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肠很好但有时自我否定句觉得是种懦弱

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寻找自己
  ——访唯想国际创始人、董事长、创意总监 李想   和许多80后年轻人一样,李想从小就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独立,不喜拘束。比很多人幸运的是,家境优越的她,家教甚严,琴棋书画样样都学,培养了很好的艺术素养。15岁出国,16岁在马来西亚攻读第一个建筑学位,毕业后,渴望继续深造的李想去了英国攻读建筑学。2009年,刚毕业的李想回到上海,在经历了短短几个月的工作后,她在毫无经验积累的情况下组建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她说:“我开公司就想做自己想做的设计,不随波逐流,看看自己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虽然是建筑专业背景,但李想对室内设计也有独特的看法,相比建筑,室内空间是软性的,近来她又先后完成了云水格精品酒店和钟书阁二期的设计,再次奠定了她进入室内设计的基础。随着项目增多,事务所也在逐渐扩大,李想却始终坚持把设计的品质放在第一位,她认为在设计中不断自我否定是完善自身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而设计师的信念可以引导最终呈现的结果。对于精品酒店设计的要素和未来,她认为要抓住多种元素,凸显定制化设计和地域性特征。作为一名设计师,李想很注重职业操守和设计尊严,她认为当今中国设计市场仍然存在许多设计抄袭和拼凑现象,大师们的设计逻辑可以学习,却不能完全照搬,设计需要为产业创造价值进而提升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社会人,李想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她呼吁人们珍爱生命从善待身边的动物开始。   个性独立,不走“寻常路”   《设计家》: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李想: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管教很严格,琴棋书画样样都要学,也许是为了挣脱这种束缚,才会特别思考如何可以更合情理地说服家长。在15岁时,我列举了各种案例来说服父母送我出国读高中。高中没读完我就跳级读了建筑系,16岁时,我在马来西亚攻读了第一个建筑学位,毕业后我又去了英国继续学习建筑学,直到2009年回国工作。   《设计家》:您为何会对建筑产生兴趣?   李想:从专业角度讲,建筑师是非常理性的职业,但从艺术角度看,建筑师需要有开阔的思维,这一点很符合我的性格。只是在性格之外还需要磨练责任感和细致度,才可以承担起建筑的行业要求。但是当初能进入到建筑学院学习也算是美丽的意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突破父母既定下的商学科目,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设计行业。由于小时候学习过琴棋书画,培养了一些艺术感,虽然对建筑艺术说不上完全了解,但感觉与绘画、畅想有关,我就比较喜欢。进入到建筑系后,我发现这个学科里没有中国学生,我便成了学院里第一个中国学生。由于这个原因,也给我后来的学习带来了不少挑战,在刚入学的两年时间里,我一直靠“三脚猫”的英语去摸索建筑学的意义,思考了许多。等到语言障碍解除时,我发现之前的思考给自己打下了比较好的设计基础,等到去英国读建筑学时,我对建筑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解读,对建筑的方向也有一定的理解。   创业只为做自己想要的设计   《设计家》:您出于何种考量成立唯想建筑设计?   李想:毕业后,我觉得国内的市场很大,而且做设计的机会比较多,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所以我就想回国历练。回到上海,我开始跟着一位资深著名建筑师做设计,后来被老先生推荐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那里工作了几个月,学到了很多,但后来还是决定离开组建自己的公司。我开公司时没什么经验,很多人都是在有了丰富的经验或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开公司,但我不喜欢走所谓的惯例,且认为年轻人创业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再者,没有经验有没有经验的做法,重点在于自己怎样跳出惯性的思维来思考。我想以自己的意志为圆心,做自己想做的设计,不随波逐流,挑战自己,打拼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历程。   《设计家》:公司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您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李想:在2010年就有成立公司的想法,2011年有了正式的办公室并招聘到员工。到现在公司开了四年多,目前以上海公司为主,我作为独立法人和总经理。我在香港和英国分别注册了公司,希望邀请我的同学及好友参与进来。在做项目时我是一个独立思考并作最终决定的设计师,在管理上,我是团队成员的好朋友乃至亲人,我的工作不仅是做好一个设计师的本职,更是创造属于我们团队的设计天地,我也会像一个小家长一样带领团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设计家》:公司的项目来源是什么?   