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小孩口气特别严重,说话的口气时候能熏得人躲得远远的...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 AF知识网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更新时间: 编辑:admin
我小时候也特别的不开朗。对不起,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回答的立场未必中正。我大概看了一下已有的回答,从各种角度提办法的都有,很全面了。让我说,我也说不出更好的来。不过,以我小时候的经验,代入这个孩子的视角,对很多答案都会感觉不舒服。首先我旗帜鲜明地,不赞成给这个孩子下诊断。不觉得站在「大人」的立场上,评判这个孩子的问题该如何「开导」,这种姿态本身就有些傲慢吗?这姑且不论,先说问题本身吧。一个不爱笑,沉闷,不从众,有自己独特趣味的孩子,平时不跟家人交流,从这些信息我们一定只能得出负面的联想吗?我的第一反应,却是电影《一一》里那个洋洋。感觉不是很像吗?而且你们不觉得,那孩子其实聪明到不行吗?(是的我也在为自己脸上贴金……)为什么大人们首先就会往自闭症上面联想(事实上这和自闭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方面不做科普了,只是顾名思义可以猜到大人在担心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猜不透的闷葫芦,闷骚又满腹心事的小孩就被定义成一种病态,非开导不可?他会给别人带来什么麻烦?我也能理解家长的担心。两年前,有一对家长带他的孩子找我做咨询,也是个闷葫芦。我们聊了五六次,每次家长都有倒不完的苦水,他们的情况和题主不同,但担心总是差不多的。自始至终,孩子都没怎么说话。每次我都会留点时间给他,但总是尴尬的沉默。后来家长没了耐性,结束了这段毫无用处的咨询。但是半年以后,他们又来了。这次孩子主动问我能不能让家长离开。他单独坐在咨询室里,坐了半个小时以后开始哭,后来越哭越厉害。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他连着咨询了几次,每次都是哭,断断续续地和我说几句话,我也是以听为主。但是这个咨询没做几次就结束了,不知道是孩子还是家长的意思。(按惯例,以上案例信息进行了虚构处理)这当然不是个成功的咨询,也不是说那孩子哭了几次就和父母的关系有所变化。重点是,他在咨询室里会对我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绝不像家长担心的那么「自闭」。他试探了我很久,他不说话,他在我房间里乱逛,他翻我的笔记,他向我提无厘头的问题,他让我在他父母面前出丑,这说明他并不很喜欢我,但他还是决定给我一些考验。好在我虽然资质驽钝,却很有耐心,这些考验我都过关了,最后他可能就想,这个叔叔也没那么讨厌,那么跟他说说也无妨吧。这说明一个人无论多么习惯沉浸在自我的思绪中,他总是有表达的需要的。问题在于作为那个听的人,你是否留给他了足够多的空间。这么说,多少还是有点功利主义的意思。所以我决定换一种说法。如果可能,我希望题主可以把这段话呈现给孩子的父母,我使用第二人称,来表明这段话真的很诚恳。在你们的孩子身上,其实有一些非常,非常奇妙的东西。希望你们能珍惜:他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身体又不好,他可以有很多理由索取更多的爱,但他反而用自己的方式减少给父母的麻烦。你看,他爱观察,爱思考,否则不会小小年纪说话做事都像大人。他理智,冷静,成熟。当别的孩子用歇斯底里和惹是生非的方式去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时,你们的孩子只选择了平淡的沉默和不合作。他不想笑,不想跟人打招呼,而你们硬要他假装开朗,他选择的仍然只是最低限度的反抗,他陪你们去游乐园,没有掉头就走,他跟你们吃饭,依然有问必答。你们认为他对生活没有兴趣,但是他看纪录片你们却不认可。他生活在你们的否定中,却只在用安静的观察,思考和克制来对抗。他未必不需要一个可以喘口气的空间,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但他只好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在他身后,父母一边暗暗摇头,筹划「开导」的策略,一边又面带笑容,装作理解。在父母心里,孩子怎么会有理由不信任你们呢?但是孩子那么聪明,又那么擅于观察,怎么会感觉不到来自你们的否定?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去看电影《一一》,学习一下吴念真饰演的老爸是怎么和洋洋互动的。洋洋对老爸说,我们都只能看见一半的世界。老爸则送给了洋洋一台相机。洋洋同样是一个奇妙的孩子,但也要有那样的老爸懂得欣赏。你听他在外婆灵前的表达,像一朵被珍惜了十年的小花绽放。说得很乱,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总结一下,孩子能不能「开朗」,家长是没办法的,那取决于孩子自己的人生际遇;但要想和孩子多沟通,家长确实可以付出努力,去营造一个沟通的空间。给出空间的方式很简单:不着急,不强势,不先入为主,从心底欣赏和尊重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体会他内心的一切。每个安静的孩子心里都有宝藏。大人虽然也许永远没法理解,但至少可以欣赏,爱,和陪护,给他需要的阳光雨露和空气。那样有一天他开放了,你自然会看见他对你的笑脸。谢请。光凭这些描述还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先建议不要太轻易地给小孩子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 问题是不是被夸大了呢?初一年看纪录片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我个人经验,我在学校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害羞内向的学生问题大部分比较严重的,缺乏人际支持。
特别是害羞的性格,容易让人误解为态度冷漠,例如有个学生因为害羞,担心自己表现不自然,害怕自己说话不恰当,而回避别人目光接触,回避人群,不难理解这样的学生可能被别人误解为高傲冷漠。我下个学期打算在学校里开办一个“害羞研修班”,因为我觉得不少学生深受其害。
而害羞的性格大部分可能是天生的高敏感者,美国做过调查(具体忘了什么文献)大概有3分之1的人是天生的高敏感者,我觉得在中国这个比例可能会再高一点点。所以这个孩子也很有可能是天生的高敏感者,我希望他周围的人,特别是家人首先应接受他的性格,反复地通过语言和行为来明示暗示他的害羞或者内向的状态,只会让他更确认自己是这样的人,并通过无效的努力来印证自己的“无可救药“。例如,你让他和别人打招呼,他不做的话,你可能会批评他这样是不礼貌的,你就通过语言和行为给他贴上了”不礼貌“的标签,也许他只是很害羞?
