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金杨幂是哪里人人?

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Day8#每日500字#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肯改变的人! - 简书
Day8#每日500字#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肯改变的人!
今天坐地铁,在转线路上一个阶梯的时候,发现有2幅广告语映入眼帘。
0309-1.jpg
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肯改变的人
0309-2.jpg
每个时代都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
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引用这里的,个人认为这2句写的非常合乎时宜,简短而有力量,直指人心。在深圳这样一个快节凑的都市里生活,总会有各种焦虑伴随着。
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在读书,于是想着,那我也要读吧!不然跟不上了怎么办?看到别人付费买各种课程,也会跟着大流或者是看朋友买什么,自己也跟着买?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是因为内心有一种恐惧,一种害怕。 人本身是一种群体性动物,本能的总会跟随大流,我们所有的行为大都是符合当下主流文化的。
因为恐惧和害怕,所以我们就想改变。
比如说我自己,我知道自己偶尔也会有恐惧,所以我想去改变。之所以想改变,还是因为在某些方面对自己不太满意,不是吗?
今年我想提高写作能力,这是我所想改变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高?
第一,是不是先要对自己有一个认知?认识自己,才会有更好下一步具体的行动!
我回忆了一下,从我开始写字以来,陆陆续续的写了大概也有13万字左右。其中,在公众号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有2千的阅读量,那个时候粉丝只有100多人,主要依靠的是自动转发传播。简书上也没什么拿的出手的文章,大多都是相对平常的生活感悟或是笔记类的,只有1篇文章上过简书首页。
基于此,在2017年我要改变的是写作的方向,通过不断的尝试迭代,要逐渐的确定下来。初步我给自己的写作方向是:书评(笔记)、生活随笔、书店日记、技巧干货整理类。
第二,我发现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有时候会缺少素材,特别是对于每天写作的人,不得不逼着自己去挖掘。
关于素材的来源我也知道如何去找,如何保留,也知道好的素材是来源于生活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去好好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又跳出来告诉自己,这事给我的什么启发吗?对有什么帮助?
比如今天白天我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练习写作的法子。当我在地铁看到这幅广告语的时候,那么我能不能围绕这句话,来写一篇文章或者是一个故事呢?现在这篇文章就是这么构思来的。
同样,当我们缺少写作素材或者是想要练习写作的时候,那么我们能不能抓住身边的任何一人或物来作为描写的对象呢?
举个例子,你在路边看到了一群人,那群人好像在围观什么,你走过去结果发现是这里出了车祸。那么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这个场景,这个里面的人,发生的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可以写出来,这样内容也会更丰富了呢?
昨天是三八节,我看到深圳读书会秘书长汪洋发了条朋友圈,大概就是他看到一位农民工在给自己的老婆发微信,我觉得他观察的特别细致,详细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今天坐地铁,旁边坐一个农民工,用蛇皮袋装着一堆行李,穿着一件褪色的旧款军装,上面还有些泥点,在我旁边用手机玩欢乐斗地主,他不是很专心,时不时切换到微信聊天。原来他在跟老婆聊天:
亲爱的老婆,我出来打工赚钱了,你和孩子要在家好好的,爱你,然后发送,他一下子按了很多排,突然停下来,开始一个个默数,数到99停了下来,删除了多按的几朵玫瑰,然后再数了一遍,确认了几次后,才放心的发了出去。我突然发现了,这才是真爱!
看完了,是不是觉得写的很细致?我在想如果是我看到这幅景象,我会怎么写?我敢肯定写的没他这么的详细,有可能就是几句话概括了。这就是观察生活细致的好处,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素材可写,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与丰富性。
 第三,当然是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练习了。
最近我加入了一个每日500字的打卡活动,每天在微博上以#每日500字#进行打卡,在一个群体和自我的监督下,希望自己每天精进一点点。
另外,就是把写的文章每天发到简书上,任意让人评论,不管写的有多烂,每天500字真的是要雷打不动的执行,一定要保持每天都有在写的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太重要了。就这样打算一直写下去,写它个半年1年的,相信定会有所长进。
以自己为例,分享了自己要改变什么,如果什么都不肯改变,那么至少会离那个理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远。改变不一定会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但不改变一定成不了那个自己,是不是这样呢?或许这样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惩罚吧。
85后自由写作者,自媒体运营,喜欢读书写作,行走。
微信公众号:cmingjin摘要:目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微信。现在人人几乎人人都知道一个概念:自媒体。那么到底什么是自媒体呢?自媒体又该如何去做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一个不知名的自媒体博主,来谈谈他是如何走上自媒体之路的。
大家好,这里是草根创业者访谈,我是邵连虎。相信做网络的朋友都知道,现在网上随处可见自称是自媒体人的,只要你能写文章,发表一些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话,都算是自媒体人了吧。但对于刚入行不久的朋友来说,可是望而却步,因为担心自己写不好,或者写出来后怕人嘲笑就不敢去做了。下面就来听听他的心路历程,他曾经也写不好,现在终于迈出第一步了,他是如何做到的?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邵连虎:你好,明金兄!欢迎做客我们的访谈,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吧。
曹明金:大家好,虎兄好!很高兴做客这次访谈。也跟高兴分享一些我的一些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就简要的介绍一下自己。
我叫曹明金,湖北人。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虎哥的邀请做访谈,既激动也有些意外。我是11年开始接触网络的,到现在也有3年多时间了。11年通过参加网络营销培训从传统的制造业转行进入互联网,以前对电脑是啥都不懂,只会玩QQ,看电影那些简单的娱乐而已。11年到13年主要是做网站优化运营,SEM,SEO,网络营销,新媒体,广告投放这些工作。现在主要专注于新媒体运营这一块,做一枚自媒体人。
邵连虎:你是怎么想到转做自媒体的呢?
