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要再出来水的环境污染有哪些上要注意哪些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对于人的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食物.通常在户外,泉水源头和深水井可直接饮用.除此以外,最好都应进行处理后再饮用.以下是户外净化水的一些方法,请选择所使用的方法名称:①蒸馏②吸附③消毒④过滤⑤静置沉淀水源里有异物、泥沙或有微生物等,可找一个塑料袋将底部多刺些小眼儿,进行粗过滤.将水收集到容器中,放入少量的明矾或捣烂的木棉枝叶、捣烂的仙人掌、捣烂的榆树皮,在水中搅匀后放置30分钟,此时采用的是⑤(填序号,下同)的方法,然后轻轻舀起上层的清水,装入容器.再用底部有小孔的容器,装上细沙、木炭粉进行④和②,用容器在下面等待.用净水药品来处理水是一种经济实用高效的方法,据说全球各国的军方大都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饮用水,除去一些病菌.一片净水药片可处理1升的水,如果遇到水质较混浊可用两片.这是采用③的方法净化水.如果你放眼望去,只有海水了,你就用如下类似①的办法来淡化海水.煮海水时,把毛巾贴在锅盖内侧,使水珠吸附在毛巾上,然后再拧出淡水,存在容器内.这样反复制作,就可得到所需要的淡水.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保护水资源,就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请从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两个方面,各举一例简述你在生活中采取的环保措施.(1)回收废旧电池;(2)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解:加入明矾可以吸附一些不溶于水的杂质,所以该步骤为静置沉淀,加入木炭粉起到了吸附异味的作用,所以该过程为吸附;而水通过带有小孔的容器是起到了过滤的作用,计入净水药品是对水进行消毒,而将海水淡化可以采取蒸馏的方法;根据生活中能够引起水的污染的因素,可以知道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很多,如:(4)回收废旧电池;(2)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等.故答案为:⑤;④;②;③;①;(1)回收废旧电池;(2)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根据净水的方法及能除去的物质来进行判断填空,同时结合水的污染与防治及生活中的用水习惯来采取合适的环保措施,可依据解答该题.我国淡水资源紧缺,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应注意(  )A.将用过的废水、污水再排放回到江、河、湖、海中重复使用B.控制工农业用水量,只能保证生活用水C.既要防止水的污染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我国淡水资源紧缺,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应注意(  )A.将用过的废水、污水再排放回到江、河、湖、海中重复使用B.控制工农业用水量,只能保证生活用水C.既要防止水的污染
我国淡水资源紧缺,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应注意(  )A.将用过的废水、污水再排放回到江、河、湖、海中重复使用B.控制工农业用水量,只能保证生活用水C.既要防止水的污染,也要节约用水D.减少饮用水的量
A、将用过的废水、污水再排放回到江、河、湖、海中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故A错误;B、控制工农业用水量,同时要保证生活用水,而不能只保证生活用水,故B错误;C、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从源头上防治水体污染,故C正确;D、我们不能为了节约用水,而减少饮用水的量,故D错误.故选:D.
