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呵呵呵,失恋没什么大不了了!什么意思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e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img src=&/50/v2-026cefdb1c172f09af2a8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026cefdb1c172f09af2a8c_r.jpg&&&p&&b&01&/b&&/p&&p&我前一阵子和一名大四的学生聊过天,他自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最为上进努力。&/p&&p&我问他“上进努力”的具体体现在哪里,他得意洋洋地跟我提起他的时间表。&/p&&blockquote&早上8点~8点半:&br&吃早餐的同时,不忘听ESL英语;&br&&br&早上8点半~11点半:&br&下课的间隙,打开订阅的微信公众号,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br&&br&中午12点~下午1点半:&br&在喜马拉雅订阅了一个PPT课程,趁着午休的时间,赶紧学起来;&br&&br&下午2点~6点:&br&下课的间隙,不忘刷刷知乎、微博,看这周有什么热点社会新闻,网友的评价如何;&br&&br&晚上8点~11点:&br&要么刷《晓说》,要么刷《奇葩说》,任何可以“学习”到新东西的视频节目,都不放过。 &/blockquote&&p&我听完之后什么反应都没有,他似乎觉得有点反常,因为与学校的其他人相对比,他确实算是很“努力”的了。&/p&&p&“你觉得这样的日子,不累人吗?”,我问道。&/p&&p&“啊,有时候确实挺累的,但想想自己是在学习,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了”。他这样回答道。&/p&&p&从他布满血丝的眼神,萎靡不振的精神可以看出,他过得一点都不快乐,想必所谓的“学习”,只不过是自我安慰吧。&/p&&p&&br&&/p&&p&&b&02&/b&&/p&&p&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在《稀缺》中提到:&b&当一样事物越是稀缺时,就会对人的认知带宽产生干扰。&/b&&/p&&p&认知带宽就是人处理各种日常事情的能力,就如同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或者手机的内存一样,当同时运转的程序过多时,就会发生各种卡顿。&/p&&p&对于假装在学习的大四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为稀缺的?当然是&b&时间&/b&了,一天只有24小时对他而言,简直太少,他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p&&p&当一个假装学习的人越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他就会把自己拥有的时间给安排地满满的,不留下任何一点空白。&/p&&p&这样会对认知带宽产生两个负面影响:&/p&&p&&b&第一,任务安排地满满的,没有一点缓冲的余地,当任务没有完成时,往往会泄气和焦虑。&/b&&/p&&p&据有关数据显示,当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前后没有留下缓冲的余地时,前面的一刹车,后面也就得跟着一起刹车,这也是为什么每逢国庆或者春节的时候,高速公路频频塞车的原因。&/p&&p&因为同时上高速公路的车辆实在是太多了,前前后后都是车车车。&/p&&p&这些车辆,你可以把它当作是这位大四同学制定的学习计划,而认知带宽就是这条高速公路。&/p&&img src=&/v2-f8539caa34ea85a517efcffa8f20ce9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f8539caa34ea85a517efcffa8f20ce9a_r.jpg&&&p&你看,当&b&这条认知带宽的高速公路,前前后后拥挤着6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时&/b&,而且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缓冲地带,一旦前面的1号车踩了刹车,后面的车辆,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p&&p&这也是为什么大四同学制定了那么多学习任务,有一些早上没有完成时,他觉得一整天的计划,都被打乱了,于是非常焦虑,虽然下午的计划都能继续施行,但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p&&p&&b&第二,当一心想要学习时,视野会收窄,陷入“隧道效应”。&/b&&/p&&p&当假装努力的大四学生眼中只有所谓的学习时,他会把前前后后的6辆车,都优先派给眼中只有学习的司机来开,至于生活中其他一些重要的事情,大四学生往往视而不见。&/p&&p&这就像你开车进入隧道一样,视野被局限在前方,左右你是看不到的。&/p&&p&尤其是当你面临期末考试或者过十天就要交论文,你会如同大四学生一样,眼里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而一些&b&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b&,你是不会去注意的。&/p&&p&我问大四学生一天的计划中为什么没有运动这一项目,他很惊讶地对我说:&/p&&p&我现在就只想着学习,运动什么的,我觉得都是可有可无,毕竟现在时间越来越宝贵,我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p&&p&&b&于是他就像一根时时紧绷的琴弦,抱着学习的名义,一刻都没有放松过,到最后,反而非常容易出现裂痕,乃至断裂。&/b&&/p&&p&&br&&/p&&p&&b&03&/b&&/p&&p&为什么人会同时想要完成很多不同的事情,就像大四同学一样,这个想要,那个也想要,并且一旦投入了些许精力之后,就不会放手?&/p&&p&很简单,因为人不仅仅贪婪,而且想要在任何事情上,&b&表现地坚韧不拔。&/b&&/p&&p&人为了一件事情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也就意味着付出了成本。&/p&&p&如果我现在叫大四学生精减掉一些学习任务,不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紧,也不要为了所谓的学习而学习,那这样的行为就和大四学生潜意思里面“坚韧不拔”的内在印象不一致。&/p&&p&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p&&p&一边是自己给自己强加“时间稀缺”的幻觉,从而为自己的认知带宽增添不少无谓的负担,一边是苦苦坚守“坚韧不拔”的内在形象,导致顾此失彼,过得十分疲惫。&/p&&p&&br&&/p&&p&&b&04&/b&&/p&&p&其实不少人也和这位大四学生一样,经常性地陷入“假装学习”的循环:越是觉得时间不够,越是想要珍惜时间,越是珍惜时间,学习任务就越挤得满满,越挤得满满,就越容易给认知带宽带来负担。&/p&&p&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循环?&/p&&p&&br&&/p&&p&&b&1,提前设置警报。&/b&&/p&&p&大四学生为什么要到大四的时候,才会想着去珍惜时间?因为同样都是时间,对于不同时间段的人来说,效用是不同的。&/p&&p&大一的学生,会认为大学只是刚刚开始,时间一抓一大把,而对于大四的学生而言,时间则是过一天则少一天,于是才想着去抓住这最后的尾巴。&/p&&p&&b&如果人可以预知到将来的情况,适当地将会发生的情况给前置的话,那多少会有点警示的作用。&/b&&/p&&p&大一的学生可以多去就业市场转转,看看自己将来能“卖”个什么样的价钱,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就会分清接下来应该怎么做。&/p&&p&你也可以将自己面临的一些困难,给贴在自己时时刻刻能看到的地方,当你想要放纵的时候,这个警报就能在你耳边拉响。&/p&&p&同样都是要交三篇PPT报告,让你每隔一个星期上交一篇的效果,要比让你在三个星期之后,一次性上交三篇的好。&/p&&p&因为如果让你在三个星期之后再上交,你有很大的可能是匆匆忙忙地应付,而一个星期上交一篇,会让这个警钟给提前。&/p&&p&&br&&/p&&p&&b&2,不要让认知带宽保持all-in的状态。&/b&&/p&&p&不要让你的认知带宽,处于全部占用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要把所有的汽车,全部赶上高速公路。&/p&&img src=&/v2-8c7e034b31086cbadef1b679eb80d53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8c7e034b31086cbadef1b679eb80d538_r.jpg&&&p&这里就需要我们在占用认知带宽之后,要适当地休息调整,以便让带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p&&p&我知道你现在正信心满满地想要自我提升,满脑子都想着学习,学习,再学习,但请你在疯狂占用带宽之后,挤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去跑步,或者花一个小时的时间陪陪家人,这些看似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可以影响你一辈子的幸福水平。&/p&&p&&br&&/p&&p&&b&3,别纠结于沉没成本,没有完成也没有关系。&/b&&/p&&p&很多人因为“时间稀缺”的原因,把每一天都安排地满满的,只要任何一个环节的任务没有完成,就陷入无休止的自责和悔恨之中。&/p&&p&他们想要的事情,就是把认知带宽这条高速公路给最大利用化,但任何一条高速公路哪怕设计地再完美,也不能保证天天顺畅,没有发生任何事故。&/p&&p&我们的认知带宽同样也不能保证事事都衔接地完美无瑕,不会出现任何差错。&/p&&p&所以,当你基于前面两个建议做好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这个学习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导致某个计划完成不了时,一定要记得:&/p&&p&&b&你是一个人,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做好接下来的计划就行了。&/b&&/p&&p&希望对你们有用!&/p&&img src=&/v2-da55eff891956cfc9558a2bef37a94e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p&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曾少贤”,现在关注,后台回复&b&“思考,快与慢”&/b&,不带引号,就可以获得提升思维方式的好书——《思考,快与慢》的读书精华笔记,我在那里等你!&/p&&img src=&/v2-edcebeb2a19d8baaab76b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p&&/p&
01我前一阵子和一名大四的学生聊过天,他自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最为上进努力。我问他“上进努力”的具体体现在哪里,他得意洋洋地跟我提起他的时间表。早上8点~8点半: 吃早餐的同时,不忘听ESL英语; 早上8点半~11点半: 下课的间隙,打开订阅的微信公众号…