李想:许多私营业主和开发商是我们的老客户,因为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业主的项目,也因此获得业主的信任,有了项目就找我们做。不仅是老客户,我们也希望把自己的设计态度及理念呈现给更多的潜在甲方,从而找我们合作。   《设计家》: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怎样?   李想:公司现在很平稳,有认可我们的客户,我们懂得如何将项目做得更好。随着经验的累积,相信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非常感谢客户信任我们,并给予我们更多类型的设计任务,使我们的设计范围慢慢扩大。现在团队也在扩大,加入了更多优秀的队友,相信我们会把设计做得越来越好。   《设计家》:公司的规模会扩大吗?   李想:今年有扩张的需求,扩张的目的不是为了可以做更多的项目,是考虑如何使设计的优势惠及更多人。我们扩充的团队是为研发一个新的领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仅把优秀美好的设计带给开发商及有实力的私人企业,同时可以把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和家庭。   设计师需要自我否定   《设计家》:您在设计钟书阁项目时遇到哪些困难?一期和二期设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李想:我做设计唯一的困难是难以克服自己心理上不断自我否定的问题。如果时间充裕,我会一直修改设计方案,直到完美。自我否定是个好习惯,但需要遇到好的项目和好的甲方。钟书阁的一期和二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紧,任务重,两期最大的区别在于相隔2年时间,我们的设计逻辑和应对施工难点时的解决态度,二期的设计相比于一期具有更加震撼的场景感和故事性,通过故事性的设计吸引更多读者。   《设计家》:二期的设计灵感来自什么?   李想:二期的灵感有很多,我们有太多的想法要表达,所以最后每个场景背后都有故事来串联。就像是童书馆,我们思考了很多种形式去表现,最后我们发现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色彩与善良,于是我们在地面铺上世界地图,让小朋友能够寓教于乐,又上网搜索孩子喜欢的东西。我们发现小朋友抒发情感的方式是画画,孩子画中幼稚的线条,对色彩的狂热,涂得满满的纸张,我们就在设计中用了小朋友幼稚的五幅画:猫、犀牛、鹦鹉、蝴蝶、海马,并在每个动物后面设计了背景,摆放很多的动物书架,希望就此打造一个梦幻的动物园图书馆。   《设计家》:钟书阁二期的设计亮点是什么?预算是否足够?   李想:无处不亮点,比如儿童空间的塑胶地板上的世界地图,很多设计师想过这种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就会遇到施工难和厂家生产难的问题。这块塑胶地板的亮点不在于产品和样式本身,而在于它集结了不同行业的人一起参与设计。先由平面设计师将整张世界地图描绘出来,然后找专业的地板厂商制作,设计师来打色块,最后拼装,整个过程既复杂又充满挑战。这个项目的预算完全足够。第一,我们没有用名贵材料;第二,在设计过程中,一些工艺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我对施工费用有一定的预见。   种下善“因”,通过努力获得善“果”   《设计家》:您如何管理团队并管控项目质量?   李想:我从小就是孩子王,从小就是别人听我的。有些东西可能是天生的,我敢于开公司,可能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可以管理一个团队。对于团队成员,首先要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次我会与他们沟通好我需要的工作方式,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我们会达到什么目标;最后还会多管闲事地给他们做好未来事业的规划。所以我们的团队很齐心协力,我们可以找到一致的价值观,在同一价值观上,我们更容易信任彼此。   《设计家》:您如何控制项目完成的执行度?   李想:钟书阁完成后实际比效果图还漂亮。钟书阁一期是我第一个室内设计作品,我在开始时告诉甲方钟书阁一定会比效果图漂亮,其实是给甲方一颗定心丸。我认为观念可以引导结果,有一个好的信念,把控好团队和施工队,如果施工有偏差,及时纠正,设计师常到施工地去监督,这样就不会有差的质量。开始种一个好的因,必定会导向一个好的果。设计师种下好因,就要力争带领团队使项目得出好果,只要一开始有信念,后面展现的结果基本上会令人满意。   《设计家》:您在设计中怎样与甲方沟通?   李想:真正的沟通在于统一目标,我们不能过度英雄主义,也不会过度顺从甲方,有时就算我们的创想得到甲方认同,我们同样会再次站在甲方的立场多次思考并理性决定。我们真诚付出,相信业主可以看到,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沟通大多数愉快且随意。当然交流中,我也学会了可能以前不懂的东西,要感谢甲方有时提出的种种担忧与不满,可能正是我们需要改进的。我会把甲方的意见作为将来设计其他项目的参考因素,对任何客户,我抱持感恩的心,并保持平和的心态。   《设计家》:您在设计中追求的价值观是什么?   李想:从创作上看,我觉得设计师应该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放在好剧本里就能诠释出好电影。