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区不是主城区的影响/劣势是什么?

江宁环保时空
您的位置:首页 >
南京市江宁区“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根据《南京市江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京市江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江宁“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十二五”期间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的目标、任务、投资重点和政策措施,重点明确各级各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引导企业、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形势
(一)“十一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进展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以建成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批生态区为抓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环保优先,强势推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从单一治理逐步走向综合管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态文化的大力弘扬,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1、国家级生态区建设通过考核验收。全区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全面实施污水处理、区域供水、集中供热、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8大类66项生态项目,区内污水处理、垃圾收集、集中供热、绿色林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基本构筑起城市核心区、组团片区中心镇和山林水系农田相互协调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全省第一家18项全面小康指标全部达标的区县。全国生态区建设通过了环保部考核验收和命名前公示。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充分发挥城市建成区的辐射作用,优化城乡建设布局,全面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区共建成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街道集镇污水处理厂、40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污水提升泵站13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470多公里,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3.5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8%。总投资21亿元,日供水90万吨的长江引水工程基本建成。
3、污染总量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67家,关闭选矿、化工、造纸、电镀、水洗、印染等严重污染企业118家,拆除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水泥机立窑、回转窑6座。连年超额完成减排责任目标并通过了上级部门的核查认可。“十一五”期间,削减COD8711吨、SO21901吨,化学需氧量万元GDP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6. 1千克下降到3. 38千克,二氧化硫万元GDP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2. 3千克下降到1. 90千克。
4、循环经济形态初步形成。在企业层面上,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电力、水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涌现出了生活污泥发电、垃圾沼气发电、垃圾沼气供热等循环经济链典型。全区45家企业完成了循环经济试点、5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15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2个开发区通过了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考核验收。在农业层面上,加快规模化养殖业向生态产业转型,形成了畜禽养殖一沼气、沼渣一复合肥一无公害粮油(蔬菜)、奶牛一沼气一发电、稻一萍一鸭等多种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在服务业层面上,推进消费流通领域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节水节能技术和产品,广泛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模空前。以“六清六建”、“三清一绿”和“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以保洁、拆违、治乱、出新、增亮、添绿为重点,以“三无两净十个看不见”为标准,进行了大规模、超强度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实施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散式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程,实施规模化畜禽粪便、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开展城乡河道疏浚清淤和农村改厕。
6、铁腕治污成效明显。重点区域、流域和城乡的环境治理不断推进,年连续两年获得区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全市第一。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全面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建成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控网络系统,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的自动监控管理,有效提高了企业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和污水、废气达标排放率。
7、环保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通过与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目标和任务。在9个街道成立了环保所,把环保的主战场延伸到农村。形成了环保工作网络,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
(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我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
水环境污染压力大。入江支流污染较为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仍旧存在隐患;区内全时段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较重,水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农业面源污染与地下水污染受重视不足,生态治水手段较弱。
2009年,句容河江宁段水质现状为Ⅳ类,均未达到BⅢ类水标准,河流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污染指数沿程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明显;祝庄、三岔、湖熟桥3个监测断面中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污染分担率均超过40%,其他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氨氮、总磷,各主要污染物污染分担率沿程有升有降,变化趋势不明显。
秦淮河江宁段水质现状为Ⅳ类,河流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污染指数沿程呈上升趋势,2个监测断面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Dcr、氨氮、BOD5、总磷,总磷分担率沿程变化趋势不明显,CODcr、氨氮、BOD5分担率沿程明显上升。其中秦淮河江宁禄口饮用水水源区,BOD5、石油类等指标超过地表水GBⅢ类水质标准;秦淮河江宁秣陵农业用水区,CODcr、BOD5等指标超过GBⅣ类标准;秦淮河江宁工业、景观娱乐用水区,BOD5等指标超过GBⅣ类标准。从年际变化上看,氨氮浓度近几年处于下降趋势,而BOD和COD变化情况不是很稳定。
江宁区浅层地下水质较差,2009年均值超标的项目为氨氮。其他监测项目无超标现象。氨氮年均值为0.47mg/L,超标率为100%;高锰酸盐指数单次值超标,超标率为25%。
大气环境质量不稳定。近年来,受城市发展和投资环境的影响,工业企业有逐步向江宁地区转移的趋势,道路建设的发展又使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
&&& 2009年,江宁区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3.33,属轻污染级。比2008年的3.30略有上升。大气主要污染物为: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28毫克/标立方米,0.036毫克/标立方米,0.106毫克/标立方米。酸雨污染较2008年下降明显,酸雨频率为26.2%,酸性极值为pH4.43,均值为pH4.86,全年降水pH均值为5.57。年,二氧化硫浓度有所降低,但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的浓度有所上升,这主要是近几年,江宁区开发力度加大,建筑、道路扬尘以及机械等使用的增加而造成。
声环境质量区段性超标。2009年江宁区功能区噪声I类标准区,昼间超标率75.0%,夜间超标率17.2%,年平均值超标;II类标准区,昼间超标率53.3%,夜间超标率19.3%,年均值未超标。其中,城区环境噪声均值为54.6dB(A),比2008年的54.8dB(A)下降了0.2dB(A),60dB(A)以上吵闹环境的比例为1.9%,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 )评价,环境噪声达标率为100%;城区主干道交通噪声等效声级68.3dB(A),比dB(A)下降0.3dB(A);区域工业企业固定噪声源进行了较全面的监测,55家企业厂界噪声达标率达93%以上。
污染排放量比较大。2009年,江宁区工业废气排放量228.55亿标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619.0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0333.22吨,烟尘排放量4504.81吨,粉尘排放量13382.16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778.19万吨,其中达标排放量2703.8万吨,达标排放率97.3%,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2781.96吨,氨氮106.36吨,石油类2.39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52.1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38.1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0.8%,占地面积为132万平方米;主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8.7万吨,垃圾平均日产量为786吨,夏季高峰期日产量可达900吨以上,全年清运率为100%。
