以將顏色分為「化學色」與「物理色」。化學色就是靠色素顯色,物理色則是靠奈米級的結構反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近年來因為仿生表面的研究,物理色的相關研究與發現越來越多。(可以參考一文)
研究團隊利用物理顯色原理,設計出改變顏色的新方法。他們在單一的薄矽膜上蝕刻了整排的「脊」或凸列,這些凸列不讓光發散形成一道完整的彩虹,而是反射了特定的光波長,藉由「調整」這些凸列間的間隔,可以選擇反射特定的顏色。不同於衍射光柵(diffraction grating)中的狹縫,這些凸列可以有效且立即地反射他們調整的光頻率。
控制的關鍵-彈性
凸列的間距成為控制顏色反射的關鍵,研究人員便利用彎曲或伸縮材質來巧妙地改變這些間隔,進而改變顯色。
早期發展具有彈性、可轉換顏色的表面材料並不理想;金屬表面易於蝕刻,但卻無法有效地只反射特定波長範圍的光,其他的表面則太厚限制了應用,或太堅固而無法使它們被彎曲。柏克萊的研究人員克服了這兩個障礙,他們使用了只有120奈米厚的矽半導體製成光柵隆起,將隆起的矽脂鑲嵌至可塑性的矽膜中產生彈性,當矽脂被彎曲或伸縮時,光柵的間隔就會有所改變。
這種材質使團隊可以創造一種極輕、扁平且易於再加工的皮膚,能有效地從83%的入射光中反射精確且純粹的色彩。他們的初期構想是將間隔僅僅改變25奈米,使顏色可以從綠色轉換成黃色、橘色和紅色。
變色龍皮膚的多種應用
研究人員創造出了1平方公分大小且可顏色轉換的矽脂,未來的發展方向希望製作出大到足夠發展商業用途的材質。常瑞華表示:「下一步就是要提高它的規模,目前設備都已經準備好了,而到那時我們希望可以找出在娛樂、安全和監控方面的應用。」
對顧客來說,此款變色龍材質可以應用在新型的顯示技術,在戶外的娛樂場所加入出色的色彩呈現,它也可以創造出車輛外觀的主動偽裝,使車輛可以改變顏色以融入周遭環境。更多日常的應用包括感應器可以變色,以顯示橋梁、建築或飛機的主要組成因受壓所造成的結構疲乏。常瑞華認為:「這是首次有人可以讓一片又薄又輕的表面上成功顯現範圍如此寬的色彩,真的非常的棒!」
參考資料:
L. Zhu, J. Kapraun, J. Ferrara, and C.J. Chang-Hasnain, “Flexible photonic metastructures for tunable coloration," Optica, 2, 3, 255-258 (2015)
&一千七百萬年前的鯨魚頭骨化石從肯亞出土。Credit: Louis Jacobs,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東非被視為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最新的指出,一千七百萬年前的喙鯨(beaked whale)化石或許能幫科學家找回人類起源中失落的一角。
劍吻鯨(科名Ziphiidae),又稱喙鯨,在鯨魚中是最罕為人所知的一群。研究人員認為,牠們在東非高原還未抬升前,仍覆蓋著濃密森林時就已存在;陸地抬升會導致印度洋的水氣無法到達,使整片區域變成草原。因此,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想找出東非高原抬升發生的時間點。
人類的祖先可能曾經居住過樹林,但隨著森林變成草地,迫使早期的人類發展出用兩隻腳行走。德國波茨坦大學(University of Potsdam)的地球科學博士後研究員亨利.維切拉(Henry Wichura)表示:「環境的改變或多或少都對兩足運動產生了影響。」而這困擾科學家已久的時間點,終於隨著喙鯨化石的出土出現曙光。研究發現,抬升的時間大約介於一千三百五十萬到一千七百萬年前。
1964年研究人員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在肯亞發現了鯨魚化石。
鯨魚告訴我們的事
鯨魚頭骨是一項再發現,研究人員在1964年首次發現了化石,直到1975年才發表相關研究,接著便遺忘了這個頭骨直到2011年。這個頭骨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喙鯨化石,它的出現其實讓科學家很困惑,因為喙鯨是大海中的深潛者,但化石卻是在距離現在的東非海岸460英里(約740公里)、深度2100英尺(約640公尺)處被發現。
研究人員認為,或許23英尺(約7公尺)長的鯨魚原本住在印度洋中,但牠意外迷路游進了河流 — 也就是現在的肯亞。維切拉表示:「因為鯨魚曾經在和河流匯合的湖泊沉積中被發現,所以我們設想這原本是個大河流系統。」
化石空等了近40年,直到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再次發現它。(有趣的是,管理員是在著名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傑.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的前辦公室發現這個化石,當時這個辦公室被當作暫時的儲藏室。)
頭骨被再次發現後,幫助維切拉和他的同事確定了東非高原的抬升時間,但他們還想知道東非高原在地形改變前到底有多低,於是他們尋找了其他鯨魚在河流中迷路的情況。其中有隻鯨魚在2006年時擱淺於泰晤士河,而殺人鯨也曾經游進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的哥倫比亞河。
科學家從這些案例中找出坡度最陡的河流,並將結果套用到鯨魚所游過的古代河流。他們將古代河流以海岸為基準線,以每一英里上升2.5英吋(約每公里4公分)的幅度上升來推算,東非高原使鯨魚迷路並致死的高度大約介於79到122英尺(約24到37公尺)之間。(高度的差異結果有考慮到鯨魚可能以不同路線從內陸游向印度洋。)
研究人員認為,目前高原大約2034英尺(約620公尺)高,東非高原的北部在過去一千七百萬年勢必抬升了大約1925英尺(約590公尺)。目前為止,維切拉發現在一千三百五十萬年前,部分東非高原的抬升已經開始,他注意到抬升是因為熱柱(mantle plumes),熱物質從地函上升然後推擠地殼而形成。
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地質學教授法蘭克.布朗(Frank Brown)表示:「生物的每個樣本都能訴說很多關於地球的歷史,有時候它們會出現在意料之外,這次就是個例子。」鯨魚的頭骨化石不但確定了東非高原地形的改變時間,對於環境改變人類行走方式和居住環境的時間點,科學家也有了更進一步的斷定和依據。
參考資料:
Wichura, H., Jacobs, L. L., Lin, A., Polcyn, M. J., Manthi, F. K., Winkler, D. A., Strecker, M. R., Clemens, &M.&(2014).&A 17-My-old whale constrains onset of uplift and climate change in east Afric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MID:
