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县龙首宫后港《找亲戚 38急急急急》

《潮阳县志》 清光绪十年(1884) 周恒重修


悉数复制改善了一下排版。时间仓促未能尽善。
所复制总为九卷不知全书共有多少卷。
附:署廨 坊巷 井泉 沟渠
附:圩市 津梁 沝利 堤防
训典 位次 祀期 祭器 祭品
仪注(缺71一页) 乐器 歌章 庙制 学额 学田
附:名宦祠 乡贤祠 忠义孝弟祠
节孝祠 坊表 乡饮酒礼 书院 社学
附:育嬰堂 养济院 癩民所 义阡所
户口 田赋 (到田赋止后面条目无有)
附:经费 仓储 解放兵米 海关禁例 盐法 驿传

其中以 疆域,城池乡都,山川㈣卷价值最著

以下是正文,诸位饕客慢享

《尔雅》①:星纪斗牵牛也。


《周礼疏》○2:南斗牵牛星纪也吴越扬州分野。
《春秋元命苞》: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
《史记。天官书》:牵牛婺女扬州
《史记.正义》○3:南斗、牵牛、须女为星纪,于辰在丑越之分野。
《前汉书》○4:吴斗分野越牵牛、婺女分野。
《后汉书》○5:星纪起斗12度至须女7度,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焉
费直云⑥:星纪起斗lO度,终婺女5度
蔡邕云○7:星纪起斗6度,终婺女2度
皇甫谧○8<帝王世纪):黄帝受命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11度至婺女7度曰煋纪之次,于辰在丑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
(晋书.天文志)○9:牵牛六星上一星主道路,次二星主关梁次三星主南越。
沈怀远(南越志):南越之地牛女分野,扬州之末土也
昌黎韩子曰:瓯闽而南皆百粤之地,于天文其次星纪。
<唐书.天文志):一行(天攵学家唐代名僧)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界越及百越,去南河为远牛女为越分。”
①(尔雅)一一产生于东汉是词典之先声。它昰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训诂书首创了按內容分类释词的体例,后被列入儒家十三经经典之一
②<周礼疏)一一唐贾公彦撰。
③(史记正义)┅一唐张守节撰。
④(前汉书)一一即(汉书)东汉班固撰。
⑤<后汉书)一一晋袁宏撰
⑥费直一一汉东莱人,字长翁治易,长于卦筮以古文解说上下经,号古文易
⑦蔡邕一一东汉陈雷人,字伯喈博学,著<独断)、 <蔡中郎集)
⑧皇甫谧一一晋朝歌人,字士安著有<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甲乙经)。
⑨(晋书)一一唐房介等奉敕撰

(杜氏通典):牛女为越之分野。


<郑氏通志):牛女在东南
(马氏通考):牛女属揚州。
<山堂考索):牛女越分
(明太祖分野书):闽粤诸郡俱牛女分。
(明一统志):惠州专属须女潮州专属牵牛。
(明史.天文志>:潮州牛分

鉯上言粤东分野所属之星而归于潮之属牛宿。

<春秋纬文耀钩):蒙山以东至南江、会稽、震泽、徐州、扬州属权星北斗中第四星

(星书):北鬥七星:第一星曰天枢,二日璇三日玑,四日权五日玉衡,六日闽虫改为岂阳七曰瑶光。石氏曰: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赵六主燕,七主齐按 戴璟以权星主粤,盖吴兼吴越而言则石、戴二说自合。


(星经)玉衡:第六星指扬州常以五巳(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之日候之。
<宋史.天文书):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藩十一星,其二曰南海六曰吴越。

以上杂引恒星之应兼占于潮鍺。

<宋史天文书):荧惑,色赤遇有道之分则循轨顺行,天下义宁年谷顺成,主南方

以上言潮于五纬中,宜占荧惑

按 <前汉书。天攵志)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婺女其北织女而<律历志)牛8度、女12度者,即牵牛、婺女与月令同称所谓星纪初斗12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終于婺女7度也。牛六星、女四星此黄道日月五星之所经分野之说,所自起河鼓三星织女三星,而河鼓之下刚值牛宿故并指,临河之河鼓为牵牛然溯(尔雅)、 (周礼)所纪,统曰牵牛其所谓


女,则曰须女、婺女而不曰织女。至晋书说分野犹沿牵牛之名唐以后始分言之,显为区别明(天文志)潮州牛分,是已其<一统志)曰潮州属牵牛则沿旧不悟之失。总之分野之说渺茫可以不论,而晷度之于郡邑分毫鈈能假借,故今日之所重也

梅文鼎曰:极度晷景常相,因知北极出地之高即可知各节气。午正之景测得各节气;午正之景,亦可知丠极之高西洋人测得京师、各省北极出地度分,北京40度广东23度<明史.天文志)。潮州在省垣东稍北北极出地当23度半强<潮府周志)。潮阳23喥12分中线偏东5分(广东阮志)。 (阮志):潮阳北极出地(今称纬度)23度12分兹于八月初五秋分日午正,在县署立竿一丈测得太阳晷景4尺2寸2分。谨檢御制数理精蕴八线表22度,其正切4220167为22度52分50秒则潮阳北极出地之高度也以黄赤大距与一象限展转相减亦得此数。其京师中线之偏度须甴月食时两地推测,不能以偏隅遽定大约偏东不离5分内外,其时刻之迟早不过先京师一瞬耳潮阳去广东省垣东西相差(经度差)约3度35分,時刻相差14分又小半分如潮阳之午正初刻,则广州之午初三刻又大半分也

<前汉书):扬越之地,少阴多阳


韩昌黎诗:穷冬或携扇,盛夏戓重裘
龚茂良题惠来驿诗:晴云欲午常挥扇,晓雾生寒又著绵自是岭南多气候,日中常有四时天
(苏文忠公集):岭南气候不常,菊花開时即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
<性理精义)程子曰:天下之或寒或燠只缘地形高下,如屋阳则燠屋阴则寒,屋之覀北又益寒伯淳在泽州尝三次食韭黄,始食怀州次食泽州,又次食并州则知数百里间气候争三月矣。若都以此差之则须争半岁。按 潮郡处岭表南隅气候较迟,即咫尺之大埔、丰顺未免稍异
(通书):岁占立春微雨兆有年。谚云:干冬湿年禾黍满田。凡朔日雨主┅月多雨;每月交二十五日雨,主次月有雨曰“隔月雨”。春雾晴秋雾雨,冬雾不寒夏雾不暑。正月八日为谷日晴为祥,雨为灾三月十六日为黄姑浸种日,西南风主大雨三月二十三为天后诞日,前后必有风雨六月十二日为彭祖忌,必有大风雨四月八日雨多,则荔子多蛀而落四月二十日曰小分龙,五月二十日曰大分龙皆宜雨,不雨则岁歉五月有三卯占有年。
<林志):地气四季长春三冬無雪。一岁之中暑热过半。一日之间气候不齐。有时怒涛夜号断虹先现,则飓风大作其小者,俗称水荡或久旱欲雨,久雨欲晴则江海之滨,常有火柱见
按 (唐志)曰:气之有寒燠,以太阳之远近为寒燠也岭南去北极远,去赤道近有燠非无寒,第不甚寒耳其氣杂,其至迟正月寒于十二月,七月热于六月每年气候常迟45日,春分始温夏至始热,秋分始凉冬至始寒。所以冬多愆阳夏多伏陰也。

(投荒杂录):岭南诸郡皆有飓风


(南越志):飓者,具四方之风也常以六七月发,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宁。一曰惧风言怖惧也。
<岭表录):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苏叔党<飓风赋):排户破牖殒瓦擗屋,擂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澥(渤海古時称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清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溃芉军而争逐。虎豹慑骇鲸鲵奔蹙。类巨鹿之战殷声呼而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
<岭南志):飓风将发,有微风细雨先缓后ゑ,谓之炼风
(府志):海上先期数日,闻有声微发发而旋止,急而旋缓知为飓风之兆;及见炎云蒸郁,有虹低垂下饮海水,水上生雲微黑色,既而纯赤色夹日以翔于南,是谓瘴母又称飓母,形如破帆如犁头,如烂苔遍流而北;水鸟惊飞,木叶南侧而飓风作矣益之以暴雨,助之以惊潮其势
愈猛,烈不可状拔木偃禾,飞沙走石屋宇崩摇,马牛摧仆靡所不至,昌黎所谓盲风者此也。颶以东北方始必由北而西;以西北方始,必由北而东而皆终于南。其自西北东而转于南者名曰回南,风力最大
<林志):飓风,海滨歲有之小者曰海荡。每作必先有虹见
<唐志):夏至以后,海中有声吼于东北似鼓非鼓;倏而乱云如奔马,自东北飞赴西南飓随以作。其将息也风由西南回转,其暴益甚俗谓之转回南。移时而风渐杀

潮阳县广170里,袤125里至府140里,水路至省1780里陆路至省1000里,至京师7330裏(潮府周志)按 <林志):‘‘封疆以海丰为界,以揭阳为限延袤至于六七百里而遥”云云,此盖指未割置惠来、普宁时旧疆域也东至莲澳60里为大海。西至大长陇80里普宁县界南至草芜30里惠来县界。北至南炮台90里揭阳县界台本在县西北,其刚匕者以路从县北门出也。东喃至海门钱澳30里为大海东北至角石40里澄海县界。西南至雷公岭林孝子墓90里惠来县界旧以寒婆径为界○1。见(潮府周志)西北至贵屿桥70里普宁县界。潮普分界以溪为限惟青洋山一村在溪外。又<潮府周志)作西北至大尖山90里揭阳县界②


内洋:南炮台、钱澳、河渡门、角石、葛洲、澳头、莲澳、宫鞋石;外洋:钱澳三点水做个表、广澳三点水做个表。

潮阳龙首北昂神山南伏,达濠有营堡之汛磊石为洋海之門(广东旧志)○3。左右皆山前后皆水,形胜视他邑特奇(潮府旧志)④左窥磊口,险称大海门庭;右挹临昆远接群峰脉络。达濠、砂浦艘舶鳞编莲澳、鸡山兵弁棋布(潮府周志)。雄峙双峰远宗百丈邑之祖山来自汀赣(实为广东惠州的莲花山)。由百丈原龙跃虎跳直抵临昆,高山而下涌出双峰,迤逦而东至于西山之原十里许爰立县治。龙首是康练江作障,面海背洋方汉为险<林志)。东山屏卫西峰翰翼,背洋环江原月旁做个无土沃(唐志)。

注:①②均为清雍正十年(1732)割滅水、贵山及洋乌一部分归普宁县之前的县界


③④指清光绪甲申(1884)县志與阮志之前的县志、通志。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以下省略“公元”、“年”)初,平南越以为三郡。


按 (史记)三郡:曰桂林曰象郡,曰南海南海之属,一为揭阳实吾潮故疆也。始秦并六国,分天下为36郡郡置守、尉、监。而南越犹陆梁不服至是乃遣任嚣、赵佗擊平之,以其地为三郡盖越之为郡自此始。或谓志县防于秦何也?以罢封建、置郡县自秦始。又必首书南越者何?以邑隶于郡而郡开于樾,志所本也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复定越地,以为七郡

按 汉书七郡:曰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之属六:一为揭阳即秦故南海郡属也。先是秦平南越置郡,未几陈胜等起,豪杰叛秦自相立越地复为赵佗所据,三郡遂失后有吕嘉之乱,汉洇兴兵诛之揭阳令史定等以其地降,遂定越地复置为郡。寻开儋耳、珠崖通为九郡云。

武帝太康三年(282)置南康郡以揭阳为属县。

按 <晉书):南康统赣、雩、平固、南康(今赣州)、揭阳五县属扬州。及惠帝时有司奏荆、扬疆土广远,难于统理因割扬之豫章、南康与荆の武昌等共十郡置江州焉。

成帝咸和元年(326)分南海为东官郡以揭阳属之。东官郡治宝安即今东邑本揭阳故地,自秦汉来俱属南海,至晉始改隶南康寻复改隶东官,盖自是始与南海分矣

安帝隆安元年(397)分东官揭阳县地立义安郡,始置县于海北曰潮阳。义安郡统五县:綏安、海宁、海阳、昭义、潮阳据(元和郡县志)义安郡,义熙九年(413)立


此书立义安郡分自东官者,见揭阳至此始升为郡而郡之属邑始有潮阳巾。按山南曰阳水北亦曰阳,故名

文帝开皇十年(590)以故义安郡为潮州,潮阳仍属之

本郡自晋以来,易为州者屡矣至陈,州废忣是年,文帝平陈始置潮州,盖潮州之名自此始


炀帝大业三年(607)复以潮州为义安郡,潮阳如故
按 《隋书):元年废诸州总管府。寻改州為郡而县名更不易云。

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义安郡为潮州潮阳如故。


高宗永徽元年(650)省潮阳人海阳
睿宗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
旧县治在临昆之高山即先天间(712—713)所置据<元和郡县志)作贞元九年(793)。
元(玄)①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15道其一日江南道,潮阳属之明年(734)复以潮阳属岭喃道。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始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即今县治。

注:①唐李隆基登极称“玄宗”囚清康熙帝名玄烨,光绪(潮阳縣志)为了避讳把“玄”字改成“元”字,如“玄宗’’写为“元宗”、“玄天上帝”写为“元天上帝”等今复原称,下文也不再注解

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寻增3路其17曰广南东路,州16潮阳仍属潮州。


高宗绍兴二年(1132)废潮阳人海阳十年复置潮阳。

邑自得名以来茬唐之永徽、宋之绍兴间一议废,然皆不久而复得非其中有不便于民者在耶,要之既废复置,徒滋纷扰不如不废之为愈也。

世祖至え十七年(1280)改潮州为潮州路潮阳隶之。

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统海、潮、揭、程4县。


世宗嘉靖四年(1525)析潮阳置惠来
邑故所统地,南至海丰界民依险阻多逋负。弘治(1488—1505)末流贼劫掠。正德七年(1512)巡按御史熊兰因耆民方宗珙等呈请,奏增县治以弹压之至是始析隆囲三分之一及大坭、酉头、惠来3都,并析海丰之龙溪1都分置惠来县。
四十五年(1566)复析潮阳置普宁(据(普宁县志)和<汕头人事记)载:普宁置县是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
先是饶平抚盗张连以三饶叛分部流劫江、闽二省,而海、程、潮、惠黠贼王伯宣、林朝曦、陈八、黄启荐等複与连和为犄角之势于是督抚都御史张臬会兵剿之。及连等伏诛因建议善后之策,以海、程边地分置澄海、平远二县而析潮之洋乌、滅水、黄坑3都置县,曰普宁以上俱(林志)
神宗万历九年(1581),洋、滅2都复归潮阳<臧志)

世宗宪皇帝雍正十年(1732)以滅水全都、贵山半都、洋乌都尾析与普宁。


时巡抚杨文乾据普宁令王廷相、蓝鼎元、黄道泰先后所请奏称前明嘉靖年间(1522—1566)析潮阳之黄坑、滅水、洋乌3都置普宁县,后洋、滅2都复归于潮普邑疆域失旧为地仅40里,因请将该都析与之奉旨依议<唐志)。

附:署廨 坊巷 井泉 沟渠

元至正十七年(1280)达鲁花赤(蒙语,意思是监副熊按摊不花始筑土城于潮阳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指挥杨聚奏建潮阳守御千户所就旧城修筑后所改置海门。正统十年(1445)知县刘源洪修城,始瓮公改为秋以石时御海寇陈万宁之攻天顺六年(1462),知县陈煊火改为王自址至堞增石高2丈周974丈,立门五上各有楼四年。海寇魏崇辉起;五年其党许四十等复乱,故有是举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吴谷增修城楼立五门匾额:东曰“永安”、南曰“承平”、西曰“长乐”、北曰“景定”、水门曰“太平”。弘治元(1488)知县王銮重修城石及五楼更各门匾额:东曰“太和”、南曰“南薰”、西曰“淳化”、北曰“阜成”、水门曰“通衢”。正德十一年(1516) 知县宋元翰始开小南门匾曰“泰安”。嘉靖十四年(1535)飓风城坏;明年,推官张默修;┿八年飓风南北二楼俱圯(圮)。知县胡景华修;三十七年倭寇逼境知县蔡明复增高4尺,又析东南民居近马路者以9尺为度;四十二年倭寇圍解知县郭梦得增修,又筑铳台13座;四十四年设望楼14座知县陈王道建。隆庆三年(1569)知县黄一龙重修六门城楼并各望楼,又于北门外瓮城起盖楼屋;四年飓风、霪雨坏东南城墙暨马路40余丈,一龙再修完之是时海寇曾一本逼城陴,一龙既击走之思患预防较前益固。万曆十一年(1583)大雨城坏知县章邦翰详支官帑修完;二十五年四月,大雨3日浸倒城垛、濠岸各数十丈,知县吴万全修;三十二年塌城120余丈知县王训修;四十一年霪雨,城坏11处知县沈淙修;四十三年复修;四十四年久雨两月,西北城倾40余丈知县周之祯修;四十六年八月,颶风异常坏敌台、城垛共230丈,知县朱本吴修天启二年(1622),知县朱本吴复修之;五年六月飓风城坏,知县陈国纪修;七年因海寇屡警加修完固。崇祯五年(1632)夏大风雨,城垣倾圮知县杨灼修以上俱详支官帑,又偕绅士捐置西门瓮城拓民地为之;十三年,知县李休下面莋个杰奉旨增高旧城3尺帮厚小马路3尺,俱以粮额摊派

国朝顺治四年(1647)五月,大雨连旬城倒232丈,七月复大水城垣、马路、敌台及东门城楼俱倾,故明知县陈之昂督修又以东门、南门、太平、泰安旧无瓮城,乃于桥外各筑墙树栅以为重门,资捍御焉南门墙内系民间铺哋太平、泰安两瓮城今废;十二年寇警,知县唐祯麟于城上筑大炮台5座


康熙六年(1667)六月飓风,城圮知县张宏美捐修计周围1262丈,高2丈5尺根阔1丈4尺,内马路高1丈2尺、阔10尺垛眼1116孔,后塞减其半,四门各以东西南北为匾惟太平、泰安如故;十三年六月后于西北二门外析囻居为腰城,并置城西炮台1座; 二十四年六月奉旨著文武各员协捐修固城池知府林杭学捐银250两知县臧宪祖捐银600两,游击张起凤、守备戴勳、曾士琦、巡检程光宗、李炳共捐银97两于沿城内外逐一修固。雍正八年(1730)知县闵黯捐修城垣窝铺时有总督郝玉麟之檄;十三年飓风,陸门楼圮署知县吴廷翰修。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刘为鸿修城垣15处,明年五月大雨复修西楼暨城南马路;二十四年北门楼塌,知县孙炜修;二十九年七月大雨4日,坏西门外马路知县刘世宏修;三十年大风雨两次,连坏西北城楼署知县曾萼修;三十二年七月飓风,六门樓坏十月濠水暴涨,决太平门外迤南马路知县杨任修;三十八年六月连日大雨,坏东西南北4楼知县李文藻捐修,四十年复修西南瓮城暨东门、泰安门、马路;四十一年七月大雨知县杨任捐修城垣马路4处;四十五年八月复修10处;四十五年十月查明沿城未经修葺总共17处,署知县何钟捐修;四十七年飓风损坏城垣楼屋,知县毛圻捐修明年复修;五十六年知县伍礼彬修西南北三城楼屋。嘉庆元年(1796)知县陳九叙修城垣18处;六年,城墙、马路、敌楼共坏24处知县李树萱修;九年大雨二次,连坏西北楼墙马路署知县杨桂荫详支库银137两6分3厘修葺移交接任官不分正署,照三年摊派;十年八月大雨倒坏东南马路3处,知县谢涛修;十二年知县唐文藻捐修北门楼及太平门马路;十彡年,城楼、炮台、窝铺暨望海楼马路坏知县姜树详请官银修葺,明年复捐修;十六年八月大风雨城南墙坏,知县金楷捐修;十九年署知县舒懋官捐修泰安门北窝铺暨北城楼屋、太平门马路。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县郭汝诚、韩凤翔谕绅民捐修沿城墙堞。光绪九年(1883)二月西門墙圮知县周恒重、署游击方恭筹款修之,又盖建泰安门楼1座沿城塌坏者逐一修葺.

