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压力一个被自己磨灭的人生?

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死亡?怎样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最近我都很恐惧,我恐惧的是担心下一秒就死亡。我不清楚最近为什么这个感觉来得特别的厉害。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可能也正因为这样,我每天都拼命地在工作和学习,努力尝试忘掉这个问题。但是最近发现越来越严重了。其实真的很害怕突然之间失去一些感觉,失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这个心理问题是属于怎么样的问题?希望有好的心理专家帮我解除这个很傻,但是又很可怕的想法,到底怎样才能面对死亡坦然?当然,如果您不是专家也可以回答,只要你能够告诉我怎样解决这个心理问题便是可以了。相似问题:
按投票排序
487 个回答
死亡是躲不开的永恒话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也是最公平的。无论是杀人如麻的独裁者,亦或是特蕾莎修女这种伟人,皆难逃灰飞烟灭之时。既然是无法回避的,那不妨看看历史上的牛人是怎么应对这件事的:秦始皇方法:派徐福三千童男童女出东海求仙药,请大量道士炼长生不老丹。影响:为化学的进步以及霓虹国的起源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21世纪电影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木乃伊3》《神话》《古今大战秦俑情》)结果:挂了,好好的帝国还被太监给毁了。嘉靖帝方法:炼丹影响:化学继续发展,特别是毒物领域。。结果:铅砷中毒,挂了这个帝王清单可以很长...不单单在中国,西方对于长生不老也是孜孜不倦的,不过更多的是出现在神话和宗教故事里。看到这里发现不同的地方没,为什么嬴政朱厚熜那么怕死而西方帝王好像没干过什么出格的事。那是因为信仰的宗教不同,以及宗教背后的理论体系不同。秦始皇有没有宗教信仰我就没考证过了,但是老朱同志是铁杆的道教粉,而道教是主修今世的,最高追求是长生不老、羽化升仙,而佛教基督教是来世论,提倡的是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亦或是投胎重来。所谓“道曰今生,佛说来世”。无论宗教理论有多么千差万别,其核心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要么你就不会死,要么你死后组织还会给你安排职务的,总之不是死了就玩儿完了。这个原则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从经济学市场供需理论来讲,它恰好满足了市场上一份特殊而又分量强大的需求:怕死。我认为宗教的产生的本源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在古代,未知又分对于自然力量的不解以及对于死后通往何方的迷茫。随着科学的进步,曾经哪些神秘的自然力量被科学一个一个KO了,既然如此为何宗教依然盛行呢?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宗教普及率越高呢?那是因为死后的未知还是没有被完美的解释,或者换种说法是,人们没法接受科学对于死亡的解释。脑细胞死了?心脏跳动停止?器官衰竭?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人们陷入了题主这般深思中,时而彻夜难眠,时而惊恐万分,时而泪牛满面,时而郁郁寡欢。这种情况是大家都会遇到的,本人在某个阶段也开始意识到了死亡这个话题,以至于彻夜沉思死后究竟会如何,精神还会不会存在,如果不会存在,那之前的人生只是暂时的,是不是从死亡那一刻就陷入了无尽的黑暗而永远无法重归光明?这些问题对于还年轻的我们来说的确有些无法承受了,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像小崔一样抑郁了。。。。这应该就是题主现在的状态了。那么题主现在有三条路可以走:1.皈依宗教。这是最偷懒的方法,告诉自己相信宗教对于来世的解释,然后你就淡定了,因为反正你怀着阿Q精神相信了死亡不代表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没准你还有点小激动~搞不好下一世就是投胎到比尔盖茨家,或者天天做好事进入天堂开始在云端飘飘然,亦或是《古兰经》里充满了美酒和处女的天堂。。2.让自己忙于生活从而没空想这些事。天天有事情做的话就不会神经兮兮的想这些诡异的话题。。反正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想过这事就是因为。。。给忙忘了。。。。3.构筑一个你自己可以信服的理论来接收死亡。这个理论可以扯淡,可以不符合常理,可以天马行空,甚至可以变态。反正你自己信就好,又不用告诉别人。这个东东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让你哪怕是暂时的接受死亡这一现实,从而不让这个很遥远的奇葩影响你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我是先在2里待了一段时间,现在进入3了,我在想如果我自己的理论不能撑到我知天命的话,搞不好老了之后我会去尝试1。下面是我给自己接受死亡这一客观结束的理由:我的一部分在不断的死去,而我的另一部分又在不断的重生。只要明白我已经死过了,那么未来生命的终点,亦不过是在重复我所经历过的死亡罢了,无所惧矣。可能看到这里很多人觉得我在装逼了,其实不是什么晦涩的大道理。我认为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基于精神/灵魂的消散,而不是肉体的毁灭。换句话说,如果有天明确告诉你死亡只是你肉体的腐朽,精神还是会存在,无论是漂浮空中还是换副躯壳,那么大部分人都不会对死亡如此恐惧了吧(事实上宗教就是这么干的)。所以先要明白,我们畏惧的是精神/灵魂的消散。那么精神的是依托于什么而存在的呢?我认为是记忆。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意识,更确切的说是记忆的片段构成的。你现在还想得起5岁的时候的点点滴滴吗?如果想不起的话,那么即使把那段时间从你生命中抹去,对现在的你也没什么大影响(当然小时候的教育等等会潜移默化影响)。假如你有一天失忆了,什么也想不起了,那么失忆后的你还是之前的那个你吗?我认为不是了,甚至可以说除了潜意识的某些行为习惯保留(比如左撇子有撇子、语言系统等),你已经变成另一个人了。那么失忆前的你去哪里了呢?你失忆前的意识记忆已经消失了,你失忆前的精神灵魂也就消失了,所以可以说,失忆前的你已经死去。而我们终究是在一个不断失忆的过程中的。长大后想不起小时候的事了,今天已经想不起上周中午吃的什么了,老了只会就更加遗忘了。所以我自认为我已经在不断死去的过程中了,因为我的记忆在不断消失。一旦体验过死亡(记忆的消失),那么生命的终点不过是另一次失忆而已。所以每一天入眠,都是在向昨天的自己挥手告别,而陷入临时的死亡中,等待另一次的重生。一旦我自认为想明白了“自我”只会存在于当下、只会存在于此时此刻这件事,我也就淡定了,反正爷已经死过了,而且随时都在死。现在打字的我相对于待会儿点击发布答案的我就算是挂了,今晚睡上一觉后那么今天的我也算是翘了。所以我一直觉得,得老年痴呆症何必抱怨命运不公呢,这分明是件幸福的事。我会慢慢的忘了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在一种缓慢、逐渐的、可以接受的速度下和这个世界说再见。当我完全忘了全部,变成了一个呆傻萌的老头时,虽然你认为我活着,但是我所理解的自我已经烟消云散了。没有痛苦、没有眼泪,有的只是另一个苍老的孩子般的我,继续在世间留以微笑...以及屎尿.....