&img src=&/50/v2-cdeb045cfbfd10d67a8fb4b7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50/v2-cdeb045cfbfd10d67a8fb4b7_r.jpg&&&blockquote&棺材房的租客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只好过着弯腰屈膝的日子。&/blockquote&&p&&br&&/p&&p&&b&在地狭人稠的香港,租金最高的并非山顶豪宅或国际金融中心,而是全港十八区中最贫穷的深水埗。那些隐藏在街角巷尾的笼屋、劏房、棺材房,每呎(约0.09平方米)租金最高可达300港元,大约有20万香港市民生活在其中,那是霓虹灯也无法照亮的地方。&/b&&/p&&p&&br&&/p&&blockquote&&b&笼屋:2平米的梦想地&/b&&/blockquote&&p&&br&&/p&&p&笼屋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用作外来劳工的临时住宿。顾名思义,笼屋即一张张被被铁丝网包围的床位,大多存在于深水埗的危楼之中。住在铁笼里的人,也被称为“笼民”。&/p&&p&&br&&/p&&img src=&/v2-3cfb96a8606854effa2da3bd418c916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3cfb96a8606854effa2da3bd418c9169_r.jpg&&&p&&b&丨&/b& 住在笼屋里的老人&/p&&p&&br&&/p&&p&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的何喜华回忆80年代探访笼屋时的情景,一个70平米的屋子里,摆放着数十个三层铁笼,里头住有200多人,空气里混杂着烟草、汗水和老旧房屋的气味,难以言喻。住客几乎都是来自内地的劳工,他们每天结束繁忙的工作后,便回到这2平米的栖身之所。&/p&&p&&br&&/p&&p&那是属于香港的黄金时代,基层劳工的眼睛里还闪烁着光芒。他们相信,只要靠着一双手,辛苦几年,总能换来更好的生活。&/p&&p&&br&&/p&&img src=&/v2-408e92ed0562f46aee9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408e92ed0562f46aee91_r.jpg&&&p&&b&丨&/b& 在笼中点香的男子。REUTERS/Victor Fraile&/p&&p&&br&&/p&&p&当黄金年代逝去,香港经济高速发展,市场趋于饱和,阶层也走向稳定。没能离开笼屋的住客再也不敢奢望向上流动,只能在笼子里渡过了了余生。他们自嘲,“住在这里的都是孤儿”。&/p&&p&&br&&/p&&img src=&/v2-bb694bf06a5bc6f125b4a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b694bf06a5bc6f125b4ae_r.jpg&&&p&&b&丨&/b& 香港电影《笼民》截图,描述了笼屋居民的生活&/p&&p&&br&&/p&&p&1994年,香港颁布了《床位寓所条例》,力图改善并减少“笼屋”。 考虑到笼屋租金低廉、靠近市区,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政府没有简单地取缔,而是通过立法确保床位寓所符合消防、卫生以及楼宇安全的最低标准。&/p&&p&&br&&/p&&blockquote&&b&劏房:一个转身的空间&/b&&/blockquote&&p&&br&&/p&&p&2017年,香港连续7年成为楼价最难负担城市首位,楼价中位数为542.2万港元,楼价入息比(楼价中位数除以家庭全年入息中位数)为18.1倍,即一家人需要不吃不喝18年才能存够钱买房。香港私人住宅的租金指数也在10年内上涨了88.6%,家庭每月收入息中位数仅上涨了52.4%,远不及租金涨幅。&/p&&p&&br&&/p&&img src=&/v2-d73e711b8bd37e6fc8da51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d73e711b8bd37e6fc8da511_r.jpg&&&p&&b&丨&/b& 寸土寸金的香港&/p&&p&&br&&/p&&p&面对高昂的租金,遥遥无期的公屋,20万香港人选择住进了劏房里。劏,在粤语中意为“剖开”。劏房,指将房屋分割成多个隔断间。&/p&&p&&br&&/p&&img src=&/v2-bbcde36ed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bcde36edc_r.jpg&&&p&&b&丨&/b& 香港傲林轩一间150平米的三居,被劏成了18间带厕所的套房,每间租金约为8000港币。&/p&&p&&br&&/p&&p&劏房的方式层出不穷,从几户到几十户不等。蜗居其中的是孤寡老人、低收入劳工、长期病患,以及贫穷的妇女儿童。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房间里,一家大小所有言谈举动,都在彼此的眼皮底下进行,想睡个安稳觉都难,隐私更是无从谈起。这里仅有的,是源源不绝的木虱、庞大的租金压力和随时可能搬迁的噩梦。&/p&&p&&br&&/p&&p&摄影师Benny Lam花费了4年时间,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最小1平米、最大不过10平米的房子里所发生的人和事。&/p&&p&&br&&/p&&img src=&/v2-a98f1da622a59cae29a5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a98f1da622a59cae29a56_r.jpg&&&p&&b&丨&/b&一头黑发的黄生,其实已年过60。为了应付高昂的租金,他不得不终日为生计打拼,经常出入工地,干的活不比年轻人少。&/p&&p&&br&&/p&&img src=&/v2-eda7a845c0c3e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eda7a845c0c3ec_r.jpg&&&p&丨梁家4人口挤在不足5平米的劏房里。小朋友每天趴在双层床上层做作业、玩耍,行动不便的爸爸留在下层看报纸,时刻叮咛着两姐弟不要吵到邻居,妈妈则坐在一旁切菜。&/p&&p&&br&&/p&&img src=&/v2-e9ab45e80ebf155f6a1361beae920e1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e9ab45e80ebf155f6a1361beae920e13_r.jpg&&&p&&b&丨&/b&利仓父子是日本人,他们身材高大,在狭小的劏房内更是动弹不得,一家人需要蜷缩着身子吃饭。&/p&&p&&br&&/p&&img src=&/v2-bb81ccdbe1e2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b81ccdbe1e2b_r.jpg&&&p&&b&丨&/b&一间不足4平米的劏房,四面没有窗户,姐妹俩在床上做作业,共用一把风扇。在香港,约有4万名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p&&p&&br&&/p&&img src=&/v2-521c758b8dd0e7af2936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521c758b8dd0e7af29364_r.jpg&&&p&&b&丨&/b&拥挤的劏房腾不出玩耍的空间,布满天线的废弃天台便成为了孩子们珍贵的游乐场。&/p&&p&&br&&/p&&blockquote&&b&棺材房:我还没死,已竖起4块棺材板&/b&&/blockquote&&p&&br&&/p&&p&当横向空间已经被分割到极致,房东们把目光投向了纵向空间,“棺材房”便应运而生。一间原本狭窄的劏房内,像火车车厢般分隔出6个床位,每间高度不超过半米,长度不超过2米,中间留一条窄窄的过道。棺材房如同笼屋的现代版,只不过用木板替代了铁丝网。&/p&&p&&br&&/p&&img src=&/v2-db035c7a0a1bdd8f1d3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db035c7a0a1bdd8f1d33_r.jpg&&&p&&b&丨&/b&棺材房一隅。Bloomberg/Paul Yeung&/p&&p&&br&&/p&&p&棺材房的租客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只好过着弯腰屈膝的日子。在这里,家的概念被完全颠覆,所有的活动都只能蜷缩在一张小床上进行。住客不能站,只能躺,躺下甚至也无法伸直双腿。而住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棺材房,租户仍需要支付每月2000港币的租金。&/p&&p&&br&&/p&&img src=&/v2-d67a351e6ccf6a7ac59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d67a351e6ccf6a7ac59e_r.jpg&&&p&&b&丨&/b&50多岁的阿扬是一名装修工,每年总有几个月淡季。失业的日子里,他靠罐头度日。&/p&&p&&br&&/p&&img src=&/v2-d00ef5ff0f20fe68c34df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d00ef5ff0f20fe68c34df7_r.jpg&&&p&&b&丨&/b&梁伯是少数爱看书的棺材房住客,他做过不同的杂工,年纪渐长后被迫失业。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便读书,书籍能让他短暂地忘记贫困与忧愁。&/p&&p&&br&&/p&&p&“那天回家后,我哭了”,亲眼见识到香港底层的居住困境,摄影师Benny Lam久久不能平复。他将这组照片取名为“Trapped(困住)”,展示了人仿佛被困在笼子里的生活,这是一群隐匿在城市阴翳里的边缘群体。&/p&&p&&br&&/p&&img src=&/v2-c6fcd128bfc9ce5b13cf2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c6fcd128bfc9ce5b13cf27_r.jpg&&&p&&b&丨&/b&阿天居住在一个被钢铁包围、家徒四壁的棺材房里,面积仅略大于1立方米,这也许是香港最小的床位。&/p&&p&&br&&/p&&img src=&/v2-7efcc42bf19088adc652e9b22f6723d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7efcc42bf19088adc652e9b22f6723d8_r.jpg&&&p&&b&丨&/b&躺在摇摇欲坠的行囊下&/p&&p&&br&&/p&&img src=&/v2-cea46b3d1ff68e4e1eb95c50fe5b7f9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cea46b3d1ff68e4e1eb95c50fe5b7f9f_r.jpg&&&p&&b&丨&/b&看电视是棺材房里为数不多的消遣活动&/p&&p&&br&&/p&&blockquote&&b&生活在厕所、天台与楼梯转角&/b&&/blockquote&&p&&br&&/p&&p&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楼梯转角也能被用作床位出租。比起睡“棺材”,这里更是四面透风,毫无遮挡,身家物品一览无遗。这样的楼梯位也不是一人独享,床位之上还能再搭起一个阁楼,可谓“一梯两户”。&/p&&p&&br&&/p&&img src=&/v2-20abf7eb1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20abf7eb16_r.jpg&&&p&&b&丨&/b&由于床位占据了大半个楼梯,租客白天需将床铺收起,夜晚才能睡下。&/p&&p&&br&&/p&&p&天台自然也不会被放过。一位于中环闹市的天台上搭建了12个铁皮屋,各有上下两层。下层是厨房或厕所,上层是贴着天花板的阁楼。炎炎夏日,铁皮屋便成了蒸笼,租客自比“蒸鱼”。清晨,不需要闹钟,睡在屋里的人也能被初生太阳的热气唤醒。&/p&&img src=&/v2-98c4d663f341a14ba111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98c4d663f341a14ba111b_r.jpg&&&p&&b&丨&/b&如同蒸笼的天台阁楼&/p&&p&&br&&/p&&img src=&/v2-297fcdd5d55f9c4bbabcb71b361bcc4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297fcdd5d55f9c4bbabcb71b361bcc47_r.jpg&&&p&&b&丨&/b&坐在天花板吃饭的老人&/p&&p&&br&&/p&&p&为了节省空间,厕所和厨房也常常被合并在一起,洗菜、煮饭、如厕,都发生在同一个空间里。