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营养师很火,绵阳这边怎么样啊?听好多对朋友说的感人的话很...

本人现在在绵阳念书 想考取营养师资格证 又不想参加培训 不知道哪里可以报名_百度知道
本人现在在绵阳念书 想考取营养师资格证 又不想参加培训 不知道哪里可以报名
绵阳市委党校6栋3楼4号
电话。是面授和网教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可以到绵阳市均衡营养学校报名啊,请在报名之前确认好本培训学校的合法性:2234618请注意,这个学校是经市劳动局审批备案的专注公共营养师培训的唯一学校:为了大家不上当受骗。
其他类似问题
营养师资格证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江苏?卫生厅
媒体报道江苏医疗卫生支援抗震救灾(六)
发布时间:
(《新华日报》)
  八岁的杨浩是年龄最小的伤员,志愿者对他进行一对一的爱心服务。 (余 萍摄)
&  灾区伤员在南京受到亲人般的呵护。(徐凯
仲崇山摄)
  四川灾区193名地震伤员转运到我省救治后,引起多方关注。5月24日,省卫生厅专门成立了四川地震灾区转运伤员医疗救治专家组,并召开了第一次专家组成员会议,军区总院黎磊石院士、苏大附属第一医院唐天驷教授等20位知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
  省卫生厅郭兴华厅长要求专家组,加强各收治医院救治指导,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力争所有伤员“零死亡”。下面辑录的是省人民医院的一组救治镜头。
  84岁高龄的重伤员
  25日上午8点不到,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就来到了胸心外科ICU,看望医院接收的伤情最重、84岁的任伯修老人。老人多处骨折、血气胸、气管插管,到省人民医院后立即被转入胸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经过积极救治,老人胸腔引流管和气管插管已经拔除,目前各项生命体征都很平稳。王虹亲切地安慰伤员们:“在这里就像在家一样,大家放宽心好好养病!”
  目前,在省人民医院救治的48位伤员中,已有两位成功地接受了手术,今天还将有两位伤员接受手术。在各科室的积极救治下,7位有感染、心衰的危重伤员病情已平稳。王虹院长表示,医院将尽最大努力,为伤病员们提供规范、高效的治疗。
  心理援助在行动
  罗志云,女,40岁,四川都江堰人,右胫骨下段斜形骨折,左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现住省人民医院爱心1病区。
  患者诉说:“我是在余震中受伤的,最近老是做噩梦,晚上只要床一动,我就觉得好像又地震了,经常感觉紧张和恐惧。到这边我稍微好一点,我想赶快恢复起来,还想早点去打工。”
  “地震的确非常怕人,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25日上午,在爱心病区,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贺丹军弯下腰,
轻轻地拉过被子把罗志云露出的腹部盖住,亲切地安慰她。
  贺主任介绍说,类似这位患者的反应是遭受地震后的正常心理现象,并不是心理障碍。患者想赶快恢复起来,想早点去打工,说明她努力在进行自我调整。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们应该进行心理援助。
  5月22日,在四川地震灾区伤员到来前,省人民医院即根据卫生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5月23日,48名地震伤员到位后,心理科每天都安排一位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查房,并及时和每位病人的责任医生沟通和反馈,对重点病人进行干预。
  父子有望南京团聚
  25日下午4时许,省人民医院爱心病区上演动人一幕: 来自四川绵竹的50岁高位截瘫重伤员彭清全,终于和远在绵竹、刚刚刑满释放的儿子通上了电话。
  “儿子,我好想你!妈妈没有咯!你可知道?”
  “儿子,你不要担心。我现在就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这里条件好的很,有一位程小伙照顾我,照顾得很好!是他主动帮我和你联系上得!”
和儿子通话,老彭的泪水一直在流。
  电话那头,儿子哭着安慰老爸:“爸爸,我也想你!妈妈没有了我已经知道咯,你不要伤心,你还有我!”
  听着儿子的话,老彭的泪水又流下来。一直陪伴和照顾在老彭身边的省人民医院青年志愿者程科威,一边拿出准备好的水果细心地喂给老彭吃,一边用家乡话安慰老彭:“你别急,彭大哥,您儿子没到之前,您就把我当作是您的亲弟弟吧!我会帮你想办法的!一定让你儿子来医院陪你!”
(新华日报通讯员:张群、杨涛、倪娜、宁人、步伟,记者:蒋廷玉)
25日上午,在四川江油市人民医院一间由食堂改造成的临时手术室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疗队的医生们正和当地医生一起,为震灾中受伤市民进行手术。
江苏医疗队是第一支开进北川的医疗队,分队副队长曹志刚讲述――惊心动魄的救援经历
  5月25日上午,记者赶到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时,驻扎在那里的江苏医疗队南京第一医院医疗分队队长王黎明正急匆匆地向这家医院的食堂走,他要去那里做一台手术。医院的院子里布满了帐篷,大部分是病床;南京第一医院医疗分队也驻扎在这些帐篷里。分队副队长曹志刚望着王黎明的背影说,他实在太辛苦了。接着,曹志刚与记者席地而坐,谈起了他们到四川救援后惊心动魄的经历――
  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十倍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3日上午8点,医院就下达命令,选派22名业务骨干当天随同省医疗救援队进川救援,其中岁数最大的是胡玉宽,已58岁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就参加过救援。10点钟队伍就出发,根本来不及与家人告别。12点钟的飞机,当天晚上抵达江油。
  后来我们知道,我们省的医疗队是全国首支进川救援的医疗队,而我们分队,离重灾区北川最近,仅仅20公里。
  到达江油时,全城停水停电,到处黑乎乎的,住的地方根本没有,也无处买帐篷,我们就在马路上用塑料薄膜搭建了住处,这一住就是8天,但我们顾不上这些了。由于江油离北川近,当时医院已收下500来名伤者。晚上我们就了解伤者情况,该换药的换药,该手术的手术。第一例手术是为一名13岁的北川少年苏荣波做的。孩子是颅脑外伤,送来时已昏迷,颅内血肿,情况很危急。没有必要的医疗设备,手术台是砖块上铺一张门板将就的,不能升降转动。胡玉宽用简易呼吸机给孩子维持呼吸,张健、王东两位医生操刀,成功地给孩子施行手术。6小时后孩子苏醒过来,现在情况非常好。
