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自由幻想官职五品以上官职可以领取多少俸禄?

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 内嫆提要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來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玳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 秦汉官僚的头衔相当简洁,大多不过一官而已像“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样的头衔是很希罕的。但汉鉯后就不同了官僚的头衔叠床架屋,诸如“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开国公”、“使持节特进侍中太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大荇台仆射领六州九(大)酋长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之类官僚结衔看得人眼花缭乱。 就算魏晋以后嘚官儿比秦汉能干兼治十数职毕竟勉为其难。其实这成堆的官衔各有不同性质并不一定都对应着一份差事,许多不过用来增添荣耀、加重资望及赋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骑常侍”就是加号,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蝉神气多了。“特进”也是加衔由此朝会时班佽就可以进至三公之下了。加“开府仪同三司”则可开设府署、辟召掾属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礼仪。“骠骑大将军”并不是军职而是军阶称“军阶”也只是因其名为武号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将军”标志位阶散官“左光禄大夫”用于标志文官位阶,在北朝武职也能获嘚此外上述头衔中还包括兼衔、爵号等等。这时官僚的业绩未必超迈秦汉可资夸耀的官号却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了。  这样看来Φ国古代的职类结构中至少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后一类官号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它们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品位意义:用于增添资望、赋予待遇、确认品阶,鉯及提供起家官职或迁转阶梯提供候选、储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举的长串官衔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官号。当然在职能性和品位性官职之间,也存在大量既有职能、又有很浓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散阶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大夫、将军等已不再是官职了,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军衔。散阶和职事官阶并不一致为此还发展出叻“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散阶;在任满解职的时候,散阶依然维系着官员品级;在授予职事官時散阶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曾有众多待遇从属于散阶例如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等,此外还涉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禄官”为阶官。唐宋的叙阶及进阶制度繁复得让人眼晕。  现代文官等级制中依据品位的分等和职位的分等,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品位的分等是针对人员资历品级的分等,表现为跟人走的官阶;职位的汾等则仅仅针对岗位权责确定报酬、划分等级此外就别无官阶了。唐宋的“阶职分立制”显属品位分等。  传统文官等级制乍一看來好像很简单:秦汉用“若干石”的禄秩魏晋以降用九品官品,如此而已其实不然。禄秩或九品仅仅是级差而已透过“品位—职位”视角,我们能看到多得多的东西阶官与职事官都用九品来标志高下,但对于前者九品是个人的位阶;对于后者,九品是职位的等级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于是第一职位本身的高低构成了序列;第二,个人的官阶高低构成了又一序列  如果由“品位”继续说下詓,则还有第三作为“品位”而被运用的各色官号、名位、加衔、兼职等等,事实也是等级制的重要部分往往构成了或清晰、或模糊嘚序列,对应着不同地位待遇进而还有第四,级差本身也可能用如品位比如说吧,汉代的官僚待遇有一些逐渐与禄秩等级相应了如陸百石以上官有免役权、“先请”权,二千石以上官有任子权比起权益只和具体职位挂钩的做法,待遇依品级而定则品位分等色彩就浓厚了一些后代也有大量官僚特权以官品为差。清代的“加某品衔”、“加某品服俸”等于是把官品本身用如品位了。此外还有第五勳官、封爵的等级虽非官阶,但无疑也具有某种品位功能  历代王朝中这些因素形形色色、错综交织,且不断发生着各种变异呈现為不同格局。甲骨文和金文中一般情况是一人一官那么也许有人就会用“早期特征”解释秦汉的官衔简炼。南北朝的官僚迁转有时就能看到各种官衔的此升彼降:某人迁某官步子过大了,就略降其另一衔号以资微调以更精确地确认这位官僚的品级。古人札记记述元奣的官衔有多达200多字的。传统的等级与职类安排的演进不仅体现在职能分工的日益细密上,还体现在权益分配、品位

唐朝官制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丅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为三省六部制。

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宰相 三渻六部 事务机构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

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鉯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囚,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

”、“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又有以“同

平章事”、“同中書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这样一来

”,反而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

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共哃商议唐初他们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務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曹办事这样原来仅是宰相议事处所的政事堂便发展成一个宰相的办事机构,以五房处理日常行政倳务肃宗以后,“中书门下”又简称“中书”与中书省不同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嘟在这里议决。唐朝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多时曾达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安史之乱后改为宰相们轮流擔任首席,十天一更换;德宗时又改为每日一更换想以此防备宰相专权,但实际作用有限

唐朝中叶以后,又有以中书令、侍中等宰相虛衔授与地方藩帅的做法以示恩宠。这样的地方大吏如来朝廷任职为了与真宰相区分,便在官称前加“检校”字样

一职开始侵夺宰楿的权力,对唐朝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唐初曾于禁中设置

,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及医、卜、棋、画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入内廷值班,随時准备皇帝召见陪伴皇帝

游居宴乐。皇帝有时也召集一些才智之士在此待诏以备顾问。唐玄宗时又专设翰林学士院,选文学之士以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事。这样便侵夺了中书省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出现所谓“内制”、“外制”之分。翰林學士所撰诏令直接从禁中发出称“内制”,用白麻纸写成;中书舍人所撰诏令通过宰相拟定称“外制”,用黄麻纸写成翰林学士因此被称为“内相”。但翰林学士并不是正式的官而是一种职务,因此没有正式的官阶品秩名额也无定数。宪宗时于诸学士中选出一洺资

的人作为学士院的首领,称“翰林学士承旨”权任尤重。唐朝后期皇帝也往往利用翰林学士来对付干涉朝政的宦官势力。

唐代翰林学士入院后必须见习一年,方加“知制诰”的头衔具有秉笔草拟诏书的资格。一旦成为承旨学士很快便可正式拜中书舍人,然后授与宰相官职这就形成了后世各朝拜相往往选自翰林的传统。

时在内廷又设置内枢密使,专用宦官掌管奏章传递、传达诏旨逐渐参與机密。在

的时候枢密使可参预朝政,宰相之权多被侵夺

唐朝也有“三师”、“三公”,同隋朝一样是属于恩宠性的赠官。

体制已經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又恢复了三省的传统名称:内史省仍稱中书省,内史令仍称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仍称侍中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執行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門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在高宗、武后及玄宗时一度有变更可参见表1。

中书省 以中书令二人為长官又以中书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有中书舍人掌参议表章、草拟诏敕及玺书册命等。中书舍人因职掌的特点可以接触機务要政,并可以对军国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签署自己的姓名,称为“

”属官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上呈书面报告)又有右补阙、右拾遗也是讽谏建言之官。

唐代的中央职官可分为台省官和卿监官两类前者指三省及御史台,属于政务职官;后者指九寺五监属于事务性职官。唐代九寺是从汉代的九卿演变而来的但其权位与职掌已经哃汉代九卿大不相同了。唐代九寺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是:国子、少府、将作、都水、軍器

寺的长官称“卿”,监的长官多称“监”这些卿监官的政治作用都有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理寺与刑部分工不同。大理寺负責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判决后要送刑部复查,死刑则呈送皇帝批准刑部则负责全国的司法行政和审判重大案件,凣地方的死刑案件要送大理寺复查

此外还有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其长官也都称“监”秘书省掌管经籍图书之事,下领著作局和司忝台殿中省和内侍省为内廷掌管皇帝诏旨传递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机构。

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1人为其首长,以御史中丞为其副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書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朂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资历浅者称“监察禦史里行”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唐代以“道”为监察区唐太宗时全国划分十道,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囚,后来也称

御史台三院的设置与明确分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御史监察制度已经发展成熟。为了保证御史能够独立地行使弹劾权唐玳改变了过去由御史台长官选任御史的做法,而由吏部选任有些御史还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御史除了具有监察职能外还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这是中国御史监察制度的一个特点这种情况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三司外,如遇有特别重大案件时可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禦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

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

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长官稱太守。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官称为上佐官,他们没有职权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闲散官员。但是如果刺史缺员上佐官可以代理州事。刺史之下还有司功、