至于吃进嘴里的饭菜,是否会有卫生问题,也容不得住客细想。&/p&&p&&br&&/p&&img src=&/v2-199cb9d500c55b46b02e157c25321ea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199cb9d500c55b46b02e157c25321eae_r.jpg&&&p&&b&丨&/b&做饭、如厕、洗衣全都在同一个空间&/p&&p&&br&&/p&&img src=&/v2-e3bee1df87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e3bee1df87f_r.jpg&&&p&&b&丨&/b&马桶旁摆放着新鲜的排骨和蔬菜&/p&&p&&br&&/p&&p&&br&&/p&&p&● ● ●&/p&&p&&br&&/p&&p&香港拥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因历史、地理环境及政治等原因,土地开发率仅23.7%。其中用作住宅用地的仅77平方公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739万市民的住房需求。稀缺的住宅促使房价一路高涨,同样价格租住的房屋质量越来越差。&/p&&img src=&/v2-b09d5c0ca8bb9f4a4fb096d8cbfb520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09d5c0ca8bb9f4a4fb096d8cbfb5209_r.jpg&&&p&&b&丨&/b&从天台遥望&/p&&p&&br&&/p&&p&尽管香港政府在1950年代便着手建立公共房屋,致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但依然无法满足所有底层民众的需求。据香港房屋委员会数据,2017年6月底,约有15万宗一般公屋申请,以及约12万宗配额及积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一般申请人的轮候时间为4.7年,长者一人申请者则为2.6年。在等待轮候的日子里,人们不得不选择尚能负担的劏房。&/p&&p&&br&&/p&&img src=&/v2-a4f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a4fe_r.jpg&&&p&&b&丨&/b&紧挨着写字楼的劏房&/p&&p&&br&&/p&&p&据政府最新公布的数字,劏房居民已接近20万。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且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他们也许是茶餐厅的服务员、商场保安、清洁工......他们同样依靠双手建设城市,城市却没能还以他们一片安身的沃土。&/p&&p&&br&&/p&&p&而同样的故事,也在香港以外发生。&/p&&p&&br&&/p&&p&照片提供 /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p&&p&摄影 / Benny Lam&/p&&p&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id:pic163)&/p&
棺材房的租客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只好过着弯腰屈膝的日子。 在地狭人稠的香港,租金最高的并非山顶豪宅或国际金融中心,而是全港十八区中最贫穷的深水埗。那些隐藏在街角巷尾的笼屋、劏房、棺材房,每呎(约0…
&p&大部分大学学生会黑暗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学生会是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下负责。&br&大学学生会干部的激励是学生会主席团的职位和学校颁发的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奖状,而不是广大同学的支持和鼓励。&/p&&p&对上负责和选举过程无关,即使是学生代表选举出来的学生会主席,他所领导的学生会依然是在同级团委指导下的学生自治组织。在这个偏正短语中,修饰语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中心语。&/p&&p&学生干部的官僚化,其实并不是对广大同学的官僚化。特别是在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一个对普通同学官僚的学生会干部会在现实中被鄙视,在知乎上被喷成狗。因此,学生会干部在广大同学面前并非官僚化,相反,他们往往是谦虚的,上进的,与人为善的。&br&学生干部的官僚化主要发生在学生干部群体的内部。学生干部在学生会中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维持团队,干成事业;二是不断升职,获得荣誉。然而这两条主线是极其矛盾的,要维持团队规模,干成各种活动,就必须要有新人不断加入;但学生会主席只有一个,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也只有数个。少数成果的争抢必然导致帮派和政治,官僚化也由此产生:服从你的上级,你就有机会继续留下;指使你的下级,你就有更多资源和政绩向上爬。&br&但有限的资源必将会导致大多数加入学生会同学成为某些最终获得官职或荣誉同学的垫脚石。由于学生会是没有工资和报酬的,成为垫脚石的同学会觉得自己极亏。你也能明显的看到,多数抱怨学生会体系黑暗的帖子,就是那些曾经在学生会干过,甚至干到很高(但不是最高)位置的人发的。因为他们感觉被辜负了,被欺骗了,被利用了。&/p&&p&“什么我干的这么好,却进不了主席团?”&br&“为什么我为组织付出这么多,社会工作奖学金不给我?”&br&“为什么最后出局的是我?我被组织遗弃了?”&/p&&p&事实上,你不是被组织遗弃了。这个并不需要对广大同学负责的组织,本身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使命和愿景,又怎么能遗弃它的成员呢?你只是被官僚化的政治系统踢出局了。&/p&&p&从本质上看,学生会存在的原因,只是为了让一些人成为主席、副主席,一些人得到奖状。&/p&&p&当然,顺便行使一下服务同学,组织活动,培养能力的功能,但这些宣称的功能都不重要。可以想象,即使学生会只做那些最让同学反感的事情,如例行检查宿舍卫生,督促晨跑,督促自习等等毫无意义的事情,仍然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选拔出主席、副主席,评选出优秀学生干部。&/p&&p&言行不一即虚伪,虚伪又有权力,就是黑暗。&/p&&p&——————&/p&&p&&a href=&///?target=http%3A//mp./s/ITs5tEqnrdjcLtbcwR_vx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这里是老实人报&i class=&icon-external&&&/i&&/a&&/p&
大部分大学学生会黑暗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学生会是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下负责。 大学学生会干部的激励是学生会主席团的职位和学校颁发的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奖状,而不是广大同学的支持和鼓励。对上负责和选举过程无关,即使是学生代表选举出来的学生会主席…
11月24日分割线&br&&br&感谢各位知友对本答案的热情支持!刚刚读到 &a data-hash=&513b5fcc3f45d0ed5859ce0& href=&///people/513b5fcc3f45d0ed5859ce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健& data-tip=&p$b$513b5fcc3f45d0ed5859ce0& data-hovercard=&p$b$513b5fcc3f45d0ed5859ce0&&@黄健&/a&知友专栏中的一篇文章:&a href=&/huangjian/& class=&internal&&没有人会告诉你,读博士要付出一种很可怕的代价 - 黄健说 - 知乎专栏&/a&,主要是讲博士心理状态的。这里我想推荐所有正在读书的同学们看一看。&b&同时我也想提醒各位知友,千万别把我写下的经历当做治疗心理问题的灵药。焦虑的问题如果只是轻度的,我相信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来克服,但如果你觉得它真的达到受不了的程度,请毫不犹豫去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b&&br&&br&不瞒大家说,我也曾经好几次在夜深人静之际偷偷摸摸跑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Nightline)倾诉。尤其在那段黑暗岁月里,我觉得那里的一张椅子都比我寝室的床温暖。&b&很多时候,「腐化」和「堕落」本身并不致命,但它们所滋生的孤单,抑郁和自我厌恶却是潜在的杀手。&/b&&br&&br&&b&再次强调,当你真的觉得「经历了,尽力了,人累了,心碎了,天黑了」,请千万不要继续在深渊里强撑着!我想知乎就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平台,大不了(再)不要脸一把,把丑事全都在这里抖出来,也强过让它们窝在心里,一点一点消耗你的灵魂。&/b&&br&&b&----------------------------------------------------------------------------------------------------------&/b&&br&&br&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只是看到这个题目有感而发,想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如果有所疏漏偏颇,期待大家指正!&br&&br&看到这个问题,我顿时有一股扑面而来的辛酸,因为我曾经在人生最该拼搏的时候,沉溺在一段不努力也不焦虑的「舒适」中。回头看看这段经历,我想我能够立刻给这个问题一个真诚的答案:&b&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b&&br&&br&&br&在博一和博二的一段岁月里,我对当下做的论文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那段时间里我每天宁可待在自己的宿舍里,也坚决不去办公室,原因很可笑: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工作太努力了(他们三个人我都在知乎写过),一个津巴布韦来的黑人出租车司机学霸;一个印度尼西亚出身的华裔美国人,曾在毕马威总部工作过;一个俄罗斯国家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好像是这个名字)的副教授,来英国读他第二个博士。可想而知,那是怎么样一个环境,偶尔几次去,随便看看就想上网去耍,环顾四周却看到:黑人学霸盯着屏幕一定不动;俄罗斯教授在身后噼里啪啦打数据;华裔美国人调整着公式参数。这样的办公室,其实现在想想应该是每一个用心学习的人梦寐以求的环境,我却深深感到了一种恐惧,觉得自己仿佛不配和他们共处一室。那时候英语也不好,华裔美国人经常说一些笑话,看着他们三个人谈笑风生,我也只能努力保持着一脸我也听懂了请不要嫌弃我的假笑。&br&&br&自然而然,我就开始不去办公室。论文都在笔记本电脑里,其实不去我也可以工作。但是少了办公室这个和床隔离的环境,待在寝室人真的会「腐化」。我至今记得我都干了什么:开始玩以前从来不曾接触过的网络游戏(炉石传说),一口气狠狠心竟然砸下去了将近一千块(现在早已经超了);开始看以前看过或者没看过的网络小说,真的是从天亮一下子能看到天黑;下载了很多美剧开始翻来覆去的看;开始接触知乎……&br&&br&在这种状况下,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不愿意像以前那样去厨房做饭了,因为可能会遇到同学,免不了聊到论文进度;也不愿意去健身房了,觉得每天躺在床上也没什么大不了;也开始叫以前舍不得点的外卖了,觉得花点钱吃点好的理所应当;也开始上亚马逊和ebay买一些有用没用的垃圾了;也开始关注一些特卖网站了……&br&&br&那时候,真的不知道何为愁滋味,更谈不上焦虑,只是时有时无地感受到内心有一种失落,但又会迅速用上面提到的活动来麻痹和欺骗自己。