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群收涩黑涩会美眉kira

历代本草药性【收涩类】汇解(一)
&&&&&乌梅(《本经》)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树的未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熏制品。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需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酸,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临床用名有乌梅、乌梅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
《名医别录》:无毒。止下痢,好唾,口干。
《本草拾遗》:本功外,止渴,令人膈上热。乌梅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日华子本草》:暖,无毒。除劳,治骨蒸,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开宝本草》:味酸,平,无毒。止下痢,好唾,口干。
《本草图经》:除痰。
《本草衍义》: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木也。津液泄,故伤齿。肾属水,外为齿,故也。王叔和曰:膀胱、肾合为津府。此语虽鄙,然理存焉。
《药类法象》: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豉为白梅,亦入除痰药中用。
《药性赋》:味酸,平,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二:收肺气除烦止渴,主泄痢调胃和中。
《汤液本草》:气平,味酸。酸温,阳也,无毒。
《象》云: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为白梅,亦入除痰药。
《心》云:收肺气。
&&&&《本草》云:主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去骨间热。又方治一切恶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仲景治吐蛔下利,乌梅丸。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阳。
&&&&&《本草纲目》:所主诸病,皆取酸收之义。惟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匿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大丞梁庄肃公痢血,应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其蚀恶疮胬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说出《本经》,其法载于《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简便方》:起臂生一痈,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因阅本草得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
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
《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梅得木气之全,故其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是也。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腰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侵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其主去死肌,青黑痣,恶肉者,白梅之功也。白梅味咸,咸能软坚故也。又能消痰,醒睡,止霍乱,解酒毒。弘景云:生梅、乌梅、白梅功用大约相似,第乌梅较良,资用更多。
简误:《素问》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以肝主筋,性喜升发,酸味敛束,是违其性之所喜也。梅实过酸,不宜多食。齿痛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收敛肺气,解渴除烦。因涩大肠,禁痢止泻。却伤寒温疟,逐虚劳骨蒸。同建茶干姜为丸,治休息久痢尤验。黑痣可脱,虫痛能安。
《本草乘雅》:梅,味也。爽旦微明,春生之象也。先春而华,吸冰雪以自濡。色青味酸,入厥阴肝,肝色青,肝味酸故也。故主吮泄肾液,以润筋膜。经云:味过于酸,肝气已津,谭说酢梅,口中酸出,吮泄之力可征矣。是以对待水液焦涸,致热烦满闷,及上气令心不安,与偏枯不仁、致肢体痛,及死肌恶肉,青黑痣者,咸可濡心润之,藉子母更相生耳。