一个好的设计师也是如此,他可以在任何前提条件下,灵活地转换自己的身份,融入新的设计。设计师的本职是创作新的、美的、实用的东西。以前美国有一些住宅设计师,会依据业主的需求做出很实用的设计。设计无非是好用或好看,我希望在这两条路上钻研,让好用的东西更好用。现在我还需要磨练自己,发散性地创新,对每个项目都有做好的决心,不要浮躁。   凸显定制化和地域化的“个性”   《设计家》:请简单介绍您其他一些主要作品。   李想:除了室内设计,也做一些精品酒店设计,如云水格,同时我们也做很多有趣的建筑设计,都是在山水之间的一些小型建筑创作。   《设计家》:云水格项目的设计灵感来自什么?有哪些设计亮点?   李想:设计的灵感来自项目周边的山和水,我们没有直接将山水本身的形式物化到设计中,而是提炼山水之间的一些意境,如“平静”、“安逸”的感觉,把整个山水的态度置于空间中,这是我们的设计逻辑,也是项目的亮点。   《设计家》:设计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   李想:这个项目中大约80%以上的家具和灯具是定制的,这些定制的家具和灯饰展现了我们的设计理念,但定制的过程会有很多困难。首先很多物件要去民间收集,其次收集好后要经过加工,接着用设计的语汇重新画图,最后做成实物放置在房间里。制作的过程中参与的人员非常多,设计师的控制精力会被分散,工作的强度也会增大。比如项目里那些或落地的或吊在空中的灯具设计:我们从民间收集一些篓子,做好防火处理后,加入灯槽,再结合篓子本身的形状将用于悬挂灯具的铁丝绕成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与灯具厂、做铁艺的公司,还有其他一些人合作才最终把灯具组合起来,摆设到空间里。   《设计家》:您认为好的精品酒店设计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李想:我个人认为好的精品酒店一定要有地域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有别于传统的五星级连锁酒店,精品酒店更在乎比较高端的客户的体验感,而且还要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不管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要达到一定的精致度,服务上要比传统五星级酒店更人性化,且在硬装设计上要体现本土性和地域性。   《设计家》:您认为未来酒店设计的趋势是怎样的?您考虑了哪些应对措施?   李想:现在很多开发商转型做旅游地产,旅游度假型酒店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酒店业态,这种度假酒店在设计上会更凸显自己的定制化以及地域化的“个性”。目前中国还有很多度假型酒店仍采取“复制-粘贴”的常规模式,因此对于设计型酒店,设计师需要抓取更多的元素。个性化、创新型的酒店设计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定制化的困难,很多五星级酒店在硬装和设计上有一定的套路,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但个性化的定制设计从设计到制作到落地,中间的许多环节在操作上都有困难。针对未来酒店的设计趋势,我们会研究每一个项目的前提条件和甲方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要求找出具体的设计回答。我们设计任何一个项目都保持着创新的意识和为甲方做定制设计的态度,尽力做好每一个项目。   设计师要有职业操守和设计尊严   《设计家》:您如何看待设计师的职业操守?   李想:我们走过很多弯路,甲方一味追求快,设计师经常站在甲方的立场思考,快速结束这个项目,结果设计出来的东西不合格。我们身为设计师,要有职业操守和设计的尊严。没有人要求设计师站在甲方的立场帮他省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中国的设计力量一直没有起来,就是因为中国讲究人情世故,很多设计师潜意识里希望为甲方着想,很容易成了代甲方,一要省钱,二要快。我们要反思一下,坚决不能自我主张代替甲方,而是要以设计师的立场完成自己的使命。甲方想省钱,设计师在帮他省钱的基础上要帮他完善,而不能以创造产值而忽略设计作为出发点。   《设计家》:近一两年,您对中国设计市场有怎样的观察?哪些现象引起您的思考?   李想:抄袭和拼凑。其实抄袭和拼凑本来是设计的先行之路,就好比开始学习建筑时,我们也会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师去学习,理解他的理论,学习他的逻辑。逻辑就像一道公式,你可以套用任何数字都是成立的。如果一个大师善用2+2=4,你的设计也是2+2=4,这种学习就没有必要。这其实是一种加法模式,你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但是元素是不是可以换掉?由于整个大的产业环境,中国很多设计还存在抄袭。我一直认为设计创造价值,设计师如何创造价值的呢?设计先让产业有了价值,设计的价值是从产业的价值中创造,所以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产业。钟书阁成功了,我相信原因是设计帮它做足了亮点,设计为它带来了价值。在中国市场的产业链中,大家注重的是产业,然后导向出价值,而不是把设计作为首位。在市场竞争没那么激烈的情况下,设计师都有活干,创作或不创作都可以产生产值,可能就导致设计环节比较弱。   《设计家》:您对公司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李想:对于建筑项目,我们不设计大型综合体,而偏向于设计小型酒店,精品酒店,小房子和精品茶室等。