那时候,老是有一种错觉,就是其实我努努力也能混上博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时候,真的觉得生活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出了点小问题。导师对我非常和蔼,只是比较温和地提醒我注意进度问题。每次我都赶工几天混过导师会,然后就如同解放了一般继续醉生梦死。&br&&br&直到有一次,我甚至都记错了和导师会面的时间,他第一次非常生气地批评了我,我才有所醒悟。我开始试着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但却猛然发现,&b&从不努力的状态切换到努力的状态,竟然是如此的艰难!我强迫自己走进办公室,强迫自己去和我的同事们交流,强迫我自己去开始全神贯注的工作,却发现越是强迫,我内心越是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的具体作用是: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好多,然后着急拼命,然后发现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然后就想着干脆不要这么焦虑了,还是过得轻松一点吧。&/b&&b&而正是这种由于努力而产生的焦虑和焦虑背后的绝望,不断地击退我试图坚持努力的信念。&/b&这中间的过程,非常曲折也非常难堪,如同一个黑洞,不断吞噬着我本来就不多信心。&br&&br&&b&而这里,还存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心理陷阱:由于长时间的堕落,我开始下意识地回避和同学同事之间的横向比较,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给自己树立的比较基准往往是之前那个堕落的自己,于是猛然努力一次,就特别容易感动自己,就特别想给自己一点「奖励」。&/b&而这种所谓对努力的「奖励」,会被你不由自主地包装成各种形式,比如「自我激励」啦,比如打着「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的幌子去给自己「放个假」或者「偷个懒」。&b&但是我发现,对我来说,这样的「放个假」或者「偷个懒」就可能是又一场堕落的开端,一点都不夸张。&/b&我想这是由于我缺乏最基本的自控能力的缘故,也可能和性格和其他因素有关。但无论如何,我深知,只要我给自己找了借口,我就会不遗余力地开始前功尽弃。&b&对于经常把自我宽容混同为自我纵容的人来说,任何自我怜悯的借口实际上都只是自我欺骗。&/b&&br&&br&如今回头看看这一路,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很多时候我都期待,如果能重来一次,如果能够有人提点我一下,也许我就不会走这么一段弯路。但同时我也隐约明白,也许自己注定会在某时某刻经历这段弯路,因为不经历这些「血的教训」,也谈不上真正「懂了」。&br&&br&这个答案中的情况,也许只针对我个人,和如我一般,缺乏基本自控能力的朋友。对于那些能够控制自己的学霸来说,努力产生的焦虑可能又是另外一个问题。&br&&br&&b&总之,保持努力的惯性并不是毫无代价的,而这种代价之一就是焦虑。但努力带来的焦虑的代价,和堕落之后产生的空虚和绝望的代价相比,真的是太过微不足道。&/b&&br&&br&很多知友咨询我如何从这个状态里走出来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在知乎上的这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 山羊月的回答&/a&&br&&br&&blockquote&打开门,我看到导师的脸——面无表情。能够理解,我对自己说,我知道我的报告做的不好。&br&&br&我坐下来,准备迎接暴风骤雨。&br&&br&导师看着我,沉吟了一下,说:“Clark,你知道什么是平庸吗?”&br&&br&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冒出对于平庸的各种解释,关于智力的,关于机遇的,关于爹妈的,最后甚至诡异地浮现出一张阿甘的脸。&br&&br&&b&“Clark,在我求学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优秀的人才,无论是智力还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吗,我不觉得没钱没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别人贴给你标签。唯有你自己内心的平庸,才是毁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内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个瞬间。(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你以后会遇到很多机遇,但你的平庸会毁掉它们。当你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的时候,你已经杀死了那个能够让你做的更好的自己。(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got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b&&/blockquote&&br&我把这句话贴在我的电脑屏幕边缘至今。&br&&br&&img src=&/7e68dc21b0ebfc666b36da_b.pn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7e68dc21b0ebfc666b36da_r.png&&
11月24日分割线 感谢各位知友对本答案的热情支持!刚刚读到 知友专栏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是讲博士心理状态的。这里我想推荐所有正在读书的同学们看一看。同时我也想提醒各位知友,…
&img src=&/50/v2-ab500e94ec6ab928cd44e830e15c2df3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p&感谢评论区大佬的指正,我这里对民科的范围界定确实有些问题,因此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本文所言民科,特指郭英森这类的底层人士的民科。&/p&&p&嗯,这篇文章在关于民科成分的划分上确实有很多问题。。。不过我真的没有赞同民科啊。。。&/p&&p&评论区的人一直一直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个人”身上,却没有更进一步地去思考造成这些问题的社会历史原因。&/p&&br&&p&————————————————————————&/p&&p&我仍然觉得评论区绝大部分反对者没有读懂我文章的意思。。。第一,我不是给民科洗地,第二,我没有要你们停止对民科的批判——相反,我很支持批判民科。我希望的是你们在批判完之后,能够想想这些愚蠢者出现背后的原因。第三,评论区的很多人太高看主观能动性的力量了,并不是他的主观意愿想做什么就能做的——就好比,把你化学阉割了,请问你还想去撩妹吗?&/p&&p&结尾处会放出一篇之前写的关于阶级固化的评论,君可自取。&/p&&p&要反驳的人请先把附文也看了,谢谢&/p&&p&—————————————————————————&/p&&p&这篇文章确实确实有很大的问题,缺乏数据和考证,更多的是我个人的猜测成分,这点我的确做的很不对。但我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倘若凡伟搞事,是由于他的自私和愚蠢固执。那么自私愚蠢固执是哪里来的?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那么他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啊,他也是自然和社会一个可怜的“残次品”啊。。。如果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外界对其进行输入的,那么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改造他的呀,还是社会的错啊,他也只是个时代的弃儿啊。。。好吧,,,可能我有些傻。。。&/p&&p&—————————————————————————&/p&&br&&p&
近日,&a href=&/people/f3f84cca3baffc& data-hash=&f3f84cca3baff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f3f84cca3baffc&&@凡伟&/a& 电荷不存在事件曝出,知乎上的评价可以说是一边倒:一边倒地骂凡伟,一边倒地嘲笑民科。为凡伟其个人说了两句话的王国师王威今天也是被各路大v手撕。 &br&&/p&&p&
我在此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p&&p&
老实说,王国师的那个回答,前八段我是不同意的——毕竟凡伟是真的做了错事,真的影响、伤害到了他人。但后面的部分,我个人认为讲的很中肯。&/p&&p&&b&
“说到底,凡伟是个逾越者。”&/b&&/p&&p&
从郭英森到凡伟,大部分的民科民哲学者都有几个共同点:&b&出身下层,学历低下,没有受过专业的学术科班训练;顽固自负,自以为是;其“研究成果”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用猜想来代替实证。&/b&&/p&&p&
然而仔细一想,&b&后面所有的特点,其实都是“出身底层”的衍生品。&/b&&/p&&p&
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民科民哲学者都出身于下层,年少时都经历过贫穷和歧视,他们是这个社会中边缘化的人。和知乎上的各路大v不同,他们更多是出身于农村而非城市,父母更多是农民工人而非知识分子。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教育与信息资源缺乏,使他们有的上不了学,有的上了学也因种种原因而退学。&/p&&p&&b&
说到底,他们都是被时代“抛弃”的人。&/b&&/p&&p&
人是社会历史性的人,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阶级出身和生活环境决定的。&b&倘若郭英森和凡伟都如同知乎上各种大v一样,出身于一线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沐浴书香,受到良好的思维逻辑教育,一路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顶级大学顺风顺水,那么我相信,他们俩有极大的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在科研上有所树建。&/b&&/p&&p&
可惜,他们不是。&br&
他们只是个生活在十八线村镇,年少时可能连饭都吃不饱,还要被忍受各种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的low man。&br&
所以,他们只是凡伟和郭英森。&/p&&p&
何不食肉糜?&/p&&p&
我不知道,当知乎上的各路精英各路985211大学生在极为“政治正确”,极为英明地嘲笑和讽刺凡伟郭英森等民科愚蠢下流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b&自己比他们牛逼,比他们聪明,比他们勤奋,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有多厉害,而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文化背景,相当优质!&/b&他们大部分人,从小到大,从小学奥赛得奖到大学后正式搞科研,几乎都是没什么大烦恼的,他们遇到的困难,最多不过是“这道题难了点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了点”,而不需要”担心今晚有没有饭吃,爸妈这个冬天的房租交不交得起“这些直接影响到生存的问题。&/p&&img src=&/v2-ea3de1ecf26a3fd46f60a2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4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v2-ea3de1ecf26a3fd46f60a2_r.jpg&&&br&&p&