&Photograph: Getty Images
準媽媽們快看過來唷~根據一份長期的結果,餵母乳的寶寶長大後的薪資和教育程度可能比較高。
巴西的研究人員在過去三十年追蹤了約6000位寶寶,來觀察哺乳對他們會造成怎樣的長期影響,其中約有3500位寶寶現都已成長成30歲的成人。研究人員透過訪談和智力測驗來收集並比較數據,他們發現喝母乳的寶寶長大後智商較高,學習成就較好且收入較多,而且哺乳的時間越久,寶寶長大後的表現也越好。
先前的研究顯示哺乳有益於提高孩童的部分智商,但巴西佩洛塔斯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Pelotas)的貝爾納多.萊薩.霍塔博士(Bernardo Lessa Horta)想要進一步知道,哺乳是否也能使寶寶轉化成一個更具有智慧和前景的成人。他表示:「我們的研究首次證實了長期哺乳的影響,不只對至少30歲前的智商有助益,在個人以及社會方面都有助於提升教育程度和薪資所得。」
這個研究始於1982年,寶寶的母親並非都出身富裕或受過良好教育,哺乳這個行為並不限於有社經地位的人,而是均勻地分布在社會各個階層,因此這些30歲較有成就的人並不受背景條件的限制。這份研究發表於醫學期刊《柳葉刀-全球衛生》(The Lancet Global Health),研究考慮了許多因素如:寶寶出生時的家庭收入、父母的教育程度、基因血統、懷孕時母親是否吸菸、出生體重和分娩方式等,試圖避免可能會影響結果的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哺乳超過1年的寶寶,長大後的智力測驗分數比喝不到1個月的高出4分、教育程度多出將近1年,以及每月收入多出70英鎊-比平均收入多出三分之一以上。
霍塔承認他無法完全的列出哺乳母親幫助寶寶發展的所有可能方式。他表示:「有些人認為寶寶的未來發展跟哺乳並沒有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些母親的動機或能力為何,哺乳都能達到刺激孩童的作用。」母乳極具營養價值,富含有助於大腦發育的長鏈不飽和脂肪酸。而有些研究顯示部分基因型的寶寶較可能從母乳中獲得高智商,霍塔和他的同事目前正要將這個論點應用在自身研究上。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寶寶出生的頭六個月以母乳餵養。霍塔則認為母親哺乳的時間越長越好,不過他也明白延長哺乳時間會對母親造成負擔,而目前只有不到1/4的英國新手母親以純母乳餵養超過6周。
英國皇家兒科學院與兒童健康營養委員會主席柯林.米齊(Colin Michie)表示雖然已經證實哺乳能減少寶寶胸腔和耳朵的感染,以及嬰兒猝死、肥胖的情況,但這項研究不僅覆蓋的人數規模大,同時它還一直追蹤到這些孩子長到30歲,並將他們在30歲時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因素都考慮進去,這使研究變得非常有說服力。他認為:「這項研究強調加強推廣哺乳的需求,讓準媽媽們都知道哺乳的好處。」
參考資料:
Victora, C. G., &Horta, B. L., &Loret de Mola, C.,&Quevedo, L., Pinheiro, R. T.,&Gigante, D. P., Gon?alves,&H.&Barros, F. C. (2015).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feeding and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come at 30 years of age: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from Brazil.&Lancet Glob Health, 3(4), 199–205
&好问题。这正是人类测绘史上,困扰科学家和航海界一个多世纪的经度测量问题,期间涉及到“天钟法”和“时钟法”两大派系的纷争。索贝尔有本书《经度》专门讲了这个问题,是一本棒极了的书,本文写作也参考了本书的内容。但是,该书为了增强戏剧性,将“天钟法”一派的灵魂人物、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斯基林先生黑出了翔,塑造成了超级反派,需要注意甄别,这点我在后文将会提到。解答开始经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大航海时代,各国的船队行驶于大洋,一直难以确定自身的精确位置。经度和纬度不一样,纬度的很绝对的,只需在晴朗的天气在船上测量北极星的高度即可。但是,经度特别不好求。经度确定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地球的自传,地球每24小时自传一周,每小时转过15°。那么,只需要知道两地之间的时差,就可以知道两地的精度差。比如:我从里斯本启航向西,戴两块表,一块保持里斯本时间,一块按照地方时进行调整,当两块表之间差别达到了一个小时,则可知我现在所处的位置在里斯本以西15°。由此,最重要的在于:我们需要知道两个时间,当地地方时,以及出发地地方时。当地地方时好测量,只需立根棍子,中午影子最短时即为正午12点。所以,我们把经度测量问题简化为了:测量出发地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带一块表,一直保持出发地时间。但是,那时候没有这么准的表。。。所以科学家提出了种种替代方案,最好用的一种办法在于:将未来可预测的天象算出时间,比如,我预计,在里斯本午夜0点,将看到月球跑到了木星旁边把木星挡住了,那么,如果我在海上,按照我的地方时,发现半夜11点月球就挡了木星,就可以知道,啊原来里斯本现在是午夜了啊,就知道两地之间时差一小时,所在地纬度在里斯本以西十五度。于是科学家分成了两派:一派疯狂做表,这一派称之为时钟派;另一派疯狂研究星星运转,这一派称之为天钟派。所有林林总总测量精度的方法,都概莫能外。1. 天钟派的艰辛起源:伽利略的木星天钟法十六世纪初,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最大的四颗卫星,也就是今天的“伽利略卫星”。多年以来,伽利略一直研究木星卫星运转的规律,发现四颗卫星围绕木星转动时,会经常定期发生卫星食,有时卫星会从木星前面经过,有时候则会跑到木星后面。于是,伽利略想到:这不就可以拿来作为天钟么!这样,只需找个标准地区,算出在当地观测到未来木星卫星食的每一次发生时间,那么在航海中的船员只需看看同样的卫星食在自己这里几点发生,算出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经度了。太棒了!但是,这个方法出现两大难点:第一,木星太小了,我们看不清。