《药性解》:味酸,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生津液,解烦热,止吐逆,除疟瘴,止久痢,消酒毒。又主皮肤黑点,麻痹不仁。
&&&&&&按:乌梅入肺者,经所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是也;肾则其所生者也,宜并入之。多食最宜损齿。风寒初起、疟痢未久者,不可骤以此收敛也。
&&&&&《药鉴》:气平,味酸,无毒。收敛肺气,扫除烦热,安心调中,治痢截疟,生津止渴,消痰益精。如恶疮肉出,烧灰敷上,恶肉立尽。仲景治吐蛔下痢,用乌梅丸极验。同建茶、干姜为丸,治休息痢疾甚效。
《景岳全书》:味酸涩,性温平。下气,除烦热,止消渴吐逆,反胃霍乱,治虚劳骨蒸,解酒毒,敛肺痈肺痿,咳嗽喘急,消痈疽疮毒,喉痹乳蛾,涩肠止冷热泻痢,便血尿血,崩淋带浊,遗精梦泄,杀虫伏蛔,解虫、鱼、马汗、硫黄毒。和紫苏煎汤,解伤寒时气瘴疟,大能作汗。取肉烧存性,研末,傅金疮恶疮,去腐肉弩肉死肌,一夜立尽,亦奇方也。
《本草备要》:涩肠敛肺。
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果。敛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涩肠,涌痰消肿,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醒酒杀虫。治久嗽泻痢,梁庄肃公血痢,陈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而愈。曾鲁公血痢百余日,国医不能疗,应之用盐梅肉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一啜而安。瘴疟,诸证初起者,皆忌用。霍乱,吐逆反胃,劳热骨蒸。皆取其酸收。安蛔厥,蛔虫上攻而眩仆,虫得酸则伏,仲景有蛔厥乌梅丸。去黑痣,蚀恶肉。痈疮后生恶肉,烧梅存性,研末敷之。多食损齿伤筋。经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本经逢原》:酸收,益津开胃,同建茶、干姜,治休息痢,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仲景治蛔厥,乌梅丸用之,虫得酸即止。用丸不用汤者,欲留有形之物,入于虫口也。今治血痢必用之。中风惊痰,喉痹肿痛,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乌梅擦牙龈即开。血痢不止,以乌梅烧存性,米汤服之渐止。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
《本草崇原》:梅花放于冬,而实熟于夏,独得先春之气,故其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也。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矣。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矣。安心者,谓烦热除而胸膈不满,则心气亦安。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阳气虚微,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故止肢体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阳气充达,则其颜光,其色鲜,故去面上之青黑痣及身体虫蚀之恶肉。
愚按:乌梅味酸,得东方之木木味,放化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上达也。拍人不体经义,不穷物理,但以乌梅为酸敛收涩之药,而春生上达之义未之讲也。惜哉。
《本草求真》:﹝批﹞入肺敛气涩肠。
乌梅专入肺、肠,兼入肝、胆。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成无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入肠则涩,肠垢已出,《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服;血崩不止,用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次。庄肃公痢血,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入筋与骨则软,酸入筋。入虫则伏,虫得酸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圣惠》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用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已溃未溃,可用此烧灰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中风牙关紧闭可开,取肉擦牙龈,涎出即开,以酸能入筋骨以软。蛔虫上攻眩仆可治,仲景有乌梅治蛔上攻眩仆。口渴可止,时珍曰: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素问》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泄。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独梅能生津耶。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
