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这么累累?

中国人养娃为何那么累 因为你从不肯放手
为什么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而外国人是“一个人带一个团队的孩子”呢?是观念不同,还是我们的教养方式有区别?养孩子,对中国父母来说是一项艰巨且劳心劳力的差事,但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有一份调查显示,有43.9%家长认为“0-3岁孩子太小,只要吃好喝好就行,没必要教育”这一观念,67.7%的家长完全赞同“0-3岁孩子太小,听不懂道理,不用和他们讲道理”这一观念。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重视物质给予,而忽略精神沟通,也就是重养轻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逐渐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并不需要父母面面俱到,而他们的思想恰恰会随着成长而越来越丰富,这才是养育的重点。养孩子累,因为你不放手我们的教育最难逾越的一个问题就是放手。看着她还不会用筷子或者调羹的时候吃得桌子和身上都是,洗碗时候洒得到处都是,端盘子的时候打翻东西,打碎碗,这种事情绝大多数家长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没法接受的。但我看不了的是一个6岁,乃至10岁的孩子还在喂饭,乃至喝个水都是爸妈端着水壶给倒着喝的。这些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就不是让孩子独立的,孩子不独立,教育者就得一直跟在屁股后面忙。首先,孩子请自己带。我身边有不少人到了孩子1岁半了还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出门旅游,原因就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养孩子有很多的细节,需要一点点的累积,我一直觉得养孩子是一门高科技的事情,从科学喂养,到儿童心理学。每个孩子都会有其个体的特性和气质,作为父母是有责任去尽可能的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和成长进度的。当你知道你的孩子会做什么、做得好什么、做不到什么,很多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孩子闹,不听话,莫名其妙。更多的时候,家长觉得累是在和孩子的天性较劲。她要探索,要尝试,就必定伴随大量的失败,大量的破坏和混乱。你阻止这一切发生,她就始终过不了这关,或者各种发展不完全,那她成长到下一步的时候还是需要去面对这些问题,同样会更多的破坏更大的混乱。于是,家长就觉得很累,孩子觉得很委屈很愤怒,这样就导致孩子情绪需要发泄,不再是学习,而是单纯的发泄性的破坏,那家长还得兜着,我觉得绝大多数家长所谓的累的根源就是这个。其次,父母请认真学习。就像数学,你用列举法解题,小学低年级可以,再往高年级了呢?育儿也是,如果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的观念还是她闹了就哄一哄,塞个玩具不让她哭,不听话了就呵斥,我只能说这样的家长连及格也够不着。我自己就这样重新训练过自己:把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录音录下来,然后回放了再听听,就会发现,里面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言语行为有很多的不合理,不断这样调整了一年多,我才学会安静的观察孩子,像诸如这样的训练还有许多,而且还伴随着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很多时候,带孩子看着不累是因为背后的内容想明白了,各种场景都预备好了,在很多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结束了。例举一下:1. 我和我女儿说好几点活动结束。女儿不会拖,原因是,我在一开始就和女儿说:我们再玩十分钟。然后拿手机倒计时,时间一到,手机响了,我们就走了。从第一次开始就这样。