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哪个成语

欢迎访问北大语文课程网
&初中语文57-64班优秀教学设计(示范远程项目)
浏览 4,026 次
初语57班 刘春旺
《有的人》解读与教学
郓城县第一初级中学
【文本解读】
这首诗是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涵。
3、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诗味,品出内涵。
三、教学策略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充溢着饱满深沉激情的哲理诗,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诵诗歌,读出诗味,读出情感,领会诗歌内涵,深刻体味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赞美、歌颂之情。
2、替换法。文中两类人内涵深刻而丰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有的人”具体替换为某一种人。
【教学过程】
1.教师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和鲁迅先生的遗言导入,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2.出示写作背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全诗。
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全诗奠定基础。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全诗。
2.要求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诗的语言是凝练、含蓄而又饱含感情的,你读完后,是否读出了诗句中诗人的感情?
3.指名朗读:尝试将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老师范读后,大声朗读,读熟读通顺。
2.自由谈初读感受(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3.互评同伴的朗读。
品读诗歌,感悟诗意
1.师:如何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朗读时应如何处理两个“死”和两个“活”的轻重,才能表达出诗人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引导学生读出自己)
2.师: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请同学们品读)
3.师: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不是“纪念鲁迅先生”、“鲁迅赞”、“鲁迅颂”之类,而是“有的人”?
4.这首诗其实是写了两类人,是怎样的两类人呢?请同学们分别用一个词语或者一个短语来修饰。
5.诗人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两类人的呢?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表达最形象的诗句并作赏析。
1.自读第一节,思考,回答。
2.自读全诗,找出体现出对鲁迅先生纪念的句子,并品读。
3.同桌二人合作探究,思考,回答。
4.学生自读诗歌,思考,回答。
5.学生品读诗歌,品味,赏析。
背诵诗歌,加强积累
1. 背诵这首诗。
2.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或是诗歌的创作手法等)
自由发表意见
【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
生:鲁迅。
师:对,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课件出示鲁迅的图像)
师: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写作背景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于日写了《有的人》这首诗。
(学生齐读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多年来我一直都能很喜欢这首诗,今天我想给大家朗诵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按照屏幕上的要求去做。
(课件出示)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注意语速、语气、语调、感情
(老师有感情地朗诵)
师: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无人举手)
师:大家推荐一位。
生:赵家硕。
师:好,你来给大家对一下,好吗?
生:可以。
(学生读完后)
师:大家觉得读的怎么样?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1:读的很有感情。
生2:读得很有气势。
师:老师来读一读第一小节,你们听听,老师对这两种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老师有感情地范读第一小节)
生1:第一句厌恶地读。
生2:痛恨地读。
生3: 第二句惋惜地读。
生4:赞颂地读。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
师:同桌之间带着这样的情感相互读一读。
(同桌之间互读第一节)
师: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全诗。左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前一句,右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后一句。
(同桌之间互读全诗)
师:老师找七组同学分别来朗读诗歌的七个小节,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和节奏。
(学生开火车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读出了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师:全诗七个小节,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小节之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
生:(思考后回答)互相照应。
5、6、7节分别照应2、3、4节。
师:我们以二、五小节为例,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小节,我们要读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
(对比朗读:男同学读第二小节,女同学读第五小节)
师:同学们,人民的情感是真实的、真诚的,就让我们通过真情的流露来怀念那些为人民做牛马、为人民服务的人吧。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全诗。
(全班齐读全诗)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意
师:第一诗节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生1: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
生2: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师:这几节诗中有两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清楚地体现出对鲁迅先生的纪念,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我们首先看第一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化用鲁迅先生的诗《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课件《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显示后学生齐读)
师:“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从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1:任劳任怨。
生2:无私奉献。
生3:鞠躬尽瘁。
师:我们把这种情感放进诗中,再来读一读。
(生小声读)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出自鲁迅先生的《野草o题辞》。
【课件《野草o题辞》】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显示后学生齐读)
师:野草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生命力顽强。
师:那么我们从这句诗中又能读出什么呢?
生1: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生2: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
生3:是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生4:牺牲自己,换取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
生5:“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生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请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这句诗。
(生兴致盎然地读)
师:这首诗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为什么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标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呢?
生1:因为这是一首诗,诗歌的语言要含蓄。
生2:还要凝练。
生3:如果以“纪念鲁迅”为标题,那么诗就显得非常的直白,也就没有诗味了。
师:同学对诗歌的解读非常的透彻。这首诗其实是写了几类人呢?
生:两类。
师:哪两类人呢?请同学们找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一下。
生1:行尸走肉的人。
生2:流芳千古的人。
生3:欺压人民的人。
生4:为人民服务的人。
生5:遗臭万年的人。
生6:作威作福的人。
生7:为人民所颂扬的人。
生8:被人民唾弃的人。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精彩。大家思考一下,诗中对这两类人采用了一种怎样的写法?
生:(思考后回答)对比。
(板书:对比)
师:作者对这两类人分别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生1:人生价值的对比。
生2:对人民的态度进行了对比。
生3:在追求方面也进行了对比。
生4:对社会的作用进行对比。
生5:最后的结局进行了对比。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比朗读全诗。女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前一句,男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后一句。
(生对比朗读)
师:诗人在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那么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什么哲理呢?
生1:像鲁迅先生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生2: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永存!