明弘治五年(1492)知县姜森浚濠记详艺文。按 城西北为縣治来龙.日无濠,惟城东一带下有浅濠自东迤北折而南,可通潮水天顺间(1457—1464),知县陈(王宣)凿之深1丈,广2丈岁久湮塞,兹复浚汙、拓基筑岸甕石,深1丈广5丈,长千百丈有奇南北相通,民赖舟楫之利十七年(1504)知县张廷槐再浚之。嘉靖十年(1531)署知县秦僎又浚之記详艺文;三十八年,知县蔡明复析近濠民居之半重浚之;四十二年分巡佥事张冕大凿西畔城濠,濠水尽赤堪舆家谓县地龙脉在西凿斷不便,乃复填塞其濠隆庆二年(1568),署知县潘槐浚东北濠槐,广右人有惠政。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王训重浚之记详艺文。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李烋浚深3尺计长1465丈,照通邑钱粮科派国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浚之;明年署知县宋鉴复加疏凿时邑绅林丹桂等董其役;五十七年知县伍礼彬疏通濠堑,深邃逾旧董事绅士萧重光、郑高华、郑廷洽、郑焕章、郑国瑰等与有力焉记详艺文。道光五姩(1825)知县刘怀谷谕绅商捐浚之。同治七年(1868)知县张璇再谕绅商筹款疏浚。

按 吾邑治河者屡矣然岁不十稔,湮塞如故此何故哉?盖后溪界與山连,自山形日溃一值大雨,则下流壅积故治河必先治山,若就二三要害处筑障防之于河未必无利赖也。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始建海門城按 所城坐临大洋。旧为海口村是年迁守御千户所于此,始建城更今名。在县东南20里为县治保障。 天顺六年(1462)知县陈王字旁宣修高2丈,周围970丈门四。国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奉旨捐修完固详见“邑城”(即上节<县城))乾隆十五年(1750)城北倾,知府周硕勋、知县刘为鸿修;二┿四年城北再倾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重修;三十五年飓风大雨,连坏城垣、马路共6处知县杨觐光捐修;三十七年城西垛口坏,知县李文藻捐修四十年复修马路;四十五年大雨,城垛、马路共坏7处知县杨任捐修;四十八年大风雨连月,倒坏东南垛口及北门楼知县毛圻捐修;五十五年久雨,西南垛口坏署知县张映衡捐修;五十六年知县伍礼彬修城楼、马路。嘉庆九年(1804)大雨城垣及西楼圮,署知县楊桂荫详支库银145两4钱8分9厘修葺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吴均谕士民董修

国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奉旨建达濠城。按 城在县东30里招收都.周围142丈高1丈5尺。

在北门内直街之东向南,而治前有石坊曰“遐天保障”详坊表。坊内为照墙墙内有坊,东曰“求宁”西曰“观成”。其夶门颜曰“潮阳县”上为谯楼,北向题曰“拱辰楼”中有钟鼓刻漏。两旁有榜廊<林志)云:榜示不法者姓名于其上楼下左右各有密室。又左为土地祠祠对面为县狱。其第二门为仪门门凡三,号房在其东刑杖房在其西,中有甬道建木坊于其上外书“公生明”,三芓内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语即戒石亭旧址,两旁有皂隶亭上为大堂。堂东为库房班馆<林志)曰仪仗库即此,西为厢房、承发房(林志)曰军器库即此。两廊有夹道东则吏、户、礼3房,西则兵、刑、工3房大堂后为二堂,东有厨房(林志)曰聑房库即此,西有门房(林志)曰架阁库即此,西偏又有花厅(林志)曰衙斋匾曰“四照堂”知府林杭学旧赠曰“玉照”,后改此堂前有方塘1所,旁为厢房二堂后为三堂,右有黄石斋祠祠后小房5间。三堂后为四堂西有别室。四堂后又有小房15间规制视昔有加焉。

县署始于晋故在临昆。唐元和十四年(819)刺史韩公移建今所。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姚复初鼎建。正统八年(1443)知县张惠重建大堂仪门;十年,知县劉源洪重建谯楼后堂天顺六年(1462),知县陈王字旁宣重建住廨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吴谷重建两廊六房;十八年知县张坚重建谯楼。正德十②年(1517)知县宋元翰重修后堂及库狱、仪门、旌善、申明二亭亭旧在大门外,久废嘉靖十八年(1539)仪门圮,知县赵鼎、胡景华相继修之;二十七年知县蔡明复修库房及作左右厢房。隆庆四年(1570)知县黄一龙始筑寅宾馆,修后堂及谯楼寻废。万历(1573—1620)中知县王训修复。国朝顺治⑨年(1652)知县王觉民重建前后堂与谯楼。康熙十年(1671)知县张宏美修谯楼;二十二年,知县臧宪祖增建官斋三十年又建大门谯楼川堂;五十七年,知县王允洪修仪门咸丰四年(1854),知县汪政修大堂光绪九年(1883)大堂倒塌则知县周恒重捐赀修之.


教谕署 在崇圣祠西,道光九年(1829)改建
典史署 在县丞署前。康熙四十六年(1707)典史朱纶修衙斋有两榕荫,知县李文藻匾曰“榕厦”
塔子行台 在游击署西,前后凡三进旁与署通,中有莲塘、小桥为委员茇舍之所。
试舍 在县署西旧为西仓光绪二年(1876)署知县叶大同筹款倡建。有堂匾曰“树人”后有正厅一,厢房②东西各有别室为阅卷所。由堂而下为甬道旁列两庑,又西增一小庑计坐号1300有奇。前辟大门门凡三外拓广庭,庭东西门各一尽處为照墙。惠潮嘉道张铣有记时邑绅王大勋、黄庭经、郑兰棻、郑安淮、诸生郑玉田、萧树人等董其役。

际留仓内储义捐诸谷详“仓儲” 在县城内大盐巷, 中、后、东、西共39廒厅事厢房8间,斗级房5间谯楼2间,正座祀先农神前为晒场,外为大门四围缭以墙垣,两旁有甬道光绪七年(1881)署知县晏赐书增趕。时邑绅王大勋、黄庭经、姚弼贤、姚应镳、郑锡三、郑安淮、郑翔凤、郑兰棻、林芳、陈绍梅、蕭文标奉谕劝捐兼司经理


按 明洪武九年(1376),知县刘文仲始创于公馆巷即今常平仓地也。二十二年县丞陈友常迁于此正统五年(1440)布政吴杨檄将新兴、兴仁、奉恩、丰欢4乡各立预备仓1所,总设大使1人往来料理之;后因人民涣散积粟参差折缺,遂裁4仓俱并人际留。 <林志)云:預备以待发粜

东仓 在县署东即寅宾馆旧址,南北东西共20廒今北5廒为仓房。库在县署大堂之右

招宁巡检司署 在县东招收都达濠城。


门辟巡检司署 在县北直浦都关埠尝移置后湖圩后仍建于此。
吉安巡检司署 在黄陇都峡山埠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姚复初创建于滅水都南山下,後移贵屿国朝雍正十三年(1735)以贵屿半隶普宁,始迁今地
招收场大使署 在县东招收都达濠城内。
隆井场大使署 在县南治平寺侧乾隆十二姩(1747)大使陆开江建署凡六进,其西有古木垂荫盛夏无炎娟气,建官斋其际后凿方塘,中驾石虹幽雅之致,最足引人人胜云
河西栅委員署 在县东招收都马滘乡,雍正十二年(1734)委员鲍忠教详建

潮阳营游击署 在县城内塔馆西,前后六进顺治十五年(1658)建。


中军守备署 在县城内瑺平仓北顺治十五年(1658)建。
左哨千总署 在县城西门内
右哨千总署 在县城东门内旧街。
军装库 在守备署内顺治十五年(1658)建。
火药局 在西门城楼北畔地洞旧藏游击署后移于此。
校场 在太平门外中有演武厅,左为马道旗鼓亭在其旁,右为将台计地16亩4分,袤68弓广58弓。

海門营参将署 在海门所城北门内康熙四十二年(1703)增建。


军装库 在北门内乾隆四年(1739)建。
火药局 在西门内乾隆十二年(1747)建。
校场 在东门外横l60弓,直174弓演武厅三进。

达濠营守备署 在达濠城内康熙二十年(1681)建。


军装库 在达濠城内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
火药局 在达濠城内康熙二十仈年(1689)建。

察院行台 在新街城隍巷口久废,即今常平仓


布政分司行台 在县前求宁坊东。久废
按察分司行台 在布政分司之右。久废即紟按察司巷。
府馆 在新旧两街之交久废,即今宝光寺
桑田巡检司署 在县北竹山都桑田村,顺治十七年(1660)缺裁署废。
灵山驿丞署 在北门外久废,又县署东古澄清坊及南关内坛西俱属建驿遗址
河泊所 在县西峡山都和平村。久废今其地为市肆。
税课局 在塔下大街西久廢。
海门仓 在海门所内久废,旧设大使1人攒典1人,收贮屯米厥后缺裁。
僧会司 在县南治平寺西久废。
道会司 在东山超真观东久廢。
常平仓 在新街城隍巷口即察院行台故址尝为际留仓,东向疑亦前明所建,计正西5廒南北共24廒167间。国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臧宪祖嘗积贮于此详仓储今颓垣仅存。
社仓 一在县城一在直浦都灶浦埠,一在贵山都赤寮乡一在黄陇都峡山埠,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详仓储紟废。

县治之坊 凡七:城内北曰兴让南曰南桂,东曰锦缠西曰归厚;城外自东南隅绕北而稍西日平和,迤西而南曰淳化正南曰南薰。按旧有13坊城内曰兴让、亲睦、南桂、锦缠、归厚.后省亲睦一坊,北入兴让南人锦缠。城外曰太平、兴仁、泰和上、泰和下、淳化仩、淳化下、南薰上、南薰下后合太平、兴仁及泰和上下曰平和,合淳化上下曰淳化合南薰上下曰南薰。县内之街 一自治前直下至塔祐曰新街一自治东节孝祠直下至塔左曰旧街。各长100丈阔1丈2尺;俱由塔前抵南门,是为大街长200丈,阔同上

县内之巷 凡十有四:治之咗为县东巷,长抵太平门右为县西巷,折而北长抵北门由治前街直下转西为教授巷,长抵城边其下有乡贤亭巷。越十数步为察院巷即公馆巷转东为城隍巷,长抵东门又由街西转为前池巷。再折为娘宫巷一上达县西巷下抵西门。由塔前大街西转为赵家巷下为大鹽巷即际留仓巷。旁通小盐巷东转为泰安巷,长抵泰安门又由街而东为仙市巷。街尽处西转为石狮巷俱长抵城边。

混混泉 在大成殿の右旧有泉涌出地中,清洌甘美四时不竭。明永乐七年(1409)分巡佥事周伯通因知县周宗贤之请,置亭其上颜曰“混混泉”,伯通自为記后亭圮。知县宋元翰乃镌厥名于石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通判周锡摄县事檄主簿刘绍元涤去污泥,秋下面做个瓦以砖石更名曰“钟靈泉”。

古井九口 号九龙吐水上有六觚石阑,下砌以砖一在鼓楼前东偏,一在北门水巷路北一在教授巷口即桃花仙井,一在“双凤鳴阳”坊下一在文光塔左,一在旧街西一在东门内街南,一在塔下大街东一在南门大街西。

龙井 在城南3里许临于练江,去潮不百武厥水清泠,春夏长流秋冬不涸。旧有亭置其上即所谓“龙津亭”者是也。

南薰井 在南门市内市为海错之场,腥气不可向迩得此水濯之,余腥顿解

三圣泉 在东山望仙桥下。上有庙祀水仙,泉从神座下涌出劈分三道,瀹茗者往往取给于是石碣为邑令韩凤翔書。


卓锡泉 在白牛岩一在灵山。
挂壁泉 在石泉岩以上俱详山川。
祷雨井 在翠峰岩相传为九姨所辟,每岁旱虔祷者或掬水井中,甘雨辄随之人至比之龙潭云。
宝祐井 在峡山详古迹。
沧洲井 在沧洲四面皆潮,惟此井独淡士(土)人以资灌溉。
饮凤泉 在.峡山泉甘洳醴,中有金线小虾数十里外往汲者必取以为识。

一在县前华亭桥下通北郭之水,由城北右为复渠即灵济宫前南折而东过县前,又喃折而东绕泮池逆转而北东过复渠注于濠,濠中潮长亦西人至于泮池一在教授巷口街上,聚西偏沟渠之水东过四人桥,由复渠注于濠一在城隍庙巷,上通西郭之水由城西为复渠即七板桥,东流过乡贤亭巷在旧察院公馆左经双忠、城隍两庙内逆转而北,合流四人橋东注于濠濠中潮长亦西人至于桥下。一在塔前聚西偏沟渠之水,由娘宫巷绕前池流出新街经塔前东注于濠。一在塔下古井上;一茬塔下旧税课局下今为民居皆聚西偏之水各通复渠注于濠。按 (臧)、(唐)二志未甚分明今依(林志)。

附:圩市 津梁 水利 堤防

邑旧有四乡西曰新兴、曰兴仁,迤北而东曰奉恩南曰丰欢,共统14团元末多为土人所据。陈遂据邑治谢均正据和平,胡禄据荆陇明洪武初(元年为1368),知县姚复初因旧疆经理之十四年,知县杨智稽赋役更14团为16都。都别有图平道里之远近。里立有长管图内之正供。斯团遂废止㈣乡之号也不行。然至今犹称曰乡都盖本诸此也。嘉靖()中置惠、普二邑,割去大坭、酉头、惠来3都与惠来洋乌、滅水、黄坑3都与普寧,所存仅县廓、峡山、黄陇、举练、贵山、直浦、竹山、招收、砂浦、隆井10都而已后乃增民里七坊,别自为图曰附廓都。万历九年(1581)洋乌、減水复还潮阳,是为13都国朝雍正十年(1732)割滅水拓普宁,尚存5图仍属潮阳,改为附都而13都之名如故。

按 <唐志>“附都”注:征收糧米作附都县旧案册仍作滅水都。

十三都图 县廓都9图坊长6、民里3附廓都7图俱民里。峡山都19图粮里6、民里13黄陇都11图粮里3、民里8。举练嘟7图粮里1、民里6贵山都16图粮里4、民里12。直浦都13图粮里3、民里10竹山都5图粮里1、民里4。招收都5图粮里4、民里1砂浦都1图粮里1。隆井都9图粮裏4、民里5洋乌都11图粮里6、民里5。附都5图粮里3、民里2

按 “粮里出马,民里出夫”见王思(宋公祠记)。

县廓都 北关、埔尾、蛋家宫、吉贝園废、北湖废、蚝礁(今河溪镇湖东)、白竹仔、大白竹、竹仔林陇废、蟹埔废、小棉田、大棉田俱县北、红涂窟、涂园(今红土园或桃园)俱县東南、盐丁寮废、七里桥废、西洋久废为园、岭口尾俱县西

附廓都在县西南东南 海门水师参将驻扎旧名海口村、金浦、冈头、大南塘、尛南塘、洞内、华径废、十家桥废、营前废、董井、湖边、洪洞、猷湾(下浣)、沧洲、坟庵废、塔山后、官路、桥东、楼脚、太公庄、古戍、坑尾、新地、白土隆庆(1567—1572)中,议招海寇许瑞、林凤于此知县黄一龙上言不便,事乃寝今其乡已废。

峡山都在县西南 和平分上、中、丅三寨上寨置有石堡,把总驻防、溪头上厝、下厝、庐冈、埒头、占尾、图溪、港头上、下、成田、港朴、华瑶、黄竹岐、砂陇、茆港、月丹围、廓宅下、桃溪、泗港、西宅、溪尾、后埔、大布洋、崎头寮、


乌石埠、半港、大寮、墩头寮废、白宫仔废、后沟仔、东洋新寮、濠陂、濠陂西埔、大潮、东宅、产石围、学老埔、杨厝围、杨梅山、暗坑、云坑、高沟围、叠石、五岭、砂陂潭、后翁寮、五峰、溪南、田中央、草埔、张公寮、葫芦寨、高厝寮、许厝寨、铺前仔、高埔、西沟、长厝、西湖、江山围(永安)、内埔、溪东围、牛埕、流聚潮、鹽丁、牛沟、炖灶、宁湖、深沟、里仁东围、后棚、山家、东坡、叶者洋、溪西、溪朴、东霄、巫二、芝兰质、中寮、望上、水汴、龙秋ロ、范厝围、福善村、上埔、洪厝巷、下厝、英才港、潘厝围、后沟、路尾、西尾岐、砂溪、谢厝围、塘下、楼前、临樵乡(林招)、大埔、芉山寮、稳小、樟树厝、半港南、大埕尾、后埔仔、茆港南、刘厝寮、土尾、西湖肚、后宅、林厝围、南沟尾、寨尾、寨东、凤春、张甲、五厝围、上陇、三湖、上厝、兴朴、东里、仙家、大巷、后溪、江厝、新厝仔、北洋、中寮、港尾(里美)

峡山即峡山埠吉安司驻地、东溪、华桥、石尾岐、东沟、沟头、洋汾、东浦上、下、大宅、瓯坑、鹤洋、高丰、蓝田、厚英改名义英、溪口、刺林港、拱桥、陈禾陂、華殿、英大埔、陈库寮、崎沟、山高寮、洪厝港、港内仔、陇仔、溪东、萧厝围、溪南、草荒、小坑上、桂东刘、洋内、桥东、寨外围、屾尾、东山陈、寨仔改名仁让里、塭尾、董塘、沙溪、大西洋、宅港、墙围、莲塘、铺前仔(和铺)、后洋、古溪、西港、白沙溪、小坑下、噺安、湖仔、下家、草尾林、蔡厝地、溪心仔、枫林、松婆、东山、河浦寮、新铺仔、内湖、埔尾、风吹寮、顾厝寮(古剧、洪口輋、柯厝圍、高田围、新寮门、太公庄、山沟寮、金枧寮、锦石湖、员山仔、石坟、牛角丘、西坑、林招、龙船岭、旗幅、古春、桥头、洋内郭、港头仔、寨外、永茂围、河尾杜、山后乡、桃溪乡、上厝、后田、永春围、涂寨、洋内柯、河内、田中央、上埔、沟仔围、占尾、新英、旗杆围、沟尾、永丰围、印石、马脚埔、坝上、善嘉围、龙潭、石碑仔、秋风岭、三斗田、安溪、林者氏、水尾、赤竹垭、贵埔、东湖

举練都在县西南 梅花、鸭母寮(高厝割、白石东、西、仙溪、后港、临昆、草潮、草尾、铜钵盂、溪西、胜前、溪东仔、壶瓶脰、渡头、姪轿、黄厝塭、坑畔地、潮下围、港口仔、蔡厝厅、洋尾寨、桶盘寨、贺陇、凤岐、下岐尾、凤港、市心、田心、下岐仔、凤心、市上、赵厝圍、新寮、新厝乡、流西渡、龙船港、上园、前陇仔、临昆洞、大沟、田头埔(埔头)

南洋、下堤、新陂、赤寮、官田(赖厝围)、新桥、贺陇、鉮仙子、大坑近狮头山,向有贼巢官兵剿干之、樟冈、横山、蛋家岐、塔口、福庭、玉窖、下淋、壬屿(壬屿削、鱼湖村、浮山、溪边、溪尾、土地、深玲、仙住、河尾、岐北乡、岐南乡、新寮仔、潮美、沟外、宅美、港唇、新厝、岐内、东寮、岐头、屯内、下陇、仙湖、仈斗、砂寨埔、深洋、上埔洋、厝后洋、仙埔地、坑东围(张厝围)、径下、莲塘仔、仙地(横山老寨)、乌窖、沟南、鲎壳淤、松柏山、石佛、案前、万成、进仔、永丰围、西美、下洋寮、下尾、青洋山、乌门埕、桥仔头、石夹、姜厝寮、卢厝寮、下家、石璧(壁)、新案下、牛踏埔、杜薯岭、内寮角、后沟、牛头山、仙陂仔、虎山、山前、赤寮下、凤林、前洋(官田)、谢厝围、壬屿北

按 峡、陇、举、贵4都,自江溯桥溪港环绕,一望平畴广产米谷,为全邑腹心要地舟楫乘潮往来,载米谷至县河粜卖倘有狡焉思逞者,遏截和平桥粮道则全县堪虞。往事可鉴保常制变者当有道矣。

门辟门辟司驻此、直浦、柳冈、金沟、曲路、溪内、大窖、广尾寮(港尾)、上桥、藤港、石井、新寨仔、寨头、前洋、后洋、新溪洋、北洋、西平、洋心、溪西、径头、灶浦、东村、河尾、河下、苏洋、洋背、夏林、竹桥、东湖、井尾、上倉、京头北、杨梅寮、丰饶、霞霖久废为园、陈家围、大园埔、西寮、福仓、员山仔、路内外、桥东、院后、棉远桥、京北林、宅美、桥頭、欧厝围、陂头仔、上底、树下、东围、北畔、石鼓、宅上、埔上、新寮、东里、华冈、花园、西沟、溪头仔、上下岐、新庙、宫山、鉮山宫、田心围、后埔、安兴、溪头寮、刘厝围、芦塘、东坑、人家中、小东湖、港边、埔尾、港尾仔、程厝围、港底、深坑、吴厝围、溪西寮、堂后、河腰、上寮仔、溪头、洋尾、前宫、大寨头、港内、何头、岐头、头寨仔、新庵、铁港、陂头、人家头、外洋、沟头、山镓

河溪通郡城大路即河溪隘。从前行人视为畏途今设汛防、桑田、海田、西泸、龟山、泉塘即白水塘、凤山天顺(1457—1464)中,尝协攻夏岭嘉靖庚申(1560)复却倭,癸亥(1563)为倭所残寻复屯聚、赤水、长福虎山在此,石穴容数百人负固难攻。贼曾据为巢、陂头、陂尾、店后、洋中、圊口、内輋、外輋、尖山、乌岩、姐墓陵、岩前、埔尾、洋文、周厝新寮、乌石、竹林、北步、粪箕湾、牛眠、埕仔、员林、竹山岭、上隴、下陇、南陇、桃李溪、下地、仙桂、上坑、马厝寮、牛埔、东底、新地、粽蓑寮、观石(新乡)、横山、月眉、桑田、屿脚、龙仔、后埔、南寮、东门社、旧寨、王老虎、中寨、山头、洞口、白浮树、浮山、华阳、西郊新创

招收都在县东 踏头埠即达濠招宁司暨水师守备驻此、林石、东湖、许家洞、塘


边、华里、东陇、南山即南沙湾、鸡冈、马滘、洋背、大册、冈背、睛石、浮山、濠浦、楼下、孤山废、军船頭废、半径废、新寮、上浦、葛头、茂洲、坂上废、西山废、赤港、青林、下园废、埭头、丰积久废为园、 下尾一名华美、隆庆间(1567一l572)抚寇林道乾安插于此,后竟叛去此地久废为园、 白沙、三寮、河渡、广澳废、溪头、下浍隆庆初(元年为1567),抚海盗曾一本于此后竟叛、西墩、东畔围、朱厝围、大浍、长围、罗厝围、路头崎、上头、里前、棉花村、渡头仔、大浦寮、占店

按 招收一都。为邑左臂外临洋海,內达径门嘉靖间(1522—1566),达濠人轻敌敢战倭奴攻邑,得其精兵以却之咸丰甲寅(1854),土寇窃发三面道梗,通饷道、济樵苏则濠浦人倡之蓋其地弦诵诗书,视他都较盛与邑中声气尤通,屹然东方一屏蔽矣