为什么会有民科?为什么这群人想要搞民科?&/p&&p&
民科的一大特点就是急功近利。这也很好理解:当这些底层人干着底层的工作,在被上司辱骂被邻居嘲笑却又不甘心一辈子这样落魄的时候,他们看到了科研,看到了理论物理,看到了某某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后受万人追捧。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屈辱生活的尽头,看到了逃离这悲惨世界的出路。他们开始“发疯”地去阅读相关著作,开始大功率地思考与“猜想”,最后他们终于思考与猜想出了些什么,如同做错了题而不自知以为自己解出了葛军神题的中学生一样,他们陷入了一种痴迷,疯狂的状态。他们觉得自己终于出人头地了啊,自己的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尽头啊!然后他们开始找教授,宣传。。。。。。&/p&&p&
民科很固执,听不进别人的话。但这事搁谁身上不固执?&b&民科学者们花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搞一个“研究”,他们把自己这辈子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上面,他们的“科研成果”已经成了他们的命。现在突然有人站出来告诉他们:你研究几十年的成果是错误的,是没有意义的,你就是个蠢货,你这些都白干了,回去做你的下民吧!你说他们什么心情?&/b&就好比你眼看自己的儿子茁壮成长,却发现DNA检测出来是隔壁老王的种,你什么反应?&/p&&p&
很多时候&b&,人们相信或不相信一件事,不是因为有确切依据,而是因为他们主观上想要或不想要相信这件事。民科人的固执,是一种对自我的保护&/b&。就算铁证如山,就算与世界为敌,他们也要拼尽全力地去“坚持自我”,因为一旦连他们都认为自己是错的,那么他们的心理将全线崩塌,这而等于是自我毁灭。&/p&&p&&b&用三个短语可以概括中国现在的社会状况: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固化,“驱离”。&/b&社会资源可以分三种: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权力,文化资源≈信息+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这三种资源基本上是分开的,因此那时候的阶级固化问题并不大。90年代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后,这三种资源逐渐合一:拥有了一种资源,剩下的两种资源也就不缺了。(这和整个中国古代,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十分相似)
知乎社区里的精英们基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们是时代的幸运儿,天之骄子。“&b&王侯将相,岂无种乎?”&/b&&/p&&img src=&/v2-0e1ec6e429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0e1ec6e429a_r.jpg&&&br&&p&
现在,这一状态已经稳定下来。中上层人士现在要做的就是构筑壁垒,把底层人排除在外,防止他们进来,一来省的他们分自己一杯羹,二来他们上升了,谁为自己卖命?在生产力不发达共产主义未能实现的情况下,富裕者的奢侈必来自于贫穷者的褴褛。“富裕的要多给他,使他多多益善;贫穷的,连他仅剩的一点也要拿来。”&/p&&p&&b&人们总以为是懒惰,无知,愚昧造成了贫穷,殊不知正是贫穷带来了一代代的懒惰,无知和愚昧。&/b&民科学者的悲剧,正是他们的阶级出身和生活环境造就的。人们总是嘲笑民科学者的弱智与固执,却没有想过他们弱智与固执的背后是有怎样的无奈和悲哀。不过,他们又怎么可能想到呢,就算想到,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承认呢?毕竟他们一直都认为自己天生奇才啊。&b&没有任何作为集体的既得利益者会去反对现存制度。&/b&&/p&&p&
当城市与农村,上层与下层在经济与政治上已经划分开来的时候,文化上的对立便出现了。这一点在近期的知乎上大有体现。知乎上的大v可以分为两批:一批以勃学家,行业精英,科研大牛为主,称之为“官方派”;另一批以&a href=&/people/f3e63ee79bb63a4a31bcc& data-hash=&f3e63ee79bb63a4a31bc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tle=&@陈兰香& data-hovercard=&p$b$f3e63ee79bb63a4a31bcc&&@陈兰香&/a&
&a href=&/people/edf9e6ee005& data-hash=&edf9e6ee00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tle=&@吕不同& data-hovercard=&p$b$edf9e6ee005&&@吕不同&/a& ,&a href=&/people/437c475ffb40e43a5bdc4& data-hash=&437c475ffb40e43a5bdc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437c475ffb40e43a5bdc4&&@王威&/a& 这样的民间人士为代表,称之为“民间派”。这两派人在意识形态上是相对立的。而这种对立与冲突又具体表现为官方派对民间派的歧视与轻傲。王威一直被骂就不说了,吕不同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陈兰香更是在前阵子的“政治斗争”中被勃学家们怼得半死。王威民科,陈兰香骂人,抄袭,勃学家们怼他们似乎都是“政治正确”的,都是有理由的,似乎陈王等人被骂被歧视都是理所应当的。但他们被撕的原因真的是这样吗?私以为不然。&b&人做任何事的出发点都是自身的利益,而利益又分为物质利益和情感利益。&/b&你偷了别人十块钱,这是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你看别人不爽,打了他一拳,这是为了自己的情感利益。勃学家们怼陈兰香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她造假,收智商税,写黄段子教坏学生——这只是他们的借口和旗号,为的是让自己出师有名,显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极为正确的事(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早就看陈老师这个出身于农村,整天在知乎上说中国农村有多么贫苦,还满口黄腔的“村姑”不爽了——这和某些小资看不起农民工是一个道理。这次撕逼大战,本质上便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碰撞。(这一段只是基于观测上的猜测,里面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成分,勃学家们如果觉得我给你们的名誉造成了损害,可以告诉我,我会把这段删除)
&/p&&p&&b&
不过还是必须声明: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要为民科正名!!!不是要为民科正名!!!不是要为民科正名!!!&/b&&/p&&p&
我也反对民科,我也反对一些民科学者。因为他们宣传错误理论,扰乱社会秩序,给一些人士造成了困扰,他们当然是要遭到批判的。这点我没有任何异议!!!现代科学的难度深度远远不是一些普通人人凭着满腔热血就能做的,因此我并不支持民科!!!&/p&&p&
我只是很同情他们。&b&我想让知乎上的上层人们在嘲笑,批判他们愚蠢的时候,能够想想,他们或许是可恨的,但亦是可悲的。使他们成为民科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这个社会与时代——甚至还与你们这些“肉食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b&(说到这里,忍不住说一句某些人文社科大v亦是令人作呕,理论和实践分得还真是清楚啊?口口声声喊着历史唯物主义,到了下民面前便改头换了面,变成了唯心主义?)&/p&&img src=&/v2-75bddaabea3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75bddaabea35_r.jpg&&&br&&p&&b& “要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结果先富起来的人忘了自己是为什么富起来的,忘了是多少人的牺牲才换来了自己的先富起来,也忘了国家让自己先富起来是要干什么。&/b&&/p&&p&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俩兄弟,因为家里贫困,爸爸只能供一个人读书,于是两个人就抽签,抽到的上学,没抽到的就去打工供抽到的读书。结果弟弟抽中了,哥哥二话没说去了工地打工供弟弟读书。后来弟弟学业有成,当了博士,娶了白富美,开了公司,有房有车,登上人生巅峰。一次哥哥家的庄稼遭了台风,来找弟弟借钱,弟弟鄙夷地看了哥哥一眼,拉过自己的儿子小声对他说:“看,这就是不读书不努力的结果,没文化真可怕,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p&
底层文化的哀嚎,肉食者你们听到了吗?&br&&br&—————————————————————————&br&《寒门再难出贵子:信息资本时代,我们该何去何从》 &br&&br&为什么说当今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
本质原因是资源的不对称,直接原因是家庭环境的差异。&br&&br&要想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再透彻一点,则需要思考两个问题:&br&&br& 1.成为贵子,需要什么条件? &br& 在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当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因此土地和劳动力的直接占有者以及调控社会生产的官僚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到了大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变成了机器和资金,于是统治者变成了资本家们,议员与皇帝成了资本家的代言人。
不论什么时候,一个社会的统治者与上流人士永远都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占有者。
中国在期间,基本结束了它自己的“大工业时代”:从《2017年中国富豪排行榜》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前五名基本被新兴的互联网巨头所占据,前十名中仅有4人从事类似房地产与制造业这样的传统工业,直到20名后传统工业大亨才占有较高比例。因此我们不难推断,那个旧的传统工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的传统产业相比十年前呈现出发展疲态(这一点我的论述缺乏相关证据,仅从观测出发,准确性不高),势头正足的则是以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因此,我们正处于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生产资本,新时代的统治者,不再是地主,不再是资本家,而正是知识分子。
因而,信息和知识正是成为新时代“贵子”的首要条件。 &br&&br&2.为什么寒门难以提供这些条件?