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到木星卫星时,非常激动地跑到罗马,给大家看“你看我发现了卫星群”,但是,很多人即使亲眼看了都不信。其中固然有教会对伽利略新思想的打压,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伽利略的望远镜成像非常糟糕。跟我们现在在科普书里看到的绚丽插图不一样,卫星群在里面仅仅是暗淡的光点,而且他用的是折射望远镜,由于不同颜色光折射率不一样,有时候镜片边缘会出现光圈,总之这东西看上去很不可信。要等大半个世纪后牛顿发明反射望远镜才会好不少。能看到下面这种效果的望远镜,就算是不错的了:第二,木星太远了,我们对不准。木星卫星群必须放大很大倍数才能出现在望远镜里,要求镜筒严格对准才行。但是,在海员航海过程中,船只一直颠簸,稍微偏一点就对不上木星了。基本没法完成正常观测。这个招数在船上肯定是用不了了,那在不颠簸的陆地上,由专业的天文学家进行观测,是不是就可以测量好当地经度呐?答案是:在陆地上就好多了,但是面临另一大问题,木星卫星食的时间表不好算。伽利略对木星卫星轨道运算基本凭经验,那时候刚有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还没出生的牛顿还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也没和莱布尼茨发明用来计算天体轨道最基本的工具微积分。所以,要计算未来卫星运转位置,基本靠蒙。看过《三体》的同学都知道,三体问题是混沌无解的,只能通过微积分不断逼近。伽利略面临的卫星食问题,是包括太阳、木星和四大卫星的六体问题。太不好算,真正后来对木星卫星群的六体问题给出一个不错的解的是拉格朗日,他靠着这篇论文获得了法国科学院的征文大奖,不过那时候。。。伽利略已经作古一个多世纪了。。。看不清、对不准、算不明,伽利略的木星天钟法最终失败。2. 时钟派发轫:惠更斯的摆钟伽利略早就预测到自己会失败,于是他写信给一位远在荷兰的外交官康斯坦丁·惠更斯。康斯坦丁是当时社会名流,认识好多一流科学家,伽利略希望他能动用社会关系,来解决经度测量问题。但是,问题太难了,康斯坦丁也没任何办法。当时的康斯坦丁一定不会想到,后来对精度测量问题推动进程的恰恰是自己的儿子: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小惠更斯作为官富二代,从小受着最好的教育,小时候教他数学的是他爸爸的好朋友:笛卡尔。后来他成为巴黎科学院的奠基人,莱布尼茨在法国跟他学过一段数学。在伽利略发现的摆的等时性原理基础上,惠更斯写出了《摆钟论》,发明了摆钟,成为人类史上首个精密时计。后来,他还和英国的胡克(就是发现了“胡克定律”研究弹簧的胡克,他也是英国皇家学院的奠基人)分别独立发明了日后用在表上的游丝弹簧,后来两个人还为发明权连续撕逼,皇家学院无奈之下,规定”以后开会我们不讨论游丝弹簧发明权的议题“。但是,摆钟依然不能放在船上,因为一晃,摆就不准了。而光有游丝弹簧还不能做出来精密的表,第一只精密怀表要到十九世纪末才能走上历史舞台。惠更斯没能解决经度问题,不过他开了个好头。3. 乱入:脑洞大开的感应散在天钟派和时钟派都遭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机智的群众已经憋出了非常逗逼的办法来解决。其中最著名的叫做感应散。感应散是一种远距离疗伤圣药,那时候人们相信,如果你受了伤,然后在砍你的刀上面或者你的衣服上撒点感应散,你的伤就会好得快。而且根本不用撒到你的身上,简直神奇!但是,感应散有个副作用,就是疗伤的时候,伤口会很疼,疼的你嗷嗷叫。于是,群众们开了个脑洞,有个办法是,先捅狗一刀,然后把狗带到船上。同时,缠过狗的绷带留在岸上,找个岸上的人,每天中午十二点往绷带上撒感应散。由于感应散是远距离疗伤,即使狗在海上,也能被治疗。由于治疗很疼,狗就嗷嗷叫。在船上的船员一听,狗又叫了,说明岸上那个人撒感应散了,也就是那边现在是中午十二点了,正好可以计算时差。太(jian)完(zhi)美(che)了(dan)!当然,狗在感应散的作用下,伤口会好。好了就没法指示经度了。那怎么办?再捅一刀。狗好可怜。4. 天钟派集大成之作:马斯基林的月距法马斯基林,英国皇家天文学家,比伽利略晚一个世纪。月距法不算他首倡,但是他一直力推,最后发扬光大。月距法和伽利略的木星卫星法原理非常类似,只是将参照物从木星换成了月亮。只需计算月亮在某个时间走到了哪颗星星中间,就可以作为出发地时间的参照物。当年的伽利略木星法遇到的三大难题:看不清、对不准、算不明都得到了解决。首先,月亮那么大,你根本不可能看不清,随便拿个六分仪,也没那么难对准。其次,要算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 需要精确预测月亮将会跑到那里。2. 需要有完善的背景星图,用来当月亮的背景参照物。预测月亮位置的问题是哈雷(就是哈雷彗星那个哈雷)解决的,他是英国第二任皇家天文学家,在任期间执掌格林尼治天文台。月亮方位预测问题已经比木星卫星群简化了很多,地日月是一个三体问题,已经比六体问题好太多了。而且,虽然三体问题无解,但是由于地日月三体质量悬殊,基本上可以近似求解。根据天文观测,三者每过一个十八年多的周期,就会回到相似的位置上。这个周期叫做沙罗周期,每个周期内三者位置就会进行一次循环。每个沙罗周期里会顺次发生43次日食以及28次月食。在哈雷的任上,格林尼治天文台完成了一整个沙罗周期的观测,积累了详细的数据。此外,星图背景也被解决。解决者是哈雷的前任,算是哈雷的老师:首任皇家天文学家弗兰斯蒂德。弗兰斯蒂德和哈雷关系很糟糕,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观测者,任上,星表精确性被大大加深,后来还出版了《不列颠星空志》,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都被用作标准星表。这星表还被心急的牛顿和哈雷盗版出了好多,后来两边撕了脸。至此,理论障碍一一破除。实践中马斯基林在前往南大西洋圣赫勒拿进行金星凌日观测时一直使用,非常合用地解决了问题。5. 时钟派:哈里森海钟同期,约翰·哈里森发明精密计时器。通过精密的仪器设计,第一次做出来能带在船上误差可控的海钟。精确度优于马斯基林的月距法。海钟长这样:6. 时钟法和天钟法的最后交锋:库克船长发现之旅库克船长三下太平洋,在第一次航海之旅中,采用了天钟法。通过新近出版的星历,他运用对月亮的观测判断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地方时,有效地确定了经度方位。第二次航海中,库克转而使用时钟法,携带了在哈里森海钟基础上仿制的肯氏经度仪。肯氏海钟也通过了考验,一直精密地显示着格林尼治时间,由于省去了繁琐的对月观测和计算,大大节省了船长的时间,他把海钟称作“从不出错的向导”,并在海钟的帮助下绘出了南太平洋群岛的高精度海图。库克船长以实践证实了时钟法的优越之处,在1775年结束第二次考察之后仅一年便再下西洋,这一次他带上了哈里森的四号海钟,一直保持着稳定正确的航向。7. 时钟法与天钟法的优劣评判从效率来看,无疑哈里森的海钟更为准确。