就不会有哭闹着不走的状况。2 .孩子吃饭,我每天内心数好她吃过的东西,有时去到朋友家或者老人家零食吃多了,我很清楚她还有多少剩下的饭量,吃不下是必然的,那就不吃了,也就不会有逼着孩子吃饭,孩子不停哭闹的问题。3 .买东西,出门前说好这次预算给她买什么,我们大人要去买什么,别的东西不买,看再久也不买。所以出门买东西她就直奔主题,我也直奔主题,然后两个人找个地方等妈妈。现在女儿有固定零用钱,但糖类不能买。我的观点就是,钱是你的,但是我有规定,规定一天不能超一个,生病等时候不可以吃的规则不可以违反。钱是一种力量,但小心使用,不要伤害到自己。我想现在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专业专业再专业,做一个人的成长教育,你觉得这个如果是个职业的话,需不需要非常非常的专业呢?别把自己孩子不当回事,去图书馆看看儿童发展心理学。我说实话,我觉得不比我原先的建筑专业简单多少。我也想告诉那些个想和我说 “ 我们小时候不也这样长大么?老人带孩子有经验 ” 的人,你也许没有想过,如果换一种教育,你也许会强过你现在百倍你信不信?以前父辈时候的夭折率和现在孩子的夭折率我劝你去查查,你就不会说老人带孩子有经验了(没出事不代表他们带你孩子的时候就是好的)。很多时候,你一直生活在一个风险概率很高的模式里面,自己可能全然不知,科学的养育和教育,最基本的就是把自己孩子放到一个风险更低的概率里。(最常见的例子,给孩子坐安全座椅,不乱窜马路。)再扯远一点,我虽然强调不要去抢赢在起跑线上,但是,作为父母应该具备做父母的资质。你可以是路盲,可以是不会家务,但请一定要去学会做父母,否则没有权利和资格评论社会各种的阴暗面,因为做这些事情的人的背后绝大多数都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关系。最后,孩子的性格你要了解应该、一定、必须是没有谁比你和你妻子更了解你孩子的性格。养育这个事情请不要外包,半路拿回来,绝对捂不熟。就我有限的样本和观察时间来说,就算双胞胎,每个孩子的行为模式都是可以用截然不同来形容,可以说孩子和孩子的差别是巨大的。如果父母不去了解她理解她,不能把握她心理规律的话,累是必然的。因为父母一没有打生下来就和孩子建立足够完整的关系,她不了解你,你不了解她,她不被理解就发脾气,她发脾气了你就烦躁。怎么可能不累呢?不要打、不要骂、要去理解。养孩子累,因为夫妻内耗养孩子一定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心力有限,交替上阵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头两年是会比较辛苦。这里我也要说说爸爸的角色必须积极加入,也许爸爸一开始没啥感觉,毕竟不是骨肉相连过的,但是作为父亲的角色绝对不是蜻蜓点水的哄哄孩子就结束了。1.夫妻首先要能够正常有效沟通育儿观念求同存异。爸爸有爸爸的模式,妈妈有妈妈的模式这很正常,孩子也很会适应。我认为孩子只有在这两混水里面了解男人女人的处事方式的差别。和妈妈在一起用妈妈的方法,和爸爸在一起用爸爸的办法,孩子就会知道做事处事就不是单一线性的了,但夫妻之间不要为这种事情打得各种不可开交,这样对孩子未来的婚姻观就会做出不好的榜样。你们如何行为,就是身体力行的教孩子如何和未来的另一半如何相处。夫妻之间的内耗,也是累的因素。2.精神上、物质上尽可能独立现在社会上很多时候是男方家长和女方家长在玩木偶戏:夫妻两个不断的要去按照各自家长的要求来生活。我看各种小夫妻的各种不自由,都是按照家长意思要有个稳定的工作,要有房有车的去供贷款。这是你的家,你是家里的男主人,你是家里的女主人。家里钱怎么管,怎么花。应该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过好过坏我们自己担着,不要让任何人随意进来比手划脚,非把两人搞到离婚了还来一句:我是为你好。中国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夫妻双方的个人思想和经济的不独立,不停的因为外因导致内耗。这也是一堆人搞得非常累的最大问题。在这一点上,我和妻子深有体会。这也是我非常强调孩子自己带的重要性。不要把自己家里的话语权让给你的长辈,你的生活不应该被他人指染,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来自长辈所谓的爱与关怀是破坏性的,作为他们的立场来说,只有很多现实问题的博弈。但夫妻之间的很多事情是建于信任和基于这份信任的自愿付出和牺牲之上,如果拿现实的物质来衡量是无法达成平衡的。