但肝喜散恶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气,生气者,阳气也。且于诸症初起切忌。
《得配本草》:忌猪肉。酸、涩,温。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兼入足厥经血分。敛肺涩肠,生津止渴。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虚劳骨蒸,霍乱劳疟,蛔厥吐利,止血涵痰,醒酒杀虫。去黑痣,蚀恶肉。解鱼毒硫黄毒。
得川连,治赤痢肠痛。配建茶、干姜,治休息痢。佐麦冬,治产后痢渴;入补脾药,止久泄虚脱。汤浸去核,捣丸如枣大,纳入谷道,导大便不通。
去核煅炭,敷疮蚀恶肉立效。其核中仁,能清妇人子脏风气积滞。
病宜发散,疟痢初起者禁用。
怪症:下颊忽落,用乌梅口衔一枚,外用南星末,姜汁调涂两颊,一夜即止。
《本草经解》:乌梅气平,秉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肺主气,气平则降,所以下气;肝属木,木枯火炎,逆于胸中,则热而烦满,乌梅味酸,能收浮热,吸气下行,所以止烦满也。
心者火也,木之子,味酸气平,能平肝木,木和心自安也。
肢体属脾,脾为土,肝木克土则痛,味酸则敛,所以止痛。
肝藏血,血枯则偏枯不仁死肌矣,味酸益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愈也。
去青黑痣,及蚀恶肉,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与肉也。
《神农本草经读》:乌梅气平,秉金气而入肺;气温秉木气而入肝;味酸无毒,得木味而入肝,味涩,即酸之变味也,味胜于气,以味为主。梅得东方之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秉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气,以上达也。
其下气者,生气上达,则逆气自下矣。
热烦满,心不安,《伤寒论》厥阴症,以气上撞心,心疼热等字赅之,能下其气,而诸病皆愈矣。
脾主四肢,木气不达而为死肌,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所以主之。
去青黑痣及蚀恶肉者,酸收之味,外能消痣与恶肉也。
《本经疏证》:梅之花苞于盛冬,开于先春,梅之实结于初春,成于初夏,故梅之用,能吸寒水,以成制相火之功。其所以吸,则厥阴风木为之体,所以制,则少阴君火为之用。是何也?风木者,宣发之气,而其味酸则主乎收,君火者,昌明之气,而属少阴则主乎静。今夫因气逆乱不收为上气为满,相火随之以逆为烦,皆缘心不静,不能御诸气而使之降,又不能使相火听命而定而不动也。梅之实,当君火主令时,安详不扰而育其真,遂以长而成,且至于熟,安于是时者见宜于是时,是以能致心之安,心安则诸气相火咸惟命是听,上气热烦满,均毋敢作矣。虽然,上气肺病也;烦满胃病也。梅非治肺治胃者也。是又何说焉?夫肝属木,木得津润,遂畅茂条达,一身之壅塞皆除,其有不津则气乱为逆,逆于肺则为上气,逆于胃则为烦满,治之以梅,亦直探其源耳。水衰不能养木,内因也;火逼而致津枯,外因也。无间内外,皆可治以梅耶。然则梅能吸人之气以为津,不吸外来之寒湿,故因津枯而为烦为满,则内外因一也。亦又何别?特肾阴虚,不能上济者,不得用此耳。其能治肢体痛何也。是盖宜连下二句读,谓梅能主肢体痛偏枯不仁之死肌也。夫死肌有肢体不痛,不偏枯不仁者,是津气凝滞,不主滑泽肤腠也。则有肢体痛偏枯不仁者,不可知为津气枯肤腠不得滑泽耶。试观古今方书,有用梅治肢体痛偏枯不仁之方否?此无他,肢体痛偏枯不仁,是液枯,死肌则津枯也。夫液所谓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者;津所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者。梅之为物,能撮气以为津,不能撮谷以为液彰彰可见也。则其治止能吸气化津,通在外之死肌,又何疑焉。且证之以下文青黑痣,与死肌何异,其所在内之肢体痛偏枯不仁,可强使之同耶,即此可以知梅之用矣。
本经菊花主皮肤死肌,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细辛主风湿痹痛死肌,雄黄主恶疮疽痔死肌,苍耳主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白癣主湿痹死肌,不可屈伸,厚朴主气血痹死肌,矾石主鼠瘘蚀疮死肌,白芨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兰茹主蚀恶肉败疮死肌,地胆主鼠瘘恶疮死肌,斑猫主恶疮疽蚀死肌,蜀椒主逐骨节皮肤死肌,麋脂主痈肿恶疮死肌。由是观之,死肌之为物,因于疮痈十之六,因于风寒湿痹十之四,未有无因而致者也。有之,则藜芦之去死肌也。夫痈肿疽疮,血榜。风寒湿痹,气闭也。藜芦之所去,痰停也。则津枯与三者不如四维之恰相配合耶,然则化为津之物多矣。乃何独取诸梅?盖以渴者言及梅而津溢,化气为津,无有速于此者,且本有津而能致之者,他物或犹能之,若于最浊最涸之余,欲思甘露之滋,舍此诚无可他求矣。且麦门冬地黄,非不生津,然其功也溥,欲令专至一处,而去些微之死肌,不能也。人参黄芪,非不能行气致津,然其力也缓,欲其不助肢体痛而不可,又何能治偏枯不仁之死肌,譬之堪大受者,不得以小知使之。惟梅技有专长,效有偏至,恰于诸木凋残已极之候,独吐气而扬其英焉。是则因梅可以明死肌之故,因死肌可以见梅之用者也。
