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图在三角形中点的性质abc中角a等于六十度bm垂直ac于点mcn垂直ab点p为bc边中点连接pm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_学习资料共享网
当前位置: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
12.1 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1 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的几何直觉, 4 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 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观察下列图案,
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 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 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 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1 “全等”用 ? 表示,读作“全等于” 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ABC和?DEF 全等时,点 A 和点 D,点 B 和点 E,点 C 和点 F 是对应顶点,记作 ?ABC ? ?DEF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 应边,重合 的角叫做对应角 思考:如上图,12。1-1 ?ABC ? ?DEF ,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 (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 对应边、对应角B C A o O A D B D CA C DC B DA B(2)将 ?ABC 沿直线 BC 平移,得到 ?DEF ,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2 ADBECF? (3) 如图, ABE ? ?ACD, AB 与 AC, 与 AE 是对应边, AD 已知: A ? 43 ? , ?B ? 30 ? , ?求 ?ADC 的大小。ADEBC小结: 作业:P33―1,2,3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3 一、 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 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 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 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 予以汇总归纳. 三、建立模型,探索发现 出示探究 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 与△A'B'C', 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 一定全等吗? 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 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 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条边为 3cm. 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 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出示探究 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 A'B'=AB,B'C'=BC,C'A'= 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4 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 不变的.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给出例 l,如下图△ABC 是一个钢架,AB=AC,AD 是连接点 A 与 BC 中点 D 的支架,求证△ABD≌△ACD.A B D C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 例2 如图是用圆规和直尺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作法如下:①以 A 为圆心画弧,分别交角的两边于点 B 和点 C; ②分别以点 B、C 为圆心,相同长度为半径画两条弧,两弧交于点 D; ③画射线 AD. AD 就是∠BAC 的平分线.你能说明该画法正确的理由吗? 例3 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 ABCD 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有几种方法?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A B D C五、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 37 页的思考及练习. 六、反思小结 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5 想,掌握数学规律.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 43 页习题 12.2 中的第 1、2 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 44 页第 9 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②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 单的推理.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知识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探究 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 A'B'=AB,A'C'=AC, ∠A'=∠A. 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 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6 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 边. 三、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出示例 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 A、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 可以直接到达 A 和 B 的点 C,连接 AC 并延长到 D,使 CD=CA,连接 BC 并延长到 E,使 CE=CB.连接 DE,那么量出 DE 的长就是 A、B 的距离,为什么?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 (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如下分析: 要想证 AB=DE, 只需证△ABC≌△DEC △ABC 与△DEC 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 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 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补充例题: 1、已知:如图 AB=AC,AD=AE,∠BAC=∠DAE 求证: △ABD≌△ACE 证明:∵∠BAC=∠DAE(已知)C7ABDE ∠ BAC+ ∠ CAD= ∠DAE+ ∠ CAD ∴∠BAD=∠CAE 在△ABD 与△ACE AB=AC(已知) ∠BAD= ∠CAE (已证) AD=AE(已知) ∴△ABD≌△ACE(SAS) 思考: 求证:1.BD=CE 2. ∠B= ∠C 3. ∠ADB= ∠AEC 变式 1:已知:如图,AB⊥AC,AD⊥AE,AB=AC,AD=AE.A B求证:C F M⑴ △DAC≌△EAB 1. BE=DC 2. ∠B= ∠ C 3. ∠ D= ∠ E 4. BE⊥CDDE四、再次探究,释解疑惑 出示探究 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 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8 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 39 页图 12.2-7. 