3.互相理解和包容我们常说:他/她不理解我。但这里面往往包含着双方的问题。作为夫妻,自己有没有正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是不是以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夫妻之间的各种不理解和矛盾往往是双方面的。两个人要不断找到让对方能够接受和舒适的沟通方式、生活节奏、品味格调等等。这里面伴随的一定是大量的互相理解和改变。比如:她不喜欢吃什么那我就记得绕开,而同样反过来,作为另一方,我虽然不喜欢吃这个,但他喜欢吃,我就时不时改变一下主动做或者点菜,这就会是互相良性的激发。但自己还是始终知道,她不喜欢吃这个,所以,她点或者做不代表她喜欢,而是她的适应和改变,我还是会继续避开这个,但实在忍不住想吃,也可以和她说说,说明自己的真实的需求。4.信任是一切的基础我一直觉得夫妻两个人在一起长期生活,信任是一切的基础。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相信对方,另一个是变得可信。当一方愿意无条件的相信你的时候,也请务必对得起这份信任,给予对方足够的回馈,让对方明白你同样珍惜这份她对你的信任。5.两人的思想要共同发展在前四者处理好的前提下,向更高阶发展。婚姻能够长久的健康下去的背景就是要价值观的共同前进。要知道,婚姻可以很不健康的持续很久,但这对于双方来说往往都是一种煎熬。而在我感觉来说,婚姻是可以持续的保持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状态的,但是是要依靠前面这些内容加上这一条的,两个人需要不断的互相帮助对方扩宽世界。这种感觉其实非常的愉悦的,每天都有那种,你又多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好东西,你又发现了我没有意识到的亮点;同样,反过来也是如此,我又有很多新鲜的扩宽视野的想法和你分享,两人不单单是生理上的在物质世界里的互相依靠和互助,思想上的互相渗透的感觉真的很美妙。总之,构建好一个独立的,健康的家庭,会少很多内耗。这对于国内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养孩子累,因为缺乏有效沟通很多人问:你对孩子的底线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很多孩子的问题一样,底线是个表现,这个表现的背后是依靠一个系统来支持的。看来是可以用一套列表来解决,但是未必合适所有人。我的建议是,首先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她现在是个什么样的行为模式,父母说什么话,她会有什么反应,她能够做到做到哪些事情,不能够做到那些事情,那些事情成功的几率高,那些事情成功的几率低。尽可能的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心理学至少有入门级的认识。诸如:知道人在失败后会害怕(特别是如果家里面已经用语言呵斥或者体罚来作为惩罚的话),会说谎保护自己。当在交际活动中出错会觉得很丢面子,会需要自己安静或者找个人发泄(这就涉及到孩子的行为模式),等等。然后明白了这些,你也就很能够一语中的了。我会在女儿有个情绪缓冲了以后,和她说诸如以下内容:亲爱的,你知道这个事情这样了接下来我们一般会怎么办么?或者,我十几岁的时候还搞砸过这个事情,我当时是如何如何。惩罚是为了什么?我的理解是让孩子记住不要再犯(当然很多家长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比惩罚更好的方法有没有?我觉得是让孩子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去收拾自己的错误。回述自己的童年,想想自己当时遇到这样的状况的时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希望大人如何对待自己?没有人可以比你更了解你了,而没有人比你孩子更像你了。这也是为何要自己养孩子的重要原因。这样你才会去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面,因为这本身很大一部分也是你自己的。所以,我没有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底线列表,因为她一直是会需要更新的。