仲景用药,多紧贴本经,独于梅似若未尽其功能,而取其治厥治蛔,又非本经所载。殊不知只消渴气上撞心,已该下气,而心中疼热,饥不欲食,又该除热烦满安心矣。何则?梅实生青,半熟红,全熟黄,腌之则白,蒸之则黑,能具五色之全,而青时酸,红时甘酸,黄时甘多于酸,白者咸苦,黑者苦酸,五味又具其四。其所以用乌梅者,岂不以能从肝而媾心肾乎?夫黑而酸,水生木也;酸缘蒸熟而变苦,木生火也。故凡脉微而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即非所宜。若病者本静,乃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斯为合用。是知厥为阳气不伸,吐蛔为阳气因不伸内烁津气,致蛔无所吸受而上出,故曰蛔闻食臭出。厥非脏寒,(从医宗金鉴)其实仍是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现据,其用梅仍是吸水以济火,非有他也。然则谓仲景用梅,但得本经之一节则可,若谓治厥治蛔,非本经之旨,则误矣。扩而充之,后人以之治吐治利,何莫非因仲景乌梅丸推类及之。若夫白梅之蚀恶肉,仍是去死肌青黑痣之旨,黄梅浆之解暑渴,仍是安心除烦满下气之旨,特其变酸为咸苦,则致津之外,自有软坚去硬之功,变酸为甘,则致津之中,更有调变阴阳之效。循是以思,梅之功盖犹未尽乎此,而所以启人元悟,尚是仲景用梅,有以诱之耳。
《本草新编》:乌梅味酸,气平,可升可降,阳也,无毒。收敛肝气,固涩大肠,止血痢,安虫痛。乃止脱之药,备之以敛滑脱可也。
按: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功。然效速者,取快于一时,往往有变生久病而不能愈,不可不慎也。世有夏日将乌梅作汤以止渴者,腹中无暑邪者,可以敛肺而止渴。倘有暑邪未散,而结闭于肠胃之中,及至秋冬,不变为痢,必为疟矣。乌梅治蛔厥,蛔上入膈,故烦而呕,用之即定矣。
《本草分经》:酸涩而温,入脾肺血分。涩肠敛肺,止血,生津止渴,安蛔涌痰,解毒。
《本草思辨录》:梅花苞于盛冬,梅实成于初夏。得木气之全而味酸,谓为肝药,夫何待言。然非专入肝不兼走他经也。其气平属金,其味酸中有涩,涩为辛酸之变亦属金。实熟则色黄而味带甘,乌梅乃半黄时所熏,则亦入脾胃。濒湖谓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不知胆液上湖,口中必苦。观《素问》「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可知津生是生于肝不生于胆,津生亦不是肝升。譬之手巾,用热汤浸过,绞之则热气四出,巾已就敛。酸敛之能生津,理亦如是。肝何至升,且得之而复其下行之常矣。夫胆主动主升,肝主静主降。梅实熏黑,味酸而苦,虽是由肝归肾,然能激肝中之津以止渴,不能壮肾中之水以灭火。《素问》「酸苦涌泄为阴。」核之于梅,涌即津生之谓;泄则气为之下,热烦满为之除,气下热烦满除而心以安。《本经》固贴切之至。至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邹氏谓古今方书无用梅治肢体痛偏枯不仁之方,宜连不死肌读,为治此等之死肌。窃谓止字疑有误。或即下文去字而复出一字耳。肢体痛偏枯不仁,不过血络凝瘀,虽死肌尚有可为,故与青黑痣并足以去之也。诸家之论,有与愚相反者焉,有可以印证者焉,试胪举之;张隐庵云:「其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乌梅无生木气起肾阴之能,上已言之。张氏执是以用乌梅,必有为所误者,其鳖在温平酸涩之用,全置不讲,而徒以空谈为超妙也。陈修园拾张之唾余,别无所见。卢子繇则以《本经》主治,一归之生津,至谓吮肾液以润筋膜。邹氏所见又与卢同,以生津为吸寒水以制火。不知《本经》之除热,是泄热非制热(叶氏亦云乌梅泄热,见《临证指南》)。酸苦涌泄之义不明,便无处不窒。其论乌梅丸治蛔厥也。曰吐蛔为阳气烁津,致蛔无所吸受而上,则梅生津于上,岂是养蛔于上?肾阴虚不能上济者,不得用梅,则蛔本在下,何以有肾阴而不知吸,此既窒滞鲜通矣。又谓蛔厥非脏寒,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现据,不知厥阴病多阴阳错杂。沈尧封云厥阴于卦为震,一阳居二阴之下,病则阳泛于上,阴伏于下,而下寒热之证作。蛔上入膈,是下寒之据。消渴心中疼热,是上热之据。凡吐蛔气上撞心,皆是厥阴过升之病,治宜下降其逆上之阳。乌梅丸,无论黄连乌梅黄柏为苦酸咸纯阴下降之药,即附子直达命门,亦何非下降,可谓精审之至矣。邹氏于厥非脏寒句,自注云从《医宗金鉴》,不知《金鉴》于林氏主脏寒之论,仍列于下,并未删驳。又尤在泾解心中疼热,食则吐蛔,统谓之邪热,姑无论于乌梅丸之治不合,即厥阴病之阴阳错杂,亦似有未察者。惟唐容川以西人空气冷热发明厥阴之道,足以上契圣心,下迪学者。空气非愚所知,不具述。其析疼热吐蛔为下寒上热也,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句),为厥阴包络挟心火之热发动于上;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厥阴肝气挟寒水之寒相应而起。夫吐蛔一也,知此条非纯热,即知彼条亦非纯寒。乌梅丸所以寒热并进,而非脏寒蛔不上而入膈,尚何疑乎?
