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手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

一、教学目标 一 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六单元 劳动的歌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试图访问的页面可能已被删除或暂时不可用。
页面即将跳转到
诚信保证计划
关注拍拍 惊喜多多
Copyright &
广东省通管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第一单元 祖国情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会音乐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特别是要加强每个人热爱自己祖国的信念。
(二)能够用热情、欢快、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爱我中华》。能够尝试区别我国的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基本特点。
(三)欣赏《我爱你,中国》、《啊!中国的土地》,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想像音乐中所蕴涵的美好意境。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能够背唱《沃尔塔瓦河》音乐主题。了解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主要贡献。
二、教 材 分 析
(一)《我爱你,中国》
1.作者简介
郑秋枫(1931~ ) 作曲家。辽宁丹东人。1947年参加安东省(今属辽宁省)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年在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毕业后,在中南军区歌舞团(后改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工作,1958年任乐队指挥。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拖拉机开进苗山寨》、《女话务兵》、《十月里响起一声春雷》等。还为影片《海外赤子》、《虹》、《小岛》等谱写了音乐。
瞿 琮(1944― ) 词作家、诗人。湖南长沙人。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团长。主要歌词作品有《颂歌一曲唱韶山》、《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亮走,我也走》、《秋天,中国在收获》、《香港,一九九七》等;诗集《可爱的连队》、《霹雳颂》等,此外还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等著作。
2.歌曲分析
《我爱你,中国》是故事影片《海外赤子》插曲,作于1979年。
歌词质朴无华,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抒发了人民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恋和赞颂之情。
歌曲为F大调、4/4拍,以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而成。歌曲开始是一个节奏自由、气息宽广、高亢激越的引子,旋律起伏跌宕,犹如百灵鸟的歌声跨过高山,越过海洋,响彻祖国大地。
歌曲的主体部分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1)。A段节奏疏密相间,旋律起伏大:
B段节奏仍保持A段的基本音型,加大了旋律的起伏,音乐委婉、深沉而又内在,使得《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
接着,是A段的变化再现。
歌曲尾声经过两个衬词“啊”的抒发,引向歌曲的最高潮,最后在高音区饱满地结束全曲。
(二)《啊!中国的土地》
《啊!中国的土地》是一首抒情独唱曲,抒发了人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歌曲为降B大调、4/4拍,两段体结构(单二部曲式)。
开始5小节的前奏,音乐材料来自歌曲的最后两个乐句。热情激动的音调,把我们带进一种对自己国土无比热爱的深情之中。
第一乐段为六乐句结构,第一大乐句中有两个分句,第二大乐句是第一大乐句的变化发展。歌曲的音乐主题
为动机结构,全曲是以这个动机音型为基础发展而成的。这个主题由主音开始到“”,再六度向下大跳停在属音上,其特点是造成情绪的起伏,表示诚恳的倾诉。随着情绪的高涨,曲调停在“”上;第二大乐句中其动机的停顿音,停在“6”上显得亲切,最后结束在主音上。整个乐段抒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真诚感情。
第二乐段为六乐句结构。此段曲调是第一乐段的主题展开,切分节奏强调了语气的表达,突出了重要的词“种子”、“结果”、“杨柳”、“报告”。其曲调一开始在高音区出现,抒发出激动的心情。此段音乐色彩变化较大,每个乐句一个色彩,正好使丰富复杂的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开始句
在下属和弦构成的音调上进行,色彩丰满柔和;第二乐句
的进行,强调了“”、“”,色彩明朗;第三乐句
的进行有转到平行小调的色彩,语气含蓄;第四乐句
停留在属音上,语气显得肯定;接着是全曲的高潮乐句,热情高昂的曲调进行,使感情得到充分抒发,唱出对祖国的深情,最后乐句在感叹中,以肯定的语气结束。
(三)《沃尔塔瓦河》
1.作者简介
斯美塔那() 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与钢琴。1843年去布拉格师从著名音乐教师普洛克什学习音乐理论与作曲。1848年,捷克爆发了反抗异族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血气方刚的斯美塔那积极响应,创作了歌曲《自由之歌》、《布拉格大学生进行曲》、《国民近卫军进行曲》等。革命失败后,斯美塔那被迫流亡国外达5年之久。
1861年,斯美塔那回国后,为发扬民族音乐文化而奔波,他筹建了“捷克民族剧院”,创办了“捷克艺术家协会”等。1874年,斯美塔那患耳疾未能治愈。全聋后,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许多作品,为发展捷克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捷克近代音乐之父”。
斯美塔那一生创作有8部歌剧,其中《被出卖的新嫁娘》最著名,其他代表作有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和钢琴二重奏《我的故乡》等。他的音乐作品同捷克民间艺术有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并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乐观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2.背景资料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这部交响诗套曲创作于1874年9月,当时,可怕的耳聋病正残酷地折磨着他,但斯美塔那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完了这一巨作。它由六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标题交响诗演奏,也可整体联接起来演奏。这个作品以捷克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斗争历史和传说、波希米亚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为题材,经过精心的构思,以宏伟的气势和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捷克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风土人情。它简直就是一部用声音描绘的壮丽画卷。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斯洛伐克纵贯南北的最大河流,捷克人民把它比作民族的摇篮。乐曲《沃尔塔瓦河》是通过描绘两岸美丽景色以及风俗人情,来表现作者对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3.乐曲分析