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死亡?这个问题中「我们」这个词用得非常好。的确,不仅仅是题主你,是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不被存在的内含悲剧所影响。大多数时候,对于死亡的焦虑潜伏在无意识中,当一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提醒我们,它才会冲破思想的禁忌,萦绕人的脑海,带来挥之不去的焦虑与恐惧。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见证身边的人伤逝,校友重聚,重大的周年纪念,生日,哀伤之梦,一段关系的结束等。这些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一个阶段结束的见证,它们提醒着我们,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有结束。怎样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我给你五个锦囊。一、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有一句话:虽然肉体上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于死亡的观念可能会拯救我们。因为,我们从对于死亡的认知而来的所有焦虑,其实都是非理性的。你问,我们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可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不用面对死亡。我们担心死亡,大多数是在担心死亡会有怎样的滋味,如你所说「真的很害怕突然之间失去一些感觉,失去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当你死时,却并无知觉意识,你并不用去面对「失去一些感觉,失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样的你,并不存在。因此,我们每个人并不用面对自己的死亡。就如海德格尔所说:「死在,我就不在;我在,死就不在」。二、当然,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似乎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来一次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思想实验。这个实验操作性还不错,当大家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追随我一起来做(我略作修改,以符合我们大家的阅读习惯):前些年穿越剧十分火热的时候,有一部50集大片,叫《神话》,大家跟我一起回顾其中剧情。男主角易小川(胡歌饰)穿越到2000年前,爱上了玉漱公主(白冰饰),种种原因,他们获得了长生不老的能力,却被迫分离。两人苦苦生活等待了2000年,到了现代才终于团聚,却因此失去了长生不老的能力,迅速衰老。现在跟我一起想象,你成为了易小川,不过你没那么帅,你还是你现在的模样(照一照镜子,我说真的),现在的智商(想想期末考试的成绩),现在的赘肉和零武功(再照一照镜子)。你也没有爱上一个白富美(例如,范冰冰,嗯,你应该不会爱上她,我说的是爱情的那种。),你知道你高攀不上,所以审美也和现在一样(中学的同桌,大学学生会的学妹,单位里新来的妹纸。嗯,就是这种。)。你唯一拥有的,是易小川那长生不老的能力。你的生命从此没有了终点。你的生活就是目前所过的和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没有任何新鲜之处。每一样痛苦、欢乐、离愁、叹息,日复一日,永不停息。你现在每天生活中的大大小小无法言传的事情皆会再度重现,而所有的结局也都一样——同样的鲜红朝阳、同样的风中匆忙的街边烧饼作为早餐、同样喋喋不休的老板或同事、同样的又卡又破的笔记本电脑、同样的思维停滞写不出好代码的星期一、同样的末班公交车、同样的睡到中午的周末。那存在的永恒沙漏不停转动。你不会死亡,这样的日子没有终点。怎么样?假设你将重复同样的生活直至永远,没有尽头。这依旧让人震撼,让人恐惧。不是吗?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里很核心的一个要素也是,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是无限的。我们恐惧的是这种无限。一切有终点的事物,不论多么糟糕透顶,似乎都不能让人产生无边无尽的恐惧。所以,我们似乎恐惧的并不是死亡这件事情本身。托尔斯泰在其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讲述,伊凡伊里奇是一个品性卑劣的地主,在痛苦中面临死亡,但是在生命结束之前,他突然意识到他的死亡是如此糟糕,正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得如此糟糕。这给我们以最大的启示是:学会很好地生活就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地死去。三、「我每天都拼命地在工作和学习,努力尝试忘掉这个问题」题主,你每天都在拼命工作和学习,但是这种努力和拼命背后的动机却是去逃避去忘记这个问题。你把不断的工作和学习当做酒精来麻痹自己,你恐惧死亡的债务,结果拒绝生命的借贷。你因恐惧死亡,因而不敢进入生命。就像你害怕会用完你的生命似的。别如此胆小好嘛,去热爱你的生活吧,去做你爱做的事情,把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河流之中,去感受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去泡妹纸、去开公司、去巴厘岛度假、去上周末的兴趣班、去交有趣的朋友、去谈让你血脉偾张的恋爱。一切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就去做它。不要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它并不能教导,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河流之中,这样的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四、你想,在我们出生之前,已经有很多很多年,多到数不清楚,在我们死后也会有很多很多年,多到数不清楚。因此,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团耀眼的火化,它夹在前后两大团黑暗中间:在我们出生之前的黑暗和再我们死后的黑暗。可是我们多么恐惧后面那团黑暗,而对前面那团黑暗毫不在意。伊壁鸠鲁曾提出,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和出生之前一样。