本题考点: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问题解析:
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从源头上防治水体污染.小题1:shèn&( 1分)小题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的办法(措施)”或“如何控制和消除(治理)土壤污染”。小题1:至少不能去掉,“至少”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删掉就变成损失仅仅只有这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小题1:吸收有害物质;集中焚烧处理(一空一分)小题1:①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②因为原文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说明的。小题1:示例:还我青山碧水,还我土地芬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2分)小题1:本题考查对汉字的认读能力。在平时学习时就要注意识记。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表态+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至少”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小题1:本题考查梳理写作思路的过程。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即可。小题1:①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补写即可。②本题考查文章的说明顺序。结合文章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即可。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设计的公益广告语符合“环保”这一主题即可。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看云识天气》中的语段,完成下面题目。(13分)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③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小题1:说说云上的光彩有哪几种。(4分)小题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有哪些作用? (4分)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小题3:解释下面句子划线词的含义。(2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小题4: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是第②段的中心句。B.“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说明看云识天气是不准确的。C.“东虹轰隆西虹雨”等谚语揭示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D.“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中“大多”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中国瓷器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煅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酒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小题1:第①段划线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小题2: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顺序。(1分)小题3:第⑥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4:第⑥段“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有限的空间”是指&&&&&&&&&&&&&&&&&&&&&,“无限的韵味”是指&&&&&&&&&&&&&&&&&&&&&&(3分)小题5: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有哪些?(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题目。(12分)冬虫夏草是如何长成的①自然界的变化,奥妙无穷,世界上就有这样一种身兼动物、植物的奇特生物。冬天的形状完全是虫,夏天的形状又像是草,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冬虫夏草。  ②清代的蒲松龄写得好:“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界物理信无穷。”那么,这冬虫夏草究竟是怎样“变化生成一气通”的呢?  ③在我国青藏高原生息着一种叫蝙蝠蛾的昆虫,就像许多蛾类生物一样,蝙蝠蛾在长出翅膀之前,也经过蛹状幼虫阶段。蝙蝠蛾的幼虫极喜低温环境,它们生活在地表之下,以植物的根茎为食。当大雪飘飞的冬季来到时,它们纷纷潜伏于冻土层中。等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气温逐渐上升,蝙蝠蛾幼虫就会来到土壤表层开始它们漫长的4年虫生。  ④这是蝙蝠蛾本来应该拥有的正常虫生,然而偏偏在蝙蝠蛾极喜的生存环境里还有另外一种生物也同样极喜低温和高海拔,那就是一种叫虫草菌的真菌。同样喜欢低温和高海拔的虫草菌与蝙蝠蛾所不同的是虫草菌生活在地表上。  ⑤分别生活在地面和地下的两种生物,本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是当虫草菌孢子随着雨水渗入地下,如果机缘巧合,孢子正好和蝙蝠蛾幼虫遭遇,便会粘附在蝙蝠蛾幼虫身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就会萌发出牙管,这些尖状的牙管通过蝙蝠蛾幼虫的口腔、气孔等一切可能的通道侵入其体内,并在它的体内形成真菌丝。真菌丝充分利用蝙蝠蛾幼虫体内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在其体内迅速蔓延,把它的“五脏六腑”消耗得一干二净,真菌丝也就充满整个虫体。一种异物无端侵入体内并且不断蔓延,小小的蝙蝠蛾幼虫虽然也会为此烦躁、痛苦,它在人类看不到的地下苦苦挣扎。