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河北李氏族谱谱

陇西李氏文化
  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以来,陇西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重镇,是陇右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彪炳华夏文明史册,尤以天下李氏的&郡望&和&故里&而名扬海内外。陇西李氏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世界李氏之根,也是李氏发祥、成长、繁衍、迁徙之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陇西李氏文化。
  陇西:李氏&故里&& 丝路重镇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李氏得姓,源于皋陶。春秋时李耳着《道德经》成道家学派始祖,李姓始显。李耳九世孙李昙为秦国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辨、昭、玑。长子李崇仕秦被封为陇西太守,即为陇西房始祖,传下陇西李氏,陇西李氏自李崇开宗立派;四子李玑定居河北赵郡(今河北赵县),传下赵郡一房,为赵郡房始祖。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6大房。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汉朝飞将军李广、西凉武昭王李暠、柱国大将军李虎、唐太宗李世民等在中国历史上均享有崇高威望。
  在历史的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甘肃省原省长张吾乐1995年向海外发表《诚邀五洲宾朋,共同开发甘肃》广播讲话时称:&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以陇西为郡望、以盛唐为旗帜的陇西李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代有伟人,英贤辈出,播迁各地,享誉中外,李姓是华夏诸多家族种姓中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巨族大姓。 周有老聃、秦有李斯、汉有李广、&后汉二十八将&、&秦王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浩如烟海,数不胜数,特别是唐代李姓王朝的建立,使李姓氏族由中兴发展到大兴。
  诏令陇西&郡望&& 修建&李家龙宫&
  生长于陇西成纪的李渊父子统率十万关陇军,逐鹿九州,一统天下,文治武功,至为煊赫。修《氏族志》时,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姓皆以陇西为&郡望&,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国姓李姓,并在陇西县城西北角(巩昌镇一心村庙儿巷)修建李氏宗祠&李家龙宫&祭祀先祖。
  李氏族裔&得唐独厚&,创造伟业,也为陇西李氏树立了一座光彩斑斓的丰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姓担任过宰相的,赵郡有13人,陇西郡有10人;此一时期,李姓人家的文治武功,至为煊赫,李白:&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王勃咏叹:&陇西多名家,子弟复豪华&&麟阁图良将,六郡名居上。&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者多达58人,先后建立了大成、西凉等12个政权王朝,最为辉煌的为唐王朝。
  李家龙宫是天下李氏族人祭祀先祖的李氏大宗祠,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也是开发陇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依托载体,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李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
  陇西堂:李氏宗族的标识
  &郡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即世居某郡而为当地人所仰望之意(《辞海?郡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汉袭秦制,为郡望一词打下基础。汉武帝开疆拓土,在创造伟业的过程中,各郡都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姓氏便成了大姓,即所谓的&郡姓&.李氏的郡姓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并且一直是陇西最显贵的世族。李世民登基后,下诏天下李姓的郡望为陇西。南宋郑樵辑《通志》时,便在李氏源流的结语中说:&故言李者称陇西&.台北出版《李氏源流》一书中称:&李氏族繁衍布于四方,人口之多,为各姓氏族之冠,且吾族源出于一,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源出于同血系,殆无疑义&.由此可见,世界各地均认为李氏的&根&在陇西,共尊&陇西&为郡望,&陇西堂&为堂号。
  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陇西成为一个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从而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时至今日,散居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对&陇西&二字均怀有深切的亲情。散居各地的客家人的祖先走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迁徙之路,但&崇本敬祖,慎终追远&的意识根深蒂固。在闽、粤、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的李姓同胞,家家户户都有&陇西堂&的匾额,或挂在大门口,或悬于客厅,有的逢年过节时供奉&陇西堂&牌位,缅怀故土,遥祭祖先。海外李氏宗亲会会址的高大建筑物上都用汉字署名&陇西&二字。湖北阳新李氏宗祠有一幅楹联:&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广东梅县的&陇西堂&廊柱上有一幅楹联:&旋马家声远,犹龙世泽长。&唐朝大诗人李白称:&白本陇西布衣,因家于绵&,&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李宗仁回忆录》第一篇&家世&中说:&相传我们的先祖是陇西人,历朝历代,迁徙数千里才定居到广西的。&
(责任编辑:陈冬梅)
------分隔线----------------------------
21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靖远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石门乡小口村黄河东岸石羊滩滩...
