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重庆都发生重庆最新重大事件件?这些事件能说明什么?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有价值的信息?

《新闻阅读与实践》讲课稿-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新闻阅读与实践》讲课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719 更新时间:【】
《新闻阅读与实践》讲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受孙老师委派和大家一起研究《新闻阅读与实践》这门课,说句实在话,接到这个任务后,感到很棘手,自教育部于2004年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后,虽已历经四年,但选修课的实施仍然是最大难点。切身体会就是上学期在开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随意性很强,一本教材,没有教参和其他教辅资料,但好在很多都是老篇目或者是一些大家的名作,网上及手里的资料很丰富,讲起来也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新闻阅读与实践》这门课在各省市还没有正式全面实施,相关资料少之甚少,虽然阅读了几本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及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认识上还是不够深入,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谈谈想法,抛砖引玉,不足之处一起切磋。
我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总体来介绍一下《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编排方式,教学建议以及在课时安排上的一些想法。然后是本书第一章《新闻是什么》第二章《在教学上的简单理解。
一 、总体介绍
(一)编排方式
这本教材以简要的新闻学知识做引领,重点放在新闻各主要体裁的阅读与实践上。全册一共安排六章。第一章是学习新闻的基本要素,相当于一个总论,让学生了解新闻是什么,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形式。第二至六章是学习的重点,每章学习一个新闻类型,分别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和报告文学。
各章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导引、阅读、实践。“导引”部分只是某些知识的必要铺垫,同时穿插一些有用的小资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完成。“阅读”一般包括3―4篇课文,课文的选择既考虑到类型,如“通讯”中的“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同时又照顾到内容、时代等因素。课文后一般安排有3―4道练习,供学生们结合具体文章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学会阅读。“实践”以写作为主,但又不限于写作,其中还涉及一些与该体裁密切相关的活动,应该说带有较强的综合性。这一部分包括需要了解的与本次写作有关的一些知识以及参考活动两项内容,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完成实践活动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导引”和“阅读”中掌握的某些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获取第一手材料。&
(二)教学建议
1.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由于新闻表现出的强烈社会性以及意识形态性,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要注意新闻作品的人文性因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但同时,也要注意新闻的工具性因素,让学生明白新闻这种体裁的一些本质特点。如新闻的六要素,是新闻报道的工具性基础,也是学生重点学习的基础知识。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系,是使用好这本教材的关键。
2.强调实践
强调实践包涵几方面的意义。其一,新闻学习应该将指导重点和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上,放在能够进行初步、简单的新闻实践活动上。其二,新闻是严肃的,它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不是随心所欲的文字创作,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态度和作风,是非常重要的。其三,新闻学习的实践性,还要强调让学生认真观察、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3.注意新闻文体的特点
新闻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文体,最重要的是实践,采访、写作活动应该是新闻学习的最重要的任务。相比其他文体,新闻作品的借鉴的意义并不那么强烈,而且教材中大多数的新闻作品,也不具有其他文体作品那样的经典性。因此新闻作品的阅读,应该说更多的是为应用和实践提供一个知识平台。
4.注意与必修教材以及学生已有的新闻素养相衔接。
在初中和高中必修阶段,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学过新闻这种样式,各种媒体大量涌入生活视野也让他们对新闻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课教学时不应忽视这些已经有的基础。同时,还应将新闻的学习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由老师或让学生自己从每天大量的新闻信息中,选取重大的社会新闻或学生们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这样,把这门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现实感和价值感,学起来有趣味。
(三)教学时数的安排
《语言文字与运用》这本书大致在五月初完成,有的学校还有可能延后一周,《新闻阅读与实践》在五月四日到六月二十日共七周时间,六个单元,时间很紧。和孙老师商量一下,第一章新闻是什么,计划安排三课时,侧重了解新闻的基本理念。第二章消息和第四章特写是教学重点,每章七课时,第三章通讯五课时,第五章新闻评论、第六章报告文学各用三课时。
下面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四章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
二、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
三、初步了解客观报道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客观评判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
四、了解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报道新闻方面的不同特点,学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阅读不同媒介的新闻。
本单元主要介绍新闻的基础知识,教材写得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术语,大多通过富有趣味的例子来介绍知识,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师生对话的形式,互相交流,获得对新闻基本知识的初步掌握。教师注意搜集一些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应是本单元教学中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新闻