曹明金:其实我在12年的时候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慢慢学会写些东西,发一些自己的文章,观点和看法之类的,觉得这事挺好的。另外一个想法就是觉得写是网络营销人员的基本功。然后当时就以个人名字注册了域名,想做个博客。但当时自己感觉还真写不出什么内容来,又不知道要写什么,即使写出来了又怕别人嘲笑,就这样一直纠结中,最终没有落实。直到我在去年的时候进入了冯东阳VIP群,当时还没多少人。但随后人员量增长很快,很快破百。根据我的一个发现,那里面的不少人都会写空间日志,经常发一些个人的生活感悟或是营销方面的干货分享,在这里看到有那么多人写,慢慢的也就不担心什么了,偶尔还可以跟他们交流一下还蛮好的,自己想做加上环境氛围的影响所以就敢于去做这件事了。
邵连虎: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你的博客吗?
曹明金:好的。现在我博客主要分享有关于观点评论型的文章,内容涉及到一些新媒体,网络营销,运营方面的内容为主,少量的转载为辅这种形式。有时候也会写些自己对生活方面的感悟,又或者是职场,只要涉及到生活的一些东西,都会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另外,我比较喜欢读书,会定期读一些书籍,然后写书评或者读后感,也欢迎各位爱读书看书的朋友和我交流,一起学习成长!
邵连虎:能谈谈你对自媒体的理解吗?
曹明金:这个我就从概念上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自”代表了一个立场或者说某一个平台。“媒体”相信都知道,有很多的传统媒体。媒体具备传播的属性,那么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当然了这里面有2点是需要具备的,一个是有有独立观点,二个是有媒体平台去传播,这样才能算是自媒体。
邵连虎:当时也不会写,谈谈你是如何克服写作障碍的?
曹明金:其实要写一篇文章也不是那么的难,难点是在质量上的把握。我从下面这几个因素当中去练习的:
1,不会写的话,先从模仿开始。怎么模仿呢?我是先把别人的文章直接复制过来,放在记事本里面,然后尝试着把里面的部分段落改写,用我自己的话术去说,或者换一个观点这样的。
2,注重生活观察:实在不会写的话,先写一些简短的段落,这个可以先从生活当中去提炼,就好像我们上学写作文那样的,遇见谁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把你遇到一些有趣的事尝试用文字记录下来,也是积累灵感的一个过程。
3,跟写的比较好的人交流。直接向别人请教,问问别人是怎么写的,分享心得体会。
4,看别人的文章,注意看他的写作结构。在这个方面我当时看的比较多的是冯东阳和卢松松的文章,我记得冯东阳说,写其实不难,说简单点就是把你脑子里面想说的话,用键盘把他敲出来就可以了。
5,多读书。读书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而且尽量不要一直去读一个类型的书,可以全方面的读,杂一些可能得到的灵感更多,素材也丰富,内容也相对来说不错。从书里面看到的知识加上自己已有知识结合一下,想必自己又能写出来一些新的,好玩有趣的内容出来。
邵连虎:对于如何做好自媒体,能分享一下你个人的一些经验或看法吗?
曹明金:可以的。做自媒体首先我觉得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有一种你敢看我就敢写这种不害怕的气势,尤其是像我们这些不怎么有名气的自媒体人,不要担心写不好或是担心别人的嘲笑。
然后,就是多练多看。做自媒体的基本功就是能写,刚开始可以尝试写各个方面的,多注意留意身边的事物,保持敏锐的嗅觉,慢慢培养的自己的灵感。当你写一个题材的文章,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时候,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当中去提炼内容出来,随心所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流畅,看着也舒服。尽量采用腹稿,一气呵成,不要反复修改文章。
其次,就是多投稿,尽可能的多曝光自己的文章,多跟同行交流经验。目前,我已在A5,速途网,艾瑞网,新浪,搜狐媒体,网易云阅读,今日头条等主流自媒体平台上入驻,有文章就会一文多投。
最后,个人觉得比较难的是坚持。看看现在这种情况,能长期更新博客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其实也能写,但就是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因为如果你光靠写自媒体博客来赚钱的话,那肯定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能做到像卢松松博客那样,就很牛了。在博客上我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谈谈写独立博客的初心》,大家可以去看看。
邵连虎:时间过的很快,访谈也接近尾声了。今天感谢曹明金的精彩分享,他跟很多人一样,从小白开始动手写的,相信大家看完访谈后应该会对大家有所启发或者是一些帮助,同时也希望曹明金能一直坚持下去。在此,也感谢大家的支持。邵连虎的访谈到此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曹明金博客/
邵连虎博客—手机赚钱第一品牌!优秀的人都敢于对自己下狠手! - 简书
优秀的人都敢于对自己下狠手!
昨晚参加了由深圳读书会联合思微主办的活动,带来的是陈立飞的分享:职场跨界暨《优秀的人都敢对自己下狠手》新书签售会。现场有200多人参加,后面还站了不少人在听,可见这个活动是多么的受欢迎。
我来跟你聊聊昨晚个人的心得和体会吧!来参加活动之前,对于陈立飞老师是一无所知的,看海报宣传上写着3个的身份标签:
写公号成名,做金融致富跨界的人生经历,真实的职场干货畅销书《优秀的人,敢于对自己下狠手》作者
看到文案介绍,还是比较吸引人的。来到现场之后,发现陈老师是非常的健谈,诙谐幽默,妙语连珠,说得非常的流畅自如,后来得知,他之前做过老师,需要给学生讲课,接下来就没那么奇怪了,我意识到过去的每一种经历都会在未来的某1天发挥作用,无论是悲还是喜,都有用。
同时陈老师也是位演讲的高手,在线下也听过不少的分享,我发现做分享还是有套路可循的,以今晚陈老师为例,就来分析一下其大致思路和步骤吧!