  仅仅5月14日一天,医疗分队就做了22台手术,185例清创手术,为286位伤者大换药,工作强度之高,是平时工作量的30―40倍。就在这天,护士刘军春得到消息,她父亲突发脑溢血,十分危险。但刘军春没有提一个回家的字。
  跪着为伤者换药做手术
  由于医院大楼已成危房,所有伤者都躺在用木板铺的病床上,换药时,医生护士都必须跪在地上。长时间跪着,大家的膝盖都磨破了。
  45岁的骨科医生曾逸文进川时,胃溃疡发作,但他咬着牙,做手术前先大把吃下胃药,5月14日一天,他是跪着或半蹲着做了6台手术!一名从北川转移过来的66岁女伤者,颅脑、肋骨、骨盆、脊椎严重受伤,并伴有血气胸,生命垂危。队长王黎明带着8名不同科的医生联合为这名伤者手术,4个多小时的手术过程里,大家都是半蹲着或跪着的!最后终于挽救了这名伤者的生命。
  由于出发匆忙,我们只备了一天干粮。到了江油后,头三天根本没吃的,商店饭店全部关门,我们只好把一天的干粮分作三天吃。从第四天起,江油的志愿者自发地给我们送吃的,尽管只是一点稀饭,但还是用乳胶漆桶熬的。这里的老百姓非常淳朴善良,比如,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每天把家里仅有的两只母鸡生下的蛋给我们送来,还用篮子严实遮盖好,生怕有意外。两名只有六七岁的儿童,各拿了一小罐牛奶,硬要我们收下。为这样好的老百姓做点事,我们苦点累点心甘情愿。
  没去成的人哭了
  5月14日上午,医疗分队接到命令,北川县的三名重伤员需要立即得到救治。我(曹志刚)报名带队组成一个4人小分队前往,获得批准。
  去北川的路虽然仅仅20多公里,但真是惊心动魄啊!一路上,到处可见山体滑坡,几十吨重的巨石不停地砸下来。泥石流也时不时发生,我们亲眼看到半个村庄转瞬之间被泥石流吞没。隧道渗水严重,灯光全无。我们的驾驶员像百米冲刺那样,瞅准一个时机,快速通过危险地段。往往是我们才通过,山体滑坡就又阻断了道路。事后知道,我们是最早进入北川的医疗救援队。
  5月17日,医疗分队又接到命令,去北川县擂鼓镇一个村救援。当时,仍然是众人报名抢着要去。王黎明队长说,队由他带,其他7人通过抓阄决定。结果,没抓到阄的几名护士当场就哭鼻子了。这次王队长带领的小分队去的是北川最偏远的地方,那里没有手机信号,无法与外界联络。但王队长他们硬是在那个山村里干了3天,救治了300多名伤者。由于外界无法与王队长他们取得联系,江油市有关部门十分焦急,在绵阳日报登报寻找“失踪的王黎明和医疗小分队”。
  从5月13日到5月24日,我们22名医务人员,共收治1200多名因灾受伤群众,其中施行手术120台,清创手术345例,大换药1230人次。可以说,我们这个团队,每人都为灾区人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新华日报特派记者:朱新法 翟慎良)
走近江苏医疗队里的“80后”&
  25日中午,江油市人民医院简易的帐篷里,凌青,刁玮,卞丽艳,三位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年轻女护士聚在了一起。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80后。
  从5月13日抵达地震灾区,短短的十几天,她们经历了人生中最艰苦也最难忘的一段。
  这些天,最向往的是什么?“吃肉!”调皮的刁玮抢着答复记者。在南京,害怕变胖的刁玮抗拒吃肉。可是,到了地震重灾区江油,连续吃了3天从南京带过来的方便面后,刁玮禁不住流着泪喊:“我要吃肉!”
  除了吃,最难受的是不能洗澡。“由于工作量大,我们天天累得汗流浃背,可帐篷里没有水和电,没法洗。”刁玮还被蚊虫咬了一身疙瘩。“有了水,有了电,也有志愿者来给我们送饭,条件已经好多了!”刁玮还挺知足。但吃肉,美美吃上一碗红烧肉,她的这个愿望,目前依然没有实现。
  这些天,最讨厌的是什么?“下雨!”卞丽艳说。20日晚上,江油下起雨来,雨水淋到了帐篷里,把床垫淋湿了,大家的生活用品也都泡在了水里,一位同事的拖鞋竟然漂走找不着了!下雨难过,晴天也不好受。太阳一出来,江油气温近30℃,帐篷里达到35℃。人睡在里面,就像进了蒸笼。
  这些天,最难忘的是什么?凌青的回答同样让记者意外:吹救生圈。原来,前几天有传言说,江油附近的堰塞湖要决堤,城里会有大洪水。为防万一,同事就到街上买来救生圈,每人发了一个。没有打气筒,凌青和同事们就自己用嘴吹。“我怎么吹也不能把救生圈吹鼓起来,那一刻,觉得特别绝望。”
  “虽然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比起灾区那些失去亲人、家园的人们,我们吃的这点苦无所谓,挺一挺就过去了。”这同样也是3位80后的心里话。&&&&&&&&
(新华日报特派记者:朱新法 翟慎良)
(《新华日报》)
四川地震灾区首批一百九十三名伤员昨抵南京灾区伤员,江苏就是你们的家!
  5月23日12时30分,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首批36名伤员空运南京,随即被转运到省人民医院“爱心病区”。当日,193名灾区伤员抵达南京,7家三级医院腾出最好的病房,配备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以及心理医生,敞开怀抱热忱迎接了他们。
&  停机坪上集结了140辆救护车。
  来了!来了!地震灾区的伤病员到江苏来了!
  23日中午12点30分许,随着四川航空公司一架专机飞抵南京禄口机场,第一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36名伤病员顺利抵达江苏,当即被等候在这里的救护车“长龙”紧急转运至江苏省人民医院“爱心病区”,救治四川伤员“江苏大接力”由此拉开帷幕。当天,共有193名伤病员分别被省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院、南京鼓楼医院、中大医院、省中医院、南医二附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接收。
  140辆救护车摆开迎接“长龙”
  11点50分,记者到达禄口机场时,只见百余辆救护车在停机坪上排出一条蔚为壮观的“长龙”,数百名机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和武警战士翘首以待。
  正在等候的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告诉记者,今天7家大医院的院长全到了现场,卫生厅从南京、扬州、镇江、常州调集了140辆救护车,确保伤员得到最佳转运。
  “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今天到现场的医护人员就将近100人。”省人民医院王虹院长说,医院第一批接运的伤员为36名,每名伤员配备一辆救护车,每辆车上配1名医生和1名护士。“医院专门腾空了环境最温馨的病区,组成了最强的医护组合、最强的管理团队,一定要把灾区同胞治疗好、服务好!”