去想象我们生前和死后并无区别,去试图相信这样一个观念:人死之后一定是回到生前的状态了。这或许能给你以安慰。五、欧文亚隆在他的《直视骄阳》中提出了许多征服死亡焦虑的办法(强烈推荐本书)。他在第四章:观念的力量中,提到一个观念,我觉得对我面对死亡焦虑最有效,叫「波动影响」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我们可以留下一些东西,留下一些自己或许并不知晓的东西。死并不像你所想的那样——一切都会完全消亡;最重要的是,你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你的言行、你的思想所带来的「波动影响」能够使别人得到快乐。最显著的例子的通过生育下一代来传递我们的基因,或是器官捐献例如眼角膜让另一个重见光明,或是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善举改变了一个陌生人的一生。创造一些可以传递给他人,并丰富他人人生的事物可以让你的波纹扩散,你的影响力一直存在。就拿最近的事说,姚贝娜去世了,她的「波动影响」还在,我们依然听着她的歌,甚至或许有很多人从她的歌声中汲取了许多力量,从而生活得更丰富更快乐。当然我们不是姚贝娜,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产生不了那么大的影响,但是哪怕再小,你也得知道,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波动影响」——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亚隆说,正是由于他希望对他人有所助益,所以才会选择在远超过退休年龄之后,依然笔耕不辍。这也是我,曾小傻,选择在知乎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悟和人生感悟的理由。希望对你,对大家有所助益。
为什么会害怕死亡呢,是因为死后既是永恒吗?你可知宇宙已经存在了多久,在这之前又有多久,我们经历了几乎永恒才来到地球,为什么害怕再回到永恒中去呢不管死后我还会不会重生,还会不会有某种载体承载着我的记忆,我只知道的是,我的躯体又重新回到宇宙里,他们因我而相聚,也因我而分离,这是一段美好的缘分不要担心那种“一无所有”的感觉,正如我从不害怕进入睡眠
简单地讲讲我的感受吧,这个问题应该算是个话题,不要当成问题看。大约在两年前,我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变故,具体情节不讲了。这段变故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度了过去。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前,说实在的,我很恐怖于死亡。其实死亡所要经历的痛或苦,好像不是我恐惧的原因,更多的是对活着的依恋与不舍,是对即将告别生命时可能会有的那种遗憾,那种无可挽回的心理畏惧。在这个事情的发生,以及度过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我对死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起初,我明白了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放下的;然后,我明白了我之重要仅仅对于我身边的最亲近的人,并不会上升到对于这个社会,乃至人类(呵呵,这话说得有点儿大,不过当时我真是这么想的);我于是开始思考,开始感受生与死的问题。每天,醒来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如果我没有醒来,又会怎么样呢?答案竟然是,根本不会怎样,我不会怎样,别人也不会怎样。会有伤心,会有难过,但谁都会依然继续自己的生活。其实,这个世界即使再美好,我们也无法探究终极。那么我们看到哪个节点,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这个世界,它原本可能就是那样,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着,改变着,循环着,轮回着。其实,一切从本质上,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改变,只是我们认为在改变而已。再然后,我开始看一些佛学的书,看了庄子。在我回答关于书的问题中,我永远在提《庄子諵譁》对我的影响,就是基于这段岁月。我忽然仿佛能够领悟了庄子所言的生之为死,物化,无何有之乡的那种感觉,也仿佛看清楚了我们一直走下去,其实我们并没有终点,我们可能只是开始了另外一个开始。我是无神论者,我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神仙。但我相信,我们的人类永远无法理解的可能终将还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迈过死亡这个状态那道大门之后的我们究竟怎样。现在,我觉得对于死亡,我无所畏惧。我不会因为生活中的苦恼,凄凉,悲哀,痛楚而选择结束生命;生命于我们是美好的,至少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自我的存在,这个存在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最大的奇迹。我也不会在面临告别人世的时候,委琐,哀伤,痛哭,绝望,我相信那只是一段路程的驿站,在更远的地方,还有更长的路在等待着我们。不要在乎失去,你在乎,你才畏惧。你拥有着的就是你的今天,你的现在。你我都一样,我们都期待明天的阳光,明天的呼吸,明天的美丽。但那个绝对意义上的明天,不是我们今天能够改变的;我们能努力的,只是我们心目中的自己的明天。为了你的梦想,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件事,实现每一个想法,那样,即使你明天再也没有醒来,你也不会为今天遗憾了。好好活着,善待生命,遵从内心,不违情,不悖理,做一个正直善良的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你会真正感到快乐。你真正的快乐的每一天,就不会有任何死亡的恐惧,只会有满意的转身。
害怕死亡,是因为对死亡的无知。死后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没有了解,才显得可怕。而如何才不必害怕死亡,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死后有知,那只不过是搬家一样,换一个生活的地方。如果死后无知,那就是一场无梦的长眠。