生3:鲁迅先生是“民族魂”,他的精神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
生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意齐读全诗。
(学生激情昂扬朗读全诗)
五、背诵诗歌,加强积累
师:同学们读的太有感情,太有气势了!现在能背诵这首诗吗?
生:(齐说)能!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背诵。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师:哪位同学来背一背?
生1:我背诵的是第一节。
(流畅地背诵)
生2:我背诵的是第二节。
(虽然背诵的不是很流畅,但是很富有感情)
生3:我背诵地是第四节。
(有感情地背诵)
生4:我背诵的是全诗。
(有感情,有气势)
师:同学背诵的真好!最后让我们一起背诵全诗。
师生齐背全诗下课。
【板书设计】
——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两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出自鲁迅先生的《自嘲》中的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出自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野草o题辞》。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经过替换和改写,学生对“有人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具体了。
在诗歌学习的最后环节,是让学生背诵全诗,加强积累。但是由于留给学生背诵的时间不充分,最后只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上完课后,细心回想,却发现这节有那么多的缺憾和不足。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时,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却没有很好地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一名学生说出这首诗是采用“对比”的写法时,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是如何进行对比的,导致学生对“对比”写法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课件制作,只是注重了形式的新颖,却忘记了课件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向余映潮老师学习,只是学到了形式,去没有学到实质性内容,结果造成本末倒置。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了课堂完整的形式和学生学习的结果,却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尽管学生对“有的人”进行了很好的替换,可是学生仍然对“有的人”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此外,老师在指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显得肤浅,例如:有人的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这一句中“不朽”二字,作者为何加引号?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诗中,作者为什么用“野草”这样的意象?它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老师对主问题的设计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够透彻。
从参评市优质课到参选市骨干教师,每讲一次课,都经受了一次洗礼,刷新了一次理念。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简化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
辅导教师评语: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格式新颖。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重视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安排得当,有较强的实用性,真正能使学生学有所获。重难点呈现准确,注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了学习目标,从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这首诗的文化内涵。
初语58班 丁颖慧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单县南城中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掌握象征的艺术手法、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学习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教学设想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前准备 指导预习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象征手法?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手法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3. 简介背景: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一、课前预习 导学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毡子( ) 开垦()外壳( ) 主宰( )坦荡如砥( ) 潜滋暗长 无边无垠 诸如( )倦怠()婆娑( )恹恹欲睡( )丫枝( )晕圈( )虬枝( )参天( )初融( )秀颀( )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秀颀:美而高。颀,高。
3.你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或疑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从内容、写作手法 、 主题等方面入手),写在下面, 并在小组内讨论。
4、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至少5句)并作批注。
一、导入新课(关注单元教学总体目标)
二.1、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2、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本课的学习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知文意
1、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
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段,并有感情的朗读(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和重音)
(2)你读到的白杨树是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说话。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
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四、揣摩词义,探究阅读
1、感悟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美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树的不平凡的外形特征的,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要求学生通过咀嚼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来体会)
(1)先划出其中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赏析经典的用词。
(2)分享小组合作成果。
(3)互评、点评。
干 笔直 (正直)
白杨树 形象 枝 靠拢(团结) 力争上游
(描写、刻画)叶 向上 (坚强进取)
皮 微微 (质朴)
2、引导学生读流沙河的《白杨》,重塑白杨树的外形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力求读出一个宁折不弯的白杨)
3、感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找出描绘它神美的语句,赏析。
以“伟丈夫”为契机,深刻理解白杨的内在气质美。
(联系孟子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白杨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愈加清晰,明朗化,它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坚强意志的最完美的象征。)
(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就水到渠成了。)
(2)、诵读直接揭示白杨象征意义的句子,体会情感。
(3)明确象征义、象征体
五、深入文本 探究艺术手法
小组合作,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问:这样形神兼备的白杨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默读第二段文字,找出最能概括高原特征的词语。
(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六、学生小结 畅谈收获
(明确运用象征手法时,需注意的问题。)
(学生有可能说不完整,可以先讨论,后引导,再点拨,力求让学生明确如何把象征体和象征义紧密的联系起来)
明确:1对象征体做细致的,浓墨重彩的描绘。
2找准相似点
3寄予自己的感情。
七、拓展迁移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并任选其中一个,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
1.蜡烛 2.蜜蜂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相关语段
2 推荐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九、板书设计
(象征体) (象征义)
外形美 农民
气质美 白杨树________人 哨兵
环境美 精神、意志
(托物) (言志)
C组组长马庆东推荐:
思路清晰,非常实用。如果能扣住“不平凡”,或者重点段,和学生对话,也许会更好。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生生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个性思考是必须突出的。
辅导教师推荐:
丁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文本的处理上,重点突出,文言并重,兼顾了三维目标,充分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动态的高效课堂。值得学习。