音乐开始,两支长笛用波动的音型交错地演奏。随后,加进两支单簧管,表现了一寒一暖两股山泉潺潺而流的音乐形象:
在音乐进行中,小提琴用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的泛音相配合,有如溅起的浪花银光闪耀。接着,弦乐器相继加入,以深沉的律动描绘小溪汇合成宽广的河流。沃尔塔瓦河主题由小提琴奏出:
这个主题深情如歌并富于变化,它抒发着作者对沃尔塔瓦河、对祖国无限的深情及真挚的爱。这个主题形成了整首交响诗的灵魂,经过以大小调交替出现的方式在全乐队中反复呈示之后,乐曲响起了模仿号角的圆号声,表现了河岸旁“林中狩猎”的情景:
接着,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从那里传来捷克民间舞蹈波尔卡的音调:
这是村民们正在欢乐地举行婚礼。波尔卡舞曲由弱而强,然后又逐渐减弱,最后乐声逐渐消失,暗示夜幕降临了。月光下,一群仙女在河面上翩翩起舞。这是一个神话性的幻景,小提琴在高音区曼声轻歌,长笛和单簧管在低音区上下飞跃,把荡漾的水波和仙女们的舞姿揉和在一起:
接着,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再现,仿佛黎明又来到河上,河水匆匆流向远方。
随后,乐曲进入高潮,描绘河水冲过“圣约翰峡谷”的富于戏剧性的声响,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大大加强了声势;沃尔塔瓦河快活地通过布拉格;这时响起了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的主题,音乐庄严宏伟,表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
它充满了欢乐和力量,抒发了捷克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颂了他们冲破艰难险阻,争取美好未来的奋斗精神。
最后,乐曲以“维谢格拉德”主题的两个强而有力的和弦作结束。
乐曲为较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
(四)《爱我中华》
1.作者简介
乔 羽(1927― ) 词作家、剧作家、音乐文学理论家。山东济宁人。1946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任职于华北大学三部戏剧创作室,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职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中国歌剧舞剧院。曾长期在河北邢台地区深入生活。历年来创作歌词逾千首,主要歌词作品有:《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祖国颂》(电影《祖国颂》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牡丹之歌》(电影《红牡丹》插曲)、《说聊斋》(电视系列片《聊斋》插曲),《东周列国》主题歌,以及《岁月如流》、《雄伟的天安门》、《爱我中华》、《说北京》、《思念》、《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夕阳红》等。曾参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的歌词创作。主要剧作有:歌剧剧本《花开满山头》、《果园姐妹》,电影文学剧本《红孩子》(合作)、《刘三姐》等。
徐沛东(1954~ ) 作曲家。辽宁大连人。1970年入福州军区歌舞团工作,197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5年到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徐沛东在乐坛声誉鹊起是缘于80年代后期“西北风”的风靡全国。他相继创作出《大森林的早晨》、《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具有浓郁西北风格的歌曲,其粗犷豪放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以后还创作了《亚洲雄风》、《苦乐年华》、《篱笆墙的影子》、《爱我中华》等歌曲,还有电影《摇滚青年》、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东周列国》、《雍正王朝》、《和平年代》的音乐也都脍炙人口。
2.歌曲分析
《爱我中华》是一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歌中唱出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壮志,也唱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汇聚成的一个共同思想――爱我中华。
歌曲为七声降B宫调式、4/4拍,两段体结构(单二部曲式)。歌曲吸收了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其衬词“咳取本陀邢拭鞯拿褡逵镅蕴厣
并且具有舞蹈音乐的性质。
歌曲结构分析:
第一乐段(A),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和它的反复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乐句4个小节。它的音乐主题:
 节奏活泼,旋律进行以明快的大调主和弦分解进行构成,表现了热烈、活跃、开朗的舞蹈性情绪,奠定了这首歌曲的基础。第一乐句4小节,由音乐主题发展而成;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结束在调式主音上;第三乐句是一个由衬词构成的补充句,欢快活跃、兴高采烈的情绪,唱出主题思想“爱我中华”。
第二乐段(B),是一个相当于乐段的展开性段落,由四个乐节和一小节补充构成。第一乐句  曲调高昂有力,较前更为兴奋、热烈。与第一乐段造成对比,形成全曲的高潮,表现出人们以实际行动建设自己国家的决心。前三个乐节基本相同,只有第二个乐节的最后一个音和其他的两个乐节不同。第四个乐节的开始与前面的三个乐节一样,但在其后的发展中给以展开,扩展为4个小节,像是一个精炼的补充,使全曲以肯定的语气结束,表现出爱我中华的决心永不动摇。这个第二乐段的旋律和节奏都较第一乐段有较大的发展和对比,情绪上也由第一乐段的轻快、活泼而发展为第二乐段的昂奋、热烈。
(五)相关知识
1.交响诗和套曲
交响诗(Symphonic poem)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曲。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结构较自由。文学性的交响诗亦称为“音诗”,如斯美塔那所作《我的祖国》6首(1874―1879);描写自然景物等绘画性的交响诗亦称为“音画”,如德彪西所作《大海》(1905);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有时称为“交响童话”,如普罗科菲耶夫所作《彼得与狼》(1936)和迪卡斯所作《魔法师的弟子》(1897)。“交响叙事曲”、“交响传奇曲”和“交响幻想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范畴。交响诗由李斯特于19世纪40年代末创用,在19世纪后半叶以来盛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写作手法以描绘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相结合为特点,管弦乐色彩丰富。20世纪30年代受新古典主义思潮影响曾一度陷入低潮。