2011.xx.xx我也感同身受。并不是死前的病痛,而是早晚有一天,你会再也再也不存在,一切现在能感受到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早晚有一天你会再也感觉不到。我和好多人说起过这回事,可是跟我有相同感受的人很少,大多数人不可思议的淡定。很多人说“你感觉不到你感觉不到了,所以并没有那么糟糕“,可我还是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儿。这个问题我从小就在想,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小学二年级时问同桌的女生你怕不怕死,她说,不怕,死了就是休息了啊。我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一个人睡觉时的黑暗和恐惧,总能让我不可避免地想到这个问题。不能永恒不能永恒,我小时候还悲哀地发现秦始皇那么费劲找啥灵丹妙药最后该挂还是挂了,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可以永恒,而我自然也不能例外。直到现在我一个人睡觉的时候也会常常不能入睡,这个问题好像如影随形地跟着我。我也问过我妈,她的答案和上面有个答案很像,说因为你还太年轻经历的太少,等差不多都经历了那么一遍以后,就不会那么害怕了。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或许吧。另外印象深刻的是电影《死亡诗社》。老师带学生们看那些挂在墙上的黑白照片,告诉他们拉丁语”Carpe diem“的意义,是"Seize the day, to make your life extraodinary"。给我触动特别大。后来问BF,他是西班牙人,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更多的来说就是"enjoy life"。自那以后,我关于死亡的想法又发生了些转变,我想既然真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只能面对,我们能做的也只有"enjoy life"了。抓紧去享受每一天。前两周我甚至还去找过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咨询。他竟然对我说,“你这个年龄(我20岁)这么害怕死亡是不正常的,一般来讲4岁的小孩才会问这些问题。因为他们刚刚有了生命有一天会结束的意识。”我无从记得我是否4岁起有了这样的恐惧,但我确定的是自我有这样的恐惧起从没有人给过我一个满意的答案。接着他仔细分析了我的成长经历,得到的结果是“你如此害怕死亡,是因为追求幸福的愿望太过强烈”。我想想也有道理。确实害怕死亡是害怕现在珍惜的一切早晚有一天我会再也无法感受。也只能如此解释了。胡言乱语一通,希望有共鸣。---------------------------四年前写的,没想到直到现在还不断有人在留言。有些朋友问我怎么克服恐惧的,这些年的想法有没有什么变化。现在24岁,四年里,大学毕业,异国读研,工作,分手,再恋爱,人生过了好几个转折点。这四年我还会害怕死亡吗?会。还会那么频繁的想起这件事吗?不会了。为什么?20岁时见得少经历的少,有些自卑,又有颗不安顿的心,未来那么多不确定,会想象很多以后的"我"会如何,会在哪。现在的我,多走过了些地方,确定的自己的职业走向,感情稳定,大致有个人生轨迹的计划,开始憧憬未来的家庭生活。当然24岁不敢妄言人生没有变化,人生可能性还是那么多,未来的各种坎坷也不可知。但我想说的是,这些生活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成长,让我确实淡定了很多。再想想死亡这件事,当然也还会害怕,只是不会再那么轻易的触及我的神经。我甚至可以预料到,再过几年,有了家庭的我会更淡定。有娃,忙的充实,生命变得有寄托。还有一点也是最近两年悟到的,至少对我(一个女生)来说理解死亡这个命题有帮助。那就是——比起死亡,其实衰老的过程也足够残酷。你二十岁年轻美丽有力气,这是你身体最好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想起最坏的事情死亡,当然是最强烈的恐惧。假设你不会暴毙,那么时间流逝,随着你离死亡越来越近,你的身体容颜在逐渐衰老。最终那天到来的时候,落差并不会那么大。与此同时,衰老的过程足够残酷到让你与之操心对抗。我知道列出另一件坏事情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确实帮助我转移了注意力。最后一点,不如换个方式来想。假如你真的不用七八十岁死亡,你想活到多少岁?500岁够吗?难道永生吗?仔细想想,倒也不是什么快乐的事(《三体》里活了那么久的罗辑快乐吗?《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里永生的John快乐吗?)。看多少景色算是看完,经历多少事情算是经历够?永远不会有累的那一天吗?如果有,无论你认为那是多么遥远的一天,为什么不能认定它是数十年后的一天?总结起来,我想说的是,发现大部分给我留言的都是20岁左右,或者更年轻的朋友们。死亡这个话题是一辈子都跟着我们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份恐惧交给时间,等我们多经历些人生,无论是好是坏,再回头看这个问题。
看完这一段话,甚至感觉从此不再惧怕死亡。
分享一篇文章给你:)文|简里里研究生时我的一个香港同学,毕业后回香港参加了一个临床咨询的项目。事隔两年,他打电话来说,想来内地走一走。那时候是个冬天,流感肆虐。我刚刚高烧痊愈,跑去见他。他住在东单附近的一个青年旅社,旅社的一层大厅有咖啡色的灯光,人来人往,却有种奇异的安静感觉。墙面上有彩色的印迹,挂着些小的照片,和调侃的文字。他还是一身读书时候的装扮,背大的双肩包,穿运动鞋。我们俩推门出去走走。那天北京刚刚下过雪,说话还能打出白色的哈气。他说到他有一段时间在医院做实习,做临终关怀。他一直跟随的一个病人,每天固定的时间他们见面。有一天这病人的生命状态开始不稳定,医院通知了家属过来。他安抚了病人,说了再见,从病房推门出来,脑袋一片空白。然后他看见一大群家属着急地蜂拥上来,问他里面的情况,他们该怎么做。这是个一米八个头的,二十多岁的男孩子,这也是才他生命里面第一次,这样直接地面对死亡。他形容他当时的样子,就那么孤零零地站在人群中间,慌张、恐惧、孤独。但是他的工作需要他鼓起勇气,去帮助在场的人们面对死亡。他说,我故作镇定地跟他们讲注意事项,讲病人的状况,讲他们如何去跟病人道别。但是,其实,你知道吗,我的脑袋一片空白。这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面挥之不去。他那年过来,和女朋友一起去了一趟山东,隔年的春天又来了一趟北京,自己去爬了一趟华山。他说,我觉得我要跑出来,透一口气。人生命的重量,太重了。我现在仍然能够记得,第一次有来访者坐在我面前认真地跟我谈论死亡的情景。我记得我后来描述说,ta当时坐在我对面,ta心里面死亡的愿望,绝望的感受,都是从心里面一点一点渗透出来的。那力量之坚定、绝然,几乎让我完全说不出话来。我坐在那儿,手心冰凉,觉得绝望,孤独,想逃离。可是,这跟在咨询室内发生的任何一个“反移情”一样。在咨询室内,咨询师要帮助的,是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尽管你害怕,恐惧,你仍要知道,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是需要你的帮助的。