对于新闻的概念,教学中可由导语引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陪伴在身边的新闻下个定义。
据说美国有一家杂志曾征求新闻的定义,结果10个报馆主笔写了10个定义,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有人戏谑地做出解答: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有人说这也过时了,因为人咬狗太常见了,要“非同寻常的人”咬狗,才是新闻,比如“80岁无牙的老妪咬狗”。也有人进行词源分析: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实际上,在我们这本高中教材中,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二、新闻的特点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让学生推导出新闻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闻公开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第一章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重点,为了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教师可搜集一些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新闻必须真实。
所谓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它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闻的生命。一般的文艺作品可以虚构,新闻报道无论如何不能掺假。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曾经说过:“假使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t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在水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他要报告漂流的遇难者,以便可以将其救起。他要透视雾幕和风暴,以便对前途的危险提出警告,他并不考虑他的工资或老板的利润。他是在那里照顾那些信任他的人们的安全和福利。” 在信息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了解世界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希望通过记者随时了解世界风云的变化,以便作出相应的决策。若是新闻报道失实,便会误导人们的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这里有这样三个素材:
1、我国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曾出现过大面积的新闻失实53000302563035307237320822918pi82525130434欺骗了人民大众,也蒙蔽了一部分领导人的眼睛,认为我们中国可以赶英超美,致使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农民多达三千多万人。这些责任虽然不能都归咎于这些失实报道,但是却不可避免的有一定联系 ,假大空、歪曲事实真相的报道,使新闻舆论机关失信于民,这样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2、2004年7月15日,美联社刊发了一张夸大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16日,美联社对提供照片的摄影记者给予“开除”处罚。
3、历史上有名的水门事件,是新闻史上用正义演绎新闻真实的一段佳话。1972年6月17日,5个人因闯入水门大厦内的民主党总部被捕,这是尼克松为破坏选举而采取的非法手段,《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和卡尔不畏强权,对整个事件穷追猛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结果导致政府几个重要官员锒铛入狱,以及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遭出现的总统辞职 。
在对新闻真实性探讨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虽然有的人没有恶意的报假新闻,而是加入了合理的想象,这可不可以?此处是学生的一个探讨的重点,可结合教材中的例子展开,教材中举了一名苏联战地记者采写了战后第一篇以工人为报道对象的人物通讯。报道中有这样的细节: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老工人在见到报道后很生气,跑到报社对着记者摘下帽子:原来他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他在接受采访时是戴着帽子的,是记者在事后以想象代替了事实。因此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有这样两则报道素材:
解放后一篇追述刘胡兰就义的通讯,记者不清楚杀死刘胡兰的阎锡山手下长着什么模样,只是猜想到既然是国民党军队的走卒,一定横眉立目、大胡子、凶神恶煞,于是进行了一番描述。通讯一经报道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山西某公司的一个小职员,长的文质彬彬,看了报道后竟说了一句“这写的是什么呀,胡说八道。”当时正是阶级斗争比较激烈时期,他的同事们都很诧异他会说这番话,是不是知道什么内情啊,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详细周密侦查,这个人就是杀死刘胡兰的凶手。原来此人在解放后逃脱,隐姓埋名在此地,没有想到记者的合理想象竟使敌人暴露最后被绳之以法。结局看似是皆大欢喜,但这样的例子上哪去找呢,太罕见了。《解放日报》曾经报道一位叫陈燕飞的女同志怀孕5个月下苏州河救人的事迹。报道写的很好,引起了全国反响。可就是由于作者的所谓合理想象,误把“下”苏州河救人,想成“跳”进苏州河救人,违背了事实真相(她是沿着河边一个小铁梯走下去的,不是跳下去的),使不少读者产生了误会,因此失去了一次获得“全国好新闻奖”的机会。所以新闻应该让事实本身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添油加醋,不能歪曲加工,更不能“合理想象”。
但是,纯粹的真实、客观是不存在的,真实性就像围绕着客观事实这条横轴上下波动的抛物线一样,只能无限接近于事实的真相,却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实记录。新闻的真实性要受到新闻工作者生活经历、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的影响,要受到国家、媒体意志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我们往往看到,虽然不同媒体都标榜客观、公正、真实,但对同一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也有差别,甚至大相径庭。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能够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而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评判、接收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这一部分是教学难点,可以选择国内外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作品,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新闻真实的相对性,同时讨论影响新闻真实的因素有哪些。比如这样两则素材,同是报道北平解放:
还可以选各国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报道,“”“”“”“”
CNN“”“”
1、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准则,新闻报道无论如何不能掺假