我们教师自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不管和学生讲了多少大道理,下次他还是很可能犯同样的错误。而学生自己也表示,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重要的不是影响他的认知,而是他的情感,学过心理学就会明白,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而影响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而非认知,所以大道理(认知)并不是改变态度的关键,我们和孩子的情感关系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我从文中似乎发现,大人们对待这个孩子总是试图着讲道理。很多事例都可以说明建立和谐的情感联系才能帮助到孩子,中国一句古话”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基础”咨访关系“。都是情感先行,再来认知(道理)。举个例子,我阿姨的一个小孩,小时候溺爱,亲子关系不好,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对我的话言听计从,因为我和他关系好,而我对他讲的内容和他妈妈讲的都差不多,可见不是大道理在影响他的转变,而是情感成分在影响他态度的转变。
既然不能只讲大道理怎样的措施才是有效果的呢?记住一句话”有效果总比有道理重要“。首先,需要耐心,我虽然是心理老师,但刚毕业的时候也当过几年班主任,但是班里也有一个很”坏“的学生,课堂经常违反纪律,很多老师也是各种谈话各种教育(大道理),我接受班主任之后,他依旧我行我素。有一次他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我课后和他谈心,但他并不做出承诺下次不再做这样的行为,我后来就带着他跟在我身边到每个班级上课,每个课间我也不强迫他做出承诺,就是和他聊平时的生活,上了半天的课,他就自己主动承诺不再这么做,他脸上带着笑容,他仍然觉得顶撞老师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他乐意为我不再这么做。
耐心不仅仅止于此,而应该贯穿于始终。 陪伴也很重要,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第一个陪学生逃课的老师,但是至少我没见别的老师这么做过。还是这个学生,有一次逃课,在学校操场乱逛的时候正巧被我碰见,我并没有马上责怪他或者讲大道理,我说”你怎么不去上课呢?“他”上课很无聊,我什么都听不懂,他们(科任老师)又不让我趴着睡觉。我说“走,我带你去做一件有聊的事情,早上有一场湖人的比赛。”后来我带着他去我家看电视去了,期间我们完全没有谈学习的事情,临走的时候我跟他说”我知道上课对你而言很无聊,但逃课不是办法'。后来我给他提了一些上课的建议和他商量了课堂上他可以做的事情,他表示愿意试试。所以陪伴才能建立信任关系,才能有良好的情感关系,这样我之后讲的道理才会真正起作用。
第三,你是不是真的关心这个孩子,你了解孩子的需求吗?你所采取的措施只是在尽你的义务吗?还是只是想尽快摆脱这个麻烦,这个孩子的父母只是想尽快解决这个麻烦,以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别急着回答这个问题,思考5分钟在回答。
还是前面我讲的那个学生,有一次上美术课,他死活不买上课用的笔纸,美术老师和美术课代表也是和他沟通了很久仍然不奏效,我知道他很叛逆,但是同时也了解到他家里确实比较困难,父母亲平时也很疏于管教,我什么也没和他谈,买好美术用品,放在他的抽屉里。我从来没有和他再提及这个事情,不过后来他一直表现良好。我这样做能够奏效的原因还是因为之前我和他建立的良好的情感关系,要是其他老师送他,可能会让他更暴怒,更逆反,而我送他却是不一样的效果,所以不管是道理也好,措施也好,情感才是影响孩子态度转变的关键。当然这个孩子是个留守儿童,这样的情感冷漠表现也很有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具体参考“感恩的心”?监护人养育他、照料他,这真的是义务。如果你没把养育儿童当成是“义务”,反倒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要求儿童,你站的立场就错了。爱的互动,正常情况下,是爱和爱的分享。如果你把这个本来就当成了“施恩”和“感恩”的关系,我真的很理解这个小朋友会觉得无法沟通。还有"笑不笑"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孩连笑不笑都是需要大人去教导,你真的觉得他的生存环境不压抑么?如果,我和题主你去看了一个我喜欢的展览,听了一个我喜欢的音乐会,可是你没有欣喜若狂,你没有觉得天籁之音。我就问你:“你为什么不喜欢啊!为什么不欣赏这么好的展品/旋律?这个展览/音乐会这么贵,你怎么一点感激之情都没有?为什么别人都喜欢,想买票都买不到,结果你睡着了!”这种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强迫,是一种迫害。他去游乐园,开心不开心,他又不是智障,他能不知道么?笑和不笑,难道需要你去定标准指导么?这样过度管制,让儿童不压抑么?为什么男孩子就要按照你的假设去看“打打杀杀的连续剧”呢?。。。不好意思,我也从来没爱看过打打杀杀的连续剧,我从儿童时代起就一直觉得《探索》《人与自然》类似的科普节目比韩剧、武打剧、动画片、言情剧等有意思1万倍。这个孩子爱看记录片,显然证明他的智商/求知欲水准比楼主你强多了。他看什么电视都自己不能决定,他怎么可能不压抑呢?更何况,这只是因为你在中国,所以儿童可以看打打杀杀的电视片,那是因为整个国家都缺乏对儿童的保护(算了,不说了,不肉体虐待儿童,你们已经不错了)。在正常国家,打打杀杀都是不可以给儿童看的,因为有一个电视/电影/游戏分级系统,比如打打杀杀的就会要14/16岁以上才能看。你所描述的“被家人溺爱到不行”,儿童不是你家的宠物,不是你买了高级食物高级衣饰就会让他满足。如果给予过分充裕的物质条件,而对于精神上,完全是不在一个频段或者精神迫害的程度(强迫笑,强迫“感恩的心”,强迫看“打打杀杀”),儿童是无法快乐的。