初语59班 李海滨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理论依据】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音像材料,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习时采取复述故事、合作探究等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第五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节选,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杨修之死》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本文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课的设计可以从学生研读、复述故事来理解课文内容,在事件分析中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从而为讨论杨修的死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的点拨归纳,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为事件概括小标题。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表述自己的独特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做人要谦逊,引导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三国演义》光盘、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展示三国人物图片,而后,生讲三国中的人物故事。
2、播放《三国演义》光盘 ——《鸡肋事件》
(设计意图:从视觉、听觉方面刺激学生,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的兴趣。)
二、法律讲堂:
(一)、拍案说法
杨修之死成了《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公案,这其中到底有何玄机奥妙,拍案说法,解密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杨修之死》。(幻灯片:杨修之死的课题、作者,师板书课题)
(二)、案情回放
案情似乎简单,但统观整个事件的发展才能对案情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让我们一起进入“案情回放”。
1、学生速读全文,教师巡视解疑。
2、读完全文后,你觉得杨修是个怎样的人?生自由答。
3、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找出文中夏侯惇高度评价杨修的句子并指读。(“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4、小组合作探究:①杨修对曹操的“真知”从哪些事情可以体现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说说曹操的心理反应。②每组复述一个故事。③这几件事的顺序能不能调换?说一说原因。④确定本文的记叙顺序。(幻灯片显示问题,并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设计意图:训练速读,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清情节,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落实教学重点一)
(三)、案情分析
有人说杨修之死是其性格悲剧,也有人说是曹、杨二人矛盾性格的必然,案情分析,让我们解密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点。教师适时点评、归纳并板书。(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落实教学重点二)
(四)、今日说法
有人说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说杨修之死另有隐情,今日说法,探究杨修的真正死因。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时提供“史料追溯”(幻灯片显示材料)
教师小结(幻灯片展示杨修死因:1、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2、杨修为人恃才放旷。3、杨修本人已深深卷入曹氏的立嗣之争,曹丕成功,杨修成为牺牲品。)
(设计意图:适时的点评学生发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百家讲坛
杨修之死这一公案已尘埃落定,曹操其人却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走进百家讲坛,今天你做主讲。请看友情提示:
1、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曹操(图片、文字介绍用实物投影展示)。
2、“‘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也也会有一千个曹操。”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对曹操这一形象的认识。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进行比较,教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突破教学难点。)
三、回首展望
硝烟浩荡的古战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中,沉淀在厚重历史脚印中的真知灼见是永恒的,感谢民族文化的魂宝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杨修之死》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小说允许对事实进行虚构、放大,但我们要尊重历史、了解历史,作一个具有唯物史观的评论者。
千载公案落定、万缕思绪升腾,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思想的舞者!
四、布置作业:选做题
1、以“我看杨修”为题写一篇读后感,300字左右。(设计意图: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此题贴近文本,让普通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为杨修写一个墓志铭。(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辅导教师推荐评语:
根据全班学员的组间推举以及辅导教师的专业判断,语文59班推荐A组李海滨老师的《杨修之死》为本班优秀教学设计,推荐理由是:
一、形式新颖。以公案为线索展开,分别设计拍案说法、案情分析、今日说、百家讲坛等环节,设计精巧,这样的版块串编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文言色彩很浓的古典小说披上热门话题的外衣,自然使学生兴味盎然。
二、学生活动设计精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四、目标设计符合课程理念,根基于学生实情。教学方法多样,如多媒体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功能。
五、教师合理的使用了教材,并且还达到了对学生拓展知识的引领。也就是本节课的内涵与外延结合的很好。多角度的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独立性思维的训练。
六、作业一项给杨修写墓志铭,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评判杨修的一生,既练习了表达能力,又训练了高度概括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注重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并且设置的板块,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引导得最有特色、最有亮点的是“文”的学习,独特、新颖的视角使学生趣学乐学,以合理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寻找、归纳、体会、感悟人物的心理,立体了人物的形象,从而深刻把握了人物性格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初语60班 司雷雨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听他人讲话时,认真耐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围绕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三)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同学们,谁会背诵《游子吟》?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父母的爱,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如果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深远,那么,父亲的爱就如同山一般的厚重了。父母的爱——淡淡的 、不浓郁 、不华丽 ,但是让人回味无穷 …… 今天,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的心,去感受父母的爱吧!
找同学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观看事例,自主学习
l妈妈很爱刘明明,在家里什么事都不让她做。连书包都是妈妈帮着整理。有一次,妈妈出差,几天不在家,刘明明上学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
l冯刚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结束,是他最害怕的时候,因为少不了又要被爸爸训斥。爸爸每次骂完他,总是说:“我爱你,才会这严格要求你。”
l李路杰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喜欢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把家里的电话机拆了,却再也装不好了。爸爸知道了,没有批评他,而是亲切的说:“既然你能拆开,就一定能把它装起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李路杰真的吧电话机装好了。
你觉得哪个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你在生活中有过与上述例子相似的事情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A级加2分,B级加3分,C级加5分)
展示成果(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展示。A级加2分,B级加3分,C级加5分)
自己在回想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之后,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和父母说,请以“———–,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简短的信。
表扬激励(主要是小组之间的评价)
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把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父母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如果没有爱,天空不会那样湛蓝;如果没有爱,花儿不会那样娇艳;如果没有爱,人们不会笑的那样灿烂;如果没有爱,你们不会这样健康成长。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谅父母的辛苦吧!(齐唱《感恩的心》)
教师配乐诗朗诵
你步行在他的脊背之上
叫你领悟人生的艰辛
你行驶在她的胸脯之上
让你懂得生活的挫折
同学们,去爱我们的父母吧!