演讲的开始会做自我介绍,自己的身份标签,可以用上一个小故事引出来或者说个段子也行,这是第一步,目的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自己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个好的印象,所以这个开场白还是很重要的。
接着就是说出今天的分享主题以及大纲,为什么要做这场分享?这是第2步,还是在巩固吸引,直接告诉听众将要分享的内容,好让观众心里有底,也好准备认真的倾听和互动。
然后开始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经历,人们通常喜欢听那些人生发生大转变的转折点,在我们心里总会不知觉的发出这样的疑问:你当初是怎么知道这个的?你当时怎么就知道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呢?要是选错了,那怎么办?你没有纠结过吗?当时你做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其实我有时候也会问这些问题。今天在现场做分享的陈老师说出了他人生的2个大的转折点,一是放弃体制内的教师职业,义无反顾的选择去香港读研究生,而在过去的6年,那个时候谁知道他的判断是否百分百正确呢?我相信当时谁也不敢说有百分之一百成功的把握吧!
第二个转折点是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开始写自己的原创,积累自己的用户,当量起来以后,变现的方法和途径也就多了。
之所以有这2个转折点,是因为陈老师每一次都做出了果敢的判断,在他当教师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至少知道当下的生活不是他所想要的,所以就选择了离开体制。而开设公众号,是因为看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到它的价值所在。
最后就是分享在这一路过程当中,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以及思考,启发性的内容。关于思考方面的内容,陈老师分享了6个点:
1.选择的正确比努力重要太多倍,虽然这句话被讲了很多遍,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或者没有积极的去尝试。假如说,你一直都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为什么一直不敢跳槽呢?是害怕还是恐惧阻碍了你?一旦你选择那些让你能够全身心投入的事情时候,其结果都不会太差!
2.必须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和标签。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化很快,你要大胆的去展示自己,让别人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特长?当知名度上来的时候,商业化的进程就会越来越近,也会得到相应的变现。
3.必须创造自己的多维竞争力。时下比较流行一个词,叫做“斜杠青年”,其实就是这么来的,当你拥有多维竞争力的时候,才会有可能成为“斜杠青年”。
4.必须撕裂般成长,慢是慢不出一个美好未来的。当下流行就是要快,都懂得大鱼吃小鱼的道理,但是同时社会也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人也不少,如何在这2者间取得平衡呢?
5.做事情不要嫌事情LOW。不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只要是自己内心认可的,那就大胆去做,需要排除周围的流言蜚语,心不动就好。
6.收入会影响你的看法,不同阶段的层次也不一样。比如,你在年薪10万的时候和年薪百万的时候,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看待同样一件事的角度不同。
在提问环节上,有人问到陈老师,他是如何弯道超车的?在什么情况之下做出这2个选择而改变的?
陈老师说:改变是来源于恐惧。
比如编制内的英语老师,还是省级重点高中的,这是多少人羡慕的工作啊,但陈老师可没觉得体制内好,他觉察到当下那个生活状态不是他想要的,所以想离开。他在年长的老师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影子,无法成长,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样子。因此心生恐惧感,所以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在支撑着,一定要去改变现状。
在现场得知陈老师在新媒体写作方面功底非常深厚,他已经有多篇爆款文章,也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现场有人问到他,他持续不断的创作能力从何而来呢?
陈老师说:这个是需要人生经历和阅历的沉淀的,多出去跟别人交流沟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你遇到跟你想法不一样的人时,恰好是你探索和学习的好机会。还有一个关于判断力的提问:判断力如何提高?
陈老师说,这个还真教不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学习,反思,提升。如此反复,经过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会慢慢提高的。谁也不知道未来3年会发生什么?
关于判断,关于经验,我之前看到过一段话,它说试错比前进更重要:一位年轻人曾问乔布斯:你的智慧从哪里来? 乔布斯答:来自精确的判断力。年轻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从哪来?乔回答:来自经验的积累。 年轻人再问:那你的经验又从哪里来?乔真诚地回答:来自无数错误的判断。
把这段话也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启发性。
今晚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去现场听陈老师分享呢?我想大多数人一定是对自己当前的状态不太满意的,想听听陈老师的故事,然后从中借鉴,得到启发。陈老师说成功无法复制,我也相信这一点。
听完今晚的分享后,明天我们还是该照常上班的上班,挤地铁的挤地铁,不知道有多少人接下来会采取行动去改变一点点呢。如果始终不行动,那我相信无论听再多的分享,也无济于事,只能是在心里自我安慰罢了。
所以先屡屡清楚吧!认清自我,问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你同思考。如果真的改变了,那么一定是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恐惧在迫使着你去改变;如果没有行动,那么一定是因为你所经历的还不够痛,你改变的动机不够明确,没有强烈想要改变的信念。
今晚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便是:改变来源于恐惧,因为恐惧,所以必须要改变。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这一生。
85后自由写作者,自媒体运营,喜欢读书写作,行走。
微信公众号:cmingjin阅读与人生——周国平先生演讲实录
我读书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不务正业,博览群书;
第二步:不走弯路,直奔大师;
第三步: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那么这三步大体上说概括了我对读书主要的三个问题的看法。第一步是为什么而读——不务正业。我读书不是为了正业,不是为了可以让我活着的什么;第二个是关于我对读什么的看法,就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就是去读最好的书,经典的著作;第三步讲到怎么读的问题,就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是为了自己精神的生长,不是做学问。
第一步我简单说一说:不务正业,博览群书。其实我这个人从中学开始,基本上就不是一个对课业用功的学生,上了大学更是这样。我是十七岁进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当时我读的课程,一个是很教条,它的知识含量不高;另外一个是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来学那些东西。