【现代药理研究】
·乌梅可刺激唾液腺、胃蜕泌,对胆囊有轻度收缩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并可改变胆汁酸碱度。乌梅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奥氏括约肌有弛缓作用。
·乌梅对蛔虫有兴奋作用和刺激蛔虫后退作用,对其他寄生虫如钩虫、华支睪吸虫也有一定的效果。
·乌梅对蛋白质过敏性及组胺性休克具有减低死亡数目的作用,还具有脱敏作用。
·乌梅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乌梅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抗辐射活性。
·乌梅果浆有明显抗氧化溶血和抗肝匀浆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抗衰老,抗疲劳。
·乌梅提取物体外具有抗凝血抗纤溶活性,小鼠免疫特异玫瑰花实验表明,乌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乌梅成分苦味酸具有提高肝脏功能作用,苦扁桃甙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石榴皮(《名医别录》)石榴皮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原植物生于向阳山坡或栽培于庭园中,喜温暖向阳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味酸、涩,性温。归胃、大肠经。功效涩肠止泻、杀虫。临床用名石榴皮。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治下利,止漏精。
《药性论》:使,味酸,无毒。能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一方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
《本草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药性解》:味酸涩,性温,无毒,入大肠、肾二经。主精漏下痢,筋骨风痛,脚膝难行,目流冷泪,肠风下血,杀牙虫,染须发。其子止渴。其花百叶者,主心热,疗吐血,为末吹鼻中,止衄血及金疮血。
按:肠滑则患血痢,肾滑则患遗泄。榴者留也,故入兹二经。然痢积未尽者,不可先以此涩之。多服能恋膈成痰。其子不宜过食,能损肺坏齿。其花色赤属火,宜入心家而主血。
《本草备要》:涩肠,外用染须。
酸涩而温,能涩肠,止泻痢下血,煅末服。崩带脱肛。泻痢至于脱肛者,以石榴皮、陈壁土加明矾少许,浓煎熏洗,再用五倍子炒研敷托而止之。勿犯铁器。《客座新闻》云:一人患腹胀,夏成诊之曰:饮食如常,非水肿蛊胀,及湿热生虫之象也。以石榴、椿树东引根皮、槟榔各五钱,空心服,腹大痛,泻虫长丈余,遂愈。
《本经逢原》:榴味甘酸,具木火之象,故多食伤肺损齿,而生痰涎。其皮涩温,能治下痢滑脱。一种小者,曰酸石榴,治痢尤捷。《千金》治痢方皆用之。酸兼收敛,故能止下痢漏精,崩中下血。丹方以酸石榴莲皮子捣汁,入姜、茶煎,治寒热利。又久痢用榴皮烧灰,人参汤下一钱,屡验。
《得配本草》:酸、涩,温。治痢摄精。疗崩中带下,止肠风下血,祛筋骨风痛,除目流冷泪,洗脚疮湿烂。
得茄梗,治肠血。血在粪前者效。配槟榔,杀虫。
《本草分经》:酸涩而温。涩肠止泄痢、崩带、脱肛,杀虫,乌须。能恋膈成痰。积未尽者勿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酸、液种,以酸者为石榴之正味,故入药必须酸者。其性微凉,能敛戢肝火,保合肺气,为治气虚不摄肺劳喘嗽之要药。又为治肝虚风动相火浮越之要药。若连皮捣烂煮汤饮之,又善治大便滑泻、小便不禁、久痢不止、女子崩带,以其皮中之液最涩,故有种种诸效也。
【现代药理研究】
·石榴皮作用于寄生虫肌肉,使其陷于持续收缩,因而有驱虫效果。
·石榴皮有较广的抗菌、抗真菌作用。
·石榴皮能加强血浆蛋白凝固、凝血因子功能,以及血小管收缩作用,故能用于止血,与明矾有协同作用。
肉豆蔻(《药性论》)肉豆蔻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树的成熟种仁。我国广东有栽培,还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以及西印度群岛、马来半岛等地。原植物喜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抗寒性弱,忌积水,以土层深厚、松软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涩肠敛肺、下气利咽。临床用名有肉豆蔻、肉果、玉果、煨肉豆蔻。
【本草汇言】
《药性论》:君,味苦,辛。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海药本草》:味辛,温,无毒。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胳下气,解酒毒,治霍乱。味珍,力更殊。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主鬼气,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
《本草衍义》: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来其气。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阳明经。
《本草》云:主鬼气,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伤乳霍乱。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与属土。温中补脾为丸。《日华子》称其下气,以其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泄。《衍义》不详其实,谩亦因之,遂以为不可多服。云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本草纲目》:土爱暧而喜芳香,故肉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止吐利。
暖脾胃,固大肠。
《本草经疏》:肉豆蔻禀火土金之气,故味辛气温而无毒。入足太阴、阳明经,亦入手阳明大肠。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故为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泄泻之要药。香能辟恶除不祥,又中气不虚则邪恶之气不能入,故主鬼气及温中。脾主中焦,胃为后天生气之本,脾胃之阳气旺,则积冷心腹胀满,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食不消,泄不止,小儿乳霍,诸证自除矣。
简误: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箄盛,掺初起,皆不能。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温。无毒。所入经络,惟手阳明。疗心腹胀疼,卒成霍乱者可止;理脾胃虚冷,不消宿食者能温。男妇伤暑血痢有功。小儿伤乳吐泻立效。痢疾助之白粥饮,吐泻佐以生姜汤。
《本草乘雅》:乐音曰肉。肉器曰豆。物盛曰蔻。盖府器之存登谷者胃,其受盛者体,转输者用也。设具体无用,则谷食不消,心腹胀痛,霍乱飧泄,呕沫乳霍矣。此以寒中积冷,中恶鬼气之所致。肉豆蔻秉刚燖气味,鼓发中黄,寇之使出,所谓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而为养,宣五畜味而为充,充则肌肥而美满,养则肤润而媚好,命名肉豆蔻者以此。
以受为体,以输为用,具体无用,则能受不输,中消洞泄之类,可比量推度矣。
《药性解》:味苦辛涩,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疗心腹胀痛、卒成霍乱、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虚冷泻痢,小儿伤乳吐泻,尤为要药。忌见铁器。
按:肉豆蔻即肉果,辛温之性,宜入脾胃。有未去之积者,不可先以此涩之。
《药鉴》:气热,味大辛,属金与土,入手足太阴经药也。惟其气温,故能温中补脾。又言下气者,盖以脾得补而善运化,其气自下,非若香附、陈皮之快泄也。惟其味辛,故能散肺中滞气,除隔上吐逆,消谷食,开腹胀。合气与味,又能止泄。大都温能补脾,辛能散滞。脾得温以补之,则运化之令司,而漏下之患除。肺得辛以散之,则清化之源司,而淡渗之令强,何泄之有?