  在迎接伤员的车队中,军区总院36辆墨绿色军用救护车特别醒目。院长易学明告诉记者,“接到准备接收灾区36名重伤员的通知后,医院紧急腾空了50张床位,专门成立了由院长、政委挂帅,3位院士参与的伤员救治小组,另有600多位高级职称专家随喊随到。”
  禄口机场指挥中心主任章东升说,来自四川的伤员享受贵宾待遇,机场提供免检服务,开辟绿色通道,让救护车径直开到舷梯旁。
  院长登机“第一时间”查看伤情
  12点46分,第一批伤员乘坐的飞机舱门打开,负责抬担架的武警南京支队战士当即上前,顺利抬出第一副担架。
  记者看到,躺在担架上的是一位男病员,左腿扎着绷带,伤员身上的纸牌上写着“苏波,男,骨科22床”。省人民医院医生告诉记者,那是他们医院的病床号,伤员还未到,病床就已经定好了。13点35分,第一批伤员全部上车,救护车随即离开机场向省人民医院疾驶。在车上,医生给病员测体温、作检查,简单询问病史,了解病情,进行相关处理。
  鼓楼医院负责的首批36名伤员到达机场后,院长丁义涛教授立即带领专家组登机,查看了每一位伤员伤情,并根据每位伤员轻重缓急,分别给系上红、绿、黄不同颜色的腕带,以便识别。为防止伤员在搬运过程中出现二次伤害,该院著名骨科专家邱勇现场指点搬运技巧。
  度过劫难伤员普遍心有余悸
  15点30分,记者见到第一位运下飞机的伤员苏波。他是羌族人,家住汶川漩口镇,这次从四川省人民医院转来。12日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家里二楼房间看电视,突然感觉地动山摇,立即意识到可能是地震,于是迅速从楼上跳下来。所幸没有受伤,可出了房子一看,只见离他家不远处的一座山正向他倒过来。他立马躲到一块大石头后面,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还是把他埋在了下面。妈妈发现儿子被埋后,马上找来了3个幸存的同村人,用木棍撬起石头,把他“拔”出来,可他的左小腿却断了。说起当时的情景,苏波还心有余悸。
  78岁的王永发被抬出飞机时,左腿上还绑着绷带和夹板。老人不停地问医护人员:这是哪里啊,到南京了吗?得到回答后,这才安静下来。在救护车上,他向记者回忆了那梦魇般一幕。地震时,他和老伴正在客厅吃午饭。吃着吃着,突然地摇晃起来,刚站起来,还没跑到门口,房子轰地一声倒了下来。王永发老伴说:“我拼命用手扒,扒开压在我身上的瓦片、砖头,我爬了出来。”捡回一条命后,站在废墟上发现王永发没了,就拼命喊老伴的名字,压在废墟下的王永发应了几声。老伴立即用手扒瓦片、砖头块,忙了一个小时,终于把他救了出来。
  医院已准备好“身心鸡汤”
  “地震灾难大大超出了常人所能承受的限度,受伤的身心都特别需要抚慰。”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大医院精心为远离故乡的伤员们准备了各种“身心鸡汤”。
  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亦江介绍,医院对伤员采取“四位一体、三个结合”的救治模式,即集医疗救治、护理服务、心理疏导、真情关爱于一体,将身体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关注紧密结合。每个伤员一入院,就收到一封慰问信、一套日用品、一张就餐卡、一笔300元的慰问金、一束康乃馨。每位伤员都将由医生、护士、心理医生和志愿者组成的四人小组专门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了尽快帮助伤员走出地震阴影,南京市第一医院的20名心理咨询师随院领导一起到机场迎接伤员,发现情绪低落者立即予以安慰。医院团员还爱心捐款,为每个伤员配置一台小型收音机,后勤部门专门为伤员准备了川味食谱。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此次接收了20位伤员,医院除了免费给每位伤员治疗、给伤员家属免费提供生活必需品和换洗衣服外,考虑到灾区人民经济困难,还特地给每位家属发400元零花钱。
  为了让伤员得到“家常式”照顾,鼓楼医院团委23日面向社会开通了招募志愿者陪护热线,从上午到晚上,报名热线几乎被打爆。一位73岁的老者也积极报名,一对中年夫妻如愿成为第一批志愿者,23日晚即在骨科病区忙着照顾伤员。
  省中医院组成了以院长刘沈林教授为组长、相关科室专家组成的医疗组,随时准备对伤员可能出现的感染衰竭等并发症进行应急处理。护理部还组建了“特护组”,院团委紧急招募的50名身穿黄马甲的志愿者全程陪护伤员。
  “到了江苏,感觉就像到了家”
  来自德阳市什邡县涧氐镇的伤员杨廷发,地震中左腿骨折,他流着泪告诉记者,他们村里大人伤亡的不多,但孩子却不少,太惨啦!他家就他一人受伤,算是幸运的,多亏解放军救了他。悲伤中的杨廷发还惦记着远在四川的女儿,医生钱红波当即掏出手机拨通了他女儿的电话。和女儿通话后,老杨说了句“江苏人太好了”,激动得与老伴掩面而泣。
  今年15岁的姚玲是映秀中学学生。地震时,她和同学正在4楼教室里上微机课,只听“轰”的一声,就被埋在了倒塌的楼房里。被救出来后,姚玲颅底骨折、盆腔骨折。陪同姚玲来的妈妈杨群英说:“我们遇到了好人,省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真好,医院想得真周到,给我们准备了牙刷
、梳子、换洗衣服,还给零花钱。医生、护士都叫我们不要客气,有事尽管找他们。到这里,感觉就像到了家里一样。”
  94岁老人当晚就做了手术
  94岁的马清云老人,来自重灾区映秀镇,是鼓楼医院重伤员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在地震中骨折。在机场,他热泪盈眶地抓住鼓楼医院院长丁义涛的手连连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救了我这把老骨头。”医院决定特事特办,当天晚上就为老人手术。记者昨夜23时发稿时获悉,老人手术很成功,术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当天晚上,另外几家大医院也连夜救治伤员或为后续治疗制订个性化方案。
(记者:任松筠 仲崇山 蒋廷玉)
到江苏就是到家了 ――罗志军亲切慰问来我省救治的四川灾区伤员