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 五、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 39 页,练习(1)(2). 六、小结提高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 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 43 页,习题 12.2 第 3、4 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 44 页第 10 题. 3.备选题: (1)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 DE=DF,EH=FH,你能发现哪些结沦? 并说明理由. (2)如图,∠1=∠2,AB=AD,AE=AC,求证 BC=DE.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9 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ASA” “AAS” ,并能应用它们判别两个三 角形是否全等. 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 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 ③敢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ASA” “AAS” . 教学难点 探究出“ASA” “AAS”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复习: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 生: “SSS” “SAS” 师: 那除了这两个条件, 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 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 探究新知: 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 被撕坏了,如图,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 同样大小的新教具?能恢复原来三角形 的原貌吗? 1.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种情况.(课件出示“探究 5??”)10形是否 另一些条件。 (1)探究 5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 A'B'=AB,∠A'=∠A,∠ 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 把画好的△A'B'C'剪下, 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 师:怎样画出△A'B'C'?先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画一画。 在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合作交流解决. 生:独立探究,试着画△A'B'C',(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解决??)?? (2)全班讨论交流 师:画好之后,我们看这儿有一种画法:(课件出示画法,出现一步,画一步) 你是这样画的吗? 师: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 上,看看它们是否全等. 生:(剪△A'B'C',与△ABC 作比较??) 师:全等吗? 生:全等. 师:这个探究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试着说说你的发现. 生 1:我发现?? 生 2:?? 生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师:这条件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至 我们又增加了―种判别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特E D C A A'等. 此, 别应注意, “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 .B练习:已知:如图,AB=A’C,∠A=∠A’,∠B=∠C 求证:△ABE≌ △A’CD11 A例1. 已知:点 D 在 AB 上,点 E 在 AC 上,BE 和 D 相交于点 O,AB=AC,∠B=∠C。 求证:BD=CEB OECDC2.探究 6 师:我们再看看下面的条件: 在△ABC 和△DEF 中,∠A=∠D,∠B=∠E,BC=EF,△ABC 与△DEF 全等 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A B C E D F师:看已知条什,能否用“角边角”条件证明. 生独立思考,探究??再小组合作完成. 师:你是怎么证明的?(让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 小组 1:?. 小组 2:??投影仪展示学生证明过程 (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结果,进行不同的引导) 师:从这可以看出,从这些已知条件中能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又反映了一 个什么规律? 生 l:两个角和其中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 2:在&ASA”中, “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 ,而这里, “边”可以是“其 中一个角的对边” . 师:非常好,这里的“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 .那怎样更完整的表述 这一规律?12 生 1: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生 1 很好,这条件我们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又增加了判 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条件. 强调“AAS”中的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 . 多让几个学生描述,进一步培养归纳、表达的能力. 例 2.教材 40 页 1 题。 师:从这道例题中,我们又得出了证明线段相等的又一方法,先证两线段 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这样,对应边也就相等了. 探究 7: (1)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想想,怎样来探究这个问题? 生 1:?? 生 2:?. 引导学生通过“画两个三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看是否一定全等,或“用两个 同一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板”等等方法来探究说明. 师: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表达? 生 1:?. 生 2: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师: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已有 了哪些方法? 生:SSS SAS ASA AAS 小结提高 师:这节课通过对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进一步探究,你有什么收获?13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 41 页,练习 2.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 44 页习题 12.2 第 6、11 题 2.如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 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 适?为什么?⑵ ⑴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并能应用它判别两个直角三角 形是否全等. 