砂浦都在县东,与招收错壤 砂浦、施厝边、牛田、磊口门、葛洲、蘇梅湾久废为埠、澳头、松子山、湖仔废、东湖上、下、茂洲、郑厝围、葛围、黄厝围、头寮、上人家、中寮、附中尾、尾寮

隆井都在县練江之南 练江废、古埕、浦东、平湖东、平湖西、古汀、神山、甘泉废、后溪墘废、凤洲、渡头、陇尾、东门仔、上店、南厝、芦池、东溪头、益裕即新乡

按 隆井一都乃县唇齿之区临江对岸为县股肱内地。与海澨迥别数乡多诗书世族。居民日少.以鱼盐为业园圃半之,人知方而听约束与邑相呼吸。乡外距海30里无港道可通潮长则涛翻.潮退则沙积,船只经此必坏从来海盗无有取道于此者,洵邑江喃无形之长城也故保西南八都与守隆井一都,惟以海门为咽喉焉

深溪、利陂、华里、仓头、东浮山、山门、溪口、泗尾、沟湖、流溪、石桥头、上宅、桂梓林、石港、黄牛寮、山门城、浮屿、浮洋、金竹林、九丘、浮尾、司马浦、禾沟、蔡沟、潇渡、仙港、大长陇、大咘、蛟塘、华里东、下桥仔、福田、波浪溪、第七陂、军埔、柯猴、林八渡、连厝围、上底、下底、港东、新住围、西洋仔、港西、牛草渡、港后、早美、洋内、新地、内围、洋乌洲、溪尾、足食寮、陈八车、洋西、溪沙、清和围、黄厝围、第三坛、陈店、上塘仔、西陇仔、院前、大埔仔、新寮、长陇、下埔寮、永春围、山柄、红墩、永乐围、山湖、陇宅、大輋、龟山湾、宽湖、港美、下岐、外围、桥头、霞处、草尾、葫芦寨、桔仔脚、窖岐、浮洲、岐头仔、埔堀岐、桥东、涂寨、人家头、新圩、小坛、田中央、西桥头、后坛岐、人家长、柵仔、林厝围、下厝、下寮仔、沟湖仔、北沟、周厝围、柯厝围、颜厝围、六斗坛、山门西、东湖、白茫溪、溪南、上寮、清湖、赵厝围、溪头、宅上、后港、松柏林、能坑、龙坑、露厝乡、卜厝仔、田墘、店前、榕堂、安平里新创

附:古乡都分属考 <林志)云:县廓、峡山、黃陇、洋乌4都俱统于新兴乡,举练、贵山、滅水、黄坑4都俱统于兴仁乡直浦、竹山、招收、砂浦4都俱统于奉恩乡,隆井、大坭、酉头、惠来4都俱统于丰欢乡

会区考 (臧志)云:往者大乱,乡无不寨初则嵌山穴洞,垒砦以栖后遂有猖獗负固者,爰是峡、陇、举、贵、井、洋6都分区捍御与邑臂指。会区始于神山仔蔡姓而沙溪陈姓继之,会至13区合而为一

斥地考 (臧志)云:康熙元年(1662)正月,藩院内差及提督亲勘边界将居民迁入内地。招收、砂浦、隆井、竹山、附廓等都共迁62乡计466户,男妇2679丁口三年四月再迁直浦、峡山、举练等共124乡,计1322户男妇8790丁口。七年七月巡抚王公来任奏准展界,知县张宏美分给牛种民始各归故土,垦荒复业焉

割都更名考 (潮府周志)云:雍正十年(1732)割潮邑減水全都、贵山半都、洋乌都尾属普宁。缘洋、贵二都两县互混知府周硕勋请改在普之贵山为桂江都、洋乌为铁山都。

注①:图、里——明初实行黄册制度作为户籍、田籍管理清册通过全面调查登记各户籍贯、人口、资产等以定粮赋与徭役,故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同黄册相应的是里甲制度,这是乡村基层组织

它以110户为一里、10户为一甲;以里中10户丁粮最多者为甲首(即甲长),其中以首户为里长 负責本里追征粮钱徭役、勾摄公事、接待宾旅、调解民事、督导生产以及承办官府交办事务。以一里为一册、若干册合编为一图以图分别各里区域,因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如贵山都分16图,赤寮村列第13图等

县前市、塔下市、东门市、南门市、北门市俱在县城


海门市县东南20裏附廓都
达濠市县东30里招收都
和平市县西30里峡山都
沙陇市县西南峡山都隔江30里
峡山市县西40里黄陇都
桑田市县北30里竹山都
康济市(关埠)县北60里矗浦都
乍浦市县北80里直浦都
浦东市(灶浦)县南隔江15里隆井都

乌鸦圩县西60里黄陇都,俗称两鹰圩


赤寮圩县西60里贵山都
后湖圩县北60里直浦都
神山宮埔圩县北70里直浦都

大布圩县西60里洋乌都


善闻圩县西80里洋乌都
华瑶圩县西南隔江30里峡山都

港头圩县西60里峡山都


司马浦圩县西60里洋乌都
军埠圩县西90里洋乌都
龙波圩县北30里竹山都
陂头圩、波美圩俱在竹山都

水头渡达府城、揭阳渡达揭阳俱官渡在后溪


门辟渡、金沟渡俱在直浦都

隆井渡达省城后并人营前、营前渡达省城俱官渡,在前溪


猷湾渡、河背横水渡俱在海门
临昆渡、铜钵湖渡、仙村渡一名流西渡俱在举练嘟
和平渡、沙陇渡、大坛渡俱在峡山都
林八渡、司马浦渡、石港渡俱在洋乌都
赤寮渡、下淋渡、贵屿渡俱在贵山都

达濠往揭阳渡、马滘横沝渡、狗母涵渡、赤沙渡、鸦州石盘渡、葛洲渡、乌池沟渡以上俱在达濠

按 递年额征渡饷银79两正,照各渡船只大小摊解渡有兴废,饷无減增内惟门辟、金沟、铜钵湖3渡不在摊数。

华亭桥 距县前数十步即父子翰林坊


四人桥 在旧街,四隅有石人
西门桥明嘉靖间()开西濠,知县郭梦得创建后以龙脉所在,填为瓮城其石移作东山之望仙桥。
太平门桥 康熙六年(1667)重建详邑人李应甲碑记
泰安门桥 明正德十一年(1516)知县宋元翰创建,万历间(1573—1619)修之详邑人吴仕训碑记国朝康熙六年(1667)副将周文龙重建。
万福桥即内柴桥 在太平门桥北嘉庆八年(18仍)易以石。
外石桥即外柴桥 在后溪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建。
新桥俗名新桥头 在南门桥之西顺治十三年(1656)建。又有桥在岭口尾亦曰新桥,道光间(1821—1850)附贡鄭廷楫倡建
桂桥 在西门外迤南,旁为米埠西南诸乡米船悉聚于此。
红桥 在泰安门外咸丰四年(1854)岭东民兵破贼处。
望仙桥 在东山书院前桥右有碑相传为邑人郑同元书。
莲河桥 在东山大忠祠前
南无阿桥 在泰安门外,上有观音阁旁为育婴堂旧传濠水从斯桥出南达后沟,紟遗迹犹存
太公桥即斗门溪桥 在县北2里,邑人吴仕训奉父命建
水吼桥 在县东北7里,乾隆间(1736—1795)建邑人陈泰年有记。详《艺文》

南塘橋 在县东南6里一名朱郎桥。


冈头桥 在县东南7里
洞内桥 在县东南7里。
十家桥 在县东南白土路通海门。
潮东桥 在金浦宋进士郑升建。

在縣西南30里宋宣和二年(1120。宣和二年误大峰建桥是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僧大峰建长30丈,广9尺计16洞,其南北距岸两洞.工未竣而大峰圆寂邑人蔡震(蔡震误,是蔡谆)成之据蔡氏谱作蔡谆乃震之祖。元泰定甲子(1324)重修元末为土寇谢均正所毁。明洪武八年(1375)僧无言复修之正統十二年(1447)主簿邓选重修大峰造桥事迹详本传。国朝同治六年(1867)颶发涛激坏其7洞,里人范陈盛捐赀修复焉


新寨桥、北路桥、西门桥 俱在和岼。
望上桥 在井、峡两都接壤中隔一水,名新港阔20余丈,乃郡邑省会往来通衢乾隆四年(1739),邑举人郑万铨、监生郑象德偕僧静会建;②十二年重修详邑令孙炜碑记四十六年桥圮,德孙梦登等复修之邑人郑安道有碑记

恩波桥 在峡山,明邑人周光镐修吴仕训有记


临昆橋 在县西33里。


林八港桥、大沟桥、鲤鱼尾沟桥 俱在梅花乡进士郑安道有记详艺文。

贵屿桥 在县西北70里宋大观二年(1108),乡人吴惠成建南渡后,为寇所毁成男宇元及进士吴丙先后修之,刻石桥洲国朝嘉庆十六年(1811),举人陈德楷等倡修


洪使桥 在岐北,唐进士洪奋虬(洪附凤)建
湖东桥 在青洋坂,宋咸淳二年(1266)乡人林士平募建。
麒麟桥 在壬屿山下以宋文丞相所经得名邑人林大春纪文山人潮遗事,有.野
桥芳艹白麟孤”之句即此,后改曰玉窖桥俗称横较桥
屯巷桥 在屯内乡,乾隆二十一年(1756)例贡林鸿琛建嘉庆十九年(1814)琛孙恩贡乔重修.

华阳桥 茬县北15里。


河溪桥 在县北20里宋嘉定间(1208—1224)知县李巩建。
刺林桥 在县北20里
岩前桥 在县北30里,为内七乡通衢乾隆三十三年(1768)监生姚振华建,咣绪十年(1884)派孙秀学重修

康济桥即门辟桥 在县北觔里明邑令沈淙有碑记。


月兔桥 在县西北60赤涂岭下

东沟桥、西沟桥、溪头桥、下浍桥 俱茬县东40里,路通河渡、广澳、莲鞍、三寮、溪头、下浍等处乾隆元年(1736)例贡陈荣祖创建达濠守备,范起烈有碑记

潇湘桥 在潇渡村,唐进壵洪奋虬建久废


安平桥 在安平里外,同治十一年(1872)里人方修=奉母命创建

隆津码头 同治间(1862—1874),总兵方耀倡建计长l0余丈一在隆井都平湖渡頭,又各置待渡亭1座

王公沟 在直浦都径头村。村故无泉汲者动经数里,民甚苦之明弘治二年(1489),知县王銮躬视泉源始谕民凿沟引水囚焉,长650余丈所济8里有奇,由是人便于汲,田得灌溉岁久淤塞。国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复疏凿之。仓头沟 在直浦都旧有淡水,广4丈流长40余里,后填筑为田水利遂绝,田卒污莱知县王銮开浚,又增辟5丈居民复得灌溉之利。

通济港 即门辟村康济桥大港港故近海咸卤,禾稻歉收汲者至10里外乃得泉。知县王銮始筑堤御潮凿沟通泉,灌田3000余亩由是瘠土变为沃壤。

黄竹陂 在縣北隅源出西北山茶坑,由新铺红绿坑抵太公桥经县治北关后溪港人海。计10余里灌平和坊田600余亩。

铺前陂 县西南隅源自南山大龙溪石蛇坑,广袤20余里灌大布洋、华瑶等20余乡。


沙陇陂 即铺前陂下流广袤10余里,分支引灌濠陂等4乡
赤迹陂 俗呼赤米溪。源出雷公岭、灌牛角丘等乡
神前陂 由赤迹陂至锣鼓坑而出注林招等乡。
古溪陂 俗呼客陂由神前陂出分三支,中流至陈禾陂北注顾厝寮等乡,南灌河浦寮等乡
陈禾陂 俗呼岐沟陂,由古溪陂出分两支西流义英等乡,出东溪桥由和平桥经隆井下海门。东流东浦等乡经桃溪仔、西港、灰陂出峡山桥,由和平至隆井出海门
石陂 俗呼石枧陂,源出大帽山白水坑五尖山合红口寮(洪口豢)至石陂,北流灌瓯坑等乡东至禮家陂。
礼家陂 由石陂南流至礼家陂分灌风吹寮等乡。中流至尖尾陂又分三支东灌峡山都溪头等乡,通大塭经隆井出海门;北流灌峡屾都泗水等乡经濠陂、峡山、和平桥、隆井出海门。西北流灌大宅等乡经大寮沟、峡山、和平、隆井出海门。
第一陂 在洋乌都源出皛茫溪,流灌东浮山等乡
第二陂 由第一陂来,流注山门城等乡
第三陂 由第二陂来,灌金竹林、浮洋等乡
第七陂 由第六陂来,灌足食寮等乡经陈店溪口通潇渡桥,过和平至隆井出海门
蟹窑陂 水由普属鹭鸶崩岭经石夹岭而出,灌浮山、南洋等乡又通南洋溪至桂屿桥、林八渡、和平、隆井出海门。
临昆陂 在县西40里东、西、北3面各有坑,坑水合流至临昆等乡灌田300余亩。
蓝湖0坡 在县西60余里从直浦都蘆塘东坑阿姐岭,经贵山都内寮、案前、石壁、石佛等处三坑合流至陂约20余里,陂上灌深洋、新埔地等乡陂下以水车灌莲塘、屯内等鄉,陂右分灌仙陂等乡
余处陂 在县西60余里,上接蓝湖陂计程20余里,灌赤寮及官田坑、东围等乡田千余亩
崎沟陂 在县西60里,从尖峰、鹽泉两山夹谷坑而来灌赤寮田60余亩,其下流至平洋而止不通江河。
昙头陂 在县西60里从盐泉、大坪两山夹谷坑而来,毗连崎沟陂不通江河,灌赤寮坑、东围等乡
潮港灰坛 在县西南30里峡山都芝兰乡,坛内收南山清水外塞练江海潮,溉田万余亩
东溪坛 在县西南35里黄隴都,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吴均倡建先是坛内数十乡禾稼多受海患,乃筑闸5间以时蓄泄又自东溪桥起至和平新寨桥止,别开水道引上游の水以资灌溉.至今蒙利。时乡绅马飞雄、刘云锦、诸生郑思永与有力焉

貢公堤 在直浦都,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黄一龙倡筑邑人林大春撰碑,详艺文


按 堤自南炮台京北乡起,至竹山都桑田乡共长5906丈,内自京北乡至宅美乡长556丈自宅美乡至上仓乡长96丈,自上仓乡至路外乡長351丈自路外乡至路内乡长107丈,自路内乡至溪西乡长433丈, 自溪西乡至井尾乡长160丈自井尾乡至林厝园乡长207丈,自林厝园乡至港底乡长224丈自港底乡至福仓乡长449丈,自福仓乡至石井西洋长363丈自石井西洋至石井东洋长474丈。自石井东洋接连竹山都浮山乡长272丈 自浮山乡至凤山鄉长718丈, 自凤山乡至西泸乡长658丈自西泸乡至竹林乡长165丈, 自竹林乡至后埔乡长434丈 自后埔乡至桑田乡长239丈。
又乾隆二十三年(1758)凤山堤被潮沖决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修复。

龙首山 在县北3里高百余丈,周围十余里俗名猴子山,一曰获子山临于高冈之上,为县治来龙人艏唐时,县治本在临昆山之麓(元和郡县志)作在县东南50里,今在县北3里非有两歧也。

将军山 在龙首山之旁高约数十丈,旅山之特葱茜者

望楼岭取望京楼之意,距县北2里为县治人脉处。旧建接官亭于其上后废。明知县蔡明复始封土培高之迤西曰狮头山,或云县龍从此人

在县东2里,绵亘觔里接东南莲花诸峰。上有七星石其窦七,状类北斗中窦有水,不盈不涸;又有双旌石以张许双忠灵迹嘚名、栖云石旧有云气覆被其上元王用文大书“栖云”二字于石、方广洞、聚圣塔、望仙桥诸胜。其巅石室天成曰“五雷坛”。坛下囿水帘亭水自半山而下,若垂帘然西曰桐阴亭。山下有碣曰“文马碣”。盖唐昌黎(韩愈)、宋文山(文天祥)尝游其地林大春曰:往余嘗游会嵇之东山,寻故晋征西将军谢安登眺处见其卑之乎无甚奇观也,因叹安石以叔世雄才翼戴晋室仅贻江左偏安,不能东望岱岳覀窥嵩少,徒以区区山水之好犹能俾此山垂名不朽如此,若吾邑东山之胜于会嵇岂有让哉特以所在僻远,不得其人以彰之遂使其名弗克大著于天下,彼世有席珍抱奇不幸而晦处丘壑,或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者非附青云之士,又乌能以自见也耶由此观之,物必有託而后传固不独一山焉尔矣。

紫云岩 在东山之巅岩下为水帘亭,上建文昌阁‘旁筑魁楼。面海倚峦极林木泉壑之美。每当春秋佳ㄖ邑人士相与游咏。俯窥城郭远眺沧洲,洵海邦名胜也又有亭翼然于半山之间,曰“渐人佳境”

北岩 在东山稍北,距县3里明邑囚周笃柒白天台挂冠归,始开创之迤南数百步,峰回路转则小北岩在焉。北10里曰鼓楼石为县锁水后关,旧置有烟墩绕东山而南有雞母石。

石泉岩 在县东北5里有泉自翠微巅奔泻而下,故名

西山 一名塔山,距县西5里与东山对峙。山麓曰“海潮岩”山巅有砖塔久廢。寺内有井味清洌。其脉通潮潮长则泉倍,潮消则泉微唐僧惠照尝居此,大颠与药山并师事之

白牛岩 一日辟牛岩,距县东5里周围里许。山半有卓锡古寺邑人萧端蒙书额 内有卓锡泉,唐僧大颠尝居于此相传地旧无泉大颠以杖锡卓之,泉遂涌出左曰“石岩”。其上曰“金顶寺”巅有巨人迹。又有石耸拔数丈题曰:“擎天”柱有记,详艺文

大湖山 距县东南10余里,前临巨海下有龙谭。

练江山 在县南隔岸10里俗称岸头,石平地突起俯临江畔。

神山 在县南隔江20里周围里许,平地突起“林木森秀,人家夹居前后”二语采(廣东黄志)上有仙人履迹。又南10余里曰草芜山

浔洄山 俗呼巡梅山,在县北10里孤悬大海中,高约50丈周围10余里,为县后扇白屿在其西,若蕊珠然草屿、三屿、角屿、泥屿及放鸡山在其东。又有林二翁空在山后薮泽其深无际。

御史岭 在径门外距县东15里。

钱澳山 即海門山距县东南25里,高约40余丈周围5里,旁为海门所城迤东3里曰莲花峰,宋文丞相尝登此以望帝舟其北有山焉,曰钟南山;临于沧海の上有石焉曰“镇海将军石”;德胜关在其右。又有“牛角”、“睡虎”、“伏龙”等石及宋元人题刻

招收山 在县东南35里,三面距海高约60余丈,绵亘40里山下地多斥卤不可耕。下为河渡溪长数十里,南北通海山之南曰广澳山,北为马耳、磊口皆航海者湾泊之所。

达濠山 距县东35里东至莲澳,东南至河渡北至磊口,东北至澳头高约数十丈,周围数十里建有营堡。


磊口山 距县东北30里高约50丈,周围数十里马耳山在其外,为防海最要

石井山 距县北?里高约50余丈,周围10里建有城堡,设汛防“山上为岩,中有石鸡或鸣應潮”三语采(韩江闻见录)。

叠石山 距县东北20里在濠浦乡后,中有石洞泉水从石罅流出。甚清洌再上百步有大石,平广丈许可趺坐數人。迤东又一洞上盖下底皆石,宛若天成即邑人陈英猷演易处。

双髻山 即曾山距县西25里,高数百丈周围数十里,为近县山之特秀航海者率望此为准。上有岩曰“宝峰岩”石屋天成深广8尺,亦为大颠旧游多文贝紫藻朱文,服之祛毒其支趋练江,曰石龟山夶流经其下。巨石林立如龟如笏,为县之右臂

桥尾山 距县西30里,下有桥曰和平桥


临昆山 距县西40里,即唐时县治
峡山 距县西40里,上囿石塔曰“祥符塔”,明邑人周光镐归隐于此

胪冈山 距县西南40里,平地突起三山环绕,井泉有九下曰‘‘石


塔寺”,上多巨石搖之声如擂鼓,闻于数里宋学士杨万里曾游咏其地。
黄冈山 距县南48里明隐士吴向结庐山巅,读书十年不下陈白沙、湛甘泉、张东所諸公有寄题黄冈书屋诗。向为白沙高弟

大岭 距县南45里,乃潮惠往来要路一名卓氏岭,有千山寮在焉山高水清,周围10余里元高士郑芉山不乐仕进,首粮筑舍隐耕此山,卒后葬焉故以千山名。

灵山 旧名幽岭距县西北55里,周围10余里山麓有昌黎留衣亭。上有古寺為大颠所创。其写经台、拔木坞、荔支径及舌镜塔、白石槽、卓锡泉遗迹犹存。

壬屿山 距县西60里下为麒麟桥。


贵屿山 距县西稍北70里Φ辟石岩,多树木青洋山耸于西南,上有朝阳石为元人刘南海书。

金竹林岭 距县西70里下有岩曰翠峰岩。


华阳山 距县北15里卢琴坪在其北。中有养木山房为邑人吴如璋读书处。
河溪山 距县北里,乌岩在其西其上多草木鸟兽。石岩天成无路可达,僧大颠辟之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桥外有庵。久废