所以我大部分时间实际上都是自己看课外书去了。我虽然是哲学系的,但是我看的大量的书其实都是文学类的:小说、诗歌,那时候俄罗斯的文学翻译得特别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果戈里、契诃夫等等,基本上我把他们翻译过来的书都读了。也读了很多英国文学,当然哲学书也读一些。因此同学们对我就有个评价了——周国平不务正业。我这个不务正业的帽子一直戴到我后来大学毕业。
​后来在社会科学院。在科学院研究所工作了之后,我们研究所的人也说我是不务正业的。因为我除了搞一点所谓的正业,譬如做哲学研究,我也研究尼采,翻译尼采的著作,我学习、研究尼采,写了两本书吧。但是我还写了大量的所谓的哲理散文。人家也就觉得我是个不务正业的人。
但我觉得,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什么是他的正业?什么不是他的正业?我觉得,要说与他人生有关系的,都是他的正业。所以我就觉得,一个人从事什么专业,那是偶然的,你可能从事别的专业。
我很可能不从事哲学这个专业,我后来也可能不是一个作家。但是我觉得这不重要,作为一个人来说,你就要让自己这个人的属性,精神的那种能力,让它发展得好,让自己的心灵能够丰富。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读书没有什么正业不正业。
真的。读书就是为了让你自己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让你享受人之为人的这种精神的幸福。所以没有必要为自己树立一个框架——我一定要读什么样的书。而实际上(虽然)我是搞哲学的,但我觉得从来都是文史哲不分家的。
所以人家就说我脚踩两只船——又搞文学,又搞哲学。但本来这就没必要分的。在心灵的深处,精神生活的深处,是没有这些界限的,没有必要这样来分。所以我就说,读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你过一个充实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生活的。
我最近刚写完了一本书,这本是学术的,叫做《中国人缺少什么?》。这本书我主要是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严复,一个是王国维。我就想通过这两个人物来分析,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通常在接触西方哲学的时候,西方哲学哪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难点,我们接受不了,会出问题。
而这个难点又是跟我们文化传统是有关系的。那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觉得严复和王国维是两个很典型的人。严复是首先把英国哲学引入中国的人。他当时的名气非常大,《天演论》的翻译使他得到了新学圣人这样的名声。
当时像梁启超、康有为等等都是很崇拜他的。但实际上严复我觉得他就是一个非常那个,他是,当然他是爱国心切,他是抱着一个让中国富强的目的来介绍英国哲学的,所以这里面他对英国哲学,尤其是英国自由主义哲学是有推荐作用的。但我觉得王国维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现在都知道王国维是国学大师,但实际上王国维年轻的时候,他醉心于什么呢?德国哲学。康德、叔本华、尼采,可以说他是第一个读懂了康德的(中国)人。康德的哲学简直就像天书一样,但是王国维读懂了,那时候他只有二十五六岁。
当时,张之洞,两广总督张之洞,受朝廷的委托,给京师大学堂定章程,中国办大学应该怎么办,要设哪些课程,张之洞就非常坚决地把那个哲学课砍掉了。他基本是按照日本办大学的方式,但是唯一的区别就是把这个哲学砍掉了。
当时二十五岁的王国维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来讲这个问题——哲学有多么重要,艺术有多么重要,文学有多么重要。他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你的精神文明的高度,实际上是从你哲学、文学、艺术的水平来标志的,由你所诞生的这些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来标志的。
他说虽然哲学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它解决的是人的精神问题,它是对人生苦恼的一个解释、一个答案,所以它比那些实用的学科,它是更有神圣的价值,从长久来讲。他站在很多角度来讲这个问题。
当我研究这个的时候,我看他的文章,我真的很佩服。一个二十几岁的人,他一下子指出了中国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太实用了。对中国文化做了一个很细准的批判,他说其实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差距,不在物质问题。物质上的东西,二三十年基本上都可以解决了。
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的。我们中国就没有像歌德、像莎士比亚那样的大文学家,没有像培根、像康德那样的大哲学家,其实真正的差距在这里。但是王国维发表这些东西以后,当时根本就没有人认同。后来他就觉得,中国不是搞哲学的地方。
他就放弃了哲学,后来就搞文学,最后是搞历史学。因此我就想中国的一个问题,我们文化的一个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大家都要来重视精神生活,其中读书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人类的精神生活,是有一个传承的。
这个传承的主要的载体就是书籍。通过读那些好书,我们进入到这个传承里面去。什么叫一个人有文化?有文化就是让自己进入这个人类精神传承里面去思考,这样的人就是有文化的。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呢,就是读什么。读什么我是强调不走弯路,你读那些二流、三流的书,都是在走弯路。不要走弯路,直奔大师。去读那些经典著作,读那些最好的书。实际上我就是这样做的。虽然我读书的面比较宽广,但是我基本上就是读那些经典的书,文史哲经典的书。
所以我开玩笑地说,基本上我只读死人的书,活着的人的书我是不读的。因为大多数大师都去世了。为什么要读那些大师的书,读那些经典著作呢?我说第一,这些是经过最权威的批评家选出来的。这个批评家就是时间。它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的。所谓经过时间检验,就是说经过了一代一代很善于读书的人,他们选出来的。
那么第二,我觉得一个人读书的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像我这样的人,可以说我的职业是读书,但是我就发现,可能很多好书我都来不及读了,那为什么还要去读那些比较平庸的书呢?另外一个,我觉得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跟他精神上的成长关系太大了。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句话,人就是他吃的东西。
那么,从精神食物上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就是看你的精神营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要读一些好书。有的人说,经典著作太难读了。其实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大部分经典作家他们都非常注重文风,力求写得简练明白。
他们晦涩的还是占少数。德国哲学家里面,像叔本华、尼采,他们的书其实都很有文采。英国哲学家的这些书,更是这样的。像培根,像休谟,其实他们的书都是很好读的。你可能很少去读,所以你总觉得难。
你去读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是并不怎么难的。而且我觉得是这样的,你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他的那种机缘就在慢慢地积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受熏陶的过程。
