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经海纪到解放东路华联超市怎么走

从文东路山艺到济南解放东路金泉大厦怎么走?
从文东路山艺到济南解放东路金泉大厦怎么走?
要多远?谢谢
现在解放东路修路,没有公交车了,你可以从山艺坐123到甸柳庄下车,下车后一直往东走,大约1000米,走10分钟。看到华联超市的时候,后面就是金泉大厦。。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给我发消息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交通/驾驶领域专家经济学院坐车路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经济学院坐车路线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绵州驿道考笔记21:自石牛镇小七曲山经大柏树、石榴垭、井儿垭到板桥铺
时间:2014年5月24日
人员:锅铲先生、上潼人、建哥、九天飞凰、高贵庭、李戴,向导魏兴华(73岁)
一.收鸡蛋大爷介绍古驿路线
到石牛永乐桥附近,与收鸡蛋的吴成武大爷(64岁,场镇4组人)。吴大爷对驿道路线颇为清楚,他向我们介绍:自绵梓交界的罗汉桥——石牛牛王庙——大柏树——石榴垭——井儿垭——板桥铺——龙凤垭——石河子——火烧桥——书香石——过天仙桥进梓潼县城。
石牛镇老街自西南向东北,都唤为金牛路,以正处古驿道路线而得名。西南街尾为下石牛山,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石牛堡碑和石牛,东北行至金牛路中段53号位置,有三圣宫,庙中有乾隆四十三年《石牛堡兴场碑记》和同治七年“因上元胜会设花生斗碑记”,戏楼为清代建筑。三圣宫曾因水毁,原来石牛河正从三圣宫附近穿街而过,离此北面300余米有永乐桥,以永乐为村名。
过三圣宫,69号位置右与兰花街交汇,金牛路稍北转上缓坡,遇向导魏兴华(73岁)。吴大爷与卖叶子烟的大爷介绍,这里是化莲村3组,左边是阎家湾,右为郭家湾,金牛路就是穿镇108老路。在永乐街所对位置,也就是金牛路右面东侧有小七曲山陕西会馆。
二.登小七曲山观蜀王亭
登石梯上小七曲山,去探寻文昌行祠陕西会馆。先见蜀王亭。蜀王亭为二重檐六角攒尖顶,面东北挂“蜀王亭”匾额,字自左往右书写,落款的甲戌季当指1994年。亭柱以四方石为亭柱,各高2米,有联:“开山越险固石牛而通褒蜀;凿江劈壤广木栈以连滇黔。”落款也为“甲戌季春”。
旁立《古石牛堡简介》:
“古石牛堡,即今石牛镇辖地,有两年余年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惠王拓地欲/伐蜀,因蜀道险阻难以进兵,探知蜀王贪财好色,故献美女及粪金之石牛于蜀王,藉运/石牛以开道。蜀王遣五丁迎于梓潼城北之五妇岭,山崩,美女及五丁压死。而险道已尽,蜀道已通,竟遗弃粪金开道之石牛于我地,古名石牛相延至今。汉为石牛亭,宋称石/牛铺,明为石牛驿,清乾隆梓潼县令朱廉建石牛堡,嘉庆创修正殿,咸丰八年知县张香/海、同治十三年知县娄钟均立碑修祠建亭志其事。
秦惠王大将司马错伐蜀时,先锋/屯于此。唐初名相杜如晦于公元六二八年时蜀宿此,夜怀念司马错伐蜀之功,赋诗曰:‘苔藓作毛随雨湿,藤蔓穿鼻任风牵,从来不食溪边草,自是难耕陇上田。’唐明皇幸蜀于七曲/山大庙家庆堂南望,见石牛驿北雁门山顶现五彩云环,以为文昌帝君行宫,后人在雁门/山建“小七曲山庙”。乡人年年迎接文昌塑像于此,宋人石辂亦赋诗。上述史迹均先后载/于乾隆咸丰梓潼县志,今特立碑叙其史迹。
一九九四年四月一日志。”
旁再立同治十三年山阳月碑记,86*150厘米,字体湮灭不清,难以通读,不过字体苍劲隽永,会是娄钟之作吗?绵州志载,娄钟为云南拔贡,道光十九年至咸丰元年任绵州州判,善书。绵阳西山的赑屃驮碑《蒋琬传碑》堪称绵州碑刻精品,据说就是州判娄钟为知州李象昺代笔。
稍后为新建二重檐五开间的大雄宝殿等,陕西会馆在哪里?娄钟的碑刻何在?在匆匆离开之际,见庙东北侧紧挨一单檐歇山老房,门户紧锁,是否是陕西会馆,待今后确认。陕西会馆原是文昌行祠,始建于嘉庆11年(1806年),在道光、咸丰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市文物局文物普查目录第119页的照片似乎正是指此?梓潼县志所载《文昌行祠募化工竣碑记(士民)》、《小七曲建庙记(娄钟)》、《石牛堡文昌行祠碑记(娄钟)》和《石牛堡金化山文昌祠碑记(张香海)》四通碑记应曾立于此地。(详见《笔记19》)
又有《石牛镇小七曲观音殿碑记》:
“梓潼县石牛镇地处川陕公路、蜀道翠云廊之起点,历史悠久,文物灿烂,石牛堡万古蜀道名遗至今二千三百多年,自先秦以来为巴蜀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孔道。中原商家曾在此建会馆,清代知县娄钟建馆命名为陕西馆,曾是文昌帝君发祥地,故七曲大庙认其脚庙,名曰‘小七曲’,有文昌殿、家庆堂、桂香殿、大佛殿,解放后定为县级重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并挂牌成立文物保护站,文革时曾被毁,改革开放以来……”