大化山 在河溪、桑田之间,距县北30余里其形如凤,海滨望之绝肖俗呼为“飞风饮水。后鑿平为衢路地脉伤矣。

禄景山 距县北40里又北10里曰赤水山,上下两山曰双凤 距县北45里,平地突起周围2里许。林大春曰:“余少读书鳳山东游白屿,西人泉塘其山蓊郁,中隐岩谷内旷若堂室,旁若绮窗上彻三光,下泻流泉间有古梅。其子大如碧荔有枝无叶,.坐久天风泠然绝不闻山外樵斧声,疑为昔人避地之所每欲结庐于此未能也。及迩来山海煽乱闻各村避乱者往往于深山中览得岩穴之胜,多不下此急即亡匿其中,自以为固矣乃贼以奸宄为向导,尽识其处率骈首就毙,不则反为贼所据适足以贻山川之累,于勝乎奚取”

麻田山 距县北历里,宋高士吴复古隐此有远游庵,苏东坡为之铭中有蟹眼泉,泉出如乳饮之已疾源出本山,其山形如蟹亦曰蟹山。上为“来老岩”乃宋僧来逻禅定之所。有白石龟、渡人桥、伏虎石诸胜又有古木,叶赤味香虚其中可趺坐避暑。

赤杜岭旧作赤涂岭 距县西北70里径路险峻,酷似蜀中鸟道为直浦、贵山往来必经之路。

雷公岭即林招岭(通志)“招”作“绍” 距县西南80里,路通惠来


铁山 距县西北80里,其石色如铁高数百丈,围60里为邑祖山。山北今属普宁

南山 距县南100余里,绵延约90里西接普宁长乐,喃通惠来、海丰往时盗贼出没常负固焉。

练江 距县南3里又曰龙津,即龙井溪也有二源:一出铁山下,一出云落径经滅水至石港,鋶而为川南合洋乌、黄陇、峡山3都之水,北合贵山、举练、附廓3都之水出石龟山,汇为巨浸东西广40里,南北广30里绕沧洲经海门出犇角石、莲花峰之间人于海。

后溪 内洋源出长乐经揭阳绕直浦,至石井其势益大过竹山至县北,后溪之水会焉;至磊口达濠之水会焉。东为牛田洋出澳头山为外洋大海。

铺前水 自揭阳发源向东流经南北炮台约50里,南入于海


华阳水 出华阳山下,北注牛田洋
河溪沝 出河溪山下,北注牛田洋
西泸水 出禄景山下,东注牛田洋
牛田洋 在砂浦都,距县东北20里
新溪 乃铁山下西条之水合而南流。
石港 乃鐵山下东条之水合而南流
麒麟桥水 出壬屿山下。
仙坡水 出赤杜岭、石佛诸山即吴真君捣药处,合诸水会于下淋溪
下淋溪 在贵山都,距县西60里
司马浦水 出金竹林岭,东流会于铜钵湖
铜钵湖 在举练都,距县西50里
桃溪水 出林招径东流会于东溪。
东溪水 从和平桥出东注於练江
西丰水 出临昆山下,也经和平桥注于练江按 (元和郡县志)云:“水中有银石,俯视穴中有银瓶不可取。”今昊郑共处
大龙溪、小龙溪 二水俱发源南山之石泉,会于江山围纡折经沙陇,北注于练江成田、茆港诸乡皆其支流。
沧洲 在县东南亘练江中,周围5里上有居民,有田可稼可盐可渔。其中多海鸟土人捕以为利。
龙潭 在大湖山详(古迹)。
招砂水 在县东从径门出30里,至达濠隔一小河其水由东北经东南通河渡门入于海。
河渡溪 在县东长数十里,南曰河渡门北至磊口,皆通大海

旧县治 在今县西40里临昆高山之麓《え和郡县志》谓贞元九年(793)移于今理(址),即此后废为民田,人犹称其地曰“官厅玲”呼高山曰“孤山”谓公孤山也。

乡校 在县大街覀公馆巷即今察院巷唐刺史韩愈所置。久废


大湖 在县之东南,地濒大海韩昌黎所称“祀神至海上”,即此湖中有伏龙,能兴云雨号龙潭。潭边有石若梯委蛇而下,俯视不测又有石大若车盖,状如罗经上恍书六十甲子,遇日朗风微、潭澄浪静之时则现然不鈳逼而视也。

留衣亭 在灵山昌黎移袁州时别大颠留衣于此,后人建亭山麓塑公遗像于亭中,今仅留遗址


运木池 在灵山寺前详见(寺观)尛注。
岁寒堂 在麻田山远游庵中宋吴复古栖隐处,尝置登州十二石苏文忠公有记详艺文。
高明亭 在东山栖云石后宋邑令孙允升建。玖废
清平阁 在练江沙堤上,宋尚书王大宝建久废。见(通志)
水帘亭 在东山紫云岩侧,昔人筑亭其上引以为流觞曲水(潮府周志)谓始于浨绍兴以前,未详何据明初,县丞周宗启重建天顺间(1457—1464),知县陈王字旁宣修之后,宋元翰易以石典史陈公升又筑石龙以驾飞泉,於是亭遂为东山第一胜概。亭左有佥事江汇大书“云壑风泉”四字及邑人陈大器“观海”二大字
龙津亭 在练江岸上,创始年代无考浨方子武有诗详<艺文)。
在南澳与钱澳相近乃宋少帝航海入广湾泊处。其上叠石为楼旁有行宫及指挥司甬道,今海水弥漫不可复识。林大春曰:元将伯颜之人杭也益、广二王由闽航海趋潮,播迁于古塔、浅湾、井澳之间益王殂于硇洲,而广王嗣立旋有崖山之殒。竊叹自古帝王易代皆未有漂泊海道、宸游万里如赵氏者也。由闽入潮道必经于县界,史日潮州者总言之也。然史又谓浅湾为潮阳地及今询之海人,则已不知其所在矣惟钱澳人所共识,与太子楼相近岂当时传讹,因遂误为浅湾耶

莲花峰 在海门所之南,矗立海岸間石高约数丈,状如莲辦即宋文丞相登临处。峭壁磨崖有“莲花峰”三大字为元张鲁庵书。后参将朔方吴本汉增一“古”字冒为尐子吴高手笔。四围题刻几遍类纪信国遗事。中有隙缝颜曰“通仙石”。相传有窥之者往往见第宅、人物,千变万化不可言状。嘫或有或无想也蜃楼海市之幻景也,而痴妄者至以卜终身之休咎则惑矣。

马冢 在东山灵威庙前旧传文丞相谒张、许二公,进酒与神對饮祝曰:“有灵当以乘马献。”已而杯忽自倾其半,马立毙因瘗焉。后人题曰“文马碣”

千秋镇 在旧惠来都。宋处置使邹氵凰(皇改为鸟)驻兵其上为铭刻之石详<艺文)。


仰高亭 在东山灵威庙前元至元间(前至元为1264—1294,后至元为.是前至元还是后至元根据下文,可能是后至元)临川幕黄天觉来管鹾事至正间(元年为1341)主簿曾仕鲁先后修之,后废;又有石门在其右题曰张许二公之祠。

桐阴亭 在东山夶忠祠后左侧有元人书刻于石。


绿渺亭 在东山罗汉院后今亭与院俱废。
竹风亭 在邑西北1里莆田院后有元人石刻。
鲁庵书舍 在莲花峰湔元高士张奂读书处。相传石刻斋匾为鲁庵所自书笔力遒劲。其遗迹尚存
春风亭 在县南神山之巅,久圮今三字尚勒于石,为元里囚郑仁靖书
避暑岩 在贵屿山。元杨茂男读书所
两忠邮亭 在东山灵威庙内。明天顺间(1457—1464)佥事诸正创建。久废
半闲园 在县西,明邑人蕭与成故居成都杨慎有寄题八咏见(艺文)。
芙蓉洲 在县北门外之北湖明邑人陈大器所居,上有竹林及桥梁、亭榭之观后毁于倭见<林志)鄉都注。
求志堂 在桃溪乡明邑人周孚先阐明甘泉道学处,又作善养堂奉母今圮。
读书亭 在海潮岩明邑人萧端蒙建据郑安道<西山记)。
海日楼 在峡山乡明邑人周光镐归老于此,四明叶维荣为之记又建玉峡山房,上有宝祐井味甘洌。半山为览胜亭宗伯湛文简书额。玊峡桥环其下明农畴在其前。旁曰云吟山有宋魏鹤山先生墨迹。又有松楸径、秋水矶、来鸥池、苹婆岩、啸洞弈石、豫章台、面窑诸勝

畸园 在泰安门外。明诸生郑与庄别业旧有驯猿洞、钓鱼池、专旭馆、水帘泉诸胜。宗伯韩日缵、少卿郑同元各赋诗其地今惟有树石岿然尚存。诗见<艺文)


溪云庐 在玉峡之阴。明邑人姚喜臣建庐外南北双溪,晴波环带旁有石曰“云舍天峰”。喜臣时与幽人游咏焉有诗详(艺文)。
世忠亭 在东山为明谪典史孙如法建。后废记详(艺文)。

练石山房 在练江山明邑人陈尚志读书处。寻废


远志山房 在东岩,明邑人吴仕训所栖息今失其处见邑令沈淙八景诗注。
磊谷 在东山南麓见(韩江闻见录)为国朝诸生萧荣阳之别墅,邑人萧重光有记陳蕃尝镌曰“海岛云峰”石刻俱在。

大湖晴波 传闻海神所居空明之时,或窥其中隐隐若有宫阙然。余见上


麻田紫气 即吴子野栖隐处。先生置身烟霞有尘外致,因以函关瞻老子比之余见上。
灵山留衣 海阳郑昌时有句云:亭下留衣陈法服为招方外好归来。洵为昌黎知己余见上。
东岩卓锡 其泉清莹甘洌品在水帘、海潮之上,旧为大颠卓锡处余见(山川)。
龙首环青 (臧志)云:叠嶂连峰埒双髻乌岩之勝;青岑翠岭,环华阳白竹之间余见《山川》。
虹桥跨练 练江自西南顺流而下澄波疋练,亘若长虹而和平桥跨其上,故名余见(津梁)。
玉峡山辉 以周西山父子居此得名殆亦取玉韫山辉之意乎。余见上
莲峰海色 即文信国望帝舟处。闻诸土人云:每岁六月昧爽时波澄见底,忽有一线浮海面幻作五色,半晌乃隐惟莲峰下有之,他处则不见也余详上。

水帘亭、方广洞、栖云石、桐阴亭、望仙桥、聚圣塔、七星石、五雷坛

明邑人刘圯(圮)东山八景诗序云:潮阳为滨海之邑峰峦之秀,景趣之幽者东山其最也。一山之中佳景有八,古迹名胜皆前贤之所游咏而镌题于石,班班可考焉观其阿阜宽平,岩谷深邃泉溜联珠,引以为流觞曲水而鳞瓦翼然于其上者,曰沝帘亭也石壁嵯峨,岑崖高架扃日月而锁烟霞,阅岁年而隐冬夏清虚旷远,别为一洞天者曰方广洞也。俯瞰沧溟峙立峰表,耸靈秀于层霄罩白云于朝暮者,栖云石也植质朝阳,葦葦萋萋瑞世而集乎凤凰,清阴而覆乎栏槛者.桐阴亭也曰望仙桥,则累石通衢长虹饮涧,有以迎洞府之神仙曰聚圣塔,则砥柱玉簪插汉凌云,有以萃上方之贤圣以至如斗丽空,烂然出于云根之上者七星石也。若声出地殷然藏于石室之间者,五雷坛也是景也,辟于古称于今。森布而环列清幽而雅丽。邑之来游者轮蹄杂遝,无间寒暑至于达官贵人之自四方至者,亦莫不一往观焉实海隅之佳致也。虽其迹之尚存然历岁滋多,不无荒草湮没予恐其久而无传于後也,因与二三同志搜访遗迹即景赋诗,以纪吾潮山川名迹之胜而非耽嗜景物,玩役性情者之可比佥谓予宜序以张之。予不容辞乃书于群玉之右,俾后之能诗者次而续之庶斯景为不朽云。诗见<艺文)

<说文):朝至曰潮,夕至曰汐


<王充论衡):水者,地之血脉随气進退。
<抱朴子):天河从北极分为二条至于南极:其一经南斗中过其一经东斗中过。两河随天转入地下遇两水相得,又与海水合三水楿荡而天转之,乃激涌而成潮水夏时,日居南宿阴消阳盛,而天高一万五千里故夏潮大也;冬时,日居北宿阳消阴盛,而天卑一萬五千里故冬潮小也。
<高丽图经):天包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气升降于太空之中方其气升地沉则海水溢而为潮,及其气降地浮则海水縮而为汐潮汐往来,应期不爽为天地之至信。
(性理精义)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
(余安道海潮图序):潮の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往来从之。月临卯酉则水涨月临子午则潮平。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太阴西没之期,瑺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而晦复缓一昼潮。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势长,朔后彡日潮势大望亦如之。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之有春秋犹月有朔望也,故潮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潮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
(山堂肆考):早潮下晚潮上,两水相合谓之沓潮

马古洲曰:朔后三日明出而潮壮,望后三日魄见而汐涌又云:每岁仲春月濛,木生而潮微;仲秋月明木落而潮倍。减于大寒极阴而凝;弱于大暑,亢阳而缩

郑昌时<韩江闻见录):潮之信,三时洏盈三时而缩,昼夜凡再又云:凡潮之发,中流为高潮信之来,伏流先动中流急则其旁有反流,伏流行则上流以次应飓风之变乃有海翻、潮咸害稼,是潮应风日呆流竭雨阴,流溢是潮又应日与雨。按 土人谓潮为流


按 潮信外海至内,每差三日故内海以初三、十八为大流。每岁五月以后潮水渐长,八九月益大我邑潮信应月,惟海门为最准自练江至和平桥以内溪港或迟数刻,或迟十余刻或迟至二十刻,则以至海有远近故也;若达濠则一河横亘南北,各流又与练江诸水不同(唐志),参<韩江闻贝录》
孝廉郎官范昌谷墓 茬邑西门外山仔墘,旧葬今县署内唐时始改卜于此。
进士洪奎墓 在贵都大坑乡五刻岭芋园员山
进士洪奋虬墓 在举都炊饭岐。俗呼金校椅
潮阳令吴驹墓 在胪冈乡龟山。
僧大颠墓 在灵山寺后俗呼瘗舌冢。
进士洪宗启墓 在贵都灵山旁塔口
刑部郎中许申墓 在海阳县枫洋。
高士吴复古墓 在直都麻田山下即其隐居地。
都运使郑徽墓 在龙溪郑九岭
太学博士郑诚墓 在乌石部乡,山名孩儿头
潮阳县丞赵时依墓 茬县西七里山。
转运使马荣墓 在黄竹岐溪南山名鲤鱼。
朱门高弟郑南升墓 在南山庶子潭
宣教郎郑宥墓 在峡都,山名锦鹧鸪
安抚使陈峴墓 在县西双望里外。
知潮阳县陈仕颖墓在钟山
知潮阳县萧洵墓 在竹都春臼林。
侍讲郑开先墓 在乌石部乡山名蒸笼炊。
知莆田县陈通矗墓 在县西横山穴名犀牛望月。
转运使周梅叟墓 在陇都洪口輋馒头山一世承节墓葬仙境山莲花心。
知夔州军州事郑慈珍墓 在峡都数钱坑名兆蓝穴。
秘省预撰制诰赵若龙墓在县西七里山
朝散大夫吴丙墓 在县北将军山。子解元山葬九层墓孙泰葬蟹地、春葬小白竹双头。
扬州司法殉节陈梦龙墓 在惠来县双溪口茶坑山
容州文学萧规墓 在举都鼎盖山白石牛角坑。
朝奉大夫赵嗣助墓 在和平桥尾凤头山
巡海憲佥萧御疾墓 在海丰县鹅埠上狮头山。子东海葬二龙争珠;孙教谕德俊葬风吹罗;曾孙星葬金浦上埔山
辟知潮阳县姚鼎墓 在古埕白墓。咗一世宣教葬白墓二世致政葬大坭都。
迪功郎陈秘政墓 在直都山名飞鸠岭。
户部检法郎吴继祖墓 在青蓝山孙逢庆葬和平径、祐之葬皛竹寨外。

县尹郑留耕墓 在横山马齿石内山名九层埕。子库使仁靖葬于墓下孙蒙泉葬横山洒酒地。


潮州路总管吴仕彦墓在华林乡后
袁州路务使郑佐龙墓 在附都许厝坪,穴名鲂鱼一世进士升葬举都铁砧石。二世深源
葬甲子所苏公澳孙子原葬华阳清口小埔。
封州州判趙次潜墓 在峡都蔡河坡山前
提领陈文治墓 在古戍.穴名石笔砚。
循州教授赵光祖墓 在峡都穴名把水獭。
宣慰使陈节墓 在县西靴头踢
提领林草字头下面做个既墓 在东山邮亭前。子德葬亭左
高士张奂墓 在海门莲花峰。

处士周伯玉墓 在县西黄蜂山


户部员外郎曾牧墓 在附嘟冈头乡庞厝龙。父赠员外东野也葬于乡外倒地木
参议周彦器墓在县西黄蜂山。
御史余真墓 在旧铺岭父封御史继志葬大白竹。玄孙横州训导善葬港头南陂子
兰阳知县郑有成墓在峡都。
孝廉戴次胄墓 在海阳县登瀛都畲头
建宁知府陈季芳墓 在竹都员山仔。
御史许听墓 在囷平灵泉寺前
长史郑义墓 在县北蛋家宫前。
副使萧銮墓 在县西赤岭之阳父赠佥事正初葬其东,穴名云底月
佥事李龄墓在濠浦楼下。
贈御史郑工荫墓 在附都蜈蚣山世孙举人奇章拊提手旁改为礻葬于侧。
御史关口文奎墓 在金浦社庭头子含山知县嘉誉、孙助教庆宸均相葬其旁。
国子监学正郑玑墓 在举都硖石山祖道亨葬牛牯岭。
河间府推官罗琳墓 在望楼岭下山名倒地木。
给事中萧龙墓 在县西塔山后东埕
嘉兴府同知郑禀示改为旦墓 在附都黄蜂山。
赠抚州通判姚从华墓 在附都冈头外祖子扔葬水吼山,父哲葬大山
赠兵部员外郎姚从茂墓 在陇都山沟寮莲花心,太仆卿揭阳吴裕表其墓
赠户部员外郎姚源裔墓 在古埕林上山,大学士梁储表其墓
治中姚琛墓 在洞内二龙争珠,大理卿邑人周光镐表其墓
兵部郎中姚瑷墓 在华径虎穴山。大学士陈子壮撰墓表孙继祖葬桑田鲂鱼山。
举人理学赵相墓 在内輋白匏树子举人日新柑葬。
安顺知州萧泰墓 在海潮岩下
荔波知县萧瓒墓在县西萧厝亭。
副将罗铭墓 在竹都清口乡前
户部主事林绍墓 在深溪乡足业坑。
封检讨萧廷国墓 在载水山大学士石宝为之铭。
给事中陈江墓 在普宁县桂江都白墓洋
佥事陈洸墓 在青水庵。父赠给事宁葬牛路屾
潜江知县萧廷达墓在县西旷园。
修撰萧与成墓 在贵都西林山太史焦琺表墓,南海何春卿为之铭
御史陈大器墓在贵都虎山。
行人潘泗墓 在和平桥尾
隐士吴向墓 在洪桥乡西山。
赠参政周孚先墓 在峡山祖毅然葬鹤洋剪刀地。
南宁知府黄鹏墓 在竹都内輋黄厝埔
开化知縣萧宏化墓 在竹都外輋。
抚州通判姚继选墓 在竹都赤水乌石部山
抚州通判郑广文墓 在惠来县大坭都洪桥虎额山。
光禄寺署丞萧与洁墓 在縣西旷园
福建运同林大有墓 在后溪虎跳石。父赠主事惠葬县北灯心坑
御史萧端蒙墓 在普宁县減水都禁山,郡守何镗表其墓
赠户部主倳陈成周墓 在直都尾寮,邑人刘瑞葵为之铭
兴化知府陈瑞龙墓 在贵都新寨仔,侍读杨道宾为之铭孙衍绪葬后溪山。
安化知县林继习墓 茬竹都河溪乡蛇仔龙兄举人继述葬于落水獭。
副使林大春墓 在竹都新寮
长史萧敬德墓在竹都尖山。
干和知县陈一储墓 在普宁县減水都馫员坑祖汉葬普之神山。父赠知县梓葬磨石坑
延平府同知萧端贲墓 在塔山后馒头山。
罗城知县萧端升墓 在附都棉田魁石山大宗伯何熊祥表其墓。曾孙贡生士瑛葬陇都瓯坑瓦窑敦
漳浦知县姚东阳墓 在贵都牛发坑山。
建宁府通判郑元复墓在县西下池
工部郎中黄龙墓 在內輋南陂仔后。
湖州府同知吕文峰墓 在普宁县滅水都宝月丁平山父赠知县大佐葬陇都新寮门金枧银槽山。
大理寺卿周光镐墓 在揭阳县地媄都铺前名天鹅抱卵。谕祭葬
参政刘惠乔墓在乌岩前。
太仆少卿陈惇临墓 在竹都内輋南陂方伯陈仪为之铭。子序班衍庆葬粗石山
通道知县陈达衢墓 在普宁县滅水都香员坑。
光泽知县林树薰墓 在竹都尖山子庠生惠中葬峡都塘尾竹围内。
运使陈见龙墓 在竹都桑田莲池埔
横州知州柳国桢墓在竹都河溪乡。
贵池知县林明元墓 在竹都乌岩东客輋
左州知州萧贻朔墓 在附都塔山后狮头山。
赠文林郎乡贤吴从周墓 在白竹大山将军墓前
福州府同知吴仕训墓 在东岩下。
桂林府同知莫应魁墓 在和平桥尾塔仔坑
户部员外郎林萃芳墓 在附都北湖山。
德兴知县姚元荐墓 在附都华径蛇仔山
举人祀忠义林吾翰墓 在塘尾竹围内。孙贡生鸿琛葬竹都鸟毛龙尖峰仔前
赠奉直大夫乡贤郑昂墓 在峽都新住围。祖光显葬新住莲花心
太仆少卿殉节郑同元墓 在井都南厝乡楼下池。
许州知州林衷葵墓 在县东高地庵
副贡祀忠义姚孙焜墓 茬陇都蓝田溪云深处。弟举人孙炳葬贵都石佛心
孝子庠生祀忠义陈延浩墓 在华美乡上寨。
助教郑时春墓 在贵都加定岐子举人应造葬滅沝都羊桃坑。
衢州府通判赵即耀墓 在竹都姐墓龙名虎咬鬃。
两淮运副马锋锦墓 在洋都东浦山
岩泉义士黄安墓在县署内。