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 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 ③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14 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教学过程: 提问: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有: 创设情境: (显示图片) ,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 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 (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 (AAS) 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 ⑵ 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 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这个结论。 新课: 已知线段 a、c(ac)和一个直角α ,利用尺规作一个 Rt△ABC,使∠C= ∠ α , CB=a,AB=c. 想一想,怎样画呢? 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 ⑴ 作∠MCN=∠α =90°; ⑵ 在射线 CM 上截取线段 CB=a ⑶ 以 B 为圆心,C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 CN 于点 A; ⑷ 连接 AB.15,,,。(ASA)或(AAS) ⑴ △AB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 ⑵ 剪下这个三角形,和其他同学所作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想一想 你能够用几种方法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 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 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方法――“HL”.例 如图,AC ? BC, BD ? AD, AC ? BD 求证:BC ? AD.练一练: 1. 如图,两根长度为 12 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 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 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 AC16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 DF 相等,两个滑梯的倾 斜角∠ABC 和∠DFE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ABC+∠DFE=90°.理由如下: 在 Rt△ABC 和 Rt△DEF 中, 则 BC=EF, AC=DF . ∴ Rt△ABC≌Rt△DEF (HL). ∴∠ABC=∠DEF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又 ∠DEF+∠DFE=90°, ∴∠ABC+∠DFE=90°.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与你的同伴进行交流 作业:44 页 7、8。§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2.3.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17 角平分线的画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释角平分线的原理. 2.会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利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教学难点 角的平分线的作图方法的提炼.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 .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 1:三角形中有哪些重要线段. 问题 2:你能作出这些线段吗? [生甲]三角形中有三条重要线段,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中 线,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过三角形的顶点作这个顶点的对边的垂线,交对边于一点,顶点与垂足的 连线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 取三角形一边的中点,此中点与这个边对应顶点的连线就是这条边的中线.18 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量角器零度线与这个角的一边重合,这 个角一半所对应的线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生乙]我不同意你对角平分线的描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 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师]你补充得很好.数学是一门严密性很强的学科,你的这种精神值得我 们学习. 如果老师手里只有直尺和圆规,你能帮我设计一个作角的平分线的操作方 案吗? Ⅱ.导入新课 [生]我记得在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做过 题: 在∠AOB 的两边 OA 和 OB 上分别取 OM=ON,MC ⊥OB.MC 与 NC 交于 C 点. 求证:∠MOC=∠NOC. 通过证明 Rt△MOC≌Rt△NOC,即可证明∠MOC=∠NOC,所以射线 OC 就是∠ AOB 的平分线. 受这个题的启示,我们能不能这样做: 在已知∠AOB 的两边上分别截取 OM=ON,再分别过 M、N 作 MC⊥OA,NC⊥OB, MC?与 NC 交于 C 点,连接 OC,那么 OC 就是∠AOB 的平分线了. [师]他这个方案可行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统一思想,认为可行) [师]这位同学不仅给了操作方法,而且还讲明了操作原理.这种学以致用, ?联想迁移的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19这样一个⊥OA,NC 议一议:下图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 AB=AD,BC=DC.将点 A 放在角的 顶点,AB 和 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 AC 画一条射线 AE,AE 就是角平分线.你 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教师活动: 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角平分仪器的操作过 生直观了解得到射线 AC 的方法. 学生活动: 观看多媒体课件,讨论操作原理. [生 1]要说明 AC 是∠DAC 的平分线,其实就是证明∠CAD=∠CAB. [生 2]∠CAD 和∠CAB 分别在△CAD 和△CAB 中, 那么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就可以了. [生 3]我们看看条件够不够.? AB ? AD ? ? BC ? DC ? AC ? AC ?程,使学所以△ABC≌△ADC(SSS) . 所以∠CAD=∠CAB. 即射线 AC 就是∠DAB 的平分线. [生 4]原来用三角形全等,就可以解决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一些问题.看来 温故是可以知新的. 老师再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 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20 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 的平分线. 作法: (1)以 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 OA、OB 于 M、N. (2)分别以 M、N 为圆心,大于 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内部交 于点 C. (3)作射线 OC,射线 OC 即为所求.1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 MN 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 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 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 MN 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 不到角的平分线.211 21 2 2.若分别以 M、N 为圆心,大于 MN 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 在∠AOB?的内部,也可能在∠AOB 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 内部的交点, ?