深层次环境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体系还未形成,缺乏相关的财政、金融、产业配套政策,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技术开发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固废处理需要。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局部地区景观生态和地质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受制于管网配套和环境管理滞后未能形成处理能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不大,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和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有法不依、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经济复苏,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将为解决结构性、区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起到基础性作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也为江宁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广大群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江宁国家生态区的成功创建,奠定了“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境标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环境成本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这些重大变化,标志着环保工作正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
“十二五”期间,江宁将处于工业化中高期,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对土地、煤、电、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会大幅度上升,资源约束问题会越来越凸现,对新能源开发、资源有效利用以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江宁必须突破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与集聚度偏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结构调整步伐不快,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重点提升优势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城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关注解决好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促进城市建设与居民需求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做好“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安全、生态文明”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指导思想,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行动纲领,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作为核心思想,把“让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作为工作重点;把“建立政府与社会联动的新型环境治理结构” 作为基本保障,加快实现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性转变,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更加突出环境优化发展和污染源头预防,更加突出环境安全保障和环境基础设施完善,更加突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努力构建全防全控的污染防范体系、优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科学协调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基本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为推动区域“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编制依据及参考资料
(1)《南京市江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南京市江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
(3)《南京市江宁生态区建设规划》
(4)南京市江宁区建设全国生态区技术报告
(5)关于加强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江宁政发(号)
(6)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江宁委发(2009)48号)
(7)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江宁委发(2010)1号)
(8)江宁区建设生态区暨城乡三年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9)江宁区“十一五”环保规划完成情况评估报告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依据江宁现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通过生态理念、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制度等生态文明重点领域的建设,促进传统经济模式向高效可持续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型,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彰显江宁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推动江宁在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2)阶段目标
到2012年,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循环经济形成规模,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的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形成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经济健康高效、生态环境日趋改善、人居环境特色彰显、生态制度长效稳固的生态文明发展良好态势,初步确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到2015年,低碳经济区建设得到全面推动,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持续削减,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落实,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初级考核标准。
、指标体系
“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综合国家与省市环境保护的考核指标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结合江宁区实际确定。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污染防控、环境经济和生态建设4大类27项(见附件1)。与“十一五”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相比,有如下变化:(1)环境质量部分删除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城市道路交通噪声两项指标;(2)污染防控部分增加氮氧化物排放量指标;(3)环境经济部分,增加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固废排放量两项指标;(4)删除环保宣教指标。
三、环境与生态功能区划
(一)环境功能区划
、水环境功能区划
1)水环境功能分类
水资源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以流域为单元,由水量和水质两个组分构成统一的整体,组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要求,江宁区的水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几类:
①饮用水源区:江宁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取水口位于长江,江宁城区区取水口附近水域保护相对较好,水质达标。中心镇取水口大多分布在镇周边,由于部分内河及水库水质不够理想,导致取水口水质不稳定。饮用水源区水质管理目标优于Ⅲ类水标准(包括Ⅲ类下同);
②渔业用水区:江宁水产养殖区主要分布在沿江的西部地区,还包括一些小型水库和湖泊。水质管理目标优于Ⅲ类水标准;
③工业用水区:大部分集中在城镇附近水域,对广大城镇来说,工业用水区和生活用水区以及工业废弃水排放区常常联系在一起。水质管理目标优于Ⅳ类水标准;
④农业灌溉用水区:农业灌溉用水目前执行的是Ⅴ类水标准,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能够通过农产品进行富集、浓缩,从而影响人类。
随着人们健康和环境意识的增强,Ⅴ类水管理目标显然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故在区划时,农业用水区以Ⅲ类水标准为远景管理目标。水质管理目标优于Ⅴ类标准;
⑤景观娱乐用水区:一般位于风景区域或城镇附近水域以娱乐为目的的水域,或通过长期的综合整治可以达到该功能的城市水域。水质管理目标优于Ⅳ类标准;
2)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
南京市江宁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功能区名称
河流(湖、库)名称
功能区类别
起始~终止位置
水质目标(2015年)
秦淮河江宁铺头过渡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
乌刹桥~禄口镇
秦淮河江宁禄口饮用水水源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
禄口镇~陆纲
秦淮河江宁秣陵农业、渔业用水区
农业用水区
陆纲~云台山河口
农业、渔业
秦淮河江宁东头村过渡区
农业用水区
云台山河口~殷巷
秦淮河江宁殷巷农业、渔业用水区
农业保护区
殷巷~牛首山河口
农业、渔业
秦淮河江宁工业、景观娱乐用水区
工业用水区
牛首山河口~江宁上坊门桥
工业、景观
横溪河江宁渔业用水区
渔业用水区
赵桥水库~黄桥
渔业、农业、景观
云台山河农业用水区
农业用水区
红星水库~新河
解溪河江宁保留区
农业用水区
淳化~钱ゴ
除以上河流外,长江江宁段2015年水质管理目标为二类,其他河流为三类。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江宁区除牛首山地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一类标准以外,其他地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执行二类标准。
、噪声功能区划
南京市江宁区噪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功能区类别
0 类区:疗养、高级别墅区
噪声昼夜标准分别为50分贝和40分贝
牛首山风景区
范围:江宁经济开发区―东周线―南京市二环路―秦淮新河
1 类区:居住、文教区
噪声昼夜标准分别为55分贝和45分贝
(1)牛首山风景区控制协调区(河海大学及周边地区)
范围:将军路―美之国南界―秦淮社区―麻田一路―将军路―佛城西路―矿山铁路―宁芜铁路―东周线
(2)百家湖片区
范围:中新路―天元西路―利源中路―胜太路―中新路
(3)其他区域
全区除百家湖1类区,牛首山风景控制协调区1类区,0、2、3类以外的区域。
2 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噪声昼夜标准分别为60分贝和50分贝
(1)东山新市区片