我记得林语堂曾经开过玩笑,文化是熏陶出来的。他说你看剑桥、牛津的那些大教授,他们是怎么教学的?把学生叫过来,然后坐在一起,翘着二郎腿,抽着大烟斗,满屋子烟雾缭绕,熏啊熏啊,就把学生熏出来了。
学术这么有意思啊?他是营造一个氛围,让人觉得学问的有趣。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受这样的一个熏陶。我觉得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熏陶的过程。今天读不懂的,但是你慢慢读,过了几年以后,回过头来你就会发现了,豁然开朗。所以还是要读原著。
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叫克里斯蒂普,克里斯蒂普他曾经说过,有些人很奇怪,他喜欢哲学,但是他不去读哲学家的原著,而去读那些二手的、三手的材料。这就好像,一个人爱上了女主人,但是怕麻烦,就去和她的女仆谈恋爱。这就非常可笑了是吧。
你真正读进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大师,真正的大师,是朴实的。他们不讲拐外抹角的话,把你绕糊涂。那些半瓶醋才会把你绕糊涂,大师都是想让你明白,不是想让你糊涂的。我觉得在生活里面,那些真正的大人物,有大气象的人,都是朴实的。其实他们是平易近人的。
但是难就难在,他们周围包围了一大群什么秘书啊、助手啊、门卫啊,你要见大人物不容易,重重障碍。但是在书籍的世界里面,没有这些障碍。你为什么要跟这些小人物打交道呢?这是我要说的第二条。
第三条,怎么读?我强调的就是不求甚解。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为我所用。读书你不要端着做学问、做功课的架势,就是当作闲书一样读。我自己也是这样读的。哪怕是经典著作,大师的书,我也当作闲书来读。
《论语》,我也当闲书来读。柏拉图,我也当闲书来读。不要去追究那句话什么意思,那句话什么意思。你慢慢读了以后,其实读书的过程啊,是一个总体的感觉。总体的感觉非常重要。你真正读进去了以后,你会形成一个总体的感觉的。这个总体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你在跟作者精神的对话。这是最有效的一个读书方法。
其实文章哪有它本来的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据我所知,我的文章经常被用做中学的语文测试的卷子。这个出题的方式就是这样的,提很多的问题:主题思想是什么?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有一回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当时在上高中,拿着这样一份卷子,她说周伯伯你自己来做一下。我就做了,我还记得那篇文章的题目是《面对苦难》,是我的文章,提了好多问题,我都一一地做完了以后,她就按照标准答案给打分,我得了69分。
她特别高兴,她说比她的分数还低。其实这种读书的方法是最笨的。现代哲学里面有一派叫作哲学解释学,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他就有一个理论:你什么样才算是理解了一个文本?读书也好,或者说另一个文本,你读书的时候怎样才算是懂了这本书了呢?你理解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就说了个概念,叫作“视界溶合”。
实际上,书、文本本身,它有一个视界,我们读书的人本身,你也不是一片空白,你正带着你以前的经验,包括你感性的经验,也包括你读书的时候吸取的知识,你是带着你所谓的前验,也可以说是成见吧,你其实是有一定看法了,然后你再去读书的。
那么,读书的过程,就是你的积累和书作者表达的意思,两者的相互作用。那么有效的读书,就是两者的相互作用得非常好,对话得非常有效,那就是有效的读书。这就是不求甚解。
还有,我强调的是为我所用。我自己感觉啊,读书的过程中,最快乐、最兴奋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读到我心里去了。你就会发现,这就是我想的!我想的也是这样!这也是我的思想,但是我原来不知道!我没有很清晰地意识到,我有这个想法,这个一读书啊,就把我的这个想法唤醒了。这个就是最快乐的时候。
这里纯粹的、没有关系的东西,就是知识。但是,如果把你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唤醒了,这就是智慧,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快乐的。有效的读书,好的读书,一定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多好东西原来不知道,然后把它唤醒了以后,就像一颗种子,开始发芽了,开花、结果了。这是你自己的东西。
所以呢,我觉得,你读书一定要有备而去。就像陆游在诗中说的,功夫在诗外。你光去读诗没有用,你自己一定是要有自己的积累的。这个很重要。不同的人,去读同一本书,肯定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相信,越是有积累的人,当然啦,我还强调一点,就是说实际上人和人之间是有灵魂的情缘关系的,包括那些作家,包括那些大师,你可能跟某些大师有灵魂亲缘关系,你和他有共同的感受,你关注共同的问题,然后你读他的书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特别亲切,你好像找到新的你一样。
那么,要做到这一点,你自己就要有积累。一个人一定要很注重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思考。这是最重要的。
经常有人问我,周老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我说如果你要从我发表作品开始的话,那我第一本书是1986年出版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986年,我已经41岁了,比韩寒、郭敬明差远了。
但是我总是说,我是从五岁开始写作的。五岁我上小学一年级,那个时候会写字了,我就开始自发地写日记。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很幼稚的。那时候我爸爸经常带我去他的同事、朋友家里面做客,主人就会拿出一点糕点给我吃。
我吃了以后就想,今天吃了过几天忘记了,不就白吃了吗?我说那不行,我得把它记下来,我得把它留下来。我就弄了个小本子,几月几号吃了什么什么,过几天翻开来看看,心里面满足得很,这就留下来了。
这里面,或者我回顾啊,实际上我这时候已经有这个意识了,就是人生中这些宝贵的东西都会流失的,我一定要借某种方式把它留住。所以通过写日记,我就留住了人生中的许多好的滋味。
这个好的滋味就不是那几块糕点了,是我的在人生中的经历,我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我觉得,这些东西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我和别人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就在这里。我和别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
而且我凭我的天性,对这些经历发生反应,有我的感受,有我的思考,这些东西和别人都是不一样的。我通过写日记,真的,我觉得有好多特别答案。实际上就会让你对人、对生活更加敏感,更加投入,因为写日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说,你在整理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哪些感受是好的,你的经历中哪些经历是宝贵的。
那么你再到生活中去的时候,我就说好像有一个灵魂的眼睛是睁开的,你会去看,什么东西我是要保存下来的,是宝贵的,我要把它收藏在我的灵魂上去的,你就会做一个有心的人,所以你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细致、更加投入的。那么我觉得这样的一种积累,对你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听众A:周老师您说的直奔大师,是指只读他的原著,还是去读翻译版的?就比如说,英文我们还好说一点,可能可以读原著。但是,德国一些大师,且不说康德这些,就比如尼采的书,我们要读德文的原著,好多人是达不到这条件的。这些您是怎么做到的?