  “到了江苏,就是到家了!”昨天下午,当省长罗志军先后来到省人民医院等三家医院,在病床前亲切慰问刚刚抵达南京救治的四川地震灾区伤员时,这充满浓情的话语,感动了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伤员和在场的每一个人。
  下午2点多,由第一架专机运送来的36名四川地震灾区伤员,从南京禄口机场紧急转运至对口救治的省人民医院。4点,罗志军径直来到医院专设的“爱心病区”看望伤员。来自都江堰灾区87岁的李淑琼老人换上了病员服,正在接受治疗。床头,摆放着医务人员亲手制作的绢丝玫瑰和爱心卡。罗志军俯下身子,关切地询问老人的伤情。他说,老人家,您放心,到了江苏就是到家了!您安心养病,我们的医务人员就是您的亲人,会给您最好的治疗。老人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33岁的张春蓉腿骨骨折,16岁的陈琴小腿肌肉外露感染……罗志军走到她们的病床前,一一询问伤情。几位伤员不禁热泪盈眶。46岁的杨小美左腿截肢,罗志军安慰她:不要难过,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安排最好的医生,采用最好的药物为您治疗,减轻您的伤痛。有什么困难,我们会想一切办法解决。
  治疗的方案有没有落实,陪同的家属有没有安顿?罗志军问得非常细。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告诉省长,医院接收的第一批36名伤员来自都江堰、绵阳和北川等地,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才8岁。到达后,医院就对病人进行了复诊,开出了医嘱。晚上将连夜会诊,为每一位伤员制定治疗方案。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说,为了会诊重点疑难病人,我们已经在全省范围内抽调了最强的医疗力量。
  每一间病房的门上,都清楚地张贴着责任医生、责任护士和志愿者的名单。来自北川县文化旅游局39岁的杨竹流着泪水说,家乡的房屋夷为平地,丈夫在外出差才逃过大难。罗志军静心倾听,安慰她说,不要担心,江苏将全力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32岁的范小艳为了救3个月大的孩子,骨盆严重骨折。罗志军关切地询问,孩子救出来了吗?听说范小艳勇敢地救出了宝宝,罗志军说,你的伤病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治疗,祝愿你尽早恢复健康,身体会好起来,生活也会一天天好起来。绵竹灾区11岁的女孩叶倩身受重伤,是老师从废墟中营救出来的。罗志军勉励她勇敢地面对生活,将来好好读书成才。罗志军一边察看伤情,一边反复嘱咐随行的省政府秘书长樊金龙和省卫生部门负责同志,要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资源,为灾区伤员提供最好的救治,提供适时的心理抚慰,发挥江苏医疗应有的技术水平。
  原来没有接到救助伤员的任务,南京军区总医院主动请战接收了36名伤员。当罗志军来到这里时,伤员们已经静躺在专设的救助中心病房内。40岁的蒋孝凤来自绵竹灾区,左臂骨折。罗志军走上前,耐心地安慰她。罗志军说,你的家乡绵竹,就是咱们江苏对口支援的地区。我们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支援工作。安心治疗好身体,才能积极地面对未来。听了罗志军热情的话语,蒋孝凤说,我又感到了生活的信心。年逾8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黎磊石两兄弟,此次作为地震灾区伤员救治组顾问,坚持奋战在救治伤员第一线。罗志军分别来到两位院士工作的病区,向他们表示亲切慰问。他说,我们要衷心感谢解放军在关键时刻给予的支持,军民团结一心,一定能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正在接受治疗的绵竹一位中学校长动情地说,过去曾在电视中见过黎磊石院士,这次一见面就认出来了,能接受黎院士的亲手医治,真是三生有幸。
  随后,罗志军在南京市市长蒋宏坤陪同下,来到南京鼓楼医院看望伤员。作为我省又一救治点,鼓楼医院下午也接收了36名伤员。为了及时救治,医院配备了著名脊柱外科专家邱勇教授等一批医务骨干。病区的走廊上,飘动着温馨的绿丝带。在来自汶川灾区的伤员李志勇床前,罗志军给他送上一束鲜花,祝愿他早日康复。罗志军还与参加救治的医务人员一一握手,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新华日报记者 陆峰)&
(《新华日报》)
昨天是193位灾区伤员到达南京后的第一天,记者探访发现――病房变成了“温馨家园”&&
 五月二十三日晚,南京鼓楼医院为刚刚入院的六名四川地震灾区伤员进行连夜手术,以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24日是193位四川灾区伤员到达南京后的第一天。各大医院对伤员救治情况如何?远离故乡的伤员们在南京习惯吗?昨天下午,记者分头到几家大医院进行了探访。
  在这里就四个字:舒心!放心!
  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几十位专家昨天再次对36位伤员逐个会诊,并制定出个性化方案。住在17病区37床的女伤员王昌俊,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0多岁的黎介寿、黎磊石和刘志红三位院士,亲自为她查房、会诊。王昌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她的丈夫说,听说要把我们转到南京,那么远又人生地不熟的,能行么?但是来到南京之后,医院给我们准备了全套的生活用品,还有零花钱,医生护士对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院领导也前来嘘寒问暖,我们悬着的心放下来了。“住院在这里,我就四个字:舒心!放心!”