这个对于成年人也一样,如果你的工资收入很高(可能就是老板认为的“溺爱”/你应该有“感恩的心”),可是如果老板让你做这做那,你丝毫不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看什么电视,笑还是不笑),这种整个被否定的感觉会压到你对物质财富的需求,有尊严的成年人也会感到压抑,并且选择合适机会离开这样的公司的。家庭中,充满了强迫、不了解儿童、不尊重儿童和愚蠢但是自以为是的假设,才会让儿童这么不开心。最好的亲子关系,是由父母和子女共同互动,去一起构建的,这是一个一起成长的故事,有爱,有牵挂,有自由,有规则,有尊重。我见到的最温暖的场景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读书、削苹果,然后孩子在入睡前在爸爸妈妈腮上轻轻一吻,说:“我爱你”,或者画一幅歪歪扭扭的肖像,写着爸爸或者妈妈的名字。爱,不是投资产品,不看投资回报率。这个一句稚嫩的“我爱你”,一个歪歪扭扭的肖像画,孩子幸福的微笑,充满安全感的生活就是对父母/家人的爱的最好的回报。如果你需要孩子“感恩”,只能说明你不爱孩子(或者不够爱孩子)。估计你年纪还小也没孩子,可是恋爱总谈过吧?要是没谈过恋爱也无妨,电影儿总看过吧?妻子/女友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最好的“感恩”就是丈夫/男友大喊“真好吃”然后风卷残云的吃光。我实在不能想象,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你需要的“感恩”是啥样的?最恶劣的亲子关系,就是家长把自己当成是儿童的恩人,动辄就是“我白养你这么大/我养了个白眼狼/娶了媳妇忘了娘”。。。这属于家长的心理问题,对方是一个需要你尊重的有独立人格和思想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宠物。不要假设人家的爱好,不要强迫对方,不要判断孩子。让孩子过的清净点儿吧,给他一点“笑和不笑”,“看什么电视剧”,“感恩不感恩”的自由。管的越多,越让你的家对于孩子来说像一个有吃有喝有住处的牢房,虽然没有牢笼,但是你的评论、判断、你奶奶你妈和你的眼泪(对儿童来说意味着你们的"失望")就已经像千斤重担一样压在他心上了。我非常理解孩子的不开心,别说孩子了,我一个心理健全的成年人也会有坐牢的压抑感觉。孩子的奶奶,你妈妈和你,有空儿了,你们三可以一起去看看心理医生。不用谢。手机简答。已经有很多好答案了,尤其是关于小孩本身的。我就补充强调一条,与其想着怎么“开导”小孩,不如多想想家长们能怎样改变自己。与其在小孩身上找原因,不如在家长身上找原因。改变小孩,你开导他几句话,让他一周一小时心理咨询,那每周其他的167小时怎么办呢?生活环境中导致小孩不开朗、性情冰冷的原因还是存在,这样的改变的效果能有多少、又能多持久呢?有些家长会有这种态度:我小孩有这个问题,你去治(fix),过一个小时我来领小孩。换句话说,问题都在于小孩,他们自己什么都不用改变。题目中的小孩是不是真的有问题,这个不通过assessment没法知道。但小孩即使真的有问题,也很难通过只“开导”小孩来解决。我个人在和儿童、青少年的工作中,只要条件允许,都会花相当的时间assess小孩的家庭和学校环境,通过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育儿教育(parenting)等方法改变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改变小孩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再针对小孩本身做工作。如果能得到学校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那么效果更加理想。如果孩子没有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请停止施加这种无形的压力吧。如果把你每天关在屋子里,只给你书和纪录片,让你呆上三天怎么样?相信我,大多数人(不是指AF知识网上的大多数人)连半天都受不了。而你要安静孩子多说话的要求,每提一次,形成的压力是差不多的——被强迫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在他眼里安静地呆着是一件简单又欢喜的事情。)很难想象吧。父母小时候那个年代,没有电视节目,没有网络,最关键的是,意识形态完全不同:大多数人生活拮据,生活的目标是温饱,活蹦乱跳就证明着你还健康,这是老人们唯一的希望。如果你很有出息,那是祖上积了八辈子的德。时代不一样了。孩子们早早有了自己的世界,实际上从 80 后这一代就开始,尤其在城市,不再过度担心温饱,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去学习,去开垦。孩子们的性格也更鲜明和多样化了。请不要把孩子硬塞进长辈心中的模板。在孩子还不记事儿的时候,性格就悄悄形成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时候鲜明地犹如天意,请引导他,而不是纠正他。请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性格。你的包容能成就他的未来。老师们分析得那么全面,我也学习了。但是补充一个容易操作却很有效的心得技巧,对大人孩子都适用,对孩子尤其适用:那些细节和小事,你不满意的时候要忍住,不要做声。但是偶尔有一点点改善的时候,就予以狠狠的表扬。几次下来,很多事都会改善,而且是积极的,不是充满压力的。因为这样他会了解到你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在挑剔他。现在想起来我小时候也很不开朗,要上联欢会表演节目,全校都等着我唱歌,我死都不唱,活活在台上站了好几分钟。老师喊我下台去我也不走,就在那站着,台下还有领导。这是一个多么奇怪令人无可奈何的小孩啊。后来老师没办法,只好冲上去把我抱下台,我终于下决心赶在被端走之前,舔了一下那个立式话筒。因为当时我满脑子就想知道话筒什么味道,别的全忘了(甜,黏)。这事儿我不说谁能知道。所以说不要去猜一个内向的小孩在想什么,反正想不到的。你得等他自己说。谢请。