室内设计方面已经有设计书店和酒店的案例,所以希望能在文化产业和度假产业上走得更远。但是我个人非常希望有办公或者有特别设计需求的业主找到我们。目前,我们更多考虑如何把美好的设计带给更多人和家庭,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美好的设计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愉悦。   《设计家》:在互联网+时代,您对设计有怎样的看法?   李想:我希望有另类的东西存在于世界上,现在互联网+很流行,设计共享也很容易,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共享得多了,可能设计的同化率也会增高。我还是喜欢设计师自己思考的东西,加一点自己的语汇进去,创作一个新的,个性的东西。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希望自己国家的设计水平总落后于其他国家,去年我参加了一个亚洲最具影响力奖项,钟书阁一期获得了商业铜奖,会堂里有500多人,中国设计师不到1/10,日本、韩国、新加坡和12-13 钟书阁一期   东南亚的设计师很多。这个时候就会觉得中国的设计力量还有待提高。可能因为极度热爱这个行业,所以想法会有一些小偏激,看到一些设计师抄袭或拼凑,也会有一点悲哀。   《设计家》:您业余有哪些爱好?平时怎样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李想:平时工作已经非常忙碌,并没有太多时间娱乐,我的爱好很广泛,小时候严格训练过的那些琴棋书画如今都成了生活的乐趣所在。但自从参与了一项名为“高架救助被恶意遗弃的猫狗义工活动”后,我突然发现生活的意义可以更大,每救回一条生命就会更加抱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能使工作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   《设计家》:其他想表达的。   李想:如果不谈设计,不谈工作,我想表达的东西可能比采访内容更多。但归总一句话:我希望生活的城市更加美好,少些冷漠,多些温暖,希望大街上每个路人的表情是愉悦的,不再为了奔波劳碌赚钱而忘却了善良的本性。希望人们看待身边的一草一物都抱着善意的态度,懂得付出。最后,真爱生命,拒绝皮草。   李想   唯想国际创始人/董事长/创意总监/RIBA会员,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英国/马来西亚双建筑学士学位,多年的马来西亚和英国留学及工作经验,曾获得马来西亚著名SBC绿色建筑设计大奖,并多项设计入围英国皇家建筑设计协会展览。2009年归国,完成超高层建筑和大型商业项目。2011年创立唯想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荣获2013年度IDA十佳室内设计师、2013年度IDA室内设计黄金联赛公共空间一等奖、2013年透视设计大奖最佳商业空间奖、2014年金外滩“最佳商业空间奖”、2014年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铜奖、2015年金外滩最大奖“金外滩奖”。   采访:《设计家》 整理:王小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总)网出证(粤)字第007号推荐到广播
52207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一路向北)
(没那么娇气)
(一朵花丸子。)
第三方登录: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想寻求解脱是不是太懦弱?80后咨询1次浏览193次第1次咨询女、30岁,未婚。自小被家人认为胀气古怪,进入社会后一直不能适应环境,自我意识太强,自我认定的规则不容易变通,性格偏内,不容易相信人,但一旦相信就很难改观。平时很少向外表露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喜欢自己独自承受。家庭平时气氛不活跃但可以感受到温暖只是有时感觉压抑和爱得沉重。自我评价内在一直存在自卑心理,后来一直想法创造机会突破改变,有一定效果,但生活、感情、工作经历一些挫折后自我否定,变得更加自卑、低自尊,现在的现状是:严重自我封闭,把朋友、亲人都隔离开,痛恨自己的工作、痛恨自己的生活、痛恨自己!有点抑郁倾向,有可能几天把自己关在一个人的家里不说一句话。这几天有明显轻生想法,但自我感觉也没到真正抑郁的程度,只是有悲观、消极情绪。今天没上班也没请假,这段时间特别痛恨起床去上班,经常为了不上班编很多理由,上班环境本来就压抑,也没什么好情绪甚至上班也没多余的话可以说,也接触不到太多人,近期更是逃避工作加上情绪很差把身边的人和同事都得罪得差不多,于是更是把环境的不利程度升级。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而立之年一无所成,现在还在依赖家人生活,不能负担起很多责任,因为还有一个姐,所以想过如果没有自己,父母可以有人照顾也少了我这个负担会更好。自己平时生活就像行尸走肉,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更看不到未来。为了自助曾自学相关心理方面的知识,甚至想学习后治好自己帮助更多类似的人,但慢慢发现自己状况反反复复,加上看到本无任何基础的自己要学专业心理有很大难度,更重要是担心自己的性格气质基础到底合不合适从事心理工作?于是又觉得挫败,更加对自己失望。