2、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3、但新闻工作者受他们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等因素影响,新闻报道中会有倾向性。
2、新闻必须及时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指最新发生、最新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时间性越强,新闻价值越高。因此,新闻报道一定要讲究时效性,以现有条件下最快的速度发出去,与受众见面。在国际传播时代,互联网和卫星通讯的高度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实效已不再以天、小时计算,而是以秒来计算。时效性已成为了国际传播时代“角力”的焦点。特别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抓住了时效性,及时抓住了时机和受众,就是站在了报道此事件的“制高点”上。谁忽视了时效性,谁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这里有历史上的两起典型事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引发学生深刻认识新闻的时效性。
反例:1986年4月25日,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苏联媒体按照重大情况不让人民知道的惯例,实行了新闻封锁,在事故发生了62小时之后,仍不肯报道实情。在西方媒介的大量报道下,直到4月28日晚上9时,苏官方才不得不发表只有42字的简短声明。一星期之内,苏联全部媒体没有登过一篇像样的消息,造成国内在无知的情况下盲目发布“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民众抢救以及人员撤离不及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惨痛损失。苏联政府还不能就核辐射在欧洲的大范围蔓延情况向世界及时提供及时的信息,甚至对邻国瑞典的咨询也给予“绝无此事”的回答,受到西方政府和媒体的严厉指责。
正例:2003年2月25日,清华、北大两校同天发生爆炸,由于政府放宽了新闻控制,及时发布消息,媒体及时报道,包括《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等在内的西方媒体大量引用中国媒体为信源,报道基调与中国媒体基本保持一致。由于在较短时间内官方就公布了相关消息,这就大大缓解了紧张恐怖的气氛,高度透明的消息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空间和动力,在最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可能发生的恐慌心理。
在讲解新闻及时性原则时,还可安排一个讨论话题:唐山和汶川的两起地震,国家就新闻报道方面存在怎样的不同。
从汶川大地震发生那一刻起,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无不开足马力对地震和抗灾救灾情况进行及时、充分、生动的报道。打开电视,所有频道都紧紧集中地震主题,全天不间断地滚动播放;打开广播,也都是关于地震的声音;打开报纸和网络,关于震情和抗灾救灾的文字和大幅图片,充满着大部分版面。中外记者可以到震区任意采集新闻。四川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通报当日震情和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人员死、伤、失踪数字,灾民安置情况以及抗震救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毫无保留地回答中外记者任何提问。信息发布如此开放、公开、透明,是前所未有的。媒体与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的脉搏共同跳动,对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加全国和全世界对地震情况的了解,发挥了巨大作用。
&&&&回顾起唐山地震的报道,实在感到片面性太大,教训太深。当时只允许报道军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而不允许报道国内外人民普遍关心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灾情,有关这些方面的数字、画面和细节一律不得见报。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第一篇关于地震的新华社通稿《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导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中,对灾情只有“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死亡24. 2万人的数字,迟迟到三年后经新华社记者的努力争取才发出去。&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充分放开,与唐山地震新闻报道的严格控制形成了强烈对照。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可适度补充几则新闻报道中时效性的典范:
例1: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遇刺,当时里根在希尔顿饭店参加劳工大会,刚出饭店门口,一个精神紊乱的人用齿轮手枪向他开了六枪,场内一片混乱,站在外围的一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非常清醒,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迅速跑到店铺,通过电话向公司传达总统在今天下午几时遇刺的消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立即停止其他播报,播出总统遇刺的新闻,这则新闻报道特别及时,产生了轰动,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赢得巨大声誉。
例2;2001年9月11日(美国时间8:45分)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
这是一个突发的重大的新闻事件,香港凤凰卫视在事件发生五分钟后,就做出了直播报道,是世界上最先做出报道的新闻媒体之一,为华人媒体在世界面前赢得了尊严。
例3:2003年3月20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伊拉克战事爆发。10点33分50秒,中国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快讯:“巴格达响起防空警报。”就是这九个字,使新华社以10秒的优势抢在全球媒体之前,成为第一家报道伊拉克开战的媒体。
3、新闻必须经过新闻媒介传播。
新闻的本质是获得最大限度的传播。新闻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为目的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社会知道,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这是它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也是它最根本的特点之一。如果没有大众传播媒介的的传播,事实本身并不能成为新闻。因此,新闻必须是经过大众传播媒介而为受众所接受的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新闻必须公开发布这个特征把新闻和情报区分开来。例如,情报也可能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但是情报由于极严格的保密性,不能、不必或不便立即被新闻传播媒介报道,所以不能为受众所获知而成为新闻。“内参”是我国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也可能是由新闻工作者来完成的。通过“内参”可以向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严格的说来,“内参”并不能算作新闻,只能算是情报,或介乎于情报和新闻之间的一种信息。