事实上在英国建立起解决经度问题的经度局的评判中,也最终把经度局悬赏的奖金发给了哈里森。在索贝尔的《经度》一书中,描写了大量天钟派马斯基林作为皇家天文学家、经度局成员对哈里森的多加打压和阻挠,防止哈里森获得经度局奖金的事例。马斯基林全书中一直作为反派人物出现。不过,马斯基林的挑剔不能说全无道理:a. 当时尚未进入工业时代,哈里森海钟难以大规模生产。哈里森活了83年,一生中只做出来四个海钟,其中设计制造3号海钟花了18年,期间涉及753个零件。全手工制造非常困难。即使在后来,钟表匠肯德尔仿造哈氏海钟,仿品肯氏2号也花了两年时间制造。只有库克船长这种关系硬有背景的船长才能有幸使用海钟,其他航海家难以弄到。而马斯基林的月距法只需采用星图和六分仪即可完成,当时制作工艺都很成熟,任何人都可以取得。b. 哈里森海钟生产过于昂贵,航海家难以负担1772年仿制的肯氏海钟费用花到200英镑,非常昂贵,当时一个绅士一年的用度也就是300英镑。到了一百年后,海钟的价格还要85英镑。同期六分仪由于大量生产,20英镑就能买一台,更多的船队还是倾向使用六分仪。c. 马斯基林是史上呆萌蠢笨运气差的学者,不要黑他马斯基林祖上三代都是贵族,自己也毕业于剑桥,对哈里森的打压,固然有想争取荣誉的心理,但也是为了更好解决经度测量问题。哈里森海钟出于其推广难度,很难说其完全解决了经度测算问题。马斯基林的月距法一直得到了广泛应用。他所负责编纂的月球表,直到1907年还有出版,大量海员从他的工作中获益。马斯基林的方法比较笨,但是成本低而有效。顺便一提,马斯基林搞科研非常一丝不苟,非常善于做这种需要大量精密测算但方法笨拙的工作。在1774年的一整个夏季里,他与数学家查尔斯·赫顿合作,忙于测量地球的质量。他采取的办法是:在苏格兰的一座大山旁边放下一根铅垂线,看铅球被大山吸引偏了多少,进行测定。测量前提必须要知道山体的质量,他们只能假设山的密度等于普通的岩石,然后乘以山的体积。为得到精确体积数字,他们像是服装师为顾客测量三围一样围绕山体进行了大量的测算,赫顿还在这次测量中发明了等高线。最后,他俩估算地球的质量大约为五千万亿吨。他们干了一个夏天,测量结果比今天的测量值足足小了一百多万倍。唯一聊以慰藉的是等高线的发明,令他们成为了地图测绘学的先驱。后来,他测量小组里的助手官富二代卡文迪许,靠着卡文迪许扭秤测量出地球质量,荣誉跟他毫无关系。马斯基林一辈子主要干了三件事儿:经度测量月距法,败给了哈里森的精密海钟。地球质量测量,输给助手卡文迪许。他还坐船走了上万公里,跑到南大西洋观测金星凌日(量好这个有助于测量太阳系的大小),在摆好望远镜,正要观测金星凌日时,一朵乌云飘了过来,遮住了太阳。。他真的又萌又惨,黑他我都不忍心了。。总结:在海钟尚未普及之时,普遍采取天钟法进行经度测量。其中月距法是最为先进的方案。回答完毕--------------啊上日报了做个广告:欢迎来关注我的新浪微博:点击→ @汪有 我的本职工作是个段子手。
来源:知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此问题还有
延伸阅读:
&⊙.在晴朗无云无光污染的条件下理论上每晚都可以看到偶发流星(散乱流星),即不属于任何流星雨的流星。理想条件,一个人仅凭肉眼一小时內平均可以看见数颗偶发流星,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与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且一般下半夜的流星比上半夜多些。偶发流星有时也能吸引公众的眼球,尤其是很亮的火流星,甚至白天可见,比如今年初的俄罗斯陨石事件。而新闻和各种天相预报说的是流星雨。虽然叫“雨”,其流量却未必比偶发流星大。区别是成因不同,流星雨是地球遇到流星体的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观测者要判断看到的是偶发流星还是流星雨也很简单:反向延长流星余迹,若是流星雨则会交于一点,即仿佛都是由天空中同一个点辐射出来的,这个点叫作辐射点。这其实是一种透视现象,事实上,所有的流星都是沿着平行于辐射点跟观测者的连线方向下落的。(如果你发现所有的亮轨迹几乎平行或者更大范围地看是一组组同心圆,那是星轨,多次见有人混淆)。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大名鼎鼎的狮子座流星雨,少数以与之有联系的彗星等命名。一般用每小时天顶流星数(ZHR)衡量流星雨的流量大小,即在目视极限星等6.5等的理想状态下,辐射点位于天顶时观测者每小时可以观测到的流星数。这是一年之中的流星雨列表,每年出现的时间相对固定:流星雨的出现可持续数天,上表中ZHR指的是极大时的流量,可参看下面国际流星组织的链接:列表中的某些流星雨,比如狮子座流星雨,其流量存在着约33年的周期,平常年份极大时ZHR不过几十,但在1966年,其极大时ZHR愈10万,真乃特大流星暴雨也。关于流星雨的观测注意点:流星雨地域性不强,有时半个地球都可以看到。一般需要知道其辐射点所在位置,辐射点位于天顶附近最好,位于地平线以下则要大打折扣;流星雨可能持续数天,极大的时间预报很难做到准确,一般最多精确到小时还未必准确。预报的极大的ZHR只是理论归算值,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所能观测的数量一般是预测数量的10%-20%,因此心理预期不要太高,观测条件不是非常好时看看月球,行星和日出也不错;流星雨的观测应直接用肉眼,不需要用望远镜,因为流星雨的观测需要大的视场,人眼的视场超过100度,而普通望远镜只有几度,用望远镜反而不易看到;注意安全与保暖,上面已经说了一般下半夜的流星比上半夜多些,通宵是观测的家常便饭;最为推荐北半球三大流星雨,每年流量都较为稳定:每年1月4日左右达到极大的象限仪座流星雨,每年8月13日左右达到极大的英仙座流星雨,每年12月14日左右达到极大的双子座流星雨。除了三大,之后是下面这些:每年11月17日左右达到极大的狮子座流星雨(主要是狮子王平常年份不给力),每年4月22日左右达到极大的天琴座流星雨(辐射点位于织女星附近),每年5月4日左右达到极大的宝瓶座η流星雨和每年10月21日左右达到极大的猎户座流星雨(母体皆为哈雷彗星)。关于许愿:常年呆呆呆在大中城市哪怕近郊以及处于「一個人」的狀態者自行忽略以上所有内容。
来源:知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此问题还有
延伸阅读:
&先得跟题主讨论一下这个题设。应该这么说:世界各国的传统画,普遍并非以纯写实为主导,所以许多国家的画,留白很多。大量写实填设背景覆盖留白,是文艺复兴后西洋画的一个大特色。但在那之前,西洋画也有留白。比如东罗马的许多马赛克作品。总括起来,中国画,比起其他各国画,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留白。比如中国界画、中国行乐图、中国院画,留白都不算多。真正留白多的,不是中国画,而是中国文人志趣的写意山水画。空口白话说难以取信,咱们放图好了。我知道我知道,许多人印象里,中国画是这样的:梁楷作品或是这样的:马远作品而西方画,应该是密密麻麻的,比如这样:范艾克作品。或是这样的:维美尔作品。但实际上,有极其大量的中国画,是这样的:雍正美人图是这样的:展子虔游春图。或是这样的:芙蓉锦鸡图,不介绍了。而西方画,也是有这样的:庞贝古城画。其实也有留白吧?所以,中国画是分阶段分体裁分不同材质的。比如界画、宋朝院画、明清行乐图,就讲究写实,画得密密麻麻。反过来,西洋画也有部那么写实的时候。真正写实到不留白,该是文艺复兴之后到印象派左右的欧洲油画。如果找相当于中国唐朝时期的欧洲画,你会发现,他们留白也不少。阿纳森先生说过一茬,他认为: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画,无论是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洛可可还是新古典,基本都建立在“雕塑审美”上。就是说,将面前的场面当做舞台或雕塑,用明暗、透视、短缩等法则画出如实的模样。比如,下面这幅:米开朗琪罗的师父吉兰达约作品,就是按雕塑格局来的。其他各国传统画,也并不写实,会有留白。比如,日本浮世绘是这样的:菱川师宣著名的《见反美人图》,留白不少吧?南非洲壁画则是这样的:留白也不少吧?所以,不是中国画留白多,其实各地传统绘画,都有留白,不那么笔笔俱到。只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绘画,写实方面独一无二,留白少,比出来了。而且,如上所述,中国画内部,也有分留白少与多的。比如,行乐图,那么留白就不会多,一定也是密密麻麻的:而写意山水,讲究笔简意足,讲究风雅,讲究不匠气,是所谓文人趣味,留白就多了:所以了,真正留白多的,不是中国画,而是中国写意山水画。这种趣味,是相对于工笔的中国文人趣味,讲究道禅之意,讲究笔简意足,讲究意境,而不求绝对写实。南宋马远夏圭的云烟缭绕、一角半边,给文人画更提供了理论依据,到明时浙派、吴派都有说法,认为南方水气,才体现出余韵不尽的韵味。于是留白渐多。日本研究雪舟的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只有中国士大夫才能了解趣味的认知体系,是诗境了。这是苏轼和他的好朋友们开始推广、梁楷到马夏到赵孟頫和元四家再到明朝把书画融合、使文人趣味占据水墨山水主流,然后一路下来的。而与此同时,民间许多画师,还是在不留白的老老实实画行乐图等,但那就相对比较难流传了。这么说吧,越是文人创作、文人欣赏的画,留白越多。越是接地气的画,留白越少。春宫图就是典型的留白少……很写实……捂脸……人家都不好意思了……
来源:知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此问题还有
延伸阅读:
&作为 PRADA 的副线品牌,miu miu 在日本市场也颇受消费者欢迎,日前它们在东京青山区开出全日本第 23 家品牌精品店,并且邀请瑞士建筑师组合 Herzog & de Meuron 负责操刀整个门店设计。身处大牌林立的青山区,两位设计师并没有用昂贵而奢华的建筑立面来大肆宣传,反而以半遮半掩的方式,为 miu miu 制造神秘感。两层楼高的建筑看上去像是一个半掀开的盒子,白色外立面没有任何标识,当中透出的灯光引得人想再多看一眼。而在锋利的外壳下,Herzog & de Meuron 利用圆润的黄铜材质,将室内外风格连接起来。与简洁的外立面相比,miu miu 青山店的室内设计便回归了品牌本身的多元与可爱。设计师摒弃了一切直角,从门框、墙体到楼梯,包括专门定制的家具和产品陈列架,都拥有一个圆弧形的边缘。Herzog & de Meuron 还运用同种锦缎来包裹家具和墙体,制造出电影院包厢般的柔和而舒适。表皮用来吸引过往行人的注视和好奇心,建筑的姿态便是邀请人们进来,内在则是将他们留住,如果这是设计师的目的,我想他们已经达到了。店铺地址:日本东京南青山 5-5-8
&文/劉珈均
各式無線網路通訊漸普及,現代社會充滿了與網路連結的電子感測器,測量各種活動與情境,但這些感測器都只單一「孤立」應用在特定地方。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的團隊打破這現象,將每條孤立的感測連結成一張網,團隊開發了「IOT資訊蒐集系統」,統合各式感測資料的語言,並建置資料儲存平台,以物聯網結合資訊蒐集與雲端平台。
IoT資訊蒐集系統由下而上的架構為感測器、「iGateway」、「iStorage Services」。底層為各式各樣的感測器,如電力計、水表、溫濕度、空氣品質感測器、水質感測器、土壤感測器等等。感測器有「專一性」,不同的感測器各有其對應的通訊方式與儲存系統,團隊寫了一套軟體「Sensing Control Platform」給「iGateway」平台,多種感應器的感測資料無線傳輸、經「iGateway」整合為同一語言,再傳輸至資料儲存平台「iStorage Services」,資料可存於雲端,或存於建置在企業內部的伺服器。
IOT資訊蒐集系統架構示意,感測器經「iGateway」整合,傳輸至資料儲存平台,後端管理介面相當直覺。
團隊的技術重點在「iGateway」與「iStorage Services」兩個平台,目前 iGateway 可提供有線、無線、RS486、3G/4G、Wi-Fi、GPS等通訊方式使用。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組長陳彥廷解釋,產業各自發展資訊蒐集系統的話,得重複建置通訊、解讀的裝置,導致資源疊床架屋。團隊便尋思統合「資訊蒐集」這相近而重疊的任務,將不同的感測數值整合顯示於同一個平台。陳彥廷說:「希望能用軟體加值硬體。」產業無需自力從頭打造基礎建設,可專注於服務應用,節省成本。
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組長陳彥廷解說資訊蒐集系統的架構。
目前「iGateway」可連接約兩百至三百個感測器,「iStorage Services」管理的資料量則視各硬體容量而定,後端感測資料也可分類儲存於不同空間,供使用者依需求各自提取,「比如說,A需要ABC三種感測資料,B需要CDE這三種,儲存空間可以分開,或寫個APP管理。」陳彥廷解釋。
各產業可視需求,調整基層設置的感測器種類,讓系統延伸運用於能源管理、工業監測、農業與水產養殖業等等。陳彥廷也期待未來能整合血壓、血脂的感測器與資料,將應用觸角伸展至健康照護領域。
此系統的萌發要追溯回三年前,台電需要一套智慧電網系統,系統能自動讀表、蒐集用電資料,將使用者的用電資訊傳到遠方管理端,以便取得即時用電資訊作為發電參考,也解決人工抄表的麻煩。最初此資訊蒐集系統專注於智慧電網、電力監測的用途。現在此系統的延伸運用,原理就是把智慧電網底層的電力感測換成其他種類的感測器。
資通訊研究所所屬的資策會每樓都有電力機房管理該層樓電力,機房中,一個電力計管理12個迴路,如電腦用電、冷氣用電,資通訊所辦公室的七樓機房就設了一台「iGateway」管理電力計,作為能源監測之用。
此技術前身的智慧電錶系統。
智慧家電管理系統的人性化介面,點開平板,用電、溫濕度等各式資訊一目瞭然。