《父母的爱》导学案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听他人讲话时,认真耐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
学习步骤与过程
(一)课前检测填空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的爱;
《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是————————-的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父亲是———–的爱,母亲是——————————————————–的爱;
《学会看病》中的母亲是————————–的爱。
(二)观看事例,自主学习
l妈妈很爱刘明明,在家里什么事都不让她做。连书包都是妈妈帮着整理。有一次,妈妈出差,几天不在家,刘明明上学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
l冯刚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结束,是他最害怕的时候,因为少不了又要被爸爸训斥。爸爸每次骂完他,总是说:“我爱你,才会这严格要求你。”
l李路杰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喜欢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把家里的电话机拆了,却再也装不好了。爸爸知道了,没有批评他,而是亲切的说:“既然你能拆开,就一定能把它装起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李路杰真的吧电话机装好了。
你觉得哪个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
你在生活中有过与上述例子相似的事情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四)展示成果(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展示。A级加2分,B级加3分,C级加5分)
自己在回想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之后,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和父母说,请以“———–,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简短的信。
(四)表扬激励(小组之间互评,获得优秀奖加10分,获得鼓励奖加5分)
(五)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把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父母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六)教师寄语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如果没有爱,天空不会那样湛蓝;如果没有爱,花儿不会那样娇艳;如果没有爱,人们不会笑的那样灿烂;如果没有爱,你们不会这样健康成长。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谅父母的辛苦吧!
推荐理由:司雷雨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针对性强,抓住语文综合学习注重实践的特点,将语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全程,设计活动丰富,能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将对生活、对亲人的感情体会融入语文学习,能够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在落实三维目标方面做得很好。学案设计形式新颖,便于学生操作,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而且十分注意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初语61班 张喜元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中国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与内涵,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
3、在获得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教师按学生的兴趣以及有关马的知识性质把学生男女两个大组,分成六个小组。
2、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三五天内进行收集整理,小组归纳相关课题的知识。
3、活动课展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主持,采用知识擂台赛的方式展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树立崇尚真知的情感和勤劳肯干的精神品质。
2、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善待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活动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以小组活动为单位,选择课题有侧重的进行研究或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活动难点:
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资料,深入思考,最后写作成文。
(活动重点的确定,突出了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具有问题探究性和课题研究性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把作为作为检测活动效果的一种手段,作为学习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是这次活动的重要环节。)
四、活动安排:
活动提前三五天准备,安排2-3课时展示。
五、资源与教具:
报刊、书籍、字典词典、多媒体课件、其他相关资料
六、活动准备:
(一)、教师:
1、活动多媒体课件和设计方案各一份。
2、收集好有关“马”的文学艺术作品。
3、提前三五天布置,提供课题研究方案,做必要的动员和说明。指导学生分成六个活动小组,选出负责人,并明确么个小组的研究专题。
4、向学生提供专题活动设计建议等。
(二)、学生:
预习“马的世界”。要求:
1、通览内容,提出问题,做好阅读笔记。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教师的专题活动建议,设计制定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计划)。
3、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小组间交流,做到资料共享。
(要搞好综合实践活动,做好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准备,是为了更好地设计、指导、参与、评价这次活动;学生的准备,是为了突出活动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会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获取新的有用的知识。课前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卓有成效的保证。)
七、设计思路:
“马的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具有问题探究性与课题研究性的特点。教师组织指导这次综合性活动时,应指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研究,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意识。所以,活动过程可根据教材中前四个标题,也就是四个课题,再扩展一个艺术作品中的马课题,分两个活动大组,六个活动小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或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或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作文是本次活动学习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应指导学生写好这次作文,优秀作文应在自评、互评基础上给予充分肯定和展示。活动后可以此为话题,出一期黑板报,巩固活动成果。
八、设计理念:
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真知的能力,重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九、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法国作家布封说过:“人类所能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又剽悍的动物——马。”马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几天来,我们走进了“马”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的世界,查马、观马、说马、谈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今天,让我们在这首悠扬的《牧民新歌》中,走进“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文字、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出示媒体)
二、开展活动
(一)、首先让我们看看马这种高贵的动物。(出示媒体)
(二)、师讲授:马同人类一样,经历了刀光剑影、风雪寒霜、荣辱与共的漫长历程,而马字的演变,又如这历史长河一样变幻莫测。下面,我们来“见字识马——汉语汉字中的马”。(出示媒体)
1、展示马字演变。(出示媒体)
2、比赛竞答:写出十个以马作偏旁的字。(必答题,全体)(出示媒体)
3、竞答题:一分钟内说出这些字与马的关系。(男女组,先写后说)
提示:儿马,公马
骒:母马    驹:小马
骟:去势丧失生育能力的马
骠:黄色的马
骅:枣红色的马
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
骃:浅黑带白色的马
骊:黑色的马
騧:黑嘴的黄色马
骐:青黑色的马
骓:黑色白蹄的马
骢:青白相间,类似兰色的马
龙:纯白色的马
驽:跑不快的马,劣马
4、写出五个有关马的成语。(必答题,全体)
5、明确这些词语含义,并用它们造句。
(男女组对抗,评判,胜出结束)
6、写出三条有关马的谚语或俗语。(必答题,全体,展示)
7、写出三条有关马的歇后语。(必答题,全体,展示)
8、歇后语对对碰。(男女组对碰,胜出结束)
9、(出示媒体)出示刘翔图片。问:这是谁?用有关马的成语、歇后语、谚语等来赞美一下他。
(三)、师讲授:马——这个骏美的精灵,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历史文化中最奔放活跃的角色。尤其在古代,马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进入下一环节,“历史与马——历史传说中的马”。
1、首先我们有请嘉宾来讲。(出示媒体)
2、下面有请咱们各组讲一个马的故事。(男女组,评分优者加20分,负者加10分)
提示:1.伯乐相马
2.九方皋相马
3.秦琼卖马
4..田忌赛马
5.按图索骥
6.燕昭王千金买千里马骨
7.王亥驯马
8.老马识途
9.指鹿为马
10.秦琼卖马
11.《西游记》中白龙马的故事
12.《三国演义》中赤兔马的故事等
3、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
(出示媒体)竞答题(必答):
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一车四马称为一(乘)
(四)师讲授:文学家眼中的马,不仅是美丽吉祥的象征,它那浑然天成的外表,那强劲有力的奔跑,那不甘屈服的灵魂,无不透出马的本性、尊严和力量。
下面我们进入抢答:(出示媒体)
1、《三国演义》中有一匹马临危救主,跃过檀溪,这匹马叫做(  ),主人是(  )(答对加10分,错扣10分)
2、《三国演义》中还有一匹马,其主败走麦城,后主人被害,也跟着绝食而亡,这匹马叫做(  )(答对加10分,错扣10分)
3、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其坐骑也跟着自溺乌江,这匹马叫做(  )(答对加10分,错扣10分)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马或带马字的诗句、对联等。(轮流回答,答对加10分,对方答不出停止)
(五)(出示媒体,背景音乐《十面埋伏》)
师讲授:马和战士结合,便成铁骑,铁骑劲突刀枪鸣。没有马,秦始皇不可能驱驭万军统天下;没有马,成吉思汗不可能十万铁骑建帝国。让我们静下心来,听一听当年垓下之战中“人喊马嘶”的场面,请欣赏。
1、竞答题:马歌大比唱。(男女组轮流,赢者加20分,输者加10分)
2、马也成了画家描摹的对象,中国有一位画马的国画大师,他是(
3、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几幅作品(出示媒体)。问: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4、你有这方面的作品要展示吗?
(六)说马唱马——与马共舞
1、改写故事——凭借已有的历史故事改写一则小故事
2、为马写一首诗歌
3、谈谈感想——侧重于此次活动的感想
三、结束语:
今天,我们的课就要结束了,在“与马共舞”的生活中,我们每个组长都表现了非凡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每个组员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此,请允许我以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本散文集《送你一匹马》为名,我也要送你们一匹马。
她不在唐·吉柯德的长矛下,也不在徐悲鸿的画卷上,它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梦想里,在我们每天疾步于校园的脚步声里,在我们勤奋学习,攻克每一道难题的思绪里。这是一匹可绘其神,却不可传其形的千里马。
愿同学们永远拥有这匹马,生活中永远与马共舞,努力竞争,成为新开口中学的一匹又一匹黑马。
初语62班 姚君
巧取活用显魅力
——叙事作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材
一、整体教学说明。
一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必须遵循学生的特点。他们能够领会记叙文写作中材料选择的重要,但是不能对中心有较清晰的认识,这对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增加了难度。他们倾向于记叙文的写作,但要么无材料可写内容空洞,要么所选材料陈旧内容俗套,文章的中心也显得不深刻。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有些因为没有时间写,有些因为没有内容写,有些因为写了之后没有成就感。对生活的关注、热爱正在不断缺失,对写作的兴趣需要我们不断激发。作为教师,不能仅凭几堂语文课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也许需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情感、行为导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也难出佳作。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①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材料,有“码字儿”之嫌;②材料陈旧——以常识性的“纸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力度的“金材料”,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我们要学会选择新颖的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
本节课将从什么是中心入手引出中心需要材料来体现,结合学生的几篇提纲明确我们选择材料在遵循真实的基础上,还需要新颖。再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交流关于体现“幸福”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如何做到新颖。最后布置写日记的作业,培养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并提高他们谋篇布局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及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每篇文章都必须有一定的中心思想;
②了解材料是为中心服务,材料的选择对能否更好体现中心至关重要。
2.能力目标:①掌握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方法——选材要新颖。
②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教学重点:明确怎样的材料是新颖的材料。
对策:通过几个提纲的讨论分析,明确新颖的材料包括:①随着社会的进步涌现的新人新事。②那些并非新近发生,却很少被人用过的材料或者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
(3)、教学难点:围绕中心,在真实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材料。
对策:通过围绕“幸福”为话题,学生书写体现中心的材料,学生讨论与老师讲评相结合,
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新颖的作文材料。。