但最终,一切挣扎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表面看来,蝙蝠蛾幼虫仍然是一条虫的样子,实际上只是一个僵死尸体的空壳。到了夏季,冰冻的表层土壤消融,土壤温度升高,真菌丝就会穿通虫壳,破土而出,并逐渐长成一株紫红色的小草,顶端有一个菠萝状的囊壳。  ⑥到此,原本普通至极的蝙蝠蛾幼虫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之后,和同样普通至极的虫草菌珠联璧合,就生成了大名鼎鼎的冬虫夏草。  ⑦冬虫夏草的变化是这样奇特,其神奇的功效也非常之多,它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还存在某些直接抗病功能。因此,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与人参、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补药。早在1757年的《本草从新》中就有“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咳,治膈症皆良”的记载。中医认为,虫草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久咳虚弱、劳咳痰血、自汗盗汗等,是唯一的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  ⑧《文房肆考》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名叫孔裕堂的人,他的弟弟患虚弱症,出汗极多,但又怕风怕冷,即使是炎热的夏天,房门紧闭,处在帐中,仍然有怕风怕冷的感觉。得病三年,医药无效,病情愈来愈严重。后来有位亲戚从四川来,送他3斤虫草,他每天用虫草与肉类炖食,竟然一天天好起来,不久就完全痊愈。⑨冬虫夏草这一奇特的高原精灵功效卓著,而采集又特别困难,所以愈觉珍贵,身价百倍。素有“药中黄金”、“天下第一草”的美称。(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第四册)小题1:文章第②段中清代蒲松龄描写冬虫夏草的诗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小题2:文章第⑤段详细介绍了冬虫夏草形成的四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其第二、第三阶段的内容。(4分)①冬季,虫草菌孢子渗入地下与蝙蝠蛾幼虫相遇,孢子粘附在对方身上;②&&&&&&&&&&&&&&&&&&&&&&&&&&&&&&&&&&&&&&&&&&&&&&&&&&&&&&&&&&&&&&&&&&&&&&&&③&&&&&&&&&&&&&&&&&&&&&&&&&&&&&&&&&&&&&&&&&&&&&&&&&&&&&&&&&&&&&&&&&&&&&&&&④夏季,真菌丝破土而出,穿透虫壳,长成一株紫红色的小草,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小题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它不但对人体各种脏器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还存在某些直接抗病功能。小题4:冬虫夏草素有“药中黄金”、“天下第一草”的美称,你认为原因是什么?(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马蜂蜇后不无好处李铁生①由于知道马蜂尾巴上有一根针能蜇人,所以大家对马蜂都敬而远之。②进入本世纪后的十年来,由于地球变暖,越冬昆虫所处环境有所“改善”,尤其以成虫越冬的马蜂更是兴旺发达起来。由于人们惧怕马蜂的心理,见了就想毁巢灭蜂,而马蜂又极富团队攻击性,两相接触马蜂则常是胜利者。首先挑起事端的人类则常被蜇得鼻青脸肿败下阵来,死伤报导自然也络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蜂蜇刺毒量过大造成内脏器官衰竭,或过敏人群受蜇后反应强烈以致死亡有关。但大部分人在被马蜂蜇刺后仅在当时有红肿热痛的反应,过后再痒上一、两天就没事了,而且由于体内产生了抗体,再遭蜂蜇后反应就会大为降低。③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中期,当时的西德政府有关部门曾做过一次社会调查,意外地发现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中,唯独在被普查的一万九千余名养蜂人员中患癌症的比例极低。这一现象当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后经专家分析,养蜂人与常人在生活、工作中最大的区别不是经常吃蜂蜜,而是常遭蜂蜇。也就是说蜜蜂蜂毒会经常侵入体内,但工人们对此并无强烈反应。因为他们早已对蜂毒产生了抵抗力,也就是体内有了抗体。④科学家研究表明,蜜蜂与马蜂毒素相似。鉴于人们对蜜蜂毒的抗癌作用已有所印象,所以自然令人联想到蜇人反应剧烈的马蜂,其毒液又会怎样呢?早在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发了“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对“陆马蜂”和“亚非马蜂”进行活体取毒成功。成功提取两种马蜂蜂毒之事引起美国西南生物研究所生化专家施密特教授的注意和兴趣。随即双方进行合作,对两种蜂毒之药理活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报告。实验证明将两种蜂毒注入实验鼠体后活性颇高,而对白血球细胞破坏力不强,对哺乳动物组织损害程度.也很小,固有着医学上的利用价值。⑤随后科学家将提取的“陆马蜂”蜂毒提供给辽宁省肿瘤研究所进行研究。科学家以接种了腹水癌细胞的小白鼠为对象用马蜂毒进行治疗。结果证明马蜂毒素对肿瘤细胞有明显杀伤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所以马蜂毒有着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此外马蜂毒对蜂蜇过敏症及风湿、类风湿等非细菌性炎症均有治疗作用。⑥据此,人们也许不应当再对遭到马蜂蛰刺过分害怕了,因为蜂蜇毕竟还是对人体有一定好处的,它可以治疗你的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当然前提是不可过量。总之人们完全没必要如此仇视马蜂而与其势不两立,毕竟马蜂也有其“可爱”之处啊!(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期B有改动)小题1:人们想“毁巢灭蜂”的原因是什么?& (3分)小题2: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小题3:第④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 (3分)小题4:马蜂蛰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治疗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可为什么文章还要强调“前提是不可过量”?