范围:宁杭高速公路―南京市二环路―宁丹路-佛城西路―将军路―麻田一路―秦淮社区―美之国南界―将军路―北区界―宁杭高速公路(除去百家湖1类片区)。
(2)各镇的镇区
3 类区:工业集中区
噪声昼夜标准分别为65分贝和55分贝
各镇的工业区
4 类区:交通干线和道路两侧
噪声昼夜标准分别为70分贝和55分贝
区内主要交通干线
二)生态功能区划
、 生态功能分区的目的与原则
区划的目的是明确江宁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和过程特征,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做出评价,明确生态环境敏感区,并结合江宁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揭示各生态区域的综合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优劣势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生态环境管理的要求和途径,为江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满足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遵循区域与类型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并不失灵活性;主导功能与其他功能相结合。
、生态功能分区
在区域生态敏感性、适宜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差异性分析基础上,根据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结合江宁区地形地貌和水系流域分布状况以及土地利用现状,采用空间叠置法、相关分析法、专家集成等方法,按生态分区的等级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划分,结合自下而上的合并进行地域生态区划,将江宁区划分为10个生态功能区(见附件2)。
(1)& 长江河流湿地重要保育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西部长江之中及长江沿岸,属于江宁街道的一部分,包括新济洲、新生洲、再生洲、子母洲、子汇洲,新济洲湿地群河流湿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自然资源为湿地景观资源、芦柴林地、野生动物、水生植被、栖息鸟类等,沿江有70m左右宽度的防护林,该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景观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地区,也是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区。此外,子汇洲有一面积约3km2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部为禁止开发区,应确保饮用水取水口水质,应控制长江上下游的工业废水排污口对取水口水质的影响。
(2) 沿大连山生物多样性及重要景观保育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东北部,包括整个汤山街道及淳化街道的青山社区、青龙社区等区域,该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质资源,汤山是“南京人”发现地,区内大连山、青龙山、汤山、安基山等丘陵山区森林植被丰富,其中安基山拥有国家二级保护保护植物秤锤树、狭叶瓶儿草等,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考古研究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东坑重要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保育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西南部,包括江宁街道东南部、谷里街道东南部及横溪镇西北部等部分区域,区内生态环境良好,云台山、东坑山等丘陵山区森林植被丰富,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环牛首山生物多样性及重要景观保育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西北部,包括秣陵街道西北部等及谷里街道北部等部分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文物古迹,区内生态环境良好,牛首山、祖堂山等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并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中华虎凤蝶,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功能。
(5) 东部城镇农田建设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东部,包括湖熟镇的大部分区域和淳化街道的东部区域,该区城镇生态系统较发达,人口密度较大,是未来南京人口和产业疏散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是湖熟文化发源地之一,同时又是南京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应保护现有基本农田,发展生态农业。
(6)& 南部城镇农田建设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区南部,包括禄口街道西部部分区域及横溪镇大部分区域,属于秦淮河流域上游丘陵岗地生态区,是南京重要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区内的横山、铜山等林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方向应保护现有基本农田,并重点发展水源涵养林、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7) 西部城镇农田建设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西部,包括江宁街道东部、南部及谷里街道西部等部分区域,属于沿江平原、岗地生态区,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但交通便捷,且随着西部沿江产业带的形成,城镇化程度将会增加,应控制沿江开发规模和强度,保护区内现有基本农田,加大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种植。
(8) 东山新市区城市及景观建设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北部,是江宁区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化程度高,人类活动强度高,区内人口密度高,尚有部分工业企业存在于城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较严重,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新市区绿地率,加快实施工业企业搬迁至周边开发区、园区的进度,以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9) 秦淮河轴线产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中部,以秦淮河为主轴,包括秣陵街道、谷里街道办东部等的部分区域、禄口街道北部部分区域及湖熟镇西部部分区域。该区城市化程度高,工业发达,拥有江宁经济开发区、江宁科学园等工业集中区及教育功能区等人口集中区;同时,该区拥有方山风景名胜区以及秦淮河风光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城市环境调节、景观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人为干扰严重,城市化程度高,区内人口密度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很发达,存在较严重的工业和生活污染问题,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10) 西部沿江产业发展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江宁西部,包括江宁街道西部部分区域,以滨江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应以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同时,适度控制滨江开发的发展规模及开发强度,避免长江生态环境因开发区的无序扩张而恶化。(见附件2)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江宁区在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布局、投资环境、科技发展潜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但是,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快速集聚、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当前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紧迫形势,资源供需矛盾给经济发展带来严峻压力,江宁区必须走低排放、低消耗、高产出为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1、规划目标
到2012年,“高碳”行业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低碳”服务行业占全区GDP比例超过40%;单位GDP能耗低于0.48吨标煤/万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占全区能源2.0%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左右。
到2015年,“高碳”行业碳排放强度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服务行业占全市GDP比例达到50%左右;单位GDP能耗低于0.46吨标煤/万元;清洁能源占全区能源3.0%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2. 5%左右。
2、主要任务
(1)积极突破低碳技术瓶颈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尤其一些“高碳”行业的低碳技术是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发展低碳技术,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目前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南京市科研院所众多,各专业人才济济的智力优势,加大财政投入,自主研究,突破技术难题。
(2)创建科学管理机制
综合应用环境经济政策、法规、考核等手段,采取一系列优惠激励措施,鼓励、推动企事业单位从事低碳产业,鼓励高碳行业的产业升级改造;通过产业政策导向目录、行政手段等限制高能耗行业的发展;做好低碳经济与现有“节能减排”工作的衔接;重点行业建立碳排放的行业标准,定期进行碳核算和碳考评管理。
(3)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主要突破口,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关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通过安装城市屋顶系统,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鼓励生活垃圾、秸秆发电发展及农村沼气利用;做好传统煤、石油的能源转换工作,关注洁净煤技术、逐步提高油、气比例。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进一步清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现有资源,促进产业的重组、升级;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优、调轻;对热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以节能减排工作为抓手,攻克低碳技术为突破,通过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重组;通过建立行业的碳排放标准与考评体系等手段来提高行业“碳效率”。推动江宁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力设备等十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及新兴现代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都市型产业为特色的工业产业结构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金融保险、现代物流、高新技术、总部经济等“低碳”行业,着重加强综合集成,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与等级,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品牌。
