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武汉市在武汉城市圈区号中的作用,以及武汉市在城市圈经...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混凝土 低碳建筑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数...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武汉城市圈战略及其实践途径
武汉城市圈战略及其实践途径
武汉城市圈战略,萌动于2001年,成熟于2007年。推进武汉城市圈战略,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人们不会忘记,从2003年开始,奋起直追的湖北人,历经五载,六次变更申报主题,艰辛找寻实践途径。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12月14日从北京传来佳音:经国务院同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自此,武汉城市圈战略不仅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而且也为湖北推进武汉城市圈战略找到了最佳实践途径。
一、从武汉城市圈战略的形成到武汉城市圈综改区的获批
(一)武汉城市圈战略形成的宏观背景
近代以来,武汉就是中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城市,早在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有过重要的描述,指出武汉是“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埠铁路之中心”,“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他还设想,武汉要建成“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由此可见,武汉是百年来中国冠以“大”字号称谓的两个特大城市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大武汉在全国的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不仅与大上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且与沿海沿江一些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国家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武汉战略支点作用被低估了,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这所有的政策机遇都与武汉无关。
面对现实,武汉一直在寻找发展新思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引领下,从2001年开始,对构建武汉城市圈展开了研究。2002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武汉及周边城市圈发展的设想和建议,3个月后,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了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战略决策。武汉城市圈战略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新鲜出炉,武汉城市圈的新提法首次写进省委、省政府的文件。
第二阶段:2004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四个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此后又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为“五个一体化”。
第三阶段:2007年,时任省长罗清泉同志主持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上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形成九市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至此,武汉城市圈战略真正形成。
(二)武汉城市圈综改区申报工作的主要历程
为寻找武汉城市圈战略的实践途径,从2003年起,武汉市开始了综改区的申报工作,历经五载,六次变更申报主题:①2003年,以“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名义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②2005年,改以“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名义申报;③2006年上半年,主题改为“城市管理综合创新”;④2007年初,提出“武汉新区”方案;⑤2007年7月,提出“1+8城市圈”方案,主题:新型城市化道路;⑥2007年10月,申报主题改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综改区。
据悉,武汉申报工作历时五载,就申报开的专门会议不少于50次,拟出的报告至少有一米厚。几度调整方向、提出的概念也是屡次更换,由此可见,武汉城市圈得到国家级综改区这块金字招牌确实来之不易。
(三)国家对武汉城市圈综改区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经体[2007]3428号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湖北及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使武汉城市圈进入全国新一轮改革试验的最前沿,为湖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省(区)]提供了强大动力。通知要求,武汉城市圈要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7年12月17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闻发布会在省城武汉举行,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鸿忠发表讲话。新闻发布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正式拉开序幕。
二、从武汉城市圈综改区内涵的解读到黄石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步实践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工作,这个名称分解开来是三段:一个空间是武汉城市圈,一个主要目标是“两型”社会建设,一个动力是综合配套改革。
(一)关于武汉城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就目前我国城市群而言,有珠三角(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9个城市组成)、长三角(由上海、江苏沿长江城区及环杭州湾地区上海、南京等16个城市构成。人口超过7千万,面积10万平方公里)、环渤海(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和武汉1+8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等。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三分之一土地、一半人口、六成以上GDP(国土面积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30万人;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5557亿元;城市化水平56.6%)。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武汉城市圈的实质内涵是形成中部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关于“两型”社会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从2002年到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煤电油的供求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全面紧张。中国主要资源消费的增加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钢等均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也十分严峻,有统计显示,我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亿农村人口难以获得清洁的饮用水,4亿人口每天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全世界受污染最为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境内。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污染的代价是沉重的。如,在水污染方面,太湖流域周边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水污染的防治不力,造成了“水乡居民无水喝” 的窘境。2007年5月,太湖蓝藻爆发,无锡城区水质发生变化,居民被迫抢购纯净水过日子。在大气污染方面,广州由于周边地区的陶瓷等企业发展迅猛,灰霾天数达到每年150多天,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与30年前相比,广州肺癌发病率增长了7倍。