& (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钓鱼岛》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①说起钓鱼岛,人们应当不会陌生。但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②中国渤海、黄海全为大陆架浅海,黄海南部与东海大陆架连在一起。东海的东部有一条深海槽,称为冲绳海槽。它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150千米左右,最深处2700多米。③东海大陆坡就是从东海大陆架到冲绳海槽的大斜坡,高差可达2500多米。东海大陆架也是一个巨大的盆地,深约4000米。盆地的边缘是一列海底山岭,拦截了从中国大陆上游河流带来的泥沙,渐渐把这约4000米深的盆地填平成浅海;而山岭的向海一侧是冲绳海槽,火山物质从地下深处喷上来,使海槽开裂扩大,朝着大洋方向演化。④东海大陆架边缘的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地质上,它是台湾东部山岭的延伸,它们拦截了长江、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及有机营养物,形成约4000米厚的堆积层(其中富含石油、天然气)。如果没有中国大陆河流供应泥沙物质,东海也像冲绳海槽一样,是个深几千米的充满海水的海盆。因此,从这方面看,东海大陆架、大陆坡是中国东部陆地及山脉的自然延伸,是中国陆地物质养育形成的。而冲绳海槽作为一个天然分界,把中国沿岸的大陆架、大陆坡与琉球群岛海域隔开,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海洋区域。(选自《海洋百科》,有删改)小题1:第④段中划线的“自古以来”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小题2: 简要说说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小题3: 钓鱼岛如何成为大陆架的一部分,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其形成过程。(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12分)(1)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由一国政府主办、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目的是展现人类追求进步的手段,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和寻求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它鼓励人类把科学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一处,展示各自的产品与技艺。世博会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因而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使人心情激荡。世博会的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象、详细准确的解说。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人们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2)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多届。(3)2010年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举行,这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总投资达450亿元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主办机构希望吸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前往主题公园或各国家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一次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以全球的视野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使上海世博会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上海世博会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是中国的第一展品。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它位于世博园区浦东世博轴东侧,世博演艺中心南侧,亚洲国家展馆西侧,处于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l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设计者们一系列殚精竭虑的设想,最终在建设者手中得以实现。小题1:“世界博览会”指的是&&&&&&&&&&&(3分)小题2:第(3)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小题3:第(4)段“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一句中,划线的“大约”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分)小题4:结合文意,谈谈人类举办世界博览会有哪些意义?(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说明文阅读,完成下面题目壁虎胶带⑴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撰写不朽的科学著作《动物的历史》一书时,对壁虎的墙上攀登爬行能力大感惊讶。生物学家称壁虎是“最能爬墙的动物”。它能够自如攀墙,倒挂悬梁,几乎能攀附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上面,甚至在水里、真空环境及太空中都能行走自如,所经之处不留任何痕迹,足下干净利落。壁虎脚上的“功夫”真可称得上是“自然的杰作”。几千年来,不少人试图揭开壁虎爬墙的奥秘。然而,这始终是个谜。