从陕西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出发,广袤的黄土高原,间或点缀着几丛绿色植被。转过...
又从印度采摘回果实...
2013年6月至8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对忠县洋渡临江二队冶炼遗址的考古发掘中,...
没有话筒、没有音响,最朴实的唱腔、最传统的乐器,正是这样一出独具云南白族特色...
蜀王府遗址出土瑞兽石雕的消息让人很快便联想到去年出土、有“牛萌萌”之称的石犀...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C)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 位访客!陇西李氏宗祠
陇西李氏宗祠
时间: 15:26来源:家国网&作者:admin&点击:&985
次评论:0字号:[大&中&小]
【宗祠概况】 (历史、沿革、现状)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李家龙宫几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
(、沿革、现状)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李家龙宫几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
元时期,李家龙宫修复了部分建筑,但又遭战火毁坏。明万历五年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重建,由于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
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增建后的李家龙宫,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清顺治五年又毁于兵灾,仅留“北
天第一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曾于任期内在“北天第一门”上悬有“仰弥高”竖匾额。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
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
家龙宫现存形制,基本是明朝的“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区”样式。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及大小殿阁建筑群,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
楼”。中部建有主祭堂,并悬有“陇西堂”匾额,正堂供四尊牌位(“李氏始祖利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李氏先祖李琼公”)及汉&雕刻的李族祖像,殿中还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陇西房始祖李崇等李氏先祖塑像,香火甚旺。北殿屋脊上的九条龙,即为“九五至尊”
之意。后部为后花园,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别叫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山上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内有塑像,掩映在绿荫丛
中。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琪花瑶草,点缀其中,叫“后五山”。
解放后,李家龙宫改为学校。殿宇上的椽檩修建了教室,大树被做成了桌椅板凳,只留下西北角的四座建筑和后花园的部分树木,其他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或改造,三座假山也被夷为平地。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近年来,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美国、荷兰、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及大陆29个省、市、区的李氏组织,与李氏族人10万多人,到李家龙宫旅游观光或。
(周边环境)
打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史,总无法回避“陇西”二字。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华夏民族远古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两千多年厚重的人文历史。
《陇西县志》等相关史料记载,“陇西”一词最初指的是田埂,在古代“陇”与“垄”相通。古人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把它们称为陇
山。人们将陇东、陇南、陇西称为“三陇之地”,它们的命名同陇山密切相关。后来,人们又将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地区统称为“陇右”。
陇西地处中纬内陆,自然地域开阔,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降水量差异大,为农牧气候过渡地带,宜农宜牧,以农业为主。渭水流经陇西全境,境内山川雄壮,风光迷人。
下李氏出陇西”,陇西又是李氏发祥、发迹、成长、繁衍和迁播之地,是天下李氏的“”故里。陇西还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又名“第二亚欧大陆
桥”,即从中国的江苏连云港市和山东日照市等港群,到荷兰鹿特丹港口、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港口的铁路联运线)的必经之地。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今天的陇西县(即古代襄武),因为沾了“陇西”二字的光,就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古陇西”。其实,今天的陇西县仅仅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到了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才在今天陇西所在地设置了陇西县。也就是说,今陇西县得名比古陇西郡(即今临洮)得名晚了1270年!