  “爱心卡”让四川同胞生活不愁
  走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病区,一抬眼就可以看到“欢迎您四川同胞”几个暖人的大字。原来这是医院特意为四川伤员安排的爱心病房。
  考虑到20名患者家属陪护十分辛苦,医院专门腾出6间生活设施齐全的宿舍,供他们住宿休息。东南大学还向每一位陪护家属赠送了一张“校园爱心卡”,凭卡可在学校免费就餐、洗澡、打水、理发,在校园里的商店内选取需要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彻底解决了陪护家属的生活问题。
  94岁伤员开心讲笑话
  备受关注的94岁老人马清云,在南京鼓楼医院更是受到格外的照料。地震时,老人前臂骨折。前天转到南京鼓楼医院时,院长丁义涛教授带领专家组给老人会诊,并连夜为老人手术。昨天,老人已由ICU转到普通病房。
  前天夜里,马老说饿。老人方言浓重,4个护士围着他一起琢磨,最终了解到老人想吃面条,考虑到四川人喜欢吃辣食堂还特地备了辣酱。
  昨天早晨,护士喂他稀饭时,他不停地念叨:“好吃,好吃”,边吃边与医生护士聊天,还说“讲个笑话给你们听”。尽管护士们不大懂他说的是什么,但从老人的神情上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开心。
  为伤员“床边拍片”136次
  24日下午3点,来自阿坝州茂县的樊玉军由于髌骨骨折,被推进省人民医院手术室,他是该院首位手术的灾区伤员。为他主刀的陈哲峰医生说,一个半月后,樊玉军就可以走路了。本来医院头天晚上就想安排他手术,但专家发现伤员旅途劳顿加之缺水厉害,状态不够好,改为第二天手术。
  据了解,省人民医院接到的伤员都是“重病号”。伤员一到,医院紧急为他们进行“床边拍片”――由于大部分伤员病情较重,受伤部位较多,几乎每个人都要拍摄好几个部位。拍片工作持续到夜里,医务人员在床边拍片136人次,相当于四五天的工作量。
  对伤员救治情况实施“日报制”
  23日晚,随着第二批15名伤员抵达,省人民医院接收的48名伤员全部到了。当晚,省人民医院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制定医护方案。会上决定,对伤员救治情况实施“日报制”,即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每天定时向分管副院长、医务处、护理部通报伤员的病情和救治情况,确保伤员得到最佳救治。
  24日上午,医院营养科与伤员们作了详细沟通,了解他们的口味。针对不少伤员有高血压、糖尿病,营养科给每位患者做了“营养档案”,以便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膳食。
  关爱涌向灾区伤员
  “这是我们募捐、卖报纸挣来的钱,想捐给住在这里的灾区小朋友。”24日下午4点,来自南京市一中心小学、南昌路小学、北京东路小学、琅琊路小学等学校的8名小学生,来到省人民医院爱心病区,探望来自灾区的小伤员。
  10岁的阳阳告诉笔者,几天前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他在网上发起了为灾区小朋友募捐的倡议。今天上午7点半,他和另外7个孩子一起做起了“报童”。这8个“报童”,有的是同班同学,有的是看到网上的倡议书加入的。从早晨7点半卖到下午1点多,加上原先募集的捐款,8个孩子居然募集到了1346元。
  昨日下午,家住医院附近的12岁的盲人周小云在姨妈的陪同下,带着鲜花和水果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爱心病房,看望两名小伤员。同日下午2时,南京东方出租汽车公司爱心车队在党委郭书记带领下,一行15人也来到该院看望灾区伤员,同时向爱心病房志愿者们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免费乘车卡。
(记者:仲崇山 蒋廷玉,实习记者:周小潭)
还记得总理为她让路吗――他,救活了那位小馨懿
 5月23日上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楼病房。一张儿童病床上,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正在玩布娃娃。护士告诉记者,她就是温家宝总理为她让路的3岁小女孩宋馨懿。
  如果不说,你根本看不出,这个花蕊般的孩子已没有了一条腿。
  带队援川的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孔祥清告诉记者,为她主刀救治的是他们医院的骨科主治医师蔡卫华博士。
  人们不会忘记这个镜头:当被埋在废墟下48个小时的小馨懿被成功救出时,正在北川县城视察灾情的温总理连忙让路,以便尽快送她上救护车。
  小馨懿被火速送到江苏抗震救灾医疗队所在的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蔡卫华发现,小女孩呼吸困难,脸色发紫,立即插管抢救。
  一般情况下,人的肢体被挤压致使血脉不通6个小时后就会坏死,小馨懿的右腿被挤压了48个小时。而父母为保护她,紧紧地将她护在自己的身下,双双被倒塌下来的房梁砸死。
  小馨懿的右腿已有1/3坏死发黑,如不及时手术将危及生命,于是实施右大腿截肢术。
  “手术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拼命忍住眼泪。但当孩子的右腿永远从小馨懿的身体分离后,我们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即使现在说起来,蔡卫华仍然为之动容,禁不住眼噙泪水。
  手术做了一个半小时,很成功。但危险期还没有过,第二天下午,小馨懿体温高达39.6度。这与坏死组织感染有关,必须换高档抗生素,而医院没有。蔡卫华立即向领导报告,经医疗队领导协调,20分钟后,20支“罗氏芬”送到病房。第二天,小馨懿的高烧退下去,第三天转为正常……
  “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灾区人民作最大贡献。”这是蔡卫华在接到赴川抗震救灾通知那一刻时就定下的信念。5月13日早上8:30接到赴川通知,要求10:00出发,他忙得直到上车前才给妻子打了个电话。
  来到灾区后,他每天从5:00起床接诊病人、做手术,一直要到夜里十一二点才休息。截至23日,他已先后做手术20多例,接诊病人800多人。
(记者:周刚)
(《现代快报》)
记者连线采访江苏赴川医疗专家邱海波:救命最后一棒交给我们&
 作为目前江苏省应邀赴川指导救治的第一位专家,全国著名危重病医学专家、中大医院危重病医学科(ICU)主任邱海波教授5月19日晚到达四川成都,参与和指导对当地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22日下午,记者电话连线了正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ICU工作的邱海波教授。在电话中,邱海波教授告诉记者,前方救援人员把灾民从废墟中救出来,把几乎可以说是生命救护最后一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必须接好了、接稳了,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他们的生命。
  邱海波教授介绍说,四川省人民医院承担着地震灾区危重病人的救治,他主要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ICU指导和参与危重病人救治工作,虽然这里只有12张床位,但是收治的都是从抗震救灾前线转过来的病情最重的病人。
  “这里的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和强度都特别大,看着这些从大灾中抢回来的重病人,我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同行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邱海波教授告诉记者,到了这里后,他和四川的同行每天早上一起查房,然后确定病人的诊治思路,上午10点后开始对危重病人进行床边治疗,下午4点半再进行一次大查房,如果病人病情需要,晚上就住在病房里。