在此背景下,中国加快了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步伐。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的理解就是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关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推进改革攻坚的重大战略。综改区是一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给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省份和地区带来了政策机遇、空间机遇、项目机遇、开放机遇。在新一轮改革中,国家从2005年-2010年底,共设立了九大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和成都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深圳市、沈阳经济区、山西省等综改区。
上海浦东新区(2005年6月),
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5月),
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改区(2007年6月),
年12月),其改革试验重点是:侧重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新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大,对环境压力大的难题。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5月),其主要目标是: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以深港紧密合作为重点;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体制机制),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沈阳经济区综改区(2010年4月),主要任务是:以区域发展、企业重组、科技研发、金融创新四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题率先突破;配套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支撑平台和配套措施。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2010年12月),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任务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上每个试验区的侧重点虽不同,但都指向一个目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武汉城市圈这次能够跻身这样一个总体布局当中,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四)关于武汉城市圈综改区的基本定位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基本定位,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在省委九届三次全会给予了明确表述,即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入点是“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途径是实施“五个一体化”,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使湖北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我们理解,其基本含义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型”社会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率先在优化结构、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上见到新成效;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以推进“五个一体化”为抓手,率先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率先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从而进一步增强武汉城市圈对全省、对中部地区的带动示范作用,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五)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的总体框架及实施重点
1、总体框架& 指导改革试验的方案及措施
2008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框架形成,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1)总体方案。2008年3月3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函【2008】71号)上报《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2008]84号批复,原则同意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对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内容、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都作了具体阐述,主要内容归结为“1、3、5、9”。
——“一个定位”,即武汉城市圈综改圈要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对湖北的定位为“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三个着力”,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根本任务集中体现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构建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五个一体化”,即以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为抓手。
——“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即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城乡统筹发展、节约集约用地、财税金融、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九大体制机制创新”,这是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
(2)实施框架(即“56531”工程)。具体来说就是空间、产业、社会事业、交通、环保等5个专项规划;财税、金融、土地、投资、环保、人才等6项政策;五个一体化等5项重点工作;3年改革行动计划();以及1项重大改革项目清单(工,共列入启动项目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
从规划方面讲,也有人概括为“一总五专”:《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空间规划纲要》、《综合交通规划纲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社会事业规划纲要》、《生态环境规划纲要》。
&&&&&&&&&&&&&&&&&&&&&
&&&&&&&&&&&&&&&&&&&&&&&&&&&&&&&&&&&
※《空间规划纲要》关于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结构定位为:
(一)构建“一核一带三区四轴”的区域发展柜架
一核:即作为城市圈发展极核的武汉都市发展区,以此作为核心圈层。
一带:即以武汉东部组群、鄂州市区、黄石市区、黄冈市区为主体,共同构成的武鄂黄城镇连绵带,是武汉城圈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密集区。
三区:即西部仙潜天,西北孝应安,南部咸赤嘉3个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是武汉城市圈内城镇发展的重点和二极密集区。
四轴:即以交通为导向、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的4条区域发展轴。以武汉为起点,按照方向分别为东部、西部、西北、西南发展轴。
(二)城镇等级与职能结构