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AOB 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 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练一练: 任意画一角∠AOB,作它的平分线. Ⅲ.随堂练习 课本 P50 练习. 练后总结: 平角∠AOB 的平分线 OC 与直线 AB 垂直.将 OC 反向延长得到直线 CD,直线 CD 与 AB?也垂直.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利用已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探究得到了角平分线仪器 的操作原理,由此归纳出角的平分线的尺规画法,进一步体会温故而知新是一 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Ⅴ.课后作业 1.课本 P51 习题 12.2─1、2.1 222 §12.3.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会叙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 2.能应用这两个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折纸、画图、文字一符号的翻译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探索、概括 归纳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两个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索、归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剪刀、折纸、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折纸与剪刀,自己动手,剪一个角,把剪好的 角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再把纸片展开,你看到了什么?把对折的纸23 片再任意折一次,然后把纸片展开,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次对折后的折痕是这个角的平分线;再折一次,又会出现 两条折痕,而且这两条折痕是等长的.这种方法可以做无数次,所以这种等长 的折痕可以折出无数对. [师]你的叙述太精彩了.这说明角的平分线除了有平分角的性质,还有其 他性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Ⅱ.导入新课 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已知角的平分线,能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操作: 1.折出如图所示的折痕 PD、PE.2.你与同伴用三角板检测你们所折的折痕是否符合图示要求. 画一画: 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一个角的三条折痕,并度量所画 PD、PE 是否等长? 拿出两名同学的画图,放在投影下,请大家评一评,以达明确概念的目的.[生]同学乙的画法是正确的.同学甲画的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画角平分线 的垂线,而不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画两边的垂线段,所以同学甲的画法不符合 要求.24 [生甲]噢,对于,我知道了. [师]同学甲,你再做一遍加深一下印象. 问题 1: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所画图形的性质吗? [生]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 2: (出示投影片) 能否用符号语言来翻译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这句话. 请 填下表:学生通过讨论作出下列概括: 已知事项:OC 平分∠AOB,PD⊥OA,PE⊥OB,D、E 为垂足. 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PD=PE. 于是我们得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师]那么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是否在角的平分线上呢?(出示投影) 问题 3:根据下表中的图形和已知事项,猜想由已知事项可推出的事项,并 用符号语言填写下表:25 [生讨论]已知事项符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所以 Rt△PEO≌△PDO (HL) .于是可得∠PDE=∠POD. 由已知推出的事项:点 P 在∠AOB 的平分线上. [师]这样的话,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性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 的平分线上.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性质有什么联系吗? [生]这两个性质已知条件和所推出的结论可以互换. [师]对,这是自己的语言,这一点在数学上叫“互逆性” .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思考: 如图所示,要在 S 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距离相等,?离公 路与铁路交叉处 500m,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 尺为 1:20000)?1.集贸市场建于何处,和本节学的角平分线性质有关吗?用哪一个性质可 以解决这个问题?26 2.比例尺为 1:20000 是什么意思?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可深入到学生中,及时引导) 讨论结果展示: 1.应该是用第二个性质.?这个集贸市场应该建在公路与铁路形成的角的 平分线上,并且要求离角的顶点 500 米处. 2.在纸上画图时,我们经常在厘米为单位,而题中距离又是以米为单位,? 这就涉及一个单位换算问题了.1m=100cm,所以比例尺为 1:20000,其实就是 图中 1cm?表示实际距离 200m 的意思.作图如下:第一步:尺规作图法作出∠AOB 的平分线 OP. 第二步:在射线 OP 上截取 OC=2.5cm,确定 C 点,C 点就是集贸市场所建地 了. 总结: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就可以省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使问题 简单化.所以若遇到有关角平分线,又要证线段相等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利 用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图,△ABC 的角平分线 BM、CN 相交于点 P. 求证:点 P 到三边 AB、BC、CA 的距离相等.27 [师生共析]点 P 到 AB、BC、CA 的垂线段 PD、PE、PF 的长就是 P 点到三边 的距离,?也就是说要证:PD=PE=PF.而 BM、CN 分别是∠B、∠C 的平分线,? 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和等式的传递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证明:过点 P 作 PD⊥AB,PE⊥BC,PF⊥AC,垂足为 D、E、F. 因为 BM 是△ABC 的角平分线,点 P 在 BM 上. 所以 PD=PE. 同理 PE=PF. 所以 PD=PE=PF. 即点 P 到三边 AB、BC、CA 的距离相等. Ⅲ.随堂练习 1.课本 P50 练习. 2.课本 P51 习题 12.3─2. 在这里要提醒学生直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无须再证三角形全等. Ⅳ.课时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角平分线的两个性质: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 边的距离相等;②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它们具有互逆性, 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的深入,解决问题越来越简便了.像与角平分线有关的求 证线段相等、角相等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而不必再去证 明三角形全等而得出线段相等. Ⅴ.课后作业28 课本习题 12.3─3、4、5 题.29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三角形mbn中 bm 6 的文章

 

随机推荐