4、新闻的其他属性:
(对于其他属性教材中已借助小斌上网事件明确给出),那就是新鲜感、接近性、异常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也是判断新闻价值的要素。学生只做一般了解即可。
对于异常性可举这样一个例子:
成都军区空军某部10多名战士在帮村民万兴明家清理废墟时,从垮塌的猪圈中扒出一头活着的猪,它已经在废墟中被埋了整整36天,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原本300多斤了猪,此时只有180多斤,网友称这头猪是史上最牛的猪,叫它“朱坚强”!
异常性让新闻更具有阅读价值,异常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
三、新闻六要素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课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他们概括为“5W+1H”,即: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报纸上找几则新闻,限定时间,让学生找到文章的六个要素,以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而突出重点。
请找出下面新闻的六要素
例1:经过多年艰苦训练,2004年8月27日,中国运动员刘翔终于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被媒体称为“亚洲飞人”。(这则新闻包含了所有要素)
例2: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和导弹条约。
我们写记叙文的时候,有时候会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六个要素顺次串下来,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一个要素,可能变换一下顺序以示强调。新闻也是这样,六个要素并不总是顺次串起来的,记者往往打破顺序,把那些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边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这个部分可以结合“思考与探究”的一、二两题进行。
第一题是阅读两则新闻《鲍威尔宣布辞职》和《刘胡兰慷慨就义》,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设计这道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比较新闻的不同结构方式。《鲍威尔宣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上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这个要素。《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
第二题是一篇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新闻稿,从尾部删起,看看如果逐段去掉后面的段落,是否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设计这道题目,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倒金字塔“结构组织材料的方式。 “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
四、新闻传播的载体(对这个知识点学生以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可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充,教师还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做一些外延)
我们常见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有四种:报刊&& 广播&& 电视&&& 网络,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报道手段和形式,有各自的优缺点。
①平面印刷媒体
优点:很强的阅读自由度;适合深度解释新闻;
缺点:时效性差,读者有限,感染性弱。
世界著名的新闻报刊
美国《纽约时报》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报纸,在美国最负盛名。
它能充分地报道国内国际大事,消息灵通,时事新闻严肃认真,具有全球性影响力。
美国《华盛顿邮报》是美国第二大报,由于它地处首都,一些记者、编辑与政界很熟,对联邦政府和国会活动的报道、评论、分析较多,而且时有“内幕”新闻透露,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政界人士必读的报纸。
美国《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 它内容广泛,对国际重大问题发表主张和进行跟踪报道,它在全球拥有广泛的读者,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参考消息》是新华社主办的一份独特的报纸,主要摘登外国通讯社和报刊的文章与新闻,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报纸之一,在中国拥有众多的高端读者
中国《南方周末》周刊以“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它是中国评论最犀利、最具影响力、最为广大读者喜欢的新闻综合类周刊。
②广播:声音构成的信息世界
好处:传播广泛,获取容易,想象不受限制。
坏处:受自然条件影响,没有画面。
世界著名广播机构
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
BBC以43中语言向全球广播,它的新闻报道公正、客观,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广播媒体之一
③电视:荧屏连着我和它
优点:时效性强,感染力强;
缺点:选择性差,不利于保存。
世界著名的新闻电视台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简称CNN,通过16颗卫星向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 ,尤其以及时客观的国际新闻报道闻名全球。一旦发生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CNN会全力以赴,甚至借用其他电视机构的人力资源为自己服务
卡塔尔 半岛电视台,1996年建立于海湾国家卡塔尔,在911事件、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半岛电视台以其快速和“独家”报道,很快赢得了世界声誉。像“拉登录像”“虐囚丑闻”,半岛电视台第一时间向世界展示了不同于西方意识形态的真实客观新闻报道。
香港& 凤凰卫视,是全球最优秀的华语新闻电视台,以“高品位、时代感、震撼性”为宗旨。新闻评论往往汇集两岸三地最精英的评论员,对新闻事件透彻分析,做到新闻及时公正。
④网络:时代最强音
好处: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形式多样。
坏处:信息不准确,混乱,受条件限制。
世界著名门户网站
雅虎(Yahoo!)是美国著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其服务包括搜索引擎、电邮、新闻等,业务遍及24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超过5亿的独立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络服务。是全球第一门户网站
中国著名的门户网站
新浪,是中国大陆最受推崇的互联网品牌,日浏览量超过7亿,其新闻中心以对国内外大事全面、快速的报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新浪还提供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论坛,以便捷、稳定的互动平台为网民提供多元化的资讯交互服务。
五、第一章节课外链接――导语(这也是的一个考查点)
1、什么是导语?