  邱海波告诉记者,近日他们成功将一名16岁的女中学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名女中学生在废墟里被压了三天,右下肢截肢后,左下肢的情况也非常糟糕,出现了肌间隔综合征,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肌肉坏死。同时这位女中学生在地震中肺部被撞坏了,吸入了毒气,当被救出的时候,出现了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症状。邱海波教授查看了这位女中学生的病情之后,第一时间对她的左腿进行局部处理,坏死的组织要去掉,没有坏死的,想办法改进恢复机能。同时采用高流向的血液过滤,洗掉她体内的毒素,而且,这位病人的创面很大,感染非常严重,必须使用更强的抗生素。
  经过一个礼拜的抢救,女中学生已经能够脱离呼吸机了。昨天这名女中学生已经神志清醒,也有小便了,还开口对医生说了声“谢谢”。
  邱海波教授欣喜地对记者说,由于目前危重病人救治的技术和设备都比较先进,这里的工作紧张有序、效果显著,病人的肾衰、感染、呼吸衰竭等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医护人员精心救治下,5月22日这里就有3位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从外科ICU转出,但很快就有新的危重病人转过来。
(通讯员:程守勤,快报记者:安莹)
江苏省人民医院 将为十二位伤员做手术
  昨天下午3点,来自阿坝州茂县、今年43岁的樊玉军由于髌骨骨折被推进江苏省人民医院手术室进行手术,他也是该院首例手术的灾区伤员。为他主刀的陈哲峰医生表示,一个半月后,樊玉军应该就可以下地走路了。专家告诉记者,经过检查,包括樊玉军在内,省人医大约有12名四川重伤员需要手术。
  随着昨天晚上第二批15名四川伤员的抵达,江苏省人民医院的48名伤员全部到位了。据了解,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到的伤员都是“重病号”。接到伤员后,医院紧急为他们进行“床边拍片”,由于大部分伤员病情较重,受伤部位较多,几乎每个人都要拍摄四个以上的部位。
  据了解,目前伤员总体病情还算稳定,据检查的情况来看,约有12名伤员需要手术。
(通讯员:周宁人,记者:刘峻)
南京军区总医院 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
  昨天8点30分,南京军区赵克石司令员和陈国令政委来到军区总医院“地震伤员救治中心”,亲切看望昨天刚从四川成都第一人民医院转运来的36名伤员,送去了慰问金并了解目前的救治进展情况,要求尽全力抢救伤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据悉,
36名伤员中有34名属于骨科病人,伤员最大的78岁,最小的12岁,2位男性高位截瘫,有2个重挤压伤、1个严重肢体感染,1人正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多数伤员有多处骨折,病情普遍严重。今天将进行12台骨科手术。
  昨天,黎介寿、黎磊石、刘志红三位院士带着骨科、肾脏科、外科、心胸外科、神经科等专家为入院的36名伤员进行会诊。他们将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实际情况,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讯员:毛剑秋,记者:安莹)
来宁治疗的汶川地震伤病员赞南京就像家一样“这一夜睡得最踏实”&
&  他们从四川重灾区而来,在前天下午入住医院后,受到了贵宾的礼遇。各大医院都准备了四川口味的菜肴,医生们通宵达旦地会诊检查,护士们一对一地陪护,心理医生、四川籍志愿者和他们聊天,疏导心理。他们说:“到南京就像到家一样,
这一夜,我们睡得最踏实。”   
  13天了,昨天睡得最踏实!(伤员:谢敏,23岁&&救治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这一觉睡得太香了!”昨天清晨,谢敏一觉醒来后,沮丧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他告诉记者,地震发生10多天来,他第一次睡得这么踏实,睡得这么香。
  前天下飞机时,谢敏脑子一片空白,他甚至连爸爸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直到医生驱车40多公里,将他安置在省中医院,他才缓过神来,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谢敏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工地上干活,由于周围没有很高的建筑物,他躲过了一劫。不料,爸爸却被深深埋在围墙废墟下,再也没能睁开眼睛。谢敏不能接受爸爸不幸去世的事实,他反复念叨,“地震那天早上,我出门的时候,我爸爸还叫我骑车要小心一点,注意安全,他自己却……”
  谢敏告诉记者,从大伙住的帐篷里到小百货店,必须要经过一段围墙。5月18日,他去买东西,路过那段围墙时,刚巧发生了余震,结果倒塌的围墙把他右腿两根腓骨砸断了。由于华西医院“人满为患”,他的腿只做了清创处理。
  入住江苏省中医院第一天晚上,该院就组织了骨科的“精兵强将”,为他做了手术,而且很成功。
  “医院很人性化,服务非常周到!”
谢敏的母亲说,转到南京时,他们什么也没带,医院早早为他们配好了毛巾、牙刷等生活用品。“医院还给我们每个病床陪护的家属发了一瓶辣椒酱。”谢敏的母亲说,这是她的最爱。以前在家时,她一天三顿,顿顿吃辣,“今天,在南京也吃上了”。
  据了解,为了救助四川灾区来的伤病员,江苏省中医院腾空了骨伤科西六病区的病房,作为“特护组”,并连夜开会制定了一套护理预案,安排了部分四川籍的医护人员和南京的志愿者对病人进行一对一的陪护,根据病人心理受伤害的特点,他们聘请了中医药大学心理系的教授专门对陪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为了让病人有家的感觉,医院还在每一个病人的床头,放了一朵粉色的康乃馨。医院还请来了营养师,针对病人的口味和治疗的需要,专门烧制了四川口味的菜肴。
  医生护士就像我的亲人 (伤员:唐佐富,75岁 救治单位:中大医院)
  对于75岁的唐佐富来说,南京是那么陌生,别人都有亲属陪着,可他是只身一人从华西医院被转到南京中大医院来。在前天下午刚转进医院时,老人什么也不愿意说,只是呆呆地望着外面――因为他的儿子在地震中至今下落不明。在地震中他的腿骨折了,右肩部关节脱位,脸上受伤被缝了好多针。
  因为没有家属陪同,中大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格外照顾老人,安排了护士一对一地专职照顾老人。晚上,医生们首先给老人会诊,帮他的右肩部脱位部位进行复位,复位后老人感觉舒服多了。从发生地震到现在老人没洗头、没洗澡,双脚沾满了泥土,手指甲里全是黑色的污垢,护士们又赶紧给老人擦洗身体、洗头、剪指甲、洗脚、换干净的新衣服。可是老人还是不说话,医院专门请来心理治疗医生,还请来四川籍的大学生志愿者小曾。一听到熟悉的乡音,老人倍感亲切。“是老乡啊。”老人和小曾以及医生攀谈了起来。
  老人说,地震那天,他正在家里。突然房子颤动了起来,他想跑出屋子,可是来不及了。他感觉上面有东西压下来,打在右脸上,生疼,随后房子就塌了,他眼见着房上的梁、瓦都压了下来。“我就感觉自己被压在了底下,腿也被什么东西砸了,疼啊,动不了了”。地震过后,乡亲们用铁锹等工具把唐佐富从废墟中刨了出来,送到了医院。醒来后,唐佐富第一个意识就是赶紧叫老乡去帮忙打听儿子、儿媳、孙子的下落。回来时老乡一脸沮丧和为难。“我就知道他们活不了了”。媳妇和孙子都被深埋在了废墟中,无一生还。而在外打工的一个儿子也联系不上,另一个儿子也下落不明。唐佐富嘴角颤抖起来,说不下去了。
  见老人难过, 小曾和医生护士们鼻子一酸,“在这安心住下吧,南京现在就是您的家”。“好,好,谢谢了。”老人使劲点着头。
  据了解,前天晚上,中大医院的医生们通宵帮20位四川伤病员检查了身体,处理伤口,清洗身体。同时心理医生也被安排在病人身边,开始心理护理。经过初步筛查,发现有三位患者因为没有家属陪护,表现出紧张、焦虑、烦躁和冷漠的情绪,于是他们晚上对每一个病人进行心理筛查,综合各种信息资源,昨天一早整理出详细心理病历记录。心理医生除了对病人的心理评估外,还对陪护的家属进行一个心理干预,同时请来四川籍志愿者辅助治疗。
  能洗头,真好 (伤员:肖菊芬,38岁 救治单位:南医大二附院)