《景岳全书》:味苦辛而涩,性温。理脾胃虚冷,谷食不消;治大肠虚冷,滑泄不止。以其气香而辛,故能行综痛,和腹胀,治霍乱,调中下气,开胃进食,解酒毒,化痰饮,温胃逐虫,辟诸恶气,疗小儿胃寒伤乳吐泻。以其能固大肠,肠既固则元气不走,脾气自健,故曰理脾胃虚冷,而实非能补虚也。面包煨熟用,或锉如豆大,以干面拌炒熟,去面用之尤妙,盖但欲去其油而用其熟耳。
《本草备要》:肉豆蔻一名肉果,燥脾涩肠。
辛温气香。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治积冷心腹胀痛,挟痰挟食者并宜之。中恶吐沫,小儿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初起忌用。忌铁。
《本经逢原》:肉豆蔻辛香,入手足阳明,温中补脾,宽膨胀,固大肠,为小儿伤乳、吐逆泄泻之要药。二神丸合补骨脂治肾泻,盖取补脾以治肾邪也。按:脾土性喜芳香,故肉果与脾胃最为相宜。以其能下气者,脾胃得补则健运,非若厚朴、枳实之峻削也。热郁暴注禁用,以其辛温性榜。
《本草求真》:﹝批﹞燥脾、温胃、涩肠。
肉豆蔻专入脾胃,兼入大肠。辛温气香,兼苦而涩。功专燥脾、温胃、涩肠,时珍曰: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治吐利。行滞治膨消胀。凡脾胃虚寒挟痰食,而见心腹冷痛、泄泻不止,服此气温,既能除冷消胀,复能涩肠止痢;若合补骨脂同用,则能止肾虚泄也。至书所云能补脾气,以其脾胃虚寒,服此则温而脾自健,非真具有甘补之意也。气逆而服即下,以其脾胃既舒而气即下,非若厚朴、枳实之下为最峻也。但此止属温胃涩肠之品,若郁热暴注者禁用。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足阳明经。理脾暖胃,温中下气。化痰饮,消宿食,解酒毒,辟恶气。治积冷。除心腹胀痛,涩大肠,止泻痢、滑泄及小儿胃寒,伤乳吐泻。
配木香,下气消胀;脾健运,气自下。配补骨脂,使戊癸化火以运谷气。
掺初起,及暴注火泻者,禁用。
肉果补土中之火,制土之湿也,亦所以润土之燥。盖脾本湿,虚则燥,然其燥有二,如夏火灼干之燥,如秋凉清肃之燥。火盛以致燥者,当用水润之,生熟地、麦冬之类是也。用寒用热,治毋混施。
《本草新编》:味苦、辛,气温,无毒。一名肉果。入心、脾、大肠经。疗心腹胀疼,止霍乱,理脾胃虚寒,能消宿食,专温补心包之火,故又入膻中与胃经也。但能止下寒之泻,而不能止下热之痢,从前《本草》,多信治血痢有功,而不言其止泻痢。夫泻不同,五更时痛泻五六次,到日间反不泻,名大瘕泻也。大瘕泻者,肾泻也。肾泻,乃命门无火以生脾土,至五更亥子之时,正肾气正令之会,肾火衰微,何能生土,所以作泻。故大瘕病,必须补命门之火,火旺而土自坚矣。肉豆蔻,非补命门之药也,然命门之火上通,心包之火不旺,而命门愈衰,故欲补命门,必须上补心包也。膻中,即心包,一物而两名之。肉豆蔻补心包火,补心包,正所以补命门也。况理脾胃寒虚,原其长肢,命门旺,而脾胃又去其虚寒。脾胃得肾气,自足以分清浊而去水湿,又何至五更之再泻哉。
或问肉豆蔻开胃消食,子舍而不谈,反言其能止大瘕之泻,亦何舍近而言远乎?曰:大瘕之泻,正所以表肉豆蔻之开胃而消食也。凡人命门之火不旺,则不焦阴寒何能蒸腐水谷。下不能消,所以泻也。泻久则亡阴,阴亡则肾不能交于心包,而心包亦寒。心包寒,则火不能生胃,而胃又寒。胃寒,则胃气萧索,又何能消食耶。肉豆蔻,温补命门而通胞,两火相生于上下,水泻止,而脾胃之气自开,不求其消食而自化。言止肾泻,而开胃消食即在其中,又何必再言哉。
或问肉豆蔻暖胃而健脾,温肾而止泻,故入之四神丸中,以治脾肾寒虚之作泻,然而有效、有不效者,何故?盖肾虚作泻,又有不是命门之寒,故服四神丸,而反多后重之症矣。夫肾虚未有不寒者,寒则泻。不寒则何以泻。乃饮酒过多,又加色欲,使酒湿入于肾之中,故作泻也。倘亦以肉豆蔻治之,安能治肾寒者速效哉。
【现代药理研究】
·肉豆蔻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真菌和抗微生物作用,其萜类成分有抗菌作用。
·肉豆蔻油对肠胃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少量能促进胃液分泌及肠蠕动,大量则呈抑制作用。
·肉豆蔻油为一种强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有显著的麻醉性能。