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它是新闻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是新闻的核心。
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2、怎样写导语?
导语写作是个分两步走的过程。“第一步是从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引述的情况中,提炼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首尾贯通的“表述’,在其作者看来,它能最恰当地表达新闻事件的含义。第二步就是用一种最能打动读者的方式将它形诸文字。”
第一步:要彰显新闻价值
“5W+1H”是设计导语的基本材料。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六要素一一分解,结合新闻事件的背景,对这些要素反复比较、鉴别,经过一番审慎的衡量后才确定把其中的一二个要素作为先导要素。夏威夷新闻学教授弗兰克尔在“中国记者培训班”上讲授导语时,一气写下3条导语,让学生鉴别。在此一一录下,并作点评。
例1:今天早上7时,4辆救火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北草木街871号,火被扑灭,无一人伤亡。(点评:以“WHEN”作为先导要素,紧接着强调“4辆救火车”不妥。“今天早上7时”并无特殊意义,出动4辆救火车本属常见,如出动40辆,则另当别论。)
例2:一个寡妇和她的5个孩子,于今晨7时从熊熊火焰中的北草木街871号二楼破窗而出,母子安然无恙。(点评:突出“WHO”,在灾祸新闻中的确最令人关注。“寡妇”“ 从熊熊火焰中的北草木街871号二楼破窗而出”“ 安然无恙”等关键词句,摄人心目。)
例3:今晨7时,北草木街871号被熊熊烈火所吞噬,而户主卡琳娜和她的5个孩子站在一旁眼看着自己的房屋被火毁掉。(“WHEN”“WHERE”领头,评价同例1,但随后顾及了“WHO”,所以比例1稍好。)
比较鉴别的结论是:例2选准了最关键的“WHO”,又简洁传神,属最佳导语。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公安人员;也有的记者可能会突出“WHEN”――“两打”专项斗争中的一个大白天。
第二步:要讲究语言技巧
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在导语写作中,最有强调性的技巧应该包括:1、次序
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志趣相同,如果把关键信息一直保留到导语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读者,所以把一条新闻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个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这里我们比较两组导语的写作:
例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名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某某某。
例2: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某某某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
我们,例2一下子就点出了“WHO”这个因素,引起人们对宇航员的注意,而在这里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个消息最具新闻价值的地方。
例1:我国政府新近颁布了一项计划生育的新政策,即一对夫妇只准生两个孩子,最好只生一个。
例2:生两个好,生一个更好――这就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生娃娃政策。
同样,新颁布的政策的内容是什么,这才是大家所关心的,而例2的写法就非常好的突出了政策的内容,效果比例1强得多。
2、巧用动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本质就决定了新闻的语言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在任何句子中,动词都是让句子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有效的新闻写作所选用的动词,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何事,而且还能告诉是如何发生的。优秀的记者会说拥挤的车辆“窒息了”而不是“塞满了”市中心,龙卷风“蹂躏了”而不是“破坏了”庄稼,罢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而不是“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例: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
这条导语的后半部分本来可以写成“从而成为又一个掌握了核技术的国家”或“从而使中国加入到核技术领先的行列中”,“成为”“加入”虽然是动词,活性却不强,而“闯”字一下子就显得形象化,动感十足。
3、多用短句。
用短句,这是新闻句式的重要特征。其中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是最易于理解的。例:《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则消息中的导语是“日本投降了”,语言简洁有力。
3、练习:找出下面新闻的导语
例1:新华网巴格达7月24日电,国际奥委会24日致函伊拉克方面,正式通知取消伊拉克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资格。
伊拉克临时奥委会说,国际奥委会在致伊拉克体育与青年部长贾?穆罕默德?加法尔的信中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今年6月4日对伊拉克奥委会作出的禁赛决定已经得到正式批准,这意味着伊拉克将没有资格参加北京奥运会。
例2:新华网7月25日电 ,记者从青海省有关部门获悉,7月24日17时40分许,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一在建清真寺发生垮塌事故,截至25日记者发稿时,有8人死亡,3人重伤,20人轻伤。
事故发生后,青海省应急救援总队和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关部门已经连夜展开救治和善后工作。
塔尔镇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东北方向约8公里,是个回族聚居区,约有回族群众1.8万多人。
“XXX””“XXXXX”
7262008120-65
-15-2014118
& 726& 2008
72591099639
5W1H六要素。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动态消息承载量大,时效性强,因此我的设想是深层解读。
深层解读:计划分三步