⑵直到最近几年,美、英、俄等国的研究小组才真正揭示了壁虎在墙上爬行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分子间的作用力”。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壁虎脚趾上约有650万根次纳米级的细毛,每根细毛直径约为200至500纳米,约是人类毛发的直径的十分之一。这些细毛的长度是人类毛发直径的2倍,毛发前端有100—1000个类似树状的微细分权,每分枝前端有细小的肉趾,能和接触的物体表面产生很微小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壁虎脚上650万根细毛全部附着在物体表面上时,可吸附住质量为133千克的物体,这相当于两个成人的质量。如果你脚上有这么大的吸附力,你肯定难以抬脚。既然壁虎的脚上有如此强大的附着力,那么它如何能在15毫秒内抬起脚来迅速奔跑?科学家发现,壁虎脚上的细毛可以调节,当壁虎将细毛与物体表面的角度增加到30度时,两者的作用力大大降低,壁虎就可以顺利抬脚。壁虎的任何一只脚都可以随时移动。当然,一次只能移动一只脚,其他脚得作为支撑点。⑶以现在的科技,人类还没有办法研制出如壁虎脚一模一样的东西。不过,科学家正在模仿壁虎脚的结构研制新的黏性材料。2003年年底,科学家推出一项可令许多孩子兴奋得睡不着觉、同时令父母们担心不已的新发明。这就是利用仿生学原理研制出来的壁虎胶带。它是可以让你在墙上如履平地的“法宝”。这种胶带采用的是模仿壁虎行走原理而发明的黏合剂。测试结果表明,这种人造胶带所具有的黏性足以支撑一个成人的体重。希望不用活动梯子更换电灯泡的人这下可有了真正的新盼头。⑷由于壁虎胶带是利用细毛的黏性,它比其他胶带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重复利用,而不像其他胶带那样用一次就失效了。科学家指出,这个研究还可以应用在航天、航海、水下探测、医学等重要领域。比如,现在医学绷带密封性不是很好,容易感染细菌,在从伤者身上撕下来时也容易拉伤皮肤。然而,未来的壁虎型绷带的透气性和密封性都很好,撕开时可以利用壁虎抬脚的原理不伤害伤者的皮肤。⑸壁虎胶带——这一来自幻想中的新技术,已经被专家们评为“最具市场冲击力的十大新技术”之一。然而,要利用壁虎胶带真正实现飞檐走壁的梦想,可能还需要科学家在未来对这个产品做进一步的改进了。小题1:文章第(1)段中,表现壁虎 “脚上功夫”的内容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2: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小题3:第(3)段划线句“这种人造胶带所具有的黏性足以支撑一个成人的体重”中的“足以”能否换成“可以”?(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享受低碳生活①近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落下帷幕,大会向世界发出了值得关注的“中国碳信号”。其实,在此之前,低碳生活已经悄然走到我们身边,如今,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②所谓“低碳”,指的是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③那么,如何“低碳”地享受生活呢?④要过上“低碳生活”首先要摆脱自己的“电动依赖症”。因为电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室内设计应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⑤其次,在交通方面要尽量节省能耗。如果出行到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工具可以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开车出门的朋友,在购物时,要优先考虑使用轨道交通工具。如果迫不得已开车前往,一定要在购物前列好清单,尽可能一次购足。⑥对于一些不想挤公交、地铁的开车族来说,要牢记以下几点: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挡跑高速、用粘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另外,在购车时,要尽量选择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⑦再次,要低耗办公。要尽量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通讯工具,减少打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在午休和下班后要关闭电脑,离开办公桌时,要把电脑调至“睡眠”状态。笔记本电脑在不使用时要把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⑧办公室内要多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它们可吸收办公室内的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除的苯,并能够咽下尼古丁。办公中的废纸可以集中重复利用或回收循环再用。⑨最后,“低碳”还跟饮食息息相关。我们每吃一公斤牛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36千克,这其中包括屠宰、加工、运输等过程中众多的能源。相比之下,吃蔬果消耗的能源则要少得多。而我们日常所喝的碳酸饮料和果汁,从工厂处理、灌装、运输到销售,已经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些容器甚至是不可降解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污染。⑩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特别把“倡导低碳生活”作为重要内容。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珍惜地球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吧! (选自《中国能源信息网》有改动)小题1: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本文的说明对象。(2分)小题2:第③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3分)小题3: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小题4:班里要围绕低碳生活召开一个主题班会,请你写一段话,作为这次主题班会的开场白。(60字左右)(4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污染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