用一个故事开头好了,美剧 Friends 里有一段是 Ross 为了讨好 Rachel 的上司,又正好了解到那上司的孩子和自己一样喜欢恐龙,于是就邀请他去博物馆,然后那上司说了一堆诸如我的孩子话很少啊,总是一个人玩啊,看恐龙的书啊,“我真的很担心啊。”然后 Ross 愤怒地说“他很好!”因为 Ross 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啊。其实看了提问者的描述之后,我很想说“他很好!”因为我觉得你孩子身上有我的影子。我也不像小孩子的,我也看纪录片,我觉得游乐园很烦所以才不会笑呢。你觉得他不懂?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看记录片干啥啊?!他只是对你们觉得孩子该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还有他也不是不懂礼貌,他懂,但是他不愿意这么做。而且每次你们显露出“哎呀你怎么这个都不感兴趣啊,你怎么这个都不懂啊?”都加深了他的一个印象:这些大人一点都不懂我,还是把我当小孩子看(虽然的确还是个小孩子),我有这么幼稚么?然后就会反抗,当然他的反抗还算比较温和的,遇到外向而且逆反的孩子你更要头疼了。孩子已经这样了,与其硬塞给他“你们觉得小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不如去了解下他到底喜欢什么,好不好?仅从你的描述来说,我觉得他唯一有可能有问题的是:其实不仅仅是他性格不开朗,更多的是小孩子总说一些寒心的话让养育他这么多年的奶奶(就是我外婆)伤心,完全感受不到他一丝一点的感恩之心”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讲究感恩,这的确很重要。但我们做的很差:逼着孩子表达我很感恩!这孩子真的是不懂感恩,还是没有像你们希望的那样表达感恩呢?坦白说,我很怀疑你的判断,如果可能,最好能补充一些细节。你提到了“溺爱”,溺爱中的孩子通常只会对溺爱他的人(奶奶)不感恩,遇到其他人,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何况,感恩对我们感情世界的帮助远远大于理性世界,换句话说,只要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不知道感恩在现在这社会也能活的好。你的整个表达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是:贴标签。不开朗啊,内向啊,留守啊等等。前面的回答者还有提到了自闭啊孤独啊什么的。如果孩子真的有自闭症和孤独症的问题,你首先要做的是就医,不要期望通过咨询再来改变他。不可能!后面的这些你也就不用看了。关于如何做:1,我个人一向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如果你认同我这个观点,那么最重要的是要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你想让他笑,你得让他开心。他喜欢看纪录片,你就让他看。带他出去玩,不要按照你们的想法,不要带他去你们觉得他会喜欢的地方,要带他去他喜欢的地方(如果他没有喜欢的,就带他多经历,让他慢慢了解自己。)你一定要他说话,不如让他说说他喜欢的,比如纪录片(逗一个不爱说的人说话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你想尝试,建议做好准备工作,不能展开了)。2,初一的孩子应该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逆反了。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对孩子的教育都应该少说道理,对于有阅读能力的孩子,不如推荐书或纪录片让他看。3,初一的孩子再来谈行为矫正我自认为已经晚了。如果你一定要做,建议你: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我在你的提问中看到“内向”“开朗”“感恩”“打招呼”“做回孩子”,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你最关心的?(我的第1条建议仅仅是针对开朗的。)心晴答得够好了。我说两点。一,喜好纪录片的人不可能对世界不感兴趣。二,没必要开导。因为时机未到。重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包容理解的对待他。他就算一直内向,只要自己认为没痛苦,也不伤害别人,他没有义务接受开导。姐姐特别神经质怎么办?我姐姐性格特别敏感,我也说不清是不是敏感的性格。反正就觉得她,完全就没有成年人该有的成熟性格,说话做事都特别容易被我影响,十分神经质,让我很烦躁。她总一厢情愿地认为男孩子就要看打打杀杀的武侠片,每次看电视就把遥控器给我逼我看武侠片,但是我想看纪录片啊,我怎么就不能看纪录片啊!拜托,纪录片拍出来就是给人看的好吗?!人家隔壁小明的姐姐天天逼着他看纪录片好吗?!前段时间家里说要去游乐场,就是为了让我多笑……无语……和长辈们一起去游乐场有多无聊我真的不想吐槽了!而且更无语的是,一路上就要逼我笑啊!有什么好笑的!一家子都忧心忡忡的就差架着喂我吃兴奋剂了,我笑什么啊!有什么好笑的啊!!!我姐说我很冷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哭了……人家明明很喜欢看纪录片的……可是她非要逼人家看武侠片……人家对武侠片确实不感兴趣啊……我姐天天一边对我讲大道理,一边还让我笑,一边还让我感恩,我对现在的生活失望极了……我奶奶(我姐外婆)我姑姑,还有我姐,都是这种神经质的性格,都非常敏感,又是生气又是伤心,还哭了好几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遗传,只感觉自己活得痛不欲生。我本来就是留守儿童,我跟长辈们也没什么话好说,我笑点比较高,更何况他们也真的没什么幽默感。但是我姐非要逼我看武侠片,逼我笑等等这些行为,令我非常不开朗!摊上这么个姐,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啊??!!看了题主的描述和部分回答,在下百感交集,心里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觉得得说点什么。