我所在的机构,每次开始一个新的个案,我们都要和来访者签署保密协议。协议里面有一条是这样的:我们之间的谈话内容我承诺保密,但是有两种情形除外,一种是你告诉我你可能会自杀,另一种是你可能会伤害其他人。我们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来访者的、或是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每次我在跟来访者澄清保密协议中这一条的时候,总是会有人笑起来,说没有没有那么严重。或者有人会说,你这样说,有点吓到我了。最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怀疑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必要,总是把气氛弄得紧张,或者是尴尬,把自己弄得像个不苟言笑,乏味无趣的小老太太。一直到我遇到第一个告诉我想要自杀的来访者,一直到我接触到更多地,抑郁的来访者。我慢慢知道,你能够直接地提起死亡,和他们去讨论死亡,你能够直接地去询问他们对死亡的感受,他们自杀的念头,自杀的计划,你在他们生命的那个时刻,能够坐在一旁,倾听、和跟他在一起,这对于他们,是多么多么地重要。有一个调查说,几乎所有自杀完成的人,在自杀之前,都有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求助,只是身边的朋友常常出于各种原因,无论是恐惧、慌张、或甚至是善意,错过了时机。而倘若你可以去倾听,去提问,去讨论死亡,无论你是否真的改变他们的意图,他们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他们内心的声音,伤痛,是被人听到了的。而你的“不保密”(你会和帮助他和专业的危机干预机构、重要他人取得联系),也对于他们来说,敞开了一条和外界联结的可能性。这不一定足够,但是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其实时至今日,我仍然一样,当来访者跟我谈起“死亡”,心有惴惴。我仍然会觉得不安,脑袋空白,心跳加速,觉得害怕。也仍然会半夜睡不好觉,甚至接连一两个星期自己也抑郁起来。会在家里一蹦三跳地,嚷嚷说自己再也不做心理咨询这个工作了。我也有的时候,身边的朋友插科打诨,半真半假,说到“自杀”,我忽然“咨询师”附体,认真地询问他自杀的想法,感受,计划。多半朋友都说,我艹,你来真的。但是,谁知道呢。因为你付出的代价最多是显得“神经兮兮”,而有可能做到的,是在一个人求助的时候,给予哪怕一点点的慰藉。毕竟,这是人的生命。我听到、见到许多许多从死亡边缘走回来的人们谈起,说,这曾经是他们生命里的一个状态。而和任何一个积极的生命状态一样,它一样值得我们,尊重对待。------简里里,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硕士,大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美精神分析联盟成员(CAPA)。 心理动力学取向。从业六年,接待个案超过2000小时,长期接受督导和个人体验。了解更多:简单心理做你温暖的朋友
最近我也经历了一件关于生死的事情。这也让我抱着痛苦的身心、彻头彻尾地去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怎么去想,死亡,都是一条死胡同。甚至这个字眼开始让我觉得寒冷,让我不能忍受。人类语言本就赋予了这个字眼“一切走到尽头”的含义。但是我又满怀希望地想,死亡,真的是我们所想的那种死亡吗?一切的感受消失、一切都不复存在。这个答案当然是无解的,因为已经迈过死亡这道槛的人,无法将他们的感受传递给我们。为什么无法传递?也许真的存在互不影响的平行宇宙、也许你我所存在的现世与已经死亡的人的世界之间有着造物主创造的隔绝一切的“围墙”。我没有读过什么关于死亡的书籍,因为,至少现在,阅读它们对我来说太痛苦了。我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因为我总感觉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不能坦然加入其中。总之,我愿意心存希望地面对死亡,也许它不是终点,也许我们、也许我们所爱的人,迈过了那道坎,生活在了另一片更加美好的乐土上。所以,至少目前,我可以抱着安然、坦然的心态活在现世,可以做到最终张开双臂迎接死亡。
(多图预警)心理学研究发现了一些或许能缓解死亡恐惧的方法:(1)多运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研究发现,自认为身体健康水平较高的高中生,在死亡恐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身体健康水平较差的高中生。因此,题主可以试一试多多跑步,或者打球,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困扰,或许对死亡的恐惧会有所降低。(2)坦然、公开地和家人讨论死亡的话题。研究发现,坦然、公开地和家庭成员讨论死亡的个体,死亡焦虑显著低于尽量避免和家人讨论死亡、较少和家人谈及死亡的个体。(3)认可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价值,积极地对待亲密关系,建立起安全型依恋。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积极地对待亲密关系,悦纳自己,欣赏他人)的死亡恐惧,显著低于迷恋型(看低自己,看高他人,太过在意他人想法),恐惧型(渴望爱和认可,但又害怕被伤害)。如果题主难以做到安全型依恋,那也可以试一试冷漠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自己对自己负责。或许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恐惧。(4)提高自己的生命意义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给自己做决定,找方向(生活自主);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梦想制定计划和目标,并去实现它(生活目标),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生命价值);过好每一天,让自己感觉充实和幸福(生活态度)。研究发现,越能够做好生活自主、生活目标、生命价值、生活态度,提高自己的生命意义感,死亡焦虑越低。这些负相关是显著的。(5)提高自尊:增加对自己的价值的肯定,接纳自己。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其实是通过自尊(提高自我价值,自我接纳)来影响死亡恐惧的。自尊在生命意义感对死亡态度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6)提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培养内控型人格。