周国平先生:我说的读原著,当然最好是读他的原著,譬如说康德的德文原著,尼采的德文原著,但是,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这些做不到,因为语言的水平肯定要具备是吧。对大多数人来说,对一般读者来说,可以读译本,翻译版的。但是一定要找好的译本。如果不是好的译本的话,那就糟蹋了译文啦。那还不如不读。因为坏的译本,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好的作品,原著的作品,完全糟蹋了。这个我很有体会的。当时有一年有一个出版社拿了一本《偶像的黄昏》,尼采著的《偶像的黄昏》,是台湾的一个译本,一个大陆的出版社他想出版。他说,周老师您给我写个序。好了,我拿来看了以后,我就说这个序我不能写。这个书我根本看不懂!德文原著我读得懂,但他翻译的我看不懂。后来我就说我给你重新翻译吧。所以我推翻了,自己重新翻译了一遍,然后再写这个序。所以译本一定要找好一点的。
主持人:你这个问题不太具有普遍性,因为中央常委他都不会去读马克思的德语版,对吧?
听众B:您好周老师!您是我们两代人的精神公知······
主持人:不!现在第三代人已经出来了。
听众B:但是我有一点迷惑,刚才您说您只读死人的书。您认为当代没有大师是不是?那我们是认为您是大师,那您认为您是不是大师?还有······
主持人:这种话骂人有点狠!哈哈哈······
听众B:还有,不好意思,您认为您自己是不是精神的贵族?谢谢!
周国平先生: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你,我绝对不是大师。而且我基本认为当代无大师。当然,也有可能有人后代承认他是大师,但我现在没看到这样的人。我自己的定位是这样的,我觉得我是读者和大师之间的一个桥梁。其实我的很多文章,和我的著作,基本上都是读了大师的作品以后我的体会,我的感想。包括尼采,我关于尼采的著作,都是我读了尼采以后我的一个体会。因为我读了很多大师的书,我知道我自己是什么分量。我和他,和真正的大师之间,我真正是有一条鸿沟的。这我很清楚。所以我就说我只是个桥梁。我给你们介绍这些大师,你们可以去读他们的书。我是一座桥,如果你走到桥中间就停了,不走、不动了,那么我觉得这就太可笑了。
主持人:首先呢,他是勾连了一个鸿沟;另一个,在周老师他的文学,他也是翻译家,他不是逐字逐句翻译的,他是思想的、情感的,变成他的语言语句来翻译的。当然里面加了多少私货我也不清楚。我估计也不少。
听众C:周老师您好!我自己读书的时候,我是读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三遍的,第一遍通读,第二遍做笔记,第三遍再总结。这样的过程很费时间,让我读书速度很慢。我想知道您读书需要哪些过程和步骤呢?