(5)典型行业、园区试点示范
通过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建议在热电、石化、钢铁、建筑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将这些行业作为江宁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议选择江宁开发区、江宁科学园作为试点地区,寻求江宁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污染物减排与总量控制
污染物减排与总量控制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们群众生活质量、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江宁区目前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经济总量较大和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围绕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城乡人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1、规划目标
以江苏省、南京市下达的任务为基本目标,达到单位GDP能耗下降要求,结合江宁区实际制定年度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在COD和SO2指标基础上,增加水体氨氮和空气氮氧化物的总量减排指标,2012年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新增指标的减排试点工程,到2015年,全区4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全部达到省、市总量减排要求。
2、主要任务
(1)加快加强重点部门的节能减排
“十一五”以来,江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虽然近年来能耗强度有了大幅度降低,但能源总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从产业用能情况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然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另外,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
(2)促进结构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继续进行1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淘汰工作,对小造纸、小化工、小电镀、小印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及项目依法实施关停,促进高技术、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鼓励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及装备和配套材料开发,淘汰窑径2.2米及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同时加快行业清洁生产的研究,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以西气东输供气工程为契机,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开发和探索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
(3)强化管理减排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总量控制目标分解到企业,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总量排放。实行工业废水排放权有偿转让制度,促使企业从排放量上和排放浓度上控制废水排放,提高企业目标控制积极性。重点加强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管理。对化工、印染、造纸等重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到2012年,全区5%的规模以上企业这到一级清洁生产水平,10%的规模以上企业这到二级清洁生产标准。严格控制规模化养殖场数量,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监控和管理,确保规模化养殖场废水达标排放。进一步扩大在线监控范围,完成对国控重点源和减排污染源的全面监控,重点监控COD和SO2减排工程,提高环境监测与环境统计能力。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监督管理制度、重点企业评估考核制度,完善重点污染企业排放达标或稳定达标管理措施,包括企业名单、污染物排放量、预计削减量等。加强环境执法监察能力建设,提升环境执法水平。
(4)狠抓工程减排
继续加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预处理水平和废水接管集中处理率。加大企业中水回用投入,进一步提高中水的重复利用率。近期加快对空港、汤山新城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完善工程,2010年底前完成科学园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2011年启动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加快能源替代工程建设。年前,完成建设禄口机场二期燃气配套工程,江宁区“川气东送”利用二期工程。2015年前,完成全区各中心镇街全覆盖配套燃气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源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与减排,启动农业污染源减排试点工程。
(5)污染物削减计划管理
将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及江宁区人民政府同意后的减排计划作为江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重要内容,纳入江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确保投入到位、政策到位、执法监督到位、能力建设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动员到位。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正式发布的核算方法测算污染物总量增减情况;依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办法、监测办法、考核的相关规定进行总量减排考核。每年向江宁区人民政府报告污染减排责任的履行情况和污染物减排年度计划实施情况,向江宁区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污染减排工作和污染减排计划实施情况,把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施严格问责。
(三)污染综合防治
1、水污染防治
(1)规划目标
&&& 到2012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十二五”期末达到9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大于98%。完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滨江污水处理厂、禄口、汤山污水处理厂提升工程,城北污水处理厂2期工程。全面疏浚河道,恢复河道的引排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
(2)主要任务
(1)推广节水生产生活,鼓励中水回用
发展节水工业,大力推广直流水改循环水,以及空冷、中水、凝结水回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综合运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节水技术、节水管理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创建“高效农业示范园”、“节水灌溉示范园”。采用多种方式宣传节水生活方式,推广节水用具和节水技术,实行用水阶梯式计价制度,建设节水型城市。开发中水回用技术,以宾馆、办公、小区污水为水源,建立“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回用”的中水系统,实施试点工程,逐步扩大中水回用规模。
充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有效收集、贮存、净化及利用雨水,在一定范围内作为非饮用水并进入中水系统作为中水利用,在市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均宜考虑采用雨水利用措施。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或有景观水池的新建住宅小区项目,单体建筑屋顶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公共、工业建筑项目,总用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改建、扩建广场、公园、绿地项目,新建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绿带工程,必须配套雨水利用工程。雨水利用工程应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其建设费用应纳入项目建设投资。在不宜集中收集的区域要通过绿化草坪、透水材料等最大限度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
(2)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完善管网设施
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脱氮除磷工艺改造,尾水排放严格执行一级A标准。优化各排污口位置以保证城区水环境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在有条件的地区,在排口附近增加净化型湿地建设,缓冲尾水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城镇附近的农村污水统一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分散或偏远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式、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或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养殖场污水必须处理后达标排放。农村地区利用现有沟渠塘建设农田余水入河前置库和生态拦截型湿地系统,大幅减少氮磷养分进入河湖。
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新开发的城区及开发区按分流制敷设污水管道,旧城区结合旧城改造由合流制逐步过渡到分流制。加强现有污水排水管网的维修与养护,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工程,各城镇根据发展情况,建设污水收集系统,保证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全部进入污水收集系统,大幅度提升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结合污水管网建设,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
(3)加强水域综合整治,开展生态修复