中央大學也已佈建此套系統作電力節能管理;也有廠商如中華紙漿、中壢污水處理場,因應環保法規需求,應用此系統檢測廢水排放的水質。日月光汙染後勁溪的事件過後,也紛紛有廠商找團隊,希望檢測農田、區域地質的水質是否被汙染;此系統也技轉給台灣松下電器發展智慧家電管理系統。
IoT資訊蒐集系統研發團隊。
更多資訊請參考
&竹子是一种成本低廉的可再生原材料,只需阳光和水分即可快速生长,一直广泛的运用在家具、灯具、工艺品、生活用品等等。这几年成为了世界的宠儿有很多竹建筑。1:台湾的yii(易)的确将东方工艺变为西方家具上做了很多有趣的尝试。2:大家还可以关注菲律宾的设计师:Kenneth Cobonpue,这张就是Brad Pitt为女儿的婴儿床,由Kenneth Cobonpue设计。3:GreenChamp Bike 是由 GreenChamp 团队设计的一款儿童平衡车,专为 5 岁以下的儿童设计,用来帮助孩子培养平衡能力。这款童车主打环保理念,车架和主要零部件用竹子做成,将环保概念发挥到最大。4:竹林,是英国创意工作室Poetic Lab2014年最新系列作品设计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竹子这种材料本身的美感。在作品的优雅造型和柔美姿态中,竹林那“日光月影,浮动其间”的韵味被再现。5:“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在中国艺术领域是有着独特符号的,也代表一种气节。除了家具产品,设计师还在建筑上把竹子的特性用到了极致。6:这个用竹子形成的大舞台由11个绿色竹蓬构成,两个环间形成一个空隙。平面构思由树的年轮而来,竹蓬不同的形式仿照了自然的生长图案。一棵树可以从简单的分支规则衍生出无数的形式,同样,这些棚状结构也采取了单一的几何构造,成抛物线的拱状,理论上这样可以产生出无穷的结构。7: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竹元素”已经成了低碳建筑的“明星”。城市的建筑正陷入“钢铁侠”式的千篇一律之时,建筑师利用竹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和表情,成为了钢筋水泥的森林,玻璃幕墙的秀场,功能至上的设计话扯得有点远,也当做自己对热爱自然的设计师的一种致敬。
来源:知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此问题还有
延伸阅读:
&手机编辑答案,可能会有语病错别字。有机会再补充。0.什么是同款发动机?基本的几何参数一致!主要有气缸布置形式、缸径、冲程、压缩比。有些答友的说改变压缩比这已经是脱离同款的要求。当然压缩比也不是不能改。只要有人说他车开久了动力不足,我就让他把气缸体上表面修磨5~10丝(1丝=0.01毫米),保证效果好!这属于发动机改装范围了,不在这里详述。1.充气效率。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气缸里的参加燃烧的气体越多,可以输出的功率也就越大。也就是说充排气越充分输出的功率越大。一定不要忘了排气这件事,很多人心里就没有排气效率这个概念。1.1配气系的进排气效率1.1.1增压机。增压机可以显著的提高充气率。1.1.2进排气道的设计。一般来说进排气道越粗大,内壁越光滑转角越少进排气效率越高,可以利用谐振进气道实现脉动充气,可以离用分离式排气道减少各缸排气的相互影响,降低排气背压。1.1.3配气相位。进排气门早开晚关,可以利用气流的惯性提高充气效率。可变配气相位可以在大转速范围提高充气效率。还可以由奥托循环与阿特金森循环互换。后者热效率更高,但同转速输出功率更低。1.1.4进排气门个数(和1.1.2似乎有点重复)进排气门个数越多,进排气门面积越大,充气效率越高。不排除以后会出现椭圆或者异形气门!1.2扫气机构(针对二冲程发动机)1.3 EGR废气再循环 必然降低充气效率,但是能改善排放性能。1.4 进气温度 空气进入气缸的温度越低,密度越大,进气的总质量越大,充气量越大。典型例子是增压发动机使用的中冷。2.燃烧2.1空燃比 功率混合气 环保混合气 经济混合气2.1.1混合器形成的方式。缸内直喷可以降低热循环的初使温度,提高热效率。 单点多点电喷 化油器2.2燃烧方式2.2.1均匀燃烧(术语存疑)2.2.2多次/多点点火/高能点火 一个气缸有两个及以上火花塞或者是激光点花塞及其它高能量点火器(引燃器)。2.2.2均质压然2.2.2分层燃烧/稀薄燃烧2.2点火(喷油)正时2.2.1爆震2.3 进气温度 进气温度还会影响到热循环的效率,进气温度越高,效率越低。2.4 燃烧条件(术语不准) 主要针对柴油机,喷油压力越大雾化越好燃烧越充分功率越大。3其它3.1附属设备功耗 比如发电机空调水泵等功率销耗。3.2废气能量回收。(存疑,好像就算回收了能量,也不算作发动机的功率)3.2功率标(测)定条件 持续功率 24小时功率 12小时功率 等等
来源:知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此问题还有
延伸阅读:
为了解决虚拟现实带来的眩晕问题,人们想到了各种方法,比如使用分辨率更高的显示屏、提高传感器的精确度、更好的眼球追踪算法等等。这都是从技术层面思考解决之道。来自普渡大学的研究团队却提出了新鲜的想法:在视野中安放一只虚拟的鼻子。
研究团队找来了 43 名学生志愿者,将其分为两队。在观看两部虚拟现实演示片的时候,第一队看到的是未曾修改的演示,第二队看到的则是修改过的演示,即视野中有一只虚拟的鼻子。结果是,第二队比第一队的眩晕时间有延迟。在托斯卡尼村庄的虚拟演示中,眩晕延迟了 94.2 秒,在过山车的演示中,眩晕延迟了 2.2 秒。在观看演示之后,研究人员询问了志愿者的感受,结果是,那些观看修正后演示的第二队人员,不舒服的程度也会下降。
普渡大学教授、该研究的主导者 David Whittinghill 对 说,在试验中,人们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人没有表现出任何眩晕的状况,有两名人员则立刻出现了重度眩晕。尽管如此,他认为此次试验的结果“从统计学上来说并不糟糕。更多试验总是好的,不过,它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果。”
Whittinghill 说,令人奇怪的是,第二队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视野中出现的鼻子。这可以归结为“变化盲视”现象。由于鼻子位于视野边缘,并且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感知系统将其过滤掉了。不过,即使是不能被有意识地感觉到,它的存在仍然有助于降低眩晕感。
在游戏开发者大会上,Whittinghill 曾展示了这项发现,并且引起了 Oculus CTO John Carmack 的兴趣。“他很感兴趣……他没有想过这个东西,觉得可以去试一试。” Whittinghill 说。