因为家人本来期望很大,自己也自我感觉一直比较良好,但现在的自己比身边人一个个都不如,比自己也越来越差,觉得自己没有一点价值,以前的评价似乎都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和好感上面,现在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一无是处。感情方面好像一直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合适自己的,或许只是想要有个人可以对自己好,可以陪伴自己就好,而且喜欢特别优秀的人,觉得自己要特别优秀的人喜欢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又有自卑心理,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又变得患得患失,最后更加打击自己的信心,但跟觉得不如自己的人或是一般点的人在一起又觉得自己很委曲,会越看越不顺眼,以至会发很大的火,感觉自己觉得像个一点感情没有的泼妇或者是铁石心肠的怪人,现在一直没找到所谓“合适”的男朋友,或许是不敢找,本身有完美主义,觉得也只有最优秀的才配得上自己,但又不敢找优秀的,矛盾!家庭里是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家人,强烈的自责心理让我面对家人时很有压力,觉得沉重得不能呼吸,现在甚至我不能面对自己的母亲,每次看到她那样的表情和眼神让我内心有不能承受的重和痛,于是现在我甚至不理她不面对她,当然这样让她更难受,但我没办法。家里对我的关爱我感觉得到,但我不能承受那样的沉重,相信他们也对我没有办法,更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到我。工作是家里找的,我其实根本不想在那里上班,因为觉得很没能耐和没面子,环境也很压抑,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干什么,更不想让很多因为这个工作帮过忙的人失望,于是一直强压着强逼着自己去上班,现在状况越来越差,每天花在痛苦起床上班的时间就有很多,还有晚上因为想到明天要面对起床上班这事,就不想睡觉,就算很困。现在感觉自己的胀气变得越来越奇怪,因此也更加自责,以前自己亲和力很好,走到哪儿都让人喜欢,现在自己变得很讨厌;从小到大都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但现在在工作上,我是厌恶之极,能逃避责任,心不甘情不愿的,其实根本是强逼自己去做那些事,但觉得自己不再有责任心,也能大家这样的印象,觉得我没能力没责任心,做什么都很不情愿的样子,这让我非常痛苦,因为我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人。如果我可以找到地方出家,我想我会马上出发放下一切静心修佛,但我暂时没找到那样的地方,也不知道我想像的修佛在现在这个年代会不会真的那么纯粹?很不喜欢现在这个社会的好多人的生活方式,看不惯现在好多东西,比如:好多人整天生活得那么糜烂,我喜欢有规律阳光的生活方式,但我的想法和方式在周围的环境看来却像是另类人似的格格不入。我不愿意改变自己去适应那些我本来就看不惯而又不可能学会的生活方式,也许我真的就不应该存在。我理想的东西是不是真要到了天堂才可以实现?我有自卑情结、敏感、自我中心、依赖、防御心重、缺乏安全感还有点抑郁气质,但我也有优点比如很有责任心、坚毅、执著、细腻、亲和力好,但现在我真的找不到我今后人生的方向和希望,我这些价格特质到底合不合适学习心理学?自学心理学到底可不可以帮我自己走出来?我挺得过这关吗?真的现在不知道。想求助于专业的心理专家,但却又告诉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只有靠自己,但我现在自己真的可以吗?我不知道。而这样求助到底不没有用?问题是想面询,自己这个偏远落后的地方又怎么找到什么心理医生?我到底该怎么办?我真的不想死啊真的解脱是最好的办法吗?如果可以解脱,父母可以不可以以你这样的方式解脱?如果不可以解脱,自己可以改变吗?你想学习心理学,当然可以,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心理学,不是人的特质,不是为了助人,只是为了自助,也是可以学习的,你说是吗?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你的内心因为挫折而太过悲观,你没有从失败中去寻求成长,你没有看到你失败在了哪里。不是你不能改变!是你没有找&到自己改变的切入点。多去交流,多去关注他人,看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难过,你的痛苦,因为你自己的沉浸而放大了太多。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帮助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一切,都需要学习。如果你想咨询,可以接受网络咨询,加我QQ.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满意,送鲜花本案例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525心理网微信服务平台
您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2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
大家在案例热门城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否定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