全面排查和摸清水质不达标的河流、河段以及湖泊,认真分析不达标原因。综合采用清淤、疏竣、截污、岸坡整理、两岸绿化、污染企业搬迁等措施,减少入河污染,逐步提高河道水质达标率,创建河道和湖泊治理典范。结合上述工程实施,修复或部分恢复河流的蜿蜒形态,改造河道的基底结构,逐步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全面实行和落实“河长制”管理,落实责任主体,加强水质监测和执法管理,开展治理工程绩效评估,逐步形成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水域长效管理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
(1)规划目标
到2012年,年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25天,到规划期末达到335天。加快天然气改造和管网工程,2012年,完成禄口机场天然气工程,2015年,完成主要街道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工程。
(2)主要任务
(1)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以西气东输供气工程为契机,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实施清洁能源区建设规划,进一步发展城市燃气,加快建设城区天然气管道覆盖工程,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用户比例。饮服娱乐业等三产行业推广使用气、油、电等清洁燃料。加快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的产品研发,加快新能源产业规模扩大,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链。
(2)工业废气治理
以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为重点,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案。积极推进燃煤锅炉和炉窖的技术改造,推广低硫煤、低灰分优质煤,安装运行脱硫设施。扩大集中供热范围,逐步淘汰热电厂供热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建设。禁止排放高污染的燃料进入“禁烧区”燃烧;建成区和开发区内,禁上2.8MW(4蒸吨/时)以下的小型燃煤锅炉,加快对现有2.8MW(4蒸吨/时)以下的小型燃煤锅炉实施限期淘汰;开展重点燃煤企业烟尘、二氧化硫治理工程、小型燃煤设施综合整治工程、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等大气环境治理工程。启动霾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确保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
(3)餐饮油烟污染控制
重点整治饮食单位和重点区域饮食业的油烟污染,将6个基准灶头及以上的大型饮食业单位、烧烤店以及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饮食业单位列为重点饮食业单位,将学校、中心区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旅游风景点等环境敏感区列为重点区域。
(4)城市扬尘防治
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防治,工地应按规定标准建造围墙或围栏,对中心城区和人居密集区加设防护网,并加强喷雾降尘措施。企业料堆、煤堆要采取表面覆盖等措施,并加强监督检查。对未达标者责令其停工整顿。对城区范围内裸露地面进行全面绿化硬化。加强道路保洁扬尘整治,强化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大力开展对易撒漏物质密闭运输的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落实责任主体。
(5)机动车尾气治理
加强机动车尾气控制。推广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推广电喷发动机及三元催化净化器,降低汽车排出的污染物浓度。运用燃油添加剂技术,节约燃料消耗。大力发展城市公交,在不断改善城市路况的前提下,提倡采用公共交通方式,扩大城市公交营运范围。
6)秸杆禁烧与综合利用
加强组织领导,逐级落实禁烧工作责任制。加强巡逻检查,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和村民组织的作用,确保不再发生焚烧秸秆现象。开展秸秆禁烧宣传活动,使群众充分认识到焚烧秸秆的危害,做到自觉不焚烧秸秆。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鼓励秸秆还田为主的利用方式,或利用秸秆进行沼气生产。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加强政策支持,一手抓禁烧执法,一手抓综合利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规划目标
规划到2012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9.8%,到2015年达到100%。2012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
(2)主要任务
(1)积极完善垃圾分类收集
收集方式可采用自投与上门收集相结合,上门收集用分类袋,自投收集用分类桶(箱),为分类处置创造条件。同时推广可再生纸垃圾袋的应用。标示明显、明确的垃圾类型标志和解释,方便群众投放。收集设施应符合方便居民投放以及垃圾处置场配套运输设备的工艺需要。政府应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形成垃圾分类的观念。
(2)深化固废资源化利用
& 建立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系统,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企业间的废弃物交换利用,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上,可回收废物纳入资源回收系统综合利用,其余可焚烧生活垃圾送至垃圾发电厂焚烧发电。结合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施城乡垃圾统筹处理,建立“组保洁、村清运、镇中转、市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开发有机垃圾的多种形式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应在保证安全处置的基础上,根据污泥特性因地制宜地开发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提高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率。
(3)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继续加强危险固废和医疗固废的监管,制定实施严格的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加强对放射源的统一监管和放射性废物的集中收贮,加快建设统一的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
(4)加快固废处理处置市场化
深化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市容环卫政事、政企、事企及管理与作业服务彻底分离,推动市场运作机制和多元竞争格局的建立。积极发展固废作业服务市场,建立固废作业有偿收集、运输和处置的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组织招标,促进各类经济成分进入固废作业服务市场。鼓励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社会资本介入固废产业,固废处理处置基础设施实现BOT ( 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运转。
、噪声污染防治
(1)规划目标
规划期内城市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确保达到100%
(2)主要任务
(1)工业生产噪声整治
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鼓励和扶持选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对扰民严重、一时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对新、改、扩建的工业工程,其噪声控制设计应按照有关的标准执行,噪声控制设计必须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时进行;加强厂区绿化,工业企业和居民点之间设置隔离带,以进一步削减噪声源对厂区外环境的影响。强化工业噪声长效管理和监督检查。
(2)建筑施工噪声整治
建筑施工中要采取有效的隔音防噪措施,离居民区附近200米内禁止设置料场或者搅拌站等固定的声源;建成区和其他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如需夜间施工作业,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严禁进行夜间禁止的各种可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建筑施工主管部门应推广使用低噪施工方法和器具,并加强现场连续监督检查。
(3)道路交通噪声整治
在道路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对已建成住宅的影响,通过方案的优化避免或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道路两侧新建住宅应满足距离和隔音窗标准要求,对在城市主干路以上等级道路建设及道路两侧住宅建设项目审核时在道路两侧要新建隔音窗。开展低噪声路面示范工程,在道路建设和改造中,采用降噪技术和降噪材料。加强交通管理,合理调整车流量。运输建筑施工材料的车辆及农用机动车,按规定线路和规定时间内行驶。
(4)社会生活噪声整治
重点保护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高音喇叭,对产生噪声污染的经营性的娱乐场所进行处罚,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其它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及时对区域内的噪声投诉予以查处。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的噪声管理,室内装修活动要禁止施工人员在夜间和午间休息时间进行噪声扰民作业。在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宅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隔声门等措施进行防噪。
、辐射环境污染防治
1)规划目标
规划期内确保全区辐射源在有效安全的控制下,辐射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标准内。建立和完善辐射环境监管体系。
(2)主要任务
(1)辐射源控制规划
加强对放射源和电磁辐射污染源的申报登记工作。对放射源实行身份证管理,每一个放射源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从放射源的生产到最终处置终身不变。强化污染源管理,重点加强工业、医学、电力、通信、广播等行业的辐射环境管理,确保放射源在有效安全的控制下,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得到安全贮存处置,辐射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标准内。
2)辐射环境监管与应急响应
开展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标准化建设。建立专门的辐射环境监管机构,完善辐射环境监测设备的基础配置,提高全县辐射环境管理能力;规范监测手段和方法,实现辐射环境管理系统的“组织网络化、管理程序化、技术规范化、方法标准化、装备现代化、质量保证系统化”目标。
(四)农村环境保护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增长方式。
、规划目标
通过农村环境保护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形成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人居舒适、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新气象。
、主要任务