·肉豆蔻衣中分离所得的肉豆蔻醚和脱氧二异丁香油酚,可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而抑制肝中脂质过氧化作用。
·肉豆蔻醚对人的大脑有中度兴奋作用,肉豆蔻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
芡实(《本经》)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主产于湖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池塘、沼泽及水田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功效补脾祛湿、益肾固精。临床用名有芡实、鸡头实。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本草乘雅》:芡生水中,华实向日,具既济水火义。又草木类,全藉水土,吮抽发育,芡则更藉日中火,为先后身,亦具木胎火里义。又叶上蹙衄如沸,连茎刺棘如猬,实皮实壳如介,亦具金胎水中义。诚互交木金火之驻形物也。如益精强志不饥,即驻形之里应,目明耳聪轻身耐老,即驻形之外合;飞行神仙,即驻形之行圆功满也。未有形已驻,而中央之基不筑已不练者;若湿痹之腰脊膝痛,及卒暴疾,即驻形物之主治功能也。芡乃大中之小,浊中之精,涩中之甘,荆棘中之软美,壅漱之流行,意兰中之气悟,疲疲中之强武。
《药性解》: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肾、脾、胃四经。主安五脏,补脾胃,益精气,止遗泄,暖腰膝,去湿痹,明耳目,治健忘。
按:芡实之甘,宜归脾胃,土得其宜,则水不受克,火亦无盗食之虞,故又入心肾二经。多食壅气,最难消化,婴儿食之不长,老人服之延年。
《药鉴》:气温,味甘美。属土而有水。经曰:补中补胃。又曰:益精治浊。同杜仲,理腰膝疼痛。并甘菊,令耳耳聪明。更益精气,又主脾湿。久服不厌,可作饵食。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入脾肾两脏。能健脾养阴止渴,治腰漆疼痛,强志益神,聪明耳目,补肾固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延年耐老。或散丸、或煮食皆妙。但其性缓,难收奇效。
《本草备要》:一名鸡头子,补脾涩精。
甘涩。固肾益精,补脾去湿。治泄泻带浊,小便不禁,梦遗滑精,同金樱膏为丸,名水陆二仙丹。腰膝瘀痛,吴子野曰:人之食芡,必枚啮而细嚼之,使华液流通,转相灌溉,其功胜于乳石也。《经验后方》:煮熟研膏,合粳米煮粥食,益精气。蒸熟捣粉用,涩精药或连壳用。李惟熙云:菱寒而芡暖,菱花背日,芡花向日。
《本经逢原》:芡生水中而能益脾利湿,观《本经》所主,皆脾肾之病。遗精浊带,小便不禁者宜之。
《本草崇原》:芡实气味甘平,子黄仁白,生于水中,花开向日,乃阳引而上,阴引而下,故字从欠,得阳明少阴之精气。主治湿痹者,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也。治腰脊膝痛者,少阴主骨,外合腰膝也。补中者,阳明居中土也。除暴疾者,精气神三虚相搏,则为暴疾。芡实生于水而向日,得水之精,火之神。茎刺肉白,又禀秋金收敛之气,故治三虚之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者,言精气充益,则肾志强。肾志强则耳目聪明。盖心肾开窍于耳,精神共注于目也。
《本草求真》:﹝批﹞利脾湿,涩肾气。
芡实专入脾、肾。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甘入脾。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涩固脱。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补脾同山药、茯苓、白术、人参、莲肉、薏苡仁、扁豆。惟其味涩固肾,用芡实一味捣未熬,金樱子煎和丸,服之补下元益人,谓之水陆丹。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伤损精气,小便遗数精滑,用秋石、芡实、茯苓、莲肉各四两为末,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阴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