其实我最大的回答动力在于,我小时候(甚至现在,大四)和这个孩子很像,当然,严谨的说是和题主描述中的孩子很像。不过,我们之间生活环境和人生际遇肯定大有不同(比如我不是留守儿童),所以我只能说表面上看我们很像,至于内在成因是否一致我不能确定。正因为如此,所以接下来我只是想说一说我为什么会有和那个孩子相似的行为举动和表现。在下行文比较啰嗦,先打好招呼。一、性格我确定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而且我觉得那个孩子也是性格内向。然后我就必须为内向性格正名了,简单一句话:内向和外向都是正常的性格,且很大一部分是由生理结构(主要是大脑结构)所决定的。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性格是天生的。研究认为,内向者的大脑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所以更容易被过度刺激,所以内向者倾向于安静、稳定、安全的环境;外向者相反,他们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较低,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外界刺激来满足精神需要。一般来说,外向人不适合深入思考和复杂脑力活动,因为那对他们来说刺激太少,太无聊乏味,因而难以集中精神,但他们很喜欢与人接触,执行力很强;而内向者往往能够沉下心进行非常深入和复杂的思考和脑力活动,但应付复杂的人际交往就会感到刺激过度而力不从心、身心俱疲。所以说,内向外向各有其优势劣势,不能说谁好谁坏,因为对于世界来说,这两类人缺一不可。只不过当今社会是一个外向导向性社会,外向的人天生更容易吸引人们注意,相比之下就会感觉外向更受人欢迎,似乎也就成了更好的性格,其实实在是性格偏见和歧视。最后请记住:内向不是病,也不等同与自闭症、孤独症,内向就像外向一样正常而合理。我在本段中的观点参考了《内向者优势》和《安静》两本书。二、爱看纪录片我很爱看纪录片,而且我对纪录片很挑剔,如果我看到优秀的纪录片我会觉得非常舒服,反过来我会觉得浪费了时间而很不满。当然,我所谓的优秀肯定有我的主观影响,很难说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许简单地说,好的片子必定要让我有所收获,即得到了我以前没有的东西。我也不喜欢看纯粹打打杀杀、剧情弱智的东西,我是觉得导演给我看那种东西简直就是在侮辱我的知商。大部分综艺节目也不怎么看,只有极个别的让我觉得能从中有所收获的会偶尔看一看。其实对于看电视以及看书也好,我的一个很主要的标准就是获取有价值的东西,获取知识、思想、见解、答案等等。我从小时候第一次仰望星空,从《十万个为什么》里认识了宇宙开始,就深深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未知、神秘以及说不出来的东西(就是那种很伟大、很宏伟、很震撼总之超级棒啦),我无时无刻不想尽可能多的认识这个世界以及世间万物。所以我总是很饥渴,不想耽误一点时间。当然,凡人总有累的时候,也会有看无厘头电影啦、快乐大本营啦、弱智剧的时候,但那只是为了必要的休息,内心里对那些是没什么兴趣的。三、说话像大人就我现在的感觉来说,所谓小孩说话像大人,更多的还是说那种语气、神态和动作像大人,而不是说内容像大人那样有内涵、有思想。当然,我小的时候因为喜欢观察、思考,所以很早就知道哭哭闹闹、耍无赖之类的是很没意义的行为,对于解决问题几乎没有实际帮助,最多也是治标不治本。我从小跟伙伴儿玩游戏就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对所有人都是。因为我知道那样才是最合理、最有助于大家把游戏玩好玩开心的。但你们也知道,小孩子玩起游戏来,一着急总会破坏规则,耍赖。而这种时候我总是据理力争,但犯规的人也总是要狡辩、吵闹的,结局往往是不欢而散或者我退出(或被赶出)游戏。另外再说一个,我小时候从来不和人主动打架,任何矛盾我都是寻求通过讲理的办法解决,但你们也一定想到了,小孩子闹脾气的时候谁讲理啊?吵着吵着就成对骂了。但我总是讲理,对方吵闹的时候还是说理,对方惹急了骂骂咧咧的时候我还是讲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最后要么急得动手、要么一拍屁股走人,我呢就很委屈的流泪,心想道理分明在我这里,为什么他们不讲理呢。现在想来,我当年确实比同龄人更早的认识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但是却把这种方式用到了根本不合适的人群身上(小孩子)。但是我和年纪比我大的人之间就处的很好,或者更准确的说,跟那些不把我看做小孩子、小屁孩的大人之间就处的很好。在长大一些后,也是和那些比较成熟的同龄人处的很好,互相交流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想法、对人生的思考啥的。小结一下:小孩像大人这是一种思想趋于成熟的表现,之所以说趋于,是因为这时候的小孩毕竟人生经历还小,思想深度虽然比同龄人深,但还是比较浅的,对问题的认识还有局限性。所以有时候说出来的话看起来很成熟,却欠推敲。不过这也是正常的,也是必经之路。对待这种孩子,你就不能把他当小屁孩看,就算他说出一些不成熟的话(比如我小时候曾激愤的认为应该让所有坏人消失,因为他们不守规则),你也要意识到他们已经走向成熟。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更快成长,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社会。四、不爱说话就我来说,我不爱说话最主要的原因绝不是不喜欢、不想说话,而是找不到合适的说话对象。我很小的时候就对科学啦、宇宙啦很感兴趣,你看宇宙那么浩瀚、那么美丽,同时有那么神奇。你想这一切竟然都是从一个无穷小的点爆炸开来的!所以那时候特喜欢看科普书籍和电视节目,然后也会给小伙伴儿们讲,我的小伙伴儿们都惊呆了,听不懂呀。以后就没人爱听了,还是玩游戏比较开心。。。所以我也就不再跟他们说这些聊这些了。长大以后的情况也差不多,我对篮球NBA啥的不感兴趣也一窍不通,所以初中高中男生们谈篮球打篮球我永远不掺和。我也不喜欢跟别人聊那些娱乐圈八卦、小道消息、低俗笑话之类的,说到底还是因为觉得说这些没收获。