尽管今天的陇西县不是古之陇西郡,也不是陇西李氏的郡望,但仍属古陇西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历史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元、明、清三代,今陇西县在历史上也
是一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国史上的“陇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位于今陇西县的“李家龙宫”,从公元627年起,几乎成了整个陇西李氏文化的象征。据《陇西李氏文化续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编)有关文章述,李氏宗祠在今北关西北隅一心行政村界,是唐贞观年间,当时的治陇官员与聚居此处的李氏族人筹资建设的,因唐太宗书“李家龙宫”而得名。李家龙宫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
李家龙宫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李家龙宫之所以称宫,是因为其不但规模大,而且规格也高于庙。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有九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李家龙宫的地位可想而知。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有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根深叶茂。
【本族名人】
李利贞:(前1069年—前992年),
原名理利贞,李姓的得姓始祖,也是李耳的祖先。李利贞的父亲理徵是皋陶的后代,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纣王旨意,招来杀身之祸,且家族面
临株连危险。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难耐,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改理利贞为李利贞,后
迁居陇西。
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春秋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传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老子》一书的作者,又说春秋末期的曾向他问礼,还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老子》一书又名《》、《老子五千文》是主要经籍,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
李信:时代秦国将军,李广的祖先,生卒年不详。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西汉著名将领。他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他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他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使后人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李暠:政治家,文学家,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渊:(566-635年)字叔德,祖籍墜西成纪人。唐朝皇帝,618-626年在位。自称太上皇,死后庙号“高祖”。
李世民:(599—649年),汉族,陇西成纪人。李渊次子,唐朝皇帝。627—649年在位,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死后庙号“太宗”。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甘肃陇西县昌谷乡人,唐初郑王的后裔。李贺天资聪慧,智能出众,在其父亲的教导下,四岁就识字念书,七岁便能填词作赋。李贺是唐朝中期一位有特殊成就的诗人,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受到、韩愈创作精神的直接启发,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出生于盛唐时期,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冲:(450—498年),字思顺,北魏陇西郡狄道人,“飞将军”李广的十九世孙。李冲是北魏中期重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为“孝文改制”尽心竭力,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遭到保守势力的拼命反对,但他坚定不移,使“孝文改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他和孝文帝的改革贡献一并光耀史册。
李桂玉:字姮仙,甘肃陇西县人,清代女文学家,约生活在嘉庆、道光年间。她生于甘肃,青年时远嫁湖南,后随夫林肖始还居福州。她自幼性格幽娴,但勤于读书,关心国事。她除了删订《三奇缘传奇》(已佚)外,还撰写了著名的长篇弹词《榴花梦》。《榴花梦》在热情吟唱“女中英杰”桂桓魁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流露出为长期以来受封建压迫的闺阁女子扬眉吐气之意。