另外,我也得说一句,我的底线真的很低,和我在一起的国内家长很多人是没法接受我的底线的。拿我自己的话来说,我就是在一边静静的看着孩子一点一点的把家里弄到难以收拾,因为在我眼里,只要她需要练习,她的能力在提高。这点混乱,我是必须接受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因为她熟练了,不会轻易出状况了,出了状况她也知道如何处理,我就不再边上观察了。带孩子的困难很大方面,我觉得是和孩子沟通层面的,父母在建立秩序,孩子在破坏秩序。外国人怎么养孩子的?说个实例:我之前的英语老师,一个澳洲的老爷子,和我聊起来的时候也说:他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养个小孩会忙不过来?他说,他的作息基本上早上面包吐司加奶油色拉,高兴么煎个蛋煮个咖啡,衣服设定好在早饭的时候洗,吃完饭,几个孩子和他分别收盘子,拖地,晒衣服,弄完了上午一家几口人还能打个球什么的。中午来个面,或者批萨配土豆泥,色拉或者汤(汤一般买个罐头再往里面扔点新鲜蔬菜),吃完放水池,下午熟睡的午睡,做作业的做作业,看书的看书。晚上同样,搞点吃得的然后把一天的碗扔到洗碗机一口气洗完。衣服收好,夜里聊聊天,看看书就睡了。他说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忙的。和他聊下来以后我感觉:一、我们做饭前后花费的时间长。主要是做饭的方式往往依靠人力手工,他们白天的两顿基本上是吃冷的。这老爷子挺强调作息的。他说他不喜欢早午餐,从小早起。往往用买现成的或者半成品,通过烤箱和微波炉,制作过程不需要全程在一边翻炒监督,空出来的时间还能做更多其他的事情,然后把一天三次的碗一次用洗碗机洗掉,而不是吃一次洗一次。二、让孩子参与。就老爷子自己说:他记得他的几个孩子6岁怎么说都开始全程参与家务了,家里绝对不是他孤军奋战,倒是他常常在一边喝咖啡看书,孩子在家里忙这个忙那个(拿他的话来说。孩子那个时候笨手笨脚,活分配好了。每个人干自己的。先干完就休息)。三、不刷存在感。这个是老爷子自己和我说的,请别喷我。他说中国女性在家里做得很累,很多程度上她们喜欢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下来,然后做得很仔细,仔细到老公没办法做到这个程度,以体现自己的重要性。他说他的学生有和他说她们每天都要擦灰,洗厨房台面,一遍遍的扫地拖地板,整理房间。他觉得有些事情几天做一次就够了。家里有特别小的孩子在玩的时候,那就让出一块地方让他乱着好了。这种忙总感觉花了几倍的精力和时间来达到那么一点点的优越感,老头说,这是他最最不能理解的地方。 俗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养育成人,要说一点都不辛苦,肯定不现实,但辛苦不等于压力、疲惫。我们见过带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见过不少像我们这样感到轻松、愉悦的家庭。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爸爸妈妈怎么选。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aimeefeng]
热门搜索:
孩子是坠入凡间的天使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387617',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程序员你为什么这么累?不要羡慕别人,自己没到那个层次而已
爱笑的的小野猫
通过朋友的例子,我知道:不要放弃想象力,不要给自己设置限制。别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前期的努力,加油吧写在最后: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学全栈的,都天真的以为我有全套的前端、php等视频学习资料。我想说你们是对的,我的确有前端和php的全套视频资料。下面简单说说web前端开发我们要学那些:HTML5、CSS与CSS3、LJavaScript、jQuery 、jQuery UI 、NodeJS等;php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阅读下一篇
10秒后自动跳转为什么这么累?