这就和我爱看纪录片一个道理,我总希望我和别人聊天能有收货,而且是我想要的收获。虽然谈NBA能让我了解篮球,但是那又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思想、见解、问题、答案和其他我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很不幸的,我想要的这些碰巧是大多数人所没有的。所以,你让我怎么去和别人说话?那种无聊的扯淡,只要一想到宝贵的时间花在毫无价值的谈话上,就会觉得心疼和难以忍受。当然,凡人都有累的时候,我也有跟人扯淡的时候,不过那纯粹是休息放松罢了,但凡还有精力,就不想浪费到扯淡上。再强调一下,我绝不是不爱说话,你知道我也是碰到过有共同语言的人的,我也是有过滔滔不绝、把酒言欢的时候的。真碰上合适的人,我那话匣子是关都关不上的。所以,如果有人觉得我沉默寡言,请不要一心只想着是我有问题(什么闷骚宅男啥的),也请反思一下自己的趣味。所以我对题主有个建议可以试试,你不是想让那孩子多和大人说话吗,请试一试以后主动和他探讨一些历史、哲学、人生问题或他正在关注的东西,并且在态度上一定要端正(不要想着是在耍一个小孩子,而是要真的想和他讨论),我想日子久了以后,他会愿意主动和你们说话的。五、不爱笑,冷漠就我来说,两个原因:1、过于理性 2、思考太多一个人太理性了呢,那么感性的一面多少会受影响、被抑制。我就是偏理性的,从我上面说的小时候就喜欢讲理能看得出来。我一度很崇尚理性,觉得感性是不可靠的,唯有理性才能保证一个人做事做人符合真理(或者说天道)。这一两年已经不这么极端,认识到了感性自有其价值,理性感性缺一不可,只有协调好了,才能发挥最好。偏理性的人有意无意的就会压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因为他会觉得被情绪控制是种失败,严重的可以说是耻辱。当然,一般没那么严重,但多少还是会抑制一些情感。时间长了呢就看起来没什么情绪、没什么感情、有些冷漠了。为什么强调说是“看起来”呢?因为那种冷漠只是表面上的,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了情感。情感只是被抑制不表现出来,但在那张脸下面,情感和其他人没有区别。拿我来说,每年暑假放学,从外地回到家乡,在出站口看到父母的时候,心里面是很开心的,但落到外面就只是一个淡淡的微笑而已。我承认这算是个毛病,这几年也在有意的调整。但我要强调的是,对于这种孩子,你要清楚,他的冷漠只是表面的,内心还是火热的。只是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太情绪化,应该给人一种沉稳淡定的感觉;也或者他已经认识到这是不对的,但需要时间去改变习惯罢了。另外为什么说思考多呢?思考多了,懂的就多,对很多事情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拿去游乐场来说吧,有的孩子会开心的一塌糊涂,这里要笑、那里也要笑;我呢就会觉得,哪有那么多好笑的?坐过山车会兴奋不就是因为肾上腺素的缘故吗?给你注射一针效果也是差不多的。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我还没那么无趣。。。简单说就是,当你对很多东西都看透了以后(至少你自己觉得看透了),那些东西就没什么吸引力和趣味了,对待的态度也就不冷不热了。再有呢就是我很喜欢想东西,走在路上也会想,吃饭也会想,上厕所还是会想,总之经常“思考一下人生”,所以有时候就会心不在焉了。这也是一个导致对人对物看起来冷漠的原因,心根本就不在那儿嘛。这时候你跟他说话,他只能是有一搭没一搭、一个字一个字蹦了,想想你自己心不在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吧。你可能会说哪有这么多要想的东西,想那些有什么意思?但就是有人喜欢想,陈景润走路的时候都在想数学问题,撞到电线杆了还给电线杆子说对不起呢~六、对世界不感兴趣就我来说,我对这一点只想说俩字:呵呵好吧,多说几句。这是赤裸裸的诽谤啊!污蔑啊!造谣啊!我们这样的人才是真真正正对这个世界非常非常有兴趣的人呀!平静一下。我们正是对这个世界太感兴趣了,所以我们早早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认识、理解这个世界,所以基本上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我们都已经搞明白了(至少自以为搞明白了)。你们可能看见我们对身边的人、事、物没有兴趣,那其实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已经很熟悉这些了,已经很了解了。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追上了探索者,我们驰骋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草原上,我们遨游在我思故我在的海洋中。简单地说,现在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已经升级了,只是你们没看到罢了。再说了,你懂得越多,不懂得就更多,就会更想花时间去了解,也更觉得自己渺小和无知。其实对于某个事物看起来没兴趣,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因为觉得自己弄懂了,所以不再感兴趣;第二层是经过积累以后重新认识到那个原本觉得懂了的东西其实远远没有弄懂,其实非常非常深刻和复杂,于是心中只有敬畏,不敢再随便有什么反应了。这两层的外在表现看起来都像是不感兴趣。七、说让人伤心地话就我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误会,一个美丽的误会,虽然结果不太好。我想最初的起因还是在于我偏理性。举个例子吧(真的只是例子),有个朋友很想进入歌唱界,成为一个优秀的歌手,几乎就是梦想。但是我很清楚他那五音不全的破锣嗓子,我也看到他真的想投身于此,不是开玩笑。那根据我自己的判断,我就会觉得唱歌真不是他的菜,最好不要把大好年华花在这个注定无望的事情上。有一次他为了参加一个选秀,付出了许多许多(就是非常多啦非常苦啦),结果还是第一轮就刷下来了。他心情很差,跑到我那里。一般人吧这时候可能会安慰他、鼓励他,再接再厉啥的。