(从事了几年语文教学,发现最难的是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个人偏好于记叙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其也是最能有所发挥的。而记叙文写作中,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学生所选的材料往往过于陈旧,甚至还觉得没有材料可以写。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想要学生明白:生活中不乏故事,只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在其中汲取丰富的材料;只有热爱写作,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了解每篇文章都必须有一定的中心思想,材料要为中心服务,因此我们要在真实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材料。具有谋篇布局的能力,需要经过不断地写作训练来培养,任重道远。)
三、教学过程方法及设计说明。
(1)导入。
1.有这么一首小诗,我们不妨自由地朗读朗读。待会我要同学来说说这首小诗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课件展示自己写的一首小诗:“生活是个大舞台,处处演绎着精彩。留心观察写故事,一个接着又一个。”
2.学生回答之后归纳总结。每篇文章都有作者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内涵。
说明:以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做例子,询问学生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的回答不外乎,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我们写作可以有很多素材来写,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去发现,去热爱生活。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要热爱生活,而且很自然引出了每篇作文都有想要表现的思想,即中心思想。
(2)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每个同学都围绕“有时,我也想_____”列了作文提纲,老师抽取了其中五篇,题目都是“有时,我也想哭泣”,请同学们把你所认为的中心思想写在旁空白处。
提纲1有时,我也想痛哭一场
a.有时,我也想痛苦一场。
b.离别、失败一次次打击着我,我多想痛哭一场。
c.与好友的分别,不舍、眷恋、无奈。原本开朗快乐地我,这时也想痛哭一场。
d.面对不佳的成绩,回忆自己为此而付出的努力,辛苦所换来的依然是失败。原本自信乐观的我,这时,也想痛哭一场。
e.看着朋友渐行渐远的身影,我依然没有哭。不愿朋友回头,看到满脸泪痕的自己。我不哭。因为,我不想让朋友担心。
f.看着那鲜红的刺眼分数,我依然没有哭。我知道哭没有什么用。我唯一该做的是反思,然后继续努力学习。
g.有时,我也想痛哭一场。但我知道我不会哭。我该学着更加坚强。
提纲2有时,我也想痛哭一场
a.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到了受委屈的时候,我也想哭泣。朋友为了逃避责任,说我是那位“凶手”。在那一刹那,只有我知道自己不是所谓的凶手。这时的我,真的想哭泣。我想,这时的泪,应该是咸的,还带着点苦涩。
b.似乎从来没有被别人在乎过的我,却在我找不到心爱的照片时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这时的我,真的想哭泣。这时的泪,应该是甜的,带着一丝丝幸福、快乐的感觉。
c.有时,我真的很想哭泣,渴望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让我一个人在那里痛哭一场,把我心里的不满、委屈、悲痛……让这一切,都随着泪水逝去。
d.有时,我真的很想哭泣,渴望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让我一个人在那里痛哭一场,把我心中的感动、幸福、满足……让这一切都如同泪水那样晶莹,照亮我的心田。
有时,我也想痛哭一场
a.妈妈,你还记得我出生的那一天吗?那一天,我降生了。您做了母亲,我想那时的你,是幸福的。
b.没有想到幸福总是如此短暂。1994年家里发生了巨变,父亲疯了,妹妹死了。疯了的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弃婴。
c妈妈,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我不能想象您会选择逃离。作为哥哥,我只能选择一肩扛起。
d.妈妈,有时,我也想痛哭一场。一边读书,一边还要照顾妹妹,真的好累。稚嫩的双肩,似乎已经被压垮。
f.妈妈,有时,我也想痛苦一场。总是思念你,打听着你的消息。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失望着。
g.有时,我也想痛哭一场。但望着小不点凝望着的眼神,我终究学会了坚强。
2.这四个提纲表现的中心都比较明确。中心的体现,所选的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这几则提纲所用的材料。请选出一则提纲,找出这则提纲中所选的事例,说说这则材料使用是否恰当并说说理由。
说明: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们发现:提纲1、3告诉我们遇到不幸或痛苦的事情,要懂得坚强地去面对,当然也夹杂着对朋友或母亲的不舍和思念之情;提纲2着重体现的是对帮助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我们要学着释放痛哭,珍惜幸福;中心需要靠材料辅助,中心明确了,自然地引出材料的使用。
3.各小组讨论之后,再派代表进行交流,引出材料的选择要真实,在此基础上还要追求新颖。
说明:应该说三个提纲中所选的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都具有真实性,有些还是我们的学生所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但是提纲1.2中与朋友分别、成绩不理想、被别人冤枉而哭泣的事例不免有些陈旧。以洪战辉的角度写被母亲抛弃独立支撑家庭的事例就较新颖,符合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涌现的新人新事。自己感觉从来没有被别人重视,但是当自己找不到心爱的照片时得到别人的帮助的事例较新颖,符合善于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
4.教师归纳:材料的选择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新颖,巧取活用方能尽显魅力。
课件展示:
新颖的材料:①随着社会的进步涌现的新人新事。
②学会所用那些并非新近发生,却很少被人用过的材料或者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即旧人新事。
(3)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在遵循材料要真实的基础上,围绕话题作文“幸福”来选择新颖的材料,多多益善,写在本子上。一二、三四两组各组成两大方阵,以比赛的形式来展示材料。请同学们自发地到黑板上写出你们所选择的材料。看看哪组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说明:能够体现“幸福”的材料很多,如“在我成绩不理想之后,妈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考试得了第一名”、“在我遇到难题时,同学帮我解答”、“下雨时,陌生人递上来的一把伞”等等。所选的材料都比较陈旧,新颖的材料就能让人眼前一亮。通过这样的竞赛,然后以新颖的标准进行衡量,会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材料新颖的重要。
(4)课堂小结。
我们平时写文章,最头痛的是“没的可写”。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也难出佳作。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①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材料,有“码字儿”之嫌;②材料陈旧——以常识性的“纸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力度的“金材料”,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我们要学会选择新颖的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首小诗:“生活是个大舞台,处处演绎着精彩。巧取活用成故事,一个接着又一个。”(课件展示)只要我们用心去创作,每个人都能写出最精彩的故事。
(5)作业布置。
写一篇叙事的日记。字数三百字以上。
(本节课重在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会去生活中寻找真实又新颖的素材,日记的创作应该是最佳的方式,不仅有内容可写,能够达到真情实感,还很有可能写出新颖的材料来。同时日记的创作,也能使材料的选择和中心的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C组推荐理由:语文素养的最根本与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写作,个人认为,能写作文、会写作文的学生语文水平必然是比较高。该教学设计非常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切口较小,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推荐优秀教学设计!