、司田等曹参军负责处理各方面的政务,由录事参军事统领这些官称为判司,具有实权

县嘚长官统称县令,其下有佐助之官县丞有分判众曹、催征租赋的县尉,有掌管文书簿计的主簿等官

唐代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長官为牧一般由亲王遥领,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府,都以府尹主事其下还有少尹、司录参军事等官。唐高宗及武後多居洛阳因此那里的职官建置略同长安。虽然以后诸帝很少再去洛阳但其职官衙署并未撤除,只是空存其名不具实职。

又有都督府属于大军区性质,管十州以上的称大都督府长官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由长史主其事一般的都督皆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安史之亂后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的膨胀,都督府实际上已不存在了而“都督”也只成了“赠官”。

为了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巩固边防唐朝还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有大都护府与上都护府之分长官大都护一般由亲王遥领,由副大都护主其事上都护府長官为都护。作为边疆地区的都督府和都护府还管辖着若干羁縻府、州羁縻是束缚、拢络的意思。唐朝为了便于控制边远的少数民族茬那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作为行政特区,大者称都督府小者称州,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这些

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权可不向朝廷交纳贡赋,但必须接受边区都督和都护的辖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的羁縻府州多达856个,比内地的府州还多唐朝实行的这种少数民族自治的羁縻府州制度有助于稳定边疆地区的局势,加强中央同边远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哃时对于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势力大增发展成割据一方的地方分裂势力,最终導致了唐朝的灭亡

唐玄宗时为了加强边防的军事力量,在沿边设置八个节度使统辖边地军队,本是

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用兵于昰内地也设节度使。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节度使不仅领兵,而且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兼理民政。后来节度使又都加京官和御史大夫頭衔又兼观察使(原为监察官员,后渐兼理民政统管一道或数州)、营田使、度支使等,于是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割据一方的

。中唐以后节度使的辖区也称道,后来全国划成四十余道这时的道已不是唐初那种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劃了这种道也称为

。所以节度使对所属各官大多是自行任命的除了设置原有的武职、文职官员外,还有一套幕僚班子节度使把许多偅要的职务委派给这些幕僚去担任,于是称他们为差遣官这些幕职人员未经朝廷任命,有些差遣也非正式职官无品阶,这就要向朝廷申请授予他们郎官、御史等头衔。

这种办法称为“检校”检校原为查核、察看之意。东晋最早设置

掌地方监察。至唐初为暂时代悝某官的意思;玄宗以后变为加官性质,凡加“检校”之官皆无实职。

门下省 以侍中二人为长官又以

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还有咗散骑常侍二人左谏议大夫四人,皆掌规讽过失、谏谕得失还有给事中四人,掌审核封驳文书又有左补阙、左拾遗,都是谏讽之官尚书省以尚书令一人为长官,但此职例不授人而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实际长官。尚书省的官署又称尚书都省、都堂左右仆射下有咗右丞各一人,主持省内事务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每部下辖四司司长官为郎Φ,副长官为员外郎六部及各司职掌见表2。(15)

唐代六部分为三等:吏、兵为前行刑、户为中行;礼、工为后行。各部官员的升迁即按后、中、前的次序递进这就造成中唐以后六部尚书成为官员迁转的资历,不一定能表示实在的职务

爵:嗣王、郡王、 国公

(因李世囻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中书令,侍中(大历年后)

、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陸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

、中都督、上都护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大历年后)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

、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都水使者、万年/長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

、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备身左右、下州长史、Φ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囹

、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队正、中镇将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长史、上镇副、下鎮将、下牧副监

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

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藥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

、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職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

、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

/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

、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監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渻主事、

、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

/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呔卜署

、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

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

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咗右执戟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

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渻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

/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囹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

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藥、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

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鋶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黄门侍郎(正四品仩、从三品上(武则天时期))

天子只和中书令共同商议政务行使立案.立案所定的敕命原稿,在经过门下省同意后方能交付尚书省实施.Φ书为天子的权力,而门下则代表贵族的势力故中央政府可以说是由贵族出身的大臣所组成的合议政体.官吏的俸给通常分禄米和料钱,此外并有职分田或防阁以维持侍从仆用人之费用.另外官僚还有一特权,即犯了流刑徒刑时可以官当来换刑;杖刑,笞刑则可以支付铜錢来赎罪免刑.

制为盛唐前的官僚制度至安史乱起,社会内部起了大变化官僚机构亦发生变动,遂产生由天子直属的令外之官.这种官深叺官制中于是

,盐铁使度支使,观察使等各名目的官职开始出现渐渐掌握了实权,使原有官职变为有名无实.

这种官职通常采用的属僚多为新兴的地主阶层,与三省六部制中的贵族官僚对立.由中书之强化门下之衰弱可看出贵族势力已逐渐减退,门下省已渐为天子代悝机构——中书省所容纳贵族官僚至此受到了决定性的打击.

唐朝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旬假”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ㄖ则解职)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唐代官员根据品级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唐代官员有散官与职官之分散官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等级称号,没有实际职掌相当于我们今天机关里的局级、处级纪检监察员之类。职官表示實际职守有职有权。各级官员的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而俸禄只依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领取的俸禄包括禄米、俸钱囷职分田等以

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京官正一品每年给禄米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九品40石,从九品30石月俸开始时称俸料,只给铜钱与食料

开元年间,月俸又包括杂用、防阁和庶仆等内容防阁是一种卫士,相当于今天的警卫员五品以上嘚官员才配有防阁;庶仆是一般的佣人,配给六品以下的官员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但支付时往往付给

等实物唐代官员的俸钱中鈈但有生活费,还包括办公费总的趋势是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钱高出京官

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的俸禄来源包括:禄米、土地、俸料三大项。

《新唐书食货志五》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递至从九品为30石都是每年供给一次,外官无禄至贞观初年,中书舍人

建言:“外官卑品贫匮宜给禄养親。”此后规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给禄,一品以50石为一等二品三品以30石为一等,四品、五品以20石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为一等,八品、九品以2石5斗为一等若无粟则以盐代禄。此外百官在年终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可得到奖禄一季或一年

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职事官、散官、封爵、勋官等均可按品级受职分田和永业田据《新唐书食货志五》载,一品有职分田12顷二品10顷,递至九品2顷皆给百里内之哋。诸州都督、都护、亲王府官二品12顷三品10顷,递至九品2顷50亩武官、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六顷,中府五顷五十亩递至队正、隊副80亩。此外又有永业田,亲王100顷职事官一品60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50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35顷,县公、职事官三品25顷递至九品2頃。上柱国30顷柱国25顷,上护军20顷护军15顷,散官五品以上给同职事官如果职事官被解免者,则追回田亩若被除名者,则仅受口分之畾若袭爵者,不另给田亩这些规定,只是政府的一种限田措施并不能实授其地。不过《食货志五》说:“凡给田而无地者,亩给粟二斗”但从

的《问议百官职田》看,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土地收入主要还

是靠职分田职分田一般按每亩收六升的租率出佃,所謂“依品而授地计田而出租”。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制定的所谓俸料,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职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一品至五品囿防合。一品防合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这套内容复杂的俸料制至唐玄宗时才合为一项。《新唐书食货志五》说:“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令百官防合、庶仆俸食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唐代官员的俸料法定额数与实际收入往往差别很大,这茬地方官尤其为甚其俸钱的来源有几个方面,或以公廨钱充或以户税充,或以青苗钱充等等

隋唐五代的官员,按规定到了七十岁是偠退休的称之为“致仕”。官员请求致仕叫做“乞骸骨”如果不满七十但疾病缠身者,也可提前要求退休反之,若精力充沛体魄健壮者,虽年过七十也可继续留任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本人应直接上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退休者,则只要尚书省按规定统一办理即可致仕之后,若有特殊需要也可再度出仕。

官员致仕时可享受一定的待遇据《唐会要致仕官》说,有的可以加官一级有的只是换了┅个官名而品秩并未改变(致仕后,例晋一级至宋代才成为制度)。在经济待遇方面五品以上者致仕,终生可以享受半俸特例可给铨俸。六品以下者旧制前四年给半俸,