三.从小七曲山经上石牛山、店子坪、圆包山到石榴垭
下小七曲,金牛路左97号、99号位置,有三阔三进二层木架房屋,房屋倾斜而不倒,只因房屋是一整体。旁挂秸秆还田标语。
前行,左石牛镇卫生院,右侧某仓库。向导魏大爷介绍,这里是永乐村一组,路右侧原来也叫牌坊梁,说国军曾有一个排长(战)死于此,魏大爷指着一个土包说,那就是曾经的牌坊梁坟。牌坊梁因排长取名,当不可信。
出街,左刘家沟,右面梓潼县石牛粮库后面是石牛山。石牛庙处是下石牛山,这山叫上石牛山,海拔539米。下石牛山到上石牛山,穿过石牛老街,长近千米。
从粮库前过,公路交绵梓路,老路及108从绵梓路南侧、原农机站、派出所后石牛山脚过。古路当上坡翻垭豁,修108削低地势。垭豁处是雁门村,原有石牛蹲踞于此。
过上石牛山垭豁,路行于店子坪顶1里许,左侧隔绵梓路为刘家湾沟,右侧为雷何二湾、白家湾。此段与绵梓路并行,与108重合。又从圆包山(海拔535)左侧北面下至雁门村1组林桂华(60岁)家前与绵梓路交叉。
过绵梓路东北向上丝(?司)公山1里许到石榴垭。石榴垭右侧东面为司公山,左侧连绵大山为雁门山,雁门山南北5里,东西过2里,各处名异。梓潼县志载:“雁门山,县南三十里,东西两岭突出如门,雁从中过,故名。”
石榴垭可能因生野生石榴而得名,魏大爷给我们讲了石榴垭的民间传说。石榴垭的石榴是臭的,人不能吃,原因是毛狗精(苏妲己)在石榴树上凉了裹脚布让石榴都变了味,《斩妖传》(《封神榜》)还演了毛狗精的故事。故事与正版已相去甚远,严重本土化了。
108国道把石榴垭挖成了缓坡,原垭口驿道路基高于现在8、9米以上(海拔&580),这有垭口的大柏树为证。垭口左一棵大柏树,条石环砌,枝干苍劲,柏叶繁茂,树直径70-90厘米,3米以上分叉。树旁似存半沿窄路,有两座土地庙,林中有野生石榴,过垭口有石榴村。
石榴垭口原当宽厚,达200余米,上垭口处一棵古柏,下垭口有一棵古柏,大小近似。从“植柏标道”的认识看,柏树所在,正是驿路所处。
四.从石榴垭到井儿垭
过垭口,行于雁门山右侧东面山腰,路势平,前有雁门山母碉堡,右侧东面为宋家湾和黄包白湾,再远孙家湾。
行于山腰,魏大爷说,雁门山顶原有雁门寺,就算百岁老人,也未见过庙貌真容,只晓得山顶遗留的那些砖瓦、基址、遗迹。
行至母碉堡山梁位置,路左又一棵大树,条石环砌,台高1米余,树大如前,明朝李璧所倡植?
山腰路计行近千米,到十字路口的井儿垭(海拔575米许)。垭口左为雁门山,主峰为尖山子,近井儿垭处为母碉堡,远离的为史家山,垭口右侧东面为烟袋山。
井儿垭处果然有井,经过培修的老井位于垭口左侧西面,井前有今人所立小碑,26*20*57厘米,中刻“龙泉池水”,额刻“古名井儿垭”,左右刻“板桥村医疗站,丙寅年(1986年)六月二十二日重建”
五.至板桥铺
过井儿垭,自烟袋山左侧西面下长坡,左侧是雁门山半包围下的王家湾,为板桥村1组,人言雁门山史家大坪附近有神仙洞,右侧李家沟,有石榴砖厂。
下坡行600余米到板桥子(海拔512)。沟中有溪,板桥子已从不知模样的驿道桥梁变为公路桥,旁立G108-2056界桩。沟中正打田栽秧。
建哥介绍,板桥子曾有驿道铺站,驿道过万年桥到石牛铺、经板桥铺过漏风垭到梓潼。对于板桥铺、《云栈纪程》有记:“又西二十里,至板桥铺,有水自土门垭南流入潼水。又十里至石牛铺,又十里渡万年桥,至宣化铺。桥下水出宣化铺北,南流入潼水。”《梓潼县志》梓潼驿中介绍:“县南漏峰铺,十里板桥铺,十里石牛铺。”“漏峰铺,在县南十里,板桥铺,在县南二十里,石牛铺,在县南三十里。”《蜀輶日记》:“十五里板桥,有水自土门垭来入潼,十里石牛铺,路始平坦。三十里宿魏城驿,绵州地。”《蜀輏诗记》记:“二十里,板桥铺。山路皆石板,荡平如砥,浓绿蔽冈,迥异太行山中土阜,狞秃可怖。西望峻岭,一桁横空,为江油中坝诸山。昨在文昌庙折丹桂一枝,余香犹烈。三十里,食于石牛铺。五里,罗汉桥,有寺在侧,青林粉壁,似法相云林。五里,宣化铺。”
板桥铺旧址在哪呢?过板桥即为夹路居民区,李宗义(83岁)介绍,这里是板桥2组,原来路两边全部是街坊,有很出名的黄家店儿,大建路修好后,路两边的居民就渐渐搬走了。以铺站兴而街道兴,因铺站废而街道衰,一路走来,这似乎已经不是孤例。
路旁房中,有红砖二层民居,有土夯废弃老屋,墙中夹老青砖。墙上贴反“全能神”公开信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登记表。一龙王庙中有文昌像,一民居上挂“润芝板桥山庄”毛笔匾额。
过原板桥街道,到烟袋山,人言此是白家烟袋山,井儿垭处为李家烟袋山。到此已过石牛镇,进入长卿镇灵童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经海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