1)强化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逐步调整农村工业布局。对禁止准入区内的工业企业,产生废水、废气污染、造成农民投诉、或者没有通过区环保局三同时验收的要进行限期治理,不能达标的要实施关停;对饮用水源边缘、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森林公园、集中居住区等敏感区的工业企业,要分批分期实施重点治理或搬迁关停;对分散企业,要积极督促引导其向南京市重点培育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集聚。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及国家明令禁止的落后工艺、落后设备,逐步关停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按期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严格按照出台的《关于加强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管理,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废弃物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农村工业污染排放。
2)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统筹规划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作为区总体规划、街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重要内容,优化布局城乡生活垃圾收集与无害化处置设施,统筹考虑区、街道及其邻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垃圾集中收集点的规划建设,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水平。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村庄情况充分调查摸底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编制村庄环境基础设施规划或方案,并纳入“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中。新建和改造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应规划建设污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并配套相应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村庄道路改造规划中,应考虑污水收集管网的铺设。按照人口规模,村庄布局,合理配置垃圾收集箱、转运站和运输设备。
积极推广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特别要做好村民、集运人员的垃圾分类教育,从根本上确保垃圾分类处置。科学划定生活垃圾的分片收集与处置范围,统一运输。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农业耕种发达的地区,要结合农业种植,将可降解的生物垃圾通过堆肥发酵后还田使用,不能降解的垃圾通过统一填埋或焚烧处理,建筑垃圾通过铺路、制砖等综合利用,禁止建筑垃圾直接向耕地、河道等任意倾倒。加快建设集中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淘汰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低、小、散的垃圾焚烧炉和简单的填埋场。
3)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防治畜禽养殖污染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种养结合、地力培育为基础,以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展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闭路循环模式探索,推进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形成“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精确农业”发展模式。在深化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建设的基础上,连点成线,扩线成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确保江宁区都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步伐,建设一批多业套种、循环种养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平衡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有机肥、高效低毒农药和可降解农膜和深施、免耕等农作方式,广泛使用复合肥、有机肥、农家肥,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同时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其他地区、以农业种养大户带动普通农户等方式,将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普及到每个农民。到2015年,“三品”种植占农作物总面积的80%。
为控制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探索生态型处理方式的多样化。以此为基础,继续加大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到2015年,规模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争取达到100%,规模化养殖场污水处理全部达标。
4)推进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控制面源污染
结合全省土壤污染普查和重点区域土壤普查工作的开展,全面掌握江宁区土壤环境状况,明确重点污染区域,评价土壤危害程度,并制定出土壤污染治理计划。充分利用土壤环境调查结果,建立江宁区土壤环境数据库,形成对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管理的机制。
对工矿企业污染的土壤,根据原有企业生产工艺确定主要污染指标,在土壤取样监测的基础上,采用适宜技术方法和措施进行原位或异位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以植物修复为主,辅以化学、微生物及农业生态措施的生物修复综合技术。有机物污染严重的土壤采用土壤抽气/空气喷注法、热解法等将有机物从土壤中清除。
对种植业污染的土壤,实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和种植指导。严重污染的土地退耕还林,恢复自然植被;轻度污染的土地通过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轮作换茬、定期土壤消毒、降低农药施用强度等方式修复、改善土壤质量,并推广科技农业、生态农业。
“菜篮子”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到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化肥施用强度下降到220公斤/公顷。
5)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搞好生态创建工作
把“立面出新、绿化成片、景观明显、村庄秀美”作为农村环境建设的新标准,把“三无二净十个看不见”作为环境综合整治的新要求,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村、环境优美街道创建活动。对已命名的生态创建单位,要定期开展复查。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广泛开展绿色矿山、绿色工地、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农村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到2015年,10%的社区创建成功国家级绿色社区,40%的社区创建成功省级绿色社区,80%的社区创建成功市级绿色社区。
(6)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以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为基础,加强饮用水源及输水渠道的监控和保护,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虽然当前饮用水已100%达标,但绝不能疏忽,必须严加监控,加强管理。采用生物接触氧化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2012年, 50%的村(社区)将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015年,80%的村(社区)拥有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或纳入城市污水处理计划。
积极实施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完成了135个村(社区)1300公里进村水管的改造和铺设。今后,以全面完成162个村(社区)的长江供水“村村通”工程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
(五)自然生态保护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基础,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力争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1、规划目标
以建设“绿色江宁”为主线,以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构建具有江宁特色的绿色空间体系,加快矿产资源分类、分区开采与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形成山清、水秀、绿地、怡人的自然风貌。
、主要任务
1)积极推进建设“绿色江宁”,提高森林覆盖率
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及其空间的均匀分布格局为核心,继续加强建设“绿色江宁”。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和自然植被的保护力度,积极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做好火险和病虫害的监测、预防和上报工作;积极开展用材林的开发工作,建立规范的种植和砍伐制度,坚决杜绝滥砍滥伐;做好坡度在25度以上土地的退耕还林工作,对坡度较大的区域和疏林地进行补植;加大荒山、荒地的治理,进一步提高江宁区的森林覆盖率,优化林份结构和质量。目前,江宁区森林覆盖率达23.52%,计划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2)加强矿产资源环境整治,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开采区集聚,限采区压缩,禁采区关停”原则,优化调整矿业布局和矿业结构,积极创建“绿色矿山”。因地制宜地采用复绿、复垦、开发等方法继续推进废弃矿山的生态整治与修复。采用废弃土整理场地,种植特色农产品或移植本土植被复绿,或在山岩上覆盖人工种植草毯。同时,借矿山整治契机,结合优势资源对矿山宕口进行创作性开发和修复,建设旅游景点或农业试验区,营造人工景点,从而化“废矿”为“宝藏”,提高废弃矿山治理的成效。到2015年,计划完成80%左右的退化土地复绿工程。
(3)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依据江宁区域自然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概况,功能上按照生态保育、生态控制、生态协调三大目标划分为12个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景观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等。