Whittinghill 表示,他希望继续研究,看看不同的鼻子是否有不同的效果,或者,在虚拟环境中再现使用者的鼻子,看看效果如何。同时,他也想看看,其它类型的固定物是否有同样效果。“是否视野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或者必须是鼻子?它是否必须像我们自己的鼻子?有许多的细节要考虑,许多的问题要回答。我觉得我们会有很多工作要做。”
It is well that there are palaces of peace,and discipline and dreaming and desire.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我自二十岁始,度过了很久一段与酒精为伴的日子,在朋友间落下个酒鬼的名声。究竟自己算不算不折不扣的真酒鬼,不敢妄下定论。但我着实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完美的借口,那就是,遗传。上至我姥爷跟我爷爷,再到我爸爸,都是如假包换的真酒鬼,几十年后又轮到我,能怪谁呢?酒精就如同这个家族男性的第三性征一样,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我妈高考那年,姥爷醉倒在马路牙子上再也没起来,先脑血栓后瘫痪。祸不单行,我姥姥也在同年因工伤入院,哥哥姐姐都已结婚搬出去住,照顾姥爷的重担全落在我妈一个十八岁女孩子的肩上。还在跟我妈谈恋爱的我爸挺身而出,帮我妈一同分担,直到我姥姥出院,又照顾了姥爷三年,姥爷最终去世。姥姥买了十瓶好酒给姥爷陪葬,哭着骂,他娘个逼,上那边儿喝去吧,喝死拉倒。听我妈讲,姥姥在照顾姥爷那最后三年里,没有一天断过早晚给姥爷翻身擦背两次,就担心姥爷长年卧床生褥疮受罪,一米五五的老太太翻一米八六的老头子,生生把自己翻成腰凸。不出三年,我爷爷也因酒精肝引起的并发症去世。两位老酒鬼谁也没能扛到我爸妈结婚,谁也没见着我这个两家里最小的孩子。我也从未体会过,爷爷跟姥爷是怎么疼小孙子的。从小我就知道,酒不是好东西。全家人都是这么给我灌输的,这一辈子,酒能不喝就不喝。长大以后,我还是辜负了家人的众望。清楚记得有一次,我坐在电视机前边看《水浒传》边吃晚饭,突然想喝汽水,于是向姥姥要了一个海碗,把汽水倒进碗里,双手端平,跟电视机屏幕响当当地碰上一声,大喊,武松兄弟,干了这一碗!我姥姥连“他娘个逼”都忘了说,扑上来就是一顿暴揍。那年我九岁。相比我姥爷和我爷爷,我爸实在算不上一个虔诚的酒鬼,他喝酒太爱吃菜了,也就是为我姥姥所不齿的“拿喝酒当幌子的馋逼”。不过没办法,谁让他是开饭店的。自我有记忆始,童年就是在一群酒鬼的围绕下长大。最早家里开的是面馆,夏天就在门外摆起大排档,我每晚在酒桌间嬉闹,碰得满地空酒瓶子叮当乱响。老邻居们喝高了,就会把我揽到身边,用筷子蘸几滴白酒逗我,或者故意把啤酒花倒得溢出来,抱我在怀里说,来,抿一口。这时我爸就会及时上前阻拦,用自己替换人质,陪他们喝两杯。我爸尤爱在酒后教育我,喝酒百害而无一利。我反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喝?我爸给出一个任所有男人都不敢不点头的回答:为了生计。我妈拆穿了我爸的谎言,说我爸十三岁就开始喝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东北有一种男人,不是黑社会,也绝非善类,在特定人群中享有一定威望,这种人被统称为“社会人”。我爸从小就不爱念书,终日在外打架斗狠,青春期进进出出派出所是常事。当年他身后跟着一帮兄弟,我爸靠各种途径赚到的外快请大家喝酒。因为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我爷爷宠他,多少个月的工资都用来给被我爸打伤的孩子赔钱也不忍责骂,导致我爸愈发肆无忌惮,直到正式进入厂子工作,才算有所收敛。关于我爸混迹的圈子,我的童年里有印象深刻的一幕。刚上小学的冬天,我爸大半夜突然一个电话打回家,让我妈带着我去找他吃饭。当时已经十二点多,我妈听出他已经喝醉了,还是抵不过软磨硬泡,拎起仍在熟睡中的我下楼。那是一家小火锅店,就在家的院子对面。我贴在我妈的怀中半睡半醒,我爸跟七八个朋友推杯换盏,气氛很激昂,画面很虚幻。自幼我就喜欢观察大人们,但我始终没能猜出那些朋友究竟是做什么职业的,除了一个穿着警服的显而易见。多年后,我长大成人,对人世已经有些粗浅的了解,陆续从父母的口中听到,有人贩毒被枪毙,有人欠下巨额赌债跳楼自杀,那个警察因为参与震惊全国的沈阳黑社会案蹲了大牢。这些人,都是那个冬夜围坐在火锅店里的朋友。当然,我爸喝酒也是有好处的。比如他醉后有一半的机会是欢喜的,平时不苟言笑,酒醉后总是挂着腼腆且收敛的笑容,对所有人都比平日里宽容,话也多了。我自幼擅长察言观色,每逢此时,我都会先夸大汇报自己近日取得的优秀成绩或是奖项,然后再拐弯抹角地跟他要零花钱,他总会大方地赏给我所要数额的双倍。当我妈责备他要惯坏我时,他总会说,男人在外,就是要出手阔绰一点嘛,否则哪里来的朋友?后来我才顿悟,我爸那晚拼命要叫我跟我妈去陪他,本意是想要炫耀。他有一个刚刚考上小学名校的儿子,和一个气质出众精通文艺的妻子。因为我妈的劝导,我爸在婚后退出了那样一个圈子,但在重聚时,依旧放不下曾经呼风唤雨的虚荣心。彼时他赚得还没有那些曾经跟在自己身后的人多,过得也没有那些人看上去在社会上风光,他仅剩下能够炫耀的,就是令人羡慕的家和妻儿。印象中,那晚是我见过他喝得最快活的一场酒,甚至令我坚信,酒一定是好喝极了。讽刺的是,作为世代酒鬼的孩子,十八岁以前我竟然不知道酒是何味。高考前,我因病错过考前体检,学校要求自行补检。忘了是什么原因,我妈那天有事,换做我爸陪同。记忆所以清晰,是因为我自幼单独跟他外出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清。印象中他永远在忙,早出晚归,而我永远在学习跟玩耍,早睡早起。况且我也惧怕跟他单独相处,他总是不苟言笑,我总是小心翼翼。比如,我从小害怕打针,他非但不安慰,反而指责我不像个爷们儿,竟让我委屈到不知该如何反驳。但那天他却一反常态,说要给我做个示范,自己先抽了一管血。那是个年轻的实习护士,血抽到半管停住,说什么也抽不上来了,她反复戳了两针,还是不行,最后尴尬地说你们等一下,转头换来一个老护士。我心中后怕,刚刚要是换我先来,此刻早已晕厥在自己的尿上。这时我爸一边抽着他的后半管血,一边转过头对我说,花一管的钱,抽两管的血,赚了啊儿子!记忆中,那是他此生唯一一次跟我开玩笑。说实话,我觉得还蛮好笑。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我妈根本没事,是我爸故意要陪我去的,顺便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但我不知道的是,他那时身体已经开始不太好了。他身材魁梧,留短寸头,就算早生华发也不易察觉。就是那样一个十年如一日的健硕身影,在我的心里,怎么可能会先于别人倒下呢?可是仅仅在三年后,他就因为急症过世,从确诊到离世只有两个月。