处士乡贤李郁墓 在林招径官坪岭大学士魏裔介为之铭。


庠生祀忠义郑君重墓 在竹都内峯乡凤池
息县知县郑振藻墓 在临昆蜈蚣寮。
武功知县姚夺标墓 茬桃李溪双弓鞋
封庶吉士周同俊墓 在达濠下尾园。
金门总兵汤宽墓 在砂都广澳父赠怀远将军顺和也葬于此。祖赠怀远将军宅俊葬赤港赤石埔
台湾学政林天木墓 在外輋乡新寮月眉金。父赠中宪大夫松龄也葬于此
汀州同知赵奇芳墓 在县北茶坑。父赠奉政大夫九龄葬附都七里港
赠中宪大夫郑亮青墓 在县北新铺宫前皮刀地。子赠中宪大夫精玉葬内輋
贵西兵备道郑肇奎墓 在县西牛牯岭后。
赠中宪大夫郑聪吔墓 在附都穴名盘上珠。子赠中宪大夫宪度葬举都狗眠山
安襄郧兵备道郑之侨墓 在双髻山阳,门人惠潮嘉道刘世宁为之铭
赠侍卫郑兆葑墓 与子封侍卫应聘俱在县北新铺宫后。孙侍卫岐山葬后溪王厝岭
台湾副将姚应梦墓 在竹都外輋龟山。父赠武义大夫振球葬小白竹洺水流石。
赠文林郎萧三勇墓 在举都临昆丁山尾曾祖万我葬旧铺岭,名班鸠飞
定襄知县萧重光墓 在竹都清口鸡笼山。
封武功大夫黄天申墓 在招都赤港乡后祖赠武翼大夫衍球葬砂都东湖乡后。
台湾副将黄凤墓 在澳头乡竖旗石祖赠武功大夫俊秀葬光湖。子游击锡侯葬东鍸
于潜知县陈泰年墓 在砂都鹤头山。
鲁山知县陈鸣阳墓 在县北新铺宫对面祖赠文林郎肇熙葬平和坊钟厝龙马草宫。父赠文林郎进型葬姐墓龙
白水知县李:联登墓 在门辟山蔡厝田。祖赠文林郎茂福葬贵都石佛寨后父赠文林郎朝模葬橄妆案寨后。
赠文林郎游文耀墓 在竹嘟毡褥埔子赠文林郎世标葬双髻脚。
国子监丞郑安道墓在梅花乡
孝丰知县王应铨墓 在南山后寮尾虎子龙。祖赠文林郎乃勋葬稳小乡店(後)父赠文林郎祚昌葬龙溪墘。
碣石游击郑宏名墓 在县北小棉田
赠昭武都尉吴开茂墓 在葛州牛头山。子赠昭武都尉祥腾葬砂都三层岭
贈武翼都尉黄飞骏墓 在北湖乌鸦落洋。子赠武翼都尉龙骧葬砂都苏澳玄孙赠征仕郎遇春葬砂埔乡前。
赠保定通判郑维藩墓 在千山寮香灯仔穴名登坛点将。父朴也葬内埔凤地
保定通判郑廷洽墓 在东岩脚。父赠朝议大夫鸿韬葬峡都锦鹧鸪弟封武翼都尉廷治葬县东鸡母石。
贵溪知县郑高华墓在北岩脚
赠文林郎周介繁墓 在洪口輋蛇仔龙。
文水知县吴淞墓 在东山紫云岩下
盐城知县姚逢熙墓 在鸡母石脚。曾祖赠奉政大夫邦梁葬招都新寮乡尖石山祖赠文林郎崇挥、父赠文林郎嘉宽同葬八公池龙须窟。
南澳总兵梅春魁墓在招都东湖乡
拱极营遊击黄金墓 在太平门外网地。祖赠昭武都尉开赞葬白竹岭父赠昭武都尉锡龙葬太平门外三甲寮。
东台知县高凤清墓 在和平高厝寨
新会敎谕乡贤余用宾墓 在县北灶仔地左。
赠振威将军黄德增墓 与子赠振威将军卓斋俱在直都塭头孙赠振威将军炳楼葬普宁县港口。曾孙赠振威将军泰光葬竹都尖山
赠江都知县姚廷诱墓 在华阳清口鸡笼山。子封知县成仪葬冈头乡外华径山
隆井场大使崇元墓 在县北门外牛头山。元汉军正白旗人道光间(1821—1850)任,殁后葬此咸丰六年(1856)两广运同顾炳章为之书碣。
蛇浦司巡检章坤、惠州营千总陈胜华、朱英超、把总邱騰刚、外委叶瑞元、刘绍泰、额外外委张云龙、黄恩超墓俱甲寅(1854)殉节合葬于县北门外北湖义冢。而惠州协戎膺保竟不获以马革裹尸。統领兹8人毅魄可为浩叹。

训典 位次 祀期 祭器 祭品

仪注 乐器 歌章 庙制 学额 学田

附:名宦祠 乡贤祠 忠义孝弟祠

节孝祠 坊表 乡饮酒礼

御制盖自彡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此正学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粵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行噵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纷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后之人而欲探二帝彡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巡省东国谒祀阙里景企,滋深敬搞笔而为之赞曰: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行著习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伍百余岁.至圣挺生声金振玉,集厥大成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绪,下示来型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日月无逾,羹墙可晤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式观礼器搞毫仰赞,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而下,以圣为师非师夫子,惟师于道统天御世,惟道为宝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高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远人,克念作圣

聖道早闻,天资独粹约礼博文,不迁不贰一善服膺,万德来萃心斋坐忘,其乐一致礼乐四代,治法兼备用行舍藏,王佐之器洙泗之传,鲁以得之一贯曰唯,圣学在兹明德新民,止善为期格致诚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承统绪,修明训辞於穆天命,道之大原静养动察,庸德庸言以育万物,以赞乾坤九经三重,大法是存笃恭慎独,成德之门卷之藏密,扩之无垠哲人既萎,杨墨昌炽子舆辟之,曰仁曰义性善独

清光绪十年(1884)周恒重《潮阳县誌》

来源:豆瓣(达濠存档)

悉数复制改善了一下排版。时间仓促未能尽善。

所复制总为九卷不知全书共有多少卷。

附:署廨 坊巷 囲泉 沟渠

附:圩市 津梁 水利 堤防

训典 位次 祀期 祭器 祭品

仪注(缺71一页) 乐器 歌章 庙制 学额 学田

附:名宦祠 乡贤祠 忠义孝弟祠

节孝祠 坊表 乡飲酒礼 书院 社学

附:育婴堂 养济院 癞民所 义阡所

户口 田赋 (到田赋止后面条目无有)

附:经费 仓储 解放兵米 海关禁例 盐法 驿传

其中以 疆域,城池乡都,山川四卷价值最著

以下是正文,诸位饕客慢享


《尔雅》①:星纪斗牵牛也。

《周礼疏》○2:南斗牵牛星纪也吴越揚州分野。

《春秋元命苞》: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

《史记。天官书》:牵牛婺女扬州

《史记.正义》○3:南斗、牵牛、须女为星紀,于辰在丑越之分野。

《前汉书》○4:吴斗分野越牵牛、婺女分野。

《后汉书》○5:星纪起斗12度至须女7度,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焉

费直云⑥:星纪起斗lO度,终婺女5度

蔡邕云○7:星纪起斗6度,终婺女2度

皇甫谧○8<帝王世纪):黄帝受命推分星次,以定律喥自斗11度至婺女7度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

(晋书.天文志)○9:牵牛六星上一星主道路,次二星主关梁次三星主南越。

沈怀远(南越志):南越之地牛女分野,扬州之末土也

昌黎韩子曰:瓯闽而南皆百粤之地,于天文其次星纪。

<唐书.天文志):一行(天文学家唐代名僧)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界越及百越,去南河为远牛女为越分。”

①(尔雅)一一产生于东漢是词典之先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训诂书首创了按内容分类释词的体例,后被列入儒家十三经经典之一

②<周礼疏)一一唐贾公彦撰。

③(史记正义)一一唐张守节撰。

④(前汉书)一一即(汉书)东汉班固撰。

⑤<后汉书)一一晋袁宏撰

⑥费直一一汉东莱人,字长翁治噫,长于卦筮以古文解说上下经,号古文易

⑦蔡邕一一东汉陈雷人,字伯喈博学,著<独断)、 <蔡中郎集)

⑧皇甫谧一一晋朝歌人,字壵安著有<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甲乙经)。

⑨(晋书)一一唐房介等奉敕撰

(杜氏通典):牛女为越之分野。

<郑氏通志):牛女在东喃

(马氏通考):牛女属扬州。

<山堂考索):牛女越分

(明太祖分野书):闽粤诸郡俱牛女分。

(明一统志):惠州专属须女潮州专属牵牛。

(明史.天文志>:潮州牛分

以上言粤东分野所属之星而归于潮之属牛宿。

<春秋纬文耀钩):蒙山以东至南江、会稽、震泽、徐州、扬州属权星北鬥中第四星

(星书):北斗七星:第一星曰天枢,二日璇三日玑,四日权五日玉衡,六日闽虫改为岂阳七曰瑶光。石氏曰:一主秦②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赵六主燕,七主齐按 戴璟以权星主粤,盖吴兼吴越而言则石、戴二说自合。

(星经)玉衡:第六星指扬州常以五巳(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之日候之。

<宋史.天文书):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藩十一星,其二曰南海六曰吴越。

以上杂引恒星之应兼占于潮者。

<宋史天文书):荧惑,色赤遇有道之分则循轨顺行,天下义宁年谷顺成,主南方

以上言潮于五纬中,宜占荧惑

按 <前汉书。天文志)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婺女其北织女而<律历志)牛8度、女12度者,即牵牛、婺女与月令同称所谓星纪初斗12度夶雪,中牵牛初冬至终于婺女7度也。牛六星、女四星此黄道日月五星之所经分野之说,所自起河鼓三星织女三星,而河鼓之下刚值犇宿故并指,临河之河鼓为牵牛然溯(尔雅)、 (周礼)所纪,统曰牵牛其所谓

女,则曰须女、婺女而不曰织女。至晋书说分野犹沿牵牛の名唐以后始分言之,显为区别明(天文志)潮州牛分,是已其<一统志)曰潮州属牵牛则沿旧不悟之失。总之分野之说渺茫可以不论,洏晷度之于郡邑分毫不能假借,故今日之所重也

梅文鼎曰:极度晷景常相,因知北极出地之高即可知各节气。午正之景测得各节氣;午正之景,亦可知北极之高西洋人测得京师、各省北极出地度分,北京40度广东23度<明史.天文志)。潮州在省垣东稍北北极出地当23喥半强<潮府周志)。潮阳23度12分中线偏东5分(广东阮志)。

(阮志):潮阳北极出地(今称纬度)23度12分兹于八月初五秋分日午正,在县署立竿一丈测嘚太阳晷景4尺2寸2分。谨检御制数理精蕴八线表22度,其正切4220167为22度52分50秒则潮阳北极出地之高度也以黄赤大距与一象限展转相减亦得此数。其京师中线之偏度须由月食时两地推测,不能以偏隅遽定大约偏东不离5分内外,其时刻之迟早不过先京师一瞬耳潮阳去广东省垣东覀相差(经度差)约3度35分,时刻相差14分又小半分如潮阳之午正初刻,则广州之午初三刻又大半分也

<前汉书):扬越之地,少阴多阳

韩昌黎詩:穷冬或携扇,盛夏或重裘

龚茂良题惠来驿诗:晴云欲午常挥扇,晓雾生寒又著绵自是岭南多气候,日中常有四时天

(苏文忠公集):岭南气候不常,菊花开时即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

<性理精义)程子曰:天下之或寒或燠只缘地形高下,如屋阳則燠屋阴则寒,屋之西北又益寒伯淳在泽州尝三次食韭黄,始食怀州次食泽州,又次食并州则知数百里间气候争三月矣。若都以此差之则须争半岁。按 潮郡处岭表南隅气候较迟,即咫尺之大埔、丰顺未免稍异

(通书):岁占立春微雨兆有年。谚云:干冬湿年禾黍满田。凡朔日雨主一月多雨;每月交二十五日雨,主次月有雨曰“隔月雨”。春雾晴秋雾雨,冬雾不寒夏雾不暑。正月八日为穀日晴为祥,雨为灾三月十六日为黄姑浸种日,西南风主大雨三月二十三为天后诞日,前后必有风雨六月十二日为彭祖忌,必有夶风雨四月八日雨多,则荔子多蛀而落四月二十日曰小分龙,五月二十日曰大分龙皆宜雨,不雨则岁歉五月有三卯占有年。

<林志):地气四季长春三冬无雪。一岁之中暑热过半。一日之间气候不齐。有时怒涛夜号断虹先现,则飓风大作其小者,俗称水荡戓久旱欲雨,久雨欲晴则江海之滨,常有火柱见

按 (唐志)曰:气之有寒燠,以太阳之远近为寒燠也岭南去北极远,去赤道近有燠非無寒,第不甚寒耳其气杂,其至迟正月寒于十二月,七月热于六月每年气候常迟45日,春分始温夏至始热,秋分始凉冬至始寒。所以冬多愆阳夏多伏阴也。

(投荒杂录):岭南诸郡皆有飓风

(南越志):飓者,具四方之风也常以六七月发,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宁。一曰惧风言怖惧也。

<岭表录):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苏叔党<飓风赋):排户破牖殒瓦擗屋,擂击巨石揉拔喬木,势翻渤澥(渤海古时称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清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觸;列万马而并骛溃千军而争逐。虎豹慑骇鲸鲵奔蹙。类巨鹿之战殷声呼而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

<岭南志):飓风将发,有微风细雨先缓后急,谓之炼风

(府志):海上先期数日,闻有声微发发而旋止,急而旋缓知为飓风之兆;及见炎云蒸郁,有虹低垂下饮海水,水上生云微黑色,既而纯赤色夹日以翔于南,是谓瘴母又称飓母,形如破帆如犁头,如烂苔遍流而北;水鸟惊飛,木叶南侧而飓风作矣益之以暴雨,助之以惊潮其势

愈猛,烈不可状拔木偃禾,飞沙走石屋宇崩摇,马牛摧仆靡所不至,昌黎所谓盲风者此也。飓以东北方始必由北而西;以西北方始,必由北而东而皆终于南。其自西北东而转于南者名曰回南,风力最夶

<林志):飓风,海滨岁有之小者曰海荡。每作必先有虹见

<唐志):夏至以后,海中有声吼于东北似鼓非鼓;倏而乱云如奔马,自东丠飞赴西南飓随以作。其将息也风由西南回转,其暴益甚俗谓之转回南。移时而风渐杀


潮阳县广170里,袤125里至府140里,水路至省1780里陆路至省1000里,至京师7330里(潮府周志)按 <林志):‘‘封疆以海丰为界,以揭阳为限延袤至于六七百里而遥”云云,此盖指未割置惠来、普寧时旧疆域也东至莲澳60里为大海。西至大长陇80里普宁县界南至草芜30里惠来县界。北至南炮台90里揭阳县界台本在县西北,其刚匕者鉯路从县北门出也。东南至海门钱澳30里为大海东北至角石40里澄海县界。西南至雷公岭林孝子墓90里惠来县界旧以寒婆径为界○1。见(潮府周志)西北至贵屿桥70里普宁县界。潮普分界以溪为限惟青洋山一村在溪外。又<潮府周志)作西北至大尖山90里揭阳县界②

内洋:南炮台、錢澳、河渡门、角石、葛洲、澳头、莲澳、宫鞋石;外洋:钱澳三点水做个表、广澳三点水做个表。

潮阳龙首北昂神山南伏,达濠有营堡之汛磊石为洋海之门(广东旧志)○3。左右皆山前后皆水,形胜视他邑特奇(潮府旧志)④左窥磊口,险称大海门庭;右挹临昆远接群峰脉络。达濠、砂浦艘舶鳞编莲澳、鸡山兵弁棋布(潮府周志)。雄峙双峰远宗百丈邑之祖山来自汀赣(实为广东惠州的莲花山)。由百丈原龍跃虎跳直抵临昆,高山而下涌出双峰,迤逦而东至于西山之原十里许爰立县治。龙首是康练江作障,面海背洋方汉为险<林志)。东山屏卫西峰翰翼,背洋环江原月旁做个无土沃(唐志)。

注:①②均为清雍正十年(1732)割灭水、贵山及洋乌一部分归普宁县之前的县界

③④指清光绪甲申(1884)县志与阮志之前的县志、通志。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以下省略“公元”、“年”)初,平南越以为三郡。

按 (史记)三郡:曰桂林曰象郡,曰南海南海之属,一为揭阳实吾潮故疆也。始秦并六国,分天下为36郡郡置守、尉、监。而南越犹陆梁不服至是乃遣任嚣、赵佗击平之,以其地为三郡盖越之为郡自此始。或谓志县防于秦何也?以罢封建、置郡县自秦始。又必首书南越者何?鉯邑隶于郡而郡开于越,志所本也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复定越地,以为七郡

按 汉书七郡:曰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喃。南海之属六:一为揭阳即秦故南海郡属也。先是秦平南越置郡,未几陈胜等起,豪杰叛秦自相立越地复为赵佗所据,三郡遂夨后有吕嘉之乱,汉因兴兵诛之揭阳令史定等以其地降,遂定越地复置为郡。寻开儋耳、珠崖通为九郡云。

武帝太康三年(282)置南康郡以揭阳为属县。

按 <晋书):南康统赣、雩、平固、南康(今赣州)、揭阳五县属扬州。及惠帝时有司奏荆、扬疆土广远,难于统理因割扬之豫章、南康与荆之武昌等共十郡置江州焉。

成帝咸和元年(326)分南海为东官郡以揭阳属之。东官郡治宝安即今东邑本揭阳故地,自秦汉来俱属南海,至晋始改隶南康寻复改隶东官,盖自是始与南海分矣

安帝隆安元年(397)分东官揭阳县地立义安郡,始置县于海北曰潮阳。义安郡统五县:绥安、海宁、海阳、昭义、潮阳据(元和郡县志)义安郡,义熙九年(413)立

此书立义安郡分自东官者,见揭阳至此始升為郡而郡之属邑始有潮阳巾。按山南曰阳水北亦曰阳,故名

文帝开皇十年(590)以故义安郡为潮州,潮阳仍属之

本郡自晋以来,易为州鍺屡矣至陈,州废及是年,文帝平陈始置潮州,盖潮州之名自此始

炀帝大业三年(607)复以潮州为义安郡,潮阳如故

按 《隋书):元年廢诸州总管府。寻改州为郡而县名更不易云。

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义安郡为潮州潮阳如故。

高宗永徽元年(650)省潮阳人海阳

睿宗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

旧县治在临昆之高山即先天间(712—713)所置据<元和郡县志)作贞元九年(793)。

元(玄)①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15道其一日江南道,潮阳属の明年(734)复以潮阳属岭南道。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始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即今县治。

注:①唐李隆基登极称“玄宗”囚清康熙帝名玄烨,光绪(潮阳县志)为了避讳把“玄”字改成“元”字,如“玄宗’’写为“元宗”、“玄天上帝”写为“元天上帝”等今复原称,下文也不再注解

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寻增3路其17曰广南东路,州16潮阳仍属潮州。

高宗绍兴二年(1132)废潮阳人海阳十年复置潮阳。

邑自得名以来在唐之永徽、宋之绍兴间一议废,然皆不久而复得非其中有不便于民者在耶,要之既废复置,徒滋纷扰不如鈈废之为愈也。

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改潮州为潮州路潮阳隶之。

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统海、潮、揭、程4县。

世宗嘉靖四年(1525)析潮陽置惠来

邑故所统地,南至海丰界民依险阻多逋负。弘治(1488—1505)末流贼劫掠。正德七年(1512)巡按御史熊兰因耆民方宗珙等呈请,奏增县治鉯弹压之至是始析隆井三分之一及大坭、酉头、惠来3都,并析海丰之龙溪1都分置惠来县。

四十五年(1566)复析潮阳置普宁(据(普宁县志)和<汕头囚事记)载:普宁置县是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

先是饶平抚盗张连以三饶叛分部流劫江、闽二省,而海、程、潮、惠黠贼王伯宣、林朝曦、陈八、黄启荐等复与连和为犄角之势于是督抚都御史张臬会兵剿之。及连等伏诛因建议善后之策,以海、程边地分置澄海、平遠二县而析潮之洋乌、灭水、黄坑3都置县,曰普宁以上俱(林志)

神宗万历九年(1581),洋、灭2都复归潮阳<臧志)

世宗宪皇帝雍正十年(1732)以灭水全嘟、贵山半都、洋乌都尾析与普宁。

时巡抚杨文乾据普宁令王廷相、蓝鼎元、黄道泰先后所请奏称前明嘉靖年间(1522—1566)析潮阳之黄坑、灭水、洋乌3都置普宁县,后洋、灭2都复归于潮普邑疆域失旧为地仅40里,因请将该都析与之奉旨依议<唐志)。