但是我是二班的人啊,我很理性啊,所以我就对他说了,唱歌你是真不行,这回你也试了,就死了这条心吧,去干别的事儿吧。从理性上来说,我相信我这么说是真的对他有好处的。但是从他或者旁人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就会觉得我这个人说话很伤人心呢?这就是我要举的例子了。题主说那小孩“总说一些寒心的话”让他的奶奶很伤心,当然,我并不知道究竟说了什么话,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我只能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来谈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上面举得那个例子。有时候我们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出于理性的、是经过理性思考的,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其实是不愿意听到“真话”的。再举一个例子吧,可能不太恰当:一个贫困家庭,孩子考上了一个普通大学,孩子自己清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但父母还是偷偷砸锅卖肾凑了学费,最后这个孩子却说:我真的不适合上学,上大学只是白费我的时间和你们的金钱,我喜欢做木匠,让我去当木匠吧。我们假设孩子真的认真考虑过之后才这样说的,但是对于父母或旁人看来,是不是就觉得这孩子的话让人寒心呢?但孩子这么说,也是希望父母不要再做无谓的付出,不再受无谓的苦,其实孩子也是为了父母好,对自己的判断也是正确的。但就是这样一句话,却让人觉得寒心。关键是听这话的人有没有真正了解说话人的想法、能不能公正理性的看待这句话。这孩子大可以顺着父母意愿去上大学,甚至学的也很努力,这样似乎就不寒心了,但毕竟不是这块料,最终依然没学好,毕业后依然能力有限找不到工作,到这时候这种结果才是真寒心。所以我推测,题主所谓那孩子说的寒心话,也许只是那孩子出于理性而说的话罢了。比如奶奶说:年纪大了,都走不动了呢。那孩子说:你这个年纪确实挺大了,骨质应该都老化了,照这个样子看,也许明年就不能走路了吧。(这话说的确实很欠揍,但事实也就是如此啊,当然这只是个例子,有时候理性的人会无意中就说出一些纯理性的话,事后才发觉这么说好像不恰当。他们并不是真的很无情。)结语:我在开头就说了,我并不清楚那个孩子的具体表现、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所以在这个回答中我都是拿我自己来说的,因此很有可能那个孩子和我不是一回事儿。不过从表面上看,我小时候和那个孩子挺像的,如果我是题主家的孩子的话,题主肯定也会担心我是不是有问题,然后来AF知识网发问。但”遗憾的“是,我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所有我的那些表现其实都有很合理的缘由。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不一定非要和你一样的人才是正常人。我们和你不一样,但我们也很正常。对题主我最后想说的就是:十有八九那个孩子其实非常正常,你们最好不要去刻意”引导“他,刻意制造不正常气氛,否则弄巧成拙就悲剧了(自我实现的预言)。PS:这是我在AF知识网写过的最长的回答了。反对以上全部回答,你们就不能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吗?(以下“我”代指不开朗的孩子们)为什么你一定要“开导”我,改变我呢?我就是我,你不喜欢这样的我就等于不喜欢我,那你就不喜欢好了,没强迫你喜欢我我有我自已和这个世界相处的一套方式,你为什么要干涉我?我不犯罪,道德上没有缺陷,只不过不愿意和你们说话而已,又怎么了?你们凭什么要求我就要喜欢和你们说话了?你们也没法要求没错,如果你们做一些事情的话,我或许可以话更多一些,但这也不代表我喜欢和你们说话礼貌我会做到,你们问话我也会回答,这就是我和你们的相处方式如果我没有礼貌,这也是一种相处方式等有一天我为我的不礼貌付出代价的时候,我自然会改变。我也不认为我有什么想不开的需要你们来开导我所以,不妨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如果你真的爱他的话,不要让他们表面上改变只是为了成为你喜欢的人。作为非心理专业方面的人士, 我本该只在哪篇答案里评论的, 但由于题主说的孩子确实跟我小时候太像: 爱看记录片, 不笑不说话不叫人; 在懂事前父母忙于拼搏, 把我交给了奶奶带, 而奶奶年轻时有过很糟糕的经历, 视同村人为敌人, 不让我接触其他孩子. 我不得不站出来发两声, 也许这位孩子遇到了跟我类似的困惑.我小时候就是个"闷葫芦", 爸妈不肯带我逛街, 因为我不不愿试衣服鞋子; 不愿带我串亲友, 因为我不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老家的称谓比普通话的多得多)... ...当自己也为人父了我开始仔细思考, 为什么?小时候家里穷(那个年代大家也都富不到哪去), 但父母都很好强, 挣扎在那个小镇到我懂事时也算有些名望了. 我妈(直到现在)常说: 你看电视上这孩子胆子多大, 要是你敢吗? 你看人家那么穷没几顿饱饭吃, 还长的那么壮? 你看人家父母都是农民成绩还那么好, 我们这么教你还不好(父母都是老师, 而且父亲作为校长确实能调动一些教育资源, 比如英语补习)? 而且经常打骂哥哥: 你个败家子, 你一年败多少彩电冰箱? 你不好好考试, 你还敢顶嘴.而我的想法是: 父母不清楚我的处境, 我胆小是因为我没在电视的那个处境, 而现实中我性格暴躁常跟同学打架; 我不吃肉是因为我不喜欢油腻(为此小时候我爸老拉我检查肝功), 而且因为父母工作忙, 肉类都是用高压锅煮, 而我真的已经喝腻了这些急匆匆的汤; 正因为父亲是校长, 别人会嘲讽我刺激我, 我才会动粗; 哥哥比我聪明太多, 他开朗调皮, 到处蹦的孩子自然少不了惹事, 但他的"遭遇"更深深刺激了我, 一旦进入父母亲戚的圈子, 我就自动调整为"自闭"模式.现在我女儿快两岁了, 看得出来性格是我和她妈妈的结合, 因为我俩都脾气犟, 所以女儿的脾气犟到没边了(也还好, 不像我内向的性格). 