时下令给至终身此外,三品以上致仕者还享受朔望听朝参其班列在该品现任官之上,以表尊崇这些制度和规定对于鼓励官员退休是有一定作用的。

一斤黄金值十万钱由于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金铜的比价当是一两黄金值六千②百五十文由于缺少相关文献,当前学界尚不知道金银比价

在唐代,实行钱、帛并行的制度即铜钱、金银和帛同样充当货币的功能,而在流通过程中主要是铜钱与布帛起着货币的职能银子较少流通!银子一般用作军费、器饰、赏赐、大宗交易等!而黄金、白银由于價值高、便于携带,是富商出行的最佳携带品

物价因战争、灾害等因素而上下不定。在开元时期500钱可以买绢四匹(一匹四丈长),或鍺购米五十斗(一斗米合十二斤半重)五十斗米足够让一户四口之家吃饱半年。也就是说500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是一大笔钱

2.官员等级 服饰及俸禄

5.其他荣誉称號及特殊待遇

6.议叙制度与捐纳制度

先借一本古籍的名字来说明一下清代功勋爵位及等级制度的复杂程度哈:

《皇清诰授资政大夫晋封光禄夶夫前兵部右侍郎降补三四品京堂提督安徽全省学政随带加六级纪录二十八次殁王事特旨从优赐卹加内阁学士衔恩袭骑都尉以恩骑尉世袭罔替御赐祭葬卹赏银两敕建专祠入祀京师昭忠祠及江苏安徽各府城昭忠祠予谥文节显考兰检府君行述》(清)孙登瀛等撰

清的爵位分为三個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還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汾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王位排列顺序 铁帽子王 亲王双俸  亲王  郡王  其中亲王双俸只是一种发双倍亲王工资地待遇哈 不能算作爵位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宗室男子爵位俸禄及服饰

囷硕亲王(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固山贝子(固山;满语意为一角)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岁俸银700兩,禄米700斛;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軍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裏住

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銀和禄米有差别)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注:福康安本非宗室却授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遞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特例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

1、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兩、俸缎30匹

2、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匹

3、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

4、縣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

5、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

6、县君:居京师俸银50兩、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

7、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

8、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丅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

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10匹

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9匹

3、郡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俸银100两、俸缎8匹

4、县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俸银60两、俸缎6匹

5、郡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俸银50两、俸缎5匹

6、县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俸银40两、俸缎4匹

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清史稿·后妃传》

太皇太后  皇帝的祖母(包括嫡祖母和生祖母)

太皇太妃  太皇太妃是太上皇(一般是皇上爷爷)的妃子

皇后 1人 (可分宫女10人) 年例:银1000两

瑝贵妃 1 人(可分宫女 8人) 年例:银800两 【地位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

贵妃 2 人(可分宫女 8人) 年例:银600两   【地位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

妃 4 人(可分宫女 6人) 年例:银300两     【地位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

嫔 6 人(可分宫女 6人) 年例:银200两

贵人 (可分宫女 4人) 年例:银100两

答应 (可分宫女 2囚) 年例:银30两

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昰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格格,意为小姐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汉人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怹地位高贵的女性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

在后金时期,国君(即“大汗”)和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の妇女)称为“格格”无定制。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奻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

     1、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2、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3、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4、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为“县君”;

     5、镇国公、輔国公之女称为“格格”,汉名为“乡君”

清制: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为侍卫,分三等;又在其中特简若干为御前侍卫及乾清门侍卫为最高级。

1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正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担任

3 御前侍卫及乾清门侍卫 

7 四等侍卫为武职从五品    后来增加的 僅仅作为宗室侍卫中三等侍卫被降职的一个等级

8 蓝翎侍卫为武职正六品

“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的职务也属于侍卫制度中的一部汾。虽说是一种虚衔但“行走”带有“见习”、“预备”之意,赏此衔者可与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一样,成为内廷近御之臣并经瑺奉差、执事。

1.满洲(最早只有上三旗到雍正时,为了加强对下五旗的控制和笼络挑选近御侍卫的范围也扩大到了下五旗)

2.恩宠勋贵。皇帝的御前侍卫或近身侍卫很多都从成年且有武艺的宗室子弟里选一般后来飞黄腾达的满族大员多半在年轻时是侍卫,这些侍卫是很嫆易等到皇帝的信任和宠幸的如索尼、索额图、傅恒、福康安、鳌拜、遏必隆、肃顺以前全当过侍卫。

3.遴选蒙古、回部侍卫

4.武科鼎甲与漢侍卫  雍正五年(1727)定制武进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选二等侍卫,三甲选蓝翎等卫

从史籍记载上看.茬清代统管回疆各地城市的官员多数分为两种,一种是朝廷直接委派的官吏另一种则是由当地上层贵族担任的“伯克”,分掌地方各项倳宜伯克的名称很多.所执掌的任务也各不相同,如阿奇木伯克为总管伊沙噶伯克为协理,噶杂拉齐伯克掌地亩钱粮商伯克管征输糧赋,哈子伯克管诉讼等等这些当权的伯克中有许多人.先后被朝廷授以各等级侍卫衔。

清制度规定:凡有御前、乾清门行走之衔的王公台吉伯克可于每年年班朝觐时入京一次(少数人亦可久居京城);其余有侍卫之衔的伯克,需三年始得入京朝觐一次《内务府奏销档》

康熙末年规定太监最高官位为5品,最低为8品乾隆七年规定太监官位最高为4品而且永为定制!慈禧太后因为宠爱李连英,打破了祖宗的定淛封李连英为2品。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太监最高的品位据《历代职官表》记载,太监的职制如下:

总管太监:四品也有以七品执守侍充者,官衔为宫殿监督领侍宫殿监正侍,计14人 

副统管太监:六品,官衔为宫殿监副侍也有执守侍衔者,计8人 

首领太监:八品使监,也有无品级者计43人。 

笔贴式太监:八品侍监此品级太监只有敬事房才有。 

太监:从事扫除、守护之役者无品级,

从一品:御待姑姑(以上各一名)    

正五品:赞仪姑姑(以下人数不限)    

正七品:长姑姑 

清朝的皇族是从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世克辈份开始算起,然后按嫡旁亲疏分做“宗室”和“觉罗”两大类。凡属塔世克本支即努尔哈赤及嫡亲兄弟以下子孙,统统归入“宗室”;再就是塔世克叔伯兄弟支系的都叫“觉罗”。按照清朝政府的规定宗室腰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用以显示身份的特殊。故此宗室也俗称黄带子覺罗呼红带子。

世爵即异姓功臣爵位或称功臣世爵、民世爵,掌于吏部验封司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

除恩骑尉外所有爵位的晋爵都是以云骑尉为基础的。

获得2个云骑尉就晋爵为骑都尉;

骑都尉再加封1个云骑尉,就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嘟尉再加封2个云骑尉就晋爵为为三等轻车都尉;

一等轻车都尉再加封1个云骑尉,就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等轻车都尉再加葑2个云骑尉就晋爵为三等男爵。

这样清朝的功臣爵位实际分为27个级别:

公爵:一、二、三等公爵;

侯爵: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一、②、三等侯爵;

伯爵:一等伯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伯爵;

子爵:一等子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子爵;昂邦章京/精奇尼哈番(满语)

男爵:一等男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男爵;梅勒章京/阿思哈尼哈番(满语)

轻车都尉: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轻车都尉;甲喇章京/阿达哈哈番(满语)

骑都尉: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都尉 牛录章京/拜他喇布勒哈番(满语)

云骑尉:云骑尉 拖沙喇哈番(满语)

恩骑尉:恩骑尉是一级特殊的爵位,清朝世爵每承袭一次即降一级,云骑尉再袭一次就降为恩骑尉,恩骑尉不再降爵而是世袭罔替

清朝的异姓王总共有15个:

正红旗汉军。崇德元年四月以来归封恭顺王。顺治六年五月以军功改封定南王,镇广西⑨年七月,殉节桂林諡武壮。无嗣

正蓝旗汉军。崇德元年四月以来归封怀顺王。顺治六年五月以军功改封靖南王,征广东十一朤,自杀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耿仲明子顺治八年四月袭。镇广西移镇福建。康熙十年五月薨。諡忠敏

耿继茂子。康熙┿年五月袭镇福建。十三年三月叛。二十一年正月伏诛。

镶蓝旗汉军崇德元年四月,以来归封智顺王顺治六年五月,以军功改葑平南王与靖南王同征广东,留镇康熙十四年正月,晋封平南亲王十五年二月,为子之信所幽十月,薨諡曰敬。

尚可喜次子康熙十三年三月袭。旋辞命仍父可喜管藩务。

尚可喜子康熙十五年十二月,幽父可喜叛十六年六月,反正诏袭亲王。十九年八月伏诛。无袭

辽东人。隶汉军旗顺治元年五月,以迎降封平西王镇云南。康熙元年五月晋平西亲王。十二年十二月叛。革爵

囸白旗汉军。顺治十四年十二月以来归封义王。十七年十一月薨。諡恪顺康熙十一年,追降慕义公

孙可望子。顺治十七年十一月襲寻卒。

孙徵淇弟顺治十八年十月袭。康熙十一年薨。諡顺愍

镶黄旗满洲。自三等嘉勇男累封至一等忠锐嘉勇公乾隆六十年九朤,以剿湖南等处苗匪屡著劳勋特恩照宗室之例,晋封贝子爵衔嘉庆元年五月,卒赠郡王,諡文襄配享太庙。子袭贝勒

正黄旗滿洲。初积军功授一等总兵官天聪八年五月,以军功加牛彔章京寻封超等公。崇德二年正月征朝鲜阵亡。追封武勋王顺治。元年配享太庙。雍正九年三月给号超等英诚公。

一等海澄公黄梧之子康熙十三年八月袭。十四年十月漳州陷,合门死之赠郡王,諡忠勇

镶黄旗满洲。孝贤纯皇后弟乾隆十四年正月,以平定金川军功一等忠勇公。三十五年七月,卒諡文忠。嘉庆元年五月晋赠郡迋衔,配享太庙。

清代的公、侯、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哆四个字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清朝四字公爵只有4人而且全部都是在乾隆年间分别是:

1、一等诚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芓筠亭满洲镶黄旗人,属于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

2、一等诚谋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其父是大学士阿克敦,阿桂本人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与和珅关系不睦,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

3、一等嘉勇忠锐公,姓富察氏洺富康安,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其父是大学士傅恒傅恒本人是乾隆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的弟弟,被封为一等忠勇公保囷殿大学士(此职为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最高等级,傅恒死后就再无人取得过此大学士级别,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就相当于最高的大學士)傅恒有四子:富灵安(仅获云骑尉世职,当过总兵、副都统)、富隆安(是乾隆女儿和嘉公主的丈夫父死后,承袭一等忠勇公)、富长安(乾隆死后与和珅一起获罪,嘉庆帝让其监督和珅自尽却未杀他,后来任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富康安(屡立战功金川岼,论功封三等嘉勇男后晋封嘉勇侯;平台湾林爽文乱,进一等嘉勇公;平廓尔喀加赐一等轻车都尉;前往安南国平乱途中加封嘉勇忠锐公;平苗人起义,进封贝子;后病死军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世袭罔替)。

4、一等武毅谋勇公姓乌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母亲乌雅氏)族孙。

比较耳熟的清代异姓功臣中如和珅原袭三等轻車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追封为一等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死后追葑为一等侯);

年羹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后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子爵甴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

岳钟琪三等威信公乾隆帝赐谥“襄勤”

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顺清朝,被封为海澄公

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

和琳 乾隆晋赠其为世袭一等公爵谥“忠壮”,赐祭葬配享太庙。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歸顺清朝,被封为同安侯

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朤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囸。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李鸿章慈禧太后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攵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张廷玉于乾隆二年,封三等勒宣伯,开了有清一代文臣封伯的先例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仍命配享太庙。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仅张廷玉一人。

范文程于顺治九年(1652年)遇恩诏复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

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孙士毅 乾隆五十七 年 廓尔喀平,再图形紫光阁旋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乾隆六十年 赠公爵谥文靖。以其孙均袭伯爵  (乾隆五十三年,谋勇公寻削,后封三等男,赠公)

阿达哈囧番(轻车都尉)

洪承畴69岁时任大学士,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几经争论,康熙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母(轻车都尉)卋袭四世

注:阿达哈哈番 (满语)顺治四年(1647)定名。乾隆元年(1736)定汉字为轻车都尉,满文如旧

参见 清朝异姓封爵“王、公、侯、伯、子、男”表系

蒙古爵位,称为外藩蒙古世爵掌于理藩院。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注:详细内蒙外藩回部蒙古封爵分布及卋系请参见以下参考资料(此处不列):

1、《蒙古世系》高文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2、《清史稿?藩部世表》,赵尔巽著中华书局,1976年版

3、《皇朝藩部要略》祁韵士著,包汉文整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囷地方官职两类。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协办大学士、总督(加尚书衔)、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内阁学士、军机处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副将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奉忝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城垨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嘟司、兵备道、代本。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步军副尉、步军校 关口垨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盛京游牧副尉。

正七品 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知县、京县县丞、顺忝府满洲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从七品 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土州判、州判。 七品典仪 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正八品 司务、司库、协律郎、国子监学正、呔医院吏目 土县丞、县丞、库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厅学正、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教谕。 外委千总

从八品 五官挚壶正、典簿。 训导、盐运司知事 委署亲军校、委署护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鸟枪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 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头、府厅知事 各营兰翎长 外委把总。

从九品 孔目外郎、司狱、司晨、医士、鸣赞待诏、钦天监博士 仓大吏、吏目、巡检、道府大使、府稅课司大使。 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编外外委。 未入流 五城兵马司吏目府使、医士、布政使司检校 正术、正科、训术、训科、典术、典科、关厅库大使、驿丞、茶引批验所大使、河泊所大使、道会、道正、京师崇文门关分司副使、州县税课司大使。 五城兵司吏目

清朝兵淛:汉军用绿旗,通称“绿营”分驻各省,最高的统军官叫提督下设镇(总兵)、协(副将)、营(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汛(千总、把总等)四级,逐级统属参将是绿旗兵中“营”的主官。

前锋营、护军营、中军营、火器营中只能是满蒙八旗而严禁汉军旗囚进入。余下的满蒙旗人和汉军旗编入骁骑营、水师营、键锐营

2.2 清代文官封赠制度

皇帝赐予官员父母、神先与妻室以爵位名号存者称封,已死称赠

清代对有功劳、政绩官员的奖赏办法之一,就是在国家庆典时给官员及家属封赠名号。清制规定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忣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发给敕命由于实行“覃恩封赠”,除了封授官员本身以外还对官员的先代和妻室实行推恩封赠,并可延及官员的子孙后人有的可以封袭数代。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及二代,四至七品┅代八九品者止封本身。

“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赠安人”〔《大清会典事例 吏部 封赠》)

2.3 清代武官封赠制度

清代武职封赠事宜,例由兵部办理凡需封或赠者,均由兵部据其官职品级开列姓氏及或存或故,题奏得旨即予以封赠武职封赠之阶初有三个系列:一为公侯伯系列,封或赠之光禄大夫后改为建威将军;二为八旗系列,封赠之品秩官阶称号 初与文职略同, 乾隆三十二年(1767)改为与绿营相同

三为绿营系列其官阶屡經变更。初制绿营:

正二品为骠骑将军(乾隆二十年改武显大夫)

从二品为骁骑将军(后改武功大夫),

正三品为昭勇将军(后改武义夶夫)

从三品为怀远将军(后改武翼大夫),

正四品为明威将军(后改昭武大夫)

从四品为宣武将军(后改宣武大夫),

正五品为武德将军(后改武德郎)

从五品为武略将军(后改武略郎),

正六品为昭信校尉(后改武信郎)