《得配本草》:芡实一名鸡头,甘,平。涩。入足少阴、太阴经。补脾助气,固肾涩精。治遗浊带下,小便不禁。
得金樱子,摄精;配秋石、莲肉、大枣为丸,盐汤下,治便数精滑。佐生地,止血。合菟丝子,实大便。
《本草经解》:芡实气平涩,秉天秋敛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脾为湿土而统血,湿邪降于下,则走腰脊膝,致血泣而成痹。芡实甘平,则益脾肺,肺通水道,则湿行;脾和则血活,而痹者瘳矣。
中者脾也,味甘益脾,故能补中。暴疾多属于火,得水之精者,多能抑火,芡实味甘属土,而生于水,所以制火而主暴疾。
肾藏精,肺为金而肾为水,气平益肺,肺气旺则生精,金生水也。味甘益脾,脾统血,目得血则明,耳得血则聪,故令耳目聪明也。味甘益脾,脾气升;气平益肺,肺气降,升降和,则天清地宁,养以刚大,而志强矣。
《本经疏证》:芡茎不弱于荷茎,其长且倍焉,然任蠖屈于水中,而叶终不离水面者,地之气能隔水以交天,天之气不能越水以交地,则承接于天者,究在水而不在土也。故夫芡开花向日,向日结包与天上之阳相嘘吸而成实,则为秉气于阳矣。夫水中之气不能出水,又何异腰脊与膝为湿所蔽不得交于阳耶?乃芡者偏能共水外之阳,嘘吸以钟生趣,故主为湿痹。腰脊膝痛补中,腰脊膝固皆系属水藏,而资阳气以运动者也,被水气蔽而为痛,则受阳之益而痛已矣。资始于水下之土,资生于水外之火,火土相锻则成金,而偏在水中,具坚刚之性,洁白之色,不受泥之汗日之暴,则受日暴泥汗以为病者,均藉此可已。曰除暴疾,正对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而言,非特能致阳于阴,并能起阴御阳也。心之志,耳目之聪明,皆阴中之生气而注于阳者,皆于精中益气以交阳,则志之强耳之聪目之明,正有不期然而然者,特精盈而气不能摄之以交于阳者则可,精不足而有是则无益矣。
《本草新编》:味甘,气平,无毒。入脾、肾二经。主湿痹,止腰膝疼痛,益精,令耳目聪明,强志补中,除暴疾,久食延龄益寿。视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者也。其功全在补肾去湿。夫补肾之药,大都润泽者居多,润泽则未免少湿矣。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神水,与诸补阴之药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虑多投以增湿也。
或问芡实平平无奇,而子偏誉之为益精补中之药,何也?曰: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至妙药也,子不信其功效乎?夫芡实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饮调服,虽遗精至衰惫者,不旬日而精止神旺矣。至平之药,而实有至奇之功,非世人所能测也。
或问芡实性实平淡,吾子誉其功用,不识益肾补精之外,更有何病可大用乎?曰:芡实,无症不可大用,而尤可大用者,开胃气耳。胃气大开,何病不藉之以得利。平而实奇,淡而无厌,殆芡实之谓乎。
或疑芡实但能止精,而不能益精,虽精止即是益精,而终不可谓精得芡实而生也。曰:芡实岂但止精哉。夫遗精之病,必能补而后能止。使芡实不能益精,又何能止精。况芡实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芡实益精,又何疑乎。
《本草分经》:甘平而涩。补脾固肾,助气涩精,又能解暑热。
【现代药理研究】
芡实能明显地消除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尿蛋白。
欢迎阅读以下我的更多文章,祝福你健康到永远。
&&&&&&、、、、、、、、、、、、,。
&&&&&友好提醒:你加我关注,我赠你健康。加我关注后,你就可以通过你博客顶部的“个人中心”随时知道我的最新动态(博客新增内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涩会美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