提问时间: 22:31:03|
病情描述:
大家好!7月20号检查,发现我了,到今天是40天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很疲惫,胃口也不大好,吃了东西后还有点胀胃的感觉,今天又上班了,我是多希望每天都是礼拜天阿!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0263收到了:
约半数妇女自孕6周开始出现:头晕、乏力、、喜食酸食、厌油、、晨起呕吐等症状,称早孕反应。这是由于体内与怀孕有关的HCG分泌过多、胃酸分泌减少、孕妇心理作用有关。早孕反应多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一般来说,“早孕反应”不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也不需任何药物治疗;但如果症状较明显,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一些维生素B6来减轻症状,非常严重的呕吐、不能进食者,需静脉输注液体,以补充必须的能量,防止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怀孕第四个月的时候要去医院做一次全面的产前检查,以后每个月去做一次常规检查. 怀孕最初三个月,由于卵巢胀大,腹部两侧支撑子宫的两条韧带,受到子宫变大而过度牵拉,偶尔会有痛的感觉,属正常情况.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7408收到了:
症状跟偶一模一样,偶也40天,现在懒得快不行了,脑筋不想动,多走步路也不乐意,而且脾气变爆了,吃个苹果也是老公送到嘴边,唯一不同的是老想着吃。3-5秒的痛偶有时也有,象抽筋一样的。不过偶估计偶多数是心理反应,骄娇二气,偶要努力克服,不可母凭子贵,脸红脸红~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2045收到了:
我刚开始怀孕也是那样的,腹部也有痛的,我是七个星期的时候去医院看医生的,然后每月都去看一次医生,每次都做体重,血压,尿常规,另外不同的时期还得做不同的额外检查,我在第十一个星期做了母血检查,十五个星期的时候做了体检,十九个星期的时候做了唐式血筛,22个星期时候做了羊穿(应该在16-20星期做,我有事,晚了点做的)和B超,25个星期的时候做了糖尿病筛减(血糖筛减),27个星期的时候B超,25星期后每三个星期去看次医生,现在是29个星期,再往后去医院的次数可能得更勤了.建议你辞去工作吧,怀孕了还工作,太辛苦,再说孕期的前三月(容易流产)和后三月(早产)都是危险期,祝你不要太辛苦了!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8698收到了:
看来偶很幸运,怀到小孩的时候除了有点闷油之外就没有任何感觉了!一般三个月后就可以到医院建卡了!祝好孕!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2120收到了:
刚开始都是这样,要三个多月才没事儿的。但前三个月非常重要。不要累,注意钦食。解决疲劳就是休息,但现在要上班只能自己调理。三个月时到医院做全面检查,建档。但建档之前要准备一些手续,比如说准生证什么的。刚开始的不适只要不流血,或症状严重就没关系。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妇产科医生年轻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
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收工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窝在沙发享受难得清闲,累就一个字,只想说一次。年轻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当来自工作、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越发实际,梦想就不再是动力,反而变得虚无缥缈。
“累”似乎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放眼望去,无论是“葛优瘫”还是“心好累”,大家都趴在自己的人生上喘着粗气。年轻人一步一个脚印,殊不知每一步都是在迈向另一个坑。
没有升职加薪,钱攒一攒总是会有的。但想要站稳脚跟,还应该有房。
英国抵押贷款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有接近63%的年轻人需要父母的支援买房。
而韩国房地产114调查组组长金银真说:“如果独自一人生活的话,应该租房;有孩子的话最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日本呢?日剧《打工仔买房记》相当写实地讲述了失业且失意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母亲的抑郁症而醒悟,为了买房子奋进且成长的故事。但现实总没有剧情那么完美,大部分年轻人都没能如愿:购房资格成为了硬门槛。一个电话过去,却发现自己没资格,买房梦破碎了。
金钱、地位、压力还有责任,每一个词都真实的压抑着年轻人,无论是初入职场还是打拼数年,无从改变的现状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我累了,说好的,幸福呢
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70%的年轻人遭到逼婚,25-30岁的年轻人被逼婚率达到86%。于是一些年轻人开始加入“反逼婚联盟”,他们采取了一些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地铁广告。
所以抛开工作有多难,压力有多大,个人问题也让人心力交瘁,甚至因此出现了租男/女友的网站,武汉小伙王建华就负责一个叫“租女友”的网站。
在这个网站上,注册会员达到了5万多,租一个男/女朋友的平均花销将近上千元。
低工资加上高压力,让年轻人不堪重负。赚钱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可当为了生活而去生活,生活本身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靠社交活动缓解压力,却变得更累了
夜宵啤酒和零点之后的游戏球赛,深夜朋友圈的唇枪舌战,看直播平台时讨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鸿沟,年轻人要操心的事还真不少。
20世纪40-50年代,电子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大众媒介成为了消费中介。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社会”的概念:年轻人作为消费和生产商品的主力军,就是站在大众媒介的基础上在消费。
但走出社交媒体的年轻人开始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人交流沟通,一些奇怪的症状例如“没wifi恐惧症”、“接电话恐惧症”等开始出现,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乏力和沉重的无力感直面而来。
生活的压力把你压的喘不过气来,看着自己的年纪增长,却孤身一人,快乐没有人分享,痛苦没有人开解,这时候,或许凹凸吧可以帮到你。作为当下年轻人热捧的交友软件,凹凸吧会自动为您筛选五十公里内有交友需要的人,这样,您便可有有针对性地实现高效交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你要的那个人,就在我们这里!