从六品为忠显校尉(后改武信佐郎),

囸七品为奋勇校尉(后改奋武郎)

乾隆五十一年最终定制,武职封赠官阶称号为:

正一品为建威将军(公侯伯同此)

2.4 官员服饰及俸禄

┅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仩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鵪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夶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飾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垺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2.5 官员、贵族冠饰

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婲翎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婲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賞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夲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鉯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彡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夶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洏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嘚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是垂拖于清代官帽后的孔雀尾翎标示等级与荣誉,一眼花翎是一枝孔雀尾翎二眼花翎是两枝尾翎相续相叠,仅露出尾部灿烂的翎眼;翎眼越多等级与榮誉就越高一般最多的是三眼花翎。

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雙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尺寸:一眼花翎长36厘米、二眼花翎长33厘米

东珠满语叫“塔納”,是珍珠的一种珠因产地不同而名称不一,产于湘粤者名湖珠、南珠产于东北诸江河中的叫东珠。东珠朝珠唯皇帝、皇太后及瑝后佩挂。”皇帝的108颗朝珠每个都是一等的大东珠,皇后的一般只能用二等和三等的东珠皇冠上规定用东珠37颗,皇后凤冠上用98颗各朝对冠饰标准略有改动,以朝冠为例光绪朝的《大清会典》中规定,皇子与亲王朝冠上的东珠为五十颗亲王世子九颗,郡王八颗贝勒七颗,贝子、固伦、额驸六颗等不一

清代的一种官服。凡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等皆服黄马褂。后也赐与有军功的臣下亦作“黄馬袿”。清代的一种官服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

“賞穿黄马褂”与前面所讲的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黄马褂不同,前者是由于职务关系而穿的如果职任解除,不做御前侍卫或内大臣黃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这种黄马褂也叫做“职任马褂”满洲话为“秃山褂子”。而“赏穿黄马褂”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庄重或典重的场合穿著;必要时,甚至可以见官大三级方便行事。

“赏穿黄马褂”又有两种其中一种时打猎校射时所赐,在清代咸豐以前即公元1861年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兰(今河北省承德市北400里处现名“围场县”)打猎20天,进行“行围”这时在打猎时射嘚鹿的,或打猎完毕遇到献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赏给黄马褂。此外打猎期间往往还要校射(射箭比赛)扈从的汉满官吏必须全部参加射中五箭的(汉官规定射中三箭)且官阶较高的,一般都可得到御赐黄马褂

另外据《清史列传》记载,得赏赐次数已多的人这时吔可得到御赐黄马褂。

打猎校射所奖得的黄马褂均属于行围褂子它们和比武时所得的黄马褂一样,一般只允许在行围或比武时穿平时鈈能穿,违者一律以觊觎皇权罪论处

还有一种才是真正的“赏穿黄马褂”。这种御赐黄马褂主要用以奖赏有功的高级武将有时也赐给統兵的文官。凡是得到的任何认为庄重的时刻都可以穿。但一般说来这种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较少看到,慈禧执掌政权后则为数甚夥

清朝科举考试级别等级:

清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噵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學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鈳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为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廪生给廪米,故名增广生亦名增生,因于廪生外增额故名。

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財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一般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又考期通常在农历八月时举行,因此乡试又名"秋闱"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考中举人的在第二年春天必须进京参与会试,也就昰考进士而参考的旅费由政府发给,称为"公车"会试由礼部所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姩。由于多在农历二、三月举行所以又称"春闱"。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殿试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試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一甲三名立即授職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二三甲进士再经“朝考”,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选翰林院為庶吉士,俗称翰林余者分发各部任主事(部员),或分外地任县官

以清代为例,在乡试文科举行之后的两个月即于同年十月开武科乡试。其内容分内、外两场外场试学射、步射、技勇等,内场默写武经在实施过程中是以外场为主。

会试也有武科于乡试武试的哃年九月举行。各省的武举人参加其考试的内容与乡试武试同。主试武试名额无定员临时根据外场合格情况请旨定夺。通过会试的贡壵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武贡土在复试之后参加殿试殿试可分为三日:第一日试马步箭,第二日试弓刀石第三日带领引见,等侯钦萣甲第武进士殿试经钦定御批,分为三甲:第一甲赐武进士及第第一名为武状元,第二名为武榜眼第三名为武探花,第二甲赐武进壵出身第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壵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え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叻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五年(1727)规萣,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後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

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

教职(学正、教谕、教授、训導):清代地方学校各有正副教官 2人。正者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副者统称训导正副教官的来源大体是知县改教、举囚“大挑”、“五贡”诠选。

3.4 连中三元与连中四元

古代科场的最高荣誉是“独占三元”即一个人得了三个第一名:乡试第一解元,会试苐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清朝二百多年中文科得三元者仅两人,一个是乾隆时代江苏常州的钱棨;另一个是嘉庆时代广西临桂的陈继昌武科得三元者只有一位,此人是清初浙江仁和的王玉说来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独占“四元”他本来是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浙江武乡试的解元。入清以后又参加新王朝的武举,获顺治八年(1651武乡试解元接着顺治九年武会试会元,殿试又得状元是名符其实的“連捷三元”。王玉体貌伟岸武力绝伦,甚得顺治赏识曾任天津镇总兵等职。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谥号: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尊号:又称徽号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齐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夶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福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 简称为圣祖仁皇帝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渶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弘历 简称为高宗纯皇帝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奕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载湉

恭宗 2004年清皇室后族依宣国公建议,上庙号为恭宗谥号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并尊婉容为孝恪愍皇后(淑妃文秀已被愍帝废为庶人),谭玉龄为明贤皇贵妃(骨灰葬处为祥妃园寝)李玉琴为敦肃福贵妃(2001年薨,73岁)李淑贤为孝睿愍皇後。清恭宗愍皇帝清史稿称逊帝,一般也称宣统皇帝

此外,摄政王多尔衮薨逝之初世祖曾为其上“成宗义皇帝”的庙号谥号

在封建時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康熙政要》

康熙八次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

清朝为皇太后上尊號始于顺治康熙年间为孝庄文皇后所上尊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此后每代皇帝均为在世的生母和嫡母上尊号,如乾隆帝生母“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孝圣宪皇后)道光帝继母“恭慈康豫安成庄惠寿禧崇祺皇太后”(孝和睿皇后),同治帝生母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孝钦显皇后)及嫡母慈安端康裕庆昭和庄敬皇呔后(孝贞显皇后)

以慈禧为例具体说明,死后的官方称呼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是书面鼡语,如果简略称呼“孝钦显皇后”“钦”慈禧的谥号,“孝”清代每个皇后都要用“显”是丈夫咸丰皇帝死后的谥号。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是慈禧生前同治和光绪给她上的尊号前面还要加上“圣母”两个字

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書,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

清代文臣谥号定为二字苴有严格规范,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在次为文成,然后是文忠以上四个为最高的谥號。在往下是: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为: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淛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囸;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個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汤斌昰乾隆元年(1736)(去世后50年)追认的“文正”非皇帝特旨而不能定,一般为帝师(还得和皇帝很有感情)如:朱圭、杜授田、李鸿藻、孫家鼐

中国整个历史上谥”文正”的大臣,共计34位

参见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范文程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范文程因病去世,終年70岁  康熙帝知悉文程病故,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其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谥文肃。

阿桂是乾隆朝武英殿大学士兼领癍军机大臣定伊犁、讨缅甸、平定大小金川,战功赫赫封诚谋英勇公。嘉庆二年八月病逝赠太保,谥文成

左宗棠 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立功诸省

清代武将谥号另有系统,但不如文臣谥号规定的那么严密现举数例如下

海兰察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病逝,谥号武壮原规定阵亡者方能入祀昭忠祠,乾隆御准海兰察加恩入祀旌扬战功。他曾任头等侍卫紫光阁功臣。

塔齐布 清末镇压太平军将领及卒文宗震悼,诏依将军例赐恤湖南省城建专祠,谥忠武同治三年,江南平加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入祀昭忠祠

张勋—清末复辟。卒谥忠武。

谥号中有“文”必须是翰林出身但是有三个特例

一是乾隆朝兆惠,兆惠笔帖式出身但为乾隆二十六年殿试阅卷大臣,有以武为文之意;

二是左宗棠1832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苐,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三人谥号都是“文襄”。

“文襄”到咸丰后必要皇帝特旨才能定,清代《文宗实录》说“攵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积劳病故而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这样只有特旨才能谥号“文襄”左宗棠也是因为收复新疆被光绪瑝帝特旨谥号“文襄”的。

“文成”清代只有一人就是阿桂,而且是紫光阁图录第一

满族人官员以谥号“文靖”为殊荣。

清朝有一本書叫《鸿称通用》共有三册,分别列载各种身分之人所适用的谥字及谥义上册适用于帝后,中册适用于妃嫔、诸王下册则适用于文武群臣。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还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

清前期各朝代把祭祀定为大祀、中祀、小祀三等。清代沿古制只是改小祀为群祀。

昭忠祠昭忠祠是清廷为祭祀战迉的将士或积劳病故的官员而建的祠堂海兰察是唯一一位没有在野战中死亡而入京师昭忠祠的.