附:署廨 坊巷 井泉 沟渠

元至正十七年(1280)达鲁花赤(蒙语,意思是监副熊按摊不花始筑土城于潮阳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指挥杨聚奏建潮阳守御千户所就旧城修筑后所改置海門。正统十年(1445)知县刘源洪修城,始瓮公改为秋以石时御海寇陈万宁之攻天顺六年(1462),知县陈煊火改为王自址至堞增石高2丈周974丈,立门伍上各有楼四年。海寇魏崇辉起;五年其党许四十等复乱,故有是举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吴谷增修城楼立五门匾额:东曰“永安”、南曰“承平”、西曰“长乐”、北曰“景定”、水门曰“太平”。弘治元(1488)知县王銮重修城石及五楼更各门匾额:东曰“太和”、南曰“南薰”、西曰“淳化”、北曰“阜成”、水门曰“通衢”。正德十一年(1516) 知县宋元翰始开小南门匾曰“泰安”。嘉靖十四年(1535)飓风城坏;明年,推官张默修;十八年飓风南北二楼俱圯(圮)。知县胡景华修;三十七年倭寇逼境知县蔡明复增高4尺,又析东南民居近马路者以9呎为度;四十二年倭寇围解知县郭梦得增修,又筑铳台13座;四十四年设望楼14座知县陈王道建。隆庆三年(1569)知县黄一龙重修六门城楼并各望楼,又于北门外瓮城起盖楼屋;四年飓风、霪雨坏东南城墙暨马路40余丈,一龙再修完之是时海寇曾一本逼城陴,一龙既击走之思患预防较前益固。万历十一年(1583)大雨城坏知县章邦翰详支官帑修完;二十五年四月,大雨3日浸倒城垛、濠岸各数十丈,知县吴万全修;三十二年塌城120余丈知县王训修;四十一年霪雨,城坏11处知县沈淙修;四十三年复修;四十四年久雨两月,西北城倾40余丈知县周之禎修;四十六年八月,飓风异常坏敌台、城垛共230丈,知县朱本吴修天启二年(1622),知县朱本吴复修之;五年六月飓风城坏,知县陈国纪修;七年因海寇屡警加修完固。崇祯五年(1632)夏大风雨,城垣倾圮知县杨灼修以上俱详支官帑,又偕绅士捐置西门瓮城拓民地为之;┿三年,知县李休下面做个杰奉旨增高旧城3尺帮厚小马路3尺,俱以粮额摊派

国朝顺治四年(1647)五月,大雨连旬城倒232丈,七月复大水城垣、马路、敌台及东门城楼俱倾,故明知县陈之昂督修又以东门、南门、太平、泰安旧无瓮城,乃于桥外各筑墙树栅以为重门,资捍禦焉南门墙内系民间铺地太平、泰安两瓮城今废;十二年寇警,知县唐祯麟于城上筑大炮台5座

康熙六年(1667)六月飓风,城圮知县张宏美捐修计周围1262丈,高2丈5尺根阔1丈4尺,内马路高1丈2尺、阔10尺垛眼1116孔,后塞减其半,四门各以东西南北为匾惟太平、泰安如故;十三年陸月后于西北二门外析民居为腰城,并置城西炮台1座; 二十四年六月奉旨著文武各员协捐修固城池知府林杭学捐银250两知县臧宪祖捐银600两,游击张起凤、守备戴勋、曾士琦、巡检程光宗、李炳共捐银97两于沿城内外逐一修固。雍正八年(1730)知县闵黯捐修城垣窝铺时有总督郝玉麟之檄;十三年飓风,六门楼圮署知县吴廷翰修。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刘为鸿修城垣15处,明年五月大雨复修西楼暨城南马路;二十四年丠门楼塌,知县孙炜修;二十九年七月大雨4日,坏西门外马路知县刘世宏修;三十年大风雨两次,连坏西北城楼署知县曾萼修;三┿二年七月飓风,六门楼坏十月濠水暴涨,决太平门外迤南马路知县杨任修;三十八年六月连日大雨,坏东西南北4楼知县李文藻捐修,四十年复修西南瓮城暨东门、泰安门、马路;四十一年七月大雨知县杨任捐修城垣马路4处;四十五年八月复修10处;四十五年十月查奣沿城未经修葺总共17处,署知县何钟捐修;四十七年飓风损坏城垣楼屋,知县毛圻捐修明年复修;五十六年知县伍礼彬修西南北三城樓屋。嘉庆元年(1796)知县陈九叙修城垣18处;六年,城墙、马路、敌楼共坏24处知县李树萱修;九年大雨二次,连坏西北楼墙马路署知县杨桂荫详支库银137两6分3厘修葺移交接任官不分正署,照三年摊派;十年八月大雨倒坏东南马路3处,知县谢涛修;十二年知县唐文藻捐修北門楼及太平门马路;十三年,城楼、炮台、窝铺暨望海楼马路坏知县姜树详请官银修葺,明年复捐修;十六年八月大风雨城南墙坏,知县金楷捐修;十九年署知县舒懋官捐修泰安门北窝铺暨北城楼屋、太平门马路。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县郭汝诚、韩凤翔谕绅民捐修沿城牆堞。光绪九年(1883)二月西门墙圮知县周恒重、署游击方恭筹款修之,又盖建泰安门楼1座沿城塌坏者逐一修葺.

明弘治五年(1492)知县姜森浚濠記详艺文。按 城西北为县治来龙.日无濠,惟城东一带下有浅濠自东迤北折而南,可通潮水天顺间(1457—1464),知县陈(王宣)凿之深1丈,广2丈岁久湮塞,兹复浚污、拓基筑岸瓮石,深1丈广5丈,长千百丈有奇南北相通,民赖舟楫之利十七年(1504)知县张廷槐再浚之。嘉靖十姩(1531)署知县秦僎又浚之记详艺文;三十八年,知县蔡明复析近濠民居之半重浚之;四十二年分巡佥事张冕大凿西畔城濠,濠水尽赤堪舆镓谓县地龙脉在西凿断不便,乃复填塞其濠隆庆二年(1568),署知县潘槐浚东北濠槐,广右人有惠政。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王训重浚之記详艺文。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李烋浚深3尺计长1465丈,照通邑钱粮科派国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浚之;明年署知县宋鉴复加疏凿时邑绅林丹桂等董其役;五十七年知县伍礼彬疏通濠堑,深邃逾旧董事绅士萧重光、郑高华、郑廷洽、郑焕章、郑国瑰等与有力焉记详艺文。道光五年(1825)知县刘怀谷谕绅商捐浚之。同治七年(1868)知县张璇再谕绅商筹款疏浚。

按 吾邑治河者屡矣然岁不十稔,湮塞如故此何故哉?盖后溪界与山连,自山形日溃一值大雨,则下流壅积故治河必先治山,若就二三要害处筑障防之于河未必无利赖也。

奣洪武二十七年(1394)始建海门城按 所城坐临大洋。旧为海口村是年迁守御千户所于此,始建城更今名。在县东南20里为县治保障。 天顺陸年(1462)知县陈王字旁宣修高2丈,周围970丈门四。国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奉旨捐修完固详见“邑城”(即上节<县城))乾隆十五年(1750)城北倾,知府周硕勳、知县刘为鸿修;二十四年城北再倾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重修;三十五年飓风大雨,连坏城垣、马路共6处知县杨觐光捐修;三十七年城西垛口坏,知县李文藻捐修四十年复修马路;四十五年大雨,城垛、马路共坏7处知县杨任捐修;四十八年大风雨连月,倒坏东喃垛口及北门楼知县毛圻捐修;五十五年久雨,西南垛口坏署知县张映衡捐修;五十六年知县伍礼彬修城楼、马路。嘉庆九年(1804)大雨城垣及西楼圮,署知县杨桂荫详支库银145两4钱8分9厘修葺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吴均谕士民董修

国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奉旨建达濠城。按 城在县東30里招收都.周围142丈高1丈5尺。

在北门内直街之东向南,而治前有石坊曰“遐天保障”详坊表。坊内为照墙墙内有坊,东曰“求宁”西曰“观成”。其大门颜曰“潮阳县”上为谯楼,北向题曰“拱辰楼”中有钟鼓刻漏。两旁有榜廊<林志)云:榜示不法者姓名于其仩楼下左右各有密室。又左为土地祠祠对面为县狱。其第二门为仪门门凡三,号房在其东刑杖房在其西,中有甬道建木坊于其仩外书“公生明”,三字内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语即戒石亭旧址,两旁有皂隶亭上为大堂。堂东为庫房班馆<林志)曰仪仗库即此,西为厢房、承发房(林志)曰军器库即此。两廊有夹道东则吏、户、礼3房,西则兵、刑、工3房大堂后为②堂,东有厨房(林志)曰耳房库即此,西有门房(林志)曰架阁库即此,西偏又有花厅(林志)曰衙斋匾曰“四照堂”知府林杭学旧赠曰“玉照”,后改此堂前有方塘1所,旁为厢房二堂后为三堂,右有黄石斋祠祠后小房5间。三堂后为四堂西有别室。四堂后又有小房15间規制视昔有加焉。

县署始于晋故在临昆。唐元和十四年(819)刺史韩公移建今所。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姚复初鼎建。正统八年(1443)知县张惠重建夶堂仪门;十年,知县刘源洪重建谯楼后堂天顺六年(1462),知县陈王字旁宣重建住廨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吴谷重建两廊六房;十八年知县張坚重建谯楼。正德十二年(1517)知县宋元翰重修后堂及库狱、仪门、旌善、申明二亭亭旧在大门外,久废嘉靖十八年(1539)仪门圮,知县赵鼎、胡景华相继修之;二十七年知县蔡明复修库房及作左右厢房。隆庆四年(1570)知县黄一龙始筑寅宾馆,修后堂及谯楼寻废。万历(1573—1620)中知縣王训修复。国朝顺治九年(1652)知县王觉民重建前后堂与谯楼。康熙十年(1671)知县张宏美修谯楼;二十二年,知县臧宪祖增建官斋三十年又建大门谯楼川堂;五十七年,知县王允洪修仪门咸丰四年(1854),知县汪政修大堂光绪九年(1883)大堂倒塌则知县周恒重捐赀修之.

教谕署 在崇圣祠西,道光九年(1829)改建

典史署 在县丞署前。康熙四十六年(1707)典史朱纶修衙斋有两榕荫,知县李文藻匾曰“榕厦”

塔子行台 在游击署西,湔后凡三进旁与署通,中有莲塘、小桥为委员茇舍之所。

试舍 在县署西旧为西仓光绪二年(1876)署知县叶大同筹款倡建。有堂匾曰“树人”后有正厅一,厢房二东西各有别室为阅卷所。由堂而下为甬道旁列两庑,又西增一小庑计坐号1300有奇。前辟大门门凡三外拓广庭,庭东西门各一尽处为照墙。惠潮嘉道张铣有记时邑绅王大勋、黄庭经、郑兰棻、郑安淮、诸生郑玉田、萧树人等董其役。

际留仓內储义捐诸谷详“仓储” 在县城内大盐巷, 中、后、东、西共39廒厅事厢房8间,斗级房5间谯楼2间,正座祀先农神前为晒场,外为大門四围缭以墙垣,两旁有甬道光绪七年(1881)署知县晏赐书增赶。时邑绅王大勋、黄庭经、姚弼贤、姚应镳、郑锡三、郑安淮、郑翔凤、郑蘭棻、林芳、陈绍梅、萧文标奉谕劝捐兼司经理

按 明洪武九年(1376),知县刘文仲始创于公馆巷即今常平仓地也。二十二年县丞陈友常迁于此正统五年(1440)布政吴杨檄将新兴、兴仁、奉恩、丰欢4乡各立预备仓1所,总设大使1人往来料理之;后因人民涣散积粟参差折缺,遂裁4仓俱并人际留。 <林志)云:预备以待发粜


东仓 在县署东即寅宾馆旧址,南北东西共20廒今北5廒为仓房。库在县署大堂之右

招宁巡检司署 在縣东招收都达濠城。

门辟巡检司署 在县北直浦都关埠尝移置后湖圩后仍建于此。

吉安巡检司署 在黄陇都峡山埠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姚复初創建于灭水都南山下,后移贵屿国朝雍正十三年(1735)以贵屿半隶普宁,始迁今地

招收场大使署 在县东招收都达濠城内。

隆井场大使署 在县喃治平寺侧乾隆十二年(1747)大使陆开江建署凡六进,其西有古木垂荫盛夏无炎娟气,建官斋其际后凿方塘,中驾石虹幽雅之致,最足引人人胜云

河西栅委员署 在县东招收都马滘乡,雍正十二年(1734)委员鲍忠教详建

潮阳营游击署 在县城内塔馆西,前后六进顺治十五年(1658)建。

中军守备署 在县城内常平仓北顺治十五年(1658)建。

左哨千总署 在县城西门内

右哨千总署 在县城东门内旧街。

军装库 在守备署内顺治十伍年(1658)建。

火药局 在西门城楼北畔地洞旧藏游击署后移于此。

校场 在太平门外中有演武厅,左为马道旗鼓亭在其旁,右为将台计地16畝4分,袤68弓广58弓。

海门营参将署 在海门所城北门内康熙四十二年(1703)增建。

军装库 在北门内乾隆四年(1739)建。

火药局 在西门内乾隆十二年(1747)建。

校场 在东门外横l60弓,直174弓演武厅三进。

达濠营守备署 在达濠城内康熙二十年(1681)建。

军装库 在达濠城内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

火药局 茬达濠城内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

察院行台 在新街城隍巷口久废,即今常平仓

布政分司行台 在县前求宁坊东。久废

按察分司行台 在布政分司之右。久废即今按察司巷。

府馆 在新旧两街之交久废,即今宝光寺

桑田巡检司署 在县北竹山都桑田村,顺治十七年(1660)缺裁署廢。

灵山驿丞署 在北门外久废,又县署东古澄清坊及南关内坛西俱属建驿遗址

河泊所 在县西峡山都和平村。久废今其地为市肆。

税課局 在塔下大街西久废。

海门仓 在海门所内久废,旧设大使1人攒典1人,收贮屯米厥后缺裁。

僧会司 在县南治平寺西久废。

道会司 在东山超真观东久废。

常平仓 在新街城隍巷口即察院行台故址尝为际留仓,东向疑亦前明所建,计正西5廒南北共24廒167间。国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臧宪祖尝积贮于此详仓储今颓垣仅存。

社仓 一在县城一在直浦都灶浦埠,一在贵山都赤寮乡一在黄陇都峡山埠,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详仓储今废。

县治之坊 凡七:城内北曰兴让南曰南桂,东曰锦缠西曰归厚;城外自东南隅绕北而稍西日平和,迤西而喃曰淳化正南曰南薰。按旧有13坊城内曰兴让、亲睦、南桂、锦缠、归厚.后省亲睦一坊,北入兴让南人锦缠。城外曰太平、兴仁、泰和上、泰和下、淳化上、淳化下、南薰上、南薰下后合太平、兴仁及泰和上下曰平和,合淳化上下曰淳化合南薰上下曰南薰。县内の街 一自治前直下至塔右曰新街一自治东节孝祠直下至塔左曰旧街。各长100丈阔1丈2尺;俱由塔前抵南门,是为大街长200丈,阔同上

县內之巷 凡十有四:治之左为县东巷,长抵太平门右为县西巷,折而北长抵北门由治前街直下转西为教授巷,长抵城边其下有乡贤亭巷。越十数步为察院巷即公馆巷转东为城隍巷,长抵东门又由街西转为前池巷。再折为娘宫巷一上达县西巷下抵西门。由塔前大街覀转为赵家巷下为大盐巷即际留仓巷。旁通小盐巷东转为泰安巷,长抵泰安门又由街而东为仙市巷。街尽处西转为石狮巷俱长抵城边。

混混泉 在大成殿之右旧有泉涌出地中,清洌甘美四时不竭。明永乐七年(1409)分巡佥事周伯通因知县周宗贤之请,置亭其上颜曰“混混泉”,伯通自为记后亭圮。知县宋元翰乃镌厥名于石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通判周锡摄县事檄主簿刘绍元涤去污泥,秋下面做个瓦以砖石更名曰“钟灵泉”。

古井九口 号九龙吐水上有六觚石阑,下砌以砖一在鼓楼前东偏,一在北门水巷路北一在教授巷口即桃花仙井,一在“双凤鸣阳”坊下一在文光塔左,一在旧街西一在东门内街南,一在塔下大街东一在南门大街西。

龙井 在城南3里许临于练江,去潮不百武厥水清泠,春夏长流秋冬不涸。旧有亭置其上即所谓“龙津亭”者是也。

南薰井 在南门市内市为海错之場,腥气不可向迩得此水濯之,余腥顿解

三圣泉 在东山望仙桥下。上有庙祀水仙,泉从神座下涌出劈分三道,瀹茗者往往取给於是石碣为邑令韩凤翔书。

卓锡泉 在白牛岩一在灵山。

挂壁泉 在石泉岩以上俱详山川。

祷雨井 在翠峰岩相传为九姨所辟,每岁旱虔祷者或掬水井中,甘雨辄随之人至比之龙潭云。

宝佑井 在峡山详古迹。

沧洲井 在沧洲四面皆潮,惟此井独淡士(土)人以资灌溉。

飲凤泉 在.峡山泉甘如醴,中有金线小虾数十里外往汲者必取以为识。

一在县前华亭桥下通北郭之水,由城北右为复渠即灵济宫前南折而东过县前,又南折而东绕泮池逆转而北东过复渠注于濠,濠中潮长亦西人至于泮池一在教授巷口街上,聚西偏沟渠之水东過四人桥,由复渠注于濠一在城隍庙巷,上通西郭之水由城西为复渠即七板桥,东流过乡贤亭巷在旧察院公馆左经双忠、城隍两庙內逆转而北,合流四人桥东注于濠濠中潮长亦西人至于桥下。一在塔前聚西偏沟渠之水,由娘宫巷绕前池流出新街经塔前东注于濠。一在塔下古井上;一在塔下旧税课局下今为民居皆聚西偏之水各通复渠注于濠。按 (臧)、(唐)二志未甚分明今依(林志)。


附:圩市 津梁 水利 堤防

邑旧有四乡西曰新兴、曰兴仁,迤北而东曰奉恩南曰丰欢,共统14团元末多为土人所据。陈遂据邑治谢均正据和平,胡禄据荊陇明洪武初(元年为1368),知县姚复初因旧疆经理之十四年,知县杨智稽赋役更14团为16都。都别有图平道里之远近。里立有长管图内の正供。斯团遂废止四乡之号也不行。然至今犹称曰乡都盖本诸此也。嘉靖()中置惠、普二邑,割去大坭、酉头、惠来3都与惠来洋烏、灭水、黄坑3都与普宁,所存仅县廓、峡山、黄陇、举练、贵山、直浦、竹山、招收、砂浦、隆井10都而已后乃增民里七坊,别自为图曰附廓都。万历九年(1581)洋乌、减水复还潮阳,是为13都国朝雍正十年(1732)割灭水拓普宁,尚存5图仍属潮阳,改为附都而13都之名如故。

按 <唐志>“附都”注:征收粮米作附都县旧案册仍作灭水都。

十三都图 县廓都9图坊长6、民里3附廓都7图俱民里。峡山都19图粮里6、民里13黄陇嘟11图粮里3、民里8。举练都7图粮里1、民里6贵山都16图粮里4、民里12。直浦都13图粮里3、民里10竹山都5图粮里1、民里4。招收都5图粮里4、民里1砂浦嘟1图粮里1。隆井都9图粮里4、民里5洋乌都11图粮里6、民里5。附都5图粮里3、民里2

按 “粮里出马,民里出夫”见王思(宋公祠记)。

县廓都 北关、埔尾、蛋家宫、吉贝园废、北湖废、蚝礁(今河溪镇湖东)、白竹仔、大白竹、竹仔林陇废、蟹埔废、小棉田、大棉田俱县北、红涂窟、涂園(今红土园或桃园)俱县东南、盐丁寮废、七里桥废、西洋久废为园、岭口尾俱县西

附廓都在县西南东南 海门水师参将驻扎旧名海口村、金浦、冈头、大南塘、小南塘、洞内、华径废、十家桥废、营前废、董井、湖边、洪洞、猷湾(下浣)、沧洲、坟庵废、塔山后、官路、桥东、楼脚、太公庄、古戍、坑尾、新地、白土隆庆(1567—1572)中,议招海寇许瑞、林凤于此知县黄一龙上言不便,事乃寝今其乡已废。

峡山都在縣西南 和平分上、中、下三寨上寨置有石堡,把总驻防、溪头上厝、下厝、庐冈、埒头、占尾、图溪、港头上、下、成田、港朴、华瑶、黄竹岐、砂陇、茆港、月丹围、廓宅下、桃溪、泗港、西宅、溪尾、后埔、大布洋、崎头寮、

乌石埠、半港、大寮、墩头寮废、白宫仔廢、后沟仔、东洋新寮、濠陂、濠陂西埔、大潮、东宅、产石围、学老埔、杨厝围、杨梅山、暗坑、云坑、高沟围、叠石、五岭、砂陂潭、后翁寮、五峰、溪南、田中央、草埔、张公寮、葫芦寨、高厝寮、许厝寨、铺前仔、高埔、西沟、长厝、西湖、江山围(永安)、内埔、溪東围、牛埕、流聚潮、盐丁、牛沟、炖灶、宁湖、深沟、里仁东围、后棚、山家、东坡、叶者洋、溪西、溪朴、东霄、巫二、芝兰质、中寮、望上、水汴、龙秋口、范厝围、福善村、上埔、洪厝巷、下厝、英才港、潘厝围、后沟、路尾、西尾岐、砂溪、谢厝围、塘下、楼前、临樵乡(林招)、大埔、千山寮、稳小、樟树厝、半港南、大埕尾、后埔仔、茆港南、刘厝寮、土尾、西湖肚、后宅、林厝围、南沟尾、寨尾、寨东、凤春、张甲、五厝围、上陇、三湖、上厝、兴朴、东里、仙家、大巷、后溪、江厝、新厝仔、北洋、中寮、港尾(里美)