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功能为核心,加快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重点提升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规划调整,保持已建的各级各类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按照保护区建设标准,实施一批工程项目建设,推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平衡建设,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内禁止一切破坏自然资源、损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开发利用活动;限制开发区内,在不损害重要生态功能区主导生态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可以适度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必须做好开发利用规划,加强监管和保护,将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具体见下表)
江宁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主导生态功能
面积(平方公里)
方山森林公园
水源涵养、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牛首山(江宁区)风景名胜区
水源涵养、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汤山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保护
子汇洲饮用水源保护区
水源水质保护
赵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水源水质保护
大连山-青龙山水源涵养区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马头山水源涵养区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安基山水源涵养区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横山水源涵养区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长江(江宁区)重要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维护
秦淮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水源水质保护
东坑生态公益林区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六)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1、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1)环境监测网络和站点建设
在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建设完善的环境监测站点,在重要的河道、防护林等生态廊道建设监测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全区的环境监测网络和站点。
2)应急监测系统的建设
为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对现有应急监测系统的建设,强化措施抓好应急监测工作,抽调一批年纪轻、业务能力突出、素质高的骨干力量充实到应急监测队伍中,同时继续配备各种现代化的快速监测仪器和通讯设备,以满足应急监测的新需要。
3)监测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实验室基础及深度分析技术和装备水平是环境监测能力的核心所在。要重点加强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基础及深度分析技术装备投入,提高前处理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前处理是保障各项分析顺利进行,影响整个分析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土壤、气体样品的前处理直接影响到后续分析的淮确性和时效性。
4)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以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为发展方向,统一规划、设计,分步实施,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支持,基本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化。
、提高环境监察水平
1)建设环境监察信息管理系统
集环境监察业务数据传输、公共数据库检索查询、网上投诉举报、环境监察事务公开、环境警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全区环境监察工作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
2) 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对全区重点污染源实现实时监控、数据采集、计量分析、异常报警和信息传输,形成统一的监控网络。建立监控中心,实现联网监控,积极探索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维护市场化的新途径。
3)建设环保举报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12369环保”投诉热线管理。完善“举报电话自动受理系统”和“举报信息自动处理系统”,实现公众举报的自动接受、自动录音、传真举报和语言传输,自动转办、交办、自动查询和统计,高效完成举报信息整理、领导批示、交办催办、处理反馈等各项业务流程,自动生成各类管理及业务统计报表,接受上级的交办任务和信息反馈。举报信息通过联网设备实时传送“环境监察管理信息系统”中心数据库。
4)建设污染事故应急指挥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定时间和范围的污染信息准确收集,迅速研判,及时传递,快速处置。不断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中心,配置大屏幕投影、车载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指挥和应急设备。在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图像处理系统(RPS)、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分析系统(EAS)等系统支持下,形成快速反应和综合支持能力,全面反映区内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类别及其空间分布;反映事故现场的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河流水系、居民区域及其救助物资的空间分布;提供各类化学品消解方案、指挥人员、救助专家、企业救助个案等相关的资料信息以及公安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交通运输、医疗救治等事故应急求援组织联络方式。
5)建设环境监察办公自动化系统
建设环境监察办公自动化系统,利用内部局域网,实现公文批办和传输的信息化,实现污染源管理、建设项目监察、限期治理项目监察、污染纠纷调处、排污费征收管理、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行政处罚、档案资料、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日常管理信息等综合业务数据库的规范管理、自动查询统计和综合利用,提高环境监察人员的工作效率。
五、保障措施
积极推进历史性转变,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强法制,增加投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管理保障措施
(1)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对目前重大的环境保护工程、生态建设规划,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绿色江宁建设等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信息互通、统一行动、联合督察的城乡协作管理机制。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江宁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
建立并完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机制。要形成行政管理与社会舆论监控并举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向市民公布规划的实施情况。
、法规保障措施
(1)严格执法。强化执法监督,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审批机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察工作,逐步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属地负责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建立完善环评后评估机制,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实施竣工验收公示制度。
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依据环境容量对污染源排污量进行分配核定和动态管理,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排污申报制度,实施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同时继续开展各项专项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2)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
积极促进政策创新,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区内产业和人口结构合理调整;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经营,促进城市工业组团工业园区建设;提高水价,利用价格杠杆提高中水回用率。为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提供优惠政策。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促进社区循环型消费。
、经济保障措施
(1)积极开拓资金筹措渠道
通过机制创新,有效增加环保投入。发挥政府环境保护投资的核心作用,把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作为投资重点,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管护,增加环境质量监测投入。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实行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出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鼓励公平竞争,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众利益。
(2)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
加快完善环境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环境保护建设。将污水收集处理及回用系统、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系统、垃圾收集及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逐步全面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某项设施最终建设者和运营者,达到以最少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获得最大环境效益。建立适应污水处理产业化的成本补偿和价格激励机制,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制定相关收费标准及配套法规,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行。对医疗废物实行统一收集、付费处置。并逐步建立其它危险废物收集、处置收费制度。对城市污水处理、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城区绿化建设、生态农业开发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在投资、税收、征地、就业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有选择地进行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开展方山、大连山、青龙山水源涵养生态保护补偿的试点工作,确定江宁区域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包括补偿主体、对象及方式)和补偿费的计算及使用。推动生态补偿工作在法制、市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突破。