研究发现,相信自己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个体,死亡焦虑显著低于相信外部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的干预)操控结果的个体。(7)多读书,提高文化程度。国内外很多研究者认为,高文化程度的人有更好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能更好地理解死亡,认识死亡的不可抗拒性,降低死亡恐惧。(8)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增加对死亡的了解,学习应对死亡恐惧的技巧,降低死亡恐惧。研究发现,在进行生命教育后,肿瘤住院者对死亡存在恐惧的比例从73.91%下降到9.78%。(9)考虑有正确死亡态度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人类心理和精神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或许有些宗教信仰能缓解死亡恐惧。参考文献:[1]李彩妮. 大学生死亡态度、生命意义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2]王莉佳. 高中生死亡态度及其与依恋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朱海玲,史宝欣. 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571.[4]王佳一. 大学生死亡态度及其与自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人生有许多难以接受的现实,死亡只是其中之一。解铃还需系铃人。
这个想法一点都不傻,也不幼稚,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刻,过了这一刻,从此阴阳两隔,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永远的告别。而且死亡是哲学的大题,这么多年那么多哲学家不停的在探索,论证它的意义,恭喜你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引发提问,这或许是上帝为引领你打开智慧大门而准备的试炼。选择答这样一道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一道题,主要是因为死亡恐惧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也始终伴随着我。想到死亡之后就无法享受生命,无法继续探索这个世界上的美好,就从内心深处产生极大的恐惧感,期间引发了很多思考,当然也包括终极问题:“为何而来,去往哪里”。现在把自己的思考梳理总结,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怕死?怕死是因为贪生。为什么贪生?其实贪的不是多出来的岁月,而是因为我们贪恋世界上的美好,贪恋人间的荣华富贵,这些东西被社会等级框架所定义,所以我们有了善恶、好坏的区别。有了这些,生就代表了一种希望,代表了更长的时间,也就意味着存在达到更高阶或维持高阶的可能,一旦死去,在人世间拼搏而来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归于尘土。所以这是怕死的根源,源于贪念。第二个问题:死亡对于生命意味着什么?死亡对于生命意味着有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在倒计时,而且还会存在很多变数,很多意外,连人类的平均寿命都无法规划它。昼夜交替,春夏轮回,绵绵无尽,而我们是有限的,我们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生命。因为认识到有限,所以才会珍惜当下,因为认识到有限,我们才会脚踏实地,我们才会敬畏,才会合作。没有死亡的生命,顿失颜色。第三个问题:既然最终都是死亡,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活着在于体验。我们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总像是发生在昨天,岁月好残酷,连让我们仔细想想的机会都不给。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踏入社会这么多年,经历过那么多事情,回想一下,之前带给我们的痛苦的那些经历,好像都不重要,因为一切都过去了。当自己白发苍苍,被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的时候,想想这一生,是不是也是这样?一切都过去了。我想是的。在我看来,这一辈子有多大的成就,有怎样的地位,是否家财万贯,都是一个结果。结果重要吗?我认为结果不重要,因为结果是过程的总结,结果是因为过程而来。我们短短几十年,为什么要只看结果而忘了过程呢?我想不应该是这样的。对于30岁的我来说,我认为体验很美,很值得。不用去纠结成败,不用去纠结对错,只要拥有体验,死在半路上也是一条汉子。真正怕的是失去体验的勇气,因为那些最终都会成为过去的东西,而丧失了生命的真谛。佛说,去我执。上帝说,财富在天上。第四个问题:死后会怎样?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答案在上帝手中,我选择相信上帝。答案不在于我,而在于你,amen。
我只说自己:
自从我母亲离开的那一刻起,我视死亡为归宿。幸好我也会死,幸好我总会回到她身边。为着她,我不会自杀,但我不再惧怕。 如果你知道我有多想她,你就会知道我并不怕死。 她已经经历的事,我都不怕自己去经历,因为她会引导我,因为我希望感受她所感受的一切。
回到楼主的问题,如果你失去过生命中挚爱,你会觉得死亡是你的家。
"Death is nothing to us, since when we are, death has not come, and when death has come, we are not. "
死亡是长一点而且深一点的睡觉,平常的睡觉能够使你恢复活力,使你再度运作得比较好,比较有效率,所有的疲倦都消失了,你再度变年轻。死亡也是在做同样的事,只是那个层面更深。它帮你换了一个新的身体,因为现在这个身体已经无法再藉着一般的睡眠来恢复活力,它已经变得太老了,它需要更彻底的改变,它需要一个新的身体,你生命的能量想要有一个新的形式。死亡只是一个睡觉,好让你能够很容易地进入一个新的形式。一旦你接受了生命的全部,生命也包括死亡,那么死亡就不是在反对生命,而只是它的仆人,就好像睡觉一样。你的生命是永恒的,它将会永远永远都存在,但身体并不是永恒的,它必须被更换,它会变老,然后最好是更换一个新的身体、一个新的形式,而不要再拖着老旧的身体。(生存智慧-奥修)