初语63班 张英
端午的鸭蛋
浙江省象山文峰学校
教学设想: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既有深长的情愫,又有盎然的情趣,让我们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教读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始终贯穿一个“情”字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活动: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汪曾祺及其散文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而要品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2、3两节是重点。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中间开花的方法先对这两节文字进行研读。通过欣赏范读、自己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训练,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及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而至于第一节端风俗的段落,以快速浏览的方法概括出来。旨在明确作者之以端午的风俗写得那么详细,一是为下文设置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二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风俗喜爱之情,而归根结底,也就是对家乡的热爱。总之,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和朗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有关端午节风俗内容的图片(配上一段欢快的民俗音乐)
导入: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如同聆听一位性格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聊天,虽然平常却饶有趣味。今天,我们就和汪曾祺一起来聊一聊《端午的鸭蛋》。
刚才我们看了一段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谁能说说我们象山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挂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
那么作者的家乡高邮端午节是吃什么的?
二、精读2、3节
(以讲讲、读读、品品为主,重在体会作者于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及蕴含其内的对鸭蛋的自豪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十二红中作者记忆较深的要数是苋菜、虾、鸭蛋了,而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却是高邮的鸭蛋。
1、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2、3两节,并思考:
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咸鸭蛋的?你能否从具体的语句中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满怀着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高邮的鸭蛋的。
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有:
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我的家乡是出鸭的水乡。
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效果,然后明确:作者强调的是我的家乡专门出鸭。是别的水乡所没有的。
2)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肃然起敬这个词原本是指对某个人、某件事十分敬重的意思,而这里显然是大词小用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咸鸭蛋也能让作者肃然起敬,足见得作者的自豪之情了。
3)“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必用”和“特别标明”这两个词。
4)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还不就是个鸭蛋。——就是个鸭蛋。
比较这两句的效果。(原句更能体现也作者对鸭蛋的满不在乎,不在意)
此句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在平淡的语言中道出了作者对深藏在心中的自豪感。
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明确:这一句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前几个小分句本是很通俗的大白话,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仿佛当代的青年人说着说着汉语,突然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并没有不伦不类之感。然后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这一“文白夹杂”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此句中的“不少、多矣、完全”这三个词要重读,读出作者对鸭蛋的自豪感来。
(可让学生体会,品评)
8)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明确:这一句讲食用咸鸭蛋。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中的“扎”的动作描绘,“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声音及颜色的形象描绘,特别“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使读者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9)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明确:作者觉得首都北京的咸鸭蛋似乎比不上家乡的鸭蛋。好像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家乡的咸鸭蛋才叫咸鸭蛋呢!(让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句子中的那股自豪之情)
9)袁子才的那一段话。
明确:袁子才这个人,其实作者是不喜欢的,而正因为他的“腌蛋”一条却深得作者的心。觉得倍感亲切。可真是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味道了。
提问:可否把这一小段话进行转引,而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记录下来?
明确:不行,这样就说明袁枚是原原本本这样写的,显得真实。很具有说服力,似乎作者在告诉我们,不是我这样说,你们看,袁子才也这样认为高邮的咸鸭蛋是最好吃的。
10)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明确:此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在作者看来,别处的咸蛋特别地难以入口,其实是因为作者吃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缘故。前面曾提到他处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小结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朗读。或个别读,或齐读,或范读。力求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改题目: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也体会到了这高邮的鸭蛋确实好吃,也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那么,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
明确:不行,因为文章还写了端午的风俗
三、快速浏览第1节,明确高邮的端午风俗。
1、说说作者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2、〈〈端午的鸭蛋〉〉重点应该写的是鸭蛋,可为什么要对端午的风俗介绍的如此详细?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习俗的喜爱之情,归根结底,也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说说端午节作者童年的活动
1、真正写端午的鸭蛋是哪两节文字?