中国的交响诗创作自20世纪中叶兴起。以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和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为主要特点。例如,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1955);辛沪光的《嘎达梅林》(1956);江定仙的《烟波江上》(1958);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59);李忠勇的《云岭写生》(1979);朱践耳的《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1980);张千一的《北方森林》(1981);吴祖强的《春江花月夜》(1982)等。
套曲是由几个互有联系的乐章组成的各种乐曲的统称。作为曲式,称为“套曲曲式”。例如:组曲、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康塔塔、声乐套曲等。
2.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
(1)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中的一种专门体裁,最初起源于德国,当时是与民歌相对而言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歌曲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往往为指定声部而写作,旋律的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歌曲由钢琴伴奏,伴奏与歌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歌曲中占重要地位。
艺术歌曲在欧洲有广泛的影响,后来也影响到我国。
在德国,代表作曲家是舒伯特,他一生写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多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的诗为歌词。如:《野玫瑰》、《魔王》、《鳟鱼》等。此外,还有舒曼、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人。
在法国,有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人。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具有印象派的特征。
在俄国,有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
在我国,有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思乡》、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施光南的《祝酒歌》、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等。
(2)群众歌曲
群众歌曲的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与愿望,反映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关心。群众歌曲多用于各种集会、游行活动中。群众歌曲具有音域不宽,旋律雄壮、豪迈,结构不太复杂,歌词通俗简练,易唱、易上口等特点。群众歌曲绝大多数是创作歌曲,也有根据民歌填词的。群众歌曲可按题材内容细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等。演唱形式一般为齐唱、轮唱,有时也有合唱。群众歌曲可以有伴奏,也可以不用伴奏。
群众歌曲的产生和发展,与近现代的革命斗争紧密相关。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蓬勃发展。如:1792年,鲁热?德?利尔创作的《马赛曲》;1888年,狄盖特创作的《国际歌》。苏联十月革命前后及卫国战争时期也产生了大量的群众歌曲。如:《步枪》、《第一骑兵旅》、《卡秋莎》等。在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有大量的群众歌曲,在宣传、鼓舞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聂耳的《毕业歌》、《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麦新的《大刀进行曲》,郑律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王莘的《歌唱祖国》,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徐沛东的《爱我中华》等。
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有时很难严格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一般说来,艺术歌曲的多段歌词常使用不同的旋律谱成。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即:群众歌曲的多段歌词往往使用同一个旋律或略作变动的旋律,往往用主歌、副歌两部分结构起来。
群众歌曲的音乐往往概括地表达歌词的思想,因而有时可另填歌词。艺术歌曲的词曲结合紧密、细致、很难分解,也可以另填歌词。
三、教 学 建 议(3课时)
(一)课时分配建议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用3课时。学唱歌曲《爱我中华》、欣赏两首艺术歌曲和《沃尔塔瓦河》各占一个课时。也可以将这三项内容交叉、结合进行。
(二)学唱歌曲《爱我中华》
1.学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听范唱;最好能观看录像。
2.指导唱歌时,注意呼吸的控制,做到按乐句换气,引导学生用欢快、热情、自豪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3.在演唱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等特点。唱熟以后,力求表现出歌曲应有的情感。
4.可为《爱我中华》第一乐段编配“节奏伴奏”,“节奏伴奏”可用打击乐,也可以用拍手等身体动作。还可以进行模拟“歌伴舞”表演活动。还可以用“卡拉OK”形式进行演唱。
(三)欣赏《我爱你,中国》、《啊!中国的土地》
1.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以增进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2.聆听《我爱你,中国》和《啊!中国的土地》前,可先唱两首歌曲的片段,结合欣赏,来比较这两首歌曲在情绪和风格上的不同。
3.结合歌曲欣赏,引导学生对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有所认识。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歌曲对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做些讲解,以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四)欣赏《沃尔塔瓦河》
1.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材料及作者的简要情况。
2.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沃尔塔瓦河》,并围绕作品进行联想与想像。建议在聆听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唱一唱《沃尔塔瓦河》主题音乐及歌词,用诗歌来描绘聆听音乐时的感受,为月亮、水仙的舞蹈画旋律图。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中国音乐词典》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欣赏手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