  地震后10多天来,肖菊芬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灰头土脸从废墟中爬出来捡回一条命,她已经不敢奢求其他。昨天入住南医大二附院之后,还是护士长注意到她头上粘成一团团的脏头发。头上很痒,她就不停地用指甲抠,一块块大片掉下的头皮将洁净的被单都弄脏了。
  昨天早上8点,护士长端起小脸盆,手把手为她洗了地震后的第一个头。吹风机将头发吹干,捡起散发着清新柠檬味的落发,肖菊芬纠结的眉头终于展露笑颜:“这是我地震之后洗的第一个头,真好。”24名入住南医大二附院的伤员,每一个人都在昨天早上洗了震后的第一个头。8岁的伍怡很高兴,大声谢谢给他洗头的护士姐姐。
  昨天晚上,来自四川的伤员一经安定下来,南医大二附院的专家们就忙活开了。一份归属二附院收治的24个病人名单上显示,该院收治的都是从重灾区死里逃生的危重病患者,其中最多的就是骨折病人,腹腔外伤和内伤的病人也多,年纪最大的85岁,最小的8岁。南医大二附院专门开辟了一层楼给24位伤病员抽调最优秀的医务人员。爱心病区是原来的妇产科腾挪出来的,两个病人一个房间,粉红色的墙壁上还挂着崭新的液晶电视,所有的卫生用品都是新的。
  为了确保伤员的生命安全和康复治疗,所有伤员的伤情必须在入院后的第一时间全部摸清,爱心病区的医护人员们通宵达旦,察看了全部伤员的伤情,对伤口进行了清创和重新处理。记者了解到,物理诊断科、放射科、检验科全加班,检验技师到床边为每一位伤员抽血,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报告。
(通讯员:何松明 程守勤,见习记者 单纯 沈晓伟,记者:钟晓敏 赵丹丹)
受伤的手已不太疼痛 94岁老人转出重症病房
  在到达南京的193名四川灾区重伤员中,入住鼓楼医院的老人马清云是年龄最大的,今年已经94岁了。前天晚上,经过连夜的手术,朴实的老人已经转危为安,现在精神不错甚至见人就拉拉家常。
  邱勇主任告诉记者,老人的左手臂伤得很重,手前臂有一长约5厘米左右的皮肤缺损,而且已经严重感染。前天下午,老人到达鼓楼医院的时候,神情萎靡,呼吸缓慢,心跳只有60次/分钟,如果不及时治疗,毒素进入全身,不仅手臂保不住,可能命也保不住。所以,鼓楼医院专家们昨晚争分夺秒紧急为老人进行了手术,麻醉师采用对老人生理干扰最小的区域麻醉方法,使老人处于清醒状态,一边手术,一边与老人沟通,以便掌握老人手术的各种反应,半个小时即成功地为老人完成了手术。昨天,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主任邱勇教授来到ICU重症监护病房,看望了马清云老人,经过ICU一夜的精心监护,现在病情非常平稳,老人热情地与邱勇主任拉起了家常。老人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告诉邱主任:这次大地震,解放军救了他,医生给他治伤,非常感谢。他还说,他有3个儿子5个女儿,2个儿子死了,老伴受了点轻伤,地震把他家乡的房屋全震塌了,他的家人和乡亲们都离开家乡,迁到其他地方去了。现在他受伤的手已经不怎么痛了。昨天上午11:20,医院将生命体征平稳的马清云老人转出ICU重症监护病房,回到骨科爱心病房进一步观察并进行康复治疗。
(通讯员:刘宁春 张可欣,记者:刘峻) 
(《现代快报》)
  鼓楼医院: 已完成14台手术
  昨天,记者从鼓楼医院获悉,该院两天已经为四川地震伤员完成了14台手术。据专家透露,为了给伤员尽快减轻痛苦,他们在22日晚十点钟,拿到病人名单那一刻起,就联系四川方面,连夜对伤员进行了手术前的初步评估,因此伤员来了之后,每个伤员的病情实际上已经了如指掌了。  5月23日16点30分,专家们为14位急需手术的伤员讨论制定了手术方案,分别于当晚连夜做了5台伤员手术,24日做4台伤员手术,25日做5台伤员手术。
  南京市第一医院: 前天进行两例手术
  24日,南京市第一医院为两名四川地震受伤的患者实施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患者肢体功能已经部分恢复。
  24日下午2点,26岁的陈发英在实施了腰部麻醉后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陈发英是都江堰人,在地震中左踝骨骨折。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桂鉴超为她实施了钢板植入手术。在给陈发英手术前三个小时,南京市第一医院还为德阳来的喻培书进行了右前臂处右挠骨复位固定手术,目前两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中大医院: 昨为7名伤员手术
  昨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为七名病情稳定的四川灾区伤员实施了手术。
  中大医院从四川收治了20名震区伤员。虽然转运单上清楚地写着患者的疾病诊断,基本上都是一种某部位骨折的疾病,但是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却并不那么简单,中大医院的医生组和专家组不敢掉以轻心。23日晚上,医生对伤员进行了认真的术前排查,一直忙到夜里12点多。
  除正常医疗、护理外,中大医院晚上在每间病房内都额外安排了2名护理骨干和2名护工参与服务。
(通讯员:刘宁春、张子青、叶青、杜恩、守勤,快报记者:刘峻、张星)
 “别怕,这里很安全” 伤员总是做噩梦,省人医启动心理援助
  昨天,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启动了心理查房,发现几位心理紧张的特殊患者,40岁的罗志云就是其中的一个。据她自己介绍,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不是病痛让她如此痛苦,而是大脑里对地震的惨烈印象总是挥之不去,常常梦见一个人在地震中奔跑。专家决定治病的同时,启动了心理援助,安抚她受伤的心灵。
  罗志云来自都江堰,在这次大地震中,她的双腿都有严重骨折,并且不是在第一时间受伤的,而是在余震中被倒塌的房屋砸骨折的。这更加深了她对地震的恐惧。她告诉记者:“总感觉地震还没有结束,随时都有可能来,最近老是做噩梦,晚上只要床一动,我就觉得好像又地震了,然后就醒了,醒后感觉一种孤独和恐惧,心里空荡荡的。”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贺丹军主任来到罗志云的床前,拉着她的手,仔细倾听了她的叙述。罗志云也紧紧拽着贺丹军主任的手说:“我想赶快恢复起来,早点能行走,还想早点去打工。”贺丹军轻轻地拉过被子把罗志云露出肚子的地方盖住了,对她点点头说:“那的确是非常害怕,很多人都是这种感觉。”专家告诉记者,患者类似这样的反应是遭受地震后的一个正常心理现象,并不是心理障碍,患者谈到想赶快恢复起来,想早点去打工,说明患者以及家属还是在努力地进行自我调整,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应该进行的是心理援助,而不是心理干预和治疗,对消极悲观的,有自杀倾向的就需要立即进行危机干预。“你不要害怕,你也很坚强,会好起来的”,在专家寥寥数语的疏导后,罗志云的情绪平稳了许多。专家告诉记者,心理援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们会根据情况来安排的。
(通讯员:杨涛,记者:刘峻)
(《扬子晚报》)
震区记事:江苏医疗队没有走
  一定要接好最后一棒
  口述:江苏省人民医院北川医疗队 陈彦、朱全,时间:日
  今天上午有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走了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来到了我们的医疗点,听她说,山里的邻居们有腹泻、感冒的症状,村民们都在奔走相告说江苏的医疗队没有走,所以就来找我们了。看着年迈的老奶奶背着竹篓走了这么远,我们赶紧将她需要的药物、食物都装好。临走时,她拿出几个鸡蛋要塞给我们,表示她的感谢,我们知道山上的村民没有什么吃的就没收下。老奶奶又看见门口有一把榔头就问我们要不要,我们问她“您要这个干什么?”老奶奶说:“我想带回去种地。”老奶奶身上折射出的灾区人民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虽然眼前的北川已是一片荒凉,昔日的繁华小镇如今变成连一只鸟都见不到的空城,心中有些惆怅,但是我更相信那些被救出的灾区人民一定会努力地活着,重建他们的家园和希望!