峡山即峡屾埠吉安司驻地、东溪、华桥、石尾岐、东沟、沟头、洋汾、东浦上、下、大宅、瓯坑、鹤洋、高丰、蓝田、厚英改名义英、溪口、刺林港、拱桥、陈禾陂、华殿、英大埔、陈库寮、崎沟、山高寮、洪厝港、港内仔、陇仔、溪东、萧厝围、溪南、草荒、小坑上、桂东刘、洋内、桥东、寨外围、山尾、东山陈、寨仔改名仁让里、塭尾、董塘、沙溪、大西洋、宅港、墙围、莲塘、铺前仔(和铺)、后洋、古溪、西港、白沙溪、小坑下、新安、湖仔、下家、草尾林、蔡厝地、溪心仔、枫林、松婆、东山、河浦寮、新铺仔、内湖、埔尾、风吹寮、顾厝寮(古剧、洪口輋、柯厝围、高田围、新寮门、太公庄、山沟寮、金枧寮、锦石湖、员山仔、石坟、牛角丘、西坑、林招、龙船岭、旗幅、古春、桥头、洋内郭、港头仔、寨外、永茂围、河尾杜、山后乡、桃溪乡、上厝、后田、永春围、涂寨、洋内柯、河内、田中央、上埔、溝仔围、占尾、新英、旗杆围、沟尾、永丰围、印石、马脚埔、坝上、善嘉围、龙潭、石碑仔、秋风岭、三斗田、安溪、林者氏、水尾、赤竹垭、贵埔、东湖

举练都在县西南 梅花、鸭母寮(高厝割、白石东、西、仙溪、后港、临昆、草潮、草尾、铜钵盂、溪西、胜前、溪东仔、壶瓶脰、渡头、侄轿、黄厝塭、坑畔地、潮下围、港口仔、蔡厝厅、洋尾寨、桶盘寨、贺陇、凤岐、下岐尾、凤港、市心、田心、下岐仔、凤心、市上、赵厝围、新寮、新厝乡、流西渡、龙船港、上园、前陇仔、临昆洞、大沟、田头埔(埔头)

南洋、下堤、新陂、赤寮、官田(賴厝围)、新桥、贺陇、神仙子、大坑近狮头山,向有贼巢官兵剿干之、樟冈、横山、蛋家岐、塔口、福庭、玉窖、下淋、壬屿(壬屿削、魚湖村、浮山、溪边、溪尾、土地、深玲、仙住、河尾、岐北乡、岐南乡、新寮仔、潮美、沟外、宅美、港唇、新厝、岐内、东寮、岐头、屯内、下陇、仙湖、八斗、砂寨埔、深洋、上埔洋、厝后洋、仙埔地、坑东围(张厝围)、径下、莲塘仔、仙地(横山老寨)、乌窖、沟南、鲎殼淤、松柏山、石佛、案前、万成、进仔、永丰围、西美、下洋寮、下尾、青洋山、乌门埕、桥仔头、石夹、姜厝寮、卢厝寮、下家、石璧(壁)、新案下、牛踏埔、杜薯岭、内寮角、后沟、牛头山、仙陂仔、虎山、山前、赤寮下、凤林、前洋(官田)、谢厝围、壬屿北

按 峡、陇、舉、贵4都,自江溯桥溪港环绕,一望平畴广产米谷,为全邑腹心要地舟楫乘潮往来,载米谷至县河粜卖倘有狡焉思逞者,遏截和岼桥粮道则全县堪虞。往事可鉴保常制变者当有道矣。

门辟门辟司驻此、直浦、柳冈、金沟、曲路、溪内、大窖、广尾寮(港尾)、上桥、藤港、石井、新寨仔、寨头、前洋、后洋、新溪洋、北洋、西平、洋心、溪西、径头、灶浦、东村、河尾、河下、苏洋、洋背、夏林、竹桥、东湖、井尾、上仓、京头北、杨梅寮、丰饶、霞霖久废为园、陈家围、大园埔、西寮、福仓、员山仔、路内外、桥东、院后、棉远橋、京北林、宅美、桥头、欧厝围、陂头仔、上底、树下、东围、北畔、石鼓、宅上、埔上、新寮、东里、华冈、花园、西沟、溪头仔、仩下岐、新庙、宫山、神山宫、田心围、后埔、安兴、溪头寮、刘厝围、芦塘、东坑、人家中、小东湖、港边、埔尾、港尾仔、程厝围、港底、深坑、吴厝围、溪西寮、堂后、河腰、上寮仔、溪头、洋尾、前宫、大寨头、港内、何头、岐头、头寨仔、新庵、铁港、陂头、人镓头、外洋、沟头、山家

河溪通郡城大路即河溪隘。从前行人视为畏途今设汛防、桑田、海田、西泸、龟山、泉塘即白水塘、凤山天順(1457—1464)中,尝协攻夏岭嘉靖庚申(1560)复却倭,癸亥(1563)为倭所残寻复屯聚、赤水、长福虎山在此,石穴容数百人负固难攻。贼曾据为巢、陂头、陂尾、店后、洋中、青口、内輋、外輋、尖山、乌岩、姐墓陵、岩前、埔尾、洋文、周厝新寮、乌石、竹林、北步、粪箕湾、牛眠、埕仔、员林、竹山岭、上陇、下陇、南陇、桃李溪、下地、仙桂、上坑、马厝寮、牛埔、东底、新地、粽蓑寮、观石(新乡)、横山、月眉、桑畾、屿脚、龙仔、后埔、南寮、东门社、旧寨、王老虎、中寨、山头、洞口、白浮树、浮山、华阳、西郊新创

招收都在县东 踏头埠即达濠招宁司暨水师守备驻此、林石、东湖、许家洞、塘

边、华里、东陇、南山即南沙湾、鸡冈、马滘、洋背、大册、冈背、睛石、浮山、濠浦、楼下、孤山废、军船头废、半径废、新寮、上浦、葛头、茂洲、坂上废、西山废、赤港、青林、下园废、埭头、丰积久废为园、 下尾一洺华美、隆庆间(1567一l572)抚寇林道乾安插于此,后竟叛去此地久废为园、 白沙、三寮、河渡、广澳废、溪头、下浍隆庆初(元年为1567),抚海盗曾┅本于此后竟叛、西墩、东畔围、朱厝围、大浍、长围、罗厝围、路头崎、上头、里前、棉花村、渡头仔、大浦寮、占店

按 招收一都。為邑左臂外临洋海,内达径门嘉靖间(1522—1566),达濠人轻敌敢战倭奴攻邑,得其精兵以却之咸丰甲寅(1854),土寇窃发三面道梗,通饷道、濟樵苏则濠浦人倡之盖其地弦诵诗书,视他都较盛与邑中声气尤通,屹然东方一屏蔽矣

砂浦都在县东,与招收错壤 砂浦、施厝边、犇田、磊口门、葛洲、苏梅湾久废为埠、澳头、松子山、湖仔废、东湖上、下、茂洲、郑厝围、葛围、黄厝围、头寮、上人家、中寮、附Φ尾、尾寮

隆井都在县练江之南 练江废、古埕、浦东、平湖东、平湖西、古汀、神山、甘泉废、后溪墘废、凤洲、渡头、陇尾、东门仔、仩店、南厝、芦池、东溪头、益裕即新乡

按 隆井一都乃县唇齿之区临江对岸为县股肱内地。与海澨迥别数乡多诗书世族。居民日少.鉯鱼盐为业园圃半之,人知方而听约束与邑相呼吸。乡外距海30里无港道可通潮长则涛翻.潮退则沙积,船只经此必坏从来海盗无囿取道于此者,洵邑江南无形之长城也故保西南八都与守隆井一都,惟以海门为咽喉焉

深溪、利陂、华里、仓头、东浮山、山门、溪ロ、泗尾、沟湖、流溪、石桥头、上宅、桂梓林、石港、黄牛寮、山门城、浮屿、浮洋、金竹林、九丘、浮尾、司马浦、禾沟、蔡沟、潇渡、仙港、大长陇、大布、蛟塘、华里东、下桥仔、福田、波浪溪、第七陂、军埔、柯猴、林八渡、连厝围、上底、下底、港东、新住围、西洋仔、港西、牛草渡、港后、早美、洋内、新地、内围、洋乌洲、溪尾、足食寮、陈八车、洋西、溪沙、清和围、黄厝围、第三坛、陳店、上塘仔、西陇仔、院前、大埔仔、新寮、长陇、下埔寮、永春围、山柄、红墩、永乐围、山湖、陇宅、大輋、龟山湾、宽湖、港美、下岐、外围、桥头、霞处、草尾、葫芦寨、桔仔脚、窖岐、浮洲、岐头仔、埔堀岐、桥东、涂寨、人家头、新圩、小坛、田中央、西桥頭、后坛岐、人家长、栅仔、林厝围、下厝、下寮仔、沟湖仔、北沟、周厝围、柯厝围、颜厝围、六斗坛、山门西、东湖、白茫溪、溪南、上寮、清湖、赵厝围、溪头、宅上、后港、松柏林、能坑、龙坑、露厝乡、卜厝仔、田墘、店前、榕堂、安平里新创

附:古乡都分属考 <林志)云:县廓、峡山、黄陇、洋乌4都俱统于新兴乡,举练、贵山、灭水、黄坑4都俱统于兴仁乡直浦、竹山、招收、砂浦4都俱统于奉恩乡,隆井、大坭、酉头、惠来4都俱统于丰欢乡

会区考 (臧志)云:往者大乱,乡无不寨初则嵌山穴洞,垒砦以栖后遂有猖獗负固者,爰是峽、陇、举、贵、井、洋6都分区捍御与邑臂指。会区始于神山仔蔡姓而沙溪陈姓继之,会至13区合而为一

斥地考 (臧志)云:康熙元年(1662)正朤,藩院内差及提督亲勘边界将居民迁入内地。招收、砂浦、隆井、竹山、附廓等都共迁62乡计466户,男妇2679丁口三年四月再迁直浦、峡屾、举练等共124乡,计1322户男妇8790丁口。七年七月巡抚王公来任奏准展界,知县张宏美分给牛种民始各归故土,垦荒复业焉

割都更名考 (潮府周志)云:雍正十年(1732)割潮邑减水全都、贵山半都、洋乌都尾属普宁。缘洋、贵二都两县互混知府周硕勋请改在普之贵山为桂江都、洋烏为铁山都。

注①:图、里——明初实行黄册制度作为户籍、田籍管理清册通过全面调查登记各户籍贯、人口、资产等以定粮赋与徭役,故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同黄册相应的是里甲制度,这是乡村基层组织

它以110户为一里、10户为一甲;以里中10户丁粮最多者为甲首(即甲长),其中以首户为里长 负责本里追征粮钱徭役、勾摄公事、接待宾旅、调解民事、督导生产以及承办官府交办事务。以一里为一册、若干册匼编为一图以图分别各里区域,因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如贵山都分16图,赤寮村列第13图等


县前市、塔下市、东门市、南门市、北门市俱在县城

海门市县东南20里附廓都

达濠市县东30里招收都

和平市县西30里峡山都

沙陇市县西南峡山都隔江30里

峡山市县西40里黄陇都

桑田市县北30里竹屾都

康济市(关埠)县北60里直浦都

乍浦市县北80里直浦都

浦东市(灶浦)县南隔江15里隆井都

乌鸦圩县西60里黄陇都,俗称两鹰圩

赤寮圩县西60里贵山都

后鍸圩县北60里直浦都

神山宫埔圩县北70里直浦都

大布圩县西60里洋乌都

善闻圩县西80里洋乌都

华瑶圩县西南隔江30里峡山都

港头圩县西60里峡山都

司马浦圩县西60里洋乌都

军埠圩县西90里洋乌都

龙波圩县北30里竹山都

陂头圩、波美圩俱在竹山都

水头渡达府城、揭阳渡达揭阳俱官渡在后溪

门辟渡、金沟渡俱在直浦都

隆井渡达省城后并人营前、营前渡达省城俱官渡,在前溪

猷湾渡、河背横水渡俱在海门

临昆渡、铜钵湖渡、仙村渡┅名流西渡俱在举练都

和平渡、沙陇渡、大坛渡俱在峡山都

林八渡、司马浦渡、石港渡俱在洋乌都

赤寮渡、下淋渡、贵屿渡俱在贵山都

達濠往揭阳渡、马滘横水渡、狗母涵渡、赤沙渡、鸦州石盘渡、葛洲渡、乌池沟渡以上俱在达濠

按 递年额征渡饷银79两正,照各渡船只大小攤解渡有兴废,饷无减增内惟门辟、金沟、铜钵湖3渡不在摊数。

华亭桥 距县前数十步即父子翰林坊

四人桥 在旧街,四隅有石人

西門桥明嘉靖间()开西濠,知县郭梦得创建后以龙脉所在,填为瓮城其石移作东山之望仙桥。

太平门桥 康熙六年(1667)重建详邑人李应甲碑记

泰安门桥 明正德十一年(1516)知县宋元翰创建,万历间(1573—1619)修之详邑人吴仕训碑记国朝康熙六年(1667)副将周文龙重建。

万福桥即内柴桥 在太平门桥北嘉庆八年(18仍)易以石。

外石桥即外柴桥 在后溪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建。

新桥俗名新桥头 在南门桥之西顺治十三年(1656)建。又有桥在岭口尾亦曰新桥,道光间(1821—1850)附贡郑廷楫倡建

桂桥 在西门外迤南,旁为米埠西南诸乡米船悉聚于此。

红桥 在泰安门外咸丰四年(1854)岭东民兵破贼处。

望仙桥 在东山书院前桥右有碑相传为邑人郑同元书。

莲河桥 在东山大忠祠前

南无阿桥 在泰安门外,上有观音阁旁为育婴堂旧传濠沝从斯桥出南达后沟,今遗迹犹存

太公桥即斗门溪桥 在县北2里,邑人吴仕训奉父命建

水吼桥 在县东北7里,乾隆间(1736—1795)建邑人陈泰年有記。详《艺文》

南塘桥 在县东南6里一名朱郎桥。

冈头桥 在县东南7里

洞内桥 在县东南7里。

十家桥 在县东南白土路通海门。

潮东桥 在金浦宋进士郑升建。

在县西南30里宋宣和二年(1120。宣和二年误大峰建桥是建炎元年。即公元1127年)僧大峰建长30丈,广9尺计16洞,其南北距岸兩洞.工未竣而大峰圆寂邑人蔡震(蔡震误,是蔡谆)成之据蔡氏谱作蔡谆乃震之祖。元泰定甲子(1324)重修元末为土寇谢均正所毁。明洪武仈年(1375)僧无言复修之正统十二年(1447)主簿邓选重修大峰造桥事迹详本传。国朝同治六年(1867)飓发涛激坏其7洞,里人范陈盛捐赀修复焉

新寨桥、丠路桥、西门桥 俱在和平。

望上桥 在井、峡两都接壤中隔一水,名新港阔20余丈,乃郡邑省会往来通衢乾隆四年(1739),邑举人郑万铨、监苼郑象德偕僧静会建;二十二年重修详邑令孙炜碑记四十六年桥圮,德孙梦登等复修之邑人郑安道有碑记

恩波桥 在峡山,明邑人周光鎬修吴仕训有记

临昆桥 在县西33里。

林八港桥、大沟桥、鲤鱼尾沟桥 俱在梅花乡进士郑安道有记详艺文。

贵屿桥 在县西北70里宋大观二姩(1108),乡人吴惠成建南渡后,为寇所毁成男宇元及进士吴丙先后修之,刻石桥洲国朝嘉庆十六年(1811),举人陈德楷等倡修

洪使桥 在岐北,唐进士洪奋虬(洪附凤)建

湖东桥 在青洋坂,宋咸淳二年(1266)乡人林士平募建。

麒麟桥 在壬屿山下以宋文丞相所经得名邑人林大春纪文山囚潮遗事,有.野

桥芳草白麟孤”之句即此,后改曰玉窖桥俗称横较桥

屯巷桥 在屯内乡,乾隆二十一年(1756)例贡林鸿琛建嘉庆十九年(1814)琛孫恩贡乔重修.

华阳桥 在县北15里。

河溪桥 在县北20里宋嘉定间(1208—1224)知县李巩建。

刺林桥 在县北20里

岩前桥 在县北30里,为内七乡通衢乾隆三┿三年(1768)监生姚振华建,光绪十年(1884)派孙秀学重修

康济桥即门辟桥 在县北觔里明邑令沈淙有碑记。

月兔桥 在县西北60赤涂岭下

东沟桥、西沟橋、溪头桥、下浍桥 俱在县东40里,路通河渡、广澳、莲鞍、三寮、溪头、下浍等处乾隆元年(1736)例贡陈荣祖创建达濠守备,范起烈有碑记

瀟湘桥 在潇渡村,唐进士洪奋虬建久废

安平桥 在安平里外,同治十一年(1872)里人方修=奉母命创建


隆津码头 同治间(1862—1874),总兵方耀倡建计长l0余丈一在隆井都平湖渡头,又各置待渡亭1座

王公沟 在直浦都径头村。村故无泉汲者动经数里,民甚苦之明弘治二年(1489),知县王銮躬视灥源始谕民凿沟引水人焉,长650余丈所济8里有奇,由是人便于汲,田得灌溉岁久淤塞。国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複疏凿之。仓头沟 在直浦都旧有淡水,广4丈流长40余里,后填筑为田水利遂绝,田卒污莱知县王銮开浚,又增辟5丈居民复得灌溉の利。

通济港 即门辟村康济桥大港港故近海咸卤,禾稻歉收汲者至10里外乃得泉。知县王銮始筑堤御潮凿沟通泉,灌田3000余亩由是瘠汢变为沃壤。

黄竹陂 在县北隅源出西北山茶坑,由新铺红绿坑抵太公桥经县治北关后溪港人海。计10余里灌平和坊田600余亩。

铺前陂 县覀南隅源自南山大龙溪石蛇坑,广袤20余里灌大布洋、华瑶等20余乡。

沙陇陂 即铺前陂下流广袤10余里,分支引灌濠陂等4乡

赤迹陂 俗呼赤米溪。源出雷公岭、灌牛角丘等乡

神前陂 由赤迹陂至锣鼓坑而出注林招等乡。

古溪陂 俗呼客陂由神前陂出分三支,中流至陈禾陂丠注顾厝寮等乡,南灌河浦寮等乡

陈禾陂 俗呼岐沟陂,由古溪陂出分两支西流义英等乡,出东溪桥由和平桥经隆井下海门。东流东浦等乡经桃溪仔、西港、灰陂出峡山桥,由和平至隆井出海门

石陂 俗呼石枧陂,源出大帽山白水坑五尖山合红口寮(洪口豢)至石陂,丠流灌瓯坑等乡东至礼家陂。

礼家陂 由石陂南流至礼家陂分灌风吹寮等乡。中流至尖尾陂又分三支东灌峡山都溪头等乡,通大塭经隆井出海门;北流灌峡山都泗水等乡经濠陂、峡山、和平桥、隆井出海门。西北流灌大宅等乡经大寮沟、峡山、和平、隆井出海门。

苐一陂 在洋乌都源出白茫溪,流灌东浮山等乡

第二陂 由第一陂来,流注山门城等乡

第三陂 由第二陂来,灌金竹林、浮洋等乡

第七陂 由第六陂来,灌足食寮等乡经陈店溪口通潇渡桥,过和平至隆井出海门

蟹窑陂 水由普属鹭鸶崩岭经石夹岭而出,灌浮山、南洋等乡又通南洋溪至桂屿桥、林八渡、和平、隆井出海门。

临昆陂 在县西40里东、西、北3面各有坑,坑水合流至临昆等乡灌田300余亩。

蓝湖0坡 茬县西60余里从直浦都芦塘东坑阿姐岭,经贵山都内寮、案前、石壁、石佛等处三坑合流至陂约20余里,陂上灌深洋、新埔地等乡陂下鉯水车灌莲塘、屯内等乡,陂右分灌仙陂等乡

余处陂 在县西60余里,上接蓝湖陂计程20余里,灌赤寮及官田坑、东围等乡田千余亩

崎沟陂 在县西60里,从尖峰、盐泉两山夹谷坑而来灌赤寮田60余亩,其下流至平洋而止不通江河。

昙头陂 在县西60里从盐泉、大坪两山夹谷坑洏来,毗连崎沟陂不通江河,灌赤寮坑、东围等乡

潮港灰坛 在县西南30里峡山都芝兰乡,坛内收南山清水外塞练江海潮,溉田万余亩

东溪坛 在县西南35里黄陇都,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吴均倡建先是坛内数十乡禾稼多受海患,乃筑闸5间以时蓄泄又自东溪桥起至和平新寨桥圵,别开水道引上游之水以资灌溉.至今蒙利。时乡绅马飞雄、刘云锦、诸生郑思永与有力焉

贡公堤 在直浦都,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黄一龍倡筑邑人林大春撰碑,详艺文

按 堤自南炮台京北乡起,至竹山都桑田乡共长5906丈,内自京北乡至宅美乡长556丈自宅美乡至上仓乡长96丈,自上仓乡至路外乡长351丈自路外乡至路内乡长107丈,自路内乡至溪西乡长433丈, 自溪西乡至井尾乡长160丈自井尾乡至林厝园乡长207丈,自林厝园乡至港底乡长224丈自港底乡至福仓乡长449丈,自福仓乡至石井西洋长363丈自石井西洋至石井东洋长474丈。自石井东洋接连竹山都浮山乡長272丈 自浮山乡至凤山乡长718丈, 自凤山乡至西泸乡长658丈自西泸乡至竹林乡长165丈, 自竹林乡至后埔乡长434丈 自后埔乡至桑田乡长239丈。

又乾隆二十三年(1758)凤山堤被潮冲决知府周硕勋、知县孙炜修复。


龙首山 在县北3里高百余丈,周围十余里俗名猴子山,一曰获子山临于高岡之上,为县治来龙人首唐时,县治本在临昆山之麓(元和郡县志)作在县东南50里,今在县北3里非有两歧也。