普通人成为知识分子的最主要途径是教育。不论是中国的大众教育还是欧美的精英教育,本质上培养和选拔的都是它们自己的“统治阶级”:包过体制内的,也包过体制外的。 &br&&br&在中国,应试教育底下的佼佼者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br&&br&①良好的学习愿望。高中政治里有句话叫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影响他前30岁的最大的文化环境,就是家庭。一个人为什么想要学习,因为他觉得学习是“好”的,他认为学习能够带给他他所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他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的“自我奖励”,也可以是一个梦想一所大学。而不管是哪一个,家庭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底层家庭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父母的低知与低智。我见过的底层父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读书无用论者,一种是知道读书很重要,却用一种打骂,强制的手段去逼孩子学习。而在这样的环境底下,孩子想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产生良好的学习愿望是很难很难的。学习是一种消耗大脑糖分很高的活动,而人的大脑本身就是趋向于“低糖活动”的,倘若事物无法引起人的足够兴趣,使大脑分泌出足够的多巴胺令机体保持亢奋,那么学习就难以进行下去,这也就是厌学的根本原因。而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当中,父母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提供给他们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一点是大多数“寒门”家庭难以做到的。并且对于大多数寒门家庭来说,孩子已经被庸俗的父母,传统的迂腐观念,生活的压力所淹没,他们本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谈不上正确,你要让他们怎么样去向往那种更高级的生活?笔者自己亲身体会过,在你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什么琴棋书画诗酒花,那些基本都是空话。真正做到身处泥泞而仰望星空,真的太难太难。(可能有人会反驳,说见过很多人家庭很贫穷却仍然有着自己的抱负和梦想,是的没错,笔者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可根据笔者观察,他们的家庭虽然并不富裕,父母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并不差,另外,还有个东西叫做“幸存者偏差”。)&br&&br& ②良好的思维方式。事实上,一个应试教育的成功者,或者一个人们口中的“聪明人”,都不需要多么高的智商,他们出于凡人的,不过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理解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七层逻辑的叠加,而这一层层逻辑正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而得的,我们身边往往有些人被我们称为天才,他们对于新事物似乎一点就通,实际上并不是他们智商高,而是因为他们此前就已经有了相关的逻辑。举个例子,小明和小红同时学骑摩托车。小明用了半天就学会了,小红却用了一星期,于是路人甲觉得小明好厉害啊,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小明是个自行车高手,而小红之前连自行车长啥样都没见过。当小红还在苦苦研究如何保持平衡的时候,小明已经在学习如何控制油门了——很明显,他并不需要怎么学习控制平衡,因为自行车的经验此时已经提供给他多于小红的一层“逻辑”。而思维方式与家庭教育自然也是分不开的。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父母自然比低知父母更懂得引导孩子去思考,更懂得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思维方式的培养中,比起逻辑的积累,更重要的一点则是眼界的开阔度,也就是信息的占有率。一个信息占有率高的人,不但对问题能有自己的看法,在面对新问题时更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信息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人如果见过大世面,见过山外之山,人外之人,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他的眼界自然就是极为开阔的,思考问题也自然比普通人更能抓住本质,更能有自己的想法。
开阔眼界的方法无非三种:读书,旅行,交流。对于底层的低知家庭,旅游自然是极其难以做到的,且不说没钱,就算有钱,又有几人有这个“闲情逸致”呢?毕竟在那些人眼里,旅游就是纯粹浪费钱的娱乐活动——他们根本无法认识到旅游对一个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至于读书,我观察到低知父母群体中一个很普遍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让孩子读闲书:读好你的数理化课本就行了,还看什么文史哲!认为“闲书”无用,这也是低知家庭的一个悲哀吧,他们就这样把自己通往上层的梯子给拆了。。。
那么交流呢?对于一个底层低知的社会圈子,难道你还指望里面的人给你讲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宋明理学?不大现实吧,他们更多地是告诉你哪家婆媳又吵架了,哪家特码又中了多少钱。不同的社会圈子之间,是具有相对的信息稳定性和封闭性的。近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寒门学子们终于得到了一个超越阶级超越环境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互联网。但现实中这样做的学子并没有多少,他们仍然是把手机用来玩游戏和搞社交上了,毕竟上面已经讲过了,家庭和社会圈子的局限就导致了个人的局限。&br&&br& ③良好的社会环境。还是那句话,“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你是谁,和你所处的社会圈子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点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述。笔者之前曾发现了一个好玩并令人疑惑的现象:学霸之间,即使是不同年龄,不同城镇之间,都是往往有着社交上的关联的。我当时就很奇怪,为什么a和b明明差了三岁却还是很好的朋友呢,更奇怪的是,明明a生活在县城,c生活在封闭的农村,a是大富大贵之家,c家徒四壁,两人却还是朋友呢?为什么a和d小学初中都不同,高中一进来却混的特别熟呢?按理说他们的生活圈子根本不该有交集的啊。后来我明白了,我们的当前社会结构正有着一种“群聚效应”,这种效应将那些未来的“统治者”拉拢成一个群体。a和c年龄差了三岁,却有着共同的爱好,她们曾经一起学习过古筝,她们的父母刚好是公务员同事;a和c虽然物质条件天差地别理论上生活空间不该有所交集,可在从小学到初中多次县级省级竞赛与培训中,她们也认识了,并且由于共同阶级共同语言,成为了朋友。a和d虽然初中小学都不同,但他们幼儿园就是朋友——都就读于县里的贵族幼儿园。
在多数情况下,上层人的朋友是上层,底层人的朋友还是底层。因而知识家庭往往比低知家庭更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br&&br& 总的来说,寒门之所以难出贵子,不是因为寒门的物质条件差,而在于信息占有率低:寒门之“寒”,不在物质,而在知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知就意味着贫穷。真正导致“寒门难出贵子”的,不是寒门家庭金钱上的贫穷,而是寒门家庭知识与信息上的贫乏。上一代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造成了下一代在学习路上的举步维艰。&br&&br& 一定的阶级流动之于社会,就如同血液流动之于人体。一旦阶级固化达到某种程度,社会就会出现危机,就需要通过改革甚至革命来打破这种固化,让社会机器重新运转。中国的阶级固化日趋严重,而阶级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便是教育固化。我真正恐惧的,是阶级固化的大坝建起后,底下仍留着几个小洞给涓涓细流通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阻止了社会机器的彻底崩溃,从而使民众的愤怒与怨气不至于爆发,统治者的利益与地位得以永固,这才真的叫人绝望。
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因为我们这一代可能是往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最后一代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跳出自己的阶级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中国的大城市正走向一种欧美式的教育精英化,贵族化。上流家庭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便利用自己优越的资源将孩子送进贵族学校当中进行教育,孩子成长后几乎是理所应当地成了新的上流人士,然后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阶级固化便由此形成,知识传家可比资金传家稳定得多。至于底层?当他们明白知识有多重要的时候,那道通往上层的大门已经紧闭了,留给他们的,只有根本和私立学校无法抗衡的公立学校。我真的很怕中国会实行什么“素质教育”,因为比考试比成绩,农村的孩子或许还能拼一拼,赢过上流娃。但比素质教育,根本毫无活路,人家那些城里的精英孩子,从小就各种兴趣班各种双语教学各种百科全书各种社会活动,而你却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比素质?你比得了? &br&&br& 知识经济时代最叫人绝望最为可怕的地方还在于,对于统治阶层,普通民众几乎是无法反抗的。在农业时代,起义只需要人马和兵器,在工业时代,也只需要一些枪杆子。而在信息时代呢?你拿什么起义?对方几乎是占有着绝对优势,你想发动民众?他们有的是心理专家谈判高手,几句话就能把那些集体无意识的群众给安抚下来。你想武装起义?他们有的是战略家军事家和高科技现代武器。你想和他们辩论说理?哈,他们都是辩论赛的冠军选手,并且他们的媒体人还控制着时代的价值观和舆论。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用高超的辩论之术将你的“檄文”抨击得体无完肤,仿佛错的还真的是你一样。然后你将这篇文章拿给他们看,他们有的不信:我是上流是因为我个人牛逼,你下层是因为你不行。他们有的信了,但也只是感慨几句:你们真可怜。便不再有下文,因为从来就没有任何的既得利益者会反对现存制度。我们想要往上,往上,我们不惧怕那条路有多远,有多难走,我们只怕到了尽头才发现,开启大门的钥匙正掌握在统治者手里,而我们,只是他们的奴隶。
是的,只要他们想奴役你们,你们几乎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不过也只是“几乎”,而不是“完全”。因为现代革命仍旧是有可能发生的,战争的根源是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倘若在未来时代,由于国家政策或是国际形式的改变,某一高知识群体彻底失业了,那么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就很有可能去引领底层的战争)
感谢评论区大佬的指正,我这里对民科的范围界定确实有些问题,因此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本文所言民科,特指郭英森这类的底层人士的民科。嗯,这篇文章在关于民科成分的划分上确实有很多问题。。。不过我真的没有赞同民科啊。。。评论区的人一直一直把所有的问…
&img src=&/50/v2-ee73bbfa5d093d99b79b2fe342b9102f_b.png& data-rawwidth=&579&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9& data-original=&/50/v2-ee73bbfa5d093d99b79b2fe342b9102f_r.png&&&p&1、&/p&&p&16岁高一那年,我干过一件蠢事。可后来发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改变了我的一生。&/p&&p&我高中是在一个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就读的,为了冲刺高考成绩,我们几乎与世隔绝。&/p&&p&有一天晚上,我在自习室悄悄地吃老婆饼,有个女生嘴馋找我要了半块,结果一吃就非常惊讶地问:这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p&&p&我告诉她这叫老婆饼,她说再给她半个,我说我也只有四个,不是我老婆不能吃的。结果那女生说,我当你老婆。&/p&&p&可惜这老婆还没当几天,就被女生以“中学生禁止早恋,要以学习为重”,单方面宣布分手。&/p&&p&可能是港台剧看多的缘故,某天晚上我突发神经,在一个下雨天不打伞冲到女生楼底下唱歌。我选的歌曲是那段时间热播的《小李飞刀》片尾曲,何润东唱的《没有我你怎么办》。&/p&&p&