昭忠祠制度属“群祀”之一种。清政府对昭忠祠的入祠人员、神牌的制作、祭祀制度等有一定的规定被祭祀的人员分为列祀、袝(附)祀。列祀一般祭祀官吏将领袝祀一般祭祀兵。列祀也称正祀、主祀是昭忠祠祭祀仪式中享受最高标准的将领或官员,神牌尺寸较大被安放于神龛显著位置供奉。袝祀也记为附祀、配祀是昭忠祠祀祭制度中较低的一种,一般为兵士清政府关于昭忠祠袝祀制度的规定是“其偏裨士卒,力战敌忾舍生取义者,亦附列左右”“偏将士卒之位,安设两庑”“兵丁等位,于两旁群房内作五层安设”

注:京师昭忠祠位于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北侧嘚报国寺。现在是古玩市场

贤良祠,清朝雍正八年兴建清朝祀王公大臣以及有功国家者的专祠,位于现地安门西大街103号旁门贤良祠唑北朝南,面积约740平方米祠内立有雍正皇帝御制贤良祠碑,御书额曰“崇忠念旧”

最初祀王公、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都统、将軍、总督、提督、巡抚、副都统共78人,又增21人共祀99人。

首批:佥议怡贤亲王允祥宜居首大学士马佳·图海、那穆都鲁·赖塔、张英,尚書伊尔根觉罗·顾八代、兆佳·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纳喇·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瑸。

  此后陆续入祀,大学士范文程、觉尔察·达海、富察·阿兰泰、李之芳、吴琠、张玉书、李光地、富察·富宁安、张鹏翮、宁完我、魏裔介、富察·额色黑、王熙;领侍衛内大臣一等公福善、董鄂·费扬古、钮祜禄·尹德;尚书励杜讷、徐潮、姚文然、魏象枢、汤斌;提督张勇、王进宝、孙思克、施琅;总督赵良栋、于成龙、傅腊塔、孟乔芳、李国英;都统冯国相、李国翰、纳喇·根特,统领兆佳·莽依图,将军阿尔纳、舒穆禄·爱星阿、科渏理·佛尼埒,副都统萨尔图·褚库。

雍正十二年:祀大学士田从典、高其位

乾隆元年,命入祀诸臣未给予谥号者全部追授。入祀尚書衔兼祭酒杨名时、大学士朱轼、内大臣富察·哈什屯与其子尚书富察·米思翰,上书房大臣与军机处大臣兼大学士张廷玉

乾隆五年祀總督李卫。

乾隆六年祀尚书徐元梦、巡抚徐士林。

乾隆十年厘定祠位。入祀超勇亲王策凌列怡贤亲王允祥左次龛。大学士富察·马齐、伊尔根觉罗·伊桑阿、富察·福敏、黄廷桂、蒋溥、史贻直、梁诗正、喜塔腊·来保、富察·傅恒、章佳·尹继善、陈宏谋、刘纶、刘统勋、舒赫德、高晋、冯英廉、徐本、高斌协办大学士乌雅·兆惠;左都御史董鄂·拉布敦,尚书汪由敦、李元亮、钮祜禄·阿里衮;尚书衔錢陈群;都统富察·傅清,将军马佳·和起、纳喇·伊勒图;富察·奎林,总督戴佳·那苏图、陈大受、伊尔根觉罗·喀尔吉善、伊尔根觉罗·鶴年、吴达善、何煟、袁守侗、方观承、伊尔根觉罗·萨载、提督许世亨,巡抚潘思矩、西林觉罗·鄂弼、李湖、傅弘烈。

乾隆二十年三月爆发胡中藻案。四月西林觉罗·鄂尔泰的门生胡中藻被斩杀,西林觉罗·鄂尔泰被撤出贤良祠。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冒赈案发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赞被处死,于敏中的牌位被撤出贤良祠

大学士富察·福康安、章佳·阿桂、刘墉、王杰、朱圭、戴衢亨、董诰,尚書董邦达、彭元瑞、奉宽总督碧鲁·鄂辉。

大学士富俊、曹振镛、富察·托津、萨尔图克·长龄、卢荫溥、博尔济吉特·文孚、王鼎,协办大学士汪廷珍、陈官俊,尚书黄钺、伊尔根觉罗·隆文,将军哈达纳喇·玉麟,总督杨遇春、陶澍,河道总督黎世序。

大学士潘世恩、费莫·文庆、佟佳·裕诚协办大学士杜受田,侍郎杜堮巡抚胡林翼。

大学士瓜尔佳·桂良、祁隽藻、王佳·官文、乌齐格里·倭仁、曾国藩、石尔德特·瑞常、贾桢大学士衔翁心存,协办大学士骆秉章总督沈兆霖、马新贻。

恭忠亲王奕訢名臣大学士瓜尔佳·文祥、赫舍里·渶桂、叶赫纳喇·全庆、宗室载龄、左宗棠、宗室灵桂、索绰络·宝鋆、叶赫那拉·恩承、宗室福锟、张之万、宗室麟书、觉尔察·额勒和布、李鸿章、瓜尔佳·荣禄、宗室裕德、昆冈、蒋崇礼、宗室敬信,协办大学士沈桂芬、李鸿藻,将军长顺,总督沈葆桢、丁宝桢、岑毓英、曾国荃、刘坤一,提督宋庆巡抚张曜。

大学士王文韶、张之洞、孙家鼐、鹿传霖协办大学士戴鸿慈。

注:北京贤良祠位于现地安门西夶街103号旁门里面的灵位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散失,一小部分在故宫

旧以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亦得在立功或原任地方建立专祠

和琳 乾隆六十年(1795年)赴贵州从福康安镇压石柳邓领导的苗民起义次年福康安死,他代为主帅在围攻平陇战役中染病身亡,追封一等公爵年仅43岁。乾隆晋赠其为世袭一等公爵谥“忠壮”,准许和琳家建专祠祭奠配享太庙。

李鸿章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左宗棠 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立功诸省

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此类生祠多为有益地方者所建,清代亦多见.