今年夏天我刚刚从“死亡恐惧”中走出来。从春节前后开始,一直被死亡恐惧笼罩着,到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程度。经常失眠。后来我试图用两种看起来完全相反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两种方法无论哪一种能走通的话,定能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但这两种方法都很费力,短时期内难见明显成效。
后来翻看心理学的书,心理学家们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它就像是背景音乐,无时不在,但通常人们会忽略掉,听而不闻。如果死亡恐惧显化了,那一般并不是针对死亡本身的,而是其他心理问题的伪装。就好比有人发烧了,光退烧没用,而是应该去找到病因。
推荐阅读亚隆(IRVIN D YALOM)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一书,阅读此书时,我受了一点启发,意识到了躲在我死亡焦虑症后面的心理症结(我就不具体说是什么问题了)。有了这样的认识,死亡恐惧便大大缓解了。当然,也只能是缓解而已。
前面一位朋友已经提到:人类的恐惧往往来源于未知 —— 深表同意。
我觉得死亡,对于大部分人的恐怖之处就在于,没有人真的知道人死去之后会如何。想想今天的自己是如此一个鲜活的生命,拥有亲人,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有过去,也有未来,而到了明天,可能突然就“不存在”了!而且这种”不存在“是不同于睡着,是永远的。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的。
所以,许多人会寻求信仰的帮助。信佛教,我们相信有轮回;信基督教,我们相信可以上天堂。有了信仰,死亡变得容易接受了。因为死亡不再是重点,只是一个驿站而已。即使我们不知道过了这个驿站之后,我们究竟会去向何方。但我们知道我们的旅程还会继续,这就足够让大多数人安下心来了。
其实在我最近的十多年里,我最大的恐惧已经不再是死亡了,而是关于宇宙的一个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边际?对我而言,这实在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说有边际,那么边际的外面是什么样子呢,那个空间又有没有边际呢?如果说没有边际,我实在很难接受一个没有边际的东西,情感上无法理解。再想下去,我甚至要开始怀疑这整个世界的真实性。每次想到这个问题,就会觉得心里像有小猫在抓,非常难受,几乎要大喊几声才行。
这种问题,我往往会在夜里独自行走的时候想到。不过有趣的是,在这种时候,一旦能看到一两个行人,甚至只是路边的一只野猫,我就会立刻跳出这种状态。因为此时,我忽然就又感到这活灵活现的世界是如此的真实而有活力的,而我的问题在未来也一定会有答案。只是,目前我的知识,或者说人类的知识还不够去解释而已。
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这是一个能让自己接受的说法了。然后也就不再难受了:)
用进化心理学可以解释,人不怕死的话,那么他会缺少求生欲,很难生存下来,没有机会繁殖后代,他的基因便没法传承下去
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我想说你先要学会打破来自于文化和观念来的束缚,然后是来自于本能的恐惧,然后我们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死亡这件事情。首先,学习关于死亡的知识。我推荐你可以去看一下这本书,豆瓣链接:在这本书里面你可以系统的学习到什么叫做死亡学。我们迄今为止对于死亡的研究其实已经很深入了。当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感受是,我和死亡更亲近了。没错。是亲近。我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我们几乎完全不了解她。虽然她依旧是一个肃穆可畏的事情,但总好过自己夸张和脑补出来的莫名的恐惧。然后,学会与他人分享你的感受。对死亡的恐惧也可以因为和朋友们坦然的交谈而缓解和减弱的。特别是与自己最为亲近的人。自己的死后的清单列表,包括自己各种状态情况下如何处理自己的遗体。告诉自己的家人。比如:比如脑死亡,身体机能还在,或者已经失去了表达意愿的能力。是继续维生,还是拔管子,还是要求直接注射死亡(拔管子有可能是活活饿死或者窒息而死,但也有可能感受不到只是非常疲劳而昏迷,我曾经胃部大出血,就是这种感受。家里要是没人估计就有可能挂了。不会觉得饿但是人就是非常非常的困。怎么都睡不够。)。将这些意愿思考并表达后,人会有一些很特别的心境的变化的。作为一个年轻人,对于死亡的焦虑特别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日常生活拿这个作为自己的生活动力,学会规避风险,主意日常的感觉,学习更多的健康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也很不错。转移一下自己的情绪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参与家族的活动,特别是家庭成员的丧葬和祭祀活动。贴近死亡的文化。了解和感受一下一个生命的重量。这都可以很好的改善你对于死亡的焦虑的。以上。
以前和朋友聊过这个话题,也来和你聊一聊。我想从两个角度重新看待死亡。第一话:你渴望永生吗?既然你惧怕死亡,我们来设想一种理想状态,即你获得了永生,这下你的问题解决了,无需再惧怕死亡。设想你一出生就是穷人,过着底层的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不用怕,你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你花了100年的世界成为了世界首富,这下你不缺钱了,但还没活够。你又花了100年的时间周游世界,这么长时间够你走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了吧,一个犄角旮旯都不放过。你尝遍了地球美食,对各种食物如数家珍。你学会了所有语言,能和任何人轻松交谈。世界周游完了,你还渴望爱情。在这么多的时间里你可以尽情整成你想要的样子,体验最新的微整技术(或者你是永生的连整容都省去了?)然后用俊朗的外表、幽默的语言和广博的见识虏获你的女神/男神。又过了100年,wishlist上的每一个女神/男神都搞过了,下一个还在襁褓中。然后你迷茫了。你去过所有地方,吃过所有美食,学会所有技能,经历过爱情中可能出现的一切状况,你是地球上最博学的人。但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老去、死亡,爱人的死亡已经无法激起你心中一丁点的波澜,因为你经历过太多次。你想到了死。你无数次想到死,在你第一次破产时,第一次失恋时,第一次失去亲人时……你无数次尝试自杀,但你是永生的啊。你只能到知乎上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那么害怕永生?第二话:死亡意味着什么?有神论者很少惧怕死亡,因为他们相信神灵的存在。