“没有我,你怎么办?你的泪水谁为你擦干,谁帮你打伞,安慰你心烦,失眠的夜你最怕孤单......”&/p&&p&按照我的预想,女生应该被感动,打着伞下来帮我避雨,那时可以相拥而吻。&/p&&p&然而真正的现实是,五分钟后女生通知了舍管,几个老师二话不说打断了我的表白,把我送到保卫处去了。&/p&&p&后来,学校以“打扰学生休息,扰乱校园正常秩序”为由,给与我严重警告处分。&/p&&p&过几天,班主任让我写自我检讨,交上去就被毙了,班主任认为我没有真心认错。&/p&&p&她锐利地眼光盯着我,一字一句地问我:“渔,你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p&&p&“检讨上我写了,我喜欢那个女生,她和我分手,我想挽回她。”我回答。&/p&&p&“不可能,我太了解你了。你不喜欢那女生,升旗仪式上,你眼睛盯着谁,我一清二楚!”&/p&&p&确实,班主任说的没错,其实我喜欢邻班的另外个女生,由于禁止谈恋爱,几乎没和她说过话。&/p&&p&我整个晚上都在宿舍里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冲动,这么傻?”&/p&&p&我重写了检讨上去,内容是大概是,我被《小李飞刀》这样价值观扭曲的电视剧影响,渴望成为武侠浪子,因而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做出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p&&p&这次班主任很满意,她觉得我认识到错误了,也觉得找到了问题的原因。&/p&&p&可当我回到教室的那一刻,我发现我还是错了,我做这蠢事既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我想成为李寻欢。&/p&&p&我捕捉到一些情绪,我看着课桌上摆满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王厚雄教案》、《黄岗兵法》,突然出现了一种对学习的厌恶,和一种对自我的解脱。&/p&&p&有趣的是,这件事的出现,却让我摆脱了某些尴尬的困境。&/p&&p&我的成绩虽是班上第一,但在年级上却是几十名开外。各科老师总是不断地逼我,一定不要再做错“送分题”。当“审题不严”,“身体不适”之类的借口已经不被老师相信时,我还是差着年级第一十几分。&/p&&p&“宿舍唱歌事件”虽然表面上,我被警告处分,在同学和老师中丢了面子。但事情过后,老师对我的成绩开始变得宽容起来。“青春期,男孩子总是春心萌动”这样的借口,让我在承担老师的期望时,有了一些回旋的余地。&/p&&p&分手的“前女友”经常对我说:“渔,对不起,我请你吃老婆饼。”&/p&&p&而我暗恋的女神,有时会在楼道上对我莞尔一笑,有一天还对我说:“原来学霸也这么痴情,你真有趣。”&/p&&p&那一刻我知道了,我不想要年级第一,内心深处我觉得这东西没意义。我渴望在青葱年少的时候,与异性有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不是天天纠结考试成绩,这没什么对不起老师的。&/p&&p&所以,我之所以去雨天唱歌,&b&是因为深层意识里,我的情绪比我更懂得我想要什么,我想嘲讽这个可悲的班上第一,什么好处都没,还总被老师训斥,还连个吃了老婆饼的女生都守不住。&/b&&br&&/p&&p&更有趣的是,经过这件事后,我的成绩反而上升了。&/p&&p&2、&/p&&p&美国神经科学家,约瑟夫.莱杜(Joseph E. LeDoux)认为焦虑、恐惧、急躁等情绪,在大脑中都有两条情绪通路。&/p&&p&一条通路与基本情绪相链接,它传递信号非常迅速,但是容易出错。另外一条通路与认知系统相连接,它传递信号慢,能对你的情绪在特定文化中进行分析,从而结论更为准确。&/p&&p& 第一条通路相当于传令官,情绪此时相当于守夜人,他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异鬼大军已经集结,让我们对危险做出反应。&/p&&p&第二条通路相当于国王议会,他们会仔细判断形式,最终他们会得出结论,异鬼已经几百年没出现了,守夜人多半是逃兵谎报军情,还是斩首示众吧。于是他们认为,情绪反应的情况不真实,最终他们切断第一条路的情绪反应。&/p&&p&&b&约瑟夫.莱杜认为两条通路能并行运行,互补有无时,一个人就能正确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从而成为特定文化背景里的佼佼者。而当某条通路出现问题,或者两条通路冲突严重时,人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b&&/p&&p&当第二条通路受损时(比如恐惧症患者),整个大陆会因为北地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以为是异鬼来袭,大脑会因为不断对无害刺激产生反应,最终崩溃。&/p&&p&当第一条通路受损或者是被永远否定时,异鬼如果真的存在,他们终有一天会越过长城,席卷整个大陆,寸草不生。&/p&&p&当代人,通路受损的情况较少。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守夜人和国王议会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即不能深刻认识情绪发生的深层原因,于是没法做出正确的调整。&/p&&p&我会因为一个老婆饼的爱情,就疯到雨天唱歌,并不是我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妙,而是因为我处在应试教育“多考一分,干掉百人”的夹缝中无处可逃。于是我,迫切地想要遁入爱情里,作为一种人生的缓冲来自我保护吧!&/p&&p&其实,我没必要这样,我应该停下来思考,把对分数的关注集中回自己内心。应该告诉老师,自己承担不他们那么高的期望,停止盲目冲击年级第一的尝试,应该和多和暗恋女生来一些互动。&/p&&p&3、&/p&&p&请从现在开始树立一个观念,你的任何情绪对你是有益的。你的认知系统需要甄别,这种益处到底是一种原始功能,是一种不适应于当前特定文化背景的虚报。还是一种更大的智慧,提醒你的认知没有意识到的深层问题。&/p&&p&比如嫉妒这个词,大家听起来就反感,认为是一个该被抛弃情绪。这就相当于,看到洗澡水太脏,就把里面洗澡的婴儿一并倒掉了。&/p&&p&充满嫉妒的人,脾气暴躁,行为极端,这种过分的反例会让大家厌恶嫉妒。&/p&&p&但嫉妒是有好处的,它可以提醒我,我想要某些东西,我需要想办法得到它。或者我的恋人正在被某种东西吸引,我该做一些改变或加强情感链接来保住她。&/p&&p&&b&真正的情商高手,总能在感性和理性之前保持平衡,他不会让任何一方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因此,他有了先天祖先带给他的智慧,也拥有了后天社会竞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力量。&/b&&/p&&p&情绪所透露的很多关键信息,会轻易的被人的主观认知过滤掉。从现在开始,请刻意提醒自己或者养成思维习惯,每天认知情绪,并与它为友。&/p&&p&心理学家也非圣人,也逃不过人的七情六欲。只是相比于普通人而言,心理学家能够解释理解产生这种情绪的动机,观察它,并预防避免另自己以后产生不理智、冲动的行为,这便是心理学的乐趣和奥妙所在。&/p&&p&&b&时光荏苒,最动人的记忆也会模糊。但所有对情绪的思考,最终会住进你的绅士风度里、住进你日渐变高的情商里。&/b&&/p&
1、16岁高一那年,我干过一件蠢事。可后来发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我高中是在一个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就读的,为了冲刺高考成绩,我们几乎与世隔绝。有一天晚上,我在自习室悄悄地吃老婆饼,有个女生嘴馋找我要了半块,结果…
&img src=&/50/v2-9ad33a121495bca085ec2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50/v2-9ad33a121495bca085ec2_r.jpg&&&p&&strong&(一)贫富差距的“赶英超美”&/strong&&/p&&p&还记得我们之前的文章&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jM5NzE2NTY0Ng%3D%3D%26mid%3Didx%3D1%26sn%3D8ffaad2bc1e94f2f550f02eb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疯狂的资本》&i class=&icon-external&&&/i&&/a&么,文中隆重介绍的《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蒂,刚刚在四月份发布了中国贫富差距、分配不公问题的论文。壮哉老皮,这次真的是给力了,我们来看一下当今世界研究贫富分化、资本积累、财富分配规律最权威的团队,是怎样看待中国问题的:&br&&/p&&img src=&/50/v2-dce52d6fa8ac8643297ecc3a_b.png& data-rawwidth=&1092&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2& data-original=&/50/v2-dce52d6fa8ac8643297ecc3a_r.png&&&p&(论文地址:&a href=&/?target=http%3A//www.nber.org/papers/w2336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apital Accumulation, Private Property and 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 &i class=&icon-external&&&/i&&/a&)&/p&&p& 详细论文可以在上面地址里下载(英文版的),数据的选择、分析的方法、论证的过程可以去看原文,我这里只捡着重要的说。&/p&&p&&img src=&/50/v2-e24c7a0e52c4bf_b.png& data-rawwidth=&1220& data-rawheight=&8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20& data-original=&/50/v2-e24c7a0e52c4bf_r.png&&在2015年,最富有的10%的人群占全部财产的比重为67%,最富有的1%的人群占全部财产的比重为30%。Top1%人均财产为835万元——是不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夸张,不过要注意我国人口基数,top1%的人群就有1400万人。而最底层50%的人群,只占有全体财产的6.4%。&br&&/p&&img src=&/50/v2-d27e6068cda775bab74d877df9930767_b.png& data-rawwidth=&1269& data-rawheight=&8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9& data-original=&/50/v2-d27e6068cda775bab74d877df9930767_r.png&&&p&年,中国公有财产比重从70%下降到30%,私有财产比重从30%上升到70%。&/p&&img src=&/50/v2-dbeafda7cfae_b.png& data-rawwidth=&1265& data-rawheight=&8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5& data-original=&/50/v2-dbeafda7cfae_r.png&&&p&上图比较有意思,蓝色的线是官方数据中top1%收入占全体收入比(注意,上表中是财产,这里是2015年的收入,不要搞混),红色的线是皮凯蒂团队根据各种相关数据修正分析后的top1%阶层收入(具体怎么修正的官方收入可以去看原文)。可见,经过作者团队修正过的收入不平等数据要远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可以说中国财富分配不平等现象被严重低估。&/p&&img src=&/50/v2-fbb90aed8ae81ebd39ba_b.png& data-rawwidth=&1269& data-rawheight=&8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9& data-original=&/50/v2-fbb90aed8ae81ebd39ba_r.png&&&p&上图比较了1978——2015年中国、美国和法国各阶层人群收入的增长率。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最富1%收入年均增长8.4%,底层50%收入年均增长4.5%;美国的两组数据分别为3%和0。可以看到,1978年的中国比美国和法国都要平等,而当今中国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超过了法国,接近美国。&br&&/p&&img src=&/50/v2-e7283a8fae21ba52bce65a133a90baf8_b.png& data-rawwidth=&1222& data-rawheight=&7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22& data-original=&/50/v2-e7283a8fae21ba52bce65a133a90baf8_r.png&&&p&看完了收入再看财产,上图显示中国最富10%人群的财富同样完成了“赶英超美”——在2005年前后不平等程度超过法国,并飞速接近美国。&br&&/p&&br&&br&&p&&strong&(二)何不食肉糜:割裂的社会阶层&/strong&&/p&&p& 某视频自媒体的一番言论,在近日引发了广泛热议:&/p&&img src=&/50/v2-56d4f310cdf4af50_b.jpg& data-rawwidth=&548&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8& data-original=&/50/v2-56d4f310cdf4af50_r.jpg&&&p&我想说的是,做这类自媒体节目,重要的是抓住自己的粉丝,不是什么正确说什么,而是什么吸引眼球、什么能引起粉丝共鸣说什么。所以说看到“办公室白领是社会底层”这种专门戳人痛点引发传播的言论,也就见怪不怪了。不过我想说的是,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我国网民7.31亿 互联网普及率53.2%。