外,史上的“陇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都是陇西县人。以讽世小说著称的作家李公佐,元和中曾任江西从事。他撰有传奇:《南柯太守
传》、《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等。其中《南柯太守传》记述了游侠之士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内大
治。不料与邻国发生战争,紧接着公主去世,国王将他遣返故乡。这时他被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人生原来不过如此而已。据《陇西史话》记载:李朝威写的
《柳毅传书》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了各种杂曲话本。这个诞生于中唐时期的传奇小说,代表了我国唐代传奇小说的最高成
就。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形象地揭示了月下老人的来历。
【祭祀活动】
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如今,在李家龙宫举行的祭祀活动,已经没有限定的时间和季节了。下面是近几年人们在李家龙宫的祭祀事迹:
2006年6月20日,香港李炬能先生携夫人在澳大利亚云石棉夫妇的陪同下,专程到李家龙宫拜祭先祖。
2006年7月9日上午,江西省南昌市市长李豆罗一行10余人到李家龙宫谒祖。
2007年8月8日下午,福建省长乐市陇西李姓海内外宗亲联谊会陇西分会,举行开业典礼。
2008年2月12日,浙江宁波元祥科技有限公司、宁波美屋工贸有限公司李亮,率宁波李氏宗亲9人专程到李家龙宫寻根祭祖。
2008年4月9日,以李振钦为团长的泰国李氏宗亲一行28人远涉重洋,来陇西寻根祭祖,在李家龙宫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典礼。
家龙宫的祭祖大殿建于北宋仁佑年的威远楼,正堂供奉“李氏始祖利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李氏先祖李琼公”之位。殿内分别置香
案、设香炉、蜡台等贡器,主殿香案北侧设贡桌,陈设酒醴、贡果、糕点、杯箸;东南侧设小贡桌,放香炉、鞭炮等,乐队、乐工设东墙位置。
祭祖程序大体如下:
一、主持、礼宾进入岗位,做好祭祖准备,负责组织整个祭祖活动。
二、祭祖者恭临殿前:祭祖团选一名代表为主祭人,带领全体陪祭人员列队进入祭祖区。
三、李氏宗亲祭祖典礼开始。全体肃立(所有祭祖人员向前跨半步,脱帽、鞠躬、肃立)。主祭人一人换装。(主祭者换红色唐装)
(一)奏乐。乐队奏“李氏宗亲祭祖乐曲”。
(二)鸣炮。(鸣炮十八响,代表十八子李)。
(三)击鼓。(击鼓十一响代表“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李氏族人”)。
(四)鸣钟。(鸣钟十响代表“全世界一亿多李氏同胞,每敲一次代表一千万李氏族人”)。
(五)拂尘。(由执事拂尘)。
(六)上香。(由四名礼宾带领众祭祖者醒香、捧香、纳香、行叩拜礼)。
(七)行三献礼。(礼宾先生行礼、乐工奏乐)。
通赞:向祭者班齐,陪祭者序立主,祭者就位。
引赞:就位。
通赞: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
通赞:参神。
引赞:诣香案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爵、叩首、起、复位。
通赞:进鱼米。
引赞:诣酒樽到神位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酒、奠爵、叩首、起、复位。
通赞:行初献礼,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
通赞:读祝文。
引赞:诣香案前,跪。
通赞:读祝文。
陪通赞:叩首、起、复位。
礼通赞:行亚献,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行终献礼,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撤馔(此时,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时食回来,放在院中香案上,揖、叩首、复回原位)。
通赞:点(此时,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糕点,贡在神案两旁,叩首,复回原位)。
通赞:告礼成。
引赞:礼成。
通赞:辞神。
陪通:跪、叩首、起。
通赞:执祝生捧祝,执爵生捧爵,执杯生捧杯(均放在香案上)。
焚祝文(主祭者焚祝,并奠酒)。
引赞:各移燎位(此时,祝文捧在贡桌上,将祝文放在香炉上,用黄钱、香烛、,鸣炮)焚祝。
通赞:望燎,送神。
五、祭祖仪式结束,游宫开始。
备注:主持穿红色唐装、礼宾穿深蓝色唐装、主祭者穿红色唐装。
【族谱家规】
陇西郡李氏族谱包括有:《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陇西李氏续修族谱》(四卷)、《陇西仙桥李氏谱志》、《闽南陇西李氏族谱》、《李火德族谱(上、下册)》、《福建长乐陇西李氏族谱》等。
明朝李善长在其《李氏宗谱序》中说,李氏家族自由颛顼起“开始于君而继于相,两汉皆相,唐则复君,宋后先为相,其间擅德业而名当世者,不可计数矣。前者既以代兴,后者何难踵美。”很明显,李氏能够显贵千百年,是与其族风有着密切关系的。李氏族风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条:
第一,和睦宗族,万脉同源。
第二,敬孝老人,友爱凡弟。
第三,敬贤师,重学识。
第四,勤劳务业,各实其职。
第五,重祭祀,贵祖坟。
第六,禁胡作非为、行为不端。
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
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林、傅、均。
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
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勝、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啓、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
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
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
通谱班次:?、敘、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焕、新、班……
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以下是《陇西李氏续修族谱》的一些内容。
《陇西李氏续修族谱》(四卷):[巴县]李春蓉等纂修;始迁祖:[清]李敏癸;始迁祖敏癸,清雍正四年由粤省长乐县迁蜀巴县。谱载序、世系、舆图、传、诗、祠规等。民国2年(1913),刻本。
西李氏续修族谱》的《例言》具有法规性质。族谱谱例中关于立嗣的规定,不是单纯的“”问题,其核心是事关财产如何继承的大问题。宗族共同体是土地私有
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何人不能入谱,绝嗣之家如何立嗣,都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问题,而是事关整个宗族利益的大问题。此外,由于封建时代存在多妻制,
因此还有如何处理嫡庶关系的问题。《陇西李氏续修族谱·例言》对于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所作的规定相当具体。嫡庶之别源于妻之外有妾,所以首先规定了在族谱
上妻妾的不同书法:
配氏以重大伦。人伦首自夫妇,名分必正,妻与夫虽属敌体,究必统于尊。故以“配某氏”旁注而不大书。妻不并立,夫为纲也。纪氏所自出,故书其父及籍。书
“聘”,未娶也;书“配”,既娶也;书“继”,续娶也。妾压于娟不书,有子书“副室”者,子赖母生也。妾子贵显封嫡母,书“副室”则贬,书“配”则抗,书
“又娶某氏”,母以子贵也。妇道从一为贞,或出或寡而再稼,终身玷矣。有子书其生年,为子身出也。与庙绝者外之,故不书没葬,书“例不详”三字,示与无稽
里先是规定在族谱中,妻的书法。妻与夫虽匹敌,但仍有尊卑之别,卑必统于尊,因此妻不能与夫并立,而只能在夫名之旁标注“配某氏”。同时注妻的籍贯及父
名。此外,妻有既娶、未娶和续娶之别,各自也都有不同书法。其次是关于妾的书法:妾无子不能出现在之上。妾有子者始书于家谱,称“副室”。如果妾之子
贵显,则其母以子贵,于其夫旁注“又娶某氏”。第三种情况是关于改嫁妇女的处理:有子书其生年,但不书其母死亡及葬于何处,而书“例不详”。
另外,关于子嗣的书法,《陇西李氏续修族谱·例言》是这样规定:
子嗣以明统宗。有娶一妻生子者,于其名后注生子几,名某可也。倘子女之出不一或嫡继妾生,其继出可按子之长幼即知其生母。若嫡妾并生,须于嫡妾生则年庚
下,没则葬向处,注子名某。然必挈总数于大,注生子几,名某。生女儿,摘其母姓,某出长,适某。某出次,适某。示子统于父,且嫡庶分明也。凡未嫁二书
“字”,已嫁则书“适”某。或男有不幸,嫁与未嫁,大节攸关,不可概书一“适”字混之。
这些规定表明,原配与继娶之妻所生子女,一律按长幼书于族谱,嫡庶并出则于其生母项下注生子名某,以示是对嫡庶有别。实际上是对庶出加以歧视。
子随母嫁或出抚异姓,以及随母改嫁带来之子、义子、赘婿、过继等问题,都极易产生争议。关于这些问题,《陇西李氏续修族谱·例言》是这样规定的:
随母嫁或出抚异姓,尚未归宗,均斗书“寄居某家”。随母子数岁来,带孕子数月生,及义子、赘婿,皆异姓也,原非一本,例禁概不收录。抚子必以本姓过继,须
察昭穆,不可渎伦,惟有侄辈最好。一子可承两祧,于其生父下、子女行外,加一圈书某嗣某为后,继父下书抚子名某,又加一圈书抚入某几子,每则直五字,并圈
六格眼。庶子名不致倒冠父上,必两书者,一便查,一识子女夭殇,不另立表,即于父母生子女后一行,加一圈附注夭葬,不致抹家。其远徙者,不知没葬配氏,倘
在宗图五派了处,不另立表,即附注于父下,加一圈标名。间有不识宗谊,抚异姓子,例载异姓乱宗,杖六十,其后嗣绝矣。然异姓受我业而葬我祖坟山,恐年久归
宗,而强以我山为彼山,而抹我祖也。故书抚某姓子,例不详,而圈乙,理应如此。
项规定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子随母嫁或出抚异姓,尚未归宗者,书“寄居某家”,实际上就是保留其后归宗的权利。二是“随母子数岁来,带孕子数月生,及义子、
赘婿”,则一概不能载入族谱。三是过继应限于本姓昭穆相当者,以侄辈为最好。四是规定了对抚养异姓子、“例载异姓乱宗”问题的处理办法——杖六十。同时也
说明了为什么要严防“例载异姓乱宗”,是因为恐怕“异性受我业而葬我祖坟山,恐年久归宗,而强以我山为彼山”。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护本宗土地财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李氏族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