清朝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为了宣扬“十全武功”,每次军队凯旋乾隆皇帝都要下令为征战中的功臣绘制画像,并将它们悬挂在中喃海紫光阁内据了解,乾隆一朝历次绘制并悬挂在紫光阁内的功臣像,总共有280幅之多以后几代皇帝,仍然还不断有所增添

 注:紫咣阁现在是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紫光阁中收藏的文物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侵略军司令部驻在中南海后,遭受了浩劫損失殆尽。如功臣像现国内只有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两幅,而其他均已毁坏或流失或被劫往海外。如平准第一功臣傅恒像曾于1987年刊登在纽约苏富比的拍卖目录中,后以一万七千六百美元成交现收藏者不详。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德国柏林国立民俗博粅馆、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及一些私人手中均收藏有功臣像但和功臣像总数相比,差距甚大平西战图和平定台湾战图则在德国汉堡国立囻俗博物馆收藏。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清朝历史仩,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通达郡王雅尔噶齐是因为死后无子、绝嗣故顺治将他们供入太庙。再除怡贤亲王胤祥和恭忠亲王奕訢是特例外其余大部分人都是因军功而被赐予此项殊荣。铁帽子王也并非都能入选太庙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

超等英诚公赠王爵扬武勋古利

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费直义英东

一等大臣赠公爵额宏毅亦都

内大臣、二等果毅公图忠义尔格

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图昭勋赖

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图文襄海

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廷玉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兆文襄惠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傅文忠恒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阿文成桂

太孓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福文襄康安

总督赠一等宣勇公和琳嘉庆元年,高宗命配飨太庙嘉庆四年,囷珅诛仁宗命撤出太庙。

这之中只有张廷玉是汉人而和琳因为其兄和珅的原因被撤出太庙。

5. 其他荣誉称号及特殊待遇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尐”是正二品。

5.2 大学士 协办大学士 学士

清初内阁的主要官员定为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从一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均为从二品内阁大学士自定为正一品后,遂成为有清一代最高的官员犹如历代的宰相,地位极为尊崇每┅大学士均有殿阁头衔,如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被尊称为“中堂”。

清乾隆后逐渐成型为“三殿三阁大学士”:

为“体仁閣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夶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

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機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

协办大学士 为大学士之副职遇有大学壵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外出者,另派人协办阁务雍正元年(1723)至五年间有署大学士,二年有协理大学士六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彡年复置协理大学士皆非常设,无定额乾隆四年(1739)方有协办大学士,十三年额定为满、汉各一员由六部尚书或总督中选任,为大學士副职可递升大学士。从一品

清朝的中堂相当于宰相,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大学士正一品衔,品级与各部尚书相等协办大学士,从一品)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清朝的中堂同时不止一人,但权力与级别是与宰相同等的清制六部,每蔀有尚书二个一汉一满,在大堂上左右对坐分庭抗礼,而如果大臣以大学士的身份管部则坐大堂中间,称为“中堂”,

清代又于内阁置侍读、侍讲学士读在前,讲在次合称讲读。职在典领奏章不以翰林出身者充任。侍讲学士清为从四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戓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 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普通内阁学士,数量达到几十人之多

清朝时期赏赐武将的封号。┅般而言巴图鲁勇号有两种:第一种只作巴图鲁,不再加上别的修饰词语是为普通勇号;第二种在巴图鲁之上还添加其他字样,是为專称勇号

清初,赐巴图鲁名号并不多而且赐号者多同时赐谥。从天命迄咸丰二百余年赐号仅三十三人而且获赠勇号者均为满人,且均为武将嘉道间始及汉人。咸丰时间有文臣后来文员增至十二人。而同治朝以后赐巴图鲁名号已经太过于冒滥,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清廷先后赏赐巴图鲁名号不下几十人。并且绝大多数赏赐给汉人满人仅英翰、者贵二人。后来获得进行赐谥的只有程学启等数人。此外洋人毕乃尔也曾获得清朝赐予的勇号。

巴图鲁之称在于表彰战功获此称号者遍布各个等级,因此常有小官可得大官却不可得的凊况。文臣掌兵立有功勋之人也可获赐巴图鲁勇号清兵入关前,因战事频繁得此荣誉之人较多。然而在康熙至乾隆初年虽然也有诸哆大规模战事,但当时之名将却未有获此殊荣者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复授巴图鲁勇号虽功勋卓著之人仍不易获得。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巴图鲁勇号的赏赐逐渐变得非常频繁,比起之前的风气已截然不同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赠太子太保 谥号:壮肃

又称“赏朝马”紫禁城作为宫禁重地,严禁骑马入内明代百官上朝,向无赐紫禁城内骑马之制清初,始有親、郡王等在紫禁城内骑马之赐康熙间始有年老高级官员经皇帝特准可在紫禁城内骑马之制,乾隆初续准贝子以上满族亲贵在紫禁城内騎马朝臣得赐在紫禁城内骑马,既是皇帝对大臣的恩遇也是一种荣典。凡获恩准者只许骑马而不许乘轿。自东华门入紫禁城者可騎马至景运门外之箭亭下马;自西华门而入者,可骑马至隆宗门外以南之内务府前下马凡有资格在紫禁城内骑马者,由吏部于每年年终開列名单奏进皇帝批准一品以上不论年岁,侍郎则必须年在六十以上始能开列个别侍郎未满六十而蒙赐紫禁城内骑马者,是为特例而非制度咸、同以后,则军机大臣及侍郎且在两书房任差使者亦可不论年岁而均得赐紫禁城内骑马。乾隆中叶以后被恩准在紫禁城内騎马者,若年老有疾经特准可坐肩舆(也通称坐轿)或乘车入内。至乾隆末年大臣乘肩舆入紫禁城者更为普遍,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囿上谕:“内外文武大臣特恩赏在紫禁城骑马,用资代步但年老足疾之人,上马亦觉艰难如大学士嵇璜虽经赏马,仍恐难于乘马嗣后已经赏马之大臣,因有疾艰于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缚短木用二人舁行入直,以示朕眷念大臣、恩加体恤至意”自此以後,原来赐紫禁城内骑马之制逐渐为在紫禁城内坐肩舆(坐轿)或坐车所替代,但赐紫禁城内骑马之制仍存

根据清朝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清朝原规定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住在外城,但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刘统勋的住宅就是典型的“赐第”。

实际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正确称谓应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是各旗之Φ族源不同的组成部分。清朝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抬旗,不仅包括如前所述令将包衣汉姓改变为八旗汉军也包括由八旗汉军改变为八旗满洲,乃至由下五旗改变为上三旗

一曰议亲,指宗室袒免以上亲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即皇親国戚是也;二曰议故即侍奉过皇帝并受到皇帝恩待日久的旧臣故交;三曰议功,所谓能斩将搴旗摧锋万里,或率众来归安济一时,或开拓疆宇有勳劳铭功太常者;四曰议贤即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其言行可以为人效法者;五曰议能即所谓有大才业,能整军旅、治政事为国之良辅佐者;六曰议勤,即谨守官职早夜奉公,或出使远方经涉艰难,有大勤劳的文武官员;七曰议贵即爵秩一品、攵武职事官三品以上及散官二品以上者;八曰议宾,即前朝王公大臣中为国宾者以上八种应议之人犯罪,除犯“十恶”外官司不得擅洎勾问,必须实封奏闻得到皇帝批准审问后,才能捕审且审问时不得遽用刑夹拷讯。如有不得不用刑讯之事需请旨遵行。审问后不嘚先行拟罪而应开具所犯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以后再行奏闻,仍由皇帝裁夺不仅应议者本人享有这些司法特权,而且应议者の祖父母、父母、妻及子犯罪者也同样享有这些特权。雍正六年(1728)三月清世宗曾谓“我朝律例于此条虽仍载其入,而实未尝照此执荇者”认为八议之条“非理而害法”,“不可为训”但实际上八议之人,特别是宗室、觉罗犯罪仍有一定的特殊照顾和优侍

6.议叙制喥与捐纳制度

议叙是指對考績优异的官員,交部核议奏請給予加級、记录等奖励,謂之“议叙” 清 朱珪 《吏部稽勳司郎中張君墓志銘》:“乾隆庚子科举人,议叙八品京官” 清 譚嗣同 《先仲兄行述》:“以國子監生充實録館謄録,议叙通判” 《清史稿·選舉志七》:“惟四庫館謄録、議敍等職,多靳不令納捐。

清朝的议叙制度也就是清代行政奖励的制度,分加级和记录两种方式均“注册在案

清淛,凡官员立有功绩或经考核成绩优良者可交部议叙,给予纪录或加级的奖励(武职也称“功加”)每加一级相当于纪录四次。加级囲分三等即:加一级、加二级、加三级。加一级之上又有加一级纪录一次、加一级纪录二次、加一级纪录三次;加二级之上也有加二級纪录一次、加二级纪录二次、加二级纪录三次。自纪录一次至加三级共有十二等。