死亡对他们来说只是肉体的消亡,但”我“没有消失,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无神论者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他们认为不存在任何神,也没有死后的世界,人死了一切都消失了,因此有些人会惧怕死亡。在我看来还是不可知论更务实些。史铁生是对死亡思考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他在《病隙碎笔》中写道:灵魂不死,是一个既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证伪的猜想。而且,这猜想只能被证实,不大可能被证伪。怎样证伪呢?除非灵魂从另一个世界里跳出来告密。可是,却有一种强大的意志信誓旦旦地宣布:死即是绝对的寂灭,并无灵魂的继续,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惟此才是科学,相反的期待全属愚昧,是迷信。相信科学的人竟很少对此存疑,真是咄咄怪事。未被证伪而信其伪,与未被证实而信其实,到底怎么不一样?倘前者是科学,后者怎么就一定愚昧?莫非不能证明其有,便已经是证明其无了?这就更加奇怪,岂不等于是说一切猜想都是愚昧吗?可是,哪一样科学不是由猜想作为引导?既然人死后,灵魂的有与无同样都拿不到证据(真是一件公平的事呵),又为什么会有泾渭分明的两种信奉,一种宁可信其有,另一种偏要宣布其无呢?第三话:生命之后的生命我以前读过一本书,叫《失落的奥义》,其中有一章专门探秘死亡。1975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附属临床医学院医生Raymond A.Moody发表了取材于150例濒死研究的作品《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 After Life)。他在这部堪称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当中第一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s,NDEs)的重要概念。一位早于Moody博士约20年就已然投身于这项重要事业的医学专家、德裔精神分析学家Elizabeth Khubler Rose以这项研究先驱者的身份,在这本书的初版序言中诚恳地写道:尽管他并没有强调自己对死亡的研究,但是他详尽的调查结果无疑表明:濒死者在被临床确诊为死亡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感知。这些与本人的研究不谋而合。我曾经根据复生者的口述做过些研究,然而所得到的结果与之前的预想大相径庭。所有这些病人都感觉到思维飘离肉体,同时强烈的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静以及完整;大部分人都感觉到有另一个人在帮助自己踏入另一个世界;大多数人都惊喜地发现逝去的亲友在欢迎自己加入,或者看到影响自己人生的精神领袖。Moody博士总结了”死亡体验“最具典型性的模式特征,15项相似点包括:不可言语之体验(Ineffability)、亲闻死讯(Hearing the Declaration of Death)、安宁平静之感觉(Feelings of Peace and Quiet)、喧闹或噪音(The Noise)、穿越黑暗隧道(The Dark Tunnel)、脱离躯体(Out of the Body Experience)、遇到其它精神性存在(Meeting the other Beings)、光之存在(The Being of Light)、生命回顾(The Review of Life)、到达边界(The Border)、回归(Coming Back)等等。很多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都曾经报告说自己的某些缺陷在”死亡之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最神奇的案例来自于肯尼斯?林的作品《心灵视线》(Mindsight)。案例主人公是一名约45岁的盲人妇女。由于先天失明,这名妇女在讲述濒死经历时不能有效地辨别颜色,然而其他细节描述却与标准濒死模式并无显著不同。当然,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毫无疑问是她在”死亡状态之下“,平生第一次拥有真正的视力。在中一位亲历者也有类似经历另外,我的脸后来长好了,没留疤也没怎么样。脾脏空腔里奇迹般长出了两个副脾,大小基本一样填满了原来的空洞,并能发挥作用。还有一些案例报告中,提到了亲历者的哲学思考。比如之前提到的的那位盲人妇女:当我见到光和死去的朋友时,我感觉我忽然懂得了所有的事情,每件事对我来说都是那样合情合理。我一瞬间明白了:在这里,我将找到所有对于人生,对于这个星球,甚至是对于上帝以及每件事物的答案。一位前苏联异见分子George Rodonaia,”死于“一起暗杀,三天后在太平间内奇迹般复活,他的回忆中提到:我们(有过濒死经历的人)当中也没有人能洞悉生命的伟大真理,除非,我们最终在死后与永恒相联合。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在地球上瞥见了答案。仅仅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我爱提问题并寻求答案,但我知道了最后我必须活在问题和答案之中。另一位亲历者,芝加哥大学教授Steven Fanning在濒死体验中经历了生命回顾(The Review of Life),在访谈中他谈到:这一场人生回顾对我的影响很难形容,但是我理解了,清楚地理解了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任何一种事情,都有确定含义,即使是很坏的事情,也深具其深意。我们在这里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学习和成长。中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较权威的是1996年,天津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及该院医生刘建勋,受上级委派参与了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濒死经历调查。在总计81例有效样本数据中,共有32人报告了濒死体验。两位医学家日后出版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的濒死经历》报告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单一死亡性事故中有关调查参与人数最多的有效案例。在仔细思考死亡的意义、更多了解死后的世界之后,我已经能比较坦然的面对死亡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面对压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