你的朋友就在我们这里!
今日搜狐热点为什么你总是那么累 - 壹心理
为什么你总是那么累
发表于 11:15:22
文:小川叔|微信公众号:xiaochuanshu007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最近我一直觉得很烦,也很累。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提不起劲头,我知道可能有人会告诉我说,这是春困啊!但我内心深深的知道,除了焦虑、压力之外,我现在多少还有点厌世,很讨厌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原本打算买房子,但是一下子房子疯长起来之后,反而没了什么兴趣,手里拿了一笔首付,忽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有钱人?或许是因为最近的工作太过琐碎,很多繁杂的人事物,让我心生疲惫?或许是因为那些没完没了的待办事项,让我有一种觉得暗无天日永不见光的烦躁?或许是以上这些或许,促成了我一直都想逃跑,想放下,甚至还给自己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于是我抽了一个早晨的时间,让自己安静一会。找了一个记事本,做了一次自我询问。这是我自己和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用最真实和坦白的方式。我问了自己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想休息?因为觉得太累。觉得心烦,觉得不想重复过去。因为讨厌辛苦,或许,还有讨厌辛苦付出之后,没有达到目标的挫败感。于是,我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你真的休息了么?前段时间的清明小长假,接下来的五一小长假,我有做过什么打算么?三天的假期,我就是在吃吃喝喝,甚至一度足不出户的宅着,上网,看剧,躺到腰疼。这些是休息么?坦白说,我自己都觉得这些更像是浑浑噩噩的活着。那我期待的休息是什么样子呢?心情平静。自律、有目标、有生活的斗志、能够化解忧虑。如果要想达到这样休息的话,我要怎么做?关照自己的身体。因为它在不断发出各种各样的信号,那么加强运动,或者说把这一项变成每日的根本项,才是一个必要。关照自己的内心。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是可以辞职找个地方待着,以现在的存款估计待个十年也没问题,但我能待着住么?我内心里想要的不是无所事事的放松,我想获得的是一种不骄不躁的平和吧?而这些,不工作,不出门,能带给我么?好像不能。关照自己的情绪。最近并不是压力大,事情繁杂,之前做75场线上分享的时候,还不是每天和打了鸡血一样?是我拼过了之后,会自然以为,已经打了基础,就应该没必要那么辛苦,这种错觉导致了期望值的落差。还有就是:一直都希望不重复过去,我忽略了相同内容的精进和深挖,所以在同主题下,我会以这个内容我不想重复为由,劝自己不去做。我是在怕什么?怕自己没有进步?怕未来一直这样?赚的是辛苦钱,耗的是蠢人生。我的期望没有细化,所以我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幅度产生了很多不满。我一大部分情绪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自己的不满意。怎么过了一年,你还是这样?我没有好好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提升幅度,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成功,总是看别人的速度,于是就容易起急和自我厌恶。学着做欲望减法。我最近开始利用换季丢衣服,不是我真的喜欢上了断舍离,而是我开始明确我自己到底拥有多少东西,我需求的底线是多少。我用表格盘点出自己所有的衣物,圈出打算丢掉的。我会把这一季没有穿过一次的衣服,穿一回,然后丢掉。