2、如此美味的鸭蛋着实让作者感受到自豪和喜爱,这些鸭蛋除了好吃以外,还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作者写了哪些活动?(教师范读4、5两节)
明确:挑鸭蛋
(以讲,读,品为主)
如:有!——有。(语气上的斩钉截铁)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有的两头圆圆,有的两头尖尖。
——有的难看,有的好看(把鸭蛋当作人来写,饶有趣味)
3、端午的鸭蛋使美味的鸭蛋不仅有食用价值,更有了欣赏价值。它好吃、好看,更是好玩。好像成了孩子们挂在胸前既可玩赏又可以吃的艺术品了。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以童趣写出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更写也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小结:
汪曾祺正是写下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文化及以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才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六.作者简介
七.拓展延伸
端午,现在已经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了,远不如国外引进的情人节,圣诞节那样深入人心。其实,人仅仅是端午,许多民俗风情已经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呢?(也可放到课外进行)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意见: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八.布置作业:有人说,汪曾祺不仅是一个美文家,而且还是一个美食家。课后请大家去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再去体会一下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初语64班 卢立银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苍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名篇。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为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传达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本文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借鉴作用。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结合本单元及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为:
1、熟读课文,准确翻译、背诵。
2、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重点)
本课的结构特点:
在“读准—读通—读透”的原则下,设计读美文、赏美点、悟情思三个步骤。
[教学创意]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大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激趣导入法、情境设置法 、实践活动法来教学。对学生进行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法的学法指导,来突破难点。借助主问题架构清晰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字里行间去涵咏文本,领悟作者的情思。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请学生说说标题的含义。(课文题目中有两个“书”字,你能解释一下吗?)并请学生读标题两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2、出示语句,划分节奏停顿,做到正确朗读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紧扣主问题细读文本
主问题:编者认为,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主问题的缘起:来自课文前导语提示编者的一句话。巧借他人的评议架起文本的教学思路,让课堂走向集中而丰满。】
1.那么,请你来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山水景物。
预设:学生答(下面简称“生”)1:山峰、溪流、石壁、树林、翠竹等。
生2:此外还有晓雾、猿鸟、夕阳、潜游之鱼等。
2.集中朗读并翻译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语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首先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朗读。学生读上半句,教师读下半句;接着调换次序,由教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紧接着男女生合作朗读,再学生齐读。
然后学生翻译这几句,教师课件出示这几句的译文。
【环节预设理由:文言文的教学,打通“言”和“文”并在“言文”中来回穿行,借找寻景物和疏通语句来感知文本内容,为入“言”的品味学习奠基。】
3.编者认为,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流动”说的是天地万物、整个宇宙处于永不止息的运动之中,作者领悟万物运动变化的奥秘。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句)中感受到了动态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从“高峰入云”的“入”字中感受到了动态之美,“入”字把静态的的山峰拟人化,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以体现山的高耸、陡峭。
学生精彩回答举例:我从“沉鳞竞跃”中的“竞”字感受到了动态之美,“竞”字写出夕阳的余晖之下水中鱼儿竞相嬉戏,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预设:“猿鸟乱鸣” 中的“乱”字,道出了山川的生机热闹,此时越乱越好,“乱”可与“争”与“叫”等比读中体验领悟。真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媲美。
教师鉴赏性小结,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预设理由:本环节是课堂学习的主环节着力点所在,品读作者精美的言语的同时自然领悟作者的景中寓情,读出言语的温度读出作者的情怀,达成言文的交融。】
4.发挥想象,对最喜欢的句子进行扩写。
原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学生精彩扩写举例: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多像一位父亲,高大,慈祥、沉默;俯视脚下,明净的溪水清澈见底,多像一个小姑娘,单纯,透明,拽着父亲的衣角绕着他欢快的唱歌、跳舞。好一幅动人的父女相依图!
【预设理由:借助想象性扩写还原画面,凸显文本言语的流动美,也为前一环节言语的品读固化。】
四、鉴赏提升
1、陶弘景认为这些美景:“实是欲界之仙都。”此句我们把它改为“是欲界之仙都”,怎样?
预设:一个“实”字点出了陶对此美景的感叹与赞美之情。
再改为“实是人间之仙都”,又怎样?
预设:“欲界”道出作者之用心所在也,人之欲望难以填满,可作者却不迷恋而超脱于世。
教师再预设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后面加个感叹词,应加哪个?(啊,唉,吧等)又如何朗读?
教师再追问:回归原句“实是欲界之仙都。”你觉得此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又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出示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山中宰相”的故事]
陶弘景最爱松树。每当风吹松枝,“沙沙”作响,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们称他“仙人”。
后来,因为看透了官场的黑暗,陶弘景干脆辞官隐居到深山。梁武帝用重金邀他出山,他拒不接受。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中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寄君。”画中则是两头牛,一头悠闲自在,一头被套了笼头。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了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所以当时人称他“山中宰相”。
最后教师总结价值指引:人生最好的享受是自由!自由创设人生自由改造世界。当然这种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和释放。
【鉴赏环节:借助层层问题推进,借助多方式朗读,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心灵世界,作者的隐居生活的惬意和自在。材料介入的适时适当在这里提升和强化,学生在前面的言语品味学习的充分酝酿和铺设下心灵体验和感悟水到渠成。】
88.89% (8)11.11% (1)
本文链接:
版权所有: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篇文章需要
才能发表评论.
411 人阅读
,13 条回复
第一期·写作教学专辑第二期·阅读教学专辑第三期·文言文教学专辑第四期·“教学方式”专辑第五期·综合性学习专辑第六期·如何做教...
温教授讲的确实好,“连滚带爬”地读书不仅是略读,浏览,更形象地看出读书的兴趣浓厚,如饥似渴。
“连滚带爬”地读就是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跳过去,猜读,跳读,浏览,
教师多读书是给学生做最好的榜样!
了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来讲真的很重要。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引...
“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的这句话,对于我们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也是适用的。课改工作的推进,不能搞颠覆...
为何不能把“静悄悄地教育变革”变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
名著阅读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多一些情趣的培养,少一些功利...
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书目。阅读哪些书孩子们需要相对客观全面的引导,同时也要提醒孩子阅读后思考...
北大学习已经是十天前的事了,但是历历在目。蒋老师的讲座让我深深感觉,古代诗文中文化无处不在,作为...
“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敬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