周国平先生:我觉得你的这个习惯非常好,慢一点是值得的。但是有个前提,那本书是有价值的,值得读的,那你就值得这样做。其实我基本上也是这样子的。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很喜欢的书,或者很重要的书,那么我就会在中间看的时候就会打个记号,然后,读完以后,我跟你一样,就会把那些打了星号的地方重新读一遍,甚至把它背下来,摘录下来达到变通。然后总结这一步,我是会一起来做。比如说,我放到电脑里以后,我就以某一个主题,把我读过的书中所有有关的主题,这个主题下面的所有的这些概录,全都做在一个文件夹。这个过程非常好,我觉得你可以学做文章,当学者。
主持人:这个孩子很优秀,读书还能有三个层次。真棒!我一个月前案头的书,现在读了一半,一直读不下去了。好,我建议大家都可以问得简洁一点,就可以多听点周国平先生的高论。
听众D:谢谢!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大家都说研究哲学的人都是孤单的人······虽然我爱看哲学,但是我觉得看完以后就会朝着人性的本质去研究,就会走这种歧途。我想问一下,您觉得您研究哲学,对于常人、作为个人收获大吗?另外一个,当代年轻人去研究哲学,去研究最初本质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
(周国平先生没听清楚,低声向主持人询问。)
主持人:我想就是关于人与永恒的什么问题。
周国平先生:我想研究哲学研究到感觉孤单的这个地步,已经是比较有段位,段位比较高了。真的。如果你真的是走在精神的这条道路上,想往前探伸的话,这是必要的阶段。你去想那些其实是没有最后答案的大问题,这种人生的终极问题,你去追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是会感觉人生没有根据,为此而感到恐惧。我是经常有这样一种感受。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必要的阶段。但是不要停留在这个阶段。不要停留在这个孤单的阶段,应该还是要往前走。怎么走法,可能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其实我年轻的时候,包括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书的时候,其实我很痛苦。但是我觉得我应该走出来了。但是我不知道走出这样的困扰,也可能是我变得通融了。现在我有一个理论就是说,对这些没有最后答案的问题,让人痛苦的,但没有最后答案的问题,应该有个态度。这个态度叫作和解。和它和解,和问题本身和解。我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我就不再纠结了。
主持人:我有一个感觉,如果老天弄一个肉夹馍,它就是文学;但是你吃一口再望望星空,这就是哲学;但是你吃完了你觉得非常感激,你跪拜大地和星空的时候,那个就是宗教。
听众E:周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创业者。我来到深圳,我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我就是想挣钱。平时工作,但是我在创业过程中很累的时候呢,我就会在办公室找周国平在哪里。然后就来翻您的书。我特别累的时候来翻您的书,就会特别放松。那时候,我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放弃创业?
周国平先生:千万别放弃,你会恨我的!
听众E:但是,我休息一会,看完几篇文章之后,我是随便翻的。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觉得还是应该挣钱。所以,周老师在您看来,关于我们年轻人创业,在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里面,挣钱、看书,怎样更丰富,或者说怎样去平衡?因为看书的时候,很多的情况就是让我们放弃,不要太过于钻营,太过于浅薄。
周国平先生:其实我觉得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挣钱、看书你两不误啊。我认为应该两不误。对年轻人来说,你解决你的生存问题,我觉得这是你的义务。你应该养活自己的。你到人世间来,你有这个责任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而且解决得好一些就更好。我是觉得,一个人不要讲什么清高,或者说读书读到很清高,不食人间烟火了,那就走偏了。因为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没有你的这种智慧,他们纠结得很。其实不应该这样。我觉得,挣钱很健康的,上班的时候就把读书、这些清高的想法放下,读书的时候再清高好了。
主持人:这个孩子代表了深圳年轻人的一些状态。但是还有一个选择,去做周国平老师那样的工作,他看书的时候就是挣钱,挣钱的时候就是看书。
周国平先生:这个要靠运气,我觉得我运气比较好啊。哈哈。
听众F:周老师您好!为了今天见您,我就把您以前的一本书,一本散文集看了一下,其中有一段就是讲到,是您当时关于思考人生意义的一段话,说到很多哲学家,包括很多的读者或者是年轻人都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您说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一定的答案,去寻找人生的终极意义在您看来就是去寻找人生的悲剧。但是当时这段话应该是您二十多年前写的,以您现在的年龄和阅历,您现在是怎样看待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这个看法呢?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到底是应该贡献社会,还是去实现自我,甚至是超越自我呢?或者是像高晓松所说的那样,四十不惑,不是我想通了,而是我不再去想了?第二个问题,我想问问您关于手机的问题。现在人人都拿着手机,就像您来了很多人都拿手机给您拍照。我想问一下您,您平时有没有发微信,看那些公众号。您认为浅阅读对于我们人生没有作用?还是认为这个公众号,像深圳书城的公众号,图书馆的公众号,也有很好的文章推荐,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接受比较好的精神食粮?就这两个问题。
周国平先生:我是开了我的公众号的,为这个浅阅读做出了贡献。
主持人:公众号也常挣钱,但必须具有名气。
周国平先生:现在你是不知道我的公众号赔了多少钱。我的公众号不是我自己做的,因为我没那个时间。实际上是有一个小公司,这个小公司是我的太太开的。这小公司呢,做了几个人的公众号。包括我的、李银河的、白岩松的、严歌苓的,都由他们那个团队在做这个公众号。每个月工资、社保,不停在赔钱哪!一分钱还没赚到呢!
主持人:但是,告诉您,肉烂在锅里,都在抬价啊!
周国平先生: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我是觉得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如果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基本上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就是基督教,基督教信仰上帝,上帝给了你终极意义;还有一条就是佛教。佛教不是让你相信有个神秘的终极意义,佛教是告诉你,你追求终极意义本身就是一个迷雾,就是想不开,就是糊涂,要从这个迷雾之中解脱出来。走出这个终极意义,这条路是错的。佛教告诉你这个。其中我自己感觉,佛教的这个答案是比较对的。但是我有点不甘心,所以我现在就是处于比较调和的状态,就是和问题和解,我知道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真的要找答案,我就走佛教这条路。关于你提到我二十多年前的那段话,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这个人生,或者是人类的存在,人类在宇宙间的存在,本身就是没什么意义的,你用大自然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过程,它是偶然的。无限的宇宙里面,一个小小的星球上,凑巧的、物质条件适合生命存在,然后慢慢产生人类,这完全是偶然的,最后还要毁灭,对吧?这个星球还要毁灭。你说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个体来说也是这样的,来这个世界一趟,然后就是永远不存在了。用大自然的眼光来看,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类是不甘心没有意义的存在,我们个人的成长应该是要追寻意义的。就是在寻求意义的过程中产生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然后,哲学、宗教、艺术、文学让人感觉人生是有意义的。
主持人:周老师,这次由你选,我觉得我选一个就把其他人得罪了,你看哪个顺眼选哪个。
周国平先生:还是让你来干得罪人的事吧,哈哈。
听众G:周老师您好,我是深圳大学工商管理系的研究生,今天跟小伙伴们来听您的讲座。我想问个问题是,就像刚刚那位读者问的那样,我们都有经常看手机和电脑的习惯,在我们这个被信息裹挟的社会里面,每天不管是微信还是各种东西,会侵占我们大量的时间,然后我们还要工作、学习,所以想问一下,您是怎样,比方说您要写作的时候,您是不是会像余光中那些人,就是把自己束之高阁,放在岛中的一座山上,然后闭关解决问题。主要是凑出零碎的时间,然后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让自己在那个环境里面去阅读和写作?