那两个月里,我一直陪伴在他床前。我从香港回来前,我妈没敢对我透露病情的严重程度,只说让我赶快回去,你爸很想你。那年我大三,因为少不更事,用着我爸辛苦赚来的钱在香港过着一段无度的日子,思来内疚,想着此次一定要给他买些东西回去,尽一尽亏欠的孝心。我相中一双耐克限量版的气垫鞋,因为他在上了年纪后特别喜欢穿走路舒服的运动鞋。想不到落地当晚,我在病房里看到暴瘦如骨的他,才得知病情的真相。我跪在地上帮他穿鞋,强忍着眼泪说,这鞋走起来很舒服的,等你好了一定要去外面试试。可惜,鞋已经完全穿不上,尺码是无误的,但他的一双脚已经因病肿成原本的两倍宽。他把鞋拿在手里端详,苦笑着说,嗯,挺好看的,儿子有心了。他人生最后的两个月里,跟我说了这辈子最多的话。关于他年轻时的很多谣传,我终于收获最为直观的原貌。由于病重,本来他已经没有太多力气说话,却因为我的好奇,越说越来劲,讲至兴奋处,甚至可以自己挺身从病床上坐起。我妈见状偷偷开心,鼓励我多跟我爸说话,乘机哄已经多日未进食的他吃点东西。果然他胃口大开,让我在病房里煮点粥喝,见到朋友送的海参摆在墙角,也不理会真假,嘱咐我切一点来下粥。我跟他就着口味怪异的海参粥,在单间病房里聊了一整个通宵。原来父子单独相处,并没有真的如记忆中那样可怕。那一刻,我从未如此迫切地想要跟他喝上一杯,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那已是不可能的奢望。记得抽完血那天,我爸带我去他最爱的一家回民馆子吃熘肝尖,要了一瓶啤酒。因为他的那个玩笑,我胆子壮了不少,放肆提出,我也要喝。我爸愣了一下,才低声说,你不能喝,说完给我点了一瓶“酷儿”。当时酷儿流行,卖三块五,比同类饮料贵了五毛,大概他认为那已经是对我的最高礼遇。一个十八岁的大男孩,坐在父亲对面喝酷儿,一点都不酷,甚至被隔壁桌的小女生笑话,于是闷闷不乐,饭吃得也不痛快。我爸看出端倪,他那天心情从始至终都保持得很好,笑着对我说,别急,等你长成大男人了,再陪爸爸喝一杯。高考结束,我的成绩险些没过一本线,第一志愿落榜。我爸气得一周没跟我说话,每天在家喝闷酒。他生气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实太突如其来。我从小学到中学一路念的都是名校,我妈负责抓我的学业,我爸负责赚钱供读。高中三年,我因为早恋跟贪玩,成绩一落千丈,跌至年级倒数,我妈一直帮我瞒着,但凡我爸问起学业,我妈都说还好,所以在他心中,我一直是初中以前那个成绩出类拔萃的三好学生,就算失手落榜北大清华,起码也能考上人大复旦。他不理我,因为他觉得我跟我妈合伙欺骗了他。我更不敢理他,害怕留在家里跟他大眼瞪小眼。为排解郁闷,我就此喝下人生中第一口酒。等待第二志愿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我每天早早出门,随便上一辆公交车,跟上班族们挤在一起,一路坐到终点站,只为消磨时间。下了车已到郊区,我随便闯进一家小饭馆,点菜要酒。那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的酒量很不错,大半天可以喝一箱。时间差不多了,我再坐上公交车返家,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足够我醒酒,到了家也不会被鼻子刁钻的我爸发现。我们彼此都喝完属于自己的酒,像陌生人一样回到各自房间,等待难熬的新一天。不料半个月后,我被香港的一所大学录取,还因出色的面试成绩和高考作文全省最高分登上了报纸教育版的头条,转瞬从失意考生变成宣传典范。我爸终于又愿意跟我说话,自然得像从来未发生过任何不愉快。送葬时,他的一位发小开车载我。那位叔叔跟我说,侄子,你知道么,那段时间你爸逢人就请喝酒,有人问起你的高考去向,你爸就假装不经意地从屁兜里掏出那份报纸,给大家传着看,但只要有人说想拿回家去教育自己孩子,你爸就不同意,说自己就这么一份,还得留着,然后小气地要回来,叠好再塞回屁兜,继续喝酒。去香港读大学,天高父母远,我终于能够敞开五脏,昼夜不分地喝酒,灵魂里那个被禁锢多年的酒鬼纵情释放。为新恋情,为新朋友,为考试作弊成功,为失恋,为失散,为春雨秋寒,为一切微不足道又无处安放的悲喜,都可以喝到昏天黑地,人事不分。酒已经喝到再没有味道,变成像阳光、空气、水一样的需要,酒精成了我后青春期的毒品。即便如此,我仍找到欺骗自己最完美的借口,就是写作。因为我要写作,要调动情思,要酒。也因为写作,我爸跟我之间的隔阂逐年加深。他认为我把这样一件不靠谱的事当人生理想是自毁前程。而我只需要对他不屑一顾,因为我们一年中只见面三两个月,忍忍就过去了。每逢寒暑假,我总是想方设法地跑去外地找同学玩,或撒谎说是学校的暑期实习活动,四处窜逃,逃避跟他面对面的互斥式的交谈。晚上我回到家,他总是一个人坐在餐桌前喝酒,只有一两只空瓶陪伴,对面空无一人。他的酒量一年不如一年,两瓶酒下肚,困意就会来袭。就算我刚在外面跟朋友们唱K泡吧饮酒无数,回到家面对他也依然能克制举止,不露马脚。曾有几次,酒劲上头的我也有过冲动想要坐到他对面,分一杯酒,聊聊心事,可每一次这样的冲动,最终都还是被我忍住了。最后一次有那样的冲动,就是在病房中彻夜长谈的夜晚,然而那时他已经连举起酒杯的力气都没有。“别急,等你长成大男人了,再陪爸爸喝一杯。”十八岁那年,他承诺过我的那一杯酒,最终还是没能等到。我爸过世至今,多年世事历练,我自觉已不再是少年,有能力帮家里渡过难关,也有能力照顾好母亲,但我却始终没能摆脱对酒的依赖,每逢悲喜,总爱自己喝一杯,一杯下去就有第二杯,再几杯下去,醒来就是第二天。如今眼看快三十岁的人,酒量突然有天就大不如前,虽然离老去尚早,但也知道到了该为身体着想的时候,告诉自己,能少喝就少喝一点。我也曾妄想,万一真能够戒酒呢?回到沈阳后,我每周都去看望姥姥。我问姥姥,你跟姥爷因为酒打了一辈子,就没有想过什么法子劝他少喝一点?姥姥说,你记住,没有酒鬼是能劝回来的,除非他自己不想喝了,不过说起来,为了让你姥爷戒酒,我还偷偷用过秘方呢!我惊奇地问,什么秘方?姥姥说,山东老家有长辈跟我说,在酒鬼睡着的时候,偷偷篦他的头皮屑下来,掺进酒里,骗他喝下,从此以后再见到酒,就会莫名其妙地反胃恶心,慢慢就再也不想碰酒了。我惊叫,这也太恶心了!那姥姥你为什么没能成功呢?我姥姥大骂一声,他娘个逼,头皮放太多了,漂在碗里全都是,被你姥爷给发现了!戒酒这种事对我来说,看来也只能是痴心妄想了。我懂了,自己绝对算不上一个真正的酒鬼。因为只有在对喜怒哀乐无计可施时,才会想起喝酒。但对真正的酒鬼而言,酒是他们喜怒哀乐之外的第五种感情。酒曾是我跟他今生交流的唯一机会,却被我们彼此错过。这些年间,我也常常会想,哪怕能够再有一次的机会,与他对坐,满饮此杯。可惜,我再没有机会跟他喝上这一杯。早已参悟到人生些许悲苦的我,守着他曾经痛饮昼夜的酒桌,对面却空无一人。当一切已成过去,我才开始想念你。真的对不起,亲爱的酒鬼。郑执,作家、编剧。已在「一个」App发表文章《爱呀,我去》、《少女的祈祷》、《杀信鸽的人》等文章。@郑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店铺装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