第一步:内容解读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新闻标题对于吸引、引导人们阅读新闻报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内容的解读最直接的就是从标题入手。通过标题看这则新闻是不是我所感兴趣的,是不是和我有关的,首先让学生感受这两则标题能否高度概括新闻内容?然后让学生体会两个标题的不同之处。第一篇动态消息的标题有引标、主标、副标,第二篇只有主标题。教师顺势重点讲解这个知识点。主标题,也有人称之为“正题”,它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地位。它一般用来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比如课文中的这两个主标题“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引题在主标题之上而字号较小,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称之为“肩题”或“眉题”,它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主标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或渲染。如: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副题是置于主标题之后的次要标题,它的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如: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 曾国强力举千钧占鳌头。
辅助练习:简要分析《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主标题、引题和副题的关系。试给《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拟写引题和副题。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消息标题的基本常识,理解其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主标题强调新闻事实,引题突出新闻事实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并流露出记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副题以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报道具体的新闻事实,补充叙述主标题。这三个题目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具体而醒目,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的引题和副题的制作,要从“新事实”和“认知意义”上考虑,如:
引题:政府转变思路
副题:在职人员震动很大。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找出报刊上的标题进行交流探讨,并研究引题、主题、副题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
举出几个例子:
引题:推出靓女找婆家
主题:武汉一批重点投资项目招商
主题:看“水浒”欲当好汉,九少年“聚义”滋事
副题:幸亏家长发觉“招安”而去
引题: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
主题: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
副题: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
由此可看出,制作新闻标题要遵守以下几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要贴切传神。新闻标题应从新闻中抽筋取髓,使读者望题而知文意。不能文不对题,更不能歪曲和虚构。
第二,要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
第三,要简练生动。新闻标题要求字少、句明、朗朗上口。最好能使人一见为之怦然心动,激发起强烈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倾向解读。
新闻提倡“用事实说话”,客观的事实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这部分可设置这样的思考问题:阅读这两篇消息,说说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并指出哪些词体现出了这种倾向性。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标题和导语,在叙述许海峰夺得我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事实时,通过对这枚金牌历史意义的提炼,通过一些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语词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语词例如“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这枚具有历史意义的金牌宣告中国奥运会零的记录已被突破”“居魁首”“占鳌头”“萨马兰奇亲手”等等,既有直接评论性语句,还有字里行间的词语。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以拍卖现场的热烈、下岗职工竞得保洁权的喜悦、此事对在岗人员的震动,透露出记者对这一新事物的赞许和期待。“清脆的拍卖槌声”“其价格都大大低于以往政府维护这些道路清洁所需要的费用。”这样的一些词语都能体现出倾向性,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练习:新闻报道的主观倾向性
新华网东京8月15日电,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反对,悍然于“8?15”日本战败纪念日参拜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
第三步:意义解读
《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学习这篇消息,就要围绕“新事实”和“认知意义”来进行。新事实:有关下岗工人的消息,可能更多的是政府和社会如何关心他们,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再就业问题,而这篇消息事实之新,就在于记者报道了政府帮助下岗工人的新思路和下岗工人群体新的观念,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下岗工人也不再坐等政府安排救济,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就业新形式,勇敢的运用“竞拍”这种一般人还不熟悉的市场手段,追求自己的就业保障和新生活。这个“新事实”透露给读者的“认知意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比如政府管理模式、就业政策的转变,人们就业观念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期间要遇到、思考和解决的新问题。