空间规划将城市圈内城镇分为6级:
(1)城市圈核心城市:武汉市(武汉都市发展区)是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中部的中心城市。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基地,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拉长极作用,成为武汉城市圈的综合服务中心。
(2)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市(含大冶市)是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黄石是武汉城市圈的冶金、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中游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建成辐射鄂东、赣北、皖西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地区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是沿江产业走廊和区域发展轴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向周边地区传递辐射带动力的重要枢纽。包括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麻城等8个。
其中,鄂州是武汉城市圈的钢铁、生物医药、建材产业、能源产业、电子信息、光机电产业、服装、食品工业基地,长江中游的生态旅游城市。
黄冈是武汉城市圈以纺织服装、食品、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为支柱产业的轻工业城市,城市圈的次级物流中心、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咸宁是武汉城市圈的工业、贸易、旅游城市,建成为武汉城市圈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鄂南地区的门户城市。
仙桃是武汉城市圈的纺织、化工、电子、机械工业基地和西南发展轴的中心城市,江汉平原的综合性区域物流中心。
潜江是武汉城市圈的轻纺、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天门是武汉城市圈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休闲农业度假基地,汉江下游重要的水运枢纽和江汉平原的综合性区域物流中心。
麻城是大别山南麓工贸、物流中心,武汉城市圈的旅游服务基地,鄂东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
(4)县(市、区)中心城市:县(市、区)中心城市分三类,第一类是县级市,分别为安陆、应城、汉川、武穴、赤壁等5个;第二类是县城,分别为阳新、孝昌、云梦、大悟、团凤、红安、浠水、蕲春、黄梅、罗田、英山、嘉鱼、通城、崇阳、通山等15个;第三类是郊区城关,分别为前川(黄陂)、邾城(新洲)、华容、太和(梁子湖)等4个。该三类县(市、区)中心城市作为县(市、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5)重点镇:重点镇共40个,是各县市范围内经济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也是湖北省确定的100个重点镇之一。重点镇作为农村地区信息、乡镇企业的重点集聚地。
(6)一般镇:一般镇是面向农村地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重点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三)城镇规模结构
规划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将形成首位度较高、各规模序列完整的“一超一特七大十二中”为主导的城镇体系结构:
规划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的超级大城市1个(武汉市),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黄石+大冶),城市人口50-100万的大城市7个(鄂州、黄冈、咸宁、孝感、仙桃、潜江、天门),城市人口20-50万的中等城市12个(阳新、安陆、应城、汉川、麻城、武穴、浠水、红安、蕲春、黄梅、赤壁、华容),城市人口10-20万的小城市12个(前川、邾城、云梦、孝昌、大悟、团风、英山、罗田、嘉鱼、通城、崇阳、通山),城市人口3-10万的重点镇(微型城市)40个(小池、蕲州、张金、太和等重点镇),城市人口3万以下的一般镇334个(安山、东沟等)。
&&&&&&&&&&&&&&&&&&&&&&&&&&&&&&&&&&&&&&&&&&&&&&&&&&&&&&&
2、改革试验的重点
几年来,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工作坚持总体方案为导向,紧密结合圈内九市的实际,重点抓好“四个推进”:
(1)推进圈域一体化。一是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实现总部向武汉集中、产业向周边扩散,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二是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了圈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社保、信息等8个联合体等。三是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了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武汉至孝感和武汉至黄石城际铁路建设。据了解,黄石境内城际铁路长14.892公里,今年内一期工程完工,2012年可实现通车。四是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了圈域市场共同繁荣。重点支持商业集团在城市圈内开展连锁经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基础,与城市圈主要产业密切配套的商业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五是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等。
(2)推进部省合作共建。部省合作制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我省先后与67个国家部委和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先后在圈内批准设立综合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以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10多顶“金帽子”。
(3)推进重点领域工作。在资源环境领域,启动建设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开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试点、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等;在“两型”产业发展领域,已着手开展产业园互动发展试点;在土地领域、在财税金融领域、在城乡统筹领域、对外开放领域也开展了系列的改革试点。
(4)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008年列入“两型”启动项目177项,2009年启动了156个项目。其中,“两型”产业项目88项,城市圈一体化项目47项,生态环保与循环经济项目16项,社会事业项目5项。2010年大项目建设高潮迭起: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4条城际铁路建设加速推进,圈内9市“半小时铁路网”呼之欲出。武广高速、武合高铁开通,武汉在全国较早进入高铁时代。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省内城市2小时交通圈和国内主要城市4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武汉新港向中部地区、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港口目标迈进。武汉杨泗港、阳逻港到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开通或复航,武汉至上海将开行万吨级船舶。武汉城市圈在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方面做“减法”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循环新模式;“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探索“多湖连通”的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新模式;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探索跨区域保护与开发新模式……