周国平先生:我告诉你,我的手机只有晚上临睡前看一会儿,看大概半小时这样子。开机只开一会。否则的话,第一时间被占据了,精力也会。所以只开一会,就是晚上看看朋友圈。现在朋友圈也不怎么看了,因为朋友越来越多了。所以朋友圈我也基本不看了。甚至连我自己的公众号我也很少看,过几天看一下——他们发了什么东西,有没有广告,是这样的。当然手机对信息的传播这么快,这么容易,这很方便,但是,不要被它控制。如果说你被它控制了以后,我觉得就是,大量的信息,和你的生活是没有关系的,和你的心灵,也是没有关系的。你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呢?所以一个被手机控制的人,被信息魔控制的人,他无非是把自己变成海量信息的通道,信息在他那里流过。没什么意义。尤其是年轻人,多花时间读书,少看手机。
主持人:刚才有什么内容特别重要,我们都会拿手机拍下来,周老师这么一说,可能大家每一个人都应该反省一下。我是觉得,它真真切切地把我们谈话的时间,和我们过去的经历,把它割裂得七零八落,所以,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学着,可能就像周老师那样,只有晚上开,当然如果正在约会的时候,你们还是白天也可以开。这种时候会积攒大量的时间。
周国平先生:对,这白天约会开是你的体会,我知道。哈哈哈。
听众H:周老师,我在您的作品里面,就是那本自传里面,得到您的启发,因为里面有一个名词叫作“文字写生”。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经常片段地、一有时间就写点东西,写了有那么个七八年。我这个理工男呢就变得好像有点文采了。后来我的儿子呢,在我的鼓励下,我没有管他,我发现他也会经常写东西。我想今天,能不能给孩子们,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提点建议,谢谢!
周国平先生:其实这方面我没有成功的经验。我有两个孩子,大孩子是女儿,现在十八岁,上大学,到美国去上大学。她的文字很好,她从小爱写作,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我的影响在里面,我不知道。我是从来没有说,你要写东西啊!你写了给我看啊。我从来没有。但是她小时候作文就很好。我还有一个儿子,今年是九岁,读小学,九岁了,四年级,第一怕阅读,第二怕写作。作文,语文科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倒数第二第三,基本上是这种情况。其实这样的话也挺痛苦的。(虽然)他性格挺开朗,但是,这种情况是经常的。经常被老师留下来,补课,成绩又不好,一宣布的话成绩不好,这很容易形成精神上的压力。我曾经想提高他的语文成绩,让他对语文科感兴趣,结果我也不成功。因为他最讨厌就是背生词啊、默写生词啊,一个词抄五遍,没有这个耐心。后来怎么办呢?
主持人:注意,后来有个但是,对吧?
周国平先生:后来,我就说,我就跟他说,宝贝你说爸爸的语文水平怎么样?他说,你当然好了,你是作家嘛。我说,我告诉你,我小学的时候,语文成绩也非常不好。没关系,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的。我的儿子画画画得非常好,好多大画家都觉得这个画得很有前途。
主持人:我插一句,就前几天,看周老师的微信里面,他就说,他们全家去了唐勇力家,然后呢,他就说前四张画是唐勇力先生的,第五张是他儿子的。我说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解释,我以为这五张画都是唐勇力先生的。
周国平先生:我就说这什么意思呢?我就是说啊,一定不要从外面去给孩子加提要求,你要去发现每个孩子他的天赋,他的兴趣在什么地方,然后你去鼓励他,给他发展的空间。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不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我就不主张,很硬性地给孩子去培养他的阅读啊,培养他的写作啊。如果他有这个兴趣,很好,那你就鼓励他,培养他;如果没有,不要勉强,也许他的天赋不在这个方面。
主持人:我才看了一个,一个家长怎么样去宽容孩子。孩子拿来成绩单给他爸看,他爸一看,咦,数学0分,语文1分,孩子在那颤抖呢。结果他沉吟了半天说:看来你是偏重文科啊!因为他是留美的,从小就是读着汉语和英语,然后就看周老师的《人与永恒》的。
听众I:我比较浅薄,还没有到哲学的高度。我就想问周老师,什么是爱?爱是爱情的那个爱。······(没用麦克风,声音太小录音嘈杂听不清)
主持人:好,你就一个问题吧,就什么是爱,是吧?爱情的爱!
听众I:······周老师,什么样的爱情,让他产生那么多伟大的作品?
主持人:关于你的真材实料,大家都很喜欢听的,您说。
周国平先生:尼采比我伟大吧?他一辈子恋爱从来没有成功过。没人爱他。我想这个,跟个人的爱情经历,关系不太大。但是我想我在爱情上面比尼采要幸运得多,所以,一方面,我比他平庸,但是另一方面,我比他更加的平和,对人生的态度比较平和,不像他那么激进、偏激,但是具体的东西是隐私,我有必要详细地说吗?哈哈哈······
日深圳书城
后记:笔记由@左岸的鱼 整理而成,感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幂是哪里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