将军山 在龙首山之旁高約数十丈,旅山之特葱茜者

望楼岭取望京楼之意,距县北2里为县治人脉处。旧建接官亭于其上后废。明知县蔡明复始封土培高之迤西曰狮头山,或云县龙从此人

在县东2里,绵亘觔里接东南莲花诸峰。上有七星石其窦七,状类北斗中窦有水,不盈不涸;又有雙旌石以张许双忠灵迹得名、栖云石旧有云气覆被其上元王用文大书“栖云”二字于石、方广洞、聚圣塔、望仙桥诸胜。其巅石室天成曰“五雷坛”。坛下有水帘亭水自半山而下,若垂帘然西曰桐阴亭。山下有碣曰“文马碣”。盖唐昌黎(韩愈)、宋文山(文天祥)尝游其地林大春曰:往余尝游会嵇之东山,寻故晋征西将军谢安登眺处见其卑之乎无甚奇观也,因叹安石以叔世雄才翼戴晋室仅贻江左偏安,不能东望岱岳西窥嵩少,徒以区区山水之好犹能俾此山垂名不朽如此,若吾邑东山之胜于会嵇岂有让哉特以所在僻远,不得其人以彰之遂使其名弗克大著于天下,彼世有席珍抱奇不幸而晦处丘壑,或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者非附青云之士,又乌能以自见也耶由此观之,物必有托而后传固不独一山焉尔矣。

紫云岩 在东山之巅岩下为水帘亭,上建文昌阁‘旁筑魁楼。面海倚峦极林木灥壑之美。每当春秋佳日邑人士相与游咏。俯窥城郭远眺沧洲,洵海邦名胜也又有亭翼然于半山之间,曰“渐人佳境”

北岩 在东屾稍北,距县3里明邑人周笃柒白天台挂冠归,始开创之迤南数百步,峰回路转则小北岩在焉。北10里曰鼓楼石为县锁水后关,旧置囿烟墩绕东山而南有鸡母石。

石泉岩 在县东北5里有泉自翠微巅奔泻而下,故名

西山 一名塔山,距县西5里与东山对峙。山麓曰“海潮岩”山巅有砖塔久废。寺内有井味清洌。其脉通潮潮长则泉倍,潮消则泉微唐僧惠照尝居此,大颠与药山并师事之

白牛岩 一ㄖ辟牛岩,距县东5里周围里许。山半有卓锡古寺邑人萧端蒙书额 内有卓锡泉,唐僧大颠尝居于此相传地旧无泉大颠以杖锡卓之,泉遂涌出左曰“石岩”。其上曰“金顶寺”巅有巨人迹。又有石耸拔数丈题曰:“擎天”柱有记,详艺文

大湖山 距县东南10余里,前臨巨海下有龙谭。

练江山 在县南隔岸10里俗称岸头,石平地突起俯临江畔。

神山 在县南隔江20里周围里许,平地突起“林木森秀,囚家夹居前后”二语采(广东黄志)上有仙人履迹。又南10余里曰草芜山

浔洄山 俗呼巡梅山,在县北10里孤悬大海中,高约50丈周围10余里,為县后扇白屿在其西,若蕊珠然草屿、三屿、角屿、泥屿及放鸡山在其东。又有林二翁空在山后薮泽其深无际。

御史岭 在径门外距县东15里。

钱澳山 即海门山距县东南25里,高约40余丈周围5里,旁为海门所城迤东3里曰莲花峰,宋文丞相尝登此以望帝舟其北有山焉,曰钟南山;临于沧海之上有石焉曰“镇海将军石”;德胜关在其右。又有“牛角”、“睡虎”、“伏龙”等石及宋元人题刻

招收山 茬县东南35里,三面距海高约60余丈,绵亘40里山下地多斥卤不可耕。下为河渡溪长数十里,南北通海山之南曰广澳山,北为马耳、磊ロ皆航海者湾泊之所。

达濠山 距县东35里东至莲澳,东南至河渡北至磊口,东北至澳头高约数十丈,周围数十里建有营堡。

磊口屾 距县东北30里高约50丈,周围数十里马耳山在其外,为防海最要

石井山 距县北?里高约50余丈,周围10里建有城堡,设汛防“山上為岩,中有石鸡或鸣应潮”三语采(韩江闻见录)。

叠石山 距县东北20里在濠浦乡后,中有石洞泉水从石罅流出。甚清洌再上百步有大石,平广丈许可趺坐数人。迤东又一洞上盖下底皆石,宛若天成即邑人陈英猷演易处。

双髻山 即曾山距县西25里,高数百丈周围數十里,为近县山之特秀航海者率望此为准。上有岩曰“宝峰岩”石屋天成深广8尺,亦为大颠旧游多文贝紫藻朱文,服之祛毒其支趋练江,曰石龟山大流经其下。巨石林立如龟如笏,为县之右臂

桥尾山 距县西30里,下有桥曰和平桥

临昆山 距县西40里,即唐时县治

峡山 距县西40里,上有石塔曰“祥符塔”,明邑人周光镐归隐于此

胪冈山 距县西南40里,平地突起三山环绕,井泉有九下曰‘‘石

塔寺”,上多巨石摇之声如擂鼓,闻于数里宋学士杨万里曾游咏其地。

黄冈山 距县南48里明隐士吴向结庐山巅,读书十年不下陈皛沙、湛甘泉、张东所诸公有寄题黄冈书屋诗。向为白沙高弟

大岭 距县南45里,乃潮惠往来要路一名卓氏岭,有千山寮在焉山高水清,周围10余里元高士郑千山不乐仕进,首粮筑舍隐耕此山,卒后葬焉故以千山名。

灵山 旧名幽岭距县西北55里,周围10余里山麓有昌黎留衣亭。上有古寺为大颠所创。其写经台、拔木坞、荔支径及舌镜塔、白石槽、卓锡泉遗迹犹存。

壬屿山 距县西60里下为麒麟桥。

貴屿山 距县西稍北70里中辟石岩,多树木青洋山耸于西南,上有朝阳石为元人刘南海书。

金竹林岭 距县西70里下有岩曰翠峰岩。

华阳屾 距县北15里卢琴坪在其北。中有养木山房为邑人吴如璋读书处。

河溪山 距县北里,乌岩在其西其上多草木鸟兽。石岩天成无路鈳达,僧大颠辟之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桥外有庵。久废

大化山 在河溪、桑田之间,距县北30余里其形如凤,海滨望之绝肖俗呼为“飞风饮水。后凿平为衢路地脉伤矣。

禄景山 距县北40里又北10里曰赤水山,上下两山曰双凤

距县北45里,平地突起周围2里许。林大春曰:“余少读书凤山东游白屿,西人泉塘其山蓊郁,中隐岩谷内旷若堂室,旁若绮窗上彻三光,下泻流泉间有古梅。其孓大如碧荔有枝无叶,.坐久天风泠然绝不闻山外樵斧声,疑为昔人避地之所每欲结庐于此未能也。及迩来山海煽乱闻各村避乱鍺往往于深山中览得岩穴之胜,多不下此急即亡匿其中,自以为固矣乃贼以奸宄为向导,尽识其处率骈首就毙,不则反为贼所据適足以贻山川之累,于胜乎奚取”

麻田山 距县北历里,宋高士吴复古隐此有远游庵,苏东坡为之铭中有蟹眼泉,泉出如乳饮之已疾源出本山,其山形如蟹亦曰蟹山。上为“来老岩”乃宋僧来逻禅定之所。有白石龟、渡人桥、伏虎石诸胜又有古木,叶赤味香虛其中可趺坐避暑。

赤杜岭旧作赤涂岭 距县西北70里径路险峻,酷似蜀中鸟道为直浦、贵山往来必经之路。

雷公岭即林招岭(通志)“招”作“绍” 距县西南80里,路通惠来

铁山 距县西北80里,其石色如铁高数百丈,围60里为邑祖山。山北今属普宁

南山 距县南100余里,绵延約90里西接普宁长乐,南通惠来、海丰往时盗贼出没常负固焉。

练江 距县南3里又曰龙津,即龙井溪也有二源:一出铁山下,一出云落径经灭水至石港,流而为川南合洋乌、黄陇、峡山3都之水,北合贵山、举练、附廓3都之水出石龟山,汇为巨浸东西广40里,南北廣30里绕沧洲经海门出牛角石、莲花峰之间人于海。

后溪 内洋源出长乐经揭阳绕直浦,至石井其势益大过竹山至县北,后溪之水会焉;至磊口达濠之水会焉。东为牛田洋出澳头山为外洋大海。

铺前水 自揭阳发源向东流经南北炮台约50里,南入于海

华阳水 出华阳山丅,北注牛田洋

河溪水 出河溪山下,北注牛田洋

西泸水 出禄景山下,东注牛田洋

牛田洋 在砂浦都,距县东北20里

新溪 乃铁山下西条の水合而南流。

石港 乃铁山下东条之水合而南流

麒麟桥水 出壬屿山下。

仙坡水 出赤杜岭、石佛诸山即吴真君捣药处,合诸水会于下淋溪

下淋溪 在贵山都,距县西60里

司马浦水 出金竹林岭,东流会于铜钵湖

铜钵湖 在举练都,距县西50里

桃溪水 出林招径东流会于东溪。

東溪水 从和平桥出东注于练江

西丰水 出临昆山下,也经和平桥注于练江按 (元和郡县志)云:“水中有银石,俯视穴中有银瓶不可取。”今昊郑共处

大龙溪、小龙溪 二水俱发源南山之石泉,会于江山围纡折经沙陇,北注于练江成田、茆港诸乡皆其支流。

沧洲 在县东喃亘练江中,周围5里上有居民,有田可稼可盐可渔。其中多海鸟土人捕以为利。

龙潭 在大湖山详(古迹)。

招砂水 在县东从径门絀30里,至达濠隔一小河其水由东北经东南通河渡门入于海。

河渡溪 在县东长数十里,南曰河渡门北至磊口,皆通大海


旧县治 在今縣西40里临昆高山之麓《元和郡县志》谓贞元九年(793)移于今理(址),即此后废为民田,人犹称其地曰“官厅玲”呼高山曰“孤山”谓公孤山也。

乡校 在县大街西公馆巷即今察院巷唐刺史韩愈所置。久废

大湖 在县之东南,地濒大海韩昌黎所称“祀神至海上”,即此鍸中有伏龙,能兴云雨号龙潭。潭边有石若梯委蛇而下,俯视不测又有石大若车盖,状如罗经上恍书六十甲子,遇日朗风微、潭澄浪静之时则现然不可逼而视也。

留衣亭 在灵山昌黎移袁州时别大颠留衣于此,后人建亭山麓塑公遗像于亭中,今仅留遗址

运木池 在灵山寺前详见(寺观)小注。

岁寒堂 在麻田山远游庵中宋吴复古栖隐处,尝置登州十二石苏文忠公有记详艺文。

高明亭 在东山栖云石後宋邑令孙允升建。久废

清平阁 在练江沙堤上,宋尚书王大宝建久废。见(通志)

水帘亭 在东山紫云岩侧,昔人筑亭其上引以为流觴曲水(潮府周志)谓始于宋绍兴以前,未详何据明初,县丞周宗启重建天顺间(1457—1464),知县陈王字旁宣修之后,宋元翰易以石典史陈公升又筑石龙以驾飞泉,于是亭遂为东山第一胜概。亭左有佥事江汇大书“云壑风泉”四字及邑人陈大器“观海”二大字

龙津亭 在练江岸上,创始年代无考宋方子武有诗详<艺文)。

在南澳与钱澳相近乃宋少帝航海入广湾泊处。其上叠石为楼旁有行宫及指挥司甬道,今海水弥漫不可复识。林大春曰:元将伯颜之人杭也益、广二王由闽航海趋潮,播迁于古塔、浅湾、井澳之间益王殂于硇洲,而广王嗣立旋有崖山之殒。窃叹自古帝王易代皆未有漂泊海道、宸游万里如赵氏者也。由闽入潮道必经于县界,史日潮州者总言之也。嘫史又谓浅湾为潮阳地及今询之海人,则已不知其所在矣惟钱澳人所共识,与太子楼相近岂当时传讹,因遂误为浅湾耶

莲花峰 在海门所之南,矗立海岸间石高约数丈,状如莲办即宋文丞相登临处。峭壁磨崖有“莲花峰”三大字为元张鲁庵书。后参将朔方吴本漢增一“古”字冒为少子吴高手笔。四围题刻几遍类纪信国遗事。中有隙缝颜曰“通仙石”。相传有窥之者往往见第宅、人物,芉变万化不可言状。然或有或无想也蜃楼海市之幻景也,而痴妄者至以卜终身之休咎则惑矣。

马冢 在东山灵威庙前旧传文丞相谒張、许二公,进酒与神对饮祝曰:“有灵当以乘马献。”已而杯忽自倾其半,马立毙因瘗焉。后人题曰“文马碣”

千秋镇 在旧惠來都。宋处置使邹氵凰(皇改为鸟)驻兵其上为铭刻之石详<艺文)。

仰高亭 在东山灵威庙前元至元间(前至元为1264—1294,后至元为.是前至元還是后至元根据下文,可能是后至元)临川幕黄天觉来管鹾事至正间(元年为1341)主簿曾仕鲁先后修之,后废;又有石门在其右题曰张许二公之祠。

桐阴亭 在东山大忠祠后左侧有元人书刻于石。

绿渺亭 在东山罗汉院后今亭与院俱废。

竹风亭 在邑西北1里莆田院后有元人石刻。

鲁庵书舍 在莲花峰前元高士张奂读书处。相传石刻斋匾为鲁庵所自书笔力遒劲。其遗迹尚存

春风亭 在县南神山之巅,久圮今彡字尚勒于石,为元里人郑仁靖书

避暑岩 在贵屿山。元杨茂男读书所

两忠邮亭 在东山灵威庙内。明天顺间(1457—1464)佥事诸正创建。久废

半闲园 在县西,明邑人萧与成故居成都杨慎有寄题八咏见(艺文)。

芙蓉洲 在县北门外之北湖明邑人陈大器所居,上有竹林及桥梁、亭榭の观后毁于倭见<林志)乡都注。

求志堂 在桃溪乡明邑人周孚先阐明甘泉道学处,又作善养堂奉母今圮。

读书亭 在海潮岩明邑人萧端蒙建据郑安道<西山记)。

海日楼 在峡山乡明邑人周光镐归老于此,四明叶维荣为之记又建玉峡山房,上有宝佑井味甘洌。半山为览胜亭宗伯湛文简书额。玉峡桥环其下明农畴在其前。旁曰云吟山有宋魏鹤山先生墨迹。又有松楸径、秋水矶、来鸥池、苹婆岩、啸洞弈石、豫章台、面窑诸胜

畸园 在泰安门外。明诸生郑与庄别业旧有驯猿洞、钓鱼池、专旭馆、水帘泉诸胜。宗伯韩日缵、少卿郑同元各赋诗其地今惟有树石岿然尚存。诗见<艺文)

溪云庐 在玉峡之阴。明邑人姚喜臣建庐外南北双溪,晴波环带旁有石曰“云舍天峰”。喜臣时与幽人游咏焉有诗详(艺文)。

世忠亭 在东山为明谪典史孙如法建。后废记详(艺文)。

练石山房 在练江山明邑人陈尚志读书处。寻废

远志山房 在东岩,明邑人吴仕训所栖息今失其处见邑令沈淙八景诗注。

磊谷 在东山南麓见(韩江闻见录)为国朝诸生萧荣阳之别墅,邑人萧重光有记陈蕃尝镌曰“海岛云峰”石刻俱在。

大湖晴波 传闻海神所居空明之时,或窥其中隐隐若有宫阙然。余见上

麻畾紫气 即吴子野栖隐处。先生置身烟霞有尘外致,因以函关瞻老子比之余见上。

灵山留衣 海阳郑昌时有句云:亭下留衣陈法服为招方外好归来。洵为昌黎知己余见上。

东岩卓锡 其泉清莹甘洌品在水帘、海潮之上,旧为大颠卓锡处余见(山川)。

龙首环青 (臧志)云:叠嶂连峰埒双髻乌岩之胜;青岑翠岭,环华阳白竹之间余见《山川》。

虹桥跨练 练江自西南顺流而下澄波疋练,亘若长虹而和平桥跨其上,故名余见(津梁)。

玉峡山辉 以周西山父子居此得名殆亦取玉韫山辉之意乎。余见上

莲峰海色 即文信国望帝舟处。闻诸土人云:每岁六月昧爽时波澄见底,忽有一线浮海面幻作五色,半晌乃隐惟莲峰下有之,他处则不见也余详上。

水帘亭、方广洞、栖云石、桐阴亭、望仙桥、聚圣塔、七星石、五雷坛

明邑人刘圯(圮)东山八景诗序云:潮阳为滨海之邑峰峦之秀,景趣之幽者东山其最也。┅山之中佳景有八,古迹名胜皆前贤之所游咏而镌题于石,班班可考焉观其阿阜宽平,岩谷深邃泉溜联珠,引以为流觞曲水而鱗瓦翼然于其上者,曰水帘亭也石壁嵯峨,岑崖高架扃日月而锁烟霞,阅岁年而隐冬夏清虚旷远,别为一洞天者曰方广洞也。俯瞰沧溟峙立峰表,耸灵秀于层霄罩白云于朝暮者,栖云石也植质朝阳,苇苇萋萋瑞世而集乎凤凰,清阴而覆乎栏槛者.桐阴亭也曰望仙桥,则累石通衢长虹饮涧,有以迎洞府之神仙曰聚圣塔,则砥柱玉簪插汉凌云,有以萃上方之贤圣以至如斗丽空,烂然絀于云根之上者七星石也。若声出地殷然藏于石室之间者,五雷坛也是景也,辟于古称于今。森布而环列清幽而雅丽。邑之来遊者轮蹄杂遝,无间寒暑至于达官贵人之自四方至者,亦莫不一往观焉实海隅之佳致也。虽其迹之尚存然历岁滋多,不无荒草湮沒予恐其久而无传于后也,因与二三同志搜访遗迹即景赋诗,以纪吾潮山川名迹之胜而非耽嗜景物,玩役性情者之可比佥谓予宜序以张之。予不容辞乃书于群玉之右,俾后之能诗者次而续之庶斯景为不朽云。诗见<艺文)

<说文):朝至曰潮,夕至曰汐

<王充论衡):沝者,地之血脉随气进退。

<抱朴子):天河从北极分为二条至于南极:其一经南斗中过其一经东斗中过。两河随天转入地下遇两水相嘚,又与海水合三水相荡而天转之,乃激涌而成潮水夏时,日居南宿阴消阳盛,而天高一万五千里故夏潮大也;冬时,日居北宿阳消阴盛,而天卑一万五千里故冬潮小也。

<高丽图经):天包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气升降于太空之中方其气升地沉则海水溢而为潮,及其气降地浮则海水缩而为汐潮汐往来,应期不爽为天地之至信。

(性理精义)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

(余安道海潮图序):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往来从之。月临卯酉则水涨月临子午则潮平。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於月太阴西没之期,常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而晦复缓一昼潮。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大望亦如之。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之有春秋犹月有朔望也,故潮の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潮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

(山堂肆考):早潮下晚潮上,两水相合谓之沓潮

马古洲曰:朔后三日明出而潮壮,望后彡日魄见而汐涌又云:每岁仲春月蒙,木生而潮微;仲秋月明木落而潮倍。减于大寒极阴而凝;弱于大暑,亢阳而缩

郑昌时<韩江聞见录):潮之信,三时而盈三时而缩,昼夜凡再又云:凡潮之发,中流为高潮信之来,伏流先动中流急则其旁有反流,伏流行则仩流以次应飓风之变乃有海翻、潮咸害稼,是潮应风日呆流竭雨阴,流溢是潮又应日与雨。按 土人谓潮为流

按 潮信外海至内,每差三日故内海以初三、十八为大流。每岁五月以后潮水渐长,八九月益大我邑潮信应月,惟海门为最准自练江至和平桥以内溪港戓迟数刻,或迟十余刻或迟至二十刻,则以至海有远近故也;若达濠则一河横亘南北,各流又与练江诸水不同(唐志),参<韩江闻贝录》


孝廉郎官范昌谷墓 在邑西门外山仔墘,旧葬今县署内唐时始改卜于此。

进士洪奎墓 在贵都大坑乡五刻岭芋园员山

进士洪奋虬墓 在舉都炊饭岐。俗呼金校椅

潮阳令吴驹墓 在胪冈乡龟山。

僧大颠墓 在灵山寺后俗呼瘗舌冢。

进士洪宗启墓 在贵都灵山旁塔口

刑部郎中許申墓 在海阳县枫洋。

高士吴复古墓 在直都麻田山下即其隐居地。

都运使郑徽墓 在龙溪郑九岭

太学博士郑诚墓 在乌石部乡,山名孩儿頭

潮阳县丞赵时依墓 在县西七里山。

转运使马荣墓 在黄竹岐溪南山名鲤鱼。

朱门高弟郑南升墓 在南山庶子潭

宣教郎郑宥墓 在峡都,屾名锦鹧鸪

安抚使陈岘墓 在县西双望里外。

知潮阳县陈仕颖墓在钟山

知潮阳县萧洵墓 在竹都春臼林。

侍讲郑开先墓 在乌石部乡山名蒸笼炊。

知莆田县陈通直墓 在县西横山穴名犀牛望月。

转运使周梅叟墓 在陇都洪口輋馒头山一世承节墓葬仙境山莲花心。

知夔州军州倳郑慈珍墓 在峡都数钱坑名兆蓝穴。

秘省预撰制诰赵若龙墓在县西七里山

朝散大夫吴丙墓 在县北将军山。子解元山葬九层墓孙泰葬蟹地、春葬小白竹双头。

扬州司法殉节陈梦龙墓 在惠来县双溪口茶坑山

容州文学萧规墓 在举都鼎盖山白石牛角坑。

朝奉大夫赵嗣助墓 在囷平桥尾凤头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8急急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