在2011年3月中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综改试验深入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将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生态环保“五个一体化”进展;三是发挥武汉龙头作用,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发挥集聚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使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六)推进黄石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的初步实践
黄石是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她因矿设市、因矿兴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处理好转型与两型之间的关系。黄石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抓手,推进黄石“两型”社会建设
2008年3月,大冶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首批12个);2009年3月,黄石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第二批32个),成为全国唯一的“双试点”城市。自2007年12月以为,黄石“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特色是以“三大战略”为引领,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抓手,以经济转型为重点,以“两型”促转型,以转型推进“两型”,“两型”社会建设走出新路。
——在经济转型方面,重点是“突出一个核心、抓好三大着力点、发展八大产业集群”。“突出一个核心”,就是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产业振兴规划和省里实施“千亿元产业计划”的机遇,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努力打造千亿元产业、培育百亿元企业、发展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转型三大着力点”:分别是科学有序开采资源,做精做优资源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链延伸;大力开发替代产业,着力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发展八大产业集群”就发展壮大黑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8大主导产业集群。
——在城市功能转型方面,是以建设“双百”大城市为目标,以“四城同创”(争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加快建设宜居城市,重点实施“两大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程),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家园。
——在转型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方面,重点是建立“两项机制”(即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深化“五项改革”(深化投融资、土地管理、科技体制、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五项改革)。三年来,黄石和大冶共获得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8.6亿元,获得转型项目资金(1个)479万元;黄石积极探索以“两型”促转型,以转型推进“两型”的发展模式,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并在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
2、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四大先行区”的改革试验。
借鉴长株潭城市群打造“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的经验,我们结合黄石实际将重点建设四个改革试验先行区(亦即四大特色园区):
(1)打造黄金山低碳产业园先行区。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上半年,黄金山低碳产业园获得省政府授资额度1亿元资金支持。目前,6大主体建设均实现投产运行。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太阳能“屋顶计划”及“金太阳计划”。黄金山“两型”社会先行区被列为我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2)打造大冶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先行区。一方面,抓硬件建设。近年来已先后投入12亿元,完成了城西北工业新区10平方公里起步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承载区。另一方面,抓项目建设。围绕做强做大机电制造、饮料食品、新建材和纺织服装四大接续替代产业,实施总投资200亿元的40个产业项目。
(3)打造下陆长乐山循环经济先行区。一方面,围绕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积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铜、钢冶炼水平,延伸铜、钢两大主导产业链条,以有色公司、中铝铜板带为龙头,大力发展铜产品的延伸加工产业,以东钢、新兴管业、人本轴承、鑫宁优钢为龙头,抓好黑色金属产业链延伸;另一方面,围绕创新“四废”回收利用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有色、东钢的废渣、废气、废液和烟道灰,不断推进企业内部、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板块年创产值达12亿元。2010年,下陆长乐山工业园被国家工信部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4)打造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对外开放的先行区。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20亿元,完成园区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先期启动开发建设15平方公里的港口、物流起步区,并积极争取在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设立出口加工区、物流保税区,着力打造我市对外开放的承载平台。依托国家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市县共建,同时重点要考虑在棋盘洲新港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物流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服务外包区。
3、开展黄石与浠水跨江、鄂州临江联合开发试点。
2009年7月27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提出优先开发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长江段区域。其中,还提到了黄石市与对岸的黄冈市浠水县要打破行政区域瓶颈,成为湖北省首个“跨江联合开发试点”,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按照市县协商、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跨江联合开发试点,解决黄石市发展空间局限问题和浠水投资不足问题,实现互利双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推进难度较大,关键核心问题是土地属地管理及利益分配难以协商达成一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我市必须借助试点机遇,尽快谋划好跨江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及其联合开发的运作模式,我们要在借鉴我市经济开发区的托管模式或靖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两地实际,尽快研究探索出我市跨江联合开发的具体措施。据了解,靖江园区的运作模式为:由江阴市和靖江市共同出资成立投资有限公司,双方出资比例为90%和10%,投资以江阴为主,园区管理以江阴为主,劳动力安排和配套服务以靖江为主。在行政审批上,园区不对江阴也不对靖江,不对无锡也不对泰州,直接对省政府部门,享受地级审批权限。靖江模式虽是黄石、浠水两地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何日实现跨江联合开发,这将是江南、江北人民的共同期待!
此外,还要加强黄石与鄂州毗邻关系的友好协作,开展与鄂州临江联合开发,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城市圈区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