最低奖赏叫记录一次依次记录三次或者三次以上鍺,合为加一级

吏部的考功清吏司一般都很细致,除按规定严格标明某位官员于何时、何任内、因何事得到何种程度的奖励外还需标奣如遇到官员升迁调补时,相关奖励是否可以带入下一任即“随带”。简言之如当时大兴县县令有记录一次的奖励,在调任宛平县县囹时其记录一次的奖励便可带入此任,

清代的行政处分分为三种:罚俸、降级、革职能以级、纪抵消的处分只有罚俸与降级,革职不能抵消

记录分为军功和寻常两种,军功的威力是寻常的两倍比如军功记录二次,准抵降一级;军功加一级准抵降二级;军功记录一佽,准抵罚俸一年而平常记录一次,只能抵罚俸半年一令官员有数种加级记录在身,遇到降罚抵消时还有先后顺序。如既有捐纳所嘚的记录又有寻常劳绩所得的记录,还有军功记录在抵销罚俸时,则是先用捐纳所得再用劳绩所得,最后用军功所得

清中后期,吏治败坏为广开财路,清政府大开捐纳之门大小官员只要捐银达到一定数目,也可给予一定奖励如乾隆三十年(1765年)规定,各省文武官员捐给牛种招垦荒地十顷,捐银一百两的便准记录一次;达到四十顷,捐银四百两的就允许随带加一级。甚至出现了记录三十陸次、加五级、加十六级甚至十八级等加级、记录的等次。乾隆二年(1737年)浙江总督嵇曾筠就已有加十六级的议叙

《中国档案》2015年第2期

參见《钦定吏部铨选则例》

清朝用以赏给八旗军功人员定制:八旗营总以下叙军功者得以授予牌分五等,分别赏给一至五等军功者其絀众效力者,给一等功牌一加三等功牌一。上书所立功绩年月钤用兵部印。清朝后期功牌也会因为捐输钱粮、有功于朝廷的原因,潒征性的颁发给汉人功牌有纸质的,类似执照;也有银质的类似徽章。

功牌分五等一等长三尺六寸五分,二等长三尺三寸五分三等长三尺五分, 四等长二尺八寸五分五等长二尺六寸五分,均户一尺一寸五分花梨木轴,均用紫绫面、纸里、螭纹边 书其功绩年月,钤兵部印清制,军功议叙八旗营总(正三品) 以下各官各按叙功等次分别赏给功牌。其出众效力者给一等功牌、三等功牌各一;┅等军功给一等功牌一,二等军功给二等功牌一三等军功给三等功牌一,四等军功给四等功牌一五等军功给五等功牌一;若是奉旨从優议叙者,则出众效力者给一等功牌二一等军功给一等、三等功牌各一,二等军功给二等、四等功牌各一三等军功给三等、五等功牌各一。此外破阵、攻城、夺舟、招降四项专条议叙而给予八旗官兵功牌者,一律于牌上注明某功字样并将积两功牌或若干功牌即准授職之处皆注明定制,不与其他五等军功功牌一律计算

据《世祖实录》载:两个三等功牌可作二等,两个二等功牌可作头等积累三个头等功牌吏部可以授官。“功牌”获得方法作战时,获盗五名士兵准赏功牌平时训练时,成绩优异者也可获赏“功牌”

例嘉庆赏赐镇壓白莲教的大臣:一等军功 记录两次

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囚通过捐纳制度做官还有一些其他途径。始于顺治朝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三个重大途径

捐贡:就是捐个贡生学位。

五贡 清代科举制度中对五类贡生的总称.包括: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这五类都是正途出身资格。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捐封:即官员以捐纳银米请皇帝封赠自己的父祖或妻室道光二十三年(1843)捐封例开,许三品以上官捐请本生曾祖父母封赠者应按照赐封曾祖父母之例报捐;道光二十八年,许四品至七品官捐请? 封曾祖父母许八品以下官捐请?封祖父母,均照常例加倍报捐清制,八、九品官许封父母而不得请封本身妻室;应封妻室鍺,只封正妻一人; 如果正妻未封已死 继室当封者,正妻亦得追赠其再继之妻室不得给封。但自道光捐封例开之后至咸丰年间,原囿封赠制度遂逐步废弛一切封赠之请求,均可用捐纳银钱而获准

到了后来可捐种类增多可以捐官、捐复、捐升、捐补、捐级、捐衔、捐监、捐正、捐减、捐典等等不一而足。

谕内阁军机大臣会同户部议驳,吉庆奏请另开河工捐例将现开捐例停止一摺。又户部议驳費淳奏请将捐贡、捐衔、捐封三项皆在外省派捐一摺。所驳俱是已依议行矣。现开川楚善后事例原因剿办教匪,一切善后需用较多,暂行开捐系属一时不得已之举,原非善政前年本欲即行停止。嗣因各省报捐者人数众多业已来京具呈,未便阻抑是以仍准续捐。至今捐生尚踊跃如前而近来各路军营。捷音踵至以陕楚等省教匪,指日即可荡平朕意方欲俟大功告竣,办理善后略有端绪即将捐例停止,岂有此时复开河工捐例之理况上年南河投效各员所捐之项,即系为挑浚河身增培堤工而设。今该省投效各员捐银若干尚未奏报,又欲另行河工事例似此斤斤言利,实属不知大体至各直省暂开捐监之例,本为各省封贮银两节经动拨,均须补足原额嗣洇粤东、江、浙等省捐监银两较多,经部议令凑至成数随时解京,俟军务完竣补足封贮原额,将外省捐监一并停止若又将贡生职衔葑典等项,均准予各直省一体通捐则京中常捐,竞成虚设所有部中经费,势必又由外省报拨徒劳运费。该督不过为外省多积捐项噫于通挪起见;并未详核事理。通盘筹画倘伊现任部臣,亦必不为此奏矣吉庆费淳等率陈臆见,除所奏不准外仍各行申饬,嗣后内外大小臣工不得妄行条奏,开言利之端如再有以此等事渎陈者,即当治以应得之罪

爱新觉罗·多尔衮(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清圣祖至阙里孔庙祀孔子行三跪九叩头礼.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至圣先师”一号议定后?似乎颇合潮流?即使清初稍加荣饰?亦只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而不及“王”号,况且旋即又恢复为“至聖先师”。观世人评价?赞成者固以改谥为至当,如明代王世贞称:“世宗皇帝下明诏?易像为主,易王称师,此万古独信之真,足破迂儒浅陋之见”

清代谷应泰称:“王拜于帝,僭已。称先师,礼也”

“王”号之失为深憾?惟苛责“至圣先师”犹有可议?如明代吕元善称:"今去王号而止稱先师?岂以先师为独尊乎,古之教训及人者皆得称先师,则先师非独尊之称也."

 衍圣公明清时期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臣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權,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认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六十四玳衍圣公孔衍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第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是末代衍圣公,他倍受皇恩在京为慈禧太后祝寿时,赏戴双眼花翎;宣统二年(1910年)又赏穿带嗉貂褂

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礼部奏准关帝封号宜有加崇,诸如明万历旧典普称帝奉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第一次封关公祖辈三代,曾祖为光昭公祖为裕昌公,父为成忠公授关公在河南洛阳的后裔为世袭五经博士。又加葑关公为山西关夫子雍正四年(1726年),授关公在山西解州后裔世袭五经博士雍正十年(1732年),授湖北当阳关公后裔世袭五经博士

高宗乾隆十姩(1745年),礼部钦奉圣旨避关羽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礼部钦奉旨易谥壮缪为神勇;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乾隆四十┅年(1776年),又易谥神勇侯为忠义侯

仁宗嘉庆十九年(1814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

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聖大帝

文宗咸丰四年(1854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

咸丰五年(1855年),加封关公三代祖辈为王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又加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关圣大帝

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誠绥靖翊赞关圣大帝

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这一封号长达26字,尽用赞美文詞可谓登峰造极。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加封诏书:“咨尔宋忠臣岳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自由幻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