这些年我在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性格, 让自己慢下来, 试着去跟别人沟通. 以前是因为有这么个犟女友, 我再犟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现在是因为有这么个更犟的女儿, 我还犟那这个家就彻底玩完了. 所以, 我女儿在地上耍赖时, 我妈会说别管她, 都走. 我明白我小时候的失落, 所以我会陪着她, 看她在地上打滚, 我只是微笑, 保护她不被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伤到, 在她闹够了起来时给她一个拥抱; 我不会强迫女儿叫叔叔阿姨, 而是用介绍的方式告诉他这是叔叔, 这是阿姨, 介绍他们与我的关系, 即使她现在不喊也无所谓, 先做到大方接触而不是躲得远远的; 在她抢别的小孩食物或玩具时, 我会要求她立即道歉, 即使耍赖打滚也不行...我只想告诉我的孩子, 我永远在她可能看不到地方陪伴和保护她. 作为一名软工, 我明白人类没办法像计算机一样拷贝软件, 更不可能重装系统, 我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她还会去经历, 说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是没用的, 因为处境不一样, Context(上下文)在改变. 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 在尽力保护你身心安全的前提下, 让你自己去尝试.我还以为是自闭症呢。他可能只是觉得“你们这帮愚蠢的人类,何必费我口舌。”坐等折叠。其他知友说了很多了,我补充一点。我看完题主的描述,我觉得这个孩子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题主的想法有问题。题主在自己心中预设了一个孩子“应该的样子”,但这种预设是否合理呢?我认为是不合理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活泼,有的人拘谨;有的人热情,有的人淡然……孩子也不一定要天真活泼,爱看什么电视节目更是没有定规。人在一开始总是觉得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差不多。后来逐渐发现,有些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但是自己能够理解。再后来,又发现有些人的想法自己根本理解不了。当我们遇到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时,本能的反应是厌恶和排斥,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想法,只要这种想法不伤害他人。描述中提到的这个孩子唯一伤害到他人的地方是让他的奶奶伤心。不知道他说了什么话,但能看出来,别人要求他感恩。付出后想得到感谢是人之常情,但“要求感恩”真的是一件不讨人喜欢的事。特别是在上初一这样的年龄,“要求感恩”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他现在又没有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处理矛盾。在我看来,他只是和多数孩子有些不一样而已,而我之所以大半夜用手机码字也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觉得他和我很相似,我想我比题主更能理解他,我也希望像我一样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希望他快乐。Mom always said, if you don't have anything nice to say, don't say anything at all. And some people wonder why I'm so quiet around them.我特别的反感长辈让我和谁谁打招呼这个样子,可是我知道自己绝对不是个冷漠的人,要说害羞是有点儿,不过和长辈打招呼对我来说真是个逻辑和情感的挑战,首先吧,大多数人我不认识,他们是认识我爸妈,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和他们打招呼,我们根本不认识,在其次,我无法判断他们的年龄,不知道叫叔叔伯伯阿姨还是大婶奶奶什么的,对一个害羞而且逻辑严谨的人来说,我长大后看见他们的反应就是假装认识他们,并且朝他们笑笑,这样他们不会误以为我冷漠什么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此外我忘记了一点,就是人和人真的不同,有一种人是见过一个人就不会忘记的那种,也有人是见过3,4次在见面还是要半天才反应过来的那种,很不幸我是第二种人,我一般要盯视半分钟的样子,才能回想起一个见过3,4面的人。所以很多时候大人看问题非常的表面,这张表面还给孩子压力,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虽然我也是20几的人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忘记小时候自己的思想,我希望大人也不要忘记,特别是自己12,13岁时候的想法,虽然矫情虽然顾影自怜虽然有点儿极端,但是是可以理解的~~~还有喜欢看记录片,我觉得这就是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同时也可以看做向往自由,我觉得你们那个家给这个男孩太多的期望与压力了~~~哎~~~你的层次太低 无法理解自己孩子 那么请不要干涉他 给他自由的环境
或许你还想知道这些
Copyright (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内容均转载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依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话的口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