、技术保障措施
(1)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按照市场需求和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导向,制定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江宁区环保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装备和产品国产化,提高设备成套水平。积极探索社会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尽快将环保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的各项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环保市场运作规范,大力发展环保咨询服务业。
(2)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保执法技术水平
建设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优化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执法监察能力;强化污染源监督监管,推进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响应应急机制;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完善基础信息网络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推进环境管理业务应用,整合服务资源,提高信息技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
(3)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
积极扩大合作与交流,加强现有合作项目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合作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协作,特别是与南京市和周边区、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社会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建立、完善江宁区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环境文化,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宣传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加强教育与培训,普及环境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加强环境道德意识教育,使“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环境道德观深入人心,提高公众自觉保护环境、自觉监督各种环境破坏行为的意识。加大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开展环境警示教育、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群众性创建工作。进行绿色学校与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公职人员环境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环境管理意识和水平。
(2)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
开辟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渠道,建立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通过不定期地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信息,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开展社会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扩大和保护社会公众享有的环境权益。进一步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要为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规则。
附件1:江宁区“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
附件2:江宁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附件3:江宁区“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表
江宁区“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年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
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规模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氨氮排放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烟尘排放量
氮氧化物排放量
单位GDP综合能耗
吨标煤/万元
单位GDP综合水耗
立方米/万元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单位GDP COD排放量
工业用水重复率
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固废排放量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森林覆盖率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矿山土地复垦率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江宁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区
开发控制方向
Ⅰ-1& 长江河流湿地重要
保育生态功能区
江宁西部沿江地区,包括新济洲、
新生洲、再生洲、子母洲、子汇洲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护物种多样性、
湿地生态、景观生态、地质生态及
人文生态等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为主,严格保护子汇洲饮用水源,其余可适当发展生态旅游
Ⅰ-2& 沿大连山生物多样性
及重要景观保育生态功能区
汤山街道、淳化街道的青山社
区、青龙社区等的部分区域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主,保护历史文物古迹,适度开发汤山发展生态旅游
Ⅰ-3& 东坑重要生物多样性
及水源涵养保育生态功能区
江宁街道东南部、谷里街道东南
部及横溪镇西北部等部分区域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重点发展生态公益林
Ⅰ-4& 环牛首山生物多样性
及重要景观保育生态功能区
秣陵街道的牛首社区等及谷里
街道的祖堂社区等部分区域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为主,保护文物古迹,适度开发牛山等发展生态旅游
Ⅱ-1& 东部城镇农田建设
生态功能区
湖熟镇的大部分区域和
淳化街道的东部区域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基本农田,
发展生态农业及三产为主,城镇
现代化建设
以基本农田保护为主,控制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利用丘陵岗地发展水源涵养林;发展生态农业,加大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控制农业面源
Ⅱ-2& 南部城镇农田建设
生态功能区
禄口街道西部部分区域
及横溪镇大部分
Ⅱ-3& 西部城镇农田建设
生态功能区
江宁街道东部、南部及谷里
街道西部等部分区域
Ⅲ-1& 东山新市区城市及
景观建设生态功能区
整个东山街道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平衡人居环境与
经济发展,中心城区景观、城市生态
文化、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工业企业搬迁至周边开发区、园区的进度,进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Ⅲ-2& 秦淮河轴线产业
发展生态功能区
秣陵街道沿秦淮河、谷里
街道东部、禄口街道办北部
及湖熟镇等的部分区域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等生态产业,景观生态建设、
城镇建设、人居健康环境建设
合理控制江宁开发、江宁科学园等开发规模,主导产业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积极推进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秦淮河综合整治;保护方山及秦淮河湿地等的生物多样性
Ⅲ-3& 西部沿江产业
发展生态功能区
江宁街道西部部分区域
合理控制滨江开发区产业定位及开发规模,详细论证污水厂排口位置,不影响区域水厂水源,保护沿江生态环境
江宁区“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表
水生态环境
节水灌溉及农业节水示范区工程
每年完成2-3个街道(中心镇)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完成2-3项节水示范工程建设
区域供水工程
全面覆盖各街道(中心镇)的供水管道建设、泵站建设工程
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工程
完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滨江污水处理厂、禄口、汤山污水处理厂提升工程,城北污水处理厂2期工程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全面疏浚河道,恢复河道的引排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天然气工程
街道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工程,禄口机场天然气工程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工业固废综合处理
工业固废综合处理与利用信息系统
生活垃圾生态化管理与处理
完善垃圾收集环节,提高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
完善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加强危险废物收集与运输管理措施
绿色创建工程
建设绿色学校
每年完成2-3所大、中、小学绿色学校创建
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
珍稀物种保护工程
改善珍惜物种生活环境、培育珍惜物种繁殖基地
重要生态功能区保育
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土环境,加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预防措施
绿色长廊工程
继续建设沿江、沿秦淮河等重点河道绿色生态廊道,主要干道绿色廊道
生态林改造工程
加强生态林改造和维护,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南京市江宁区环境保护局 版权所有 2008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25-06933
邮编:211100
地址:江宁区苗圃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市江宁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