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的数据,我国当前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58%。这些人拿着智能手机、上着网,听着自媒体节目,恐怕还谈不上“社会最底层”吧。&/p&&p& 那么真正的民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真的“随随便便”就获得了优于城市白领的生活,引用腾讯“活着”栏目 第五十二期的报道《农民工老了》(摄影/吴家翔 编辑/王崴):&/p&&img src=&/50/v2-a2d2e4aa72ea9db9136d07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v2-a2d2e4aa72ea9db9136d07_r.png&&&blockquote&黄昏时分,北京五环外的一处建筑工地旁,55岁的老范坐在马路牙子上吃着他的晚饭。三个馒头、一袋混合着豆腐干、花生米和零星肉食的小菜,共价值5元。路边熙来攘往的车辆扬起的灰土,被他就着馒头咽进了肚子里。像老范这样的老龄农民工并不在少数,中国人最忧心的“未富先老”的挑战已经抢先一步在农民工群体中显现。&/blockquote&&img src=&/50/v2-6e3d98bdb15bc8b22e61854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v2-6e3d98bdb15bc8b22e61854_r.png&&&blockquote&晚上下班后,老冯回到宿舍吃饭。他的晚饭是5个包子,一个1块钱。宿舍里太热,人又多,老冯一边吃饭一边拿毛巾擦汗,屋里弥漫着浓重的汗味。&/blockquote&&img src=&/50/v2-f6f0ad77c7a2fb31aaec318d7d4ddfeb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v2-f6f0ad77c7a2fb31aaec318d7d4ddfeb_r.png&&&blockquote&河北人老辛今年59岁,四年来一直在工地上给人做水暖工程,来北京之后他最奢侈的就是花八十多块钱给自己买了件衣服&br&……&/blockquote&&p&五块钱的晚餐、遍布蚊蝇的集体宿舍、一辈子最奢侈的衣服八十块,城市白领可以自行比较一下自己的生活质量。这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这些城市小白领、在网上发声的年轻人,他们不是看不起农民、农民工等底层劳动者,他们是看不见这些人。这种类似“何不食肉糜”的无病呻吟恰恰反映了社会的割裂。我有一位在法国生活了十年的朋友跟我说,欧洲社会上层、中层、下层分界非常明显,这些人们的生活几乎一辈子没有交集,而且几乎没有阶级晋升的社会流动。比如一位上层精英,平时出入高级商场,住在市郊高级社区,开车出入核心CBD,生活中完全可以跟下层社会绝缘的,更不用提工作交集了。各个阶层的生产生活、经济运作,已经类似平行状态、完全绝缘,带来的除了是阶级晋升的困难、人民对于自身命运的悲观,更有各阶级之间的陌生、不理解乃至是歧视、敌意。&/p&&p&引用一篇知乎用户-&a class=&internal& href=&/people/han-yan-qi&&猫薄荷先生&/a&的回答,“如何评价《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p&&blockquote&&p&我是北京的环卫工。科幻吗?我觉得蛮写实的啊。现在就是,不用到未来。垃圾清扫,转运,焚烧,填埋,堆肥,这一切都发生在大家假装看不到的地方,而做这些的人们生活在城市的夹缝中。你们知道在四环内哪里卖一块钱一大串的肉串吗?六块钱大份炒面呢?十块的理发馆呢?&/p&&p&你们知道在垃圾场干一天活身上的味道是洗不掉吗?小白领们抱怨的环境差拥挤喧闹的在第二层的地铁,身上有味道的沉默卑微的人是不敢上去的。《北京折叠》的作者还是太年轻啊!不需要铁闸,别人的目光和一声声的外地逼和捂住口鼻的湿纸巾就足够了隔离第三层的民工了。&/p&&p&我们遵循最严苛的标准把你们的北京打扫地干干净净,然后把自己努力影藏在阴影中不打扰北京人,如果偶尔发现不小心走入阳光下身上有异味惊恐的我们,生而为外人,真的很抱歉。(地址:&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第 74 届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的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a&)&/p&&/blockquote&&p&我这篇文章周五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已经被删除,其中一条热评是这样写的:&/p&&br&&blockquote&@雪夜: 今天在坐地铁的路上,我看见大概是七个工人躺在地上,枕着自带的水壶睡觉。风刮得很大,他们安详的睡着。那个时候我的内心是超级难过的。真的很心疼他们。 我爸妈在北京这边收破烂,当我爸妈接触收破烂时,已经是2008年,当时市场快要饱和了吧。我爸妈在这几年里,苍老了好多,身上的病也越来越多。他们挣得的钱是巨大付出得来的,我爱他们。 罗振宇他了解大夏天在露天厂子里割铁,压铁块的感受吗?他了解一天一夜不眠不休,一直干活的感受吗?当初我妈妈撕书(收的废书要撕开后再卖),一天一夜,累的哭了,哭完后继续撕。[大哭][大哭][大哭]他们是真的很辛勤。 半个月前,我爸爸来北京西站接我(搬家了,在这八年中,搬了近15次,每次都是从这个地方撵到别的地方),当时他穿着一套西服和一双皮鞋,头发发白。我心里很难过的。我爸爸是个爱好的人,他想体体面面的出去,把自己收拾到最好的状态。 我现在也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实习,我想提升自己。我想给父母减轻负担。我爱他们。&/blockquote&&br&&p&&strong&(三)绝望的底层:努力并不能脱贫&/strong&&/p&&p&对底层社会的污名化、歧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贫富分化愈演愈烈注定带来的副作用,同样也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人们希望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而善人遭恶报,恶人有善报,这样一个不公正的世界,显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一旦“公正世界”的信念受到威胁,人们在面对这个世界时会缺乏自信,丧失对世界的控制感,这也不是我们所愿意接受的。因此,人们更倾向于认同世界是公正的,虽然这种信念的内容并非真实的。而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只有坏人才会得到惩罚,所以被持续惩罚的“受害者”就必须是一个坏人。因此,人们更倾向于责备受害者,认为他们是罪有应得,来满足自己内心脆弱的的“公正世界信念”——这便是著名的“公正世界信念”谬误。&/p&&p&基于此,人们倾向于认为,底层人民的贫困是咎由自取,是懒惰、是愚昧导致他们活该受困于现在的贫穷。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懒惰、愚昧、低素质,有时候往往是贫穷的副产品。但是人们更愿意颠倒一下因果关系,以至于让自己的心里好受一些。&/p&&p&更何况,“努力”真的能让人摆脱贫困吗?根据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2.77亿农民工月平均工作25.2天,平均每天工作8.7小时,合计平均每月工作219.2小时。而我国劳动法规定的每月劳动时间为166.6小时,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可见,我国农民工平均每月超时劳动16.6小时。在富士康等企业,工人们在生产旺季的平均加班时间能达到80小时一个月,有些工人甚至加班160小时[ “新生代”ilabour课题组,关于富士康公司工资、工时与工会调研,中国工人,2015(8)],这达到了19世纪欧洲的工时水平。在相当多的企业,工人们还会被要求“义务”加班而没有加班费。除此之外,企业不给外来务工人员交社保、工伤不赔偿、拖欠薪水等现象非常普遍。然而穷人为什么不抗争呢,不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呢?因为这样做之后,你连工作都没了,为了养活自己,必须服从于这种不平等。你能去恣意指责,这些底层劳动者“不努力”吗?然而辛勤的劳动依然无法使他们摆脱贫困,一句话——穷人,是永远受资本支配的奴隶。&/p&&p&穷,和懒从来没有必然联系,贫困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自奴隶社会起,就存在了“辛苦的穷人”,奴隶的一切都是属于奴隶主的;农民要将大部分的粮食作为地租;工人剩余价值被剥削后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2012年中国城市人均GDP排名前十分别是:澳门、香港、克拉玛依、阿拉善、鄂尔多斯、东营、大庆、包头、无锡和海西,大多是靠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起家;而同年中国城市日均工作时长排名前十的是:广州、杭州、上海、深圳、郑州、青岛、北京、武汉、南京和天津,两者无一对应。&/p&&p&学者姚建平根据统计《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得出中国住宿餐饮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等七大行业的劳动报酬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报酬,其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都没有超过社会平均劳动报酬的60%。鉴于如何衡量贫困在中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国际贫困线(通常是该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50%)作为贫困标准,这七大行业工作的劳动者绝大部分都是工作贫困者。&/p&&p&而这些行业恰恰加班严重、工时超长,《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住宿和餐饮业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长达51.4小时,排名所有行业平均周工时第一;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列二至四位,且以上四个行业均已超过法律规定的“特殊行业”周工时49小时界限……依照《劳动法》规定的日8小时标准,这些行业的工作者平均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甚至更少。&/p&&p&最近,“丧文化”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光明日报》还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p&&blockquote&&p&“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从这些话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绪。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p&&/blockquote&&img src=&/50/v2-bb1ce80eeb452ca98e5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0/v2-bb1ce80eeb452ca98e52_r.jpg&&&p&官方的媒体看问题倒是看到了,然而看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单靠喊几个口号,进行几轮思想教育,强迫学生背点正能量价值观,年轻人就能不“丧文化”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永远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分析问题,年轻人为什么“丧”,简单得很,工作压力过大,上升渠道渺茫,别说事业有成开创未来什么的,就连房子都买不起。人又不傻,你能看到的未来预期就这么点,努不努力差别不大,那肯定就“丧”起来了。日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还是那句话,当你发现努力、奋斗都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那还奋斗做什么呢?&/p&&p&所以说,当看到一些用得起智能手机、上的起网刚刚摆脱“社会最底层”的年轻人,意气昂扬地在朋友圈里刷着《我拉黑了朋友圈里所有的穷人》《致贱人,我为什么帮你》的时候,当看到越来越多的把贫穷原因归咎于到的原罪的时候,我不禁想问一句,当你认为贫穷是咎由自取、是“不努力”的时候,你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级晋升吗?&/p&&br&&br&&p&&strong&(四)驱离的世界:分化的高速列车&/strong&&/p&&p&如何准确定义我们这个世界,不平等?固化?不不,这还远远不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全球思想联合委员会主席莎士奇亚·萨森,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当前的世界——Expulsions,驱离。&/p&&p&在其著作《大驱离》中,萨森指出,就像环境的破坏从污染土壤、水源开始,进而破坏整个生态圈,驱逐这个区域内所有的生物,经济运行的逻辑也是如此。当今的经济体制会让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不单单是个固化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