我会把自己买衣服的欲望变成攒三次便宜的钱,买一次贵的。留有空白的不仅仅是衣柜,或许还应该有书柜和脑子。去年一年看了大量的方法论的书。方法的书看多了,就容易产生信息过载的焦虑症,从而变成什么都想试试,什么都想得到。看太多方法的书,很容易忽视对内心感性的关照,这会让你体验不到成就感和生活。就好像你拼了命的吃太多,反而尝不出好吃的东西真正的味道一样。因此,补脑的办法是让自己掺杂读一些文学作品和诗歌,找到被句子打动的心动感觉。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不应该是只有:首先、其次和再次。只会用理性的方式说话,或许本身是另外一种贫瘠。得到之后,学着放下。最近《人民的名义》里有一幕,小官巨贪的侯勇,看着一冰箱的钱和满墙壁的人民币,痛哭流涕地说,我一分钱都不敢花,每天就这么看着,因为穷怕了。我深以为然,因为我也这样。不是因为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而是欲望来的时候,会带来兴奋,但割舍掉的时候,就是痛苦。很多东西,你明知道你不应该,但是,就是不肯撒手。金钱、名利,皆是如此。得到之后放下,这得特别大的智慧,或者遭遇极大的打击之后才能顿悟。不然对凡人来说,哪里有得到?永远都嫌自己得到的不够多。可怀里揽不下,漏了一地,还觉得自己是空的。或许这时候,就应该像整理衣服一样,列个盘点表格,看一看,我总说衬衫不够穿,到底我有多少衬衫?到底我每周需要穿几件衣服?我最低的搭配标准是什么?只有明确你已有的,知道自己最基本的底线。保留了内心安全感的时候,转化或者尝试消减自己的欲望,你才不会变得特别空虚。你已经拥有太多,放掉一些,是为了可以让更好的有机会进来。关照关系。列一个朋友关系表,看看最近半年有多少朋友已经疏于联系。列一个吃喝玩乐表,看看那些自己最想吃、最想和家人一起去的地方都实现了没有?选一个你觉得近期立刻可以实现的去做,选现在的一个当下,打个电话,这些都不难,但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迟迟提不起兴趣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离开你就不转的。今天不更新不会死人,地球不会爆炸,人类不会毁灭。今天不去参加这个会议,你不会被开除,你的职场也不会完蛋。我们总是把亲人、爱人、朋友永远排到最后,是因为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觉得,他们会永远都在。因为这样想,才有了很多的遗憾。那些关系当中,不仅仅是他们,也有很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是计划了和他们一起去做的事。只有一起经过的,才算是经历。我列完这样一个图标之后,最后划了一条汇总的线。因为知道,要去做完这些,我需要总结出一个更大的目标,或许它也将是一个更大的问号。那就是:接下来的十年,我要打算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点,我目前还在想答案。或许这些答案,会在接下来我读的书里。或许这些答案,会在之后我尝试做的事情里。或许这些答案,会在接下来我选择告别的东西里。如果想明白一些,下一次还会和你分享。作者简介:小川叔,北漂老司机,职场萌大叔,跳槽、转行、自我管理,都能和你唠一唠。微信号:xiaochuanshu007今日讨论接下来的十年,你打算过什么样的生活?
成都弥心教育高级心理顾问
我做的是释放人心灵的工作,需要的是用心理的思维去工作、去思考,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你心灵的奥秘
300.00元/50分钟
好评率100%
xinli_2520
我觉得还OK
职场专栏·壹心理
人生中的问题不是课本中的习题,不是直接翻看参考答案照着做就可以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为什么这么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