  我们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北川了,昨天省卫生厅李少冬处长和顾民副队长与当地卫生局的领导就灾区人民看病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提出将为参加高考中考上江苏医学院校的孩子设立助学账户,再让乡村的医疗人员到省人民医院等省内大医院免费进修等举措,当地卫生局的领导对我们的帮助表示非常感谢,他说:“其他医疗队都走了,尽管条件十分艰苦,而你们江苏医疗队却一直驻扎在这里帮助我们,我得替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好好地感谢你们啊!”顾民副队长说:“你们放心,直到你们不需要我们了,我们才会撤退!”
  目前北川的伤员多为被狗咬伤、发热、腹泻的村民和救援人员,北川现在还没有电,我们除了医疗工作外,还要为当地卫生人员讲解一些防疫和心理疏导的知识。昨天就有一位卫生院的同事突然间就不说话了,我们很担心并将他立即转去绵阳三院休息调整了。
  听说我们医院已经接收了52名伤员,我们既为灾区伤员能得到更好地救治而高兴,也为后方的同事们接好最后一棒而骄傲。但是这一棒的分量是很重的,不过我们有充足的信心,在院长、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和关爱下,伤员们一定会早日康复的!后方的同志们,有你们对伤员们的精心救护,我们前方再累再辛苦也安心了!
(吴倪娜、毕晓红 整理)
  南医大二附院医疗队:肖安平 
  5月16日下午4时左右,江油903医院临时急诊室前一派繁忙景象,救护车笛声刚停,只见一群身着迷彩服的战士推着担架车飞奔而至。这时听见有人高喊:“肖主任,快来u”我迅速推开人群,只见一个战士被其他几个战士紧紧地按在诊断床上,歇斯底里地喊叫着、挣扎着……
  原来这是一名从北川重灾区送来的战士,他的战友告诉我:他从地震的第二天即开赴救灾前线连续三天三夜奋战,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中抢救受灾群众,与死亡、鲜血、伤员、凄惨的救命声相伴未曾合眼,就连食物和水也未能得到保证。在来院前两小时刚被撤换下来,随即就发病了。先是晕倒在地,继而大喊大叫,胡言乱语无法控制。我仔细检查了病人,发现病人神志不清,处于极端躁狂状态,但生命体征平稳。随后紧急注射大剂量安定、氯丙嗪后也难以控制,最后使用大剂量杜冷丁才使患者镇静下来,接下来的头颅CT扫描未发现异常。我当即诊断为由于过度刺激、过度疲劳,加上寒冷饥饿导致的反应性精神障碍。
  入夜,我守望着被大剂量
镇静剂控制入睡的战士的面容,心情难以平静:一张年轻帅气却又惨白的脸,沐浴着夜色和发电机发出的微弱灯光分外干净,透出圣洁的静谧,我想如不是入伍,可能还在上大学吧,哪能承受如此的险恶和苦痛,记得当时他不停地在喊:不去了!不去了!哪个再让我去我就拼了!我的眼角有些润湿……人的体能有极限,人的精神也是有极限的,那是靠怎样的意志力坚持到最后,坚持到倒下――战士,这就是我们的战士!
  903医院漂亮的儿科女主任请我会诊,我欣然前往,不想却一眶热泪换得一身“童子尿”……
  病人为一个4个月的女婴,癫痫发作一次,精神萎靡,几天未进食,CT报告少量硬膜下积液。抱孩子的大嫂焦急地问道:孩子没事吧?这孩子的命是她妈妈的命换来的,你们可要治好他!追问情由,大嫂含着热泪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孩子叫母牵琪,羌族人。母亲4个月前从绵阳回北川老家,地震时正在屋内喂乳,当救援人员救出她们时,发现母亲仍呈坐姿,身体前倾保护着女儿,女儿安然无恙,毫发无损,母亲却停止了呼吸。
  听完这位大嫂的诉说,周围一片沉寂;孩子似乎有了感应,精神也好了起来,眼睛左右转动,像是在寻找,寻找母亲的声音、母亲的颜容。当孩子看到我的眼睛停了下来,我为之一动不禁热泪盈眶――孩子啊,你可知道,是母亲给了你生命,又是母亲舍弃了自己的生命第二次给了你生命,你承载着母亲的希望也闪烁着母爱的光芒……
  正在想着,忽然脖子一热,一股热流沿着后背倾然而下……一个大嫂惊呼道:对不起孩子尿尿了!原来后面站着一个抱孩子的妇女,不期然地我享受了一次“童子尿浴”,一洗几天来的汗垢和疲劳,须知我已4天没洗澡了。
(何松明、毕晓红 整理)
江苏省卫生厅主办
| 备案号: |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42号  邮编:210008  网站编辑联系电话:0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朋友说的感人的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