而且这件事在当时报道非常及时,3月24日上午开竞标大会,3月25日早上报纸的头版头条报道,而且影响非常大,由青岛到山东到全国都引起很大反响,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专门看望了这支保洁队伍,并给予好评,由此看出这件事情意义的重大。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的意义在于许海峰为我国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不仅是我国体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百多年来,我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经济、文化包括体育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的境地,饱受屈辱。我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受经济、政治条件制约,一直是陪客,与我们泱泱大国的地位毫不想当。因此,许海峰的这枚金牌,格外显得意义重大。
消息是各种新闻体裁中用得最多、最活跃的一种,可以说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角。不同的消息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动态消息就应该简短且有现场感,而综合消息则要求材料相对丰富…但作为新闻体裁的一个大类,消息的写作还是有一些共通的规律可寻的。具体而言,就是要拟一个准确醒目、生动凝练的标题;构思一个精彩概括的导语;当然,还要有一个内容丰富、线索清晰的主体。
这里有几个题目,可供参考。
11016117--------
第四章:特写
教学目标:
一、了解特写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体会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二、&& 把握人物特写、场景特写的不同特点。
三、&& 把握人物特写、场景特写的写作要领,尝试写作新闻特写。
“知识导引”部分是关于特写这种体裁的基本理论知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主要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点拨、指导。指导时,要注意援引课内外的实例,不要灌输太多的术语,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阅读部分”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典范的特写精品,既具有新闻的一般特征,又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从新闻性和文学性两个方面,紧扣特写的写作特色来组织教学。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是一篇人物特写,作者抓住了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时的几个细节,表现了广大民众对于和平的渴望,并出色地展现了毛泽东平易近人、朴实诚恳的形象。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像国民党的舆论封锁和歪曲宣传,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笔下的毛泽东形象。其次,作者作为中共地下党员,一方面要为毛泽东来渝的诚意作宣传,一方面又要应付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因此在写作时,她尽量客观、冷静,不表露自己的激动心情,但在某些场面的描写中还是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激动和兴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隐藏的情感。再次,为了传达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形象,作者敏锐的捕捉了几个细节,“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这两个细节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朴实,“毛先生敞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选择这样的细节,暗含着深意,正如作者所说:“在国民党反共宣传中,一向把中国领导者形容得如洪水猛兽,或者粗野非凡。于是我在新闻中特别写到毛主席在张治中公馆中广漆地板客厅里的拘谨行动,让大家看看,这位革命者是来自民间的一个读书人。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些细节,讨论其表达效果。
《梦碎雅典》也是一篇人物特写,作者描写了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她的身上有着似乎永远摆不脱的宿命,但她一次次站在起跑线上,用自己的行动阐释着奥林匹克永不言败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奥蒂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这篇文章以情动人,作者的情感由同情、悲壮开始,升华到赞扬敬佩,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另外,细节描绘、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背景材料的巧妙穿插,也都是课文最突出的特色,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漫步在无人区》是一篇场景特写。作者深入位于以色列阵地和法塔赫最靠近前线的一个哨所之间的战争腹地,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观察、体验着周围的环境,感受着交战双方的心理状态,真实记录了巴以战争战场的可怕氛围。出色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的真实记录是课文的主要特色,教学时要抓住这两个特点把握主要内容。
实践写作部分安排三课时。
有这样三点建议
1、教材中介绍的关于特写的四个写作要点,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已经有了认识,建议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从报纸上搜集某一重大事件的相关报道,把普通的消息和特写性的报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其中的不同之处,为练习特写写作做好准备。
2、本章节的写作有两个项目,训练人物特写或场景特写,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请加QQ免费获取点数,请注明会员名。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浏览了:没有相关文章
文章录入:szf98&&&&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备课中心导航
热 门 文 章
相 关 课 件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最新重大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